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度七年级(上) C、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D、灯月交映、水波粼粼,西河乐园的夜景令人心旷神怡。 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5、下列句子表述无误的一项是()(3分)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A、《泰戈尔诗三首》选自《泰戈尔诗选·新月集》。作者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社会 注意事项 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飞鸟集》《新月集》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B、《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作者韩非:《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察 2、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考号、姓名一律写在答题卡(第一页)的左上角 今》作者吕不韦,这两则寓言共同的寓意是:讽剌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 3、所有答案均须做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做在其它区域无效 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积累运用(共26分) C、《往事依依》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为纪念北大建校90周年而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课文通过“我”对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因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 A.诠(quon)释裨(b1)益憧( chong)憬湍(tudn)急 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愛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 B.蓦(m)地肇(zho)事徜(cdng)徉浩淼(mibo) 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C.镌(juan)刻进(beng)溅吗 安恬(tian) D、《端午日》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人。中国现代 D.惆(chou)怅自诩(x0)荟萃(cu1)跻(jn)身 著名作家,创作中影响较大的是乡土小说,主要表现北京郊区老百姓的生活,富有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情美和风俗美。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A.潜移默化微言耸听失魂落魄走投无路 6、按课文原文默写填空。(4分,每小题1分) B.记忆尤新五彩纷呈雅雀无声一视同仁 ①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C.纹丝不动白驹过隙茅塞顿开咬文嚼字 ②青山有幸埋忠骨 (杭州岳墓对联) D.眼花瞭乱自命得意 井然有序谈笑风声 ③ 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3、对下列一段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葡萄种下去的时候,枯枝一根,只担心它抽不出叶来。 那叶片淡绿,7、名著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的作者是 请用简要的语言写出 曲折有致的边沿却镶了一圈紫红,还没看见葡萄,人的口水就被引出来了! ①那茸头褐色,小小的一点,粗心的简直看不出来 小主人公“历险”的一个小故事 (1分+2分) 8、我国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都有 ②终于在一个弯节处,顶出一个茸头来,过几天,又一个! ③因为担心,每天都殷勤观看。 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对联,请指出各联分别写什 ④几场春雨一浸,老根发力了吧,茸头一个抖擞,变成了叶片! 么节日。(4分,每小题1分 A.③①②④B.②③④①C.③②①④D.②④①③ ①叶落疏桐秋正半,花开从桂月常圆(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②柳枝袅袅报春意,杳花团团念祖恩( 通过“三城联创”签字仪式,使我们意识到保护环境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重 ③话旧他乡曾作客,登高佳节倍思亲 B、“阳光体育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参加户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少于一小时,这对青少年④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来说,无疑不是个好消息
1 房县实验中学 2012-—2013 学年度七年级(上) 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满分 120 分。 2、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考号、姓名一律写在答题卡(第一页)的左上角。 3、所有答案均须做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做在其它区域无效。 一、积累运用(共 26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诠.(quán)释 裨.(bì)益 憧.(chōng)憬 湍.(tuān)急 B.蓦.( mù )地 肇.(zhào)事 徜.(cáng)徉 浩淼.(miǎo) C.镌.(juān)刻 迸.(bèng)溅 呜咽.(yè) 安恬.(tián) D.惆.(chóu)怅 自诩.(xǔ) 荟萃.(cuì) 跻.(jī)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3 分) A.潜移默化 微言耸听 失魂落魄 走投无路 B.记忆尤新 五彩纷呈 雅雀无声 一视同仁 C.纹丝不动 白驹过隙 茅塞顿开 咬文嚼字 D.眼花瞭乱 自命得意 井然有序 谈笑风声 3、对下列一段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葡萄种下去的时候,枯枝一根,只担心它抽不出叶来。 那叶片淡绿, 曲折有致的边沿却镶了一圈紫红,还没看见葡萄,人的口水就被引出来了! ①那茸头褐色,小小的一点,粗心的简直看不出来。 ②终于在一个弯节处,顶出一个茸头来,过几天,又一个! ③因为担心,每天都殷勤观看。 ④几场春雨一浸,老根发力了吧,茸头一个抖擞,变成了叶片! A.③①②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②④①③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3 分) A、通过“三城联创” 签字仪式,使我们意识到保护环境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B、“阳光体育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参加户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少于一小时,这对青少年 来说,无疑不是个好消息。 C、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D、灯月交映、水波粼粼,西河乐园的夜景令人心旷神怡。 5、下列句子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3 分) A、《泰戈尔诗三首》选自《泰戈尔诗选·新月集》。作者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社会 活动家。1913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飞鸟集》《新月集》。 B、《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作者韩非;《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察 今》作者吕不韦,这两则寓言共同的寓意是: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 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C、《往事依依》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为纪念北大建校 90 周年而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 课文通过“我”对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因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 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 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D、《端午日》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人。中国现代 著名作家,创作中影响较大的是乡土小说,主要表现北京郊区老百姓的生活,富有人 情美和风俗美。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6、按课文原文默写填空。(4 分,每小题 1 分) ①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②青山有幸埋忠骨, 。(杭州岳墓对联) ③ ,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④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7、名著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的作者是 ,请用简要的语言写出 小主人公“历险”的一个小故事: (1 分+2 分) 8、我国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都有 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对联,请指出各联分别写什 么节日。 (4 分,每小题 1 分) ①叶落疏桐秋正半,花开丛桂月常圆( ) ②柳枝袅袅报春意,杏花团团念祖恩( ) ③话旧他乡曾作客,登高佳节倍思亲( ) ④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11、文中描写开船的动作的词语有 从中看江南水乡的少 (一)阅读《社戏》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 的特点。(2分)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12、这段文字是从_、 等方面进行 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景物描写的。