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让学生根据以往所学诗歌的知识和鉴赏方法熟读并初步理解课文 (2)课上通过朗读、探究和讨论等方法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学习比兴等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述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以比兴手法的回顾复习导入对新课文的理解。 2.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计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我们在前面的课文中已经学习了《诗经》和《楚辞》中的几篇代表作品,请大家回忆 下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 明确:大量运用比兴手法,以物传情,借物表情 2.大家回答得很好,那么我们今天将要学习也运用了此种表达手法的一首新诗《涉江采 芙蓉》,请大家朗读这首诗,体会它带给你的审美感受。 学生诵读… 、问题设置 1.这首诗歌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游子采摘芙蓉送给远方的家人,以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 2.这首诗歌的主要意象是什么?选用这些意象营造出诗歌的何种意境? 明确:主要意象有:芙蓉、芳草。 意境:高洁、清幽。 3.这首诗歌的比兴手法体现在哪些诗句上?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
《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让学生根据以往所学诗歌的知识和鉴赏方法熟读并初步理解课文。 (2)课上通过朗读、探究和讨论等方法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学习比兴等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述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以比兴手法的回顾复习导入对新课文的理解。 2.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计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我们在前面的课文中已经学习了《诗经》和《楚辞》中的几篇代表作品,请大家回忆 一下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 明确:大量运用比兴手法,以物传情,借物表情。 2.大家回答得很好,那么我们今天将要学习也运用了此种表达手法的一首新诗《涉江采 芙蓉》,请大家朗读这首诗,体会它带给你的审美感受。 学生诵读…… 二、问题设置 1.这首诗歌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游子采摘芙蓉送给远方的家人,以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 2.这首诗歌的主要意象是什么?选用这些意象营造出诗歌的何种意境? 明确:主要意象有:芙蓉、芳草。 意境:高洁、清幽。 3.这首诗歌的比兴手法体现在哪些诗句上?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
明确: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写“芳泽”中长得旺盛、娇嫩的芙蓉,正是这美丽的芙蓉,引起游子对娇美的心中人的 思念。而用香花芳草赠送心中人,既传达了对心中人的思念,又寄托了美好的祝愿。这种写 法,用的就是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 三、深入探讨 比兴手法的运用在本诗中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表达效果 四、疑难探究 1.为什么要用“芙蓉”、“芳草”、“奇树所开的花”来寄托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明确:首先,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说明了思念 之情很浓厚。其次,用这种美好的花草寄托思念之情,说明了对“所思”的珍视和珍惜之情 2.花草再漂亮也会枯萎凋零的,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显然是“不合理”的想法,如何解 释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明确:充分表达了思乡的痛苦之情 五、课堂小结 对于这首诗,我们重点把握两点即可:一是通过意象的确定并加以分析,我们明确了本 诗的意境是高洁、清幽;二是通过表现手法的鉴赏,我们感受到了本诗具有的含蓄不尽,余 味悠长的表达效果 六、作业 通过背诵,进一步体会本诗的思想情感。预习《短歌行》和《归园田居》。 七、板书设计 “忧伤以终老” 意象:芙蓉、芳草→→意境:高洁、清幽→→情感 思乡之苦 “环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八、学科组长点评 《涉江采芙蓉》一课,课容量大,内容很充实,能体现新课改倡导的精神。学生充分解 放思想,大胆想象,获得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教师又能从美学的角度鉴赏诗歌,让 学生了解创设情境在鉴赏中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能够高屋建瓴。可见,教师对教材及学生的 研究是很深透的
