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国家开放大学: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试题(7月)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6,文件大小:288.4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试卷代号:1094 座位号■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一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汉语专业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 2007年7月 题 号 二 三 四 总 分 分 数 得 分 评卷人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材指出:孟子的“以意 ”和“知人 ”确实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 法。 2.《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 以在意, 而 。”这一言论揭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3.教材认为,《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之一在于:它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 止乎 ”的原则,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4,曹丕《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 为主”的著名论断,对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很大影响。 5.钟嵘的《诗品序》说:“故诗有三义焉:…。文已尽而意有余, 也;因物喻志, 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 也。 6.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之论:在 《送孟东野序》中则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的思想,提出了“ ”论。 7.教材指出:严羽在他的论诗著作《 》里以禅喻诗,借用佛教禅宗的话 语,提出了他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 ”说。 8.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了“”说,这一理论观点成为后来的公安派“ ”说 的直接的理论源头。 634

试卷代号:1094 座位号巨一口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汉语专业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试题 2007年 7月 题 号 四 总 分 分 数 得 分 评卷人 一、填空题(每空 1分,共 20分) 1.教材指出:孟子的“以意 ”和“知人 ”确实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 法 。 2.《庄子 ·外物》篇说:“签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签;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 以在意, 而 。”这一言论揭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3,教材认为,《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之一在于:它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_ , 止乎 ”的原则 ,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4.曹王《典论 ·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 为主”的著名论断 ,对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很大影响。 5.钟嵘的《诗品序》说:“故诗有三义焉:……。文已尽而意有余,_ 也;因物喻志, 也 ;直书其事 ,寓言写物 , 也。 6.韩愈在《答李诩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之论 ;在 《送孟东野序 》中则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的思想,提出了“ ”论 。 7.教材指出:严羽在他的论诗著作《 》里以禅喻诗,借用佛教禅宗的话 语,提出了他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 ”说。 8.明代思想家李蛰提出了“ ”说,这一理论观点成为后来的公安派“ ”说 的直接的理论源头。 634

9.教材指出;清代诗论家叶燮把创作分成“ 者”即创作客体与“ 者”即创 作主体两个方面」 10.王国维《人间词话》说:“ 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之境,于由动之静 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得 分 评卷人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钟嵘的)“滋味”说 2.(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 得 分 评卷人 三、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 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日:“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日:“辞达而已矣。”夫 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 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 轼《答谢民师书》) 1.把上面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2.这段文字说明了苏轼哪些文学理论批评观点? 得 分 评卷人 四、问答题(三题中只任选两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试分析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2.什么是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请简要说明他的这一理论观点的渊源和意义。 3.请简要论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提出的“境界”的美学特征,并评述它在中国文学 理论批评史上的重要意义。 635

9.教材指出;清代诗论家叶燮把创作分成“_ 者”即创作客体与“_ 者”即创 作主体两个方面 。 10.王国维《人间词话》说:“_ 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_ 之境,于由动之静 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得 分 评卷人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 5分,共 10分) (钟嵘的)“滋味”说 (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 得 分 评卷人 三、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 (每小题 10分 ,共 20分)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 于所不可不止,文理 自然 ,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 文,行 而不远。”又 曰:“辞达而已矣。”夫 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 ,是大不然。求物之妙 ,如系风捕影,能使 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 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 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 达。辞至于能达 ,则文不可胜用矣。(苏 轼《答谢民师书》) 1.把上面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2.这段文字说明了苏轼哪些文学理论批评观点? 得 分 评卷人 四、问答题(三题中只任选两题;每小题 25分,共 5。分) .试分析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什么是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请简要说明他的这一理论观点的渊源和意义。 3.请简要论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提出的“境界”的美学特征,并评述它在中国文学 理论批评史上的重要意义 。 635

试卷代号:109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一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汉语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07年7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逆志 论世 2.得意 忘言 3.情 礼义 4.气 5.兴 比 赋 6.气盛言宜 不平则鸣 7.沧浪诗话 妙悟 8.童心 性灵 9.在物 在我 10.无我 有我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钟嵘的)“滋味”说钟嵘《诗品序》认为,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 是“诗之至也”,提出了诗歌创作的“滋味”说。(1分)所谓“滋味”实则是指诗歌艺术的感性直 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1分)要做到作品有深厚的“滋味”,钟嵘认为 关键在于综合运用好“赋、比、兴”的“三义”,他将“兴”放在第一位,并使“三义”综合运用,只有 这样,才能创作出“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诗之至也”的诗歌作品。(2分)钟嵘的“滋 味”说,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并对后来司空图的“韵味”说、严羽的“兴趣”说、王士祺的 “神韵”说都有一定的影响。(1分)(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钟嵘诗品选录”) 2.(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李清照在《论词》一文里力主严格区分词和诗的界限,提 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1分)李清照批评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词不能算是词, 636

