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检测(A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 目要求) 1某地通过施用性引诱剂干扰蝗虫的正常交尾,导致其种群密度下降,原因是( ) A.出生率下降 B.死亡率上升 C.迁入率下降 D.迁出率上升 答案A 解析性引诱剂通过诱杀蝗虫的雄性个体而破坏蝗虫的性别比例,进而降低蝗虫的出生率,导 致其种群密度下降。 2.随着生育政策的进一步优化,有专家预测,未来几年我国人口数量将出现明显增长。做出该 预测的依据主要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 C.年龄结构 D.性别比例 答案c 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 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 度,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 3.下列操作中得到的数据一定比实际数值小的是() A.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时,选择患者家系进行调查 B.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的种群密度时在分布密集的地区取样 C标记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因标记物醒目被捕获量增加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算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四条边及夹角上的菌体 答案c 解析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足够大的群体中随机调查,如果选择患者家系进行调查 则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大,A项不符合题意。采用样方法时应该随机取样,若在个体密集 区取样,则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大,B项不符合题意。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 体数(/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标记物醒目,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被 捕获的概率增加,则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小,C项符合题意。正常统计时,对于压在小方 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计数时应只计数相邻两边上的,所以如果所有边线上的菌体都统计则实 验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大,D项不符合题意。 4.右图为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K/2 B 0 时间 A种群数量符合“N,=W6的种群中,当1≥1时都呈“J形增长 B.自然界中某些种群的数量也可呈“J形增长 C.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考虑,家鼠应控制在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答案B 解析种群数量符合“N=6”的种群中,当=1时,种群数量保持不变;当>1时,种群数量呈“J” 形增长,A项错误。某些外来物种在入侵初期,可能因为没有天敌、食物和空间充足等条件, 种群数量呈“」”形增长B项正确。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控制鼠害应通过
综合检测(A 卷)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 目要求) 1.某地通过施用性引诱剂干扰蝗虫的正常交尾,导致其种群密度下降,原因是( ) A.出生率下降 B.死亡率上升 C.迁入率下降 D.迁出率上升 答案 A 解析性引诱剂通过诱杀蝗虫的雄性个体而破坏蝗虫的性别比例,进而降低蝗虫的出生率,导 致其种群密度下降。 2.随着生育政策的进一步优化,有专家预测,未来几年我国人口数量将出现明显增长。做出该 预测的依据主要是( ) A.出生率 B.死亡率 C.年龄结构 D.性别比例 答案 C 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 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 度,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 3.下列操作中得到的数据一定比实际数值小的是( ) A.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时,选择患者家系进行调查 B.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的种群密度时在分布密集的地区取样 C.标记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因标记物醒目被捕获量增加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算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四条边及夹角上的菌体 答案 C 解析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足够大的群体中随机调查,如果选择患者家系进行调查, 则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大,A 项不符合题意。采用样方法时应该随机取样,若在个体密集 区取样,则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大,B 项不符合题意。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 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标记物醒目,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被 捕获的概率增加,则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小,C 项符合题意。正常统计时,对于压在小方 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计数时应只计数相邻两边上的,所以如果所有边线上的菌体都统计,则实 验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大,D 项不符合题意。 4.右图为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符合“Nt=N0λ t ”的种群中,当 λ≥1 时都呈“J”形增长 B.自然界中某些种群的数量也可呈“J”形增长 C.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考虑,家鼠应控制在 B 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前,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答案 B 解析种群数量符合“Nt=N0λ t ”的种群中,当 λ=1 时,种群数量保持不变;当 λ>1 时,种群数量呈“J” 形增长,A 项错误。某些外来物种在入侵初期,可能因为没有天敌、食物和空间充足等条件, 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B 项正确。种群数量在 K/2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控制鼠害应通过