明确: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写“芳泽”中长得旺盛、娇嫩的芙蓉,正是这美丽的芙蓉,引起游子对娇美的心中人的 思念。而用香花芳草赠送心中人,既传达了对心中人的思念,又寄托了美好的祝愿。这种写 法,用的就是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 三、深入探讨 比兴手法的运用在本诗中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表达效果。 四、疑难探究 1.为什么要用“芙蓉”、“芳草”、“奇树所开的花”来寄托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明确:首先,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说明了思念 之情很浓厚。其次,用这种美好的花草寄托思念之情,说明了对“所思”的珍视和珍惜之情。 2. 花草再漂亮也会枯萎凋零的,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显然是“不合理”的想法,如何解 释?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明确:充分表达了思乡的痛苦之情。 五、课堂小结 对于这首诗,我们重点把握两点即可:一是通过意象的确定并加以分析,我们明确了本 诗的意境是高洁、清幽;二是通过表现手法的鉴赏,我们感受到了本诗具有的含蓄不尽,余 味悠长的表达效果。 六、作业 通过背诵,进一步体会本诗的思想情感。预习《短歌行》和《归园田居》。 七、板书设计 ↗“忧伤以终老” 意象:芙蓉、芳草→→意境:高洁、清幽→→情感 思乡之苦 ↘“环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八、学科组长点评 《涉江采芙蓉》一课,课容量大,内容很充实,能体现新课改倡导的精神。学生充分解 放思想,大胆想象,获得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教师又能从美学的角度鉴赏诗歌,让 学生了解创设情境在鉴赏中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能够高屋建瓴。可见,教师对教材及学生的 研究是很深透的
九、区县教研员点评 讲诗从整体感知到具休分析,很有条理。从大的方面分析,然后从细节出发,落实教学 的重点和难点,这样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教案很有操作性 十、教学反思 《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古代诗歌文学的教授,我感到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感悟能力, 特别是在讲授古代文学时,应重视创设情境和培养学生的语感,即通过诵读、比较的方式更 为准确和深刻地理解作者、作品,与作者产生精神和心灵的沟通才能够走进作品、贴近作者。 在这个过程中,还应注意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真正地将所学到的 优美的诗歌语言尽量在语文课堂上大胆运用。在对诗歌的理解上应注重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创 新思维能力,不必拘泥于教参所给出的标准答案,鼓励、赞赏他们所做出的大胆、有新意且 合乎情理的解读 十一、精彩片段 言有尽而意无穷 《涉江采芙蓉》精彩片断 师:请大家来找找本篇诗歌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生:芙蓉、芳草。 师:大家知道芙蓉是什么花吗? 生:荷花 师:提到荷花,一般人会有怎样的感觉呢?古人似乎是有关于荷花的著名诗句吧。 生:周敦颐的《爱莲说》。 师:大家还记得里面是如何描写荷花的吗? 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娦,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师:非常不错。那么,本诗在开篇即用了芙蓉(荷花)、芳草这两种意象,让你对这首诗产 生一种什么样的印象呢? 生:高洁。 师:很准确。荷花给人以高洁、清幽之感,屈原的作品中也将荷花视为香草,并用香草来比 喻高洁的品质
九、区县教研员点评 讲诗从整体感知到具休分析,很有条理。从大的方面分析,然后从细节出发,落实教学 的重点和难点,这样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教案很有操作性。 十、教学反思 《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古代诗歌文学的教授,我感到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感悟能力, 特别是在讲授古代文学时,应重视创设情境和培养学生的语感,即通过诵读、比较的方式更 为准确和深刻地理解作者、作品,与作者产生精神和心灵的沟通才能够走进作品、贴近作者。 在这个过程中,还应注意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真正地将所学到的 优美的诗歌语言尽量在语文课堂上大胆运用。在对诗歌的理解上应注重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创 新思维能力,不必拘泥于教参所给出的标准答案,鼓励、赞赏他们所做出的大胆、有新意且 合乎情理的解读。 十一、精彩片段 言有尽而意无穷 ——《涉江采芙蓉》精彩片断 师:请大家来找找本篇诗歌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生:芙蓉、芳草。 师:大家知道芙蓉是什么花吗? 生:荷花。 师:提到荷花,一般人会有怎样的感觉呢?古人似乎是有关于荷花的著名诗句吧。 生:周敦颐的《爱莲说》。 师:大家还记得里面是如何描写荷花的吗? 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师:非常不错。那么,本诗在开篇即用了芙蓉(荷花)、芳草这两种意象,让你对这首诗产 生一种什么样的印象呢? 生:高洁。 师:很准确。荷花给人以高洁、清幽之感,屈原的作品中也将荷花视为香草,并用香草来比 喻高洁的品质。 ……
师:这花送出去了吗? 生:没有 师:理由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生:因为“所思在远道”,“长路漫浩浩” 师:由此可见,采摘花草却无法送出,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呢? 生:为了寄托一种思念之情 师:不错,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我们来看看《古诗 十九首》中另外一首诗——“庭中有奇树” (多媒体展示《庭中有奇树》) 师:这样看来,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以寄托思念之情是古人较为常见的一种做法。我感 到奇怪的事,为什么要选择“芙蓉”、“芳草”、“奇树所开的花”呢?大家能帮我解决 下这个疑问吗? 生(甲):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说明思念之情很浓 生(乙):用这种美好的花草寄托思念之情,说明了对“所思”的珍视和珍借之情。 师:同学们的回答很好,我的这个疑问解决了。可是,我又产生了另一个疑问,花草很快就 会枯萎的,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显然是“不合理”的想法呀。 