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山西农业大学:《作物学》课程实验指导(植物生产类,打印版)农学概论实验指导(共十二个)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42,文件大小:10.03MB,团购合买
实习一 禾谷类作物(以冬小麦为例)的播种技术及播种质量检查 实习二 主要大田作物的田间识别 实习三 小麦生育期间的苗情调查、田间诊断和管理 实习四 冬小麦产量预测和成熟期考察(室内考种) 实习五 玉米产量预测和室内考种 实习六 水稻育秧技术和秧苗诊断 实习七 水稻产量预测和室内考种 实习八 播种前棉籽质量的检验和处理 实习九 棉花播种技术和播种质量检查 实习十棉花蕾期生育调查和田间诊断 实习十一棉花产量预测和考种 实习十二薯类作物产量的估测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目录 实习一 禾谷类作物(以冬小麦为例)的播种技术及播种质量检查 1 实习二 主要大田作物的田间识别 3 实习三 小麦生育期间的苗情调查、田间诊断和管理 6 实习四 冬小麦产量预测和成熟期考察(室内考种) 18 实习五 玉米产量预测和室内考种 22 实习六 水稻育秧技术和秧苗诊断 24 实习七 水稻产量预测和室内考种 29 实习八 播种前棉籽质量的检验和处理 31 实习九 棉花播种技术和播种质量检查 34 实习十棉花蕾期生育调查和田间诊断 36 实习十一棉花产量预测和考种 38 实习十二薯类作物产量的估测 41

实习一禾谷类作物(以冬小麦为例)的播种技术及播种质量检查 一、目的和要求 (一)以冬小麦为例,掌握禾谷类作物播种技术的主要方面。 (二)以冬小麦为例,学会禾谷类作物播种质量的检查步骤和方法 二、工具和设备 播种机、种子、皮尺、钢卷尺、种子收集器、小傍秤(或杆秤、托盘天平,根据播种面积和 所用种子量确定)。 三、内容和方法 (一)播种技术 一般包括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方式、播种深度的确定及播种前的土裹、种子和农机具的准备 工作等, 1.播种期的确定“不违农时,适时播种”是作物壮苗的基础,也是增产的关键措施之一,对 冬小麦而言,一般在山平均气温16~18C时播冬性品种,1416℃时播半冬性品种,12~14C时播 春性品种。 2.播种量的确定 一般按以下公式计算: 播种量(kghm)=要求的基本苗数(方hm2)÷(每kg种子粒数×用间出苗率) 但是要注意,对所使用的一批具体的种子,需要根据质量检验结果校正播种量,以保证所要求 的基本苗数。 要求的基本苗数(方/hm) 实际播种e如)g种子粒数×种子用价×用同出面率 每kg种子粒数=1000g/kgx1000 千粒承(g) 种子用价(%)=种子许度(%)×发芽率(%) 3.播种方式生产上常见的播种方式有窄垄窄行条播、宽垄究行条播及大小垄条播等。冬小麦 目前生产上一般以窄垄窄行条播和大小垄条播为主,窄垄窄行条播的行距为15-20m,大小垄条播 有13.3+26.7cm和16.7+16.7+26.7cm等。 4.播种深度一般适宜的播种深度为35cm。另外要注意到:粘性土稍浅,沙性土稍深:士 裹渴度大宜浅,士壤湿度小宜深:小粒种子宜浅,大粒种子宜深。 5.土壤和种子的准备 (1)土壤准备整地前要旅足底肥。整地质量要求达到“深、透、净、细、半、实“。播种时, 土壤水分应保持在用间持水量的70%~80%。低于60%而近期又无望降南时,应考虑灌底璃水, (2)种子准备选好品种。做好选种、晒种和包衣或药剂拌种。 6.播种机的调整播种机上一般都有播种量调整和指示装置,调整好以后所指示的播种量一般 为单位面积上播种的种子重量。但是,山于拌种方法、播种行距等的调整,所指示的播种量与实际