破坏鼠类的生存环境来降低环境容纳量C项错误。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数量增多,种 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D项错误。 5.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稍待片刻再观察,可使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便于观察计数 B.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用抽样检测法进行估算 C.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可将培养液适当稀释后再计数 D.实验中没有对酵母菌细胞进行染色,会导致活菌计数值小于活菌实际值 答案D 解析未对酵母菌染色会将死酵母菌计数在内,导致活菌计数值比实际值偏大。 6三刺鱼通常以浮游动物水蚤为食。下图表示研究人员在有水蚤的人工水域,利用翠鸟模型 和饥饿的三刺鱼进行实验的结果。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无翠鸟的情况下☐ 16 有翠鸟的情况下☐ 12 10 6 0 2 2040 水蚤密度 A.该实验的自变量只有水蚤密度 B.翠鸟的存在改变了三刺鱼捕食水蚤的策略 C有翠鸟的情况下,三刺鱼在水蚤密度大的水域进攻次数增加 D.实验中“水蚤→+三刺鱼→翠鸟”构成一条食物链 答案B 解析本实验研究三刺鱼在有无翠鸟威胁时的取食行为,自变量为水蚤密度和有无翠鸟,A项错 误。无翠鸟时,三刺鱼攻击高密度水蚤的次数多;有翠鸟时,三刺鱼攻击低密度水蚤的次数多, 因此翠鸟的存在改变了三刺鱼捕食水蚤的策略,B项正确。有翠鸟的情况下,在水蚤密度小的 水域中,三刺鱼攻击水蚤的次数更多,C项错误。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而水蚤是动物,不是 生产者,因此“水蚤→三刺鱼→翠鸟”不能构成一条食物链,D项错误。 2 1.5 引入天敌 0.5 05101520253035时间/年 7.根据某地农业主管部门提供的当地农田中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研究人员绘制出(= 当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值变化曲线,如上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前15年期间,第10年田鼠种群数量最多 B.如果第25年诱杀雄性田鼠.会使田鼠种群数量减少 C.第5一10年田鼠数量减少可能是因为食物不足 D.引入天敌是根据捕食关系而采取的一种生物防治措施 答案 解析由题图可知,在前10年时>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10-20年时1<1,种群数量减少:20-25 年时=1,种群数量不变;25~35年时1<1,种群数量减少。因此,开始的15年间,田鼠数量最多 的是第10年,A项正确。如果第25年诱杀雄性田鼠,会改变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使出生率 下降进而导致田鼠种数数量减少,B项正确。第5~10年田鼠数量增加,只是增长速率减缓,C 项错误。引入天敌是根据捕食关系而采取的生物防治措施,D项正确。 8.下列关于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破坏鼠类的生存环境来降低环境容纳量,C 项错误。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前,种群数量增多,种 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D 项错误。 5.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稍待片刻再观察,可使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便于观察计数 B.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用抽样检测法进行估算 C.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可将培养液适当稀释后再计数 D.实验中没有对酵母菌细胞进行染色,会导致活菌计数值小于活菌实际值 答案 D 解析未对酵母菌染色会将死酵母菌计数在内,导致活菌计数值比实际值偏大。 6.三刺鱼通常以浮游动物水蚤为食。下图表示研究人员在有水蚤的人工水域,利用翠鸟模型 和饥饿的三刺鱼进行实验的结果。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只有水蚤密度 B.翠鸟的存在改变了三刺鱼捕食水蚤的策略 C.有翠鸟的情况下,三刺鱼在水蚤密度大的水域进攻次数增加 D.实验中“水蚤→三刺鱼→翠鸟”构成一条食物链 答案 B 解析本实验研究三刺鱼在有无翠鸟威胁时的取食行为,自变量为水蚤密度和有无翠鸟,A 项错 误。无翠鸟时,三刺鱼攻击高密度水蚤的次数多;有翠鸟时,三刺鱼攻击低密度水蚤的次数多, 因此翠鸟的存在改变了三刺鱼捕食水蚤的策略,B 项正确。有翠鸟的情况下,在水蚤密度小的 水域中,三刺鱼攻击水蚤的次数更多,C 项错误。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而水蚤是动物,不是 生产者,因此“水蚤→三刺鱼→翠鸟”不能构成一条食物链,D 项错误。 7.根据某地农业主管部门提供的当地农田中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研究人员绘制出 λ(λ= 当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值变化曲线,如上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前 15 年期间,第 10 年田鼠种群数量最多 B.如果第 25 年诱杀雄性田鼠,会使田鼠种群数量减少 C.第 5—10 年田鼠数量减少可能是因为食物不足 D.引入天敌是根据捕食关系而采取的一种生物防治措施 答案 C 解析由题图可知,在前 10 年时 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10~20 年时 λ<1,种群数量减少;20~25 年时 λ=1,种群数量不变;25~35 年时 λ<1,种群数量减少。因此,开始的 15 年间,田鼠数量最多 的是第 10 年,A 项正确。如果第 25 年诱杀雄性田鼠,会改变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使出生率 下降进而导致田鼠种数数量减少,B 项正确。第 5~10 年田鼠数量增加,只是增长速率减缓,C 项错误。引入天敌是根据捕食关系而采取的生物防治措施,D 项正确。 8.下列关于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都呈“S”形 B.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死亡率的增大而减小 C.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一些濒危动物的K值 D.在种群J”形增长模型(N,=W中,1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 答案c 解桐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通常呈“S”形,A项错误。种群密度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死亡率增大,种群密度不一定减小,B项错误。在N=N'中,1表示该种 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D项错误。 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B.土壤微生物都是分解者 C.肉食性动物都是次级消费者 D.