师:看来同学们也给难住了,那咱们就集思广议,大家讨论一下吧 讨论) 生(甲):游子一想到所送的花草马上就会枯萎凋零,花草根本无法寄出时,他们的心情 定会更难过 生(乙):对呀,越是难过、痛苦,就越能说明这种思念之情的浓厚。 师:没错,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便可想而知 了。诗歌中还有没有表达主人公内心痛苦的诗句呢? 生(甲):“忧伤以终老” 生(乙):“环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师:“忧伤以终老”是明确表明心情痛苦的诗句。而“环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你是怎么 体会出其痛苦的感觉的呢? 生:“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就给人一种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和所思念的人都在无尽 的远方,因此主人公痛苦到极点。 师:也就是说,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种间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呢? 生: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的效果
师:这花送出去了吗? 生:没有。 师:理由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生:因为“所思在远道”,“长路漫浩浩”。 师:由此可见,采摘花草却无法送出,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呢? 生:为了寄托一种思念之情。 师:不错,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我们来看看《古诗 十九首》中另外一首诗——“庭中有奇树”。 (多媒体展示《庭中有奇树》) 师:这样看来,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以寄托思念之情是古人较为常见的一种做法。我感 到奇怪的事,为什么要选择“芙蓉”、“芳草”、“奇树所开的花”呢?大家能帮我解决一 下这个疑问吗? 生(甲):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说明思念之情很浓 厚。 生(乙):用这种美好的花草寄托思念之情,说明了对“所思”的珍视和珍惜之情。 师:同学们的回答很好,我的这个疑问解决了。可是,我又产生了另一个疑问,花草很快就 会枯萎的,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显然是“不合理”的想法呀。 生:…… 师:看来同学们也给难住了,那咱们就集思广议,大家讨论一下吧。 (讨论) 生(甲):游子一想到所送的花草马上就会枯萎凋零,花草根本无法寄出时,他们的心情一 定会更难过。 生(乙):对呀,越是难过、痛苦,就越能说明这种思念之情的浓厚。 师:没错,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便可想而知 了。诗歌中还有没有表达主人公内心痛苦的诗句呢? 生(甲):“忧伤以终老”。 生(乙):“环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师:“忧伤以终老”是明确表明心情痛苦的诗句。而“环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你是怎么 体会出其痛苦的感觉的呢? 生:“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就给人一种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和所思念的人都在无尽 的远方,因此主人公痛苦到极点。 师:也就是说,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种间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呢? 生: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的效果
师:非常妤。通篇来看,本诗只在结尾处出现了一个“忧”字,但大家都能感到主人公痛苦 的心情。这说明本诗在表达效果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一一含蓄不尽 附加材料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 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古诗十九首》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究竟产生于何时,由何人所作,有种 种不同的说法。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 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 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口语》) 短歌行、归园田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曹操、陶渊明的相关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让学生根据以往所学诗歌的知识和鉴赏方法熟读并初步理解课文。 (2)课上通过朗读、探究和讨论等方法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述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以贴合学生切身实际思想的方式自然流畅地导入新课文的讲授。 2.重难点突破方法:比较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计划】1课时
