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名题分解 选择题 2012年题组 1.(2012·安徽文综历史·18)表2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 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表2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农村(家庭收入) 17.6% 收入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0% 农村 8.9% 消费水平 城镇 4.5%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本题考査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图表解读能力。根据图表所示时间“1979--1984年 可以排除A(21世纪初)C(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从表格数据可 以看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高于城市,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故B项符合 题意,而消费水平增长率高低不能说明消费水平高低,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2·全国新课标历史·22)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 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本题考査知识的理解与迁移运用。根据时间信息“1992年”联系南方谈话和中共 十四大可知南方谈话突破了计划与市场仅是一种手段的思想禁锢,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进 而出现“下海经商”潮流,故A项正确;B、C、(20世纪80年代)与题千所处的历史阶 段不符。D项是1992年以后
第 12 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2012 年题组 1.(2012·安徽文综历史·18)表 2 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 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 表 2 1979—1984 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图表解读能力。根据图表所示时间“1979—1984 年” 可以排除 A(21 世纪初)、C(20 世纪 80 年代初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从表格数据可 以看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高于城市,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故 B 项符合 题意,而消费水平增长率高低不能说明消费水平高低,故 D 项错误。 【答案】B 2.(2012·全国新课标历史·22)据统计,1992 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 12 万人,未辞职 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 1000 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与迁移运用。根据时间信息“1992 年”联系南方谈话和中共 十四大可知南方谈话突破了计划与市场仅是一种手段的思想禁锢,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进 而出现“下海经商”潮流,,故 A 项正确;B、C、(20 世纪 80 年代)与题干所处的历史阶 段不符。D 项是 1992 年以后
【答案】A 3.(2012·全国大纲文综历史·19)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 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 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个体工商业属于私营经济,改革开放后允许它的发展说明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 突破,D项正确;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没有改变,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全面展开,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因此ABC项错误。 【答案】D 2011年题组 1.(2011·福建文综·20)据图5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 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是额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80 988(年) 图51980-1988年中国进 出口总额走势图 【解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1984年中国进出口总量有了明显的增长,可以判断这个年代是 1984年。B项是1984年的内容,符合题意,故选B。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是1980年,排除 A。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是1992年,排除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排除D 【答案】B 2.(2011·浙江文综·20)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
【答案】A 3.(2012·全国大纲文综历史·19)1980 年 12 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 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 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个体工商业属于私营经济,改革开放后允许它的发展说明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 突破,D 项正确;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没有改变,1985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全面展开,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因此 ABC 项错误。 【答案】D 2011 年题组 1.(2011·福建文综·20)据图 5 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 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图 5 1980—1988 年中国进 出口总额走势图 【解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 1984 年中国进出口总量有了明显的增长,可以判断这个年代是 1984 年。B 项是 1984 年的内容,符合题意,故选 B。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是 1980 年,排除 A。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是 1992 年,排除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 2001 年,排除 D。 【答案】B 2.(2011·浙江文综·20)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
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 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解析】材料的中心句为“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此话正是邓 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所说。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在防止激进(左),提防保守(右)的问题, 强调的是要敢于试验“证券、股市”这些代表“市场经济”的事物。因此排除A,C。B也 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也可排除。 【答案】D 3.(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 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 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解析】材料表明职工收入要与经济效益挂钩,A项错误;材料只提工资总额,无法体现B 项;D项明显与材料相悖;材料说明工资増长是建立在经济效益増长基础之上 【答案】C 4.(2011·四川文综·19)图6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这些创举直接 得益于() 限存 取 位圆封 YIWANYUAN OUDIAO 1980年全国第一个 损下人民公社牌子1980年成立全国最早 的大队农工商联合企业1980年新时期第一张股票诞生 图6
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 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解析】材料的中心句为“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此话正是邓 小平在 1992 年南巡时所说。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在防止激进(左),提防保守(右)的问题, 强调的是要敢于试验“证券、股市”这些代表“市场经济”的事物。因此排除 A,C。B 也 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也可排除。 【答案】D 3.(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34)1985 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 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 1%,工资总额增 长 0.3%——0.7%,最多不得超过 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解析】材料表明职工收入要与经济效益挂钩,A 项错误;材料只提工资总额,无法体现 B 项;D 项明显与材料相悖;材料说明工资增长是建立在经济效益增长基础之上。 【答案】C 4.(2011·四川文综·19)图 6 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这些创举直接 得益于( ) 图 6
