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当代的环保运动中,一些激进环保主义者抛出肯定美学,即主张所有自然物都 具有审美价值,自然物都是美的,否定自然界丑的存在。 毫无疑问,激进环保主义者要在美学与伦理之间架构桥梁,通过把所有自然物纳 入美的范畴,从而实现保护的伦理诉求。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传统往往把对自然 的欣赏集中在那些外形能吸引人类眼球的景色上,而忽视了其他景观一一这种精 英式的审美姿态极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它似乎暗示了某些平凡或丑陋的景观 可以被人类任意摒弃甚至破坏。肯定美学要救赎那些经美丑衡量被排斥和边缘化 的自然景物。激进环保主义者主张,自然要按如其所是的样子来欣赏。第一,拒 绝自然的“艺术化”。观看雨后潺潺溪水中沐浴着阳光的石头是一种恰如其分的 欣赏,而将这石头迁移至客厅的壁炉,则将自然物当成了艺术品。第二,不要判 断。非判断的欣赏才是肯定美学,因为排斥了任何评价的尺度。第三,不要比较 肯定美学不仅认为自然物具有肯定的美学性质,且反对在自然物之间进行比较评 价,所有自然物都一样美。 肯定美学本质上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驳。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是大自然中唯 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人只对人类自身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在以人为中心 的美学传统中,审美价值完全依赖人的赋予。人类中心主义仅关注人而无视其他 物种的存在,在此观念支配下的美学无疑也抹杀了自然美之客观特性 肯定美学通过解构审美关系中人的中心作用而完成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质疑与 颠覆。重新审视并消解审美中人的“中心”性是合理的,但肯定美学偏激追求 “自然自律”即“去人化”也表现了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简单化与片面性。从 理论层面来看,肯定美学在消解人“中心”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滑入另一极端 自然中心主义”。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以自我为 尺度进行活动是一种必然。审美也是如此,它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离开人不 可能谈论审美欣赏。从现实层面而言,这种“去人化”的思路也使肯定美学环境 保护的伦理诉求流于空谈。按照肯定美学的观点,自然界所有事物都具有肯定的 审美价值,且相等,不可比较。既然如此,在自然保护中就必须对各个物种或景 观加以相同的保护。对人类来说,这并不切合实际,生态环境的保护应确定哪些 为重点,哪些不是重点。因而,有必要建立一个衡量事物美的尺度来确定物种的 价值。而尺度的建立势必要将比较评价因素纳入其中。最终,没有人的参与,自 然保护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肯定美学的建构也失去了伦理价值。 肯定美学的支持者不考虑国家、地区、种族的差异而无条件保护所有物种的伦理 诉求,显然忽视了在世界范围内实施时所带来的严重不平等。在当前的环境格局 中,若第三世界国家完全无视人民寻求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响应发达国家环保运 动的号召而停止发展,这是一种平等吗?更何况发达国家在历史上曾对第三世界 国家的自然资源进行了疯狂掠夺。肯定美学的支持者超越物种差异所追求的平 等,实际上是以牺牲部分国家或人群的利益为代价的,这场运动一开始就定位为 其他物种向人分权的无关国家、阶级等的普遍性行动,从而否认自己的立场,但 它却难以掩饰强烈的意识形态性。 无论是价值论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自然”或“生态”中心主义,这种 “中心化”其实仍未超越人与自然对立的思维模式,与“去中心化”的生态文明 相去甚远。生态世界观把世界看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 真正的生态文明既关注人的权利,也凸显自然的内在价值。西方的生态运动要实
湖南省长沙市 2019 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当代的环保运动中,一些激进环保主义者抛出肯定美学,即主张所有自然物都 具有审美价值,自然物都是美的,否定自然界丑的存在。 毫无疑问,激进环保主义者要在美学与伦理之间架构桥梁,通过把所有自然物纳 入美的范畴,从而实现保护的伦理诉求。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传统往往把对自然 的欣赏集中在那些外形能吸引人类眼球的景色上,而忽视了其他景观——这种精 英式的审美姿态极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它似乎暗示了某些平凡或丑陋的景观 可以被人类任意摒弃甚至破坏。肯定美学要救赎那些经美丑衡量被排斥和边缘化 的自然景物。激进环保主义者主张,自然要按如其所是的样子来欣赏。第一,拒 绝自然的“艺术化”。观看雨后潺潺溪水中沐浴着阳光的石头是一种恰如其分的 欣赏,而将这石头迁移至客厅的壁炉,则将自然物当成了艺术品。第二,不要判 断。非判断的欣赏才是肯定美学,因为排斥了任何评价的尺度。第三,不要比较。 肯定美学不仅认为自然物具有肯定的美学性质,且反对在自然物之间进行比较评 价,所有自然物都一样美。 肯定美学本质上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驳。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是大自然中唯 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人只对人类自身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在以人为中心 的美学传统中,审美价值完全依赖人的赋予。人类中心主义仅关注人而无视其他 物种的存在,在此观念支配下的美学无疑也抹杀了自然美之客观特性。 肯定美学通过解构审美关系中人的中心作用而完成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质疑与 颠覆。重新审视并消解审美中人的“中心”性是合理的,但肯定美学偏激追求 “自然自律”即“去人化”也表现了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简单化与片面性。从 理论层面来看,肯定美学在消解人“中心”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滑入另一极端 ——“自然中心主义”。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以自我为 尺度进行活动是一种必然。审美也是如此,它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离开人不 可能谈论审美欣赏。从现实层面而言,这种“去人化”的思路也使肯定美学环境 保护的伦理诉求流于空谈。按照肯定美学的观点,自然界所有事物都具有肯定的 审美价值,且相等,不可比较。既然如此,在自然保护中就必须对各个物种或景 观加以相同的保护。对人类来说,这并不切合实际,生态环境的保护应确定哪些 为重点,哪些不是重点。因而,有必要建立一个衡量事物美的尺度来确定物种的 价值。而尺度的建立势必要将比较评价因素纳入其中。最终,没有人的参与,自 然保护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肯定美学的建构也失去了伦理价值。 肯定美学的支持者不考虑国家、地区、种族的差异而无条件保护所有物种的伦理 诉求,显然忽视了在世界范围内实施时所带来的严重不平等。在当前的环境格局 中,若第三世界国家完全无视人民寻求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响应发达国家环保运 动的号召而停止发展,这是一种平等吗?更何况发达国家在历史上曾对第三世界 国家的自然资源进行了疯狂掠夺。肯定美学的支持者超越物种差异所追求的平 等,实际上是以牺牲部分国家或人群的利益为代价的,这场运动一开始就定位为 其他物种向人分权的无关国家、阶级等的普遍性行动,从而否认自己的立场,但 它却难以掩饰强烈的意识形态性。 无论是价值论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自然”或“生态”中心主义,这种 “中心化”其实仍未超越人与自然对立的思维模式,与“去中心化”的生态文明 相去甚远。生态世界观把世界看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 真正的生态文明既关注人的权利,也凸显自然的内在价值。西方的生态运动要实