播种量不一定完全符合,因此应进行调整。调整可分2步进行。一是播种前调整,二是在播种时进 一步调整。 (1)播种前调整把播种机行走轮架起,转动行走轮到一定转数后停下,检查播种管挂种量与 计划播种量是杏相符。反复做2~3次,直到调整达到相符时为止。然后把排种轮周定好 a.转动播种机行走轮时播种管应排出种子的重量,可用下式计算: 行走轮转n转的排种量-n×计划播种量(k@mx行走轮周长(m)×播种机工作幅(m) 10000(m'/hm) b.用拖拉机牵引播种机走一定距离,把排种管排下的种子收集起来,用下列公式计算调整: 每米行长应播的种子粒数=(计划播种量(kghm)×每kg种子粒数×行距(m)10000 (2)播种时调整山于整地质量的关系,播种机工作时播种量有所变动。要根据每米行长实际 涤粒数进一步调整播种机的样种量,以保证要求的基本苗数, (二)播种质量的检查 无论机播还是耧播,都要进行播种质量检查。主要检查播种量多少、播种深度、覆土情况、有 无漏播、重播,播种机的划印器是否合适,行距是杏符合要求等。对播种量的检查,可在播种机走 过之后,沿播种沟把覆土扒开,量一定长度,数一数落粒数,计算播种量是香合适,并测量播种深 度。如不符合要求,应进一步调整,确保播种质量 四、作业报告 (一)根据当天的播种现场,你认为播种期、播种量和播种深度是古合适,为什么? (二)通过这次实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实习二主要大田作物的田间识别 一、目的和要求 (一)认识和熟悉主要大用作物在用间生长期间的形念特征。 (二)学会利用形态学特征认识和区分各种大用作物及其代表性类型和代表性品种。 (三)观察和了解个同栽培措施处理对大用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用间表现的影响, 二、先期准备 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和建立主要农作物种、品种、生念类型及典型品种的种植区,并按一般生 长要求进行管理。 三、内容和方法 (一)时间安排 本次实习分2次进行:第一次在6月上旬木或中旬初,主要识别夏收作物(各种麦类作物、油 菜、亚麻、甜菜、蚕豆、豌豆等)的成株和近成熟时的形态表现以及春播作物(泰类作物、甘薯、 大部分豆类作物及花生、大部分麻类作物,棉花等)的苗期形态。第二次在8月底到9月初,主要 认识春播作物的成株及近成熟期的形念特征 (二)主要内容 1.禾谷类作物 禾谷类作物可以分为麦类作物和黍类作物。 (1)麦类作物主要在6月份花序(穑)已完全长出或接近成熟时,观察其在用间生长的情况。 利用用间春播小苗,观察其与泰类作物在用间的区别(不作为主要内容)。各种麦类作物有: 小麦①在与其他麦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普通小麦与其他麦类作物成株的区别。尤其注意 叶形、株高、穗的形态和结构等易区分的性状。②在另一个小麦种的展示区观察普通小麦与野尘一 粒小麦、硬粒小麦、圆锥小麦、波兰小麦、波斯小麦、玛迦小麦、瓦维洛夫小麦、密德小麦等小表 种的用间形态和主要区别。③在科研区和高产示范区观察不同小麦主栽品种、不同栽培措施处理的 直观表现。 大麦①在与其他麦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大麦与其他麦类作物成株的区别。尤其注意叶 形、株高、穗的形态和结构等易区分的性状。②观察二枝大麦、中间型大麦、多棱大发(包括四棱 大麦和六棱大麦)的用间生长情况,要特别讲解和引导学生区分大麦各个亚种在株高、生长繁茂性, 穗的形状和构造等方面的区别。③典型品种观察。 燕麦①在与其他麦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悲麦与其他麦类作物成株的区别。尤其注意叶 形、株高、穗的形态和结构等易区分的性状。②观察普通焦麦(4 vena sativa)和裸焦麦(莜麦, A.da)在用间生长的区别。 黑麦在与其他麦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黑麦与其他麦类作物成株的区别。尤其注意叶形、 株高、穗的形态和结构等易区分的性状。 小黑麦在与其他麦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小黑麦与其他麦类作物成株的区别。特别是注意

