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血液(Blood) 教学学时:4学时 [目的与要求刻 掌握: 1.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的基本概念 2.血液渗透压、pH值、红细胞数相对稳定的机制 熟悉: 1.血液的功能 2.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的生理意义和机制 了解: 1血细胞生理特性 2.血型及输血原则 重点 1.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的基本概念 2.血液渗透压、pH值、红细胞数相对稳定的机制 3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的生理意义和机制 [难点] 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 1内环境与稳态 1.1体液 机体细胞内外的液体(包括溶解于液体中的溶质)的总称。体液分为:细胞 内液(40%45%)和细胞外液(20-25%)。细胞外液包括血浆(5%)、组织液
第 2 章 血液(Blood) 教学学时:4 学时 [目的与要求] 掌握: 1.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的基本概念 2.血液渗透压、pH 值、红细胞数相对稳定的机制 熟悉: 1.血液的功能 2.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的生理意义和机制 了解: 1.血细胞生理特性 2.血型及输血原则 [重点] 1.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的基本概念 2.血液渗透压、pH 值、红细胞数相对稳定的机制 3.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的生理意义和机制 [难点] 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 1 内环境与稳态 1.1 体液 机体细胞内外的液体(包括溶解于液体中的溶质)的总称。体液分为:细胞 内液(40%-45%)和细胞外液(20-25%)。细胞外液包括血浆(5%)、组织液
(15%)、淋巴液和脑脊液 1.2内环境与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的概念: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个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各种物质在不停地转换中达 到的动态平衡。 2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2.1血液的组成和血量 血浆:血浆蛋白、水、钠、钾、钙、铁、磷、镁等离子… 血液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1)比容的概念:每100毫升血液被离心压紧的血细胞所占的容积,称为红细 胞比容(hematocritvalue)或红细胞压积 (2)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血浆: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包括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 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浆。 动物体内的血液总量,即血浆和血细胞总和,简称血量。占体重的6-8% 循环血量:在心血管中流动的血液。 储存血量:滞留在肝、肺、脾、皮下静脉丛和皮肤等处的血液量。 2.3血液的理化特性 2.3.1颜色、气味、密度 2.3.2血液的粘滞性 概念:液体流动时,由于液体分子间相互碰撞而产生阻力,以致流动缓慢并表现 出粘着的特性
(15%)、淋巴液和脑脊液 1.2 内环境与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的概念: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个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各种物质在不停地转换中达 到的动态平衡。 2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2.1 血液的组成和血量 血浆:血浆蛋白、水、钠、钾、钙、铁、磷、镁等离子… 血液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1)比容的概念:每 100 毫升血液被离心压紧的血细胞所占的容积,称为红细 胞比容( hematocritvalue)或红细胞压积 (2)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血浆: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包括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 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浆。 动物体内的血液总量,即血浆和血细胞总和,简称血量。占体重的 6--8% 循环血量:在心血管中流动的血液。 储存血量:滞留在肝、肺、脾、皮下静脉丛和皮肤等处的血液量。 2.3 血液的理化特性 2.3.1 颜色、气味、密度 2.3.2 血液的粘滞性 概念:液体流动时,由于液体分子间相互碰撞而产生阻力,以致流动缓慢并表现 出粘着的特性
血液的粘滞性和血液中的血细胞数日、血浆蛋白数日呈正相关。 血液粘滞性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 1)影响血流速度 2)影响血流阻力 2.3.3血液的渗透压: 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是指溶液中的溶质促使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一侧溶液扩 散到另一侧溶液的力量。血浆渗透压包括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 中晶体物质(如电解质)形成的血浆渗透压主称为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对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极为重要。由血浆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称为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血浆胶体渗透压对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有重要作用,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 为等渗溶液。能使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的溶液是等张溶液。“张力”实际上 是指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造成的渗透压,如NaCI不能透过细胞膜,所 以0.85%-0.9%的NaCI即是等渗溶液,也是等张溶液。,而尿素能自由透过细胞膜, 故1.9%尿素溶液虽然与血浆等渗,但将红细胞置入其中后立即溶血,所以不是 等张溶液。 渗透压大小与溶质的颗粒数有关。颗粒愈多,渗透压愈大,水总是从渗透压 高的一侧流向低的一侧。 2.3.4血液的酸碱度 2.3.4.1血液的正常PH值(7.35-7.45) 耐受极限值(6.9一7.8) 2.3.4.2血液正常PH值的维持