试卷代号:109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汉语专业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0 年 7月 一、填空题 (每空 1分 ,共 20分) 逆志 得意 论世 1匕介性兰. ,匕 、 b 3.情 礼义 4.气 5.兴 比 赋 6.气盛言宜 不平则鸣 7。沧浪诗话 妙悟 8.童心 性灵 9.在物 在我 10.无我 有我 二、名词解释题 (每小题 5分,共 10分 ) 1.(钟嵘的)“滋味”说 钟嵘《诗品序》认为,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 是“诗之至也”,提出了诗歌创作的“滋味”说。(1分)所谓“滋味”实则是指诗歌艺术的感性直 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1分)要做到作品有深厚的“滋味”,钟嵘认为 关键在于综合运用好“赋、比、兴”的“三义”,他将“兴”放在第一位,并使“三义”综合运用,只有 这样,才能创作出“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诗之至也”的诗歌作品。(2分)钟嵘的“滋 味”说,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并对后来司空图的“韵味”说、严羽的“兴趣”说、王士镇的 “神韵”说都有一定的影响。(1分)(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钟嵘诗品选录”) 2.(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 李清照在《论词》一文里力主严格区分词和诗的界限,提 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1分)李清照批评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词不能算是词, 636

只是“句读不茸之诗耳”。她认为词和诗的本质区别在于:诗只有较为简单粗疏的声律要求,而 词则特别讲究声律、乐律之规则,她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之音乐美。(3分)她的这 一观点可能比较偏激保守,但也确实道出了诗与词的一些不同之处,给词的创作提供了一些可 供参考的意见。(1分)(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李清照论词”) 三、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你所寄示的书、教的公事文告,以及诗、赋和杂文,我读之都能熟记了。(这些文章)大 体上像行云流水那样自然流畅,初看起来没有一定的形式规则,但是(它们)常常在应当行文的 地方就自然行文,在不可不停止笔墨的地方就自然停笔,行文理路自然,描写的意象层出不穷。 孔子说:“语言没有文采,就不会传播得很远。”又说:“文辞能准确表达意思就行了。”(孔子)说 语言只要能表达意思,(有人)就怀疑好像可以不要文采,这是大谬不然的。写文章追求描写事 物的微妙之处,就好像想把风栓住,把影子抓住(那样难),能够使这个事物的形象清清楚楚地 呈现在心里的人,大概千万人里也难遇到一个人,而况且能使事物的形像清清楚楚地表现在语 言和文章里的人呢?(那更是少而又少了)能做到使事物的形像清清楚楚地表现在语言和文章 里,这才是叫做(孔子所说的)“文辞能准确表达意思”。文辞到了能准确表达意思的地步,文采 的用处是说不尽的。(10分) 2.苏轼在这段文字里主要是在说明和解释孔子的“辞达而已矣”这句话,他要表达的意思 是说,孔子不只是要求文辞仅仅是表达意思,实则是要求质朴和文采相得益彰,即孔子曾经说 过的所谓“文质彬彬”。在这段文字里苏轼还说出了另外两个文学理论观点:其一是注重文艺 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行文要“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 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其二是在主客关系上,认为在艺术思维的过程中,外界的客 观物象(“物”)要转化为审美主体心中的审美形象和意象(“使是物了然于心”),并最终表现为 物态化的图画和文字(“使是物了然于口与手”)(10分)。 四、问答题(三题中任选两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答题要点: (1)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 也’。”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就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15分)》 (2)怎样才是“尽善尽美”呢?孔子在《论语·为政》篇里还说过另一句话:“《诗》三百,一言 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论语集解》引孔 安国注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 637

