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2018届高三语文统考(一调)试卷 总分:150分时量:150分钟 长沙市教科院组织名优教师联合命制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上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意识到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对人类社会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性。《国语·周语》记载,周灵王二十二年,灵王之子晋劝阻其父雍 塞谷水,按照周太子晋的理解,不毁高山,不填沼泽,不堵江河,不决湖泊,这 是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准则 先秦儒家思想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处处强调“仁民爱物”。要想与天 地万物和谐共处,首先要节制人类的欲望,按照大自然的节奏、万物生长的节律 来安排人类行为。《论语》记载孔子“弋不射宿,钓而不纲”,不捕射归巢的鸟, 不用网将大小鱼捞尽,而是只钓鱼,意思是说要有节制地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 存环境的可持续性。《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孟子说的一段话,“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 用也”。《礼记·月令》则明确要求要根据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适时的砍 伐和田猎。由此可见,传统儒家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 人类作为有机整体中的重要一分子,应遵循自然规律,“以时禁发”,唯有如此, 方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儒家的这种生态伦理思想也广泛存在于传统乡规民约中。各地乡村纷纷成立了封 山会、禁山会、青苗会等民间组织,普遍制定和实施了严禁砍伐林木的制度。以 《文堂乡约家法》产生地徽州的文堂村为例,该村山林资源丰富,规定:“本都 远近山场栽植松杉竹木,毋许盗砍盜卖。诸凡樵采人止取杂木。如违,鸣众惩治。” 传统乡约不仅充分认识到了山地林木的重要作用,还看到了破坏林木所造成的严 重后果。如明末清初源头李氏族人于1828年订立“输山碑”规约指出:“募修 岭路,挨路上下之山,必先禁止开种,庶免沙土泻流壅塞。斯为尽善乐助,有功 兹幸。众山主矢志好善,自岭头至岭脚,凡崎岖之处,不论公私,永远抛荒;平 坦处,挨路,上输三丈、下输二丈,永禁开挖。”这些材料证明,传统乡民们已 经注意到森林植被对于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分、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 清咸丰元年(1851年),今贵阳市乌当区金花镇下铺村的村民在回龙寺前共同 竖立了一块“禁止碑”,规定,“凉亭内不准挖泥;小山坡不准开石,挖泥,割 柴叶、茨草;贵州坡不准开石、挖泥:大石板及敲邦候不准开山、挖泥、看牛、 割柴叶、茨草;官塘不准担水,外面骑马与抬轿,不准进堡过道。以上五条如若 不遵,罚银四两六钱是实。”这五条,有四条与保护环境有关,涉及植被、水资 源等方面保护。正是由于传统乡规民约的禁规严密、惩治苛刻,在客观上培养了 乡民种植和保护林木的习俗,提升了乡民们守住绿水青山的意识。 (摘编自中华书局出版的《好规矩共遵守一一乡规民约代代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我们的祖先在上古时代就已经意识到了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性。 B.传统儒家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人类只要遵循自然规律,“以 时禁发”,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湖南省长沙市 2018 届高三语文统考(一调)试卷 总分:150 分 时量:150 分钟 长沙市教科院组织名优教师联合命制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上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意识到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对人类社会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性。《国语·周语》记载,周灵王二十二年,灵王之子晋劝阻其父雍 塞谷水,按照周太子晋的理解,不毁高山,不填沼泽,不堵江河,不决湖泊,这 是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准则。 先秦儒家思想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处处强调“仁民爱物”。要想与天 地万物和谐共处,首先要节制人类的欲望,按照大自然的节奏、万物生长的节律 来安排人类行为。《论语》记载孔子“弋不射宿,钓而不纲”,不捕射归巢的鸟, 不用网将大小鱼捞尽,而是只钓鱼,意思是说要有节制地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 存环境的可持续性。《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孟子说的一段话,“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 用也”。《礼记·月令》则明确要求要根据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适时的砍 伐和田猎。由此可见,传统儒家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 人类作为有机整体中的重要一分子,应遵循自然规律,“以时禁发”,唯有如此, 方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儒家的这种生态伦理思想也广泛存在于传统乡规民约中。各地乡村纷纷成立了封 山会、禁山会、青苗会等民间组织,普遍制定和实施了严禁砍伐林木的制度。以 《文堂乡约家法》产生地徽州的文堂村为例,该村山林资源丰富,规定:“本都 远近山场栽植松杉竹木,毋许盗砍盗卖。诸凡樵采人止取杂木。如违,鸣众惩治。” 传统乡约不仅充分认识到了山地林木的重要作用,还看到了破坏林木所造成的严 重后果。如明末清初源头李氏族人于 1828 年订立“输山碑”规约指出:“募修 岭路,挨路上下之山,必先禁止开种,庶免沙土泻流壅塞。斯为尽善乐助,有功 兹幸。众山主矢志好善,自岭头至岭脚,凡崎岖之处,不论公私,永远抛荒;平 坦处,挨路,上输三丈、下输二丈,永禁开挖。”这些材料证明,传统乡民们已 经注意到森林植被对于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分、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 清咸丰元年(1851 年),今贵阳市乌当区金花镇下铺村的村民在回龙寺前共同 竖立了一块“禁止碑”,规定,“凉亭内不准挖泥;小山坡不准开石,挖泥,割 柴叶、茨草;贵州坡不准开石、挖泥;大石板及敲邦候不准开山、挖泥、看牛、 割柴叶、茨草;官塘不准担水,外面骑马与抬轿,不准进堡过道。以上五条如若 不遵,罚银四两六钱是实。”这五条,有四条与保护环境有关,涉及植被、水资 源等方面保护。正是由于传统乡规民约的禁规严密、惩治苛刻,在客观上培养了 乡民种植和保护林木的习俗,提升了乡民们守住绿水青山的意识。 (摘编自中华书局出版的《好规矩共遵守——乡规民约代代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我们的祖先在上古时代就已经意识到了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性。 B.传统儒家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人类只要遵循自然规律,“以 时禁发”,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C.儒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国古代传统的乡规民约之中 广泛存在,代代相传。 D.乡民种植和保护林木的习俗得到了传统乡规民约的保护,在客观上也提升了 乡民们守住绿水青山的意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主要从儒家言论和乡规民约这两个视角,阐述了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意 识和地方民间的举措。 B.文章用大量乡规民约的原文,证明了自古以来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落实到 了行动之中。 C.文章用《论语》《孟子》《礼记》中的原文,来证明人类如果要与天地万物 和谐共处,就首先要节制自己的欲望。 D.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其中的引用既有直接引用,也 有间接引用,以直接引用为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认为,不毁高山,不填沼泽,不堵江河,不决湖泊,这是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最高准则 B.传统乡约充分认识到了保护山地林木的重要作用,也注意到了破坏森林植被 对水土流失、涵养水分等产生的严重后果。 C.徽州的文堂村山林资源丰富,其乡约规定,所有林木禁止盗砍盗卖,对违犯 者将进行严惩 D.下铺村村民在回龙寺前竖立的“禁止碑”是一部完整的乡规民约,每一条款 都涉及环境保护。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狗这一辈子 刘亮程 ①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 太解人意了均不行。总之,稍一马虎便会被人吃了肉剥了皮。狗本是看家守院的, 更多时候却连自己都看守不住 ②活到一把子年纪,狗命便相对安全了,倒不是狗活出了什么经验。尽管一条老 狗的见识,肯定会让一个走遍天下的人吃惊。狗却不会像人,年轻时咬出点名气 老了便可坐享其成。狗一老,再无人谋它脱毛的皮,更无人敢问津它多病的肉体, 这时的狗很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世界已拿它没有办法,只好撒手,交给时间 和命 ③一条熬出来的狗,熬到拴它的铁链朽了,不挣而断。养它的主人也入暮年,明 知这条狗再走不到哪里,就随它去吧。狗摇摇晃晃走出院门,四下里望望,是不 是以前的村庄已看不清楚。狗在早年捡到过一根干骨头的沙沟梁转转;在早年恋 过一条母狗的乱草滩转转;遇到早年咬过的人,远远避开,一副内疚的样子。其 实被狗咬过的人,大都把仇恨记在主人身上,而主人又一古脑把责任全推到狗身 上。一条狗随时都必须准备着承受一切。 ④在乡下,家家门口拴一条狗,目的很明确:把门。人的门被狗把持,仿佛狗的 家。来人并非找狗,却先要与狗较量一阵,等到终于见了主人,来时的心境已落 了大半,想好的话语也吓得忘掉大半。狗的影子始终在眼前窜悠,答问间时闻狗 吠,令来人惊魂不定。主人则可从容不迫,坐察其来意。这叫未与人来先与狗往
C.儒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国古代传统的乡规民约之中 广泛存在,代代相传。 D.乡民种植和保护林木的习俗得到了传统乡规民约的保护,在客观上也提升了 乡民们守住绿水青山的意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主要从儒家言论和乡规民约这两个视角,阐述了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意 识和地方民间的举措。 B.文章用大量乡规民约的原文,证明了自古以来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落实到 了行动之中。 C.文章用《论语》《孟子》《礼记》中的原文,来证明人类如果要与天地万物 和谐共处,就首先要节制自己的欲望。 D.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其中的引用既有直接引用,也 有间接引用,以直接引用为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古人认为,不毁高山,不填沼泽,不堵江河,不决湖泊,这是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最高准则。 B.传统乡约充分认识到了保护山地林木的重要作用,也注意到了破坏森林植被 对水土流失、涵养水分等产生的严重后果。 C.徽州的文堂村山林资源丰富,其乡约规定,所有林木禁止盗砍盗卖,对违犯 者将进行严惩。 D.下铺村村民在回龙寺前竖立的“禁止碑”是一部完整的乡规民约,每一条款 都涉及环境保护。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狗这一辈子 刘亮程 ①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 太解人意了均不行。总之,稍一马虎便会被人吃了肉剥了皮。狗本是看家守院的, 更多时候却连自己都看守不住。 ②活到一把子年纪,狗命便相对安全了,倒不是狗活出了什么经验。尽管一条老 狗的见识,肯定会让一个走遍天下的人吃惊。狗却不会像人,年轻时咬出点名气, 老了便可坐享其成。狗一老,再无人谋它脱毛的皮,更无人敢问津它多病的肉体, 这时的狗很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世界已拿它没有办法,只好撒手,交给时间 和命。 ③一条熬出来的狗,熬到拴它的铁链朽了,不挣而断。养它的主人也入暮年,明 知这条狗再走不到哪里,就随它去吧。狗摇摇晃晃走出院门,四下里望望,是不 是以前的村庄已看不清楚。狗在早年捡到过一根干骨头的沙沟梁转转;在早年恋 过一条母狗的乱草滩转转;遇到早年咬过的人,远远避开,一副内疚的样子。其 实被狗咬过的人,大都把仇恨记在主人身上,而主人又一古脑把责任全推到狗身 上。一条狗随时都必须准备着承受一切。 ④在乡下,家家门口拴一条狗,目的很明确:把门。人的门被狗把持,仿佛狗的 家。来人并非找狗,却先要与狗较量一阵,等到终于见了主人,来时的心境已落 了大半,想好的话语也吓得忘掉大半。狗的影子始终在眼前窜悠,答问间时闻狗 吠,令来人惊魂不定。主人则可从容不迫,坐察其来意。这叫未与人来先与狗往