食物网中某种生物的位置不能被其他生物代替 答案A 解析大部分土壤徽生物营腐生生活,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有些土壤微生物营寄生生活, 可作为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还有些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产者,B项错误。肉食性动物可能是次 级消费者,也可能是更高级别的消费者,C项错误。某种生物灭绝后,其在食物网中的位置会 被其他生物替代,D项错误。 10.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B.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成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C.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D.迁入濒危动物繁育中心是保护东北虎的最有效措施 答案D 解析迁入濒危动物繁育中心属于易地保护,而保护东北虎的最有效措施是就地保护。 11科研人员对某地群落自然演替过程进行了数年追踪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对研究结 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50 40 。·群落 30 ·乔木层 20 女灌木层 *草本层 10 A B C D E F G H I 群落类型 注:字母A~I代表群落类型,A为发育 早期的群落,B、C、D、E为发育中期 的群落,F、G、H、I为发育晚期的群落。 A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结构 B.在该群落发育的A~I阶段,群落中的植物丰富度逐渐增大 C,调查区的植物、动物及调查区的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D植物丰富度越高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答案A 解析在AI群落发育阶段中,植物丰富度的总体变化趋势为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之后趋于 稳定,B项错误。所调查的当地所有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C项错误。 群落物种丰富度越高,其所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但是物种丰富度描述的对象是群 落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并不仅仅指植物D项错误。 12.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都呈“S”形 B.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死亡率的增大而减小 C.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一些濒危动物的 K 值 D.在种群“J”形增长模型(Nt=N0λ t )中,λ 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 答案 C 解析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通常呈“S”形,A 项错误。种群密度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死亡率增大,种群密度不一定减小,B 项错误。在 Nt=N0λ t 中,λ 表示该种 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D 项错误。 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B.土壤微生物都是分解者 C.肉食性动物都是次级消费者 D.食物网中某种生物的位置不能被其他生物代替 答案 A 解析大部分土壤微生物营腐生生活,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有些土壤微生物营寄生生活, 可作为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还有些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产者,B 项错误。肉食性动物可能是次 级消费者,也可能是更高级别的消费者,C 项错误。某种生物灭绝后,其在食物网中的位置会 被其他生物替代,D 项错误。 10.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B.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成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C.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D.迁入濒危动物繁育中心是保护东北虎的最有效措施 答案 D 解析迁入濒危动物繁育中心属于易地保护,而保护东北虎的最有效措施是就地保护。 11.科研人员对某地群落自然演替过程进行了数年追踪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对研究结 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结构 B.在该群落发育的 A~I 阶段,群落中的植物丰富度逐渐增大 C.调查区的植物、动物及调查区的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D.植物丰富度越高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答案 A 解析在 A~I 群落发育阶段中,植物丰富度的总体变化趋势为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之后趋于 稳定,B 项错误。所调查的当地所有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C 项错误。 群落物种丰富度越高,其所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但是物种丰富度描述的对象是群 落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并不仅仅指植物,D 项错误。 12.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小于它的间接价值 B.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自然保护区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D.禁止开发和利用是对生物多样性最好的保护 答案A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项错误。易地保护为行 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C项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 发利用大自然,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D项错误。 13.下列关于物种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种丰富度即一个种群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B.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其结构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 C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一定越高 D.