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教材:“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关键 吴江经济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钱菊芬 课堂教学的诸多组成要素中,学生、教师、教材是三个最主 要的因素,而教材则是连接学生和教师的中介。教材是教师组织 实施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巩固知识的凭借,教材的作用十 分重要。但是出于教师的教学理念、认识理解能力等主观条件不 尽相同,对同一教材的运用也会不相一致,这种不一致当然包括 运用得好与不好的情况。因此,如何运用好教材就成为广大教师 研究自身教学的一个基本课题。 运用教材的前提和基础是处理教材。过去,我们往往忽略对 教材处理的思考。备课时,除了解读课文内容和写法、把握课文 重点和难点之外,就是顺着课文的自然结构从头到尾设计教学环 节。至于学生阅读某篇课文的知识准备如何,学生初读课文之后 的感受怎样,对课文内容应该作怎样的取舍,学习课文知识的同 时需要培养哪些能力和方法等等,很多教师是不会考虑或者很少 考虑的。久之,就会使学生对语文课失去兴趣,造成语文教学低 效甚至无效。 美国现代教育理念家罗伯特·加涅有句名言:为学习而设计 教学。教学之前教师要对教学进行策划和设计是必需的,教学设 计有不少事情要做,但处理教材则是第一要做的,而且是关键的 步。为有利于学习而处理教材,也许要有这样一些思考:首先 解读教材,准确把握课文的内容、特点和重点;其次,了解学生 理解课文所必需的课外资源,摸准他们对课文学习的兴趣;第三 取舍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教材的特点,确定教学的重点 第四,选择教学的切入点,从学生最关注最兴奋的地方切入,使 教学起始阶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五,设计与课文理解 同步的学生学习实践活动,这虽然不完全属于教材处理的范围, 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联系 具体操作起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处理教材。 第一,了解学生初读教材的感受,抓住学生对教材最关注最 兴奋的地方,选择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很多老师习惯于把课文的开头作为教学的起始,每篇课文的 教学都如此,逐渐形成了一种僵化的程式套路,慢慢地销蚀了学 生阅读的欲望。我曾经以“你喜欢老师怎样教课文”为题请学生发表 意见,很多学生不约而同地希望老师教学一开始就能抓住最让他 们感动和兴奋的地方。这对我很有启发,于是我在教每一篇课文
处理教材:“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关键 吴江经济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 钱菊芬 课堂教学的诸多组成要素中,学生、教师、教材是三个最主 要的因素,而教材则是连接学生和教师的中介。教材是教师组织、 实施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巩固知识的凭借,教材的作用十 分重要。但是出于教师的教学理念、认识理解能力等主观条件不 尽相同,对同一教材的运用也会不相一致,这种不一致当然包括 运用得好与不好的情况。因此,如何运用好教材就成为广大教师 研究自身教学的一个基本课题。 运用教材的前提和基础是处理教材。过去,我们往往忽略对 教材处理的思考。备课时,除了解读课文内容和写法、把握课文 重点和难点之外,就是顺着课文的自然结构从头到尾设计教学环 节。至于学生阅读某篇课文的知识准备如何,学生初读课文之后 的感受怎样,对课文内容应该作怎样的取舍,学习课文知识的同 时需要培养哪些能力和方法等等,很多教师是不会考虑或者很少 考虑的。久之,就会使学生对语文课失去兴趣,造成语文教学低 效甚至无效。 美国现代教育理念家罗伯特·加涅有句名言:为学习而设计 教学。教学之前教师要对教学进行策划和设计是必需的,教学设 计有不少事情要做,但处理教材则是第一要做的,而且是关键的 一步。为有利于学习而处理教材,也许要有这样一些思考:首先, 解读教材,准确把握课文的内容、特点和重点;其次,了解学生 理解课文所必需的课外资源,摸准他们对课文学习的兴趣;第三, 取舍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教材的特点,确定教学的重点; 第四,选择教学的切入点,从学生最关注最兴奋的地方切入,使 教学起始阶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五,设计与课文理解 同步的学生学习实践活动,这虽然不完全属于教材处理的范围, 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联系。 具体操作起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处理教材。 第一,了解学生初读教材的感受,抓住学生对教材最关注最 兴奋的地方,选择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很多老师习惯于把课文的开头作为教学的起始,每篇课文的 教学都如此,逐渐形成了一种僵化的程式套路,慢慢地销蚀了学 生阅读的欲望。我曾经以“你喜欢老师怎样教课文”为题请学生发表 意见,很多学生不约而同地希望老师教学一开始就能抓住最让他 们感动和兴奋的地方。这对我很有启发,于是我在教每一篇课文