⑤有经验的主人听到狗叫,先不忙着出来,开个门缝往外瞧瞧。若是不想见的人, 比如来借钱的,讨债的,寻仇的…便装个没听见。狗自然咬得更起劲。来人朝 院子里喊两声,自愧不如狗的嗓门大,也就缄默。狠狠踢一脚院门,骂声“狗养 的”,走了。 ⑥若是非见不可的贵人,主人一趟子跑出来,打开狗,骂一句“瞎了狗眼了” 狗自会没趣地躲开。稍慢一步又会挨棒子。狗挨打挨骂是常有的事,一条狗若因 主人错怪便赌气不咬人,睁一眼闭一眼,那它的狗命也就不长了 ⑦一条称职的好狗,不得与其他任何一个外人混熟。在它的狗眼里,除主人之外 的任何面孔都必须是陌生的、危险的,更不得与邻居家的狗相往来。人养了狗 狗就必须把所有爱和忠诚奉献给人,而不应该给另一条狗。 ⑧狗这一辈子像梦一样飘忽,没人知道狗是带着什么使命来到人世 ⑨人一睡着,村庄便成了狗的世界,喧嚣一天的人再无话可说,土地和人都乏了。 此时狗语大作,狗的声音在夜空飘来荡去,将远远近近的村庄连在一起。那是人 之外的另一种声音,飘忽、神秘。莽原之上,明月之下,人们熟睡的躯体是听者, 土墙和土墙的影子是听者,路是听者。年代久远的狗吠融入空气中,已经成寂静 的一部分 ⑩在这众狗狺狺的夜晚,肯定有一条老狗,默不作声。它是黑夜的一部分,它在 一个村庄转悠到老,是村庄的一部分,它再无人可咬,因而也是人的一部分。这 是条终于可以冥然入睡的狗,在人们久不再去的僻远路途,废弃多年的荒宅旧院 这条狗来回地走动,眼中满是人们多年前的陈事旧影。 (选自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句话是对狗这一辈子的高度概括,也是全文的总起;“不容易” 字揭示出了狗的命运,是文章的文眼所在。 B.第②段写到狗命的安全,竟然是因为皮已脱毛、肉本多病成为了严重的废物 而无人问津,获得相对安全,其颇具嘲讽的理由令人心酸 C.文章通过大量的叙事来写狗的一生,不假议论,冷静客观的将动物的命运与 人的沧桑叠化在一起,展现出了一个人类透视自身命运的独特窗口。 D.作者主要以拟人手法来写“狗这一辈子”,并未简单地将“狗”作为驱遣情 思的物象和工具,从而由衷地表达出了对自然万物的理解与尊重。 5.文章多次提到狗的“主人”,从文本看,“主人”对狗的态度体现在哪些方 面?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狗又是怎样的态度?请简要说明。(5分) 6.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说,一条老狗是“黑夜的一部分”,是“村庄的一部分” 也是“人的一部分”。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些说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在第12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暨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上,全球化智库 (CCG)发布了《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国外获得最 髙学位的主修科目中,商科以47.3%居首位,占比近半数,应用科学居第二位 (16.2%),自然科学占比最低,为7.4% 对于这一数据,CCG秘书长苗绿博士表示:“其实出国学习自然科学的人数 很多,我相信这些年归国人数也有所增长。随着‘千人计划’等各种国家政策的
⑤有经验的主人听到狗叫,先不忙着出来,开个门缝往外瞧瞧。若是不想见的人, 比如来借钱的,讨债的,寻仇的……便装个没听见。狗自然咬得更起劲。来人朝 院子里喊两声,自愧不如狗的嗓门大,也就缄默。狠狠踢一脚院门,骂声“狗养 的”,走了。 ⑥若是非见不可的贵人,主人一趟子跑出来,打开狗,骂一句“瞎了狗眼了”, 狗自会没趣地躲开。稍慢一步又会挨棒子。狗挨打挨骂是常有的事,一条狗若因 主人错怪便赌气不咬人,睁一眼闭一眼,那它的狗命也就不长了。 ⑦一条称职的好狗,不得与其他任何一个外人混熟。在它的狗眼里,除主人之外 的任何面孔都必须是陌生的、危险的,更不得与邻居家的狗相往来。人养了狗, 狗就必须把所有爱和忠诚奉献给人,而不应该给另一条狗。 ⑧狗这一辈子像梦一样飘忽,没人知道狗是带着什么使命来到人世。 ⑨人一睡着,村庄便成了狗的世界,喧嚣一天的人再无话可说,土地和人都乏了。 此时狗语大作,狗的声音在夜空飘来荡去,将远远近近的村庄连在一起。那是人 之外的另一种声音,飘忽、神秘。莽原之上,明月之下,人们熟睡的躯体是听者, 土墙和土墙的影子是听者,路是听者。年代久远的狗吠融入空气中,已经成寂静 的一部分。 ⑩在这众狗狺狺的夜晚,肯定有一条老狗,默不作声。它是黑夜的一部分,它在 一个村庄转悠到老,是村庄的一部分,它再无人可咬,因而也是人的一部分。这 是条终于可以冥然入睡的狗,在人们久不再去的僻远路途,废弃多年的荒宅旧院, 这条狗来回地走动,眼中满是人们多年前的陈事旧影。 (选自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第一句话是对狗这一辈子的高度概括,也是全文的总起;“不容易”三 字揭示出了狗的命运,是文章的文眼所在。 B.第②段写到狗命的安全,竟然是因为皮已脱毛、肉本多病成为了严重的废物 而无人问津,获得相对安全,其颇具嘲讽的理由令人心酸。 C.文章通过大量的叙事来写狗的一生,不假议论,冷静客观的将动物的命运与 人的沧桑叠化在一起,展现出了一个人类透视自身命运的独特窗口。 D.作者主要以拟人手法来写“狗这一辈子”,并未简单地将“狗”作为驱遣情 思的物象和工具,从而由衷地表达出了对自然万物的理解与尊重。 5.文章多次提到狗的“主人”,从文本看,“主人”对狗的态度体现在哪些方 面?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狗又是怎样的态度?请简要说明。(5 分) 6.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说,一条老狗是“黑夜的一部分”,是“村庄的一部分”, 也是“人的一部分”。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些说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在第 12 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暨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上,全球化智库 (CCG)发布了《2017 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国外获得最 高学位的主修科目中,商科以 47.3%居首位,占比近半数,应用科学居第二位 (16.2%),自然科学占比最低,为 7.4%。 对于这一数据,CCG 秘书长苗绿博士表示:“其实出国学习自然科学的人数 很多,我相信这些年归国人数也有所增长。随着‘千人计划’等各种国家政策的
实施,对尖端科学的扶持力度都在增长,这也是未来吸引人才的重要方向。从个 人经验来说,我希望更多的海归在国外有工作经历再回来,这对自己的职业生涯 更有帮助。 调査显示,近半数海归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但多数海归对国内就业形势和政策尚 缺乏了解,就业信息咨询、海归政策解读、职业规划、就业推荐是海归人员在回 国之前最渴望获得的四项服务 (摘自科学网8月14日报道) 材料二 捧着红彤彤的国家科学技术奖证书,任晓兵欣慰自己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2009 年,作为第二批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任晓兵毅然决定从日本回国,参与创建 了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带领一批青年科研人员矢志创新,在2017 年1月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任晓兵荣获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 等奖。 中国有更大的舞台,能提供更多的机遇和上升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可 以大施拳脚,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任晓兵说 统计显示,自2008年国家“千人计划”实施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引才项目累 计引进高层次人才超过4万名,引进教授层次人才数量是1978年至2008年引进 总量的20余倍,带动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回归潮。根据 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留学回国人员增长率首次超过出国留学人员,高 出1.7个百分点。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 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 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振聋发聩。在这样的感召下,大量学有所成的留学人才回 国报效祖国。 (摘自新华社2月22日报道) 材料三
