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2)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 定 (3)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重点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自主学习——独学 1.伟大的历史转折一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内容:①重新确立了 ②抛弃了 ③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 ④确定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是 (2)意义:①我国从此拉开序幕 ②是新中国历史上 ③成为 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全国普遍实行 (2)城市:①中心环节 ②具体措施a:管理体制, ;b:所有制 c:分配方式, ③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①国内: ②国际 2)过程:① 提出要搞好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③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 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 ⑤到21世纪初, 二、尝试解决问题——对学+群学(合作交流,互帮互学,展示学习成果)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 12 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2)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 定; (3)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重点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一、自主学习——独学 1.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内容:①重新确立了 ; ②抛弃了 ; ③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 ; ④确定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是 。 (2)意义:①我国 从此拉开序幕。 ②是新中国历史上 。③成为 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全国普遍实行 ; (2)城市:①中心环节: 。 ②具体措施 a:管理体制, ;b:所有制, ; c:分配方式, 。 ③意义: 。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①国内: ②国际: (2)过程:① ,邓小平 ,提出要搞好 。 ②1992 年 10 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③1993 年十四届三中全会, 。 ④1997 年中共十五大, 。 ⑤到 21 世纪初, 。 二、尝试解决问题——对学+群学(合作交流,互帮互学,展示学习成果)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主要内容是什么?
知识链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区别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在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 民的土地所有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土地和生 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农民只是享有经营和使用权。 ②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 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础建设。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生产的一 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③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④发展后果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 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 亦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简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形式、实质及其认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 生产责任制形式。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 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 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给 农户经营。承包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签订承包合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1.原因 (1)历史原因:我国长期在农村实行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 问题,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 (2)现实原因:到1978年,中国仍有亿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严重影响了现代化建设 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 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 (3)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发展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条件。而农村 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 2.形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 生产责任制形式。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 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 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给 农户经营。承包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签订承包合同。 具体形式有。(1)包干到户。各承包户向国家交纳农业税,交售合同定购产品以及向集体上交公 积金、公益金等公共提留。其余产品全部归农民自己所有。(2)包产到户。实行定产量、定投资、定 工分,超产归自己,减产赔偿。目前,绝大部分地区采用的是包干到户的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实行按劳分配 原则;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集体和家庭有分有合 实质
知识链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区别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在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 民的土地所有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土地和生 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农民只是享有经营和使用权。 ②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 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础建设。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生产的一 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③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④发展后果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 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 亦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简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形式、实质及其认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 生产责任制形式。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 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 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给 农户经营。承包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签订承包合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1.原因 (1)历史原因:我国长期在农村实行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 问题,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 (2)现实原因:到 1978 年,中国仍有亿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严重影响了现代化建设。 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 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 (3)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发展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条件。而农村 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 2.形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 生产责任制形式。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 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 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给 农户经营。承包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签订承包合同。 具体形式有。(1)包干到户。各承包户向国家交纳农业税,交售合同定购产品以及向集体上交公 积金、公益金等公共提留。其余产品全部归农民自己所有。(2)包产到户。实行定产量、定投资、定 工分,超产归自己,减产赔偿。目前,绝大部分地区采用的是包干到户的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实行按劳分配 原则;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集体和家庭有分有合。 3.实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旧的农业耕作 模式,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 包经营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 认识 优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历史选择,该种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与传统 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大集体时期)相比具有较大的进步,在改变农村经济格局的同时,奠定了经济 发展和后续改革的基础,调动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为我国农民脱贫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农 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被邓小平同志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与发 展的“第一次飞跃”。具体表现在: 第一,就全国来说,农业发展水平比较低,主要是手工劳动,因此不适合大规模的经营,而将 经营的单位划小到家庭,同这种手工劳动的生产水平相适应 第二,原来那种大规模经营下的集体劳动(改革前农村以生产队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农民评 工记分年终分配)对每个人的劳动数量、质量很难准确统计,因而必然是平均主义的“大锅饭”, 而以家庭为经济单位可克服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平均主义 第三,农业生产的劳动对象是动物、植物等生命体,劳动对象的这种特性要求劳动者有更强的 责任心,以家庭为经营单位有助于这种要求的实现。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生产和农村 经济得以蓬勃发展。 