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能量代谢及体温 Energy metabolism and body temperature) 教学学时:2学时 教学重点: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基础代谢和静止能量代谢的概念及产热与散 热。 教学难点:1基础代谢和静止能量代谢的概念及影响代谢率的因素 2.体温的神经和激素调节 1、机体能量代谢的来源及消耗 概念:机体在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着的能量 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1.1能量的来源与消耗 总能(可消化能【代谢能【净能(用于维持作功和生产 (粪能 (发酵能(特种动力用能 和尿能 1.2能量代谢的测定 ●直接测热法 ●间接测热法 几个概念与参数: ●氧的热当量(热价) 通常将某种物质氧化时,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氧的热价。 ●呼吸商
第 6 章 能量代谢及体温 (Energy metabolism and body temperature) 教学学时:2 学时 教学重点: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基础代谢和静止能量代谢的概念及产热与散 热。 教学难点:1.基础代谢和静止能量代谢的概念及影响代谢率的因素 2.体温的神经和激素调节 1、机体能量代谢的来源及消耗 概念:机体在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着的能量 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1.1 能量的来源与消耗 总能 可消化能 代谢能 净能 用于维持作功和生产 粪能 发酵能 特种动力用能 和尿能 1.2 能量代谢的测定 ●直接测热法 ●间接测热法 几个概念与参数: ●氧的热当量(热价) 通常将某种物质氧化时,消耗 1 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氧的热价。 ●呼吸商
一定时间内,机体二氧化碳的产量和耗氧量的比值。糖、脂防、蛋白质的呼吸商 分别为:1,0.71,0.8。 ●食物热价 每克营养物质完全氧化时所释放的热量。 1.3基础代谢和静止能量代谢 1.3.1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 基础代谢:动物体在基础情况下的能量代谢。条件是要求动物禁食、处在静止状 态(通常是伏卧状态)时作为标准状态,在普通畜舍或实验室条件下、环境温度适 中、使用间接测热法得到。 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基础代谢。单位为:K/1h.m2 1.3.2影响基础代谢率的因素 身体大小;年龄;性别;生理状态, 营养状态;环境、气候 2.动物的体温及其调节 2.1动物的体温 按照调节体温的能力可将动物分为变温动物、异温动物和恒温动物三类。 变温动物又称冷血动物,系指在一个狭小的温度范围内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 而改变的一类动物 通过动物的行为来调节体温的方式称为行为性体温调节 恒温动物又称为温血动物,能在较大的气温变化范围内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 (3542℃)。 恒温动物主要是通过调节体内生理过程来维持相对稳定的体温,这种调节方式
一定时间内,机体二氧化碳的产量和耗氧量的比值。糖、脂肪、蛋白质的呼吸商 分别为:1,0.71,0.8。 ●食物热价 每克营养物质完全氧化时所释放的热量。 1.3 基础代谢和静止能量代谢 1.3.1 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 基础代谢:动物体在基础情况下的能量代谢。条件是要求动物禁食、处在静止状 态(通常是伏卧状态)时作为标准状态,在普通畜舍或实验室条件下、环境温度适 中、使用间接测热法得到。 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基础代谢。单位为:KJ/1h.m2 1.3.2 影响基础代谢率的因素 身体大小;年龄;性别;生理状态; 营养状态;环境、气候 2.动物的体温及其调节 2.1 动物的体温 按照调节体温的能力可将动物分为变温动物、异温动物和恒温动物三类。 变温动物又称冷血动物,系指在一个狭小的温度范围内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 而改变的一类动物 通过动物的行为来调节体温的方式称为行为性体温调节 恒温动物又称为温血动物,能在较大的气温变化范围内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 (35~42℃)。 恒温动物主要是通过调节体内生理过程来维持相对稳定的体温,这种调节方式
