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学习目标】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的主要内容,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了解国有企业的改革,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决定,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活动方案】 活动一: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根据课本54页的本课引言及正文第一、二两段的内容,并参考《历史纵横》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2)利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经济方针、主要政策等关键词,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3)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结合你知道的身边史实感 受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 活动二: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阅读教材第57页学习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假如你是一名改革的策划者,经济体制的改革应该首先从农村开始,还是从城市开始?请说出你的 理由? (2)根据课本55页第一、二两段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试点的典型、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及历史意义。 活动三:理解国有企业的改革。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 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1页共4页◎20143-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1页共 4 页◎2014-3-24 第 12 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学习目标】 1.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的主要内容,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了解国有企业的改革,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决定,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活动方案】 活动一: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根据课本 54 页的本课引言及正文第一、二两段的内容,并参考《历史纵横》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2)利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经济方针、主要政策等关键词,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3)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结合你知道的身边史实感 受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 活动二: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阅读教材第 57 页学习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假如你是一名改革的策划者,经济体制的改革应该首先从农村开始,还是从城市开始?请说出你的 理由? (2)根据课本 55 页第一、二两段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试点的典型、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及历史意义。 活动三:理解国有企业的改革。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 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
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自 主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56页的“历史纵横”的内容,分析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结合教材分析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如何展开的? 活动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992年,邓小平的“ 和党的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 阶段的标志。此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1)完成下表,概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 会议/谈话 时间 内容 (2)邓小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表“南方谈话”的?他是如何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解决了什么问题? (3)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何时基本建立?标志是什么?有何意义? 【检测反馈】 1.报纸作为大众传媒可以及时报道时事热点,下列两张报纸头版头条的有关内容,作为直接证据,可以 用来研究 人a 人亲 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 中国共产觉第上一届中央委员会 建立人民公耻問题的决議 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A.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B.经济体制的改革 C.新中国政治制度建立 D.政治协商的历史作用 2.我国农业总产值1979—1984年增产455.40%,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 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2页共4页◎2014-3-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2页共 4 页◎2014-3-24 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自 主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 56 页的“历史纵横”的内容,分析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结合教材分析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如何展开的? 活动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992 年,邓小平的“ ”和党的 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 阶段的标志。此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1)完成下表,概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 会议/谈话 时间 内容 (2)邓小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表“南方谈话”的?他是如何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解决了什么问题? (3)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何时基本建立?标志是什么?有何意义? 【检测反馈】 1.报纸作为大众传媒可以及时报道时事热点,下列两张报纸头版头条的有关内容,作为直接证据,可以 用来研究 A.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B.经济体制的改革 C.新中国政治制度建立 D.政治协商的历史作用 2.我国农业总产值 1979—1984 年增产 455.40%,粮食产量由 1978 年的 3.04 吨增加到 1984 年的 4.07 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运动 B.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计 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这表明当时我国 A.彻底结束了计划经济体制 B.明确了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D.强化了计划调控经济的手段 4.下图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比重明显下降②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成分占有 较大比重③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④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完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赠画 1978年 【巩固提升】 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口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 1.1953年我国实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1978年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列对以上变化的评述, 最准确的是 A.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B.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C.都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D.后者是对前者的全盘否定 2.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的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对下表 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2007年第102届广交会参展企业分类 类别私营企业国营企业三资企业媒体企业其他企业 参展企业数5561家 405家 37家 130家 百分比39.18%28.96%19.35%2.65%9.320% A.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参展企业的主体 B.目前中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 C.科技进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D.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使广交会充满活力 3.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农业承包合同书 农业生产合作敌劳动工分罪阳 索尝★ 雪☆囊 10分 主姓名编号 人民公社,大有希望! 和县农村经挤委员会印制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 1978-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4.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 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6.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 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阅读下列材料:(10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3页共4页◎2014-3-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3页共 4 页◎2014-3-24 A.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运动 B.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计 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这表明当时我国 A.彻底结束了计划经济体制 B.明确了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D.强化了计划调控经济的手段 4.下图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比重明显下降②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成分占有 较大比重③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④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完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巩固提升】 1.1953 年我国实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1978 年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列对以上变化的评述, 最准确的是 A.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B.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C.都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D.后者是对前者的全盘否定 2.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的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对下表 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参展企业的主体 B.目前中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 C.科技进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D.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使广交会充满活力 3.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 4.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 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6.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 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阅读下列材料:(10 分)