小黑麦与小麦和黑麦的形念学差异。 另外,在近旁的黑麦草生产区观察黑麦草与黑麦在分蘖性、穗型等方面的异同点。 (2)泰类作物6月份观察幼苗,秋季观察成株,注意两次观察相互印证。 水稻①在与其他禾谷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水稻与其他禾谷类作物的区别。尤其注意叶 形、穗的形念和结构等易区分的性状。②观察籼稻与粳稻、非糯稻与糯稻、稻与稗在用间生长的群 体和个体性状,特别注意其异同点。 玉米①在与其他禾谷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玉米与其他禾谷类作物的区别。②观察玉米 的9个亚种或类型在用间生长的形态差异,③在玉米科研或高产示范用观察不同品种或不同栽培措 施条件下玉米的生育状况。 高粱①在与其他禾谷类作物邻近的标本区观察高粱与其他禾谷类作物的区别。②观察高秆 与矮秆,散穗与索穗,粒用、帚用、裤用、饲用、兼用,单德与多德高粱在用间的生育状况及其异 同点。 菜(谷子)①在与其他禾谷类作物邻近的标本观察谷子与其他禾谷类作物的区别。特别要 注意观察山于各级分枝的长短、数目、距离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德型的用间表现。②注意区分谷子 与泰稷、稗、蜡烛稗、龙爪稷等栗类作物的区别。 黍稷①注意区分季稷与谷子、稗、蜡烛稗、龙爪稷等粟类作物.。②注意观察黍和稷在株型 德型、穗上分枝的倾斜度、分枝弹性、籽粒大小、落粒性等方面的差异。 2.豆科作物 (1)花生6月份观察幼苗,9月份观察成株。主要包括:①与其他豆科作物在形态上的异同。 ②4大类型及其代表性农家品种的用间生长状况。 (2)大豆6月份观察幼苗,9月份观察成株。主要包括:①与其他豆科作物在形态上的异同。 ②不同生长习性、不同株型大豆类型及其代表性品种的用间生长状况。 (3)蚕豆和豌豆6月份观察成株。主要包括:①与其他豆科作物在形态上的异同.②蚕豆 与豌豆在株型、叶的类型、荚果生长习型和形状上的异同。③紫花豌豆与白花豌豆的异同点。④多 叶豌豆、少叶豌豆及无叶豌豆的形态差异. (4)绿豆、小豆、豇豆、扁豆、菜豆等食用豆类作物6月份观察幼苗,9月份观察成株。主 要观察各种豆类作物在用间的生长特点及各种作物之间的异同。 3.甘薯和马铃薯 6月份观察甘薯幼苗和马铃薯成株,9月份观察甘薯成株。主要内容是:①两种作物在用间的 生育性状。②甘薯的不同株型、叶形、叶色等类型的区别。 4.棉花 ①6月份观察苗期性状及现蒂情况,9月份观察成株及开花、幼龄、成铃、裂铃、吐絮的用间 表现。②观察陆地棉、海岛棉、亚洲棉和非洲棉在用间生合性状的异同。③在棉花科研或高产示 范用观察不同栽培措施条件下棉花的生育状况。 5.麻类作物

6月份观察亚麻成株和其他麻类作物幼苗,9月份观察除亚麻之外的麻类作物成株。①主要观 察各种麻类作物的用向间生有表现及不同麻类作物的异同点。②注意区分油用、纤维用和兼用亚麻: 长果种和园果种黄麻:大麻雄株和雌株:紫秆和绿秆荷麻:芝麻在北方栽培(观察标本用)的特殊 防护技术。 6.芝麻 6月份观察幼苗,9月份观察成株。注意区分不同分枝类型、结蒴类型、叶形等性状。在9月份 注意观察用向水分状况对生育的影响(水涝死苗等)。 7.油菜 6月份观察成株,注意区分芥菜性、白来型和甘蓝型的差异。 8.牧草类 在两次观察中根据用间牧草作物的种植情况认识不同牧草种、栽培管理措施的影响等 9.药用作物 根据田间种植情况、时间和教师背景知识,适当参观认识主要药用作物。 10.适当注意观察各类作物的主要伴生杂草、病虫害的用间发生情况。 四、作业报告 自行设计表格或其他表达形式,就本次观察的作物在用间生育的最主要特征进行概括总结