缺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现行的土地家庭承包制度的边际效用急剧递 减,已呈现出许多问题 三、课堂互动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表一: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 年份 1978 1989 1997 2001 第一产业 产值 4228 14211 14610 (亿元) 比重(% 15.3 产值 7278 37223 49069 (亿元) 比重(%) 48.2 第三产业 5403 23029 32254 (亿元) 比重(%) 23.7 32 31 33.6 表二: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变化 年份 1978 1997 结构(%) 产值 结构(%) 公有经济国内生 产总值(亿元) 3595 99,1 56676 75.8 非公有经济国内 30 18096 24.2 生产总值(亿元) 合计(亿元)3624 74772 100 表三:西、中、东部地区GDP在全国所占的份额(%) 年份 1978 2001 1979~2001年平均 西部比重 16.8 13.6 14.3 中部比重 30.7 26.9 东部比重 52.5 59.5 57.8 (以上材料源自: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制图时间2002年11月7日) 问:(1)读表一,我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原因是什么?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旧的农业耕作 模式,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 包经营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 4.认识 优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历史选择,该种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与传统 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大集体时期)相比具有较大的进步,在改变农村经济格局的同时,奠定了经济 发展和后续改革的基础,调动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为我国农民脱贫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农 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被邓小平同志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与发 展的“第一次飞跃”。具体表现在: 第一,就全国来说,农业发展水平比较低,主要是手工劳动,因此不适合大规模的经营,而将 经营的单位划小到家庭,同这种手工劳动的生产水平相适应。 第二,原来那种大规模经营下的集体劳动(改革前农村以生产队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农民评 工记分年终分配)对每个人的劳动数量、质量很难准确统计,因而必然是平均主义的“大锅饭”, 而以家庭为经济单位可克服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平均主义。 第三,农业生产的劳动对象是动物、植物等生命体,劳动对象的这种特性要求劳动者有更强的 责任心,以家庭为经营单位有助于这种要求的实现。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生产和农村 经济得以蓬勃发展。 缺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现行的土地家庭承包制度的边际效用急剧递 减,已呈现出许多问题 三、课堂互动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表一: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 年份 1978 1989 1997 2001 第一产业 (亿元) 产值 4228 14211 14610 比重(%) 28.1 25 19 15.3 第二产业 (亿元) 产值 7278 37223 49069 比重(%) 48.2 43 50 51.1 第三产业 (亿元) 产值 5403 23029 32254 比重(%) 23.7 32 31 33.6 表二: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变化 年份 1978 1997 产值 结构(%) 产值 结构(%) 公有经济国内生 产总值(亿元) 3595 99.1 56676 75.8 非公有经济国内 生产总值(亿元) 30 0.9 18096 24.2 合计(亿元) 3624 100 74772 100 表三:西、中、东部地区 GDP 在全国所占的份额(%) 年份 1978 2001 1979~2001 年平均 西部比重 16.8 13.6 14.3 中部比重 30.7 26.9 27.9 东部比重 52.5 59.5 57.8 (以上材料源自: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 制图时间 2002 年 11 月 7 日) 问:(1)读表一,我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原因是什么?
(2)读表二,我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的政策因素是什么? (3)读表一~三,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就此你认为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 应注意什么? 四、当堂训练 1、中共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本质上的共同点是:( A、强调民主集中制原则 B、纠正历史上的冤假错案 C、实事求是的精神 D、正确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生产责任制首先出现在:( A、山东省和安徽省 B、安徽省和四川省 、四川省和山东省 D、安徽省和江苏省 3、农村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改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①土地所有制形 式②经营管理方法③生产经营的权利④产品的分配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在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历史上,每个时期都非常重视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毛泽东开创“工农武 装割据”的道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两位领导人在农村问题上的相似之处是: A、强调公有化程度 B、提高农民的收入
(2)读表二,我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的政策因素是什么? (3)读表一~三,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就此你认为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 应注意什么? 四、当堂训练 1、中共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本质上的共同点是:( ) A、强调民主集中制原则 B、纠正历史上的冤假错案 C、实事求是的精神 D、正确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生产责任制首先出现在:( ) A、山东省和安徽省 B、安徽省和四川省 C、四川省和山东省 D、安徽省和江苏省 3、农村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改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①土地所有制形 式 ②经营管理方法 ③生产经营的权利 ④产品的分配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在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历史上,每个时期都非常重视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毛泽东开创“工农武 装割据”的道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两位领导人在农村问题上的相似之处是: A、强调公有化程度 B、提高农民的收入
、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D、从农村开始进行新的道路的探索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①改革单一集中的模式②分配 上克服平均主义③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④实行所有制形式经济 C、②③④ D、①② 6、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D、改革不适合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7、1992年底,全国城乡共有个体工商户1533.9万家,从业人员2467.7万人,其中登记注册 的私营企业13.9万家,从业人员达到231.9万人。1997年,全国个体工商户高达2850万户,从业 人员5441万人,私营企业达96万家,从业人员1349万人。这些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我国社会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B、个体经营成为我国经济结构的主体 C、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化D、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 8、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 A、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B、分配方式的转变 C、经济所有制形式的转变 D、经济结构的转变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主要有: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②以实现共同富裕 为根本目标③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控制④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知识拓展 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城市武装起义道路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 行不通 第二次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第三次在粉碎“四人帮”后,1978 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 届三中全会上 归纳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会议名称召开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 八七会议 1927年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结東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 遵义会议 1935年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转折点 的正确领导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 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到城市 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十一届三中全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 1978年开放的伟大决策 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 大转折 八七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C、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D、从农村开始进行新的道路的探索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①改革单一集中的模式 ②分配 上克服平均主义 ③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④实行所有制形式经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6、1985 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D、改革不适合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7、1992 年底,全国城乡共有个体工商户 1533.9 万家,从业人员 2467.7 万人,其中登记注册 的私营企业 13.9 万家,从业人员达到 231.9 万人。1997 年,全国个体工商户高达 2850 万户,从业 人员 5441 万人,私营企业达 96 万家,从业人员 1349 万人。