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只有根除二元对立思维范式,这可从中国古代“天人合 ”等生态智慧中汲取营养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肯定美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肯定美学主张所有自然物都是美的,都具有审美价值,都应该加以保护,而 以艺术为中心的传统美学往往关注自然景观的外形特点。 B.肯定美学追求“自然自律”,在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上,重新审视比较评价, 最终消解人的中心作用,主张“去人化”,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颠覆。 C.人们用美丑标准去衡量自然,一些平凡或丑陋的景物就被摒弃甚至破坏了, 肯定美学则要重点保护这些被排斥和边缘化的景物 D.肯定美学的支持者追求超越物种差异的平等,但事实上,这会带来严重的不 平等,因为它是以牺牲部分国家或人群的利益为代价的,一定会造成强烈的意识 形态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肯定美学,对比论证了“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不 B.文本从拒绝自然的“艺术化”、不要判断、不要比较三个方面举例论证,论 证了激进环保主义者的过激做法。 C.肯定美学的观点对自然保护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生态环境没有比较评价 就无法确定保护的重点。 D.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文章论述肯定美学和传统美学都觉有片面性的前 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激进环保主义者看来,雨后潺潺的流水中沐浴着阳光的石头是一种美,深 秋悬崖峭壁上一棵耗尽生命的枯松也是一种美。 B.对人类而言,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该确定重点与非重点,这势必要有人的参与, 因此肯定美学的“去人化”思路难免会流于空谈 C.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都未超越人与自然的对立的思维模式。真正的 生态文明要既关注人的权利,又凸显自然的内在价值。 D.只有根除二元对立思维范式、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中汲取营 养,西方的生态运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答案】1.A 3.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 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肯定美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 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最后进行辨析。A选项篡改文意,“而以艺术为中心的传统美学往往关注自然景 观的外形特点。”错误,由原文“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传统往往把对自然的欣赏 集中在那些外形能吸引人类眼球的景色上,而忽视了其他景观”可知,以艺术为 中心的传统美学往往关注的是“外形能吸引人类眼球的景色上”,而不是“自然 景观的外形特点”。故选A 【2题详解】
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只有根除二元对立思维范式,这可从中国古代“天人合 一”等生态智慧中汲取营养。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对“肯定美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肯定美学主张所有自然物都是美的,都具有审美价值,都应该加以保护,而 以艺术为中心的传统美学往往关注自然景观的外形特点。 B. 肯定美学追求“自然自律”,在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上,重新审视比较评价, 最终消解人的中心作用,主张“去人化”,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颠覆。 C. 人们用美丑标准去衡量自然,一些平凡或丑陋的景物就被摒弃甚至破坏了, 肯定美学则要重点保护这些被排斥和边缘化的景物。 D. 肯定美学的支持者追求超越物种差异的平等,但事实上,这会带来严重的不 平等,因为它是以牺牲部分国家或人群的利益为代价的,一定会造成强烈的意识 形态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围绕肯定美学,对比论证了“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不 同。 B. 文本从拒绝自然的“艺术化”、不要判断、不要比较三个方面举例论证,论 证了激进环保主义者的过激做法。 C. 肯定美学的观点对自然保护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生态环境没有比较评价 就无法确定保护的重点。 D.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文章论述肯定美学和传统美学都觉有片面性的前 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激进环保主义者看来,雨后潺潺的流水中沐浴着阳光的石头是一种美,深 秋悬崖峭壁上一棵耗尽生命的枯松也是一种美。 B. 对人类而言,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该确定重点与非重点,这势必要有人的参与, 因此肯定美学的“去人化”思路难免会流于空谈。 C. 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都未超越人与自然的对立的思维模式。真正的 生态文明要既关注人的权利,又凸显自然的内在价值。 D. 只有根除二元对立思维范式、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中汲取营 养,西方的生态运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答案】1. A 2. B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 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肯定美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 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最后进行辨析。A 选项篡改文意,“而以艺术为中心的传统美学往往关注自然景 观的外形特点。”错误,由原文“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传统往往把对自然的欣赏 集中在那些外形能吸引人类眼球的景色上,而忽视了其他景观”可知,以艺术为 中心的传统美学往往关注的是“外形能吸引人类眼球的景色上”,而不是“自然 景观的外形特点”。