材料一:申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 1952年1953年 1954年 1955年1956年 461 510 610 《中国统计年鉴(1983)》 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 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 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 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一一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 有关?(2分) (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 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4分)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3 分)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1分) 【课后反思】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2.简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和实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分成哪两个阶段?从经济管理体制、 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资源配置等方面比较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改革措施和作用。国有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4.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在思想上、实践上的重大意义。概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的过程,有何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4页共4页◎20143-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4页共 4 页◎2014-3-24 材料一:申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 1952 年 1953 年 1954 年 1955 年 1956 年 农业总产值 461 510 535 575 610 ——《中国统计年鉴(1983)》 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 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 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 年 7 月 23 日)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 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 年 5 月 31 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 1952~1956 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 有关?(2 分) (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 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4 分)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3 分)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1 分) 【课后反思】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2.简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和实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分成哪两个阶段?从经济管理体制、 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资源配置等方面比较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改革措施和作用。国有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4.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在思想上、实践上的重大意义。概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的过程,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活动方案】 活动 (1)历史背景:①政治因素:“文革”后党的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实质是继续坚持“左”倾错误。 ②经济状况:“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③思想基础: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为会议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④指导思想: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会议的召开确立了指导思想。 (2)主要内容: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政治路线:抛 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③经济中心: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④主要政策:实行改革 开放。 (3)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的起点(序幕)。 活动二 (1)首先从农村开始。理由: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国家安定:“ 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影响了国家经济建设 (2)试点典型:安徽、四川:主要内容: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后来在全国普遍 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历史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农业 得到发展,农村开始历史性的变革。 活动三 (1)阻碍因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政企不分,企业经营缺乏自主权,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2)改革内容:①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②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政治管理 和企业决策适当分离),简政放权(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 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③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④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活动四: 填空:南方谈话、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完成下列表格 召开 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十四大 1992年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7年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背景:国内:改革遇到阻力,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解决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时间:21世纪初。标志: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意义: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 【检测反馈】 1.B2.C3. 4.B 【巩固提升】 5.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5页共4页◎2014-3-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5页共 4 页◎2014-3-24 参考答案 第 12 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活动方案】 活动一: (1)历史背景:①政治因素:“文革”后党的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实质是继续坚持“左”倾错误。 ②经济状况:“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③思想基础:1978 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为会议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④指导思想:1978 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会议的召开确立了指导思想。 (2)主要内容: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政治路线:抛 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③经济中心: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④主要政策:实行改革 开放。 (3)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的起点(序幕)。 活动二: (1)首先从农村开始。理由: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国家安定;“一 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影响了国家经济建设。 (2)试点典型:安徽、四川;主要内容: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后来在全国普遍 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历史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农业 得到发展,农村开始历史性的变革。 活动三: (1)阻碍因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政企不分,企业经营缺乏自主权,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2)改革内容:①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②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政治管理 和企业决策适当分离),简政放权(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 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③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④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活动四: 填空:南方谈话、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完成下列表格 会 议 召开 主 要 内 容 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 年 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十四大 1992 年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 年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十五大 1997 年 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背景:国内:改革遇到阻力,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解决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时间:21 世纪初。标志: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意义: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 【检测反馈】 1. B 2. C 3. B 4. B 【巩固提升】 1. C 2. D 3. A 4.C 5.答案:
(1)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或农业不断发展):(1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分) (2)不真实。(1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导致国民 经济出现混乱)。(1分) (3)安徽、四川。(2分)因为包产到户政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实行的。(或没 有脱离社会主义轨道)。(1分) (4)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农业发展政策。(1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6页共4页◎20143-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6页共 4 页◎2014-3-24 (1)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或农业不断发展);(1 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 分) (2)不真实。(1 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 分)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导致国民 经济出现混乱)。(1 分) (3)安徽、四川。(2 分)因为包产到户政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实行的。(或没 有脱离社会主义轨道)。(1 分) (4)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农业发展政策。(1 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