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解析】此题考査的是对中垬改革发展沿革历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推动体制创新B项是在1987年中 共十三大;D项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C项是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 【答案】A 5.(2011·江苏单科·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 要的改变是 描“3 农业承包合同书 虫业生产合作趾劳动工分器 一九九三年度 日卖*10分 东编号 人民公社,大有看望! 和县农村经济委员会印制 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D.土地的规模 【解析】从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 自主权。土地的用途、所有权以及规模都泠有发生变化。 【答案】A 6.(2011·山东文综·13)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 业执照。它反映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个工商生业照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熟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解析】抓住关键词“198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在1992年得十四大。排除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个体经济的出现改变了原来单一公有制的局面, 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是在1984年展开,不符合题意 【答案】C 7.(2011·上海单科·28)“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 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
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共改革发展沿革历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 1978 年 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推动体制创新;B 项是在 1987 年中 共十三大;D 项是在 1992 年中共十四大;C 项是在 2002 年中共十六大。 【答案】A 5.(2011·江苏单科·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 要的改变是( )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 【解析】从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 自主权。土地的用途、所有权以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A 6.(2011·山东文综·13)图 5 是 1980 年 12 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 业执照。它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解析】抓住关键词“198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在 1992 年得十四大。排除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 1984 年,个体经济的出现,改变了原来单一公有制的局面, 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是在 1984 年展开,不符合题意。 【答案】C 7.(2011·上海单科·28)“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 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从题干可知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即可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 选D。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末涉及到承包土地等,故排除A、B、C三 项 【答案】D 8.(2011·海南单科·24)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 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 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 【解析】人民公社体制下,经营规模扩大,直接导致家庭个体经营形式的消失,所以A符 合题意,选A。所有制仍然是公有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排除B。由于实行统一的分配体 制,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率下降,排除C。由于该体制未能调动农民积极 性,农业得不到发展,工业化的基础也得不到增强。排除D。 【答案】A 2010年题组 1.(2010·安徽文综·17)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 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图5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上海飞乐音晌公司股票 10004863盘楼 总鳞★万 4《 图5 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①③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从题干可知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即可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 选 D。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末涉及到承包土地等,故排除 A、B、C 三 项。 【答案】D 8.(2011·海南单科·24)1958 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 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 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 【解析】人民公社体制下,经营规模扩大,直接导致家庭个体经营形式的消失,所以 A 符 合题意,选 A。所有制仍然是公有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排除 B。由于实行统一的分配体 制,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率下降,排除 C。由于该体制未能调动农民积极 性,农业得不到发展,工业化的基础也得不到增强。排除 D。 【答案】A 2010 年题组 1.(2010·安徽文综·17)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 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图 5 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 图 5 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结合教材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建立股票交易市场是在90年代初, 排除②,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十四大之后,排除③。 【答案】B 2.(2010·四川文综·18)图8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 的《人民日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 广告。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 ①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承接国向用户舞 ②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 ③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 ④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 C.①③④ 【解析】②选项,前半部分正确,属于其积极意义,但是后半部分与当时阶段特征不符合, 因为当时刚刚改革开放,还不可能做到与外企合作生产。 【答案】C 2009年题组 1.(2009·广东文基·27)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 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 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文革”结束后,他深刻地总结 了国际和国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时说的一番话。 【答案】D 2.(2009·山东文综·13)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 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年份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26.6 32.1 41.3 第二年 27.2 34.3 38.5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结合教材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建立股票交易市场是在 90 年代初, 排除②,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十四大之后,排除③。 【答案】B 2.