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文章内容总复习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从……到……”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 点和范围,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也 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写作特点 用“碧绿”修饰“菜畦”,用“光滑”修饰“石井栏”,用“髙大”修饰 “皂荚树”,用“肥胖”形容“黄蜂”等都体现形容词运用的贴切。 用“扫、露、支、撒、系、牵、拉”这一系列连贯的动词,准确生动地描 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过程中透露出儿童捕鸟的兴奋惊喜之情,显示了 动词运用的精妙。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既表达写景的详略, 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我不知道……也许是……也许 是……也许是……总而言之……”这一句式,既在全文结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 渡作用,又表现出少年鲁迅告别百草园时的依恋心情,体现了句式运用的精当 重难点句子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乐园”一词是本文的文眼。它专门告诉我们:本文的作者要回忆的是童年 生活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有趣的事。该句是下文的总结句,下文内容是 对这句话的具体描述。 2.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批谷 棒上系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的时候,将绳子 拉,便罩住了。 作者用“扫、露、支、撒、系、牵、拉”等表示动作的词,准确生动地描绘 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活动中写出儿童的兴奋、惊喜之情。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 瞪几眼。 两个“不常用”,可见先生还是比较开明的,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的 开头一段中“似乎”“确凿”两词矛盾吗 这两个词不矛盾,却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特殊心情一对百草园依恋的深 情,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年代久远,所以一开始回 忆印象有些模糊,故用“似乎”表示不确定。然后追忆童年生活,种种景象历 历在目,故用“确凿”表示意识中根深蒂固地有这种印象。 5.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 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重点段落: 第2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章内容总复习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从……到……”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 点和范围,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也 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写作特点 用“碧绿”修饰“菜畦”,用“光滑”修饰“石井栏”,用“高大”修饰 “皂荚树”,用“肥胖”形容“黄蜂”等都体现形容词运用的贴切。 用“扫、露、支、撒、系、牵、拉”这一系列连贯的动词,准确生动地描 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过程中透露出儿童捕鸟的兴奋惊喜之情,显示了 动词运用的精妙。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既表达写景的详略, 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我不知道……也许是……也许 是……也许是……总而言之……”这一句式,既在全文结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 渡作用,又表现出少年鲁迅告别百草园时的依恋心情,体现了句式运用的精当。 重难点句子 1.……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乐园”一词是本文的文眼。它专门告诉我们:本文的作者要回忆的是童年 生活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有趣的事。该句是下文的总结句,下文内容是 对这句话的具体描述。 2.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批谷, 棒上系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的时候,将绳子一 拉,便罩住了。 作者用“扫、露、支、撒、系、牵、拉”等表示动作的词,准确生动地描绘 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活动中写出儿童的兴奋、惊喜之情。 3.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 瞪几眼。 两个“不常用”,可见先生还是比较开明的,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的。 4.开头一段中“似乎”“确凿”两词矛盾吗? 这两个词不矛盾,却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特殊心情—对百草园依恋的深 情,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年代久远,所以一开始回 忆印象有些模糊,故用“似乎”表示不确定。然后追忆童年生活,种种景象历 历在目,故用“确凿”表示意识中根深蒂固地有这种印象。 5.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 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重点段落: 第 2 段
(1)空间描写顺序: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具体描写的事物 (2)三种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具体描写的事物 (3)先静物到动物,再由动物到静物 2爸爸的花儿落了 本文采用双线结构。一是关于爸爸爱花、对花儿的描写贯穿始末。另一条线索是 毕业典礼。围绕毕业典礼这一中心事件,作者采用插叙手法,表现爸爸对女儿的 关怀 重难点句子 1.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 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 这一句话告诉我们“爸爸”没来参加这次活动,为全文设里了一个悬念:爸 爸为什么没来?爸爸怎么了?从而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寻找答案。由花想人,引出 回忆。 2.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这句话包含着爸爸对“我”的勇敢面对生活的鼓励,同时也是支撑着“我” 在生活中坚定地走下去的信念。这句话成为我的座右铭。 3.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 是? 