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 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 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 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 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 诗》 、(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髙洁之感,屈原作 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 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 亲节送康乃馨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 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具 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愁怅的 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 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 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 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 产生美。 总结: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一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本文的表达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四、小结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 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 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
1 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一、 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 19 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 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 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 中的 12 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 诗》。 二、(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 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 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 亲节送康乃馨。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 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具 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愁怅的 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 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 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 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 产生美。 总结: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 、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三、本文的表达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四、小结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 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 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
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 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 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 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 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 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 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 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真是令人消 《短歌行》 一、导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 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 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作家介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 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 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 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 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 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 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 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 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 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 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 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 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 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諶倡和,形成一个文 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 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整体感知: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具体分析诗歌 第一节: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 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 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不然。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
2 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 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 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 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 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 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 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 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真是令人消 魂! 《短歌行》 一、导语: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 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 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作家介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 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 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 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 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 192 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 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 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 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 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 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 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 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 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 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 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 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 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 二、 整体感知: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三、 具体分析诗歌。 第一节: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 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 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 驱车上东门》)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不然。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
为已所用,建功立业 第二节:这一节八句中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 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 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选 句意为“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食青苹。我有高贵佳宾客,吹笙鼓瑟悦宾朋。”这四句诗 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 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哈为明月,恰如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 上照应第一节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 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 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 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因为诗歌最后四句又 次吐露诗人的心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 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令名,曾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 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总结: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 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 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 渴慕人才之情。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一忧一喜,忽 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 五、讨论鉴赏 讨论分析“名句”。 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要及时地建功立业。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 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 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 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3、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 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从哪些句子可 以看出呢?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 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
3 为已所用,建功立业。 第二节:这一节八句中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 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 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选 句意为“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食青苹。我有高贵佳宾客,吹笙鼓瑟悦宾朋。”这四句诗 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 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哈为明月,恰如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 上照应第一节。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 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 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 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因为诗歌最后四句又 一次吐露诗人的心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 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令名,曾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 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总结: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 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 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 渴慕人才之情。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一忧一喜,忽 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 五、讨论鉴赏 1、讨论分析“名句”。 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要及时地建功立业。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 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 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 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3、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 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从哪些句子可 以看出呢?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 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 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 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3.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1)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 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 深沉,自然妥贴。 (2)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 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思想教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 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 《归园田居其一》 、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 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 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 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 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 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明确: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三、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 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 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 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 痛苦之深。)
4 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 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 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3.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 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 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 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思想教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 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 生。 《归园田居其一》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 生”,又自称作 “五柳先生”。,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公元 405 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 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 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二、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 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1: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 “归' ” 2、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 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三、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 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 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 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 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 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 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 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 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 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 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 以施展抱负.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 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 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 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 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 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 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 的异化)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 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 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 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 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 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 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
5 2、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 “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 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 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 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 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 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 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 以施展抱负. 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 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 “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 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 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 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 自己比作“羁鸟”、 “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 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 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 的异化)}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 起。 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 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 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 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 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 有 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
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 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 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 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 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 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 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 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 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 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 的中国人 育星教育网 6
6 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 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 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 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 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 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 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 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 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 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 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 的中国人! 育星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