(2010·四川文综·18)图 8 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 1979 年 6 月 25 日 的《人民日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 广告。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 ) ①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②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 ③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 ④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②选项,前半部分正确,属于其积极意义,但是后半部分与当时阶段特征不符合, 因为当时刚刚改革开放,还不可能做到与外企合作生产。 【答案】C 2009 年题组 1.(2009·广东文基·27)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 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 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文革”结束后,他深刻地总结 了国际和国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时说的一番话。 【答案】D 2.(2009·山东文综·13)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 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第一年 26.6 32.1 41.3 第二年 27.2 34.3 38.5
第三年 28.8 36.7 34.5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解析】图表反映出我国农业和轻重工业比例均衡,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在新中国刚刚成立 之初,因为那时刚刚解放的新中国穷二白,重工业根本无从发展;也不可能出现在B和C 项两个时间段,因为在B段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的比重一直较高;C段处在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时期,大跃进运动,“以钢为纲”的全面跃进,重工业更是畸形发展;十一届三中全 会后,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获得发展,轻工业也得到 发展,才可能出现上述局面 【答案】D 3.(2009·福建文综·19)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 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 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此题根据1984年时间和厂长经理呼吁“松绑’信息容易确定是C 【答案】C 4.(2009·全国文综二·15)表11978、1979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 类别国有及国有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其他经济 年份 控股工业 工业类型工业 1978 77.6 1997 25.5 8.1 17.9 18.5 表1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解析】从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1978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1997年转变为以公 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
第三年 28.8 36.7 34.5 A.1949~1951 年 B.1953~1955 年 C.1958~1960 年 D.1979~1981 年 【解析】图表反映出我国农业和轻重工业比例均衡,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在新中国刚刚成立 之初,因为那时刚刚解放的新中国一穷二白,重工业根本无从发展;也不可能出现在 B 和 C 项两个时间段,因为在 B 段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的比重一直较高;C 段处在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时期,大跃进运动,“以钢为纲”的全面跃进,重工业更是畸形发展;十一届三中全 会后,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获得发展,轻工业也得到 发展,才可能出现上述局面。 【答案】D 3.(2009·福建文综·19)1984 年 3 月 24 日,福建省 55 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 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 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此题根据 1984 年时间和厂长经理呼吁‘松绑’信息容易确定是 C。 【答案】C 4.(2009·全国文综二·15)表 1 1978、1979 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 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 工 业 其他经济 类型工业 1978 77.6 22.4 1997 25.5 38.1 17.9 18.5 表 1 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解析】从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 1978 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 1997 年转变为以公 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
【答案】D 2008年题组 1.(2008·广东文基·28)到1986年,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这反映我 国当时() A.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 B.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C.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D.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解析】票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说明我国经济体 制改革初见成效。1986年,我国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建立了现 代企业制度等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答案】C 2.(2008·广东历史·15)农村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是实行“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仅改变 了原来人民公社化的管理模式,也改变了生产分配方式,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 因而打破了过去的平均主义。故选A符合题意 【答案】A 2007年题组 1.(2007·广东文基·27)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 这次会议标志着()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答案】C 2.(2007·上海历史B组·15)常熟凌巷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口粮田,按劳力分责任 田,分户经营,农民可以长期使用,但不能买卖、出租等,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 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一土地经营方式为()
【答案】D 2008 年题组 1.(2008·广东文基·28)到 1986 年,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这反映我 国当时( ) A.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 B.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C.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D.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解析】票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 说明我国经济体 制改革初见成效。1986 年,我国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建立了现 代企业制度等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答案】C 2.(2008·广东历史·15)农村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 )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是实行“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仅改变 了原来人民公社化的管理模式,也改变了生产分配方式,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 因而打破了过去的平均主义。故选 A 符合题意。 【答案】A 2007 年题组 1.(2007·广东文基·27)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 这次会议标志着(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答案】C 2.(2007·上海历史 B 组·15)常熟凌巷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口粮田,按劳力分责任 田,分户经营,农民可以长期使用,但不能买卖、出租等,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 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一土地经营方式为( )