之前,都布置练习,除了常规要求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之外, 还请学生书面写下最受启发的段落和语句。学生的预习簿收上来 以后,我会认真阅看,筛选学生的意见,并且同自己对教材的钻 研和处理加以比较和整合,调整自己已备好的教案,从而确定教 学的切入点。例如初二下学期教《窗》,学生预习后都觉得这篇小 说的结尾出人意料,课文题目“窗”别有深意,小说中靠窗病人的高 尚品德让人感动。这些感受非常真实,也非常准确。有了这样的 学习准备,如果再从头到尾去教这篇小说已毫无意义,于是我就 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切入教学:在两位病人的眼里,窗外的景色是 怎样的?学生朗读课文有关段落之后,再问:窗外明明是一堵墙 为什么靠窗的病人却为远窗的病人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景色? 教学由此进入重点 第二,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适时引进课外教学资源,生成教 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教学中往往会碰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课文本身的理解没 什么难度,但提供了积累人文知识、丰富教学内容的空间。这就 可以把教材内容和课外资源有机整合,使课文的教学得到丰富和 拓展。初一上学期学习沈从文先生写的《端午日》,课文写端午节 的场面热烈生动,语言又通俗,学生容易理解,但他们对端午节 的故事却并不了解。于是,我在课前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要求 学生通过上网、到图书馆或访问当地老人等方式,收集关于“端午 节”的来历、民俗风情和屈原其人方面的资料。教学时,我先让学 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和当地过端午节的民俗,然后用“沈从文笔 下的湘西人民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呢?”过渡,切入课文的学习。教 这篇课文正值重阳节之前,学习结束时,我又布置了一个回家作 业:设想“为老人庆祝重阳节”写一个活动方案。这样处理教材,就 使课前课后课外资源的运用,同课文的学习融为一体,增加了语 文学习的人文内涵,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能力 另一种情况,由于年代久远或者对写作背景不了解,学生往 往难于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处理这样的教材时,往 往要适时引进课外资料。有的老师总是在上课开始时就急于介绍 似乎学生知道了就会按图索骥去解读教材,其实不然,因为学生 并不知道补充的资料对解读课文会起怎样的作用,这样的介绍是 盲目的。高明的老师会有精心的安排,在要这些资料时引入,让 学生利用这些资料去化解难点。我曾听过一位优秀教师教《荷塘 月色》,他就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地方给了关键的引导。学生阅读 课文后并不能准确把握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究竟指什么。这时这 位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作者朱自清和夫人当时写的文章,让学生探
之前,都布置练习,除了常规要求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之外, 还请学生书面写下最受启发的段落和语句。学生的预习簿收上来 以后,我会认真阅看,筛选学生的意见,并且同自己对教材的钻 研和处理加以比较和整合,调整自己已备好的教案,从而确定教 学的切入点。例如初二下学期教《窗》,学生预习后都觉得这篇小 说的结尾出人意料,课文题目“窗”别有深意,小说中靠窗病人的高 尚品德让人感动。这些感受非常真实,也非常准确。有了这样的 学习准备,如果再从头到尾去教这篇小说已毫无意义,于是我就 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切入教学:在两位病人的眼里,窗外的景色是 怎样的?学生朗读课文有关段落之后,再问:窗外明明是一堵墙, 为什么靠窗的病人却为远窗的病人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景色? 教学由此进入重点。 第二,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适时引进课外教学资源,生成教 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教学中往往会碰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课文本身的理解没 什么难度,但提供了积累人文知识、丰富教学内容的空间。这就 可以把教材内容和课外资源有机整合,使课文的教学得到丰富和 拓展。初一上学期学习沈从文先生写的《端午日》,课文写端午节 的场面热烈生动,语言又通俗,学生容易理解,但他们对端午节 的故事却并不了解。于是,我在课前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要求 学生通过上网、到图书馆或访问当地老人等方式,收集关于“端午 节”的来历、民俗风情和屈原其人方面的资料。教学时,我先让学 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和当地过端午节的民俗,然后用“沈从文笔 下的湘西人民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呢?”过渡,切入课文的学习。教 这篇课文正值重阳节之前,学习结束时,我又布置了一个回家作 业:设想“为老人庆祝重阳节”写一个活动方案。这样处理教材,就 使课前课后课外资源的运用,同课文的学习融为一体,增加了语 文学习的人文内涵,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能力。 