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山西农业大学:《作物学》课程实验指导(电子教案)农业生态学(I)教案(共十章)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38,文件大小:1.01M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农业生态学() 章节 第一章绪论 周次 课时数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的概念;理解农业生 态学的产生和发展、研究对橡;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农业生态学 和要求 的学科特点。 重点 重点: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橡及主要内容。 难点 难点: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进程 第一节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1学时) (含章 生态学是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基础 节、 (一)农业生态学定义 教学内 容、学时 (二)生态学定义 分配、教 (三)生态学发展的历史阶段 学方法 铺助手 1、生态学知识的累积阶段 段) 2、生态学的创始 3、生态学学科、学派的分化 4、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 5、生态学向调控和工程方向发展 二、系统分析是农业生态学的方法论基础 1、系统论 2、控制论 3、信息论 三 农业生态学是农业科学发展的产物 1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农业生态学(I) 章 节 第一章 绪论 周次 课时数 2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的概念;理解农业生 态学的产生和发展、研究对象;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农业生态学 的学科特点。 重 点 难 点 重点: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难点: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进程 (含章 节、 教学内 容、学时 分配、教 学方法、 辅助手 段) 第一节 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1学时) 一、生态学是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基础 (一)农业生态学定义 (二)生态学定义 (三)生态学发展的历史阶段 1、生态学知识的累积阶段 2、生态学的创始 3、生态学学科、学派的分化 4、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 5、生态学向调控和工程方向发展 二、系统分析是农业生态学的方法论基础 1、系统论 2、控制论 3、信息论 三、农业生态学是农业科学发展的产物 1、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1)旧石器以前的原始时代 (2)人类开始改造自然时代 (3)经济大发展的工业化时代 (4)后工业化时代 2、农业生态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农业科学向宏观方向 发展的产物 四、农业生态学发展的社会原因 1、人类和生物的增长受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地球资源有限,而人口不 断增加,对物质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2、由于五大生态问题(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资源危机、污染危机和能 源危机)都涉及到农业,从而也促进了生态学向农业的渗透,推动了农 业生态学的发展 第二节农业生态学的内容和特点(0.5学时) 一、农业生态学的内容 1、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2、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3、生物的种群与群落 4、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5、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6、农业生态系统调节与控制 7、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农业 二、农业生态学的特点 1、整体性 2、综合性 3、统性 4、宏观性 5、实用性

(1)旧石器以前的原始时代 (2)人类开始改造自然时代 (3)经济大发展的工业化时代 (4)后工业化时代 2、农业生态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农业科学向宏观方向 发展的产物 四、农业生态学发展的社会原因 1、人类和生物的增长受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地球资源有限,而人口不 断增加,对物质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2、由于五大生态问题(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资源危机、污染危机和能 源危机)都涉及到农业,从而也促进了生态学向农业的渗透,推动了农 业生态学的发展 第二节 农业生态学的内容和特点(0.5学时) 一、农业生态学的内容 1、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2、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3、生物的种群与群落 4、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5、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6、农业生态系统调节与控制 7、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农业 二、农业生态学的特点 1、整体性 2、综合性 3、统一性 4、宏观性 5、实用性

第三节农业生态学的应用(0.5学时) 一、农业评价 二 农业区划 三、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四、农业系统的设计 五、农业综合技术设计 六、农业环境保护 七、农业发展研究 八、以系统为共识,协调各个专业的研究 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 1.农业生态学发展的社会原因? 本章 2.农业生态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 思考题 3.农业生态学的特点? 1.陈皇,农业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宏燕曹志平,农业生态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3.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北京:中 主要 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参考资料 4.李博、杨持、林鹏,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孙儒泳尚玉昌李庆芬党承林译,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4;6.孙儒泳主编,生态学进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果后反思

第三节 农业生态学的应用(0.5学时) 一、农业评价 二、农业区划 三、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四、农业系统的设计 五、农业综合技术设计 六、农业环境保护 七、农业发展研究 八、以系统为共识,协调各个专业的研究 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 本章 思考题 1. 农业生态学发展的社会原因? 2. 农业生态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 3. 农业生态学的特点? 主要 参考资料 1. 陈阜,农业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宏燕,曹志平,农业生态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3.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北京:中 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4. 李博、杨持、林鹏,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孙儒泳 尚玉昌 李庆芬 党承林译,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4;6. 孙儒泳主编,生态学进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课后反思

