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探究 探究点一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导入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 时间 年平均增长率(%) 1953~1957年 1958~1962年 4.3 3~1965年 1966~1970年 3.9 1971~1975年 4.0 1976~1980年 5.1 1981~1985年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互动探究(1)根据表中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两次农业总产 值增长率高峰出现的时间并分析原因。 (2)比较两次增长率高峰出现时的经济大背景的不同之处 提示:(1)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最高,原因是国家调整了农业政策, 改变了“大跃进”给农业带来的困难局面。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 提高,原因是国家在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1963~1965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1981~1985年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时期。 名师精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及必要性 (1)目的: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进一步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必要性:①原有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 展的客观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 体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弊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其弊端日益阻碍着我国生产力和国民经 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农村,人民公社化体制长期束缚农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 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城市,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城市的经济生活缺乏活力
课堂探究 探究点一 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导入 1953~1985 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 时间 年平均增长率(%) 1953~1957 年 4.5 1958~1962 年 -4.3 1963~1965 年 11.1 1966~1970 年 3.9 1971~1975 年 4.0 1976~1980 年 5.1 1981~1985 年 8.1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互动探究 (1)根据表中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53~1985 年两次农业总产 值增长率高峰出现的时间并分析原因。 (2)比较两次增长率高峰出现时的经济大背景的不同之处。 提示:(1)1963~1965 年,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最高,原因是国家调整了农业政策, 改变了“大跃进”给农业带来的困难局面。1981~1985 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 提高,原因是国家在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1963~1965 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1981~1985 年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时期。 名师精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及必要性 (1)目的: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进一步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必要性:①原有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 展的客观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 体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弊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其弊端日益阻碍着我国生产力和国民经 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农村,人民公社化体制长期束缚农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 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城市,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城市的经济生活缺乏活力
束缚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②改革经济体制也是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迫切需要。旧有的经 济体制束缚了科技创新,制约着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进 行经济体制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适应时代的需要 【例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当时的经济体制改革 ①首先从特区开始试点②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③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 下进行④以建立市场经济为核心内容 ②③④ D.②③ 题目立意:本题全面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解题指导: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首先揭开了经济体 制改革的序幕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初阶段主要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还没有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因此,①④的叙述是错误的 答案:D 探究点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史料导入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 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 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 板。邓小平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 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互动探究(1)根据史料,指出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巨变发生的基本前提,以及邓小平 务实主义”的突出表现 (2)结合国内外背景,说明邓小平为何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 提示:(1)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表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或答肯定市 场经济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突出作用 (2)原因:国内,一方面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就,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遭遇重重阻 力;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束缚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②改革经济体制也是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迫切需要。旧有的经 济体制束缚了科技创新,制约着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进 行经济体制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适应时代的需要。 【例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当时的经济体制改革 ( ) ①首先从特区开始试点 ②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③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 下进行 ④以建立市场经济为核心内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题目立意:本题全面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解题指导: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首先揭开了经济体 制改革的序幕;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初阶段,主要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还没有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因此,①④的叙述是错误的。 答案:D 探究点二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史料导入 1949 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 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和 1977 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 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 板。邓小平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 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互动探究 (1)根据史料,指出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巨变发生的基本前提,以及邓小平 “务实主义”的突出表现。 (2)结合国内外背景,说明邓小平为何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 提示:(1)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表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或答肯定市 场经济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突出作用)。 (2)原因:国内,一方面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就,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遭遇重重阻 力;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名师精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区别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突出特征 (1)区别:①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它通过供求、价格、竞争之间 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促进社会 经济的发展。而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以行政审批和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为主 甚至有时以长官意志配置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 作用的经济,不是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它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 配置的方式,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改革。②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就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也就是由过去的以行政手 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转变。这种转变适应了经济全球化潮流,促进了 我国改革的深入发展,使我国的社会发展充满了活力。 (2)突出特征:①在所有制结构上,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 根本特征。要通过公平竞争发挥国有企业在市场运行中的主导作用。②在分配制度上,要坚 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③在宏观调 控上,国家坚持对经济发展实行宏观调控 【例题2】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 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 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段话() A.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要求 C.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体现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解题指导:题干中邓小平的话是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思考,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理论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要求,故D项正确,B项错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 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中共十四大首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目标,故A、C两项与题干信息不符 答案:D
名师精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区别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突出特征 (1)区别:①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它通过供求、价格、竞争之间 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促进社会 经济的发展。而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以行政审批和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为主, 甚至有时以长官意志配置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 作用的经济,不是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它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 配置的方式,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改革。②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就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也就是由过去的以行政手 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转变。这种转变适应了经济全球化潮流,促进了 我国改革的深入发展,使我国的社会发展充满了活力。 (2)突出特征:①在所有制结构上,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 根本特征。要通过公平竞争发挥国有企业在市场运行中的主导作用。②在分配制度上,要坚 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③在宏观调 控上,国家坚持对经济发展实行宏观调控。 【例题 2】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 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 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段话( ) A.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要求 C.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体现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解题指导:题干中邓小平的话是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思考,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理论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要求,故 D 项正确,B 项错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 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中共十四大首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目标,故 A、C 两项与题干信息不符。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