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 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 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 坚持市场经济体制 重点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确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法,课堂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1课时) 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 到改善。 2、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 线的拨乱反正 (3)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4)确定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2、目的:解放、发展生产力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初步实行: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 农业生产责任制 作用:使农民对生产和分配有了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普遍实行: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3)配套改革: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4)影响:农业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度提高,建国以来第
第 12 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 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 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2、过程与方法: 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 坚持市场经济体制。 重点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确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法,课堂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1 课时)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1976 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 到改善。 2、召开: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 线的拨乱反正。 (3)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4)确定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2、目的:解放、发展生产力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初步实行:1978 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 农业生产责任制 作用:使农民对生产和分配有了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普遍实行: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3)配套改革: 1983 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4)影响:农业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度提高,建国以来第
次真正解决了中国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随着后续配套改革措施的不断推出(如:大力发 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等),使中国的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巨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采取的措施) a.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 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b.所有制改革: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c.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竞争力,经济得到快 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A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B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 (1)提出:1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目标确立: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3)理论完善 A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Bl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意义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 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1)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板书设计: 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2、召开 3、内容 4、意义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内容 2、目的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2、过程
一次真正解决了中国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随着后续配套改革措施的不断推出(如:大力发 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等),使中国的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巨 变。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全面展开:1984 年以后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采取的措施) a.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 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b.所有制改革: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 c.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竞争力,经济得到快 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A 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B 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 (1)提出:1992 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目标确立:同年 10 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3)理论完善 A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B1997 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意义 (2)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 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1)到 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板书设计: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2、召开 3、内容 4、意义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内容 2、目的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2、过程
3、意义 附:一、知识点拨 )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可以说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最初的 市场经济是自由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是其显著特点。现代社会中,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是不 存在的,所有的市场经济都是与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相联系的,都是以市场为主、 计划为辅的。目前世界上大约有160多个国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长期以来,人们认为 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实践证明,这种观念是 不科学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志。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或体制。市场经 济的一般特征是:①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它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经营者的法人 地位,直接面向市场,参与竞争,政府不直接干涉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具体内容,而主要通过 财政、税收、金融、政策、法律等手段间接调节和规范企业的经营活动:②企业的生产经营 活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之间的联系也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的;③所有经营活动都按照 套法规体系来进行,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 系列环节,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发 展社会主义经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建国之 初,对恢复国民经济、改造旧制度等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弊 端:权力集中、职责不分:对农民和企业管得过死: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定价值规 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等等。