另一种情况,由于年代久远或者对写作背景不了解,学生往 往难于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处理这样的教材时,往 往要适时引进课外资料。有的老师总是在上课开始时就急于介绍, 似乎学生知道了就会按图索骥去解读教材,其实不然,因为学生 并不知道补充的资料对解读课文会起怎样的作用,这样的介绍是 盲目的。高明的老师会有精心的安排,在要这些资料时引入,让 学生利用这些资料去化解难点。我曾听过一位优秀教师教《荷塘 月色》,他就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地方给了关键的引导。学生阅读 课文后并不能准确把握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究竟指什么。这时这 位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作者朱自清和夫人当时写的文章,让学生探
寻作者的心迹。终于,学生从资料中找到了“逃避”二字,茅塞顿开。 这不是朱自清先生在白色恐怖高压下既不肯委身于反革命又不能 投身于革命的第三钟选择吗?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深深地陷于苦 闷和烦恼之中,这不就是“颇不宁静”的心情的内涵吗?我教学的初 中课文,虽然没有这样复杂,但这位优秀老师这样处理教材的方 法,是我们初中老师应该好好学习的 第三,教师自身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发现教 材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个体的感悟和体会。但 是,由于学生受到认知基础、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的限制,教材 中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不一定能发现,有时虽然看到了但认识或 流于肤浅,或把握有误,这时教师应该发挥积极作用,或启发或 矫正。给学生这种帮助的前提,就是教师自身要对教材进行科学、 准确、全面、深入地硏读,进而发现教材中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 究,才能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 因此,教师自身研读处理教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研究性的学 习过程。 把教材中有价值的问题处理成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引导学生 进行探究,就能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提高他们的理解和鉴赏的 能力。例如初一上学期有个学习专题是《狼》。在学生心目中,“狼” 是一个可恶可怕的动物,如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认识 狼”?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于是,我把专题中的一组教材处 理成对“狼”的专题研究。学习教材之前,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从一个角度去研究“狼”:有从语言学方面收集“狼”的谚语 和成语,了解人类对狼的认识和评价;有从社会学方面收集“狼” 的传说、故事,进一步了解狼的特性:有从生物学方面收集“狼” 的生理习性,了解狼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点与人类的关系。在调 查收集的基础上,学生整理信息资料,写成关于“狼”的调查报告 小论文或童话故事等等,然后再召开一次专题报告会,让学生交 流研究成果。这样,再来学习“狼”的一组教材,学生的学习热情就 得到延续,学习的准备知识也充实了。 第四,不同的课型会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按照课型 特点处理教材,选择教学的重点,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以阅读教学为例,可以有朗读欣赏课、语言品味课、自主阅 读课等课型。每种课型有自己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 重点的选择也不会完全一样。因此,对教材的处理必然会有各自 的思考和安排 例如,我每个星期的语文课都安排一节自主阅读课。这种课
寻作者的心迹。终于,学生从资料中找到了“逃避”二字,茅塞顿开。 这不是朱自清先生在白色恐怖高压下既不肯委身于反革命又不能 投身于革命的第三钟选择吗?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深深地陷于苦 闷和烦恼之中,这不就是“颇不宁静”的心情的内涵吗?我教学的初 中课文,虽然没有这样复杂,但这位优秀老师这样处理教材的方 法,是我们初中老师应该好好学习的。 第三,教师自身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发现教 材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个体的感悟和体会。但 是,由于学生受到认知基础、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的限制,教材 中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不一定能发现,有时虽然看到了但认识或 流于肤浅,或把握有误,这时教师应该发挥积极作用,或启发或 矫正。