称为生理性体温调节,又称自主性体温调节, 只有哺乳动物和鸟类是恒温动物,其余的绝大多数是变温动物。 在变温动物与恒温动物之间还有一类为数很少的异温动物,包括很少几种鸟类 和一些低等哺乳动物。它们的体温调节机制介于变温动物与恒温动物之间。 2.1.1动物的正常体温 动物各部的温度:肝脏的温度是最高的。 动物体温的测定:采取直肠内测温。 2.1.2体温的生理波动 2.2.1体温的昼夜波动 2.2.2年龄 2.2.3性别 2.2.4肌肉活动 2.3动物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2.3.1产热过程 内脏的活动 肌肉的活动 饲料 2.3.2散热过程 (1)恒温动物的散热机制 ①辐射散热由温度较高的物体表面(一般为皮肤)发射红外线,而由温度较低 的物体接收的散热方式。经该途径散发的热量约占总散热量的70%~85%。 辐射散热与环境温差及辐射面积有关
称为生理性体温调节,又称自主性体温调节 . 只有哺乳动物和鸟类是恒温动物,其余的绝大多数是变温动物。 在变温动物与恒温动物之间还有一类为数很少的异温动物,包括很少几种鸟类 和一些低等哺乳动物。它们的体温调节机制介于变温动物与恒温动物之间。 2.1.1 动物的正常体温 动物各部的温度:肝脏的温度是最高的。 动物体温的测定:采取直肠内测温。 2.1.2 体温的生理波动 2.2.1 体温的昼夜波动 2.2.2 年龄 2.2.3 性别 2.2.4 肌肉活动 2.3 动物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2.3.1 产热过程 内脏的活动 肌肉的活动 饲料 2.3.2 散热过程 (1)恒温动物的散热机制 ①辐射散热 由温度较高的物体表面(一般为皮肤)发射红外线,而由温度较低 的物体接收的散热方式。经该途径散发的热量约占总散热量的 70%~85%。 辐射散热与环境温差及辐射面积有关
②传导散热将体热直接传给与机体相接触的较冷的物体。 传导散热量除了与物体接触面积、温差大小有关外,还与所接触物体的导热性能 密切相关。 ③对流散热(thermal convection)紧贴身体的空气由于辐射的结果温度升高,体 积膨胀而上升,冷空气接着来补充,体表又与新移动过来的较冷空气进行热量交 换,因而不断带走热量。 ④蒸发散热是指体液的水分在皮肤和粘膜(主要是呼吸道粘膜)表面由液态转 化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 每蒸发1g水可带走2.44kJ热量,因此蒸发是非常有效的散热方式。 蒸发可分为不显汗和发汗两种。不显汗(又称不感蒸发)在未聚集成明显的 汗滴之前即被蒸发的一种持续性的散热形式。一般不为人们所察觉。在中等室温 (30℃以下)和湿度条件下,约有25%的热量是由这种方式散发的发汗是汗腺主 动分泌汗液的活动过程,汗液的蒸发可有效地带走热量。因为发汗可以感觉得到, 又称为可感蒸发 蒸发散热有明显的种属特异性。 马大量出汗,牛有中等程度的出汗能力: 绵羊、狗通过热喘呼吸由呼吸道加强蒸发散热,动物的呼吸频率升高到200~ 400次·分钟-1,呈张口呼吸,唾液分泌量明显增加:啮齿动物是向毛上涂抹唾液 或水来蒸发散热。 当产热过程与散热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动物的体温就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上。除此而外,还有小部分热量随呼出气体、尿、粪等排泄而散失鱼类属于水栖 变温动物,由于鱼体内存在着类似的逆流热交换系统,而保持肌肉的温度比水温