方面,鼓励“我”勇于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做好自己的事情:另一方 面,要求我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帮助妈妈支撑起这个家,按照成人的标 准来要求自己。 4.本文以“花”开头,以“花”结尾,作用是什么? 文章开头写“我”衣襟上别着一朵爸爸种的粉红色夹竹桃参加毕业典礼,文 章末尾写爸爸的花儿落了,前后呼应。全文以爸爸爱花为线索,“花”具有深刻 的内涵,象征爸爸的身体情况,爸爸身体健康时,花开得健旺;花儿落了,象征 天性爱花的爸爸辞世了。 3王小鸭 重点句子 1.这是头一天的情形。后来一天比一天更糟。 这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明丑小鸭的待遇每况愈下 2.你丑得可爱,连我都禁不住要喜欢你了。 丑小鸭遇到了同情、喜欢他的朋友,这些朋友并没有以相貌取人,是君子的 化身。 3.“我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好。”小鸭说。 丑小鸭的这句话体现了他对美的向往和不懈追求的特点。如果说一开始他是 被迫离家流浪,那么当他已经在农家安定下来而仍不满足,仍要“走到广大的世 界里去”,那完全是出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和在冬天受苦要好得多
(1)空间描写顺序: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具体描写的事物 (2)三种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具体描写的事物 (3)先静物到动物,再由动物到静物 2.爸爸的花儿落了 本文采用双线结构。一是关于爸爸爱花、对花儿的描写贯穿始末。另一条线索是 毕业典礼。围绕毕业典礼这一中心事件,作者采用插叙手法,表现爸爸对女儿的 关怀 重难点句子 1.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 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 这一句话告诉我们“爸爸”没来参加这次活动,为全文设里了一个悬念:爸 爸为什么没来?爸爸怎么了?从而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寻找答案。由花想人,引出 回忆。 2.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这句话包含着爸爸对“我”的勇敢面对生活的鼓励,同时也是支撑着“我” 在生活中坚定地走下去的信念。这句话成为我的座右铭。 3.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 是? 一方面,鼓励“我”勇于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做好自己的事情;另一方 面,要求我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帮助妈妈支撑起这个家,按照成人的标 准来要求自己。 4.本文以“花”开头,以“花”结尾,作用是什么? 文章开头写“我”衣襟上别着一朵爸爸种的粉红色夹竹桃参加毕业典礼,文 章末尾写爸爸的花儿落了,前后呼应。全文以爸爸爱花为线索,“花”具有深刻 的内涵,象征爸爸的身体情况,爸爸身体健康时,花开得健旺;花儿落了,象征 天性爱花的爸爸辞世了。 3.丑小鸭 重点句子 1.这是头一天的情形。后来一天比一天更糟。 这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明丑小鸭的待遇每况愈下。 2.你丑得可爱,连我都禁不住要喜欢你了。 丑小鸭遇到了同情、喜欢他的朋友,这些朋友并没有以相貌取人,是君子的 化身。 3.“我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好。”小鸭说。 丑小鸭的这句话体现了他对美的向往和不懈追求的特点。如果说一开始他是 被迫离家流浪,那么当他已经在农家安定下来而仍不满足,仍要“走到广大的世 界里去”,那完全是出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4.“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和在冬天受苦要好得多!
这些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丑小鸭有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并能为实现自己的人 生理想进行不懈的努力,勇于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体现了它对美好事 物至死不渝的追求。 5.当我还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幸福! 这句话启示人们,即使身处逆境,只要不懈追求,理想就会实现 4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假想生活中遭遇的挫折为题选择了一个长者劝慰的 角度,以劝告的口吻告诉人们要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语 调亲切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 《未选择的路》,“路”即指人生之路。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但只能选择 其中的一条,其他的路只能放弃,那些未选择的路更加让人怀恋,所以诗人将重 点放在未选择的路上。全诗采用象征手法,按选择路的过程和思维顺序展开。 5伤仲永 文题中的“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为什么要“伤”仲永呢?留给读者 个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和兴趣。同时也暗示了文章的主题,给文章奠定了 感情基调 文章先叙后议,开始用见闻录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从5岁到20岁之间才 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接着,作者借事说理,阐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 系,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作者采用了寓理于事、欲抑先扬、对比鲜明的写 作方法,语言精炼,说理深刻,启人心扉 重难点句子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文章以褒扬之笔描写方仲永是“受之天”的天才。异在不学而能书。这是罕 见的天赋之才。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这句话写出了其父为了图利,并不考虑儿子的前途,每天带着儿子到处炫耀 牟利。“不使学”三字是全文的关键,为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了方仲永命 运变化的根本原因。 3.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 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这句话在前面充分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变为庸人的基础上,进入议论。点出了 方仲永天资出众,而后来又“泯然”为众人的原因,既总结了前面的故事,又是 揭示道理的前奏 重点段落 1.第①段“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也是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 衬托 第②段开头“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中有什么作用?
