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教案 整体把握 涉江采芙蓉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 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 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 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 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 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 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 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 “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 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 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 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 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 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 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 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短歌行 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 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诗歌里常 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 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 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 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 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不 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不易把握。“青青子衿”两句、“呦呦鹿鸣”四句 出自《诗经》,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至于如何把握这首诗中情绪的
《诗三首》教案 一、整体把握 涉江采芙蓉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 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 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 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 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 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 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 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 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 “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 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 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 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 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 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 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 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短 歌 行 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 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诗歌里常 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 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 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 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 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不 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不易把握。“青青子衿”两句、“呦呦鹿鸣”四句 出自《诗经》,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至于如何把握这首诗中情绪的
断续、起伏、变化,我们可以从人的情绪在某个时候变化无端、不必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解, 也可以从它原本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旋律相应和的角度来理解。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 创作于宴飨宾客时。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 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 露,何易晞!露睎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诗人借 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转到 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却 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 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才 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 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 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 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写忧思,自然随意,反 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 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岁O)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就回家了。在家闲居了五六年后,又先后 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O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 八十余天,辞官归田,这年他岁。从此直到他岁时去世,再也没有出仕。我们不难发现,是 出仕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有过多次反复,而从彭泽县令任上的“逃 离”,是他与仕途彻底决裂的开始。他之所以再三出去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 重,有时衣食都不能周全,一是因为他小时候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 所作为。然而他的天性是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事杂务上费心思,加上当时 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们一心争权夺利,铲除异己,无心致力于清明政治。他一介文士,投身 其中,并不能发挥一点有益的作用。因此,在奔波劳累的仕宦生活中,他时时觉得不适和厌 倦,情不自禁地怀念起往日读书、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对自己违背本性、汲汲求仕的行为 产生怀疑,后悔的念头甚至也冒了出来。而一旦暂时脱离了官场,回到家里,亲身参加耕种 和收获,让他感到无限欣悦。不过,陶渊明真正解决了思想上的矛盾,确立自己要走的生活 道路,是在辞去彭泽县令以后。如果说,此前他的诗文是动的,那么,此后则是宁静的。辞 赋《归去来兮辞》和诗歌《归园田居》正是创作于转折期,真实、完整地记录了他的这一思 想变化过程的作品 《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里选的是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 质 诗的开头八句,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田的缘起。“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是诗人真诚的自我表白,不一定是愤激之词。表达类似意思的诗句在他的诗歌里有不少,如 “诗书敦宿好,园林无世情”“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所谓“俗”“世情”“人间” 等语,指的是士大夫之间应酬交往、官场上迎送酬酢等。接下来“误落尘网中”一句,道出 了诗人对官场生活极端厌恶的心情。用如此愤激的语言指斥官场,在陶渊明此前的诗歌里没 有出现过,它表明诗人此时已彻底醒悟过来。“尘网”一词代指官场,同时又与下文的“羁