②传导散热 将体热直接传给与机体相接触的较冷的物体。 传导散热量除了与物体接触面积、温差大小有关外,还与所接触物体的导热性能 密切相关。 ③对流散热(thermal convection) 紧贴身体的空气由于辐射的结果温度升高,体 积膨胀而上升,冷空气接着来补充,体表又与新移动过来的较冷空气进行热量交 换,因而不断带走热量。 ④蒸发散热 是指体液的水分在皮肤和粘膜(主要是呼吸道粘膜)表面由液态转 化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 每蒸发 1g 水可带走 2.44 kJ 热量,因此蒸发是非常有效的散热方式。 蒸发可分为不显汗和发汗两种。不显汗(又称不感蒸发 )在未聚集成明显的 汗滴之前即被蒸发的一种持续性的散热形式。一般不为人们所察觉。在中等室温 (30℃以下)和湿度条件下,约有 25%的热量是由这种方式散发的发汗是汗腺主 动分泌汗液的活动过程,汗液的蒸发可有效地带走热量。因为发汗可以感觉得到, 又称为可感蒸发 蒸发散热有明显的种属特异性。 马大量出汗,牛有中等程度的出汗能力; 绵羊、狗通过热喘呼吸由呼吸道加强蒸发散热,动物的呼吸频率升高到 200~ 400 次·分钟-1,呈张口呼吸,唾液分泌量明显增加;啮齿动物是向毛上涂抹唾液 或水来蒸发散热。 当产热过程与散热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动物的体温就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上。除此而外,还有小部分热量随呼出气体、尿、粪等排泄而散失鱼类属于水栖 变温动物,由于鱼体内存在着类似的逆流热交换系统,而保持肌肉的温度比水温
度高14℃,因而,金枪鱼在水中游泳不受水温的限制;同时,金枪鱼的消化器官 和肝脏能保持较高的温度,以提高消化率,供给肌肉更多的热量,提高作功效率。 (2)环境温度对动物散热反应的影响 (3)循环系统在散热反应中的应用 2.4体温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通过神经和体液的调节来调节体温。 行为性体温调节:通过动物的行为来调节体温。 2.4.1神经调节 2.4.1.1温度感受器 2.4.1.2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中枢的整合区:下丘脑前部一散热中枢 下丘脑后部一产热中枢 2.4.1.3体温调定点学说 整合中枢把调定点定在37·C,当中枢温度超过或低于37·C,体温中枢 整合感受器的信息而作出机体散热或产热反应。 2.4.2体液调节 2.4.2.1甲状腺素 2.4.2.2肾上腺素 2.5外界温度对动物体温的影响 2.5.1等热范围 能使动物机体保持最低的生理代谢强度和产热量的环境温度范围。 临界温度:等热范围的低限温度
度高 14℃,因而,金枪鱼在水中游泳不受水温的限制;同时,金枪鱼的消化器官 和肝脏能保持较高的温度,以提高消化率,供给肌肉更多的热量,提高作功效率。 (2)环境温度对动物散热反应的影响 (3)循环系统在散热反应中的应用 2.4 体温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通过神经和体液的调节来调节体温。 行为性体温调节:通过动物的行为来调节体温。 2.4.1 神经调节 2.4.1.1 温度感受器 2.4.1.2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中枢的整合区:下丘脑前部-散热中枢 下丘脑后部-产热中枢 2.4.1.3 体温调定点学说 整合中枢把调定点定在37。C,当中枢温度超过或低于37。C ,体温中枢 整合感受器的信息而作出机体散热或产热反应。 2.4.2 体液调节 2.4.2.1 甲状腺素 2.4.2.2 肾上腺素 2.5 外界温度对动物体温的影响 2.5.1 等热范围 能使动物机体保持最低的生理代谢强度和产热量的环境温度范围。 临界温度:等热范围的低限温度
适当的环境温度,可使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保持,在生理的最低水平,这个 温度范围叫做动物的等热范围。 环境温度低于动物的等热范围一减少散热,增加产热 环境温度高于动物的等热范围一增加散热,增加产热 2.5.2家畜的耐热性能 2.5.3家畜的抗寒性能 2.5.4家畜对高温和低温的适应 2.5.4.1惯习 由寒颤性产热逐渐转为非寒颤性产热 2.5.4.2风土驯化 皮毛,和皮下脂肪的变化 2.5.4.3气候适应 家畜在长期的低温环境下,经遗传变异后固定下来的生理调节反应
适当的环境温度,可使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保持,在生理的最低水平,这个 温度范围叫做动物的等热范围。 环境温度低于动物的等热范围-减少散热,增加产热 环境温度高于动物的等热范围-增加散热,增加产热 2.5.2 家畜的耐热性能 2.5.3 家畜的抗寒性能 2.5.4 家畜对高温和低温的适应 2.5.4.1 惯习 由寒颤性产热逐渐转为非寒颤性产热 2.5.4.2 风土驯化 皮毛,和皮下脂肪的变化 2.5.4.3 气候适应 家畜在长期的低温环境下,经遗传变异后固定下来的生理调节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