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 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 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 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选项曲解文意,“论证 了激进环保主义者的过激做法。”错误,根据原文“激进环保主义者主张,自然 要按如其所是的样子来欣赏。”可知,举例只是想说明自然要按如其所是的样 来欣赏。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 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 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D选项表 述绝对化,原文中“这可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中汲取营养”是作 者提出的参考建议,而非必要条件。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 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 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 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 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 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 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 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 中央电视台与全国9家博物馆合作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持续热 播,这些国宝级文物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让很多观众感叹:中国文 物很丰富,中国文化有内涵 不仅是《国家宝藏》,近年来,电视综艺节目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出现 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 等一大批“现象级”作品。这些节目就像一股清流,让曾经浮躁的电视沉静下来, 悄然涵养出优雅的文化气质和温暖的人文关怀。 这些节目成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契合了全社会 越来越强烈的文化自信。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中国的观众更加渴望 找寻到内心的精神归属,扎牢自己文化上的根。因此,当战火中辗转守护先秦石 鼓的故事被深情演绎,当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徐徐展开,当有着“瓷母” 之称的各种釉彩大瓶震撼亮相……观众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责任感被 激发,产生强烈共鸣。一方荧屏变幻,历史使然,时代使然。 习 平 总 书记 指出:“一个抛弃了 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 历史悲剧。”一段时间里,电视曾被各种真人秀“霸屏”,过度娱乐化的现象让 人不安。《国家宝藏》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的探索强有力地表明,观众需要娱乐 更需要精神的滋养,我们的需求远比“明星蹦蹦跳跳”来得更多。关键在于,如 何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诗词、文物、书法等传统文化“活 起来”,变得更有故事、更有感情、更有温度,易于接受、易于感知、易于亲近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 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 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 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 选项曲解文意,“论证 了激进环保主义者的过激做法。”错误,根据原文“激进环保主义者主张,自然 要按如其所是的样子来欣赏。”可知,举例只是想说明自然要按如其所是的样子 来欣赏。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 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 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D 选项表 述绝对化,原文中“这可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中汲取营养”是作 者提出的参考建议,而非必要条件。故选 D。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 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 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 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 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 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 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 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央电视台与全国 9 家博物馆合作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持续热 播,这些国宝级文物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让很多观众感叹:中国文 物很丰富,中国文化有内涵。 不仅是《国家宝藏》,近年来,电视综艺节目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出现 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 等一大批“现象级”作品。这些节目就像一股清流,让曾经浮躁的电视沉静下来, 悄然涵养出优雅的文化气质和温暖的人文关怀。 这些节目成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契合了全社会 越来越强烈的文化自信。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中国的观众更加渴望 找寻到内心的精神归属,扎牢自己文化上的根。因此,当战火中辗转守护先秦石 鼓的故事被深情演绎,当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徐徐展开,当有着“瓷母” 之称的各种釉彩大瓶震撼亮相……观众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责任感被一一 激发,产生强烈共鸣。一方荧屏变幻,历史使然,时代使然。 习 近 平 总 书记 指 出:“一个抛弃了 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 历史悲剧。”一段时间里,电视曾被各种真人秀“霸屏”,过度娱乐化的现象让 人不安。《国家宝藏》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的探索强有力地表明,观众需要娱乐, 更需要精神的滋养,我们的需求远比“明星蹦蹦跳跳”来得更多。关键在于,如 何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诗词、文物、书法等传统文化“活 起来”,变得更有故事、更有感情、更有温度,易于接受、易于感知、易于亲近