给学生这种帮助的前提,就是教师自身要对教材进行科学、 准确、全面、深入地研读,进而发现教材中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 究,才能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 因此,教师自身研读处理教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研究性的学 习过程。 把教材中有价值的问题处理成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引导学生 进行探究,就能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提高他们的理解和鉴赏的 能力。例如初一上学期有个学习专题是《狼》。在学生心目中,“狼” 是一个可恶可怕的动物,如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认识 “狼”?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于是,我把专题中的一组教材处 理成对“狼”的专题研究。学习教材之前,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从一个角度去研究“狼”:有从语言学方面收集“狼”的谚语 和成语,了解人类对狼的认识和评价;有从社会学方面收集“狼” 的传说、故事,进一步了解狼的特性;有从生物学方面收集“狼” 的生理习性,了解狼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点与人类的关系。在调 查收集的基础上,学生整理信息资料,写成关于“狼”的调查报告、 小论文或童话故事等等,然后再召开一次专题报告会,让学生交 流研究成果。这样,再来学习“狼”的一组教材,学生的学习热情就 得到延续,学习的准备知识也充实了。 第四,不同的课型会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按照课型 特点处理教材,选择教学的重点,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以阅读教学为例,可以有朗读欣赏课、语言品味课、自主阅 读课等课型。每种课型有自己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 重点的选择也不会完全一样。因此,对教材的处理必然会有各自 的思考和安排。 例如,我每个星期的语文课都安排一节自主阅读课。这种课
型的主要目标,并不在于掌握课上所读材料的内容和写法,而在 于指导学生掌握整体阅读和探究推断的方法,培养学生有良好的 阅读和思维的习惯,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这是学生终身受用的 这种整体阅读和研究推断,就是阅读每一篇文章都应当提出“文章 写了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写”两个问题。“写了什么”是阅读,“为什 么这样写”是推断。弄清“写了什么”就必须读懂全文,归纳整合; 弄清“为什么这样写”就必须细究全文,筛选推演。因此,上课之前 对教材的处理,就应主要着眼于与阅读程序和推断方法相配套。 我每接任一个新的班级,上第一节自主阅读课时,首先由我自己 示范,指导学生掌握整体阅读的程序和探究推断的方法。以后每 节自主阅读课,就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操练,自己归纳总结。 著名教育家、语文教学前辈叶圣陶先生名言“教材,无非是个 例子”,准确指出了语文教材的功能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但是,语 文教材总是滞后于社会前进的步伐,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也不可能 穷尽人类文明的全部。因此,语文教材不应只当“例子”,更应是“引 子”,由教材延伸掘进开去,引进时代的“活水”,汲取历史和人文 的营养,拓宽学习的空间。对语文教材进行科学艺术的处理,正 是为了有效发挥语文教材“例子”加“引子”的作用,使语文教学充满 生机,充满张力,充满希望
型的主要目标,并不在于掌握课上所读材料的内容和写法,而在 于指导学生掌握整体阅读和探究推断的方法,培养学生有良好的 阅读和思维的习惯,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这是学生终身受用的。 这种整体阅读和研究推断,就是阅读每一篇文章都应当提出“文章 写了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写”两个问题。“写了什么”是阅读,“为什 么这样写”是推断。弄清“写了什么”就必须读懂全文,归纳整合; 弄清“为什么这样写”就必须细究全文,筛选推演。因此,上课之前 对教材的处理,就应主要着眼于与阅读程序和推断方法相配套。 我每接任一个新的班级,上第一节自主阅读课时,首先由我自己 示范,指导学生掌握整体阅读的程序和探究推断的方法。以后每 节自主阅读课,就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操练,自己归纳总结。 著名教育家、语文教学前辈叶圣陶先生名言“教材,无非是个 例子”,准确指出了语文教材的功能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但是,语 文教材总是滞后于社会前进的步伐,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也不可能 穷尽人类文明的全部。因此,语文教材不应只当“例子”,更应是“引 子”,由教材延伸掘进开去,引进时代的“活水”,汲取历史和人文 的营养,拓宽学习的空间。对语文教材进行科学艺术的处理,正 是为了有效发挥语文教材“例子”加“引子”的作用,使语文教学充满 生机,充满张力,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