血液的粘滞性和血液中的血细胞数目、血浆蛋白数目呈正相关。 血液粘滞性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 1)影响血流速度 2)影响血流阻力 2.3.3 血液的渗透压: 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是指溶液中的溶质促使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一侧溶液扩 散到另一侧溶液的力量。血浆渗透压包括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 中晶体物质(如电解质)形成的血浆渗透压主称为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对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极为重要。由血浆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称为胶体渗透压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血浆胶体渗透压对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有重要作用,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 为等渗溶液。能使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的溶液是等张溶液。“张力”实际上 是指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造成的渗透压,如 NaCl 不能透过细胞膜,所 以 0.85%-0.9%的 NaCl 即是等渗溶液,也是等张溶液。,而尿素能自由透过细胞膜, 故1.9%尿素溶液虽然与血浆等渗,但将红细胞置入其中后立即溶血,所以不是 等张溶液。 渗透压大小与溶质的颗粒数有关。颗粒愈多,渗透压愈大,水总是从渗透压 高的一侧流向低的一侧。 2.3.4 血液的酸碱度 2.3.4.1 血液的正常 PH 值(7.35—7.45) 耐受极限值(6.9—7.8) 2.3.4.2 血液正常 PH 值的维持
1)血液中的酸碱缓冲对的中和作用 红细胞中的缓冲对:KHb/HHb、KHb-0/HHb-02 血浆缓冲对:NaHC03/H2CO3Na2、HPO4/NaH,PO4 碳酸氢钠和碳酸缓冲对(20:1) 碱储:生理学上,常把血浆中碳酸氢钠的含量看作是血液中的碱储。 2)呼吸系统在调节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3) 泌尿系统在调节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2.4血液的主要机能 2.4.1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2.4.2传递体液调节信息(例如:激素) 2.4.3参与机体内环境的调节 2.4.4对机体有防御保护作用 3.血细胞及其功能 4.1红细胞生理 4.1.1形态、数量和功能 红细胞的形态: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是无核,双面内凹形:禽类的则为有核的椭圆 形。 红细胞数量的正常值:血液机能正常的重要保证。 红细胞的功能: 1)血红蛋白对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2)对机体代谢酸产物起缓冲作用
1) 血液中的酸碱缓冲对的中和作用 红细胞中的缓冲对:KHb/HHb、KHb-02/HHb-02 血浆缓冲对:NaHC03/H2CO3Na2、HPO4/NaH2PO4 碳酸氢钠和碳酸缓冲对(20 :1) 碱储:生理学上,常把血浆中碳酸氢钠的含量看作是血液中的碱储。 2) 呼吸系统在调节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3) 泌尿系统在调节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2.4 血液的主要机能 2.4.1 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2.4.2 传递体液调节信息(例如:激素) 2.4.3 参与机体内环境的调节 2.4.4 对机体有防御保护作用 3.血细胞及其功能 4.1 红细胞生理 4.1.1 形态、数量和功能 红细胞的形态: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是无核,双面内凹形;禽类的则为有核的椭圆 形。 红细胞数量的正常值:血液机能正常的重要保证。 红细胞的功能: 1)血红蛋白对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2)对机体代谢酸产物起缓冲作用
血红蛋白的缓冲对:还原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血红蛋白钾盐和还原血红 蛋白。 4.1.2红细胞的特性 4.1.2.1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概念:红细胞在血液(抗凝血)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4.1.2.2渗透脆性和溶血 1)生理状态下,红细胞内和血浆的渗透压相等,红细胞形态不变。 2)如果血浆的渗透压低于红细胞内的渗 透压,水分进入红细胞内而引起红细胞破裂-溶血。 3)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渗透脆性 0.9%的氯化钠溶液和血浆的渗透压相等,称之为生理盐水。 血沉:在实验条件下,抗凝血中红细胞下沉的速度。 4.1.3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4.1.3.1红细胞的生成过程 4.1.3.2红细胞的生成条件 1)骨髓的造血机能:动物出生后,骨髓是生成红细胞的维一器官。 2)机体处于新的红细胞不断生成,衰老的红细胞不断被清徐的动态平衡之中。 每4个月红细胞被全部更新一次。 3)红细胞生成的原料 蛋白质:构成珠蛋白的原料 铁:血红素构成所需 4) 红细胞成熟因子:维生素B2和叶酸