章节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 周次 课时数 2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农业生 态系统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理解农业生态系 和要求 统的发展 重点 重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难点 难点: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 教学进程 第一节系统的概念(0.5学时) (含章 系统的概念 节、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个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 教学内 功能的整体。 二、 系统的基本性质 助手 1、系统无论大小都有一定的边界 段) 2、系统都由两个以上的组分构成 3、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 4、系统都具有特定的功能 三、研究系统的方法 1、黑箱法:只了解系统的转换特性,了解系统的输出对系统的输入的 响应规律,而不揭示引起这种特性或响应规律的系统内部原因。 2、白箱法:着重了解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对系统的行为和表现作出解 释。 3、灰箱法:实际研究中常采用。即在重点层次、组分和关系上用白箱 的方法,其它用黑箱方法。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概念(0.5学时) 一、生态系统的定义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生物之 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 据 定空间、 只1 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生态系统 的核心是生物群落。 二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章 节 第二章 农业生态系统 周次 课时数 2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农业生 态系统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理解农业生态系 统的发展。 重 点 难 点 重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难点: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 教学进程 (含章 节、 教学内 容、学时 分配、教 学方法、 辅助手 段) 第一节 系统的概念(0.5学时) 一、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个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 功能的整体。 二、系统的基本性质 1、系统无论大小都有一定的边界 2、系统都由两个以上的组分构成 3、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 4、系统都具有特定的功能 三、研究系统的方法 1、黑箱法:只了解系统的转换特性,了解系统的输出对系统的输入的 响应规律,而不揭示引起这种特性或响应规律的系统内部原因。 2、白箱法:着重了解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对系统的行为和表现作出解 释。 3、灰箱法:实际研究中常采用。即在重点层次、组分和关系上用白箱 的方法,其它用黑箱方法。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概念(0.5学时) 一、生态系统的定义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生物之 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 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生态系统 的核心是生物群落。 二.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l、环境组分:辐射Radiation)、气体(air、水(water))、土体(soil)。 2、生物组分:生产者(producer)、大型消费者(consumer)和小型消费者 (分解者decomposer。) 三、生态系统的特点 (1)组分上包括生物,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 (2)空间上有明显的地域性。 (3)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演变规律 (4)生态系统的代谢活动是通过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这 三大功能类群参与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完成的。 (⑤)系统的各组分间处于动态的平衡中。任何自然力或人类活动对系 统的某一环节或环境因子的影响,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剧烈变化,影响 系统的生态平衡。 (6)各类生态系统都是程度不同的开放系统,不断的从外界输入物质 和能量,经过转化变为输出,从而维持着系统的有序状态。 四、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 ()根据环境的性质生态系统可划分: 陆地生态系统(Terrestrial ecosystem)、淡水生态系统(Freshwater ecosystem)和海洋生态系统Ocean ecosystem)。陆地生态系统又可分为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 (2)根据受人类干扰的程度可划分】 自然生态系统、人工驯化的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1学时)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 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 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的,并按人类社会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整 休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1、生物组分:农业生物如农作物、家畜、家禽、家鱼、家蚕等,以及 与这些生物有密切联系的病虫害、杂草等。其中的大型消费者也包括 人。 环境组分:受到人类的不同程度的调节和影响。而有些环境如温 室 禽舍等完全是人工环境。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1、环境组分:辐射(Radiation)、气体(air)、水(water)、土体(soil)。 2、生物组分:生产者(producer)、大型消费者(consumer)和小型消费者 (分解者 decomposer)。 三、生态系统的特点 (1)组分上包括生物,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 (2)空间上有明显的地域性。 (3)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演变规律 (4)生态系统的代谢活动是通过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这 三大功能类群参与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完成的。 (5)系统的各组分间处于动态的平衡中。任何自然力或人类活动对系 统的某一环节或环境因子的影响,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剧烈变化,影响 系统的生态平衡。 (6)各类生态系统都是程度不同的开放系统,不断的从外界输入物质 和能量,经过转化变为输出,从而维持着系统的有序状态。 四、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 (1) 根据环境的性质生态系统可划分: 陆地生态系统(Terrestrial ecosystem)、淡水生态系统(Freshwater ecosystem)和海洋生态系统(Ocean ecosystem)。陆地生态系统又可分为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 (2) 根据受人类干扰的程度可划分: 自然生态系统、人工驯化的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1学时)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 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 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的,并按人类社会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整 体。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1、生物组分:农业生物如农作物、家畜、家禽、家鱼、家蚕等,以及 与这些生物有密切联系的病虫害、杂草等。其中的大型消费者也包括 人。 2、环境组分:受到人类的不同程度的调节和影响。而有些环境如温 室、禽舍等完全是人工环境。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1、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强烈干预下的开放系统 2、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农业生物具有较高的净生产力、较高的经济价值 和较低的抗逆性 3、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双重制约 4、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综合生产系统 5、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历史发展 1、原始农业生态系统 2、传统农业生态系统 3、现代农业生态系统 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 1.系统的基本性质 本章 2.生态系统的特点 思考题 3.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1.陈,农业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宏燕曹志平,农业生态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主要 3.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北京:中 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参考资料 4.李博、杨特、林鹏,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孙儒泳尚玉昌李庆芬党承林译,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204:6孙泳注编 生态学进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后反思 章节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一基本生物结构

