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设计 本单元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本单元内容以1978年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经历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基 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 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这一阶段,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 严重的失误和挫折。后一阶段,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总体上已达到了小康水平, 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本单元的重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 的过程,难点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从新中国建国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约30年时间内, 我国经济建设的成败得失。第一目“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阐释了1949~1956 年我党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对经济建设的成功探索,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的恢 复、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方面内容;第 二目“探索与失误”阐释了1956~196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之后的十年全面建 设过程,这期间既有八大的成功探索,也有因“左,倾错误而导致的“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三目“国民经济的劫难”则主要介绍了“文化大革命”中 的经济情况,这其中既有大幅度的下降也有短时间的恢复和回升。总体来看,我 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是在成功和失误中曲折发展。在教学时,教师应联系实际社会 生活分析党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学生观察社会、研究历史的兴趣。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设计 本单元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 50 多年来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本单元内容以 1 9 7 8 年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经历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基 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 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这一阶段,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 严重的失误和挫折。后一阶段,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总体上已达到了小康水平, 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本单元的重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 的过程,难点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第 11 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从新中国建国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约 30 年时间内, 我国经济建设的成败得失。第一目“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阐释了 1949~1956 年我党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对经济建设的成功探索,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的恢 复、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方面内容;第 二目“探索与失误”阐释了 1956~1966 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之后的十年全面建 设过程,这期间既有八大的成功探索,也有因“左,倾错误而导致的“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三目“国民经济的劫难”则主要介绍了“文化大革命”中 的经济情况,这其中既有大幅度的下降也有短时间的恢复和回升。总体来看,我 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是在成功和失误中曲折发展。在教学时,教师应联系实际社会 生活分析党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学生观察社会、研究历史的兴趣。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学难点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内容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较强的理论性,跨度长、难度大。教 学过程中应注意渗透基本理论,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挖掘隐性知 识,引导学生深刻全面地分析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曲折的多方面原因,引导学生客 观公正地看待党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失误。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 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 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解析史料,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 (2)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 (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 的意识。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诗词导入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教学难点 20 世纪 50--- 70 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内容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较强的理论性,跨度长、难度大。教 学过程中应注意渗透基本理论,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挖掘隐性知 识,引导学生深刻全面地分析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曲折的多方面原因,引导学生客 观公正地看待党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失误。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 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 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解析史料,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 (2)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 (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 的意识。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诗词导入 水调歌头 游泳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957年,当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时,毛泽东兴奋地写下这首词,他感慨万千: 即使是“神女”也会对我国的巨大变化感到惊奇。那么,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 设是怎样取得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呢?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找到答案。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板书)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推进新课 问题情境1: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如何?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有 哪些?(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 多媒体展示材料: 1949年工农业产量同历史最高水平的对比 名称 产量(万吨) 与历史最高水平对比 钢 15.8 减少80% 煤 3243 减少48% 粮食 11318 减少25% 棉花 减少48% 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与周边地区的比较 中国27美元印度 57美元亚洲(平均)44美元 自主学习1: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从纵向看与历史最高水平相比有大幅度下 降,从横向看与周边国家有较大差距。 自主学习2: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 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问题情境2:这说明新中国成立时,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十分紧迫,同时困 难巨大,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用事实来回应部分资本家的否定和蔑视的呢 多媒体展示图片:
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l957 年,当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时,毛泽东兴奋地写下这首词,他感慨万千: 即使是“神女”也会对我国的巨大变化感到惊奇。那么,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 设是怎样取得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呢?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找到答案。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 11 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板书)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推进新课 问题情境 1: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如何?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有 哪些?(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 多媒体展示材料: 1949 年工农业产量同历史最高水平的对比 名称 产量(万吨) 与历史最高水平对比 钢 15.8 减少 80% 煤 3243 减少 48% 粮食 11318 减少 25% 棉花 44.4 减少 48% 1949 年人均国民收入与周边地区的比较 中国 27 美元 印度 57 美元 亚洲(平均) 44 美元 自主学习 1: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从纵向看与历史最高水平相比有大幅度下 降,从横向看与周边国家有较大差距。 自主学习 2: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 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问题情境 2:这说明新中国成立时,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十分紧迫,同时困 难巨大,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用事实来回应部分资本家的否定和蔑视的呢? 多媒体展示图片:
800 70 400 1949年 1952年 1949-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产量 1952年产量比1949年增加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粮 1.639亿吨 49% 9.3% 棉 130.4万吨 193% 53% 自主学习:1952年,工农业生产增长较快,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国民 经济的恢复工作已经完成。 过渡:党和政府并不会仅仅满足于经济的恢复,其更远大的目标在于将我国 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为此政府又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第一个五 年计划 问题情境3:国家开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要解决的两大基本任务是什么? 自主学习1: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自主学习2: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多媒体展示材料: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 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问题情境4: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显著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为什么这 么做 师生互动:(1)从历史因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尤其薄弱,亟待发展。 (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 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外部经验看,苏联的五年计划同样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 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1949-1952 年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产量 1952 年产量 比 1949 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粮 1.639 亿吨 49% 9.3% 棉 130.4 万吨 193% 53% 自主学习:1952 年,工农业生产增长较快,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国民 经济的恢复工作已经完成。 过渡:党和政府并不会仅仅满足于经济的恢复,其更远大的目标在于将我国 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为此政府又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第一个五 年计划。 问题情境 3:国家开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要解决的两大基本任务是什么? 自主学习 1: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自主学习 2: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多媒体展示材料: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 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一毛泽东 问题情境 4: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显著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为什么这 么做? 师生互动:(1)从历史因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尤其薄弱,亟待发展。 (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 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外部经验看,苏联的五年计划同样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 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学习延伸:查找并列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建设项目,看这些建设项目在地 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分析基本原因。 师生互动:地区分布:集中在东北地区 原因:(1)东北地区临近苏联,易于接受苏联在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援助。 (2)东北地区有着较为丰富的煤、铁资源。 (3)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在东北地区建有一些工矿企业,因而工业基础较 合作探究: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 基础,你如何看待这一成果? 自主学习: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是在周边政治环境险恶、国内人口众多和资源、 资金匮乏的条件下进行的,这是光照千秋的壮美功业,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依靠 中央政府无处不在的高度权威和强有力的行政调遣。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我国 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建立必然要适当牺牲农民利益,采用“工 占农利”的方式。因此从长远来看,落后的小农经济必然无法满足工业化建设的 需要,改革小农经济成为历史的必然要求。 2.在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开展社会主义改造,这种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自主学习:实质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变革,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成社会主义 公有制,从而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促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 3.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刚刚使农民获得渴望已久的土地,现在又对农民进 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你认为农民会支持吗? 自主学习:(1)农民会给予支持。因为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从理论上讲,农民仍然是土地的主人,并且走合作化道路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 发扬农民的互助精神,解决个体小农经济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如大规模兴修水 利等 (2)农民不会给予支持。因为对于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状态下的农民来说,他 们的思想觉悟水平不高,许多人并不赞同公有制这一先进的所有制形式。 过程评价:同学们的不同观点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的复杂态度,但在党和政 府的积极工作之下,对农民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发展迅速