这些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丑小鸭有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并能为实现自己的人 生理想进行不懈的努力,勇于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体现了它对美好事 物至死不渝的追求。 5.当我还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幸福! 这句话启示人们,即使身处逆境,只要不懈追求,理想就会实现。 4.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假想生活中遭遇的挫折为题选择了一个长者劝慰的 角度,以劝告的口吻告诉人们要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语 调亲切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 《未选择的路》,“路”即指人生之路。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但只能选择 其中的一条,其他的路只能放弃,那些未选择的路更加让人怀恋,所以诗人将重 点放在未选择的路上。全诗采用象征手法,按选择路的过程和思维顺序展开。 5.伤仲永 文题中的“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为什么要“伤”仲永呢?留给读者一 个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和兴趣。同时也暗示了文章的主题,给文章奠定了 感情基调。 文章先叙后议,开始用见闻录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从 5 岁到 20 岁之间才 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接着,作者借事说理,阐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 系,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作者采用了寓理于事、欲抑先扬、对比鲜明的写 作方法,语言精炼,说理深刻,启人心扉。 重难点句子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文章以褒扬之笔描写方仲永是“受之天”的天才。异在不学而能书。这是罕 见的天赋之才。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这句话写出了其父为了图利,并不考虑儿子的前途,每天带着儿子到处炫耀 牟利。“不使学”三字是全文的关键,为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了方仲永命 运变化的根本原因。 3.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 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这句话在前面充分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变为庸人的基础上,进入议论。点出了 方仲永天资出众,而后来又“泯然”为众人的原因,既总结了前面的故事,又是 揭示道理的前奏。 重点段落 1.第①段“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也是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 衬托。 2.第②段开头“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中有什么作用?
起过渡作用。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闻 久”二字则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尚未见到仲永——这最 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是“余闻之 也久而未见其人”。这样,下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见,“余闻之 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 7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即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标题不但指出了 文章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怆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文章的中心。 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刻画了小弗 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惨 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 神 重难点句子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 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句是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表现了小弗郎士愉快的心情,同时又 有反衬故事悲剧气氛的作用。(结合讲过的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 2.又出了什么事啦? 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频,变故迭起,人心惶惶 的状况。同时为最后一节课埋下伏笔。 重点段落 1.第13自然段“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为什么要独立成段? 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强调。强调这句话在小弗郎士的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 响,写出了在意识到这堂课非同寻常的意义之后,极不平静的心情。“最后一堂 法语课”的意义已上升为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 2.第18、19两个自然段安排了韩麦尔先生的两段话,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对民族语言或者说母语的热爱应当作为热爱自己国家的一种形式;应当珍惜 每一天、每一节课的时间来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从每一个人做起,进而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3.文章为什么要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换成慷慨激昂的语言不好 吗? 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同时给读 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此时韩麦尔先生会有怎样的心理感触?他的神情会如 何?从而把韩麦尔先生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刻在读者的心中 4.第20段:比喻把法语比作钥匙,普鲁士侵略比作监狱 第21段:讽刺手法(鸽子唱歌)、表达反感、留念之情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起过渡作用。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闻” “久”二字则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尚未见到仲永──这最 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是“余闻之 也久而未见其人”。这样,下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见,“余闻之 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 7.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即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标题不但指出了 文章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怆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文章的中心。 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刻画了小弗 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惨 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 神。 重难点句子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 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句是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表现了小弗郎士愉快的心情,同时又 有反衬故事悲剧气氛的作用。(结合讲过的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 2.又出了什么事啦? 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频,变故迭起,人心惶惶 的状况。同时为最后一节课埋下伏笔。 重点段落 1.第 13 自然段“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为什么要独立成段? 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强调。强调这句话在小弗郎士的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 响,写出了在意识到这堂课非同寻常的意义之后,极不平静的心情。“最后一堂 法语课”的意义已上升为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 2.第 18、19 两个自然段安排了韩麦尔先生的两段话,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对民族语言或者说母语的热爱应当作为热爱自己国家的一种形式;应当珍惜 每一天、每一节课的时间来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从每一个人做起,进而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3.