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即学即练巩固新知 [随堂检测 1.2015年1月1日,《人民日报》题为《为明天共筑长青基业》的元旦社论指出: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筑就长青基业 的必由之路。回溯历史,题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的元旦社论应刊发于() A.1949年 B.1956年 C.1979年 D.1992年 解析:选C。《人民日报》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及时报道党的重大政策和方针的变化。 从“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的社论标题看,其宣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 A、B项中的时间都还没有提及。1992年这一政策已经深入人心,无需以元旦社论的方式刊 发。之所以最有可能是在1979年元旦社论刊发,主要是因为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 开,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 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 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 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大伙儿对他的背叛 解析:选B。本题考查的是三大改造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材料中“搞合作化 是指对农业进行的由国家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 路的社会主义改造。“二十多年后.大家又散伙了”指的是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分田到 户、自主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随堂检测] 1.2015 年 1 月 1 日,《人民日报》题为《为明天共筑长青基业》的元旦社论指出: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筑就长青基业 的必由之路。回溯历史,题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的元旦社论应刊发于( ) A.1949 年 B.1956 年 C.1979 年 D.1992 年 解析:选 C。《人民日报》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及时报道党的重大政策和方针的变化。 从“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的社论标题看,其宣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 A、B 项中的时间都还没有提及。1992 年这一政策已经深入人心,无需以元旦社论的方式刊 发。之所以最有可能是在 1979 年元旦社论刊发,主要是因为 1978 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 开,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 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 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 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大伙儿对他的背叛 解析:选 B。本题考查的是三大改造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材料中“搞合作化” 是指对农业进行的由国家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 路的社会主义改造。“二十多年后……大家又散伙了”指的是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分田到 户、自主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下图说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 77.6% 1978年 口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 ①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 ②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成分占有较大比重 ③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转变 ④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完成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前,实行的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改革之后,实行以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图示202年数据就是这种变化的直观呈现 由此判断①②③正确。国有企业改革也面临着不断深化的问题,故④不正确。 4.中共十四大被外电评论为“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主要是因为这次会议() A.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决定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 D.调整了新时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解析:选C。本题考査材料解析能力。依据“中共十四大¨加速和外国接轨”等信息可知, 材料指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选C项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8年9月21日,上海农村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即上海县七一人民公社 到9月30日,郊区10个县全面实现人民公社化,共建立103个人民公社,几乎所有农户都 参加,平均每个人民公社达8000多户…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 《上海农业志》 材料二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 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 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 了
3.下图说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 ( ) ①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 ②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成分占有较大比重 ③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转变 ④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完成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前,实行的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改革之后,实行以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图示 2002 年数据就是这种变化的直观呈现, 由此判断①②③正确。国有企业改革也面临着不断深化的问题,故④不正确。 4.中共十四大被外电评论为“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主要是因为这次会议( ) A.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决定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 D.调整了新时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解析:选 C。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依据“中共十四大”“加速和外国接轨”等信息可知, 材料指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选 C 项。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8 年 9 月 21 日,上海农村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即上海县七一人民公社。 到 9 月 30 日,郊区 10 个县全面实现人民公社化,共建立 103 个人民公社,几乎所有农户都 参加,平均每个人民公社达 8 000 多户……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 ——《上海农业志》 材料二 到 1979 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 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 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 1983 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 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 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只要生产发展了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 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 (2)材料二所说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 了前者的成果?为什么? (3)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材料中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 运动,它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强调“一大二公”,超越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2)从材料中 的时间、内容可以判断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所有 制形式:(3)从材料中可以得出。 答案:(1)忽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片面追求农业发展的高水平、高速度。 (2)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从所有制上否定前者的成果。因为它是在保证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环节 (3)基本着眼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课时作业] 、选择题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吸取历史教训作出的最重大的决策是( 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拨乱反正,纠正重大冤假错案 D.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解析:选B。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 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故选B 2.1956年的中共八大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探索 二者的共同点是() A.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B.决定变革生产关系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 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只要生产发展了……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 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 (2)材料二所说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 了前者的成果?