血红蛋白的缓冲对:还原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血红蛋白钾盐和还原血红 蛋白。 4.1.2 红细胞的特性 4.1.2.1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概念:红细胞在血液(抗凝血)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4.1.2.2 渗透脆性和溶血 1)生理状态下,红细胞内和血浆的渗透压相等,红细胞形态不变。 2)如果血浆的渗透压低于红细胞内的渗 透压,水分进入红细胞内而引起红细胞破裂--溶血。 3)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渗透脆性 0.9% 的氯化钠溶液和血浆的渗透压相等,称之为生理盐水。 血沉:在实验条件下,抗凝血中红细胞下沉的速度。 4.1.3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4.1.3.1 红细胞的生成过程 4.1.3.2 红细胞的生成条件 1)骨髓的造血机能:动物出生后,骨髓是生成红细胞的维一器官。 2)机体处于新的红细胞不断生成,衰老的红细胞不断被清徐的动态平衡之中。 每 4 个月红细胞被全部更新一次。 3)红细胞生成的原料 蛋白质:构成珠蛋白的原料 铁:血红素构成所需 4) 红细胞成熟因子:维生素 B12和叶酸
叶酸:参与红细胞生成过程中DNA的合成 维生素B12:提高叶酸在体内的利用率 4.1.3.3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1)促红细胞生成素 作用:促进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和成熟 来源:血浆中的红细胞生成素原(来自肝脏的合成)被红细胞生成酶激活。 2)雄激素、甲状腺素、生长激素等能刺激肾脏生成红细胞生成酶来刺激红细胞 的生成。 4.1.3.4红细胞的破坏 被网状内皮系统(脾、肝、骨髓)吞噬 4.2白细胞生理 4.2.1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 白细胞数目的正常值 白细胞的分类: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 淋巴细胞。 4.2.2白细胞的功能:机体的防御功能:吞噬、免疫 中性白细胞:主要的吞噬细胞。 单核细胞:吞噬作用 嗜碱性细胞:吞噬;能中和组胺 嗜酸性细胞:含有组胺和肝素,利于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淋巴细胞:参与机体免疫反应 (1)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叶酸:参与红细胞生成过程中 DNA 的合成 维生素 B12:提高叶酸在体内的利用率 4.1.3.3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1)促红细胞生成素 作用:促进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和成熟 来源:血浆中的红细胞生成素原(来自肝脏的合成)被红细胞生成酶激活。 2)雄激素、甲状腺素、生长激素等能刺激肾脏生成红细胞生成酶来刺激红细胞 的生成。 4.1.3.4 红细胞的破坏 被网状内皮系统(脾、肝、骨髓)吞噬 4.2 白细胞生理 4.2.1 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 白细胞数目的正常值 白细胞的分类: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 淋巴细胞。 4.2.2 白细胞的功能:机体的防御功能:吞噬、免疫 中性白细胞:主要的吞噬细胞。 单核细胞:吞噬作用 嗜碱性细胞:吞噬;能中和组胺 嗜酸性细胞:含有组胺和肝素,利于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淋巴细胞:参与机体免疫反应 (1)T 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2)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4.3血小板 4.3.1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4.3.2血小板生理特性 (1)粘附当血管内皮损伤而暴露胶原组织时,立即引起血小板的粘着,这一过程 称为血小板粘附(thrombocyte adhesion)。可引起血小板中血栓烷A2 (thromboxane,TXA2)增加,TXA2具有极强的促血小板聚集和促血管收缩作 用。 (2)聚集血小板彼此之间互相粘附、聚合成团的过程,称为血小板聚集 (thrombocyte aggregation) (3)释放反应指血小板受刺激后,可将颗粒中的ADP、5-羟色胺(5-HT)、儿 茶酚胺、Ca2+、血小板因3(PF3)等活性物质向外释放的过程。 (4)收缩指血小板内的收缩蛋白发生的收缩过程。它可导致血凝块回缩、血栓 硬化,有利于止血过程。 (⑤)吸附血小板能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于表面。 4.3.2血小板的机能 1)促进止血和加速血凝 2)支持血管内皮细胞 3)纤维蛋白溶解 4 血液凝固 血凝的概念:血液由液体的溶胶状态转变为半固体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2)B 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4.3 血小板 4.3.1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4.3.2 血小板生理特性 (1)粘附 当血管内皮损伤而暴露胶原组织时,立即引起血小板的粘着,这一过程 称为血小板粘附(thrombocyte adhesion )。可引起血小板中血栓烷 A2 (thromboxane,TX A2)增加, TXA2 具有极强的促血小板聚集和促血管收缩作 用。 (2)聚集 血小板彼此之间互相粘附、聚合成团的过程,称为血小板聚集 (thrombocyte aggregation)。 (3)释放反应 指血小板受刺激后,可将颗粒中的 ADP、5-羟色胺(5-HT)、儿 茶酚胺、Ca2+、血小板因 3(PF3)等活性物质向外释放的过程。 (4)收缩 指血小板内的收缩蛋白发生的收缩过程。它可导致血凝块回缩、血栓 硬化,有利于止血过程。 (5)吸附 血小板能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于表面。 4.3.2 血小板的机能 1)促进止血和加速血凝 2)支持血管内皮细胞 3)纤维蛋白溶解 4 血液凝固 血凝的概念:血液由液体的溶胶状态转变为半固体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4.1凝血因子: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疑血的物质 4.2血凝的过程 1、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不溶固体状的纤维蛋白 个 2、 凝血酶原→ 凝血酶 个 外源性-损伤组织释放 3、 凝血酶原激活物 凝血因子 K 内源性-激活因子Ⅻ 4.3血块回缩与凝血时间 4.4血液中的抗凝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 4.4.1血液中的抗凝物质 1)循环的血液不易凝固的原因 (1)血管内皮完整光滑-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不易激活 (2)激活的凝血因子很快被肝脏清除 (3)血浆中存在一些抗凝物质,如肝素 2)血液中的抗凝物质-肝素、抗凝血酶原酶、抗凝血酶 ※肝素的抗凝血作用: (1)阻止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阻止凝血酶原的激活