常用样方法调查土壤中活动能力较强、个体微小的动物 答案B 解析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A项错误。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不一定 越高,如沙漠地区缺水,物种丰富度较低,C项错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用取样器取 样法调查,D项错误。 14.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Ⅳ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⑧表示有关 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 生产者 ④ ⑥ ⑦ W A图示的碳循环路径是完整的 B.图中①过程只能代表光合作用过程 C.图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有②③④⑤⑥过程 D.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答案c 解析碳循环路径除了题图中的途径外,还有Ⅱ、Ⅲ(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指向 I(大气),A项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①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固 定的能量B项错误。①⑦⑧过程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含碳有机 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流动,C项正确。Ⅳ是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食物链只能由生 产者和消费者构成D项错误。 15.下列有关生态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 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为保护草场,减少沙漠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D.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答案c 解桐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会破坏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 16蝗虫的密度大小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有较大影响,下图表示某 草原两种主要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小于它的间接价值 B.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自然保护区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D.禁止开发和利用是对生物多样性最好的保护 答案 A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 项错误。易地保护为行 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C 项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 发利用大自然,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D 项错误。 13.下列关于物种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种丰富度即一个种群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B.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其结构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 C.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一定越高 D.常用样方法调查土壤中活动能力较强、个体微小的动物 答案 B 解析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A 项错误。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不一定 越高,如沙漠地区缺水,物种丰富度较低,C 项错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用取样器取 样法调查,D 项错误。 14.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Ⅰ~Ⅳ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⑧表示有关 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的碳循环路径是完整的 B.图中①过程只能代表光合作用过程 C.图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有②③④⑤⑥过程 D.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答案 C 解析碳循环路径除了题图中的途径外,还有Ⅱ、Ⅲ(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指向 Ⅰ(大气),A 项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①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固 定的能量,B 项错误。①⑦⑧过程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含碳有机 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流动,C 项正确。Ⅳ是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食物链只能由生 产者和消费者构成,D 项错误。 15.下列有关生态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 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为保护草场,减少沙漠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D.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答案 C 解析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会破坏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 16.蝗虫的密度大小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有较大影响,下图表示某 草原两种主要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时 1 120 100 一·一狭翅维蝗 0 亚洲小车蝗 40 20 051015202530 蝗虫密度/(只·m-2) A该图是根据实验结果建立的数学模型 B.该实验的因变量是牧草产量 C.狭翅雏蝗的密度为5只/m时,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 D.狭翅雏蝗与亚洲小车蝗为种间竞争关系,狭翅雏蝗对草原的危害更大 含案D 解析由题图可知,实验的因变量是牧草产量;该图是根据实验结果建立的数学模型中的曲线 模型,A、B两项正确。