师:非常好。通篇来看,本诗只在结尾处出现了一个“忧”字,但大家都能感到主人公痛苦 的心情。这说明本诗在表达效果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含蓄不尽。 附加材料: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 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古诗十九首》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究竟产生于何时,由何人所作,有种 种不同的说法。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 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 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 短歌行、归园田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曹操、陶渊明的相关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让学生根据以往所学诗歌的知识和鉴赏方法熟读并初步理解课文。 (2)课上通过朗读、探究和讨论等方法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述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以贴合学生切身实际思想的方式自然流畅地导入新课文的讲授。 2.重难点突破方法:比较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计划】1 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今天我想在正式讲课之前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你是欣赏处事积极、野心勃勃的人生 态度呢,还是与世无争、自然平淡的人生态度呢? (学生自由发言) 2.应该说,大家的选择各有道理。一个人应该选择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我想,这个问题 没有一个人能给出完满的答案。每个人都会因为各自不同的性格、经历作出自己的选择。今 天如此,古代也是同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种人生态度的典型代表诗人的著名作品 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二、问题设置 1.这两首诗歌各自的“诗眼”是什么?“诗眼”分别传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讨论。 明确:《短歌行》的诗眼是“忧”,表达了作者曹操对于人生苦短、贤才难求,未成霸业 的忧虑之情。 《归园田居》的诗眼是“归”,表达了诗人陶渊明厌恶官场和世俗生活,渴望归回平淡自 然的田园生活中去的思想感情。 2.《归园田居》里出现的主要意象大多是农村生活中的事物和景象,实际上是很普通、 很常见的,为什么在作者笔下显得那么富于诗意的美感? 学生讨论 明确: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 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他把平常的农村景物和自己闲适、自在、喜悦的心情, 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写入诗中,便构成了一个诗意盎然、优美自然的和谐诗境。 三、深入探讨 两位人生态度完全不同的诗人,他们的作品让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呢?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明确:言之成理即 四、疑难探究 般来说,“忧愁”是一种比较消极的情感,但我们在赏析曹操的《短歌行》时却没有消 极、颓废之感,原因何在?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明确:如果是因为自私、颓废的缘故而忧愁,那么这种忧愁就只能是停留于表面上的“愁”, 而不会激发出任何作为来;但是如果是为着某种进步、积极的原因而愁,那就必然会引发出 积极争取的行动,从而产生出积极的效果和意义。曹操是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今天我想在正式讲课之前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你是欣赏处事积极、野心勃勃的人生 态度呢,还是与世无争、自然平淡的人生态度呢? (学生自由发言) 2.应该说,大家的选择各有道理。一个人应该选择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我想,这个问题 没有一个人能给出完满的答案。每个人都会因为各自不同的性格、经历作出自己的选择。今 天如此,古代也是同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种人生态度的典型代表诗人的著名作品—— 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二、问题设置 1.这两首诗歌各自的“诗眼”是什么?“诗眼”分别传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讨论。 明确:《短歌行》的诗眼是“忧”,表达了作者曹操对于人生苦短、贤才难求,未成霸业 的忧虑之情。 《归园田居》的诗眼是“归”,表达了诗人陶渊明厌恶官场和世俗生活,渴望归回平淡自 然的田园生活中去的思想感情。 2.《归园田居》里出现的主要意象大多是农村生活中的事物和景象,实际上是很普通、 很常见的,为什么在作者笔下显得那么富于诗意的美感? 学生讨论。 明确: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 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他把平常的农村景物和自己闲适、自在、喜悦的心情, 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写入诗中,便构成了一个诗意盎然、优美自然的和谐诗境。 三、深入探讨 两位人生态度完全不同的诗人,他们的作品让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呢?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四、疑难探究 一般来说,“忧愁”是一种比较消极的情感,但我们在赏析曹操的《短歌行》时却没有消 极、颓废之感,原因何在?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明确:如果是因为自私、颓废的缘故而忧愁,那么这种忧愁就只能是停留于表面上的“愁”, 而不会激发出任何作为来;但是如果是为着某种进步、积极的原因而愁,那就必然会引发出 积极争取的行动,从而产生出积极的效果和意义。曹操是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