文章为什么要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换成慷慨激昂的语言不好 吗? 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同时给读 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此时韩麦尔先生会有怎样的心理感触?他的神情会如 何?从而把韩麦尔先生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刻在读者的心中。 4.第 20 段:比喻 把法语比作钥匙,普鲁士侵略比作监狱 第 21 段:讽刺手法(鸽子唱歌)、表达反感、留念之情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本文多处用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极富说服力,如用“平原无际,一泻 万里”比喻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回环曲折”“崎岖险阻”比喻中华民 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这些比喻都是作者内心深处豪情的自然流露,着重其“神 似 重难点句子 1.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 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 折,极其险峻。 句中用“长江大河”比喻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浩浩荡荡”比喻中华民族 发展的历史势不可当,一往无前: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历史 的顺利发展;用“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艰难国运。这 些比喻蕴含着深刻哲理,洋溢着豪情壮志 2.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 一种冒险的美趣。 这种“冒险的美趣”其实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奋斗的快乐、 幸福。这句话向我们展示了:虽然在前进的道路中会遇到艰难险阻,对于具有 雄健的精神的国民而言,也给他们提供了领略奇绝壮绝景致的机会,这是奋斗 者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豪情 3.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 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 到的。 中华民族当时正走在崎岖险峻的道路上,这样的道路富有挑战性。那些目光 短浅、畏惧斗争的人们只会垂头丧气,不敢前进,只有富有冒险精神、挑战精神、 雄健精神的人才会体会到其中“壮美的趣味”,这一句既是对奋勇前进的革命者 深情的颂赞和鼓励,也是对畏惧者、怯弱者、徘徊者的鞭策。 9土地的誓言 从文章内容看,这誓言是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陷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及自己在故乡的 成长足迹,抒发了作者对沦亡的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 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誓言。在结构上,两段文字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 整的一幅长联 10木兰诗 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 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这样处理详略,不只为了求得 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以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第二段中对木兰心理刻画是全文最精 彩的部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 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
本文多处用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极富说服力,如用“平原无际,一泻 万里”比喻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回环曲折”“崎岖险阻”比喻中华民 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这些比喻都是作者内心深处豪情的自然流露,着重其“神 似”。 重难点句子 1.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 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 折,极其险峻。 句中用“长江大河”比喻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浩浩荡荡”比喻中华民族 发展的历史势不可当,一往无前;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历史 的顺利发展;用 “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艰难国运。这 些比喻蕴含着深刻哲理,洋溢着豪情壮志。 2.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 一种冒险的美趣。 这种“冒险的美趣”其实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奋斗的快乐、 幸福。这句话向我们展示了:虽然在前进的道路中会遇到艰难险阻,对于具有 雄健的精神的国民而言,也给他们提供了领略奇绝壮绝景致的机会,这是奋斗 者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豪情。 3.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 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 到的。 中华民族当时正走在崎岖险峻的道路上,这样的道路富有挑战性。那些目光 短浅、畏惧斗争的人们只会垂头丧气,不敢前进,只有富有冒险精神、挑战精神、 雄健精神的人才会体会到其中“壮美的趣味”,这一句既是对奋勇前进的革命者 深情的颂赞和鼓励,也是对畏惧者、怯弱者、徘徊者的鞭策。 9.土地的誓言 从文章内容看,这誓言是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陷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及自己在故乡的 成长足迹,抒发了作者对沦亡的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 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誓言。在结构上,两段文字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 整的一幅长联。 10.木兰诗 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 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这样处理详略,不只为了求得 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以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第二段中对木兰心理刻画是全文最精 彩的部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 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
段描写展示了木兰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现木兰那少年缠绵的情怀。思念之 情与爱国之情交织在一起,刻画出木兰毅然离家保国,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 前的英雄气概和刚强的性格。 用词精当。如木兰辞官还乡,同亲人合家欢聚一节,文中用一系列动词 “开”、“坐”、“脱”、“著”、“理”、“铁”,含蓄地展示了木兰此时 的心理一一急于恢复女儿装,表现了木兰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归来后喜不自禁 的心情,刻画出了木兰天真活泼、淳朴可爱的性格。 重点难点句子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这一句写木兰停机叹息,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自然引出下文。“不 闻”“惟闻”两句对偶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反复写“无所思”、“无所忆”,反映了木兰从军前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严肃 认真的态度。“女亦”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 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 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 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出出征健 儿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以宿营地的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 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 引起的特殊矛盾。这两句写出了儿女情深和英雄气概。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句话紧承第三自然段,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 表明 驰抵战场。也把行文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上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 承上启下的作用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 刀霍霍向 猪羊 此六句写了家人的不同举动,符合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年龄特点,描写出 家中的欢乐气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重点段落 对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最后一自然段是个生动的比喻,以此比喻表现木兰的机智聪慧,和伙伴们的 惊讶;也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颂之词。此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恰恰是 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疑难解惑
