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六则 【语言积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2)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3)便以血污涂其面目 益爽面诣 (4)即烧为炭,诣市卖之, 5)寻即取果,一一皆尝 2、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 (1)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2)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A、以盐美故而空食之 便以血污涂其面目 C、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以其怖故,不能战斗 4、在下面句子中的括号内补足相应的省略成分 (1)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2)()极渴须()水。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2)若但尝一,何以可知? (3)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 (4)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文本解读】 6、下列对《百喻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是一部佛经,由南朝萧齐时天竺 僧人求那毗地译 B、全书共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戒,独留 寓言”,也是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 C、《百喻经》是鲁迅先生最为喜欢的一部佛经。他曾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 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佛藏中经,以譬喻为名者,唯《百喻经》最有条贯
《百喻经》六则 【语言积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益: (2) 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爽: (3) 便以血污涂其面目.. 面目: (4)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 诣: (5) 寻.即取果,一一皆尝。 寻: 2、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 (1)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 ) (2)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 )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A、以.盐美故而空食之 B、便以.血污涂其面目 C、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D、以.其怖故,不能战斗 4、在下面句子中的括号内补足相应的省略成分。 (1)主人与( )食,( )嫌( )淡无味。 (2)( )极渴须( )水。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2) 若但尝一,何以可知? (3) 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 (4) 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文本解读】 6、下列对《百喻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是一部佛经,由南朝萧齐时天竺 僧人求那毗地译。 B、全书共两卷,共有 98 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戒,独留 寓言”,也是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 C、《百喻经》是鲁迅先生最为喜欢的一部佛经。他曾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 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佛藏中经,以譬喻为名者,唯《百喻经》最有条贯
D、《百喻经》中的故事大多短小,多讲愚人之事,看似很简单,解释也较通俗。从这 些故事可以看出,佛家关注的焦点和世俗是完全相同的。 7、阅读下面的故事,回答后面的问题。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 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 为其患。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 于道。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1)、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既得盐美,便自念言 既:既然 B、愚人无智,便空食盐。空:白白地 C、致令口爽,此亦复尔。复:同样 D、徒自困饿,无益于道徒:信徒 (2)、愚人发现食物因盐好吃之后,做了什么事? (3)、这则寓言原来是针对什么现象说的?现代人要如何避免发生像故事中那样的傻 事? 8、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课文中六则寓言蕴含的道理。 《愚人食盐》: 《渴见水》: 《入海取沉水》: 《尝庵婆罗果》 《诈言马死》: 《驼瓮俱失》: 【问题探究】 9、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 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坚深的义理,化作浅易的故事, 使人乐于闻听,易于接受。《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请你课外阅读《百 喻经》中一些作品,并结合课文,评析《百喻经》善于运用譬喻说理的艺术特色 大视野
D、《百喻经》中的故事大多短小,多讲愚人之事,看似很简单,解释也较通俗。从这 些故事可以看出,佛家关注的焦点和世俗是完全相同的。 7、阅读下面的故事,回答后面的问题。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 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 为其患。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 于道。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1)、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得盐美,便自念言 既:既然 B、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空:白白地 C、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复:同样 D、徒.自困饿,无益于道 徒:信徒 (2)、愚人发现食物因盐好吃之后,做了什么事? (3)、这则寓言原来是针对什么现象说的?现代人要如何避免发生像故事中那样的傻 事? 8、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课文中六则寓言蕴含的道理。 《愚人食盐》: 《渴见水》: 《入海取沉水》: 《尝庵婆罗果》: 《诈言马死》: 《驼瓮俱失》: 【问题探究】 9、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 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坚深的义理,化作浅易的故事, 使人乐于闻听,易于接受。《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请你课外阅读《百 喻经》中一些作品,并结合课文,评析《百喻经》善于运用譬喻说理的艺术特色。 大视野