实习三小麦生育期间的苗情调查、田间诊断和管理 一、目的和要求 (一)熟悉小麦各生育时期进行用间苗情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二)学会对所调查的麦用进行分类排队,利用所学知识提出分类管理的技术意见。 (三)学习科研和生产技术管理中常用的调查技巧和数据处理方法。 (四)一般以每2个学生分成一个小组,完成一个样点的性状调查。3个左右小组为一大组, 完成一块麦用的调查 二、工具和设备 每次调查因内容不同略有区别。一般需要皮尺、钢卷尺、竹竿或废弃细木棍(用间定点用,可 就地取材)、感量1%天平、士钻和铝盒、电热干燥箱。 三、时间安排 本指导书列出了几乎所有生有时期需调查的内容。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时要求安排。 般至少要进行2次,即越冬前和起身或拔节期实习。如果作为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实习,可以全生育 期中连续讲行。成熟姐的产量预测和考种在下一节介个绍。 四、内容和调查方法 本指导书列出的调查内容较多,也很详细。最主要的调查项目包括群体动念(基本苗、总茎数)、 个体性状(主茎叶片数、植株高度、单株茎数或分第数)、用间水分状况等。其他项目可以根据需要 选做。实习地块的选择,在大用中可以以农户或品种或不同管理模式为单位,在试验用中以小区为 单位, (一)种植基础和管理措施调查记载 以地块为单位,认真调查和记载品种、种子处理方法、播种量、播种期、播种方式(行距配咒): 常年整地和施肥情况、常年产量和前茬产量:施肥种类(化肥包括产地、有效成分含量)和数量: 整地方法等。以上内容最好从播种准备时开始记载,记截个元全的可以补充调查。 生育期向继续做好各种栽培措施的时间、数量、实施方法等的记载。 (二)基本苗调查 1.调查时间开始分菜前后。 2.调查方法以地块为单位,每地块金少定3个样点(有重复的试验用小区可以定1个点) 样点的选择,在试验小区中应距离小区各边缘1m以上,在大用应距离地头、地边、畦埂3m以 上。每个点的面积为1m。如果长期调查很多样点,调查任务繁重,可以把样点面积减为0.5m。 目前生产中也常用以下的方法确定样点面积:等行距播种或宽窄垄播种的调查1m长的2行,三 索一稀播种的调查1m长的3行,其面积(m)为样点行数乘以平均行距(m)。各样点的位置 以地头或地边为参照物,进行详细记授。样点四角处以竹竿或木棍扦插作为标志,为以后定点调 查群体总茎数动态的依据。 3.调查结果在样点中计数苗数,填写在相应的记录本或表格中,并计算为每㎡基本苗数 6

(株/m2),亦即每公顷以方为单位的苗数(力株hm)。以后的数据计算相同 (三)越冬前调查 1.调查时间 当秋季平均气温下降到0-3℃时,冬小麦地上部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这时麦苗的素质对 能否安全越冬及将来穗数多少、产量高低都有影响。因此,无论是试验用还是大用,一般进入越 冬期前都要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对苗情分类排队,为以后管理提供依据。 2.田间调查 以大用地块(或试验小区,下同)为单位,在调查基本苗时所定的样点上计数总茎数(主茎 和分集的总和)。计数分蘖的标准:分镶从其母茎叶精中伸出1厘米以上。以后各时期标准相同。 将每个地块的3个点的总茎数Ψ均,即为总茎数的值。总茎数除以该块地的平均基本苗,即 为单株茎数。 3.取样和分样 要进行单株考察时,需要取样和分样。在同一块地上多点取样50株左右,带回室内(试验小 区面积小又有重复的,可以取20-30株)。将全部苗按单株茎数(1,2,3,)多少分开,按 不同茎数的苗占样本总株数的比例取30株(试验小区有重复的,可以取10-20株),作为考苗样 本。同时要使30株考苗样本的平均单株茎数与用间调查的单株茎数大致相等,以便将来群体与个 体调查的数据互相对应。 例如:某块地平均基本苗为18方/向,平均总茎数为73.8方/亩,平均单株茎数为4.1个。 所取50株苗中,单株1个茎的2株,占4%:2个茎的3株,占6%:3个茎的8株,占16%: 4个茎的23株,占46%:5个茎的9株,占18%:6个茎的3株,占6%:7个茎的2株,占4% 按相应比例取30株,则应该取单株1个茎的12株,实取1株:2个茎的1.8株,实取2株: 3个茎的4.8株,实取5株:4个茎的13.8株,实取14株:5个茎的5.4株,实取5株:6个茎的 1.8株,实取2株:7个茎的12株,实取1株. 