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因此是一种 积极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 两位诗人在面对艰难困苦时有着很大的不同,但他们相同的是,两个人都是非常真诚的, 曹操是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壮之笔吟咏了生命的短暂、壮志难酬的痛苦:陶渊明则是以看 似平淡自然的笔触抒写了自己决不顺应世俗潮流而迷失真我的心志。正是他们这种真诚面对 自己的真心和真性情渗透到他们的作品之中,使他们的作品流芳千古,也让我们这些后来人 从中受益良多。 六、作业 请同学们阅读曹操或者陶渊明的其他诗作,写一篇读书笔记,5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感慨人生→纵酒放歌。 贤才难得→厚礼相待;贤才不至→虚怀相待 离开“尘网”、“樊笼”→厌恶官场、世俗 “性本爱丘山”→回归自然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本性复苏、平和喜悦。 八、学科组长点评 《短歌行》和《归园田居》,这节课教师设计很精心,让学生了解了通过比较阅读 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教师补充的材料也很精当 外院附校语文组贺晓梅 九、区县教研员点评 通过对比来理解诗的主题,很有创意。在对比中抓住了重点,让学生在对比中提高对作 品主题和思想内容的认识。 河北区教研室中语组 十、教学反思 《短歌行、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一—一联系实际、联系生活,顺利导入新课,既给学生创设了较好 的情境,也使得学生容易贴近诗人、贴近作品,这样就会使他们对于诗文的理解更接近准确 易于与作者进行精神的沟通,产生情感的共鸣
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因此是一种 积极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 两位诗人在面对艰难困苦时有着很大的不同,但他们相同的是,两个人都是非常真诚的, 曹操是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壮之笔吟咏了生命的短暂、壮志难酬的痛苦;陶渊明则是以看 似平淡自然的笔触抒写了自己决不顺应世俗潮流而迷失真我的心志。正是他们这种真诚面对 自己的真心和真性情渗透到他们的作品之中,使他们的作品流芳千古,也让我们这些后来人 从中受益良多。 六、作业 请同学们阅读曹操或者陶渊明的其他诗作,写一篇读书笔记,500 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 感慨人生→纵酒放歌。 忧: ↘ 贤才难得→厚礼相待;贤才不至→虚怀相待。 ↗ 离开“尘网”、“樊笼”→厌恶官场、世俗。 归:→ “性本爱丘山”→回归自然。 ↘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本性复苏、平和喜悦。 八、学科组长点评 《短歌行》和《归园田居》,这节课教师设计很精心,让学生了解了通过比较阅读 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教师补充的材料也很精当。 外院附校 语文组 贺晓梅 九、区县教研员点评 通过对比来理解诗的主题,很有创意。在对比中抓住了重点,让学生在对比中提高对作 品主题和思想内容的认识。 河北区教研室中语组 十、教学反思 《短歌行、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联系实际、联系生活,顺利导入新课,既给学生创设了较好 的情境,也使得学生容易贴近诗人、贴近作品,这样就会使他们对于诗文的理解更接近准确, 易于与作者进行精神的沟通,产生情感的共鸣
在前面几课书的讲解、传授方法后,自读课文可以更大胆地放开,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 探究的方式一方面练习了技能,培养了能力,一方面开阔思路,开拓视野,充分发挥他们的 感悟力和理解力,从培养和激发他们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角度去尝试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进 行教学。 十一、精彩片段 在入世与出世之间 《短歌行、归园田居》精彩片断 师:在大体了解了两位诗人的身世背景之后,我们再一起进入到他们的诗作之中,品味思考 他们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 请同学们先朗读《短歌行》。 (学生诵读……) 师:同学们在诵读中游没有感觉到一个字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生:是“忧”字 师:曹操“忧”的是什么呢? 生:人生短暂。 师:人生短暂主要概括的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内容,除此之外,还“忧”别的吗? 生:贤才难求。 师:回答得很好,诗的后半部分曹操开始忧虑“贤才难求”的问题了。那么,大家觉得这个 “忧”字能不能概括传达出本诗的主要情感? 生:可以。 师:也就是说,本诗的诗眼我们找到了,就是这个“忧”字。一般来说,忧愁这种情感我们 总觉得它是一种比较消极的情感,在诵读本诗的过程中,同学们又没有感觉到一种消极、颓 废的感觉呢? 生:没有。 师: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讨论) 生:因为曹操忧虑的是人生苦短和贤才难求,之所以有这种忧虑是因为他希望在有限的时间 内作出一番大事业来。所以,他的人身态度是积极的,诗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也自然是积极 的 师:不错,如果是因为自私、颓废的缘故而忧愁,那么这种瞅就只能停留于表面上的“愁” 而不会激发出任何作为来;但是如果是为着某种进步、积极的原因而愁,那就必然会引发出 积极争取的行动,从而产生出积极的效果和意义。正如刚才同学所说的,曹操是为了实现统