学习延伸:查找并列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建设项目,看这些建设项目在地 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分析基本原因。 师生互动:地区分布:集中在东北地区。 原因:(1)东北地区临近苏联,易于接受苏联在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援助。 (2)东北地区有着较为丰富的煤、铁资源。 (3)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在东北地区建有一些工矿企业,因而工业基础较 好。 合作探究: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 基础,你如何看待这一成果? 自主学习: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是在周边政治环境险恶、国内人口众多和资源、 资金匮乏的条件下进行的,这是光照千秋的壮美功业,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依靠 中央政府无处不在的高度权威和强有力的行政调遣。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我国 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建立必然要适当牺牲农民利益,采用“工 占农利”的方式。因此从长远来看,落后的小农经济必然无法满足工业化建设的 需要,改革小农经济成为历史的必然要求。 2.在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开展社会主义改造,这种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自主学习:实质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变革,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成社会主义 公有制,从而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促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 3.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刚刚使农民获得渴望已久的土地,现在又对农民进 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你认为农民会支持吗? 自主学习:(1)农民会给予支持。因为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从理论上讲,农民仍然是土地的主人,并且走合作化道路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 发扬农民的互助精神,解决个体小农经济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如大规模兴修水 利等。 (2)农民不会给予支持。因为对于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状态下的农民来说,他 们的思想觉悟水平不高,许多人并不赞同公有制这一先进的所有制形式。 过程评价:同学们的不同观点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的复杂态度,但在党和政 府的积极工作之下,对农民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发展迅速
多媒体展示材料: 1952~1956年国民经济结构变化 类别 1952年 1956年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个体经济 71.8% 7.1% 资本主义经济 6.9% 接近于零 总结过渡: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说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经基本确立,国 家已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此后的十年,党在经济建设领域 中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板书)探索与失误 问题情境5: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o这是我们党在全 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八大对新形势下国内主要矛盾作了 分析,主要有哪些矛盾?矛盾的实质是什么?解决矛盾的关键是什么? 自主学习:(1)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 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 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矛盾的实质是现今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3)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发展生产力。因此,中国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说明我国发展化的 道路 过渡:可惜的是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并未坚持下来,在八大召开后不久,我 国的经济建设由于政策的失误而出现困难 问题情境6: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其内容是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条总路线? 自主学习:(1)其内容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主观上,反映了人民尽快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客观上,它忽视 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多媒体展示材料: 1952~1956 年国民经济结构变化 类别 1952 年 1956 年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个体经济 71.8% 7.1% 资本主义经济 6.9% 接近于零 总结过渡: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说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经基本确立,国 家已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此后的十年,党在经济建设领域 中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板书)探索与失误 问题情境 5:1956 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o 这是我们党在全 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八大对新形势下国内主要矛盾作了 分析,主要有哪些矛盾?矛盾的实质是什么?解决矛盾的关键是什么? 自主学习:(1)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 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 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矛盾的实质是现今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3)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发展生产力。因此,中国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说明我国发展化的 道路。 过渡:可惜的是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并未坚持下来,在八大召开后不久,我 国的经济建设由于政策的失误而出现困难。 问题情境 6: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其内容是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条总路线? 自主学习:(1)其内容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主观上,反映了人民尽快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客观上,它忽视 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问题情境7: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全国上下迅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跃 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自主学习:“大跃进”运动主要体现为大办工业、大办农业,盲目追求社会 主义建设不切实际的髙速度;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规模大,公有化程度 高,同时在分配中实行平均主义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和“历史纵横”) 问题情境8:“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结果如何?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 20世纪50年代末农村流传的民谣 材料二人民公社内农业集体劳动以吹哨方式召集农民,“一遍哨子不买 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20世纪50年代末农村流传的民谣 材料三1959年的粮食产量仅为3400亿斤,比1958年实际产量4000亿斤 减少600亿斤…由于估产偏高,当年征购粮食反比上年增加173亿斤,达到 1348亿斤,超过实际产量的1/3。1960年粮食产量进一步降为2870亿斤,比1959 年又减少530亿斤,跌落到1951年的水平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过程评价:广大干部群众从原则上拥护“大跃进”,并且不辞劳苦地为实现 “大跃进”而努力奋斗,这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是难能可贵的。他们付出的辛勤 劳动也取得了一部分实际成果,如著名的大庆油田的建成。但是以大炼钢铁为中 心的“大跃进”运动未能实现生产力的飞跃,反而造成了极大的人力资源的浪费, 并且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 极性。两大运动相互推动酿成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些严重失误,最 终导致1959~1961年出现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 思考:一向英明的党中央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失误呢? 总结:(1)由于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对国情的认识不准确 (3)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 (4)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使部分领导人被胜利冲昏头脑、盲目 乐观