实际取苗30株的总茎数为1×1+2×2十3×5+4×14+5×5+6×2+7×1-129,平均单株茎 数为4.3,与田间调查的4.1基本相同。如果想调整到与用间完全相同,可以把7个茎的1株去掉 换上1株2个茎的,则30株的总茎数成了124,平均单株茎数即为4.1个。 4.考苗 将分好的样本遂株考察以下内容,并填入冬前单株考察表(表1)。 (1)株号:按考察顺序的编号。从其中选出与平均单株茎数大致相同的3株排在最前面,作 为测定叶面积指数用的样株,以避免重复测量。 (2)株高(cm):从分華节到将苗排直后最上部叶的项部 (3)主茎可见叶数:主茎上伸出下一叶叶鞘的所有叶片数。 (4)主茎展开叶数:主茎上展开的叶数。 (5)单株茎数:包括主茎和分蘖在内的茎数。 (6)≥3叶的大茎数(包括主茎和大分)

表1小麦冬前单株考察表 户主(或批点): 品种(或处理): 年月 主基可见叶 主基展开叶 单 1 2 56 人 共它叶片长宽 89 67 890 10 0 绿叶干重(27株: 叶鞘干重(30株): 叶积的 (7)次生根条数 (8)主茎叶的长度和宽度(cm):自下向上测定主茎各叶的长度(从叶片基部到最顶端的长 度)和宽度(测量叶片最宽处)· (9)把3株样株除主茎以外的其他叶片的长度和宽度也逐叶测定(只测定绿叶,1/2长度变 黄的叶子视为黄叶,不测量),并分别记截。未展开的叶子只测定已伸出叶鞘的部分。 8

5.干物质测定 (1)把所有植株的地下部剪掉(为了各株一致,地中茎也一起剪掉)。 (2)把3株样株的全部绿叶单独剪下,装到一袋中。把其他植株的绿叶、黄叶及全部植株的 叶鞘分别剪下,分开装袋。各个袋上详细写上地块(或处理小区)名称、内容物名称、山期等。 (3)把所有纸袋先置于105C的烘箱中杀青30mim,然后降温到80C左右烘干到衡重(约 需24,但如烘箱中烘的样品较多要延长时间) (4)冷却后在精度0.01以上的天平上称重,并分别记载为样叶重、绿叶重、黄叶重、叶鞘重。 称重后样品保存待测养分含量等其他内容。 6.计算 (1)将第4项第(2)~(8)小项30株的值平均(可以以后计算),即为该样本各参数的 均值 (2)把3株样株主茎叶和其他叶片长宽的乘积和除以12,得到样叶面积。即样叶面积=Σ (长度×宽度)÷12 (3)把样叶重,绿叶重、黄叶重相加,得到叶片总重。叶片总重和叶鞘重分别除以30,得单 株叶片重和叶鞘重 (4)叶面积指数的计算: 叶面积指数=(样叶面积©m÷样叶重g)×绿叶总重g(样叶与绿叶相加)÷30×基本苗(株 /m2)÷10000 7.穗分化过程观察 每2-3天从每块地取苗3-5株,观察穗分化进程,准确记载幼穗形态。此项观察一般从返青 后开始,但对穗分化开始较早的偏春性品种,有的需要从冬前开始。 8.土壤调查 (1)土裹水分:一般按自土表向下0-10、10-20和20-40cm土层取土,用烘干法测定含水 量。每块地取35点平均,了解越冬前士壤水分状况。如有特殊需要,取士深度可以再加深。 (2)土壤养分:果需要,可以按以上方法取0-20cm土层的土壤,按植物营养学的方法测 定土壤速效养分,包括碱解氯、速效磷和速效御,供以后施肥参考。 (四)返青期调查 1.详细记载各块地的返青期。 2.目测用间死篥或死苗情况。死檗或死苗较严重且品种(地块)间有差异时,按越冬期调查 点调查返青期总茎数及死茎数,并计算越冬分藥存活百分率。 3.幼穗分化观察:每2~3天每块地取有代表性的苗,详细观察记主茎穗的分化进程。 (五)起身期调查 1.调查时间:起身期.标准:春2叶伸出,春1叶与越冬叶的叶耳距达到1.5cm左右。 2.田向调查:准确记载个同地块的起身期。先到起身期的先进行调查。 (1)总茎数:以地块为单位,在调查基本苗时所定的样点上计数总茎数(主茎和分莱)。标 9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42页,可试读14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