在前面几课书的讲解、传授方法后,自读课文可以更大胆地放开,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 探究的方式一方面练习了技能,培养了能力,一方面开阔思路,开拓视野,充分发挥他们的 感悟力和理解力,从培养和激发他们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角度去尝试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进 行教学。 十一、精彩片段 在入世与出世之间 ——《短歌行、归园田居》精彩片断 师:在大体了解了两位诗人的身世背景之后,我们再一起进入到他们的诗作之中,品味思考 他们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 请同学们先朗读《短歌行》。 (学生诵读……) 师:同学们在诵读中游没有感觉到一个字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生:是“忧”字。 师:曹操“忧”的是什么呢? 生:人生短暂。 师:人生短暂主要概括的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内容,除此之外,还“忧”别的吗? 生:贤才难求。 师:回答得很好,诗的后半部分曹操开始忧虑“贤才难求”的问题了。那么,大家觉得这个 “忧”字能不能概括传达出本诗的主要情感? 生:可以。 师:也就是说,本诗的诗眼我们找到了,就是这个“忧”字。一般来说,忧愁这种情感我们 总觉得它是一种比较消极的情感,在诵读本诗的过程中,同学们又没有感觉到一种消极、颓 废的感觉呢? 生:没有。 师: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讨论) 生:因为曹操忧虑的是人生苦短和贤才难求,之所以有这种忧虑是因为他希望在有限的时间 内作出一番大事业来。所以,他的人身态度是积极的,诗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也自然是积极 的。 师:不错,如果是因为自私、颓废的缘故而忧愁,那么这种瞅就只能停留于表面上的“愁”, 而不会激发出任何作为来;但是如果是为着某种进步、积极的原因而愁,那就必然会引发出 积极争取的行动,从而产生出积极的效果和意义。正如刚才同学所说的,曹操是为了实现统
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 生的烦恼,因此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分析完曹操这种积极进取型的人物和他的诗歌之后,我们再来读读陶渊明这种隐士型人 物的诗作吧,相信会带给我们另外一种人生的启示的。请同学们朗读《归园田居》。 (学生诵读) 师:我们刚才一起找到了《短歌行》的诗眼“忧”,现在我们再来找找这首诗的诗眼吧 生:是“归”字 师: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从题目中就可以看到,“归园田居”嘛 师:非常妤。一首诗的诗眼不仅可能出现在诗歌中,也可能会出现在题目中。既然大家找到 了“归”字,我想请大家回答我几个问题:作者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请大家分组讨论,再做回答,回答时要注意尽量用原文中的诗句来回答 (讨论 生:作者从“尘网”、“樊笼”中归。 师:那么“尘网”、“樊笼”代表什么呢? 生:代表官场。 师:用“尘网”、“樊笼”代表官场,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这也是为什么要归的原因。 师:作者厌恶官场也不代表他就一定要归向田园呀,还有许多别的路可以选择的呀,比如可 以经商嘛,为什么你会认为是归向田园呢? 生:因为“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师:很好,那么“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我们如何理解呢? 生:“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 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 师:更进一步来说,也暗示着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对不 对呀? 师:剩最后一个问题了,“归去如何”? 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 平和、喜悦之情 师: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生:厌恶官场,热爱平淡自然的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师:回答得很好。两位人生追求完全不同的诗人,他们的作品让大家产生了怎样的思考呢? (讨论)
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 生的烦恼,因此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分析完曹操这种积极进取型的人物和他的诗歌之后,我们再来读读陶渊明这种隐士型人 物的诗作吧,相信会带给我们另外一种人生的启示的。请同学们朗读《归园田居》。 (学生诵读) 师:我们刚才一起找到了《短歌行》的诗眼“忧”,现在我们再来找找这首诗的诗眼吧。 生:是“归”字。 师: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从题目中就可以看到,“归园田居”嘛。 师:非常好。一首诗的诗眼不仅可能出现在诗歌中,也可能会出现在题目中。既然大家找到 了“归”字,我想请大家回答我几个问题:作者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请大家分组讨论,再做回答,回答时要注意尽量用原文中的诗句来回答。 (讨论) 生:作者从“尘网”、“樊笼”中归。 师:那么“尘网”、“樊笼”代表什么呢? 生:代表官场。 师:用“尘网”、“樊笼”代表官场,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这也是为什么要归的原因。 师:作者厌恶官场也不代表他就一定要归向田园呀,还有许多别的路可以选择的呀,比如可 以经商嘛,为什么你会认为是归向田园呢? 生:因为“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师:很好,那么“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我们如何理解呢? 生:“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 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 师:更进一步来说,也暗示着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对不 对呀? 生:对。 师:剩最后一个问题了,“归去如何”? 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 平和、喜悦之情。 师: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生:厌恶官场,热爱平淡自然的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师:回答得很好。两位人生追求完全不同的诗人,他们的作品让大家产生了怎样的思考呢? (讨论)