实施,对尖端科学的扶持力度都在增长,这也是未来吸引人才的重要方向。从个 人经验来说,我希望更多的海归在国外有工作经历再回来,这对自己的职业生涯 更有帮助。” 调查显示,近半数海归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但多数海归对国内就业形势和政策尚 缺乏了解,就业信息咨询、海归政策解读、职业规划、就业推荐是海归人员在回 国之前最渴望获得的四项服务。 (摘自科学网 8 月 14 日报道) 材料二: 捧着红彤彤的国家科学技术奖证书,任晓兵欣慰自己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2009 年,作为第二批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任晓兵毅然决定从日本回国,参与创建 了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带领一批青年科研人员矢志创新,在 2017 年 1 月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任晓兵荣获 2016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中国有更大的舞台,能提供更多的机遇和上升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可 以大施拳脚,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任晓兵说。 统计显示,自 2008 年国家“千人计划”实施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引才项目累 计引进高层次人才超过 4 万名,引进教授层次人才数量是 1978 年至 2008 年引进 总量的 20 余倍,带动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回归潮。根据 相关数据显示,2016 年,中国留学回国人员增长率首次超过出国留学人员,高 出 1.7 个百分点。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 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在欧美同学会成立 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习 近 平 总 书 记的讲话振聋发聩。在这样的感召下,大量学有所成的留学人才回 国报效祖国。 (摘自新华社 2 月 22 日报道) 材料三:
图解2015年中国留学人员情况 2005年至2015年 中国留学人员变化情况一览 单位:万人 5985237 太出国学人员半回国人员一湖4 自照学 万人自费照 2293 3648 48,18 37.38 8535 万人 总人数 总人数 5237 年份33 从1978年到2015年启正在国外学习 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 43万人 248万人 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 占已完成学业群体 站4万人一m万人→ 7987% 材料四: 从2007年到2017年这10年间,出国留学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出国留学 群体整体质量参差不齐。既有传统的“精英留学”,即申请到国外名校读本科、 硕士、博士;又有到国外读一般普通院校的“大众化留学”;在一些局部,确实 也存在学力较弱的学生到国外“混文凭”的现象。二是出国留学低龄化。目前, 到国外接受高中以及高中以下教育的学生比例接近30%。 观察2007年以后的出国留学数据和结构,就不难解释为何会有“归国潮”现象 了。2007年后快速增加的出国留学学生,在2011年毕业之后开始找工作,此时 相较于陷于泥潭的西方国家,中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势头对他们有很强吸引 力。这其中,不乏一些竞争力偏弱的人群,也提高了回国留学比例 应该关注的是,出国留学中的精英留学群体,有多少选择回国,这对评价出国留 学的价值和我国对人才的真实吸引力极为重要。对此,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 公室的负责人指出:“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 域滞留率平均达到87% (摘自参考消息网10月28日报道)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国家通过扶持尖端科学来吸引自然科学类海外人才回归,鼓励这些人才在回 国前先获取一定的工作经验。 B.自“千人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引进教授层次人才的数量较此前30年大幅增 长,带动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归热潮。 C.从2015年我国的留学人员数据统计看,出国留学人数仍然高于留学回国人数 而出国留学人员中的近80%选择了回国。 D.最近10年,出国留学人员由以前的精英留学为主逐渐转为精英留学和大众化 留学并存的状态
材料四: 从 2007 年到 2017 年这 10 年间,出国留学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出国留学 群体整体质量参差不齐。既有传统的“精英留学”,即申请到国外名校读本科、 硕士、博士;又有到国外读一般普通院校的“大众化留学”;在一些局部,确实 也存在学力较弱的学生到国外“混文凭”的现象。二是出国留学低龄化。目前, 到国外接受高中以及高中以下教育的学生比例接近 30%。 观察 2007 年以后的出国留学数据和结构,就不难解释为何会有“归国潮”现象 了。2007 年后快速增加的出国留学学生,在 2011 年毕业之后开始找工作,此时 相较于陷于泥潭的西方国家,中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势头对他们有很强吸引 力。这其中,不乏一些竞争力偏弱的人群,也提高了回国留学比例。 应该关注的是,出国留学中的精英留学群体,有多少选择回国,这对评价出国留 学的价值和我国对人才的真实吸引力极为重要。对此,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 公室的负责人指出:“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 域滞留率平均达到 87%。” (摘自参考消息网 10 月 28 日报道)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国家通过扶持尖端科学来吸引自然科学类海外人才回归,鼓励这些人才在回 国前先获取一定的工作经验。 B.自“千人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引进教授层次人才的数量较此前 30 年大幅增 长,带动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归热潮。 C.从 2015 年我国的留学人员数据统计看,出国留学人数仍然高于留学回国人数, 而出国留学人员中的近 80%选择了回国。 D.