为什么? (3)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材料中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 运动,它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强调“一大二公”,超越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2)从材料中 的时间、内容可以判断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所有 制形式;(3)从材料中可以得出。 答案:(1)忽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片面追求农业发展的高水平、高速度。 (2)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从所有制上否定前者的成果。因为它是在保证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环节。 (3)基本着眼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吸取历史教训作出的最重大的决策是( ) 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拨乱反正,纠正重大冤假错案 D.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解析:选 B。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 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故选 B。 2.1956 年的中共八大与 1978 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探索。 二者的共同点是( ) A.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B.决定变革生产关系
C.思想上拨乱反正 D.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选A。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探索,都以发展 生产力为中心,故选A。B、C、D都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而与中共八大无关,皆排除 3右图是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的“红手印”。他们立下生死状,约定分田 到户。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人民公社被撤销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C.18户农民分田到户具有很大的风险 D.小岗村分田到户拉开改革开放序幕 解析:选C。本题考查中国的改革开放。根据题干“立下生死状,约定分田到户”说明有 一定的风险。A项属于政治改革,题干属于经济体制改革;B项应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的开始:D项不符合题干内容。 4.促成下表中我国粮食产量及农民收入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年份 粮食总产值净增量 年均粮食增长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增长率 1978~1984 10254亿公斤 495亿公斤 14.55% A.人民公社体制继续发挥作用 B.“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解析:选D。人民公社体制下,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存在很大弊端,无 法调动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文革”结東与材料没有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国企改 革与农村无关,故C项错误;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 了农村的生产力,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均大幅度增加,故D项 正确。 5.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到“保证国家的,留足
C.思想上拨乱反正 D.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选 A。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探索,都以发展 生产力为中心,故选 A。B、C、D 都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而与中共八大无关,皆排除。 3.右图是 1978 年 12 月小岗村 18 户农民按下的“红手印”。他们立下生死状,约定分田 到户。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人民公社被撤销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C.18 户农民分田到户具有很大的风险 D.小岗村分田到户拉开改革开放序幕 解析:选 C。本题考查中国的改革开放。根据题干“立下生死状,约定分田到户”说明有 一定的风险。A 项属于政治改革,题干属于经济体制改革;B 项应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的开始;D 项不符合题干内容。 4.促成下表中我国粮食产量及农民收入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 年份 粮食总产值净增量 年均粮食增长 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增长率 1978~1984 1 025.4 亿公斤 495 亿公斤 14.55% A.人民公社体制继续发挥作用 B.“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解析:选 D。人民公社体制下,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存在很大弊端,无 法调动生产积极性,故 A 项错误;“文革”结束与材料没有直接联系,故 B 项错误;国企改 革与农村无关,故 C 项错误;1978 年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 了农村的生产力,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均大幅度增加,故 D 项 正确。 5.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到“保证国家的,留足
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变化历程。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土地所有制变更 B.分配方式调整 C.生产关系变革D.生产规模缩小 解析:选C。材料体现的是农村的生产关系的变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后来的农村经济 体制改革实际上都是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故选C。A项不符合事实;B、D项不是根本上 的反映 6.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写了这样一副对联:“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 斤还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副对联说明了( A.人民公社社员祝愿新的一年丰衣足食 B.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状况已成过去 C.“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 解析:选D。本题考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效果。从“1979年”“安徽”等关键词可 以得出 7.“1991年首钢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平均每年递增17.22%,超过 世界500强企业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当时首钢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B.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继续贯彻 C.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整顿思想的提出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完善 解析:选A。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91年”,由此判断首钢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是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故选A。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在“一五”计划时实行的,排除B: 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整顿思想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提出的,排除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 论的完善是1997年,排除D 8.下表显示了中国某一时期各类企业出口走势比较,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出我国()
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变化历程。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土地所有制变更 B.分配方式调整 C.生产关系变革 D.生产规模缩小 解析:选 C。材料体现的是农村的生产关系的变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后来的农村经济 体制改革实际上都是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故选 C。A 项不符合事实;B、D 项不是根本上 的反映。 6.1979 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写了这样一副对联:“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 一斤还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副对联说明了( ) A.人民公社社员祝愿新的一年丰衣足食 B.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状况已成过去 C.“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 解析:选 D。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效果。从“1979 年”“安徽”等关键词可 以得出。 7.“1991 年首钢实现利润 23.6 亿元,是 1978 年的 7.9 倍,平均每年递增 17.22%,超过 世界 500 强企业 1953 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当时首钢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是 (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B.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继续贯彻 C.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整顿思想的提出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完善 解析:选 A。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91 年”,由此判断首钢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是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故选 A。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在“一五”计划时实行的,排除 B; 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整顿思想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提出的,排除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 论的完善是 1997 年,排除 D。 8.下表显示了中国某一时期各类企业出口走势比较,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出我国( )