4.1 凝血因子: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4.2 血凝的过程 1、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 ➔不溶固体状的纤维蛋白 2、 凝血酶原 ➔ 凝血酶 外源性--损伤组织释放 3、 凝血酶原激活物 凝血因子 内源性--激活因子 XII 4.3 血块回缩与凝血时间 4.4 血液中的抗凝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 4.4.1 血液中的抗凝物质 1)循环的血液不易凝固的原因 (1)血管内皮完整光滑---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不易激活 (2)激活的凝血因子很快被肝脏清除 (3)血浆中存在一些抗凝物质,如肝素 2)血液中的抗凝物质--肝素、抗凝血酶原酶、抗凝血酶 ※ 肝素的抗凝血作用: (1)阻止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阻止凝血酶原的激活
(3)阻止纤维蛋白的形成 3)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1、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激活 3、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解酶作用下溶解、液化 血凝和纤维蛋白溶解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处于动态平衡 4.3抗凝和促凝 4.3.1抗凝和延缓凝血的方法 1)移去血液中的钙离子 2)低温可延缓血凝 3)注射肝素 4)注射双香豆素-和维生素K竟争,影响肝脏合成凝血酶原等。 4.3.2促凝和加速凝血的方法: 1)压迫伤口,增加血液和伤口粗糙面的接触而使血凝因子易于激活。 2)血液加温(生理限度),促进血凝 3)注射维生素K3以促进血凝。 5血型 5.1红细胞凝集反应 5.1.1凝集 当不同血型的两种血滴在波片上混合,红细胞则聚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凝 集
(3)阻止纤维蛋白的形成 3)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1、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激活 3、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解酶作用下溶解、液化 血凝和纤维蛋白溶解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处于动态平衡 4.3 抗凝和促凝 4.3.1 抗凝和延缓凝血的方法 1)移去血液中的钙离子 2)低温可延缓血凝 3)注射肝素 4)注射双香豆素--和维生素 K 竟争,影响肝脏合成凝血酶原等。 4.3.2 促凝和加速凝血的方法: 1)压迫伤口,增加血液和伤口粗糙面的接触而使血凝因子易于激活。 2)血液加温(生理限度),促进血凝 3)注射维生素 K3 以促进血凝。 5 血型 5.1 红细胞凝集反应 5.1.1 凝集 当不同血型的两种血滴在波片上混合,红细胞则聚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凝 集
※凝集机制是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凝集反应 ※凝集原:是镶嵌于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的糖蛋白,在红细胞凝集反应中作为 抗原。 ※凝集素:在血浆中,能与不同个体的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 体称之为凝集素。 5.2血型 1)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2)人类ABO血型系统 5.2.1输血 输血的原则:同类血型的人之间才可相互输血。 交叉配血试验: (1)供血者的红细胞+受血者的血清主侧 (2)供血者的血清+受血者的红细胞次侧 如:两侧都不发生凝集反应--可输血 主侧发生凝集反应-不可输血 主侧不发生凝集反应, 次侧发生凝集反应--应急情况下,缓慢少量输血 5.2.2家畜之间的输血 同种家畜首次输血较安全 5.3家畜血型的应用 1)利用血型去判断异性双胞胎中母犊的生育能力 2)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初生仔畜溶血病 3)利用受体和供体淋巴细胞的相容性去判断机体对异体器官或组织排斥反应的
※ 凝集机制是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凝集反应 ※ 凝集原:是镶嵌于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的糖蛋白,在红细胞凝集反应中作为 抗原。 ※ 凝集素:在血浆中,能与不同个体的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 体称之为凝集素。 5.2 血型 1)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2)人类 ABO 血型系统 5.2.1 输血 输血的原则:同类血型的人之间才可相互输血。 交叉配血试验: (1)供血者的红细胞+受血者的血清 主侧 (2)供血者的血清+受血者的红细胞 次侧 如:两侧都不发生凝集反应----可输血 主侧发生凝集反应--------不可输血 主侧不发生凝集反应, 次侧发生凝集反应--------应急情况下,缓慢少量输血 5.2.2 家畜之间的输血 同种家畜首次输血较安全 5.3 家畜血型的应用 1)利用血型去判断异性双胞胎中母犊的生育能力 2)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初生仔畜溶血病 3)利用受体和供体淋巴细胞的相容性去判断机体对异体器官或组织排斥反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