段描写展示了木兰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现木兰那少年缠绵的情怀。思念之 情与爱国之情交织在一起,刻画出木兰毅然离家保国,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 前的英雄气概和刚强的性格。 用词精当。如木兰辞官还乡,同亲人合家欢聚一节,文中用一系列动词: “开”、“坐”、“脱”、“著”、“理”、“铁”,含蓄地展示了木兰此时 的心理——急于恢复女儿装,表现了木兰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归来后喜不自禁 的心情,刻画出了木兰天真活泼、淳朴可爱的性格。 重点难点句子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这一句写木兰停机叹息,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自然引出下文。“不 闻”“惟闻”两句对偶。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反复写“无所思”、“无所忆”,反映了木兰从军前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严肃 认真的态度。“女亦”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 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 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 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出出征健 儿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以宿营地的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 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 引起的特殊矛盾。这两句写出了儿女情深和英雄气概。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句话紧承第三自然段,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 表明 驰抵战场。也把行文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上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 承上启下的作用。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 刀霍霍向 猪羊。 此六句写了家人的不同举动,符合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年龄特点,描写出 家中的欢乐气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重点段落 对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最后一自然段是个生动的比喻,以此比喻表现木兰的机智聪慧,和伙伴们的 惊讶;也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颂之词。此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恰恰是 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疑难解惑
如何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木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 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 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 把对国家对亲人理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 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作者为什么对《木兰诗》进行这样的繁简处理?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所以对残酷的战 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 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11邓稼先 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 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其中优秀的部分,“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 人物”,“忠厚老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 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邓小平同志说过:“我是中 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与邓小平同志表达的心声是一致的。 2.在写邓稼先以前,文章的第一部分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 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 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课文的第三部分,作者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 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 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着重写闻一多“做了再 说,做了不说”,是“卓越的学者”,下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说”了就“做” 是“大勇的革命烈士”。全文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 表现闻一多先生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 疑难解惑 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个句子是比拟的说法,是指寻找使我国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来振兴我 们这个衰微的民族。自20年代末起,闻一多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试 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这句话表现了他的爱国精神 2.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如何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木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 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 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 把对国家对亲人理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 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作者为什么对《木兰诗》进行这样的繁简处理?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所以对残酷的战 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 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11.邓稼先 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 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其中优秀的部分,“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 人物”,“忠厚老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 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邓小平同志说过:“我是中 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与邓小平同志表达的心声是一致的。 2.在写邓稼先以前,文章的第一部分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 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 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课文的第三部分,作者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 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 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着重写闻一多“做了再 说,做了不说”,是“卓越的学者”,下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说”了就“做”, 是“大勇的革命烈士”。全文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 表现闻一多先生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 疑难解惑 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个句子是比拟的说法,是指寻找使我国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来振兴我 们这个衰微的民族。