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狭翅雏蝗的密度为5只/m2时,牧 草产量大于0,故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C项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牧草随亚洲小车蝗 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的幅度较大,因此对草原危害较大的蝗虫是亚洲小车蝗,D项错误。 17.下列不属于群落演替的是() A.人们在地震后的废墟上重建家园 B.湖泊因泥沙淤积变成沼泽后长出植物 C.弃耕的农田逐渐长出杂草 D.过度砍伐的森林重新长出林木 答案A 解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人们在地震后的废 墟上重建家园属于人类行为,不属于群落演替,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属于次生演 替。 18.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内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B.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无分层现象 C.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在自然状态下都会变成茂密的森林 D.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答案A 解析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和动物均有分层现象,B项错误。弃耕农田在自然状态下会演替 成为什么类型的群落,由当地的环境决定,不一定都会变成茂密的森林C项错误。种群密度 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不一定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D项错误。 19.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 B.某些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用样方法 C.不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 D.为方便调查统计,不论什么植物,样方的大小最好都选择1m2左右 答案D 解析样方的大小应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时,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 的正方形为宜。 20在某菜园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时,不宜采取下列哪种方法?( ) A.标记重捕法 B.目测估计法 C.记名计算法 D.取样器取样法 答案A
A.该图是根据实验结果建立的数学模型 B.该实验的因变量是牧草产量 C.狭翅雏蝗的密度为 5 只/m2 时,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 D.狭翅雏蝗与亚洲小车蝗为种间竞争关系,狭翅雏蝗对草原的危害更大 答案 D 解析由题图可知,实验的因变量是牧草产量;该图是根据实验结果建立的数学模型中的曲线 模型,A、B 两项正确。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狭翅雏蝗的密度为 5 只/m2 时,牧 草产量大于 0,故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C 项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牧草随亚洲小车蝗 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的幅度较大,因此对草原危害较大的蝗虫是亚洲小车蝗,D 项错误。 17.下列不属于群落演替的是( ) A.人们在地震后的废墟上重建家园 B.湖泊因泥沙淤积变成沼泽后长出植物 C.弃耕的农田逐渐长出杂草 D.过度砍伐的森林重新长出林木 答案 A 解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人们在地震后的废 墟上重建家园属于人类行为,不属于群落演替,A 项符合题意。B、C、D 三项都属于次生演 替。 18.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内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B.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无分层现象 C.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在自然状态下都会变成茂密的森林 D.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答案 A 解析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和动物均有分层现象,B 项错误。弃耕农田在自然状态下会演替 成为什么类型的群落,由当地的环境决定,不一定都会变成茂密的森林,C 项错误。种群密度 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不一定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D 项错误。 19.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 B.某些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用样方法 C.不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 D.为方便调查统计,不论什么植物,样方的大小最好都选择 1 m2 左右 答案 D 解析样方的大小应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时,样方的大小一般以 1 m2 的正方形为宜。 20.在某菜园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时,不宜采取下列哪种方法?( ) A.标记重捕法 B.目测估计法 C.记名计算法 D.取样器取样法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21.(12分)图甲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图乙表示某区域不同年份甲树种与乙树种存有 量的比值(C值=甲存有量/乙存有量)变化。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A 时间 甲 O a b cde年份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若种群每年以入倍按图甲中曲线m的方式增 长,A为种群起始数量,则x年后该种群数量N可表示为 (2)若图甲中的曲线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要想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 捕捞后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中的 点左右。C点时,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关 系是 (3)从图乙分析,两树种处于种间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 。从a年到e年 逐渐成为优势树种。 答案1)种群密度4(2)B出生率等于死亡率(3)0-e乙树种 22.