(摘编自2017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持续热播观众不只需要“更 快的马”》) 材料二 近日,位于故宫文华殿内的清乾隆各色釉大瓶前人满为患,很多中小学生拉着家 长专门来观看这件有着“瓷母”称号的文物。在《国家宝藏》中,各色釉大瓶因 被戏称为乾隆皇帝“农家乐审美”的象征,一夜之间成了“网红”。 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学生刘晓在各色釉大瓶前驻足许久,看了又看不愿离去。他 是《国家宝藏》的“铁杆粉丝”,电视上看完后又上网找来节目视频反复看了几 次,“既爱听文物背后的故事,也爱看自己喜欢的明星” “原本怕影响孩子学习,挺反对他看的。跟着看了一集后就放不下了,一到播出 时间就陪孩子一起看。”刘晓的母亲于女士说,原本对历史兴趣不大的孩子自此 迷上了历史。 “历史节目也能真实又轻松好看,这样寓教于乐的节目应该大力提倡。”一位带 学生在故宫参观文物的初中历史教师说,不仅自己爱看《国家宝藏》,在课堂上 向学生大力推荐,还计划结合课堂教学把节目里涉及的知识点融入期末考试试题 中 北师大历史系学生刘媛更关注每件文物背后守护人的故事,尤其令她感动的是节 目第一期的最后,梁家三代故宫人接力守护“中华第一古物”石鼓的故事,“感 谢每一位文物守护者,是他们将中华民族的信念留存下来”。 (摘编自2018年1月9日中国教育网《评:历史文化课需要怎样的“打开方 式”》) 材料三: 一档综艺节目又一次带火了旅游,只不过这次不再是旅游类真人秀,而是一档 正经到骨子里”的文化节目。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自12月初《国家宝藏》开 播以来,通过“博物馆”搜索国内旅游产品的数据骤然上升了50%。有旅游网 工作人员预计,随着该节目热度的攀升,尤其寒假临近,不少有亲子游和游学计 划的家长,已开始把目光转投“寻宝之旅” 在经济领域,有一个专门的“博物馆经济”的说法,它是指以博物馆或博物馆群 为依托,通过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特有优势和经济价值,将博物馆与旅游、文化等 产业有机融合的一种经济形态,能带动区域软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博 物馆事业功能发挥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某种程度上,《国家宝藏》所“意 外”带动的博物馆旅游热,也就是对博物馆经济的一次间接激励。 《国家宝藏》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让国宝重器“说话”,其实就是拉 近文物、历史与公众的距离,将文物的魅力、历史的细节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诠 释给公众,告别了过去的“高冷范”和“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态。它的成功, 既实现了一种高效的历史文化科普,也为发展博物馆经济乃至整个文博、文旅产 业,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启示,那就是要有“受众意识”,要创新展现和供给形式, 找到市场的“痛点”。 (摘编自2017年12月26日中国新闻网《走红,博物馆经济大有可 为》) 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肯定了央视与全国9家博物馆合作推出的节 目《国家宝藏》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极具优雅的文化气质和温暖的人文 关怀,是目前大型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
(摘编自 2017 年 12 月 27 日人民日报《持续热播 观众不只需要“更 快的马”》) 材料二: 近日,位于故宫文华殿内的清乾隆各色釉大瓶前人满为患,很多中小学生拉着家 长专门来观看这件有着“瓷母”称号的文物。在《国家宝藏》中,各色釉大瓶因 被戏称为乾隆皇帝“农家乐审美”的象征,一夜之间成了“网红”。 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学生刘晓在各色釉大瓶前驻足许久,看了又看不愿离去。他 是《国家宝藏》的“铁杆粉丝”,电视上看完后又上网找来节目视频反复看了几 次,“既爱听文物背后的故事,也爱看自己喜欢的明星”。 “原本怕影响孩子学习,挺反对他看的。跟着看了一集后就放不下了,一到播出 时间就陪孩子一起看。”刘晓的母亲于女士说,原本对历史兴趣不大的孩子自此 迷上了历史。 “历史节目也能真实又轻松好看,这样寓教于乐的节目应该大力提倡。”一位带 学生在故宫参观文物的初中历史教师说,不仅自己爱看《国家宝藏》,在课堂上 向学生大力推荐,还计划结合课堂教学把节目里涉及的知识点融入期末考试试题 中。 北师大历史系学生刘媛更关注每件文物背后守护人的故事,尤其令她感动的是节 目第一期的最后,梁家三代故宫人接力守护“中华第一古物”石鼓的故事,“感 谢每一位文物守护者,是他们将中华民族的信念留存下来”。 (摘编自 2018 年 1 月 9 日中国教育网《评:历史文化课需要怎样的“打开方 式”》) 材料三: 一档综艺节目又一次带火了旅游,只不过这次不再是旅游类真人秀,而是一档 “正经到骨子里”的文化节目。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自 12 月初《国家宝藏》开 播以来,通过“博物馆”搜索国内旅游产品的数据骤然上升了 50%。有旅游网 工作人员预计,随着该节目热度的攀升,尤其寒假临近,不少有亲子游和游学计 划的家长,已开始把目光转投“寻宝之旅”。 在经济领域,有一个专门的“博物馆经济”的说法,它是指以博物馆或博物馆群 为依托,通过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特有优势和经济价值,将博物馆与旅游、文化等 产业有机融合的一种经济形态,能带动区域软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博 物馆事业功能发挥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某种程度上,《国家宝藏》所“意 外”带动的博物馆旅游热,也就是对博物馆经济的一次间接激励。 《国家宝藏》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让国宝重器“说话”,其实就是拉 近文物、历史与公众的距离,将文物的魅力、历史的细节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诠 释给公众,告别了过去的“高冷范”和“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态。它的成功, 既实现了一种高效的历史文化科普,也为发展博物馆经济乃至整个文博、文旅产 业,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启示,那就是要有“受众意识”,要创新展现和供给形式, 找到市场的“痛点”。 (摘编自 2017 年 12 月 26 日中国新闻网《走红,博物馆经济大有可 为》) 4. 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 肯 定了 央 视 与 全 国 9 家博物馆合作推出的节 目《国家宝藏》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极具优雅的文化气质和温暖的人文 关怀,是目前大型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