60.00% 0.00% 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 A.对外开放的格局正初步形成 B.民营经济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力量 C.国有企业改革有待艰难破冰 D.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得到改变 解析:选B。材料涉及的是三类企业出口数据的短期变化,与开放有一定关系,但是并 不能体现对外开放的“格局”,故A项错误:从表中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出口比重连续上升, 在2007年已经超越了国企,故B项正确;国企改革从1984年以来就已经全面展开,故C 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在城市的中心环节就是増强企业活力,具体到所有制上,实行公有制 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策略并没有改变,故D项错误 、非选择题 9.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9年春天,当人们还在为能不能实行包产到组争论不休时由于社员们 的坚持,也由于县委的默许,小岗的包干到户在那一年终于“不合法”地实行了。 陈锡文、马苏元《巨大的变化,深刻的启示》 材料二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 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只要生 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 化……关键是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材料三1983年,在全国风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深圳南岭村却将4个生产队合 并在一起,利用集体力量,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业、商贸业,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 大。到2004年,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3亿元,人均纯收入14万元,集体固定资产10 亿元,实现了全村人的共同富裕 请回答
A.对外开放的格局正初步形成 B.民营经济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力量 C.国有企业改革有待艰难破冰 D.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得到改变 解析:选 B。材料涉及的是三类企业出口数据的短期变化,与开放有一定关系,但是并 不能体现对外开放的“格局”,故 A 项错误;从表中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出口比重连续上升, 在 2007 年已经超越了国企,故 B 项正确;国企改革从 1984 年以来就已经全面展开,故 C 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在城市的中心环节就是增强企业活力,具体到所有制上,实行公有制 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策略并没有改变,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9 年春天,当人们还在为能不能实行包产到组争论不休时……由于社员们 的坚持,也由于县委的默许,小岗的包干到户在那一年终于“不合法”地实行了。 ——陈锡文、马苏元《巨大的变化,深刻的启示》 材料二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 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只要生 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 化……关键是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 年 5 月 31 日) 材料三 1983 年,在全国风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深圳南岭村却将 4 个生产队合 并在一起,利用集体力量,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业、商贸业,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 大。到 2004 年,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 2.3 亿元,人均纯收入 14 万元,集体固定资产 10 亿元,实现了全村人的共同富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包产到户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邓小平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深圳南岭村的农村改革的特点,指出其本质。 (4)小岗村和南岭村在农村改革上的成功试点,对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有怎样的启示?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对比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第(1)问应主要依据 所学知识分析和归纳:第(2)问和第(3)问应分别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有效信息作答:第 (4)问可综合前三问的结论分析 答案:(1)性质:自发。原因:人民公社化体制严重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温饱问 题没有解决 (2)态度:肯定。原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得到了实惠。 (3)特点:发展集体经济。本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启示:农村改革的根本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农村改革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生产 积极性;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学思之窗(教材P5) 小岗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提示:小岗村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直接原因是在安徽省政府的鼓励下,农民把生产队土 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本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 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本课测评(教材P5)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 怎样的作用? 提示:(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等方面改革。 (2)主要内容:在农村: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调整产业结构;③改革购销体 制;④建立乡、镇政府,建立村民委员会。在城市:①改革管理体制:②改革所有制;③改 革产权制度;④改革分配制度 (3)作用: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②城市改革,通过增强企业活力,推动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包产到户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邓小平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深圳南岭村的农村改革的特点,指出其本质。 (4)小岗村和南岭村在农村改革上的成功试点,对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有怎样的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对比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第(1)问应主要依据 所学知识分析和归纳;第(2)问和第(3)问应分别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有效信息作答;第 (4)问可综合前三问的结论分析。 答案:(1)性质:自发。原因:人民公社化体制严重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温饱问 题没有解决。 (2)态度:肯定。原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得到了实惠。 (3)特点:发展集体经济。本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启示:农村改革的根本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农村改革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生产 积极性;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一、学思之窗(教材 P55) 小岗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提示:小岗村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直接原因是在安徽省政府的鼓励下,农民把生产队土 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本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 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本课测评(教材 P57)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 怎样的作用? 提示:(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等方面改革。 (2)主要内容:在农村: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调整产业结构;③改革购销体 制;④建立乡、镇政府,建立村民委员会。在城市:①改革管理体制;②改革所有制;③改 革产权制度;④改革分配制度。 (3)作用: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②城市改革,通过增强企业活力,推动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
到了小康水平 、学习延伸(教材Ps) 阅读以上内容,请分析,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结合今日农村的 变化,试分析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提示:(1)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过 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可以解决温饱问题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就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 存在的问题是如何迅速解决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到了小康水平。 三、学习延伸(教材 P57) 阅读以上内容,请分析,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结合今日农村的 变化,试分析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提示:(1)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过 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可以解决温饱问题。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就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 存在的问题是如何迅速解决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