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社会主义接话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的具体过程,记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具体内 (2)理解中共“八大”会议的精神实质,并分析其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3)通过对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以及20世纪60年代初期 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的具体史实的分析,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并从 中总结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图像与视频,使情境再现,加深学生记忆 (2)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合作,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3)阅读相关史料并进行分析,扩充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综合认识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有过严 重的失误,但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并领导人民取 得了巨大成就 (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是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教学方法】 1.通过教师营造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合作探究、形成共识 2.注重在构建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图片和文字材料中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 知识的迁移与深化,以提升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知识分析了解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 的探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 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 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造成国民经济严峻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 掠夺;第二是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是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②措施: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 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着手 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仅仅经过三年的时间,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就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 11 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社会主义接话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的具体过程,记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具体内 容; (2)理解中共“八大”会议的精神实质,并分析其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3)通过对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以及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 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的具体史实的分析,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并从 中总结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图像与视频,使情境再现,加深学生记忆; (2)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合作,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3)阅读相关史料并进行分析,扩充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综合认识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有过严 重的失误,但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并领导人民取 得了巨大成就; (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是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教学方法】 1. 通过教师营造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合作探究、形成共识; 2. 注重在构建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图片和文字材料中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 知识的迁移与深化,以提升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知识分析了解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 的探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 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 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造成国民经济严峻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 掠夺;第二是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是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②措施: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 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着手 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仅仅经过三年的时间,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就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③成果:国民经济的恢复以较短的时间,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使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 固,为进入一个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阶段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中国共产 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能力得到了初步检验。 (2)第一个五年计划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不仅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残缺不全。为迅速发 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内容:“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简单说来就是建立两大方面的基础:一是集中发展 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 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③这是执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大步骤,它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 主义建设的开始。“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同世 界其他国家工业起飞时期的增长速度相比,也是名列前茅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社会主义改造 ①过程: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广大农民通过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小农个体经济改变成社会主义集 体所有制经济,消灭了剥削阶级,避免了两极分化。党和国家还创造性地采用赎买政策,通 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资本主义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 私合营的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 ②成果: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三大改造 的成功标志着社会主义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至此,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的初 级阶段。 2.探索与失误: 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1956年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时期,此后的十年,党在经济建设领域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出现过严重的失误 (1)中共八大 ①时间: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 ②内容及影响:这次代表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社会主义改 造已基本完成,阶级关系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国内主要矛盾必然要发生变化。中共 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突出了我国生产力还很落后的基本国情,强调了全党要集中力量 发展生产力。中共八大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时间: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 主义”的总路线。由于总路线的指导作用,“左”倾经济思想在经济领域更加膨胀,出现了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表现:“大跃进”的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到1958 年底,全国共生产钢1108万吨,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农业生产方面,由于经济效 益低下,1958年农业丰产而没有丰收。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③评价:对总路线的评价,主观上讲,它的提出反映了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 客观上讲,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民公社化运动是 在生产关系方面急于过渡的一次典型实验,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 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 力水平和广大群众与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③成果:国民经济的恢复以较短的时间,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使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 固,为进入一个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阶段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中国共产 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能力得到了初步检验。 (2)第一个五年计划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不仅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残缺不全。为迅速发 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从 1953 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内容:“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简单说来就是建立两大方面的基础:一是集中发展 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 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③这是执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大步骤,它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 主义建设的开始。“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同世 界其他国家工业起飞时期的增长速度相比,也是名列前茅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社会主义改造 ①过程:从 1953 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广大农民通过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小农个体经济改变成社会主义集 体所有制经济,消灭了剥削阶级,避免了两极分化。党和国家还创造性地采用赎买政策,通 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资本主义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 私合营的高潮。到 1956 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 ②成果: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三大改造 的成功标志着社会主义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至此,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的初 级阶段。 2.探索与失误: 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1956 年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时期,此后的十年,党在经济建设领域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出现过严重的失误。 (1)中共八大 ①时间:1956 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 ②内容及影响:这次代表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社会主义改 造已基本完成,阶级关系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国内主要矛盾必然要发生变化。中共 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突出了我国生产力还很落后的基本国情,强调了全党要集中力量 发展生产力。中共八大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时间: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 主义”的总路线。由于总路线的指导作用,“左”倾经济思想在经济领域更加膨胀,出现了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表现:“大跃进”的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到 1958 年底,全国共生产钢 1 108 万吨,其中合格的钢只有 800 万吨。农业生产方面,由于经济效 益低下,1958 年农业丰产而没有丰收。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③评价:对总路线的评价,主观上讲,它的提出反映了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 客观上讲,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民公社化运动是 在生产关系方面急于过渡的一次典型实验,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 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 力水平和广大群众与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3)国民经济的调整 ①背景与对策:面对严峻的现实,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已势在必行。继中共中央纠正 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之后,国家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 字方针 ②启示:国民经济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给我们带来了可贵的启示。第一,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第二,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 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第三,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 例进行,急于求成,只能欲速而不达:第四,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 所有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都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取得的,都将成为 党继续领导经济建设的宝贵财富 3.国民经济的劫难: ①影响:“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的干扰和全 方位的破坏。1967、1968两年的时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李先念同志曾 说过:“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 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②转折: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提出批判极“左”思 潮,使国民经济在1973年出现复苏的局面 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实质上是要纠正“文化大革 命”的“左”倾错误。全面整顿取得的成绩使广大人民群众受到鼓舞,他们又重新看到了国 家的希望。但随着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全面整顿被迫中断 【教学重点】: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热点试题】 1.列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建设成就,作出评价,并分析这些建设项目地理分布的特 点 2.“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造成了哪些负面影响? 3.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课堂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经过短短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工 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一五计划和三大社会 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极为高涨,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向秀丽等人就是杰 出的代表。这一时期在党的指导思想上虽一再出现过“左”的趋向和错误,在建设事业上也 曾出现过重大损失和曲折:但是在另一方面,符合中国国情正确的趋向、理论、方针、政策, 也在探索、形成和发展着,并在一个时期内居主流地位。它们有力地引导党和人民在社会主 义建设的宏伟事业中进行着有益的探索,积累着经验,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在不断的探索中
(3)国民经济的调整 ①背景与对策:面对严峻的现实,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已势在必行。继中共中央纠正 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之后,国家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 字方针。 ②启示:国民经济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给我们带来了可贵的启示。第一,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第二,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 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第三,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 例进行,急于求成,只能欲速而不达;第四,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 所有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都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取得的,都将成为 党继续领导经济建设的宝贵财富。 3.国民经济的劫难: ①影响:“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的干扰和全 方位的破坏。1967、1968 两年的时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李先念同志曾 说过:“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 5 000 亿元。这个 数字相当于建国 30 年全部基本投资的 80%,超过了建国 30 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②转折:1971 年“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提出批判极“左”思 潮,使国民经济在 1973 年出现复苏的局面。 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实质上是要纠正“文化大革 命”的“左”倾错误。全面整顿取得的成绩使广大人民群众受到鼓舞,他们又重新看到了国 家的希望。但随着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全面整顿被迫中断。 【教学重点】: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热点试题】 1. 列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建设成就,作出评价,并分析这些建设项目地理分布的特 点。 2. “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造成了哪些负面影响? 3. 分析 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课堂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经过短短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工 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一五计划和三大社会 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极为高涨,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向秀丽等人就是杰 出的代表。这一时期在党的指导思想上虽一再出现过“左”的趋向和错误,在建设事业上也 曾出现过重大损失和曲折;但是在另一方面,符合中国国情正确的趋向、理论、方针、政策, 也在探索、形成和发展着,并在一个时期内居主流地位。它们有力地引导党和人民在社会主 义建设的宏伟事业中进行着有益的探索,积累着经验,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在不断的探索中
中国共产党制定或采取一系列的正确决策和措施,为以后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 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制定或采取一系列的正确决策和措施,为以后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 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