《百喻经》六则 【语言积累】 1、(1)益:添加(2)爽:败,伤(3)面目:面部,脸部(4)诣:到去(5)寻:接着 2、(1)返一反,(2)直一值 3、B,例句和B项都是介词,“用”,其余三项都是“因为”。 4、(1)主人与(之)食,(愚人)嫌(食物)淡无味。 (2)(愚人)极渴须(饮)水 5、(1)味道这么美的原因,是有盐的缘故。一点点尚且如此,更何况再多一些呢 (2)如果只是尝一个,怎么知道个个都很好呢? (3)你所骑的马,现在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 (4)他无话可说,被人们所嘲笑 【文本解读】 6、D佛家关注的焦点有时和世俗的并不相同。 7、(1)、CA、既:已经B、空:空口D、徒:白白地 (2)、他发现菜里加盐以后好吃,就只吃盐(不吃饭)了。 (3)、这则寓言原来是针对修行的人饮食要适当,可有的人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干脆不吃饭,以为 这样就可以得道这一现象说的。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的欲望终于可以得到空前的满足了。人们谈论的话题总是围绕着 豪华的住房、高档的私车、精致的美食和丰富的娱乐,似乎物欲的极大满足就是人生的真谛,吃好、穿好 玩好、住好了,人生也就好了。殊不知,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一切就将走向反面,在享 受方面也是这样。近年来,已经出现过很多穷奢极欲、肆意挥霍的例子,在我们身边也绝不乏因营养过剩 而致病的人,至于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掠夺造成的危害更日益显现,这都像上面的故事那样告诉我们 个道理,对极致的追求并不可取,人类更需要的是一种适度,一种和谐一一与自然的和谐,与和自己身心 泪适应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和谐。 8、《愚人食盐》:做事要把握尺度,不能走极端。/认识事物不能一知半解,不能以偏概全。/凡事过 犹不及,因此认识、对待事物时应力戒片面,偏执 《渴见水》:放弃无限的欲望,不要希望得到所有的东西,学会限制自己,这样才能学有所得,才能 获得实际的利益。/做事不要觉得太难了,就干脆不做,浅尝辄止,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 步一个脚印。 《入海取沉水》: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尝庵婆罗果》: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实践 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诈言马死》: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手持佛珠,自称善良好心,却心存伪诈之人 《驼瓮俱失》: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 【问题探究】 9、百喻经是一部古老的佛经寓言故事,在近百个短篇故事中,每则譬喻先讲故事后说理。作者运用 熟稔的白描手法,使得情节生动,人物传神。作者巧妙的运用文字比喻,直接了当说破人心缺憾,每则诙谐 风趣的比喻皆能使人得到反省与启示。作者用生动的故事及个人的体会来叙述发人省思的哲理,在虚妄的人
《百喻经》六则 【语言积累】 1、(1)益:添加 (2) 爽:败,伤 (3) 面目: 面部,脸部 (4) 诣:到 去 (5) 寻:接着 2、 (1)返—反,(2)直—值。 3、B,例句和 B 项都是介词,“用”,其余三项都是“因为”。 4、 (1)主人与(之)食,(愚人)嫌(食物)淡无味。 (2)(愚人)极渴须(饮)水。 5、(1) 味道这么美的原因,是有盐的缘故。一点点尚且如此,更何况再多一些呢。 (2) 如果只是尝一个,怎么知道个个都很好呢? (3) 你所骑的马,现在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 (4) 他无话可说,被人们所嘲笑。 【文本解读】 6、D 佛家关注的焦点有时和世俗的并不相同。 7、 (1)、C A、既:已经 B、空:空口 D、徒:白白地 (2)、他发现菜里加盐以后好吃,就只吃盐(不吃饭)了。 (3)、这则寓言原来是针对修行的人饮食要适当,可有的人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干脆不吃饭,以为 这样就可以得道这一现象说的。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的欲望终于可以得到空前的满足了。人们谈论的话题总是围绕着 豪华的住房、高档的私车、精致的美食和丰富的娱乐,似乎物欲的极大满足就是人生的真谛,吃好、穿好、 玩好、住好了,人生也就好了。殊不知,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一切就将走向反面,在享 受方面也是这样。近年来,已经出现过很多穷奢极欲、肆意挥霍的例子,在我们身边也绝不乏因营养过剩 而致病的人,至于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掠夺造成的危害更日益显现,这都像上面的故事那样告诉我们一 个道理,对极致的追求并不可取,人类更需要的是一种适度,一种和谐——与自然的和谐,与和自己身心 相适应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和谐。 8、《愚人食盐》:做事要把握尺度,不能走极端。/认识事物不能一知半解,不能以偏概全。/凡事过 犹不及,因此认识、对待事物时应力戒片面,偏执。 《渴见水》:放弃无限的欲望,不要希望得到所有的东西,学会限制自己,这样才能学有所得,才能 获得实际的利益。/做事不要觉得太难了,就干脆不做,浅尝辄止,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 步一个脚印。 《入海取沉水》: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尝庵婆罗果》: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实践 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诈言马死》: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手持佛珠,自称善良好心,却心存伪诈之人。 《驼瓮俱失》: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 【问题探究】 9、百喻经是一部古老的佛经寓言故事, 在近百个短篇故事中,每则譬喻先讲故事后说理。作者运用 熟稔的白描手法,使得情节生动,人物传神。作者巧妙的运用文字比喻,直接了当说破人心缺憾,每则诙谐 风趣的比喻皆能使人得到反省与启示。作者用生动的故事及个人的体会来叙述发人省思的哲理,在虚妄的人
物中反应写实的人生。用字虽浅近,寓意却无限深远,让人在现实中获得人生启示。(结合作品,举出具体的 例子分析即可) 【大视野】 【梳理提要】 1、(1)相同点是: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不同点是:属 于文学和宗教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归趣不同。(2)以禅入诗,以禅喻诗(3)以禅参诗、以禅衡诗、以禅论 2、A(禅宗确立的时代在唐代而不是宋代) 【思考探究】 3、(1)“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 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 象(意境 (2)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的环境景色:古木、云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 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 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 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 4、学生的分析只要具体恰当就可以。该题也可以拓展为一个研究性的课题,可以研究王维、苏轼等诗人作 品中的禅理禅趣,也可以研究画与禅、音乐与禅、建筑与禅的关系等
物中反应写实的人生。用字虽浅近,寓意却无限深远,让人在现实中获得人生启示。(结合作品,举出具体的 例子分析即可) 【大视野】 【梳理提要】 1、(1)相同点是: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不同点是:属 于文学和宗教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归趣不同。(2)以禅入诗,以禅喻诗(3)以禅参诗、以禅衡诗、以禅论 诗 2、A(禅宗确立的时代在唐代而不是宋代) 【思考探究】 3、(1)“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 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 象(意境) (2)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的环境景色:古木、云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 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 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 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 4、学生的分析只要具体恰当就可以。该题也可以拓展为一个研究性的课题,可以研究王维、苏轼等诗人作 品中的禅理禅趣,也可以研究画与禅、音乐与禅、建筑与禅的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