1、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强烈干预下的开放系统 2、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农业生物具有较高的净生产力、较高的经济价值 和较低的抗逆性 3、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双重制约 4、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综合生产系统 5、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历史发展 1、原始农业生态系统 2、传统农业生态系统 3、现代农业生态系统 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 本章 思考题 1. 系统的基本性质 2. 生态系统的特点 3.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主要 参考资料 1. 陈阜,农业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宏燕,曹志平,农业生态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3.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北京:中 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4. 李博、杨持、林鹏,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孙儒泳 尚玉昌 李庆芬 党承林译,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4;6. 孙儒泳主编,生态学进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课后反思 章 节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基本生物结构

周次 课时数 6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和环境组成,种群 结构、动态、种 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种群的调节等 并且了解群落结 和要求 构和群落的演替,以及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重点 重点:种群的结构、动态以及调节,群落的特征及演替和农业生态 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难点 难点:种群的结构和动态 教学进程 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与意义(0.5学时) (含章节 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 教学内容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在时间上、空间上的配置 学时分配 和物质、能量在各成分间的转移、循环的途径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与意义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农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农、林 、副、渔各业以及各业内部的组成要素之间的配置方式,能量和物 牧 在各成分或组成要素间的转移、循环途径。 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1.5学时 一、环境 环境可分为区域环境、生境、生态环境、小环境、内环境 二、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 三、人工环境(Artificial environment) 四、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 1、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调剂性 2、生态因子的主导作用与辅助作用 3、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生态因子的阶段性 5、生态因子的整体效应 五、环境对生物的制约 L、最小因子定律(Law of minimum) 2、谢尔福德耐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

周 次 课时数 6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和环境组成,种群 结构、动态、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种群的调节等。并且了解群落结 构和群落的演替,以及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重 点 难 点 重点:种群的结构、动态以及调节,群落的特征及演替和农业生态 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难点:种群的结构和动态 教学进程 (含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与意义(0.5学时) 一、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在时间上、空间上的配置 和物质、能量在各成分间的转移、循环的途径。 二、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与意义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农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农、林、 牧、副、渔各业以及各业内部的组成要素之间的配置方式,能量和物 质在各成分或组成要素间的转移、循环途径。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1.5学时) 一、环境 环境可分为区域环境、生境、生态环境、小环境、内环境。 二、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 三、人工环境(Artificial environment) 四、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 1、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调剂性 2、生态因子的主导作用与辅助作用 3、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生态因子的阶段性 5、生态因子的整体效应 五、环境对生物的制约 1、最小因子定律(Law of minimum) 2、谢尔福德耐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

3、生活型life form)和生境(habitat) (1)生活型 (2)生境 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L、生态型(ecotype) 2、生态位(niche) 七、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森林的生态效应 2、淡水水域生物的生态作用 3、草地生物的生态效应 4、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 第三节种群(2学时) 一、种群的结构 (一)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阿利氏原则 1、种群的分布格局通常可分为三类 随机型(random):蜘蛛等 均匀的(uniform):个体间存在自我生存领地, 成丛的(clumped):如蜜蜂、蚂蚁等。 2、阿利氏原则:即每个生物都有自己最适的密度,过疏过密都产生限 制影响。种群总是避免过分的分散和过分拥挤,使种群内个体能获得 最佳的生活和生存条件, (二)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1、种群大小 2、种群密度 (三)种群的繁殖力 1、出生率: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1)最大出生力:受任何生态因子限制,种群处于理想状态时产生新 个体的最大能力。反映了该生物的特性。 (2)实际出生力(生态出生力):种群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产生新 个体的能力。反映了环境对该种群的影响