A.互助组 B.高级合作社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 【解析】材料中有分田到户,自主经营的描述,这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才出现的。 【答案】D 3.(2007·广东文基·25)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立 B.“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1956-1966年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D.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城市取得突破 【解析】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遭受巨 大损失;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取得突破。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011年题组 1.(2011·安徽文综·35)(30分)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 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三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 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 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纪》,《农民日报》 2011年4月2日 (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 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12分) 【解析】第(3)题,原因从材料中的“农业部发布”等方面分析,趋势可从劳动者、动力、 技术进步等角度思考 【答案】 (3)政府重视“三农”问题,予以政策扶持:综合国力增强,农民购买力提升。劳动者素 质逐渐提高:古代、近代劳动者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当代形成了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劳 动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古代主要使用人畜力:近代开始引进和使用农业机器:当代普 遍使且农机具,广泛运用农业科技
A.互助组 B.高级合作社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 【解析】材料中有分田到户,自主经营的描述,这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才出现的。 【答案】D 3.(2007·广东文基·25)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立 B.“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1956—1966 年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D.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城市取得突破 【解析】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遭受巨 大损失;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取得突破。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2011 年题组 1.(2011·安徽文综·35)(30 分)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 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三 2011 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 2010 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 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纪》,《农民日报》 2011 年 4 月 2 日 (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 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12 分) 【解析】第(3)题,原因从材料中的“农业部发布”等方面分析,趋势可从劳动者、动力、 技术进步等角度思考。 【答案】 (3)政府重视“三农”问题,予以政策扶持;综合国力增强,农民购买力提升。劳动者素 质逐渐提高;古代、近代劳动者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当代形成了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劳 动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古代主要使用人畜力;近代开始引进和使用农业机器;当代普 遍使且农机具,广泛运用农业科技
2010年题组 1.(2010·北京文综·37)(36分)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 了重大影响。 主题一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 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 名马市茶而归。” (1)阅读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4分)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 的经济条件。(4分) 【解析】第一问考查的是概括、归纳史料的能力。(可以从原产地、饮茶风俗、商品交易等 方面考虑);第二问考查的是唐朝农产品商品化的原因。可以从(交通的改善、商品经济的 发展考虑) 【答案】 史实:唐朝中后期饮茶渐成风俗:茶叶成为同少数民族交易的货物。 条件:唐朝时期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唐朝商业贸易繁荣。 主题二茶叶与世界贸易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 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 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 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 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 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4分)分析 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4分) 【解析】此题考査的是中国的茶叶商品与世界市场的联系。第一问可以从商品、市场、资本 角度考虑;第二问可以从殖民扩张的角度岀发,由于英国在印度种植茶叶,而引发茶叶产量 激增,从而打破了中国茶叶在对外贸易中的垄断地位理解。 【答案】 作用:茶叶成为中西贸易主要商品之一,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茶叶贸易的 利润为英国等国提供资本积累。 原因: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19世纪印度茶叶种植业兴起,印度茶逐渐打破中国茶在
2010 年题组 1.(2010·北京文综·37)(36 分)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 了重大影响。 主题一 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 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 名马市茶而归。” (1)阅读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4 分)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 的经济条件。(4 分) 【解析】第一问考查的是概括、归纳史料的能力。(可以从原产地、饮茶风俗、商品交易等 方面考虑);第二问考查的是唐朝农产品商品化的原因。可以从(交通的改善、商品经济的 发展考虑) 【答案】 史实:唐朝中后期饮茶渐成风俗;茶叶成为同少数民族交易的货物。 条件:唐朝时期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唐朝商业贸易繁荣。 主题二 茶叶与世界贸易 17 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 18 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 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8 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 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 茶叶价值,由 80 多万两增至 560 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 80%以上。 19 世纪 40 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 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 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89 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茶叶在 18 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4 分)分析 19 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4 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国的茶叶商品与世界市场的联系。第一问可以从商品、市场、资本 角度考虑;第二问可以从殖民扩张的角度出发,由于英国在印度种植茶叶,而引发茶叶产量 激增,从而打破了中国茶叶在对外贸易中的垄断地位理解。 【答案】 作用:茶叶成为中西贸易主要商品之一,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茶叶贸易的 利润为英国等国提供资本积累。 原因: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19 世纪印度茶叶种植业兴起,印度茶逐渐打破中国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