(8分)某地100年前发生森林火灾,植被均被烧毁。历经长期自然消长之后,生态学研究人 员对该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已知该森林存在食物链植物→动物甲→动物乙。研究人员考察 了动物甲种群的年龄结构,结果如下表所示。 年龄 0+ 2+ 3+ 4+ 5+ 6+ 7+ 8+ 9+ ≥10 个体 93 187 60 56 51 61 52 34 41 39 166 数/只 注:表中1+表示动物甲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群落的演替类型是 ,动物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7+时丧失繁殖 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推测动物甲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2)表中数据是根据标记重捕法获得的,若第二次捕捉时因操作不当导致部分被标记的个体死 亡,则获得的估计值与正常值相比(填“偏高*“不变”或“偏低”。调查中,研究人员发 现一种灌木在该生态系统中沿地表随机分布,这 (填“能”或“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 结构。 (3)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植物的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 答案(1)次生演替保持稳定(2)不变不能(3)动物甲以植物为食,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导 致动物甲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植物的数量增加 解析1)该地为火灾后进行的演替,有一定的生物基础,群落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动物在 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7+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由表中数据可知,幼年个体数为 93+187=280(只),老年个体数为34+41+39+166=280(只),成年个体数为 60+56+51+61+52=280(只),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可推测动物甲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50 分) 21.(12 分)图甲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图乙表示某区域不同年份甲树种与乙树种存有 量的比值(C 值=甲存有量/乙存有量)变化。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若种群每年以 λ 倍按图甲中曲线 m 的方式增 长,A 为种群起始数量,则 x 年后该种群数量 Nx可表示为 。 (2)若图甲中的曲线 n 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要想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 捕捞后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中的 点左右。C 点时,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关 系是 。 (3)从图乙分析,两树种处于种间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 。从 a 年到 e 年, 逐渐成为优势树种。 答案(1)种群密度 Aλ x (2)B 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3)O~e 乙树种 22.(8 分)某地 100 年前发生森林火灾,植被均被烧毁。历经长期自然消长之后,生态学研究人 员对该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已知该森林存在食物链:植物→动物甲→动物乙。研究人员考察 了动物甲种群的年龄结构,结果如下表所示。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个体 数/只 93 187 60 56 51 61 52 34 41 39 166 注:表中“1+”表示动物甲的年龄大于等于 1、小于 2,其他以此类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群落的演替类型是 ,动物在 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7+时丧失繁殖 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推测动物甲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 (2)表中数据是根据标记重捕法获得的,若第二次捕捉时因操作不当导致部分被标记的个体死 亡,则获得的估计值与正常值相比 (填“偏高”“不变”或“偏低”)。调查中,研究人员发 现一种灌木在该生态系统中沿地表随机分布,这 (填“能”或“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 结构。 (3)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植物的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 。 答案(1)次生演替 保持稳定 (2)不变 不能 (3)动物甲以植物为食,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导 致动物甲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植物的数量增加 解析(1)该地为火灾后进行的演替,有一定的生物基础,群落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动物在 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7+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由表中数据可知,幼年个体数为 93+187=280(只),老年个体数为 34+41+39+166=280(只),成年个体数为 60+56+51+61+52=280(只),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可推测动物甲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