最近 10 年,出国留学人员由以前的精英留学为主逐渐转为精英留学和大众化 留学并存的状态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四则材料都是围绕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的情况进行阐述的,每则材料都运用了 精确数据和对比的方式。 B.四则材料的内容侧重点有别,其中材料一和材料二以报道新闻事实为主,材 料四则以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为主 C.除第三则材料外,其余每则材料都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倒金字塔结构,将最重 要的新闻内容放在了文章的最前面 D.根据材料三可知,在1978年到2015年时段,留学生完成学业后回国发展的 人员总量达到了出国留学人员总量的79.87%。 E.从材料中可知,我国留学回国的热潮己经形成,年度留学回国人员的数量已 经超过了当年的出国留学人员数量。 9.根据上述材料,试概括说明近年来留学回国现象的特点,并简要分析海归热 潮形成的原因。(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贤,字原德,邓人。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 帝善之,命翰林写置左右,备省览。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鉴 古录》,上之。 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与徐有贞同预机务。未几,进尚书。贤 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 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増 银 石亨、曹吉祥与有贞争权,并忌贤。诸御史论亨、吉祥,亨、吉祥疑出有贞、贤 意,诉之帝,下二人狱。会有风雷变,得释,谪贤福建参政。未行,王翱奏贤可 大用,遂留为吏部左侍郎。逾月,复尚书,直内阁如故。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 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当亨、吉祥用事, 贤顾忌不敢尽言,然每从容论对,所以裁抑之者甚至。 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 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贤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 臣贡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 不言,可卷舌偷位耶?” 初,御史刘濬劾柳溥败军罪,触帝怒。贤言御史耳目官,不宜谴。石亨谮贤曲护 帝渐疏贤,寻悟,待之如初。每独对,良久方出。遇事必召问可否,或遣中官就 问。贤务持大体,尤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 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成化二年冬卒,年五十九。帝震 悼,赠太师,谥文达。(节选自《明史·李贤列传》,有删略)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 遂寝亨/益恶贤 B.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 遂寝/亨益恶贤/ C.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 遂寝亨/益恶贤/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四则材料都是围绕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的情况进行阐述的,每则材料都运用了 精确数据和对比的方式。 B.四则材料的内容侧重点有别,其中材料一和材料二以报道新闻事实为主,材 料四则以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为主。 C.除第三则材料外,其余每则材料都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倒金字塔结构,将最重 要的新闻内容放在了文章的最前面。 D.根据材料三可知,在 1978 年到 2015 年时段,留学生完成学业后回国发展的 人员总量达到了出国留学人员总量的 79.87%。 E.从材料中可知,我国留学回国的热潮已经形成,年度留学回国人员的数量已 经超过了当年的出国留学人员数量。 9.根据上述材料,试概括说明近年来留学回国现象的特点,并简要分析海归热 潮形成的原因。(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李贤,字原德,邓人。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 帝善之,命翰林写置左右,备省览。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鉴 古录》,上之。 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与徐有贞同预机务。未几,进尚书。贤 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 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 银。 石亨、曹吉祥与有贞争权,并忌贤。诸御史论亨、吉祥,亨、吉祥疑出有贞、贤 意,诉之帝,下二人狱。会有风雷变,得释,谪贤福建参政。未行,王翱奏贤可 大用,遂留为吏部左侍郎。逾月,复尚书,直内阁如故。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 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当亨、吉祥用事, 贤顾忌不敢尽言,然每从容论对,所以裁抑之者甚至。 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 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贤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 臣贡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 不言,可卷舌偷位耶?” 初,御史刘濬劾柳溥败军罪,触帝怒。贤言御史耳目官,不宜谴。石亨谮贤曲护。 帝渐疏贤,寻悟,待之如初。每独对,良久方出。遇事必召问可否,或遣中官就 问。贤务持大体,尤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 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成化二年冬卒,年五十九。帝震 悼,赠太师,谥文达。 (节选自《明史·李贤列传》,有删略)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 遂寝亨/益恶贤/ B.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 遂寝/亨益恶贤/ C.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 遂寝亨/益恶贤/