3、生活型(life form)和生境(habitat) (1)生活型 (2)生境 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生态型(ecotype) 2、生态位(niche) 七、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森林的生态效应 2、淡水水域生物的生态作用 3、草地生物的生态效应 4、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 第三节 种群(2学时) 一、种群的结构 (一)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阿利氏原则 1、种群的分布格局通常可分为三类 随机型(random):蜘蛛等 均匀的(uniform):个体间存在自我生存领地。 成丛的(clumped):如蜜蜂、蚂蚁等。 2、阿利氏原则:即每个生物都有自己最适的密度,过疏过密都产生限 制影响。种群总是避免过分的分散和过分拥挤,使种群内个体能获得 最佳的生活和生存条件。 (二)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1、种群大小 2、种群密度 (三)种群的繁殖力 1、出生率 :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1)最大出生力:受任何生态因子限制,种群处于理想状态时产生新 个体的最大能力。反映了该生物的特性。 (2)实际出生力(生态出生力):种群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产生新 个体的能力。反映了环境对该种群的影响

|2、死亡率:单位时间内种群死亡的个体数。 (1)最小死亡率:种群处于理想状态时的死亡率。 (2)实际死亡率:种群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的死亡率。又称生态死亡 率,不仅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受种群大小和年龄组成的影响。 (四)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五)内禀增长率和环境容纳量 (1)内禀增长率 (2)环境容纳量(K) 二、种群的动态 (一)生命表和存活曲线 1、生命表 2、存活曲线:A型、B型和C型 (二)种群的增长型 (1)种群的指数增长 (2)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 三、种群间的相互作用 (一)负相互作用 1、竞争 2、捕食 3、寄生 4、偏害作用 (二)正相互作用 1、偏利作用(共栖) 2、原始合作 3、互利共生 (三)种间相互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农作物间作套种、林粮间作及人工混交林的建立 2、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 (四)次生代谢产物在种间相互关系中的作用

2、死亡率 :单位时间内种群死亡的个体数。 (1)最小死亡率:种群处于理想状态时的死亡率。 (2)实际死亡率:种群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的死亡率。又称生态死亡 率,不仅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受种群大小和年龄组成的影响。 (四)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五)内禀增长率和环境容纳量 (1)内禀增长率 (2)环境容纳量(K) 二、种群的动态 (一)生命表和存活曲线 1、生命表 2、存活曲线:A型、B型和C型 (二)种群的增长型 (1)种群的指数增长 (2)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 三、种群间的相互作用 (一)负相互作用 1、竞争 2、 捕食 3、寄生 4、偏害作用 (二)正相互作用 1、偏利作用(共栖) 2、原始合作 3、互利共生 (三)种间相互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农作物间作套种、林粮间作及人工混交林的建立 2、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 (四)次生代谢产物在种间相互关系中的作用

(1)植物与植物的化感作用 (2)植物与微生物的化感作用 (3)植物与草食动物间的化相互作用 (4)动物信息素 四、种群的适应与对策 (一)形态适应 (二)生理适应 (三)生态适应 1、K对策者 2、对策者 五、种群波动与调节 (一)种群波动: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性波动 (二)种群调节 I、密度制约作用(density dependent)。 2、非密度制约(density independent.) 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群落(1学时) 一、群落的特征 (一)群落的基本特征 (二)群落的组成 (三)群落的类型与分布 二、群落的结构 (一)垂直结构(vertical structure) (二)水平结构(horizontal structure) (三)时间结构(temporal structure)) (四)群落的交错区(ecotone)与边缘效应(edge effect) 三、群落的演替succession) (一)群落演替及其自然群落演替的类型 (二)演替系列

(1)植物与植物的化感作用 (2)植物与微生物的化感作用 (3)植物与草食动物间的化相互作用 (4)动物信息素 四、种群的适应与对策 (一)形态适应 (二)生理适应 (三)生态适应 1、K对策者 2、r对策者 五、种群波动与调节 (一)种群波动: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性波动 (二)种群调节 1、密度制约作用(density dependent)。 2、非密度制约(density independent)。 第四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群落(1学时) 一、群落的特征 (一)群落的基本特征 (二)群落的组成 (三)群落的类型与分布 二、群落的结构 (一)垂直结构(vertical structure) (二)水平结构(horizontal structure) (三)时间结构(temporal structure) (四)群落的交错区(ecotone)与边缘效应(edge effect) 三、群落的演替(succession) (一)群落演替及其自然群落演替的类型 (二)演替系列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38页,可试读13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