B.材料一认为《国家宝藏》这个节目成功的原因就在它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同时还契合了全社会越来越强烈的文化自信 C.像《国家宝藏》这样的文化类节目受热捧,说明了观众需要娱乐,更需要精 神的滋养。 D.虽然近几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文化类 节目都持续热播,获得成功,但我们还要继续探索如何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 达中找到结合点,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变得更有温度,更易于接受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通过叙述中小学生及家长、老师和大学生等观众对《国家宝藏》节目 的喜爱和欣赏,说明要让历史节目获得观众的认可,要从孩子做起,照顾到孩子 的兴趣和接受能力 B.材料二多角度引用学生、家长、老师对历史节目《国家宝藏》的理解和评论 体现了新闻的客观性和时效性 C.《国家宝藏》带动了博物馆旅游热,它在各领域都带动了区域软实力提升和 经济持续发展,在各个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国家宝藏》能够为发展博物馆经济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启示,主要是因为这 个节目有“受众意识”,创新展现和供给形式,找到市场的“痛点 6.根据上述材料,请你就如何在电视综艺节目中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 谈看法。 【答案】4.B 5.D 6.①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 让诗词、文物、书法等传统文化“活起来”,变得更有温度,更易于接受、感知、 亲近。②历史节目的制作要坚持真实又轻松好看,寓教于乐。③通过传统与现代 相结合的方式,拉近文物、历史与公众的距离,将文物的魅力、历史的细节以恰 当的方式展示、诠释给公众,要有“受众意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铁盒里的秘密 朱士元 雪停了,大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路面被一层薄冰覆盖着,车子行驶在上面发出″ 咔咔″的响声。 真是不巧啊,刚到淮阴就一连下了几天雪,今天终究可以出门啦。坐在轮椅上的华 伟老人显得很兴奋。 爷爷,我们还得等一等,路面现在有点滑,车子不能开。孙子华振不打算急于现在 就开车走。 孙子啊,我真的有点等不及了。 您别急,我们到了这里不就是等于到了卫爷爷的家了吗? 不是还有20里的行程吗? 20里转眼间就到了。 好,好,那就再等一会儿吧。这个雪,和我们那年在战场上一样,一下就是好几 天啦,雪停了以后,地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
B. 材料一认为《国家宝藏》这个节目成功的原因就在它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同时还契合了全社会越来越强烈的文化自信。 C. 像《国家宝藏》这样的文化类节目受热捧,说明了观众需要娱乐,更需要精 神的滋养。 D. 虽然近几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文化类 节目都持续热播,获得成功,但我们还要继续探索如何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 达中找到结合点,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变得更有温度,更易于接受。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通过叙述中小学生及家长、老师和大学生等观众对《国家宝藏》节目 的喜爱和欣赏,说明要让历史节目获得观众的认可,要从孩子做起,照顾到孩子 的兴趣和接受能力。 B. 材料二多角度引用学生、家长、老师对历史节目《国家宝藏》的理解和评论, 体现了新闻的客观性和时效性。 C. 《国家宝藏》带动了博物馆旅游热,它在各领域都带动了区域软实力提升和 经济持续发展,在各个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 《国家宝藏》能够为发展博物馆经济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启示,主要是因为这 个节目有“受众意识”,创新展现和供给形式,找到市场的“痛点”。 6.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就如何在电视综艺节目中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 谈看法。 【答案】4. B 5. D 6. ①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 让诗词、文物、书法等传统文化“活起来”,变得更有温度,更易于接受、感知、 亲近。②历史节目的制作要坚持真实又轻松好看,寓教于乐。③通过传统与现代 相结合的方式,拉近文物、历史与公众的距离,将文物的魅力、历史的细节以恰 当的方式展示、诠释给公众,要有“受众意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铁盒里的秘密 朱士元 (一) 雪停了,大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路面被一层薄冰覆盖着,车子行驶在上面发出" 咔咔"的响声。 真是不巧啊,刚到淮阴就一连下了几天雪,今天终究可以出门啦。坐在轮椅上的华 伟老人显得很兴奋。 爷爷,我们还得等一等,路面现在有点滑,车子不能开。孙子华振不打算急于现在 就开车走。 孙子啊,我真的有点等不及了。 您别急,我们到了这里不就是等于到了卫爷爷的家了吗? 不是还有 20 里的行程吗? 20 里转眼间就到了。 好,好,那就再等一会儿吧。这个雪,和我们那年在战场上一样,一下就是好几 天啦,雪停了以后,地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 (二)
华伟是1949年2月参军的,那年他刚满20岁。到了部队,他认识的第一个人就 是班长卫国。 解放家乡的战斗打得很激烈,捷报也频频传来。华伟跟在比自己大两岁的卫国身 后,学会了很多打仗的本领。 战斗休息期间,卫国教华伟识字,还教他打枪扔手榴弹,还为他补衣服。很快, 华伟视卫国为亲哥哥,卫国也视华伟为亲弟弟。 要去海南了。部队离开家乡的前一天晚上,华伟的母亲煮了20个鸡蛋送了过来 她要儿子不要饿着。华伟无法面对母亲,劝她连夜回去了。 华伟把20个鸡蛋分给了全班人,班长让他留着自己吃,华伟一个也没留。 那么多的战斗,华伟经历了。他看着好多战友离开了他,心里想起来就会难受。 华伟,我们马上要 去朝鲜参加抗美援朝 的战斗了。 你怎么想?卫国问。 保家卫国,这是七尺男儿的担当,我一定去!华伟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高望山战斗是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进行的。战士们已经断粮两天了,粮食还是送 不上来,雪是他们唯一充饥的来源 敌人再一次反扑过来,战士们怒目圆睁,等待敌人靠近些,再靠近些。 打!首长一声令下,敌人倒下了一片,余下的缩着头拼命往回逃窜 轰!一颗炮弹落在华伟身旁炸响。班长卫国掸了掸身上的泥土和雪花,睁眼看了 看,只剩下他一个人能够站起来了。他看了看华伟正在向他招手,已不能说话 班长卫国走到华伟身边一看,伤情十分严重。他立即叫来担架,要他们立即将华 伟送到战地医院。 雪还在下着。雪花打得人眼睛睁不开。 华伟对卫国说,你也负伤了,要去,你去,我在这里守着 你在这里已无意义了,得赶快走,有我在,敌人就别想上来。卫国坚定地说。 哥哥,我是含不得你何!华伟流泪了 弟弟,有军人在战场上流泪的吗? 我委托你一件事,把我这枚军功章送到我淮阴老家,也好让爹娘高兴一回。卫国 说 接了卫国的军功章,华伟便被担架队抬走了。 (四) 卫国在那场战斗中牺牲的消息是连长告诉华伟的。这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刚 刚开始的那一年 华伟离休以后,写了无数封信去查询卫国的家乡,可一个回音也没有。 66年过去了、老人的心愿一直没有了却,这早已成了他心头的一块病。 华伟的叹息声,唤起了孙子的一种想法。孙子对爷爷说,爷爷,我上网给您查询, 再请志题者们帮忙,一定能带来希望的。 孙子,这有可能吗?华伟用疑感的目光看着孙子。 试试吧!