D.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 事遂寝/亨益恶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试,又称“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 凡举人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B.传国玺,又称“传国玉玺”、“传国宝”,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乃 奉秦始皇之命所镌,被历朝历代视为王朝正统的象征 C.御史,自秦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为皇帝耳目,故又称耳目官。 D.谥,谥号,指古代帝王、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味的 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本文中属于官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贤很有学识。乡试考了第一,又能考中进士,所写正本十策常伴皇帝身边, 编写了《鉴古录》给皇帝作为参考。 B.李贤很受皇帝信任。无论是景泰年间,还是英宗复位以后,或者宪宗即位后, 他都得到了始终如一的信任和重用。 C.李贤敢于进谏。在面对权臣石亨的意见时,坚持自己的看法,并最终让皇帝 接受了自己的意见 D.李贤富有同情心。山东发生饥荒时,他反对徐有贞的说法,坚决请求放赈 在长江南北水灾后,力主朝廷出台宽恤政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2)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风雨中诵潘邠老诗 韩滤① 满城风雨近重阳②,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①韩澆(1160--1224),江西上饶人,南宋诗人,从仕不久即归隐。本诗写 于庆元四年(1198年)秋。②“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 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引用开头,写出了重阳佳节之时,诗人于风雨飘摇中独登吴山之巅的形 象 B.颔联委婉抒情,既有年华渐老的感叹,也有无论入世出世,都意气轩昂的进 取 C.颈联情景交融,寄断肠悲愁的主观情感于本应吟兴的“野色”之上,形成对 比 D.尾联以景结情,以暮色苍茫中江水翻腾的画面收束全诗,有言尽而意无穷之
D.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 事遂寝/亨益恶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乡试,又称“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 凡举人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B.传国玺,又称“传国玉玺”、“传国宝”,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乃 奉秦始皇之命所镌,被历朝历代视为王朝正统的象征。 C.御史,自秦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为皇帝耳目,故又称耳目官。 D.谥,谥号,指古代帝王、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味的 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本文中属于官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李贤很有学识。乡试考了第一,又能考中进士,所写正本十策常伴皇帝身边, 编写了《鉴古录》给皇帝作为参考。 B.李贤很受皇帝信任。无论是景泰年间,还是英宗复位以后,或者宪宗即位后, 他都得到了始终如一的信任和重用。 C.李贤敢于进谏。在面对权臣石亨的意见时,坚持自己的看法,并最终让皇帝 接受了自己的意见。 D.李贤富有同情心。山东发生饥荒时,他反对徐有贞的说法,坚决请求放赈; 在长江南北水灾后,力主朝廷出台宽恤政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2)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风雨中诵潘邠老诗 韩淲① 满城风雨近重阳②,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①韩淲(1160—1224),江西上饶人,南宋诗人,从仕不久即归隐。本诗写 于庆元四年(1198 年)秋。②“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 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首联引用开头,写出了重阳佳节之时,诗人于风雨飘摇中独登吴山之巅的形 象。 B.颔联委婉抒情,既有年华渐老的感叹,也有无论入世出世,都意气轩昂的进 取。 C.颈联情景交融,寄断肠悲愁的主观情感于本应吟兴的“野色”之上,形成对 比。 D.尾联以景结情,以暮色苍茫中江水翻腾的画面收束全诗,有言尽而意无穷之 妙
E.全诗情随景生,景与意合,既显风雨中的气势充沛,又抒面对江山的万千感 15.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 这两种情感是不是矛盾的呢?请联系诗歌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 两句描写了拂晓行船所见,生动体现了自然时序交替的晢理。 (2)荀子在《劝学》一文中,通过先设风雨兴起、蛟龙产生这两个比喻,引出 了一个观点 。”说明学习 要注意积累;人只要努力学习,甚至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应该做到一言九鼎,诚信经营,绝不能为了 眼前利益而做损害人民和社会的事情。 ②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人们流离失所,骨肉分离,亲人们动如参商,一辈子 也可能再难得一见 ③作为青年一代,我们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两岸团圆 金瓯无缺,也梦想着能够国强民富,中华复兴 ④《国家宝藏》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在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成为了一档 网红节目,一时间去各大博物馆参观的人趋之若鹜 ⑤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在去产能的同时,各钢铁企业惨淡 经营,2017年的销售状况终于开始好转。 ⑥中印双方的军队在洞朗地区对峙已近两个月,中方表示,印度此举是在玩火, 他们应该对自己在中印边境的危言危行负责。 A.②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①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日,工信部指出,有些网络企业存在用户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使用目 的告知不充分等,并要求他们立即整改。 B.近年来,音量大、字体大、使用方便的老人手机大受市场欢迎,但质监部门 调査表明,随机检査网售老人机一千台,合格率为零,其质量让人堪忧 C.反腐败斗争能否取得压倒性胜利,关键是要找准问题的关节点、要害处,把 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 D.从1978年的冬天出发,中国风雨兼程走过40年,走进新时代,创造出震撼 世界的发展奇迹,重要一条就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日前收到你的来信和书稿,今已阅示,并提出了我的一点拙见,仅供参考。 B.老师,久仰了,自小学毕业分别后,我一直都特别想念您,您身体还好吧? C.令郎知书达理,好学上进,现又秉承父志,研究量子力学,实在可喜可贺! D.在本届文化年会上,大家一致推举您忝列“传统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自然界的香味叫人开脾健胃,恶臭则令人掩鼻。为什么要“掩鼻”呢?①,掩 住了鼻子,就等于关闭了嗅觉器官。那么,②?答案是有。植物不但有鼻子