定。(2)已捕获的标记个体死亡,基本不会影响估计值。群落是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 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一种灌木不能反映群落的结构,因此一种灌木在该生态系统中沿地表随 机分布,这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3)食物链上的三种生物是捕食关系,动物甲以植物为 食,动物乙捕食动物甲,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导致动物甲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植物的数量增 加。 23.(12分)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下图中“置位点”为生态系统 所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其中P、A、B、C、D、E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箭头表示物质 的传递方向。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正反遗,崩溃 偏离 负反馈· 置位点 输入 P-A- B- C 】 →输出 (I)P、A、B、C、D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 和 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 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2)图中碳元素在B与E之间以 的形式传递。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 环境之间不断循环,但农田生态系统中仍需不断施加氮肥,其主要原因 (3)若B的同化量不变,将D来自B和C的食物比例由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 10%计算,则该生态系统传递给D的能量是原来的 倍。假设A摄入的能量为a,其 粪便中的能量为b,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d,则由A 流入B的能量最多为 (4)一个位于“置位点”的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结构如下表所示。 年龄+ 1+ 2+ 3+ 4+ 5+ 5+ 7+ 8+ 9+ 10+ 11+ ≥12 个体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55 42 39 264 数/条 注:表中“1+”表示“1≤鱼的年龄<2”,其他以此类推。 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判断,该鱼 种群的年龄结构为 。如果引入该湖泊中本来没有的鲶鱼并大量繁殖,将导致原鱼 种减少,从而改变了此湖泊群落演替的 答案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自我调节能力 (2)含碳有机物农田土壤中的氮元素随农产品输出,这些氮元素不能都归还土壤 (3)1.375(a-b)×20%或(c+d)×20% (4)稳定型速度和方向 解析3)当D的食物比例为B:C=1:1时,设传递给D的能量为x,则12x来自B,12x来自 C,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需要B的能量为1/2x÷10%+1/2x÷10%÷10%=55x:当D的 食物比例为B:C=2:1时,设传递给D的能量为y,则2/3y来自B,1By来自C,能量传递效 率按10%计算,则需要B的能量为2/3y÷10%+1/3y÷10%÷10%=40yB中的能量不变,则 55x=40y,该生态系统传递给D的能量是原来的=55÷40=1.375倍。假设A摄入的能量为 a.其粪便中的能量为b.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d.则 A的同化量为a-b=c+d,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则由A流入B的 能量最多为(a-b)×20%或(c+d)×20%。(4)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处于幼年期的个 体数为92+187+121=400(条),处于成年期的个体数为70+69+62+63+72+64=400(条),9+时丧失 繁殖能力(进入老年),处于老年期的个体数为55+42+39+264=400(条),各年龄期个体数相等, 表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引入该湖泊中本没有的鲶鱼并大量繁殖,将导致原鱼种减 少,从而改变了此湖泊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定。(2)已捕获的标记个体死亡,基本不会影响估计值。群落是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 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一种灌木不能反映群落的结构,因此一种灌木在该生态系统中沿地表随 机分布,这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3)食物链上的三种生物是捕食关系,动物甲以植物为 食,动物乙捕食动物甲,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导致动物甲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植物的数量增 加。 23.(12 分)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下图中“置位点”为生态系统 所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其中 P、A、B、C、D、E 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箭头表示物质 的传递方向。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P、A、B、C、D 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 和 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 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 (2)图中碳元素在 B 与 E 之间以 的形式传递。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 环境之间不断循环,但农田生态系统中仍需不断施加氮肥,其主要原因 是 。 (3)若 B 的同化量不变,将 D 来自 B 和 C 的食物比例由 1∶1 调整为 2∶1,能量传递效率按 10%计算,则该生态系统传递给 D 的能量是原来的 倍。假设 A 摄入的能量为 a,其 粪便中的能量为 b,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 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 d,则由 A 流入 B 的能量最多为 。 (4)一个位于“置位点”的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结构如下表所示。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 数/条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1≤鱼的年龄<2”,其他以此类推。 该鱼在 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判断,该鱼 种群的年龄结构为 。如果引入该湖泊中本来没有的鲶鱼并大量繁殖,将导致原鱼 种减少,从而改变了此湖泊群落演替的 。 答案(1)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自我调节能力 (2)含碳有机物 农田土壤中的氮元素随农产品输出,这些氮元素不能都归还土壤 (3)1.375 (a-b)×20%或(c+d)×20% (4)稳定型 速度和方向 解析(3)当 D 的食物比例为 B∶C=1∶1 时,设传递给 D 的能量为 x,则 1/2x 来自 B,1/2x 来自 C,能量传递效率按 10%计算,则需要 B 的能量为 1/2x÷10%+1/2x÷10%÷10%=55x;当 D 的 食物比例为 B∶C=2∶1 时,设传递给 D 的能量为 y,则 2/3y 来自 B,1/3y 来自 C,能量传递效 率按 10%计算,则需要 B 的能量为 2/3y÷10%+1/3y÷10%÷10%=40y;B 中的能量不变,则 55x=40y,该生态系统传递给 D 的能量是原来的 y/x=55÷40=1.375 倍。