华伟是 1949 年 2 月参军的,那年他刚满 20 岁。到了部队,他认识的第一个人就 是班长卫国。 解放家乡的战斗打得很激烈,捷报也频频传来。华伟跟在比自己大两岁的卫国身 后,学会了很多打仗的本领。 战斗休息期间,卫国教华伟识字,还教他打枪扔手榴弹,还为他补衣服。很快, 华伟视卫国为亲哥哥,卫国也视华伟为亲弟弟。 要去海南了。部队离开家乡的前一天晚上,华伟的母亲煮了 20 个鸡蛋送了过来, 她要儿子不要饿着。华伟无法面对母亲,劝她连夜回去了。 华伟把 20 个鸡蛋分给了全班人,班长让他留着自己吃,华伟一个也没留。 那么多的战斗,华伟经历了。他看着好多战友离开了他,心里想起来就会难受。 (三) 华伟,我们马上要 去 朝 鲜 参 加 抗 美 援 朝 的 战 斗 了。 你怎么想?卫国问。 保家卫国,这是七尺男儿的担当,我一定去!华伟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高望山战斗是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进行的。战士们已经断粮两天了,粮食还是送 不上来,雪是他们唯一充饥的来源。 敌人再一次反扑过来,战士们怒目圆睁,等待敌人靠近些,再靠近些。 打!首长一声令下,敌人倒下了一片,余下的缩着头拼命往回逃窜。 轰!一颗炮弹落在华伟身旁炸响。班长卫国掸了掸身上的泥土和雪花,睁眼看了 看,只剩下他一个人能够站起来了。他看了看华伟正在向他招手,已不能说话。 班长卫国走到华伟身边一看,伤情十分严重。他立即叫来担架,要他们立即将华 伟送到战地医院。 雪还在下着。雪花打得人眼睛睁不开。 华伟对卫国说,你也负伤了,要去,你去,我在这里守着。 你在这里已无意义了,得赶快走,有我在,敌人就别想上来。卫国坚定地说。 哥哥,我是含不得你何!华伟流泪了。 弟弟,有军人在战场上流泪的吗? 我委托你一件事,把我这枚军功章送到我淮阴老家,也好让爹娘高兴一回。卫国 说。 接了卫国的军功章,华伟便被担架队抬走了。 (四) 卫国在那场战斗中牺牲的消息是连长告诉华伟的。这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刚 刚开始的那一年。 华伟离休以后,写了无数封信去查询卫国的家乡,可一个回音也没有。 66 年过去了、老人的心愿一直没有了却,这早已成了他心头的一块病。 华伟的叹息声,唤起了孙子的一种想法。孙子对爷爷说,爷爷,我上网给您查询, 再请志题者们帮忙,一定能带来希望的。 孙子,这有可能吗?华伟用疑感的目光看着孙子。 试试吧!
3个月过去了,华伟老人的孙子收到一条信息,上面显示的与老人要找的卫国的 家乡和家人完全吻合 (五) 路面上的冰雪融化了。老人坐的车启动了 卫国的侄儿已是年近80的老人了,见到华伟老人后泣不成声,说,叔叔有下落 了,叔叔有下落了。 华伟老人从小包中取出一个小铁盒递到卫国侄儿的手中,说,这是一枚军功章。 卫国的侄儿用手轻轻地打开小铁盒一看,只见那枚军功章熠熠生辉。 爷爷,这么多年,您一直不让我们看这个小铁盒,原来藏的是这么大的秘密啊。 华伟老人的孙子既惊讶又感慨地说 是的,这个秘密可以洗清我叔叔那些传说中的不白之冤啦。卫国的侄儿用颤抖的 手抚摸着那枚军功章 这么多年了,真的难为你们啦。华伟老人把卫国侄儿的手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中。 谢谢您何,华叔!您的小铁盒藏了我叔叔的一生啊。卫国的侄儿忍不住流下泪来 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郑重地说,我的任务完成了 卫国的侄儿向华伟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2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小铁盒里的秘密”为标题,既设置了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又推动情节发展,到最后真相大白,更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B.班长卫国教华伟打仗、识字,华伟把母亲煮的20个鸡蛋分给全班的人吃,突 出表现了在战争年代战士们所结下的浓厚战友情与兄弟情 C.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行文,其实卫国的家人也一直在寻找华伟老人,他们 要用军功章洗清卫国在“文化大革命”中所遭受的不白之宽 D.小说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中间插叙回忆内容,娓娓道来,质朴的语言 中透露着对革命友谊和华伟一生信守承诺的举动的赞美。 8.小说中华伟老人在送军功章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小说内 容简要分析。 9.文中有三处对雪的描写,请结合小说内容分别分析其作用。 【答案】7.C 8.①寻找卫国的家人一直没有结果时:心里惦记,成了心 病;②快见到卫国的家人时:兴奋和迫不及待的心理;③见到卫国的家人时:激 动和如释重负的心理。 9.①第一处“雪停了,太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烘托人物兴奋的心情,引出 华伟老人对往事的回忆;②第二处“雪还在下着。雪花打得人眼睛睁不开”,渲 染了悲壮的气氛,烘托战斗的激烈。③第三处“路面上的冰雪融化了”,交代场 景,暗示华伟老人将完成心愿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 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 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相关内 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C项
好! 3 个月过去了,华伟老人的孙子收到一条信息,上面显示的与老人要找的卫国的 家乡和家人完全吻合。 (五) 路面上的冰雪融化了。老人坐的车启动了 卫国的侄儿已是年近 80 的老人了,见到华伟老人后泣不成声,说,叔叔有下落 了,叔叔有下落了。 华伟老人从小包中取出一个小铁盒递到卫国侄儿的手中,说,这是一枚军功章。 卫国的侄儿用手轻轻地打开小铁盒一看,只见那枚军功章熠熠生辉。 爷爷,这么多年,您一直不让我们看这个小铁盒,原来藏的是这么大的秘密啊。 华伟老人的孙子既惊讶又感慨地说。 是的,这个秘密可以洗清我叔叔那些传说中的不白之冤啦。卫国的侄儿用颤抖的 手抚摸着那枚军功章。 这么多年了,真的难为你们啦。华伟老人把卫国侄儿的手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中。 谢谢您何,华叔!您的小铁盒藏了我叔叔的一生啊。卫国的侄儿忍不住流下泪来。 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郑重地说,我的任务完成了 卫国的侄儿向华伟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 年第 12 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小铁盒里的秘密”为标题,既设置了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又推动情节发展,到最后真相大白,更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B. 班长卫国教华伟打仗、识字,华伟把母亲煮的 20 个鸡蛋分给全班的人吃,突 出表现了在战争年代战士们所结下的浓厚战友情与兄弟情。 C. 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行文,其实卫国的家人也一直在寻找华伟老人,他们 要用军功章洗清卫国在“文化大革命”中所遭受的不白之宽。 D. 小说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中间插叙回忆内容,娓娓道来,质朴的语言 中透露着对革命友谊和华伟一生信守承诺的举动的赞美。 8. 小说中华伟老人在送军功章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小说内 容简要分析。 9. 文中有三处对雪的描写,请结合小说内容分别分析其作用。 【答案】7. C 8. ①寻找卫国的家人一直没有结果时:心里惦记,成了心 病;②快见到卫国的家人时:兴奋和迫不及待的心理;③见到卫国的家人时:激 动和如释重负的心理。 9. ①第一处“雪停了,太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烘托人物兴奋的心情,引出 华伟老人对往事的回忆;②第二处“雪还在下着。雪花打得人眼睛睁不开”,渲 染了悲壮的气氛,烘托战斗的激烈。③第三处“路面上的冰雪融化了”,交代场 景,暗示华伟老人将完成心愿。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 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 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相关内 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C 项
“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行文”说法错误,本文没有采用明暗两条线索,只采用了 条线索,还有“卫国的家人其实也一直在寻找华伟”于文无据。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根据文章中对人物的叙述 描写,以及人物言行举止进行分析概括。本题要求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中华 伟老人在送军功章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分析小说中华伟老人在送军 功章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需要结合文章对华伟老人在送军功章的过 程中的介绍,华伟老人的行为神情心理描写进行分析即可得出。本题要求注意文 章中插叙部分,华伟老人寻找卫国家人未果要放在前面。比如,文章第四部分“66 年过去了,老人的心愿一直没有了却,这早已成了他心头的一块病”,华伟老人 直寻找卫国家人,寻找了66年没有结果,心里惦记,成了心病。文章第一部 分,“真是不巧啊,刚到淮阴就一连下了几天雪,今天终于可以出门啦。坐在轮 椅上的华伟老人显得很兴奋”“爷爷,我们还得等一等,路面现在有点滑,车子 不能开。孙子华振不打算急于现在就开车走。孙子啊,我真的有点等不及了。您 别急,我们到了这里不就是等于到了卫爷爷的家了吗”快见到卫国家人时兴奋和 迫不及待心情。文章第五部分“华伟老人把卫国侄儿的手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 中”“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郑重地说,我的任务完成了”见到了卫国的家人, 把卫国的军功章给了卫国家人激动和如释重负的心理。 【9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分析把握环境描写作用能力。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 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 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本题要求考生结合小说内容分别分析文中有 三处对雪的描写的作用。答题时可按照上述思路对照原文进行分析作答。具体作 答时,先找出文中三处对雪的描写,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第一处对雪 的描写在文章第一部分,“雪停了,太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根据后文“刚到 淮阴就一连下了几天雪,今天终于可以出门啦。