E.全诗情随景生,景与意合,既显风雨中的气势充沛,又抒面对江山的万千感 慨。 15.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 这两种情感是不是矛盾的呢?请联系诗歌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了拂晓行船所见,生动体现了自然时序交替的哲理。 (2)荀子在《劝学》一文中,通过先设风雨兴起、蛟龙产生这两个比喻,引出 了一个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学习 要注意积累;人只要努力学习,甚至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应该做到一言九鼎,诚信经营,绝不能为了 眼前利益而做损害人民和社会的事情。 ②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人们流离失所,骨肉分离,亲人们动如参商,一辈子 也可能再难得一见。 ③作为青年一代,我们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两岸团圆, 金瓯无缺,也梦想着能够国强民富,中华复兴。 ④《国家宝藏》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在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成为了一档 网红节目,一时间去各大博物馆参观的人趋之若鹜。 ⑤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在去产能的同时,各钢铁企业惨淡 经营,2017 年的销售状况终于开始好转。 ⑥中印双方的军队在洞朗地区对峙已近两个月,中方表示,印度此举是在玩火, 他们应该对自己在中印边境的危言危行负责。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近日,工信部指出,有些网络企业存在用户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使用目 的告知不充分等,并要求他们立即整改。 B.近年来,音量大、字体大、使用方便的老人手机大受市场欢迎,但质监部门 调查表明,随机检查网售老人机一千台,合格率为零,其质量让人堪忧。 C.反腐败斗争能否取得压倒性胜利,关键是要找准问题的关节点、要害处,把 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 D.从 1978 年的冬天出发,中国风雨兼程走过 40 年,走进新时代,创造出震撼 世界的发展奇迹,重要一条就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 分) A.日前收到你的来信和书稿,今已阅示,并提出了我的一点拙见,仅供参考。 B.老师,久仰了,自小学毕业分别后,我一直都特别想念您,您身体还好吧? C.令郎知书达理,好学上进,现又秉承父志,研究量子力学,实在可喜可贺! D.在本届文化年会上,大家一致推举您忝列“传统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自然界的香味叫人开脾健胃,恶臭则令人掩鼻。为什么要“掩鼻”呢? ① ,掩 住了鼻子,就等于关闭了嗅觉器官。那么, ② ?答案是有。植物不但有鼻子
而且不止一个,它们也会“闻”气味。科学家发现,③。有人做过测验,当空 气中氟的浓度在亿万分之四十时,人类的鼻子再灵也丝毫不觉,但剑兰的叶片却 可以闻到,3小时内,它还会在叶片上用伤斑告诉你:空气中有氟 21.阅读下面的文段,按照后面的要求完成题目。(5分) 据《韩非子·说林上》中记载,公元前663年,齐桓公率领大军援助燕国攻 打孤竹国。战争从春季开始,凯旋时已是冬天,山川草木都变了样,齐军不熟悉 孤竹地形,途中迷失了方向。齐桓公十分着急。这时,上卿管仲献计说:老马是 认识道路的,可以让我们军队里的老马为我们带路。齐桓公依计而行,齐军跟在 老马后面,居然找到了出路,齐桓公大喜。后来队伍行进到山中,几天都找不到 水源,大家口渴难熬,齐桓公一筹莫展,连管仲也束手无策。这时,大臣隰朋建 议说:我听说,蚂蚁冬天筑巢穴在山的南面,夏天筑巢穴于山的北面。不管在哪 里,蚂蚁总是在水源上面筑巢穴。现在这里就有蚂蚁窝,我们找找看,是否能找 到水源。齐桓公听了十分惊奇,命令士兵们挖掘,果然挖出了水。齐桓公十分赞 叹隰朋的聪明才智。 文段中,管仲寻找道路,从逻辑上讲,用的是一个三段论推理。其推理过程 是 老马是认识道路的,这几匹马是老马,所以这几匹马是能认识道路的。 文段中的隰朋找水也运用了同样的推理,请仿照管仲的推理过程,仿写出隰朋找 水的逻辑推理过程:①,②,③。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每到秋冬季节,都是落叶飘零的时候。为了加强城市的管理,有的地方甚至是让 环卫工人24小时连续工作,相同的地点组成四个小组,轮流值班,坚守在“落 叶第一线”;有的城市还喊出了口号“确保地面没有一片落叶”,确保生活环境 的干净清洁。但《北京青年报》记者11月16日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获悉,市 属公园首次尝试不立即清扫景区落叶,打造出了20处“最美落英缤纷”赏秋景 点,引来无数市民前往拍照留念。 对此,你怎么看待?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或体验?请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 拟标题写作;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长沙市2018届高三年级统一模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答案:C。 A项,原文中“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是并列关系 而是前者对后者很重要。B项,“人类只要遵循自然规律……就能达到天人合 的理想境界”错,原文是唯有……方能,即只有……才的关系,选项将必要条件 错成了充分条件。D项,原文是乡规民约培养了乡民种植和保护林木的习俗,而 不是保护了这一习俗,主客颠倒了。 2.答案:C。 文章用《论语》证明人类如果要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就首先要节制自己的欲望; 用《孟子》和《礼记》来证明,应遵循自然规律,以时禁发,以达天人合一的境 界 3.答案:B A项,这不是古人认为,而只是周太子晋的理解;C项,并非所有林木,从原文 看,杂木是可以砍伐的;D项,“禁止碑”五条中只有四条涉及环保