假设 A 摄入的能量为 a,其粪便中的能量为 b,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 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 d,则 A 的同化量为 a-b=c+d,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20%,则由 A 流入 B 的 能量最多为(a-b)×20%或(c+d)×20%。(4)该鱼在 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处于幼年期的个 体数为 92+187+121=400(条),处于成年期的个体数为 70+69+62+63+72+64=400(条),9+时丧失 繁殖能力(进入老年),处于老年期的个体数为 55+42+39+264=400(条),各年龄期个体数相等, 表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引入该湖泊中本没有的鲶鱼并大量繁殖,将导致原鱼种减 少,从而改变了此湖泊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4.(10分)某科研团队对某牧区两块灌丛草地分别采用了放牧和封育管理两种处理措施。27 年后进行调查时发现,封育样地灌丛高度显著大于放牧样地灌丛高度,其他调查结果见下表。 草本植物 土壤 土壤动物 样地 物种 密度/ 高度 含水全氮/ 有机碳/ 温度 中小型动 地面节肢 数N (株m 量/ (mgkg (μgkg 物类群 动物类 /℃ 23 cm % 数/种 群数/种 放灌丛内 4.1 29.67 10.11.48b.08 0.64 21.925 21 牧灌丛外 5.2 37.27 3.260.740.04 0.60 24.816 21 封灌丛内 4 20.13 14.81.45b.09 0.72 21.824 28 育灌丛外 7.3 63.33 7.680.69b.04 0.61 25.517 2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封育样地灌丛内、外植物的分布和密度体现出该群落的 结构,这有利 于 (2)封育样地灌丛外草本植物的密度高于灌丛内,也高于放牧样地灌丛外,从种间关系角度分 析,原因是」 (3)样方法调查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要做到随机取样,目的是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不宜采用标记重捕法,原因是 (4)对比分析两块样地的调查结果可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封育样地的当前群落会被另一群落代替,则发生代 替的可能原因是 (答出两点即可)。 答1)水平结构和垂直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没有羊等植食性动物的捕食及灌丛植物的种间竞争,生存条件更加适宜 (3)确保调查结果可靠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不易做标记 (4)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另一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封育样地为 另一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5.(8分)生态农业是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之一。下图是某地生态农场示意图,据此回答下 列问题。 水面 鱼塘 鸭场 牛场 粪便 育维能源 牛粪 鸡 粪便 沼渣、沼液 粪 塘 泥 生活 增温能源 能源 沼气池 鸡场 粪 植物残体 鸡粪 沼渣、沼液 沼渣 饲料 鸡 沼渣 粪 果园 底层空间 蚯蚓养殖 菌床 蘑菇房 增加土壤肥力 废物 ()为提高果树产量,果农不仅需要适量施肥和浇水,还要进行除草和灭虫工作。从物质循环 角度分析进行施肥的原因: 从能量流 动角度分析进行除草和灭虫工作的意义 (2)与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相比,该系统提高了能量 (填“传递效率”或“利用率),原 因主要 是 答案()本系统不断向外输出农产品和畜产品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 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利用率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有一部分以生活能源或食物中化学能的形式再度被人类利用
24.(10 分)某科研团队对某牧区两块灌丛草地分别采用了放牧和封育管理两种处理措施。27 年后进行调查时发现,封育样地灌丛高度显著大于放牧样地灌丛高度,其他调查结果见下表。 样地 草本植物 土壤 土壤动物 物种 数/N 密度/ (株·m- 2 ) 高度 / cm 含水 量/ % 全氮/ (mg·kg- 1 ) 有机碳/ (μg·kg- 1 ) 温度 /℃ 中小型动 物类群 数/种 地面节肢 动物类 群数/种 放 牧 灌丛内 4.1 29.67 10.151.48 0.08 0.64 21.9 25 21 灌丛外 5.2 37.27 3.26 0.74 0.04 0.60 24.8 16 21 封 育 灌丛内 4 20.13 14.871.45 0.09 0.72 21.8 24 28 灌丛外 7.3 63.33 7.68 0.69 0.04 0.61 25.5 17 2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封育样地灌丛内、外植物的分布和密度体现出该群落的 结构,这有利 于 。 (2)封育样地灌丛外草本植物的密度高于灌丛内,也高于放牧样地灌丛外,从种间关系角度分 析,原因是 。 (3)样方法调查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要做到随机取样,目的是 。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不宜采用标记重捕法,原因是 。 (4)对比分析两块样地的调查结果可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封育样地的当前群落会被另一群落代替,则发生代 替的可能原因是 (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水平结构和垂直 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没有羊等植食性动物的捕食及灌丛植物的种间竞争,生存条件更加适宜 (3)确保调查结果可靠 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不易做标记 (4)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另一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封育样地为 另一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5.(8 分)生态农业是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之一。下图是某地生态农场示意图,据此回答下 列问题。 (1)为提高果树产量,果农不仅需要适量施肥和浇水,还要进行除草和灭虫工作。从物质循环 角度分析进行施肥的原因: 。从能量流 动角度分析进行除草和灭虫工作的意义: 。 (2)与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相比,该系统提高了能量 (填“传递效率”或“利用率”),原 因主要 是 。 答案(1)本系统不断向外输出农产品和畜产品 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 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利用率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有一部分以生活能源或食物中化学能的形式再度被人类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