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显得很兴 奋”可知此处的对雪停后太阳露出笑脸的雪景的描写烘托了雪停了华伟老人终 于可以去看卫国家人,完成卫国交给自己嘱托的兴奋心情,同时也引起华伟来人 对往事的回忆。第二处对雪景的描写在文章第三部分,华伟老人回忆自己与卫国 当年参加高望山战斗时情景,“高望山战斗是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进行的。战士 们己经断粮两天了,粮食还是送不上来,雪是他们唯一充饥的来源”“雪还在下 着。雪花打得人眼睛睁不开”,结合当时的战斗情景“一颗炮弹落在华伟身旁炸 响。班长卫国掸了掸身上的泥土和雪花,睁眼看了看,只剩下他一个人能够站起 来了。他看了看华伟正在向他招手,已不能说话”,可知此处雪景描写渲染了悲 壮气氛和战斗的恶劣。第三处雪景描写在文章第五部分,该部分写华伟老人经过 66年的寻找,终于找到了卫国老人的家人,此时“路面上的冰雪融化了”,华 伟老人坐的车子启动了,此时雪景的描绘交代了华伟老人见卫国家人的场景,冰 雪融化暗示了华伟老人将要见到卫国家人将完成心愿,也就是完成卫国老人交给 自己任务一一把卫国军功章交给卫国家人。 【点睛】解答环境描写作用题,我们要从环境本身的特点、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 系、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综合考虑。第一步,分析环境本 身的特点。自然环境描写答题时,要紧扣其表现了怎样的地域风格,提示了什么 时间、季节,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等。第二步,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
“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行文”说法错误,本文没有采用明暗两条线索,只采用了一 条线索,还有“卫国的家人其实也一直在寻找华伟”于文无据。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根据文章中对人物的叙述 描写,以及人物言行举止进行分析概括。本题要求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中华 伟老人在送军功章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分析小说中华伟老人在送军 功章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需要结合文章对华伟老人在送军功章的过 程中的介绍,华伟老人的行为神情心理描写进行分析即可得出。本题要求注意文 章中插叙部分,华伟老人寻找卫国家人未果要放在前面。比如,文章第四部分“66 年过去了,老人的心愿一直没有了却,这早已成了他心头的一块病”,华伟老人 一直寻找卫国家人,寻找了 66 年没有结果,心里惦记,成了心病。文章第一部 分,“真是不巧啊,刚到淮阴就一连下了几天雪,今天终于可以出门啦。坐在轮 椅上的华伟老人显得很兴奋”“爷爷,我们还得等一等,路面现在有点滑,车子 不能开。孙子华振不打算急于现在就开车走。孙子啊,我真的有点等不及了。您 别急,我们到了这里不就是等于到了卫爷爷的家了吗”快见到卫国家人时兴奋和 迫不及待心情。文章第五部分“华伟老人把卫国侄儿的手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 中”“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郑重地说,我的任务完成了”见到了卫国的家人, 把卫国的军功章给了卫国家人激动和如释重负的心理。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环境描写作用能力。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 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 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本题要求考生结合小说内容分别分析文中有 三处对雪的描写的作用。答题时可按照上述思路对照原文进行分析作答。具体作 答时,先找出文中三处对雪的描写,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第一处对雪 的描写在文章第一部分,“雪停了,太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根据后文“刚到 淮阴就一连下了几天雪,今天终于可以出门啦。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显得很兴 奋”可知此处的对雪停后太阳露出笑脸的雪景的描写烘托了雪停了华伟老人终 于可以去看卫国家人,完成卫国交给自己嘱托的兴奋心情,同时也引起华伟来人 对往事的回忆。第二处对雪景的描写在文章第三部分,华伟老人回忆自己与卫国 当年参加高望山战斗时情景,“高望山战斗是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进行的。战士 们已经断粮两天了,粮食还是送不上来,雪是他们唯一充饥的来源”“雪还在下 着。雪花打得人眼睛睁不开”,结合当时的战斗情景“一颗炮弹落在华伟身旁炸 响。班长卫国掸了掸身上的泥土和雪花,睁眼看了看,只剩下他一个人能够站起 来了。他看了看华伟正在向他招手,已不能说话”,可知此处雪景描写渲染了悲 壮气氛和战斗的恶劣。第三处雪景描写在文章第五部分,该部分写华伟老人经过 66 年的寻找,终于找到了卫国老人的家人,此时“路面上的冰雪融化了”,华 伟老人坐的车子启动了,此时雪景的描绘交代了华伟老人见卫国家人的场景,冰 雪融化暗示了华伟老人将要见到卫国家人将完成心愿,也就是完成卫国老人交给 自己任务——把卫国军功章交给卫国家人。 【点睛】解答环境描写作用题,我们要从环境本身的特点、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 系、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综合考虑。第一步,分析环境本 身的特点。自然环境描写答题时,要紧扣其表现了怎样的地域风格,提示了什么 时间、季节,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等。第二步,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
分析环境描写要看它对刻画人物起到什么作用,具体如下:衬托人物……心理; 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第三步,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环境描写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伏笔,做铺垫。第四步,深化文章中 心(主题)。叙事类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最终都是为了深化文章的主题,答题时必 须要结合文章中心(主题)来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 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 “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 统和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 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 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 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 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 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害何可以止?”韩家奴对曰:“ 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 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轂,鲜有还者。 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 则十倍其息,至有霱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 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 太宗笑 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 静则寇盜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 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 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 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 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 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賢?”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 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 帝默然。 (选自《辽史·萧韩家奴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 则寇盗自止 B.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 则寇盗自止 C.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 则寇盗自止 D.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 则寇盗自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析环境描写要看它对刻画人物起到什么作用,具体如下:衬托人物……心理; 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第三步,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环境描写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伏笔,做铺垫。第四步,深化文章中 心(主题)。