(2分) 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己经点开船,在1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1分+2分) 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 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 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15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 点燃一个冬天【游容 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雎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 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 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 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不多了。”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 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 9、对上文大意概括恰当的是哪一项?()(2分) 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 A、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情景 雨,我们这冬天 了。”女人说。 B、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 C、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心理活动 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 D、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 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 10、第二段中加点的“跑”与第一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思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1分+1分+1分)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 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彦边,。一 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 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2 二、现代文阅读(共 27 分) (一)阅读《社戏》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2 分)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 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 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 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 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 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 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 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 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 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9、对上文大意概括恰当的是哪一项? ( )(2 分) A、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情景。 B、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 C、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心理活动。 D、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 10、第二段中加点的“跑”与第一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1 分+1 分+1 分) 11、文中描写开船的动作的词语有 ,从中看江南水乡的少 年们 的特点。(2 分) 12、这段文字是从 、 、 、 等方面进行 景物描写的。(2 分) 1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1 分+2 分) (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15 分)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 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 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 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 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 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 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 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 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 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 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 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 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篓干柴。 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己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上贪玩? 原来…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 孙老师的眼里己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己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个冬天了。”(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14、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4分) 看到啥了?”女人问 早上: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晚上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第二天清早: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 15、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 而较少考虑自 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的好女人。(2分)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16、请对【A】处划线句作简要点评。(3分)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啤声了 17、文中【B】处划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2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隆 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剌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 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3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 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 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篓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 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 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 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 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 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 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 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 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 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14、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4 分) 早上: 。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 。 第二天清早: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15、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 而较少考虑自 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 的好女人。(2 分) 16、请对【A】处划线句作简要点评。(3 分) 17、文中【B】处划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2 分)