这些都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 创造性难以发挥,从而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 不到提高。所以必须对旧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主要措施是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将土地的使用权包给各家各户,分户自主经营;劳动产品实行 以按劳分配原则为基础的联产计酬方式分配。其核心内容是给广大农民生产和分配的自主 权,以达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最终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目的。其实质 在于:冲破了关于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与经营管理方式必须相一致的传统观念,在实践上证 明了同一种所有制关系,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经营方式存在。 农村改革推动了国营企业改革的步伐,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实施, 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由局部改革发展为全面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可以 分为两个阶段:从1984年到1992年十四大召开前为第一阶段,重点是突破或弥补计划经济 体制的局限和缺陷,主要措施是围绕管理体制、所有制形式、分配制度等方面实行放权让利、 两权分离等政策性的调整。十四大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入第二阶段,即制度创新阶段 主要内容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 现代企业制度等。目前,国有企业的改革还在深入发展
3、意义 附: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可以说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最初的 市场经济是自由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是其显著特点。现代社会中,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是不 存在的,所有的市场经济都是与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相联系的,都是以市场为主、 计划为辅的。目前世界上大约有 160 多个国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长期以来,人们认为 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实践证明,这种观念是 不科学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志。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或体制。市场经 济的一般特征是:①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它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经营者的法人 地位,直接面向市场,参与竞争,政府不直接干涉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具体内容,而主要通过 财政、税收、金融、政策、法律等手段间接调节和规范企业的经营活动;②企业的生产经营 活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之间的联系也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的;③所有经营活动都按照 一套法规体系来进行,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 一系列环节,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发 展社会主义经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建国之 初,对恢复国民经济、改造旧制度等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弊 端:权力集中、职责不分;对农民和企业管得过死;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定价值规 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等等。这些都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 创造性难以发挥,从而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 不到提高。所以必须对旧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主要措施是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将土地的使用权包给各家各户,分户自主经营;劳动产品实行 以按劳分配原则为基础的联产计酬方式分配。其核心内容是给广大农民生产和分配的自主 权,以达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最终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目的。其实质 在于:冲破了关于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与经营管理方式必须相一致的传统观念,在实践上证 明了同一种所有制关系,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经营方式存在。 农村改革推动了国营企业改革的步伐,1984 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实施, 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由局部改革发展为全面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可以 分为两个阶段:从 1984 年到 1992 年十四大召开前为第一阶段,重点是突破或弥补计划经济 体制的局限和缺陷,主要措施是围绕管理体制、所有制形式、分配制度等方面实行放权让利、 两权分离等政策性的调整。十四大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入第二阶段,即制度创新阶段, 主要内容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 现代企业制度等。目前,国有企业的改革还在深入发展。 a.学生通过探究南昌起义的原因、了解南昌起义的概况,正确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增强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b.学生通过第二节目土地革命(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内容的学习,正确理解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增强比较分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c.学生通过了解红军长征的概况,正确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增强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学生通过分组课前搜集资料,课堂展示搜集成果,锻炼查阅、运用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b.学生通过课堂问题的探究,学会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的方法。 c.学生通过课堂历史情景的熏陶与引导,感悟历史,提高人文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学生通过中共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发动南昌起义、总结城市中心论的失败教训,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学习,培养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b.学生通过红军长征概况的学习,感悟长征精神,培养革命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创新胆略,加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的意识,从而突出体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这一素质教育新理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南昌起义;红军的长征。 2.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三、教学过程: 导入:背景音乐《四渡赤水出奇兵》 【师】同学们,刚刚大家欣赏了一曲红歌《四渡赤水出奇兵》。这歌曲描绘的是中国红军长征的情况——地球上的红飘带。今天,老师也将带领大家走一段红色之旅。 今天我们的红色之旅从江西南昌说起。这段历史讲述的是1927-1937年间的历史。 国共双方的十年对峙,是两个政党的对峙,是两支军队的对峙,是两块地区的对峙,是两个政府的对峙,更是两个阶级的对峙, 【师】让我们走进江西南昌“军旗升起的地方”。 ——互动1:同学甲展讲预习案(1)南昌起义。 【师】探究一:贺龙《回忆“八一”南昌起义》 “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武装起来给以蒋介石为首的投降帝国主义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以有力反击,高举起中国革命斗争鲜明的军帜,坚决进行武装斗争。 ——分析 1、“叛变”:国民党1924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2、启示: 【师】史料: 南昌起义之后,军队往哪里去的问题,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南昌起义的军队没有与湘、赣的农民运动相结合,而南下向广东进发……南昌起义的部队大部分遭受损失。因而南昌起义的部队大部分遭受损失,仅留了一部分力量与毛主席所领导的秋收起义的工农武装在井冈山会师,才正式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 【师】下面我们进入第二站:江西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 讲述这段历史,我们要从一次会议和一场起义说起。这就是1927年的“八七会议”和秋收起义。 ——互动学生展讲:秋收起义和八七会议。 【师】 八七会议给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思想混乱是指陈独秀犯了右倾错误,组织涣散是指大革命的失败,给中国共产党造成了巨大损失,组织涣散,破坏殆尽。 秋收起义时中国共产党选择进攻中心城市。执着于城市,这是非常自然地。 【师】材料:执著于城市,在那个时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只有一个榜样。那就是已经成功的俄国革命,而俄国革命正是从城市开始的,并且在城市首先成功。然而仿效俄国人成功的经验并没有在中国取得成功。——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探究二、 材料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 无疑义地正确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师】毛泽东分析当时的形势,带领队伍到达了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