叙事类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最终都是为了深化文章的主题,答题时必 须要结合文章中心(主题)来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 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 “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 统和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 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 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 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 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 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害何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 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 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 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 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 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 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 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 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 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 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 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 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 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 帝默然。 (选自《辽史·萧韩家奴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 则寇盗自止 B. 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 则寇盗自止 C. 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 则寇盗自止 D. 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 则寇盗自止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 犹未壮,故称“弱冠”。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B.帑廪,粮仓钱库的意思。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 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 C.史笔,既是历史记载的代称,也可以指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还可以指执史 笔的人,即史官。 D.穆宗,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如 武丁称高宗。汉以后,历代帝王都有庙号。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韩家奴品行髙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用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担心别人 会受到损害,便退钱领回了牛;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却不忘规讽 B.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他借炒栗之事讽 谏皇上要掌握火候,才能使事情尽善尽美。 C.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引用唐太宗和大臣的 对话,巧妙地告诉皇上,治理盗贼的关键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 D.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死伤数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 记录,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他直言穆宗英明的原因,让皇上默然。 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 故,则复补以少壮 (2)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 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 【答案】10.C 11.B 13.(1)向人借贷,则要附加十倍的利息,以致有人出卖子女、割让田地,都 不能偿还。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就用年轻力壮之人补充。 (2)穆宗尽管凶狠残暴,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 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这次秋山狩猎的死伤之数。我因此认为穆 宗贤明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査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 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 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内省嗜欲”与“外 罢游幸”结构对称,中间断句,“幸”后断句,排除A、B、D。故选C 句子翻译为:盗贼之所以滋生,是因为无限制地征收赋税,以致民不聊生。现在 我在内节制嗜欲,在外停止巡游,使天下安静,那么盗贼自然就没有了。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 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 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 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选项“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 房。”错误,在古代,“廪”指官府储备粮食的仓库。“帑”指官府收藏钱财的 库房。故选B
A.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 犹未壮,故称“弱冠”。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B. 帑廪,粮仓钱库的意思。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 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 C. 史笔,既是历史记载的代称,也可以指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还可以指执史 笔的人,即史官。 D. 穆宗,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如 武丁称高宗。汉以后,历代帝王都有庙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用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担心别人 会受到损害,便退钱领回了牛;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却不忘规讽。 B. 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他借炒栗之事讽 谏皇上要掌握火候,才能使事情尽善尽美。 C. 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引用唐太宗和大臣的 对话,巧妙地告诉皇上,治理盗贼的关键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 D. 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死伤数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 记录,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他直言穆宗英明的原因,让皇上默然。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 故,则复补以少壮。 (2)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 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 【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向人借贷,则要附加十倍的利息,以致有人出卖子女、割让田地,都 不能偿还。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就用年轻力壮之人补充。 (2)穆宗尽管凶狠残暴,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 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这次秋山狩猎的死伤之数。我因此认为穆 宗贤明。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 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 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内省嗜欲”与“外 罢游幸”结构对称,中间断句,“幸”后断句,排除 A、B、D。故选 C。 句子翻译为:盗贼之所以滋生,是因为无限制地征收赋税,以致民不聊生。现在 我在内节制嗜欲,在外停止巡游,使天下安静,那么盗贼自然就没有了。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 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 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 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 选项“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 房。”错误,在古代,“廪”指官府储备粮食的仓库。“帑”指官府收藏钱财的 库房。故选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