18、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4分) 第3 第4段: 之趣 表层含义 (二)阅读《水调歌头》完成后面的题日。(5分) 水调歌头【苏轼】 深层含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 三、古诗文阅读(共17分) 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一)阅读《幼时记趣》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茧时有物外之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 23、理解文意填空:这首词上阕写 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 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生活。下阕写 ,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2分) 称快 24、下面对本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 A、这首词是写诗人对亲人的怀念,因此,整首词充满了伤感压抑的情调。 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中“何似”可理解为“怎比得上”。此时作者的思 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提蛤蛾,鞭数十,驱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人间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C、词中把“天”与“月”人格化了,创造了一种神话般的境界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D、“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转”、“低”,以月光变化表示夜已深,“无眠” (1)余忆童稚时 (2)项为之强 表示想念亲人,难以入睡,由此引出下面“何事”一问 )作青云白鹤观 (4)以丛草为林: 四、作文(50分) 2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25、请从下面两个作文题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文。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作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我们应学会从生活中找“米”,不知不觉中,你进入实验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中学已有两个多月了。我想,这两个多月的生活也许是不寻常的。这里有初为中学生的 惊喜、有课业学习的匆忙、有广播操比赛的自信、有运动会报名时的热烈……你的生活 21、下面对加点“其”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每天都在变化,这些变化也许使你快乐、使你兴奋、使你充满信心,也许使你困惑、使 A、神游其中(代词,代想象中的山林 B、常蹲其身(代词,相当于“我们你忧虑、使你不知所措。请把你上中学后最深切的感受告诉我,请相信,你的快乐和成 长是我们的期待,你的困难更是我们努力改进的方向。 C、使其冲烟飞鸣(代词,代蚊子)D、必细察其纹理(代词,相当于“它的”) 题目:那一刻,我真难忘 22、上文叙述了3件“物外之趣”,请模仿下面“示例”,写出后两件趣事 要求:①选题目(1)的,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示例:第2段:观蚊如鹤之趣(2 ②写真事,抒真情,内容充实,结构完整
4 18、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4 分) 表层含义: 。 深层含义: 。 三、古诗文阅读(共 17 分) (一)阅读《幼时记趣》完成后面的题目。(12 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 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 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 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 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 之别院。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 ⑴余忆童稚.时: ⑵项为之强.: ⑶作.青云白鹤观.: ⑷以.丛草为.林: 2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⑴故时有物外之趣。 ⑵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1、下面对加点“其”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神游其.中 (代词,代想象中的山林) B、常蹲其.身 (代词,相当于“我们 的”) C、使其.冲烟飞鸣 (代词,代蚊子) D、必细察其.纹理 (代词,相当于“它的”) 22、上文叙述了 3 件“物外之趣”,请模仿下面“示例”,写出后两件趣事。 示例:第 2 段:观蚊如鹤之趣 (2 分) 第 3 段: 之趣 第 4 段: 之趣 (二)阅读《水调歌头》完成后面的题目。(5 分)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 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3、理解文意填空:这首词上阕写 ,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 生活。下阕写 ,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2 分) 24、下面对本首词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这首词是写诗人对亲人的怀念,因此,整首词充满了伤感压抑的情调。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中“何似”可理解为“怎比得上”。此时作者的思 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人间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C、词中把“天”与“月”人格化了,创造了一种神话般的境界。 D、“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转”、“低”,以月光变化表示夜已深,“无眠” 表示想念亲人,难以入睡,由此引出下面“何事”一问。 四、作文(50 分) 25、请从下面两个作文题中任选一个 ....按要求作文。 (1) 的味道 (2)作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我们应学会从生活中找“米”,不知不觉中,你进入实验 中学已有两个多月了。我想,这两个多月的生活也许是不寻常的。这里有初为中学生的 惊喜、有课业学习的匆忙、有广播操比赛的自信、有运动会报名时的热烈……你的生活 每天都在变化,这些变化也许使你快乐、使你兴奋、使你充满信心,也许使你困惑、使 你忧虑、使你不知所措。请把你上中学后最深切的感受告诉我,请相信,你的快乐和成 长是我们的期待,你的困难更是我们努力改进的方向。 题目:那一刻,我真难忘 要求:①选题目(1)的,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写真事,抒真情,内容充实,结构完整;
③字数在550字左右,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二)阅读《点燃一个冬天》,完成后面的题目。(15分) 房县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度七年级(上) 14、早上: (2分) 期中考试语文答题卡 晚上: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2、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15、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 而较少考虑自 2、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考号、姓名一律写在答题卡(本页)的左上角 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 3、所有答案均须做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做在其它区域无效 的好女人。(2分) 积运用(共26分) 4、5、(每小题3分) 6、按课文原文默写填空。(4分,每小题1分) ② 7、作者是 一个小故事: (2分) (1分+2分) 18、表层含义 (4分,每小题1分) 层含义 二、现代文圆读(共27分) 三、古诗文阒读(共17分) (一)阅读《社戏》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 )阅读《幼时记趣》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 (1分+1分+1分) 11、文中描写开船的动作的词语有 ,从中看江南水乡的 (2分) 的特点。(2分) (2分) (2分) 22、第3段 之趣 第4段 之趣(2分) (二)阅读《水调歌头》完成后面的题日。(5分) (1分+2分)」|23、这首词上阕写 ,下阕写
5 ③字数在 550 字左右,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房县实验中学 2012-—2013 学年度七年级(上) 期中考试 语文答题卡 (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注意事项: 2、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满分 120 分。 2、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考号、姓名一律写在答题卡(本页)的左上角。 3、所有答案均须做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做在其它区域无效。 一、积累运用(共 26 分) 1、 2、 3、 4、 5、 (每小题 3 分) 6、按课文原文默写填空。(4 分,每小题 1 分) ① ② ③ ④ 7、作者是 ,一个小故事: (1 分+2 分) 8、① ② ③ ④ (4 分,每小题 1 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 27 分) (一)阅读《社戏》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2 分) 9、 (2 分) 10、 (1 分+1 分+1 分) 11、文中描写开船的动作的词语有 ,从中看江南水乡的 少年们 的特点。(2 分) 12、 、 、 、 (2 分) 13、 (1 分+2 分) (二)阅读《点燃一个冬天》,完成后面的题目。(15 分) 14、早上: 。(2分) 晚上: 。(2分) 15、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 而较少考虑自 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 的好女人。(2 分) 16、 (3分) 17、 (2 分) 18、表层含义: 。(2 分) 深层含义: 。(2 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 17 分) (一)阅读《幼时记趣》完成后面的题目。(12 分) 19、⑴: ⑵: ⑶: ⑷: (4 分) 20、⑴ (2 分) ⑵ (2 分) 21、 (2 分) 22、第 3 段: 之趣 第 4 段: 之趣(2 分) (二)阅读《水调歌头》完成后面的题目。(5 分) 23、这首词上阕写 , 下阕写 (2 分)
(3分) 6
6 24、 (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