这些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我国社会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B、个体经营成为我国经济结构的主体 C、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化 D、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 8、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 A、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B、分配方式的转变 C、经济所有制形式的转变 D、经济结构的转变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主要有: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②以实现共同富裕 为根本目标 ③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控制 ④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知识拓展 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背 景 内 容 第一次 大革命失败后,城市武装起义道路 行不通 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 第二次 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 在 1949 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第三次 在粉碎“四人帮”后,1978 年十一 届三中全会上 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 归纳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会议名称 召开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 1927 年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 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 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 1935 年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 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 的正确领导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 的转折点 七届二中全会 1949 年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 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 到城市 十一届三中全 会 1978 年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 开放的伟大决策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 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 大转折 八七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归纳近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巨变 结果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 第一次 辛亥革命 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义经济 第二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建社会历史。 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 成立 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 一届三中全会的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 召开 建设的新时期。 简要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 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以适应供求关系变化的经济体制。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制 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既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又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的特征。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经济建设上逐步采取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计划经济模式 有其自身的特征与弊端。主要是:所有制形式日趋单一化,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经 济管理的决策权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只是严重依赖于上级政府的经济实体,或者说是行政机关的 附属物: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是行政手段,经济计划主要通过行政指令和实物调拨来实现,市场调 节的作用非常微小,甚至于没有市场调节;分配上实行统收统支,国家统负盈亏,企业吃国家的“大 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等等。随着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日益巩固和发展,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显露出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已不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而是市 场经济了,具有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 .经济活动市场化,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平等性。指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是平等的、独立的 经济实体,他们具有自主地作出经济决策的权力,独立地承担决策所带来的风险。这与计划经济体 制下由政府部门作出经济决策并承担责任的经济模式根本不同 2.企业经营自主化,市场对资源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了各种市场 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由市场形成价格,保证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各种经济资 源由市场来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这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来进行资源配置根本不同 3.政府调节间接化,间接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是通过各种非行 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间接的宏观调控。这与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直接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 根本不同。 4.经济运行法制化,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各种活动主要由各种法规进行规范。在 国际交往中,要遵循国际通行的惯例和准则。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也是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它本身没有姓“社”姓“资”之分。但是,市场经济又总是与各 国特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因而又具有自身固有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 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 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运用包 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 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决定了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分配必须以 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又在客观上产生了多种分配方式
归纳近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巨变 结果 任务 第一次 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 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 义经济。 第二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成立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历史。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 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 召开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新时期。 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 化。 简要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 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以适应供求关系变化的经济体制。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制 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既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又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的特征。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经济建设上逐步采取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计划经济模式 有其自身的特征与弊端。主要是:所有制形式日趋单一化,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经 济管理的决策权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只是严重依赖于上级政府的经济实体,或者说是行政机关的 附属物;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是行政手段,经济计划主要通过行政指令和实物调拨来实现,市场调 节的作用非常微小,甚至于没有市场调节;分配上实行统收统支,国家统负盈亏,企业吃国家的“大 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等等。随着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日益巩固和发展,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显露出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已不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而是市 场经济了,具有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 1.经济活动市场化,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平等性。指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是平等的、独立的 经济实体,他们具有自主地作出经济决策的权力,独立地承担决策所带来的风险。这与计划经济体 制下由政府部门作出经济决策并承担责任的经济模式根本不同。 2.企业经营自主化,市场对资源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了各种市场, 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由市场形成价格,保证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各种经济资 源由市场来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这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来进行资源配置根本不同。 3.政府调节间接化,间接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是通过各种非行 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间接的宏观调控。这与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直接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 根本不同。 4.经济运行法制化,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各种活动主要由各种法规进行规范。在 国际交往中,要遵循国际通行的惯例和准则。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形态。 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也是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它本身没有姓“社”姓“资”之分。但是,市场经济又总是与各 国特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因而又具有自身固有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 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 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运用包 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 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决定了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分配必须以 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又在客观上产生了多种分配方式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 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要以市场 为基础,总体上应当是指导性的计划。计划工作的重点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 综合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课后质疑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 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要以市场 为基础,总体上应当是指导性的计划。计划工作的重点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 综合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课后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