问题情境 7: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全国上下迅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跃 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自主学习:“大跃进”运动主要体现为大办工业、大办农业,盲目追求社会 主义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规模大,公有化程度 高,同时在分配中实行平均主义。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和“历史纵横”) 问题情境 8:“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结果如何?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 ——20 世纪 50 年代末农村流传的民谣 材料二 人民公社内农业集体劳动以吹哨方式召集农民,“一遍哨子不买 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20 世纪 50 年代末农村流传的民谣 材料三 1959 年的粮食产量仅为 3400 亿斤,比 1958 年实际产量 4000 亿斤 减少 600 亿斤……由于估产偏高,当年征购粮食反比上年增加 173 亿斤,达到 1348 亿斤,超过实际产量的 l/3。1960 年粮食产量进一步降为 2870 亿斤,比 1959 年又减少 530 亿斤,跌落到 1951 年的水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过程评价:广大干部群众从原则上拥护“大跃进”,并且不辞劳苦地为实现 “大跃进”而努力奋斗,这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是难能可贵的。他们付出的辛勤 劳动也取得了一部分实际成果,如著名的大庆油田的建成。但是以大炼钢铁为中 心的“大跃进”运动未能实现生产力的飞跃,反而造成了极大的人力资源的浪费, 并且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 极性。两大运动相互推动酿成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些严重失误,最 终导致 1959~1961 年出现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 思考:一向英明的党中央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失误呢? 总结:(1)由于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对国情的认识不准确。 (3)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 (4)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使部分领导人被胜利冲昏头脑、盲目 乐观
(5)长期的革命过程使党和人民习惯于开展大规模的集体运动 过渡: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党中央开始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首先是在矛盾尖锐的农村进行,并提出了八字方针。令人遗憾的是,党中央虽然 在经济建设中对“左’倾错误进行了纠正,但是未能从思想根源上彻底解决“左” 倾错误,因此酿成了延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板书)国民经济的劫难 多媒体展示材料: 年代 国家财政收入 比上年 1966 558.7亿元 +24.4% 1967 419.4亿元 25% 1968 361.3亿元 -13.9% 1973 809.7亿元 +5.6% 1975 815.6亿元 材料说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使得社会主义国民经济 损失惨重。那么“文化大革命”究竟是怎样对国民经济产生破坏的呢? 自主学习:结合教材、材料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后总结:“文革”期间社会局势动荡,人们将工作重心错误地放在 政治上所谓的“阶级斗争”上,党的组织和国家政权收到极大削弱,民主和法制 被肆意践踏,经济建设中各项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量知识分子、 科研人员受到迫害和打击。 深度思考:在1973年和1975年国民经济为何有所回升? 回答: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思想,使国民经济迅速回 思维延伸:这一降一升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总结:都是“左’倾错误惹的祸! 课堂小结 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的经济建设是在 成功与失败的交替中不断前进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我们今
(5)长期的革命过程使党和人民习惯于开展大规模的集体运动。 过渡: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党中央开始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首先是在矛盾尖锐的农村进行,并提出了八字方针。令人遗憾的是,党中央虽然 在经济建设中对“左’’倾错误进行了纠正,但是未能从思想根源上彻底解决“左” 倾错误,因此酿成了延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板书)国民经济的劫难 多媒体展示材料: 年代 国家财政收入 比上年 1966 558.7 亿元 +24.4% 1967 419.4 亿元 -25% 1968 361.3 亿元 -13.9% 1973 809.7 亿元 +5.6% 1975 815.6 亿元 材料说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使得社会主义国民经济 损失惨重。那么“文化大革命”究竟是怎样对国民经济产生破坏的呢? 自主学习:结合教材、材料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后总结:“文革”期间社会局势动荡,人们将工作重心错误地放在 政治上所谓的“阶级斗争”上,党的组织和国家政权收到极大削弱,民主和法制 被肆意践踏,经济建设中各项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量知识分子、 科研人员受到迫害和打击。 深度思考:在 1973 年和 1975 年国民经济为何有所回升? 回答:1971 年周恩来着手恢复国民经济,到 1973 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1975 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思想,使国民经济迅速回 升。 思维延伸:这一降一升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总结:都是“左’’倾错误惹的祸! 课堂小结 从 1949 年新中国建立到 1976 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的经济建设是在 成功与失败的交替中不断前进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我们今
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反思。历史再次雄辩地证 明: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唯有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我们才能 克服重重困难,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 板书设计 国民经济的恢复 工业化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第一个五年计划 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社会主义改造 探索与曲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国民经济的调整;实行八字方针 国民经济的劫难
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反思。历史再次雄辩地证 明: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唯有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我们才能 克服重重困难,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 板书设计 经 济 建 设 的 发 展 和 曲 折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探索与曲折 国民经济的恢复 第一个五年计划 工业化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 “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播种一种观念就 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 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播 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思想决定 行为,行为决定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 先改变行为;而要改变行为,就要先改变 思想。是的,若要改变自己,让我们从思 想开始人要昂扬不要张扬昂扬,是乘风破 浪的船帆,张扬,是折戟沉沙的暗礁。人 们常说:“人要斗志昂扬,切不可趾高气 扬”,说明人活于世,还是要有点儿精神 的。生活中,大凡张扬者,总是傲慢自恃, 目空一切。由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必 然遭人嫉恨,以致于众叛亲离,郁郁而不 得志;而一个昂扬向上的人,由于心态积 极,大气随和,且与人为善,一般通过自 己不懈的努力,大多都能一步步改变自己 的命运,并最终走向成功。所谓“富不过 三代,穷不过五服”,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人要执着不要固执执着,说到底是对信念 的不懈坚持,是一种一往无前的精神状 态;而固执属于非理性的,固执虽然也是 坚持,但却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偏执。 因此,我们切忌将坚持与固执划等号。许 多时候固执是非理性的想当然,而坚持则 是经过理性分析之后做出的理性决断。现 实中,我们既要做到不因他人的错误劝 解,而随意放弃自己的目标,也不要因为 对方的善意且正确的提醒或规劝而固执 己见。人要执着,只有执着才能成就人生; 人不能固执,一旦固执,人生也必受困人 要自信不要自负自信与自负的区别在于: 自信者相信自己的能力,既能恰当的评估 自己,还能看到别人的自信和长处;而自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国民经济的调整;实行八字方针 国民经济的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