生(甲):我刚开始时觉得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太过消极了,但是经过这篇作品的学习,我觉 得我以往的看法可能简单了些,不能简单地认为他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 生(乙):曹操和陶渊明两个人的性格不同,可能原本就是曹操比较外向,陶渊明比较内向, 所以当他们面对困难、挫折时,就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但不能就认为谁对谁错,谁消极水积 极 生(丙):我觉得陶渊明反对、厌恶的是官场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八面玲珑、世故圆滑,害 怕自己受到这种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去自己原本简单纯粹的本质,因此才选择离开,选择归 回田园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个正直清高之人,是个敢于面对自己、敢于对荣华富贵说 “不”的勇士。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非常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这两位诗人和他们的作品可以说有着明显 的不同,这点我们之前都已己经提到过,就不再多说了。我想稍微总结的是,两位诗人都是非 常真诚的,曹操是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壮之笔吟咏了生命的短暂、壮志难酬的痛苦:陶渊 明则是以看似平淡自然的笔触抒写了自己决不顺应世俗潮流而迷失真我的心志。正是他们这 种真诚面对自己的真心和真性情渗透到他们的作品之中,使他们的作品流芳千古,也让我们 这些后来人从中受益良多。 附加材料: 作家文学常识 曹操 作为政治家: 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 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 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 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 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 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 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 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 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 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 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
生(甲):我刚开始时觉得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太过消极了,但是经过这篇作品的学习,我觉 得我以往的看法可能简单了些,不能简单地认为他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 生(乙):曹操和陶渊明两个人的性格不同,可能原本就是曹操比较外向,陶渊明比较内向, 所以当他们面对困难、挫折时,就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但不能就认为谁对谁错,谁消极水积 极。 生(丙):我觉得陶渊明反对、厌恶的是官场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八面玲珑、世故圆滑,害 怕自己受到这种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去自己原本简单纯粹的本质,因此才选择离开,选择归 回田园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个正直清高之人,是个敢于面对自己、敢于对荣华富贵说 “不”的勇士。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非常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这两位诗人和他们的作品可以说有着明显 的不同,这点我们之前都已经提到过,就不再多说了。我想稍微总结的是,两位诗人都是非 常真诚的,曹操是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壮之笔吟咏了生命的短暂、壮志难酬的痛苦;陶渊 明则是以看似平淡自然的笔触抒写了自己决不顺应世俗潮流而迷失真我的心志。正是他们这 种真诚面对自己的真心和真性情渗透到他们的作品之中,使他们的作品流芳千古,也让我们 这些后来人从中受益良多。 附加材料: 作家文学常识: 曹操 作为政治家: 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 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 192 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 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 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 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 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 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 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 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 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 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 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