而且不止一个,它们也会“闻”气味。科学家发现, ③ 。有人做过测验,当空 气中氟的浓度在亿万分之四十时,人类的鼻子再灵也丝毫不觉,但剑兰的叶片却 可以闻到,3 小时内,它还会在叶片上用伤斑告诉你:空气中有氟。 21. 阅读下面的文段,按照后面的要求完成题目。(5 分) 据《韩非子·说林上》中记载,公元前 663 年,齐桓公率领大军援助燕国攻 打孤竹国。战争从春季开始,凯旋时已是冬天,山川草木都变了样,齐军不熟悉 孤竹地形,途中迷失了方向。齐桓公十分着急。这时,上卿管仲献计说: 老马是 认识道路的,可以让我们军队里的老马为我们带路。齐桓公依计而行,齐军跟在 老马后面,居然找到了出路,齐桓公大喜。后来队伍行进到山中,几天都找不到 水源,大家口渴难熬,齐桓公一筹莫展,连管仲也束手无策。这时,大臣隰朋建 议说: 我听说,蚂蚁冬天筑巢穴在山的南面,夏天筑巢穴于山的北面。不管在哪 里,蚂蚁总是在水源上面筑巢穴。现在这里就有蚂蚁窝,我们找找看,是否能找 到水源。齐桓公听了十分惊奇,命令士兵们挖掘,果然挖出了水。齐桓公十分赞 叹隰朋的聪明才智。 文段中,管仲寻找道路,从逻辑上讲,用的是一个三段论推理。其推理过程 是: 老马是认识道路的,这几匹马是老马,所以这几匹马是能认识道路的。 文段中的隰朋找水也运用了同样的推理,请仿照管仲的推理过程,仿写出隰朋找 水的逻辑推理过程:① ,② ,③ 。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每到秋冬季节,都是落叶飘零的时候。为了加强城市的管理,有的地方甚至是让 环卫工人 24 小时连续工作,相同的地点组成四个小组,轮流值班,坚守在“落 叶第一线”;有的城市还喊出了口号“确保地面没有一片落叶”,确保生活环境 的干净清洁。但《北京青年报》记者 11 月 16 日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获悉,市 属公园首次尝试不立即清扫景区落叶,打造出了 20 处“最美落英缤纷”赏秋景 点,引来无数市民前往拍照留念。 对此,你怎么看待?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或体验?请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 拟标题写作;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长沙市 2018 届高三年级统一模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答案:C。 A 项,原文中“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是并列关系, 而是前者对后者很重要。B 项,“人类只要遵循自然规律……就能达到天人合一 的理想境界”错,原文是唯有……方能,即只有……才的关系,选项将必要条件 错成了充分条件。D 项,原文是乡规民约培养了乡民种植和保护林木的习俗,而 不是保护了这一习俗,主客颠倒了。 2.答案:C。 文章用《论语》证明人类如果要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就首先要节制自己的欲望; 用《孟子》和《礼记》来证明,应遵循自然规律,以时禁发,以达天人合一的境 界。 3.答案:B。 A 项,这不是古人认为,而只是周太子晋的理解;C 项,并非所有林木,从原文 看,杂木是可以砍伐的;D 项,“禁止碑”五条中只有四条涉及环保
4.答案:C项。 “不假议论、冷静客观”错,文中有大量的议论,可以说是夹叙夹议,让叙事散 文带有了杂文的味道。 5.答案:“主人”对狗的态度:①打骂是常有的事,甚至随意就把狗剥皮炖肉 ②等到自己和狗都衰老时,才会给狗自由:③一古脑把责任全推到狗身上,不管 它能否承受;④要求狗必须把所有爱和忠诚奉献给自己。 作者对狗的态度:⑤把狗当作人来对待,寄予深深的理解和同情。(每点1分, 共5分。) 6.答案:①从最后一段看,在夜晚,众狗吠叫时,它保持沉默;从全文看,它 忠心为主,失去了自己,晚景凄凉,故说是“黑夜的一部分”;②第3段写到它 在村子的沙沟梁乱草滩等地转悠过,为了看家把门与村中人较量过,在夜晚也曾 经在村庄中吠叫过,故成为了“村庄的一部分”;③老狗不再咬人,动物性消褪 作者全文将狗拟人化来写,实际上是以狗的一辈子暗喻人的一辈子,故说是“人 的一部分”。(每点2分,共6分) 7.答案:A。 鼓励人才在回国前先获取一定工作经验的不是国家,而是CCG秘书长苗绿博士的 个人建议。 8.答案:AB。 C项,第二则材料先举例,再引出新闻的主体内容,不属于倒金字塔结构。D项, 是达到了完成学业的出国留学人员总量的79.87%”;E项,是年度留学回国人 数的增长率超过,不是总人数超过 9.特点:①海归热潮已经形成,其总量占出国留学总量的绝大部分,其年度增 长率首次超过出国留学人员年度增长率;②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 位,但高层次人才的留学回国总量正在剧增;③近半数海归有明确的职业规划, 多数海归对国内就业政策缺乏了解。 原因:①国家政策尤其是千人计划,国家领导人对人才的重视等,吸引了大批海 归人才;②在西方国家陷入发展危机时,中国发展形势看好,为海归人才提供了 更多的机遇和上升空间;③一些竞争力偏弱的人群回国,提高了回国留学的比例。 (每点1分,各答出两点得满分。) 10.答案:B 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 事遂寝。亨益恶贤。译文:孛来靠近边塞来打猎,石亨说传国玺在他那里,可掩 击而夺回来。皇上动心了。李贤说不可开战端,玉玺不足为宝,这事就这样停下 了。石亨更加记恨李贤。 11.答案:D “带有褒扬意味的称号”应为“带有褒贬意味的称号”:如周厉王、隋炀帝中的 “厉”和“炀”就带有贬的意味 12.答案:B项。 “得到了始终如一的信任”错,第三段中的“下狱”和第五段中的“渐疏贤”说 明他也有被冤屈和疏远的时候。 13.答案:(1)李贤说:“担心有人中饱私囊就不赈济抚恤,坐看百姓死亡, 这是因噎废食啊。”皇上于是下令增拨银两。(虑、中饱、不贷、是及最后一句 的主语省略情况,各1分)
4.答案:C 项。 “不假议论、冷静客观”错,文中有大量的议论,可以说是夹叙夹议,让叙事散 文带有了杂文的味道。 5.答案:“主人”对狗的态度:①打骂是常有的事,甚至随意就把狗剥皮炖肉; ②等到自己和狗都衰老时,才会给狗自由;③一古脑把责任全推到狗身上,不管 它能否承受;④要求狗必须把所有爱和忠诚奉献给自己。 作者对狗的态度:⑤把狗当作人来对待,寄予深深的理解和同情。(每点 1 分, 共 5 分。) 6.答案:①从最后一段看,在夜晚,众狗吠叫时,它保持沉默;从全文看,它 忠心为主,失去了自己,晚景凄凉,故说是“黑夜的一部分”;②第 3 段写到它 在村子的沙沟梁乱草滩等地转悠过,为了看家把门与村中人较量过,在夜晚也曾 经在村庄中吠叫过,故成为了“村庄的一部分”;③老狗不再咬人,动物性消褪; 作者全文将狗拟人化来写,实际上是以狗的一辈子暗喻人的一辈子,故说是“人 的一部分”。(每点 2 分,共 6 分) 7.答案:A。 鼓励人才在回国前先获取一定工作经验的不是国家,而是 CCG 秘书长苗绿博士的 个人建议。 8.答案:AB。 C 项,第二则材料先举例,再引出新闻的主体内容,不属于倒金字塔结构。D 项, 是达到了完成学业的出国留学人员总量的 79.87%”;E 项,是年度留学回国人 数的增长率超过,不是总人数超过。 9.特点:①海归热潮已经形成,其总量占出国留学总量的绝大部分,其年度增 长率首次超过出国留学人员年度增长率;②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 位,但高层次人才的留学回国总量正在剧增;③近半数海归有明确的职业规划, 多数海归对国内就业政策缺乏了解。 原因:①国家政策尤其是千人计划,国家领导人对人才的重视等,吸引了大批海 归人才;②在西方国家陷入发展危机时,中国发展形势看好,为海归人才提供了 更多的机遇和上升空间;③一些竞争力偏弱的人群回国,提高了回国留学的比例。 (每点 1 分,各答出两点得满分。) 10.答案:B。 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 事遂寝。亨益恶贤。译文:孛来靠近边塞来打猎,石亨说传国玺在他那里,可掩 击而夺回来。皇上动心了。李贤说不可开战端,玉玺不足为宝,这事就这样停下 了。石亨更加记恨李贤。 11.答案:D。 “带有褒扬意味的称号”应为“带有褒贬意味的称号”;如周厉王、隋炀帝中的 “厉”和“炀”就带有贬的意味。 12.答案:B 项。 “得到了始终如一的信任”错,第三段中的“下狱”和第五段中的“渐疏贤”说 明他也有被冤屈和疏远的时候。 13.答案:(1)李贤说:“担心有人中饱私囊就不赈济抚恤,坐看百姓死亡, 这是因噎废食啊。”皇上于是下令增拨银两。(虑、中饱、不贷、是及最后一句 的主语省略情况,各 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