断续、起伏、变化,我们可以从人的情绪在某个时候变化无端、不必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解, 也可以从它原本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旋律相应和的角度来理解。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 创作于宴飨宾客时。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 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 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诗人借 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转到 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却 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 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才 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 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 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 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写忧思,自然随意,反 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 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岁()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就回家了。在家闲居了五六年后,又先后 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 八十余天,辞官归田,这年他岁。从此直到他岁时去世,再也没有出仕。我们不难发现,是 出仕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有过多次反复,而从彭泽县令任上的“逃 离”,是他与仕途彻底决裂的开始。他之所以再三出去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 重,有时衣食都不能周全,一是因为他小时候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 所作为。然而他的天性是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事杂务上费心思,加上当时 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们一心争权夺利,铲除异己,无心致力于清明政治。他一介文士,投身 其中,并不能发挥一点有益的作用。因此,在奔波劳累的仕宦生活中,他时时觉得不适和厌 倦,情不自禁地怀念起往日读书、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对自己违背本性、汲汲求仕的行为 产生怀疑,后悔的念头甚至也冒了出来。而一旦暂时脱离了官场,回到家里,亲身参加耕种 和收获,让他感到无限欣悦。不过,陶渊明真正解决了思想上的矛盾,确立自己要走的生活 道路,是在辞去彭泽县令以后。如果说,此前他的诗文是动的,那么,此后则是宁静的。辞 赋《归去来兮辞》和诗歌《归园田居》正是创作于转折期,真实、完整地记录了他的这一思 想变化过程的作品。 《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里选的是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 质。 诗的开头八句,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田的缘起。“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是诗人真诚的自我表白,不一定是愤激之词。表达类似意思的诗句在他的诗歌里有不少,如 “诗书敦宿好,园林无世情”“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所谓“俗”“世情”“人间” 等语,指的是士大夫之间应酬交往、官场上迎送酬酢等。接下来“误落尘网中”一句,道出 了诗人对官场生活极端厌恶的心情。用如此愤激的语言指斥官场,在陶渊明此前的诗歌里没 有出现过,它表明诗人此时已彻底醒悟过来。“尘网”一词代指官场,同时又与下文的“羁
鸟”“池鱼”相应,让人自然地联想到,“羁鸟”和“池鱼”都失去了最适合它们生长的环 境,只会觉得痛苦,而诗人的处境和它们也没什么区别。“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 表达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鸟在空中飞、鱼在水里游,这两种景象最易唤起人们对于 自由的向往,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陶渊明还有这样的诗句:“望云惭高鸟,临 渊愧游鱼”。“羁鸟”“池鱼”两词,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在官场中的种种束缚下痛苦不堪 失去生机的形象。而本性是难以改变的,鸟要回到山林中,鱼要回到大河里,诗人也还是要 归隐的:“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以上这八句诗让我们很清的看到诗人在出入、进退 选择上的一段经历: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误入官场)→思归→归隐田园 “方宅十余亩”至“鸡鸣桑树颠”八句,是对田园生活的描述:“方宅”“草屋” 是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诗人的要求很低,田地十余亩足矣,住所有几间草屋就行:“榆柳” 桃李”,是农村人家房前屋后常见的树木:“远人村”“墟里烟”“鸡鸣”“狗吠”是乡 村里常见的景象声音:“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写的是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 作者笔下的田园乡村生活平淡无奇,然而这几句诗读起来有着盎然的诗意,并且能从中感受 到诗人轻松、平和、喜悦的心情。 户庭无尘杂”以下四句,是对归返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也是对官场生活的否 定。“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回应前面写自己的住处和心情:“无尘杂”,没有世俗 之事的烦扰:“有余闲”,日子过得安闲舒适。正因为如此,才真正体会到“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的愉快。这里的“樊笼”即上文的尘网,指官场生活,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 使人有“羁鸟”和“池鱼”之感。既然如此,那么一旦冲出樊笼,返回大自然的怀抱,就会 处处皆春,其乐无穷了。“返自然”照应开头“爱丘山”,表示自己长久的愿望到今天才真 正成为现实,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大自然的一切都令人神往 二、问题 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 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 的男子。你怎么看? 具体分析可参见“有关资料”中朱光潜的《〈涉江采芙蓉〉赏析》,不过可以有不 同意见 三、关于练习 、阅读这三首诗,探讨下列问题。 《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 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短歌行》里“忧”字出现多次,你认为作者“忧”的是什么?你认为这首诗的情 调是怎样的? 设题意图:抓住一个切入点来把握诗歌的关键处和耐人寻味处 参考答案:
鸟”“池鱼”相应,让人自然地联想到,“羁鸟”和“池鱼”都失去了最适合它们生长的环 境,只会觉得痛苦,而诗人的处境和它们也没什么区别。“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 表达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鸟在空中飞、鱼在水里游,这两种景象最易唤起人们对于 自由的向往,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陶渊明还有这样的诗句:“望云惭高鸟,临 渊愧游鱼”。“羁鸟”“池鱼”两词,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在官场中的种种束缚下痛苦不堪、 失去生机的形象。而本性是难以改变的,鸟要回到山林中,鱼要回到大河里,诗人也还是要 归隐的:“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以上这八句诗让我们很清的看到诗人在出入、进退 选择上的一段经历: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误入官场)→思归→归隐田园 “方宅十余亩”至“鸡鸣桑树颠”八句,是对田园生活的描述:“方宅”“草屋” 是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诗人的要求很低,田地十余亩足矣,住所有几间草屋就行;“榆柳” “桃李”,是农村人家房前屋后常见的树木;“远人村”“墟里烟”“鸡鸣”“狗吠”是乡 村里常见的景象声音;“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写的是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 作者笔下的田园乡村生活平淡无奇,然而这几句诗读起来有着盎然的诗意,并且能从中感受 到诗人轻松、平和、喜悦的心情。 “户庭无尘杂”以下四句,是对归返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也是对官场生活的否 定。“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回应前面写自己的住处和心情:“无尘杂”,没有世俗 之事的烦扰;“有余闲”,日子过得安闲舒适。正因为如此,才真正体会到“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的愉快。这里的“樊笼”即上文的尘网,指官场生活,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 使人有“羁鸟”和“池鱼”之感。既然如此,那么一旦冲出樊笼,返回大自然的怀抱,就会 处处皆春,其乐无穷了。“返自然”照应开头“爱丘山”,表示自己长久的愿望到今天才真 正成为现实,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大自然的一切都令人神往。 二、问题 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 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 的男子。你怎么看? 具体分析可参见“有关资料”中朱光潜的《〈涉江采芙蓉〉赏析》,不过可以有不 同意见。 三、关于练习 一、阅读这三首诗,探讨下列问题。 .《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 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短歌行》里“忧”字出现多次,你认为作者“忧”的是什么?你认为这首诗的情 调是怎样的? 设题意图:抓住一个切入点来把握诗歌的关键处和耐人寻味处。 参考答案:
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 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 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 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从诗中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的内心闲适、自 在、喜悦。他把平常的农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而这些景物一经入诗,便和他的感情 相互交融,相互生发,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所以,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涵着盎然 的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了美感。尤其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语调轻快活 泼,“荫”“罗”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榆柳”“桃李”几乎是含情的 作者可能“忧”的是人生短暂,自己老年将至而大业未成;也可能单纯地“忧”人 生短促,也可能“忧”的是别的什么。这首诗的情调开头低沉,后来昂扬。二、仔细品味下 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和郭主簿(其一)》)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设题意图:品味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揣摩诗歌的妙处。 参考答案: 这些动词(“翼彼新苗”里的“翼”名词用作动词)都是常见字眼,诗人用起来,却 显得新鲜有味。它们既形象,又将无生命的事物写得情意绵绵,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如“有 风自南,翼彼新苗”的“翼”字,那微微的南风温存地抚爱着幼嫩禾苗的景象,如在我们眼 前。“中夏贮清荫”的“贮”字,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泓清泉。 四、教学建议 、可向学生介绍《古诗十九首》的产生时间及主要内容,以使学生了解《涉江采 芙蓉》所抒发的感情带有普遍性,加深对这首诗的认识。 二、《三国演义》里说,《短歌行》创作于赤壁大战前夕,这个说法没有什么根据, 因此不可轻信: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可能会对学生有负面影响,教学时要注意引导
.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 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 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 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从诗中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的内心闲适、自 在、喜悦。他把平常的农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而这些景物一经入诗,便和他的感情 相互交融,相互生发,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所以,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涵着盎然 的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了美感。尤其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语调轻快活 泼,“荫”“罗”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榆柳”“桃李”几乎是含情的。 .作者可能“忧”的是人生短暂,自己老年将至而大业未成;也可能单纯地“忧”人 生短促,也可能“忧”的是别的什么。这首诗的情调开头低沉,后来昂扬。二、仔细品味下 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和郭主簿(其一)》)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设题意图:品味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揣摩诗歌的妙处。 参考答案: 这些动词(“翼彼新苗”里的“翼”名词用作动词)都是常见字眼,诗人用起来,却 显得新鲜有味。它们既形象,又将无生命的事物写得情意绵绵,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如“有 风自南,翼彼新苗”的“翼”字,那微微的南风温存地抚爱着幼嫩禾苗的景象,如在我们眼 前。“中夏贮清荫”的“贮”字,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泓清泉。 四、教学建议 一、可向学生介绍《古诗十九首》的产生时间及主要内容,以使学生了解《涉江采 芙蓉》所抒发的感情带有普遍性,加深对这首诗的认识。 二、《三国演义》里说,《短歌行》创作于赤壁大战前夕,这个说法没有什么根据, 因此不可轻信;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可能会对学生有负面影响,教学时要注意引导。 生活不是等待风暴过去,而是学会在雨中翩翩起舞,不要去考虑自己能够走多快,只要知道自己在不断努力向前就行,路对了,成功就不远了。放弃了,就不该后悔。失去了,就不该回忆。放 下该放下,退出那没结局的剧。我们需要一点点的眼泪去洗掉眼中的迷雾,一点点的拥抱去疗愈受伤的心,一点点的休息去继续前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处 同样的位置,也是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沉默。穷人缺什么:表面缺资金,本质缺野心,脑子缺观念,机会缺了解,骨子缺勇气,改变缺行动,事业缺毅力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借用别人撞的 头破血流的经验作为自己的经验,世界上最愚蠢的人是非用自己撞得头破血流的经验才叫经验,不要抱着过去不放,拒绝新的观念和挑战,每个人都有退休的一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退休 后的保障。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幸福或许不排名次, 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