自 20 年代末起,闻一多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试 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这句话表现了他的爱国精神。 2.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人们常用“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来讽刺那些只说大话,不办实事、言 行不一的人。因而“口的巨人”似乎只能是贬义了。但本文作者却把“说大话” 和“办实事”统一起来,用“口的巨人”和“行动的高标”来称赞闻一多,称赞 他那种既敢于高声说出真理,又肯于以身殉职的伟大精神。 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个题目中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也包含 了事件中的主要人物。星期天是休息的日子,可福楼拜家里要有什么事情发生 呢?题目设置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悬念,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文中四位作家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福楼拜: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和蔼可亲,博学睿智。屠格涅夫:怀有狂热 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博学多识。都德:生性活跃,健谈,厌恶腐朽的生活方 式。左拉:温和,寡言,坚毅,聪明。 15孙权劝学 劝学,劝说,鼓励学习。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 “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写作思路:孙权劝学一一吕蒙就学一一鲁肃赞学 人物性格:孙杈(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 鲁肃(敬才爱才) 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 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 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 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 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 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 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 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 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 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 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 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 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 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人们常用“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来讽刺那些只说大话,不办实事、言 行不一的人。因而“口的巨人”似乎只能是贬义了。但本文作者却把“说大话” 和“办实事”统一起来,用“口的巨人”和“行动的高标”来称赞闻一多,称赞 他那种既敢于高声说出真理,又肯于以身殉职的伟大精神。 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个题目中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也包含 了事件中的主要人物。星期天是休息的日子,可福楼拜家里要有什么事情发生 呢?题目设置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悬念,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文中四位作家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福楼拜: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和蔼可亲,博学睿智。屠格涅夫:怀有狂热 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博学多识。都德:生性活跃,健谈,厌恶腐朽的生活方 式。左拉:温和,寡言,坚毅,聪明。 15 孙权劝学 劝学,劝说,鼓励学习。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本文仅区区 129 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 “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 鲁肃(敬才爱才) 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 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 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 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 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 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 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 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 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 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 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 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 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 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 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身教,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 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议论”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 略的惊人长进。 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解释) 16社戏 本文的标题“社戏”既是全文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又是故事内容的概括 本文以到赵庄看社戏为线索,先略写在平桥村的快乐生活,再详写从平桥村 夜航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劳动人民纯朴、 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 卷,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重难点句子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的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舒展”两词用得非常精彩,与上文的沮丧、压抑形成鲜明的对比, 传神地表现出了“我”得以能去看戏时欢喜轻快的心情。“说不出的大”夸张地 表现身体的轻松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从修辞格的角度看,连山仿佛是兽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连山都远远地向 船尾跑去了,又是运用了拟人方法,这两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使得语言生动形象。 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说,这是以坐船人的感觉来进行描写,连山的形状像兽脊,在 朦胧的月光下颜色淡黑如铁,因为髙低起伏,则像是踊跃飞跑,这句描写的精彩 之处是用动词“踊跃”来写山,把静态的连山写活了。这种以动写静,衬托了船 行之快,又衬出了想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 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罩”字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 如幻的情景,再次以仙境比拟社戏,与来时呼应。这句充满了梦幻般色彩的描写, 表达了儿时眼中社戏的美。 4.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 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这一句用了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比喻,新奇而贴切,又有水乡特色,反映了 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和愉快的心情。写老渔父的喝彩则是通过旁观者的赞美来衬 托孩子们驾船技术的娴熟髙超,从侧面描写归航之快。 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六一公公的形象本文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刻画的。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 责备“不肯好好地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 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身教,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 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议论”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 略的惊人长进。 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解释) 16.社戏 本文的标题“社戏”既是全文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又是故事内容的概括。 本文以到赵庄看社戏为线索,先略写在平桥村的快乐生活,再详写从平桥村 夜航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劳动人民纯朴、 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 卷,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重难点句子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的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舒展”两词用得非常精彩,与上文的沮丧、压抑形成鲜明的对比, 传神地表现出了“我”得以能去看戏时欢喜轻快的心情。“说不出的大”夸张地 表现身体的轻松。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从修辞格的角度看,连山仿佛是兽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连山都远远地向 船尾跑去了,又是运用了拟人方法,这两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使得语言生动形象。 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说,这是以坐船人的感觉来进行描写,连山的形状像兽脊,在 朦胧的月光下颜色淡黑如铁,因为高低起伏,则像是踊跃飞跑,这句描写的精彩 之处是用动词“踊跃”来写山,把静态的连山写活了。这种以动写静,衬托了船 行之快,又衬出了想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 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罩”字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 如幻的情景,再次以仙境比拟社戏,与来时呼应。这句充满了梦幻般色彩的描写, 表达了儿时眼中社戏的美。 4.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 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这一句用了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比喻,新奇而贴切,又有水乡特色,反映了 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和愉快的心情。写老渔父的喝彩则是通过旁观者的赞美来衬 托孩子们驾船技术的娴熟高超,从侧面描写归航之快。 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六一公公的形象本文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刻画的。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 责备“不肯好好地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
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 夸了他一句,他“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重点段落 第10-13段(1)环境描写:具体描写的景物 (2)描写角度:听觉、嗅觉、触觉、视觉(具体景物)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 去,但我确还以为船慢。(第11段)①比喻、拟人:②写出了划船之快和“我” 看戏心情的急切。 (4)“我”的心理变化:轻松一急切一陶醉 人物性格:双喜(聪明机灵、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六一公公(善良淳朴、热 情好客) 17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通篇贯注一个“情”字,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安塞腰鼓”赞美 的词语,直抒胸臆。如“黄土髙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 的舞蹈哇一一安塞腰鼓!”“容不得朿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 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等等,语句激昂,酣畅淋漓,如大河滔滔, 泻千里。作者把黄土高原的元气和气魄,一下子发挥得淋漓尽致。 大量运用排比、反复的句式。为了増强语势,强调感情,作者大量运用排比 句式,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 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 不可遏止。这些排比、反复句式的运用,使课文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使得内 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这是值得我们揣摩借鉴的。 重难点句子 1.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以髙粱地为背景,写出了极具陕北特色的风情。写他们朴实,写他们难以掩 饰的生命的活力 2.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 安塞腰鼓的奔放的力量在于打破了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 天地之间,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放弃一切冗杂的思绪,与鼓声产 生共鸣。 3.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 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上的生活是艰苦的,条件是落后的,可是陕北人有着自然,健康的 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琢的、没有半点污染,不含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 生命。这是他们的力量源泉。 4.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多水的江南山清水秀,风景秀美,养育了纤柔细腻的江南人,他们是打不出 这样气势雄浑的腰鼓的
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 夸了他一句,他“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重点段落 第 10-13 段 (1)环境描写:具体描写的景物 (2)描写角度:听觉、嗅觉、触觉、视觉(具体景物)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 去,但我确还以为船慢。(第 11 段)① 比喻、拟人;②写出了划船之快和“我” 看戏心情的急切。 (4)“我”的心理变化:轻松 — 急切 — 陶醉 人物性格:双喜(聪明机灵、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六一公公(善良淳朴、热 情好客) 17.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通篇贯注一个“情”字,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安塞腰鼓”赞美 的词语,直抒胸臆。如“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 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 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等等,语句激昂,酣畅淋漓,如大河滔滔,一 泻千里。作者把黄土高原的元气和气魄,一下子发挥得淋漓尽致。 大量运用排比、反复的句式。为了增强语势,强调感情,作者大量运用排比 句式,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 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 不可遏止。这些排比、反复句式的运用,使课文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使得内 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这是值得我们揣摩借鉴的。 重难点句子 1.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以高粱地为背景,写出了极具陕北特色的风情。写他们朴实,写他们难以掩 饰的生命的活力。 2.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 安塞腰鼓的奔放的力量在于打破了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 天地之间,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放弃一切冗杂的思绪,与鼓声产 生共鸣。 3.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 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上的生活是艰苦的,条件是落后的,可是陕北人有着自然,健康的 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琢的、没有半点污染,不含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 生命。这是他们的力量源泉。 4.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多水的江南山清水秀,风景秀美,养育了纤柔细腻的江南人,他们是打不出 这样气势雄浑的腰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