只是“句读不葺之诗耳”。她认为词和诗的本质区别在于:诗只有较为简单粗疏的声律要求,而 词则特别讲究声律、乐律之规则,她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之音乐美。(3分)她的这 一观点可能比较偏激保守,但也确实道出了诗与词的一些不同之处,给词的创作提供了一些可 供参考的意见。(1分)(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李清照论词”) 三、阅读下列文字并 回答下列问题 (每小题 10分 ,共 20分) 1.你所寄示的书、教的公事文告,以及诗、赋和杂文,我读之都能熟记了。(这些文章)大 体上像行云流水那样 自然流畅,初看起来没有一定的形式规则,但是(它们)常常在应当行文的 地方就 自然行文,在不可不停止笔墨的地方就 自然停笔,行文理路自然,描写的意象层出不穷。 孔子说:“语言没有文采,就不会传播得很远。”又说:“文辞能准确表达意思就行了。”(孔子)说 语言只要能表达意思,(有人)就怀疑好像可以不要文采,这是大谬不然的。写文章追求描写事 物的微妙之处,就好像想把风栓住,把影子抓住(那样难),能够使这个事物的形象清清楚楚地 呈现在心里的人,大概千万人里也难遇到一个人,而况且能使事物的形像清清楚楚地表现在语 言和文章里的人呢?(那更是少而又少了)能做到使事物的形像清清楚楚地表现在语言和文章 里,这才是叫做(孔子所说的)“文辞能准确表达意思”。文辞到了能准确表达意思的地步,文采 的用处是说不尽的。(10分) 2.苏轼在这段文字里主要是在说明和解释孔子的“辞达而已矣”这句话,他要表达的意思 是说,孔子不只是要求文辞仅仅是表达意思,实则是要求质朴和文采相得益彰,即孔子曾经说 过的所谓“文质彬彬”。在这段文字里苏轼还说出了另外两个文学理论观点:其一是注重文艺 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行文要“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 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其二是在主客关系上,认为在艺术思维的过程中,外界的客 观物象(“物”)要转化为审美主体心中的审美形象和意象(“使是物了然于心”),并最终表现为 物态化的图画和文字(“使是物了然于口与手”)(10分)。 四、问答题(三题中任选两题;每小题 25分,共 50分) 1.答题要点: (1)孔子在《论语 ·八愉》中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 也’。”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就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15分) (2)怎样才是“尽善尽美”呢?孔子在《论语 ·为政》篇里还说过另一句话:“《诗》三百,一言 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论语集解》引孔 安国注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 637

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 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6分) (3)总之,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就是他所说的“尽善尽美”。怎样才能做到“尽善尽美” 呢?就是要做到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即文学艺术作品要有“中和”之美!(4分)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论语》选录”) 2.答题要点: (1)“思与境偕”说是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的。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思”, 可理解为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则是激发 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思与境偕”说的是诗人在审美创造中主体和客体、理 性与感性、思想与形象的融合,达到了天衣无缝的最高水平。“境”与“思”偕往,相互融会,因而 产生了作品的意境世界。“思与境偕”是诗人们理想的,但又难以企及的高境界。(15分) (2)这种思想在可以追溯到刘勰的“神思”理论,是刘勰“神与物游”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与 皎然所说的“假象见意”和“诗情缘境发”的情境论在理论上也有相承之处。(5分)》 (3)用“思与境偕”来概括诗歌创作的意境理论,表述更为明确简洁,是对前人诗歌意境理 论的进一步发展,是对唐代诗歌创作,特别是对陶渊明以来的山水田园诗创作实践的总结,对 后代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批评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大的影响。(5分)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司空图诗论选录”) 3.答题要点: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他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 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所说的文学艺术的“境界”与“意境”含义基本一致,指的是文 学创作中由心物相契、情景交融的的意象特征暗示出的含义深远、回味绵长的审美之境。 (5分) (2)关于“境界”的美学特征根据王国维的论述,有以下几点:①“境界”具有“言外之味,弦 外之响”,体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特色;②其次,他指出“意境”、“境界”具有真实自然 之美,由此,他提出了“不隔”的美学要求;③对于同是体现出自然真切之美的作品之境界,王国 维又从美学上根据作者主观介人程度的差异而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且引用西 方美学理论,区分为“一优美,一宏壮也”。(15分) (3)①以“境界”、“意境”评论诗词,并不自王国维始,唐代以来的许多文学理论家都从不同 角度论及意境问题,但惟有到了王国维,有关意境的理论才达到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638

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 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6分) (3)总之,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就是他所说的“尽善尽美”。怎样才能做到“尽善尽美” 呢?就是要做到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即文学艺术作品要有“中和”之美!(4分)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论语》选录”) 2.答题要点 : (L)“思与境偕”说是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的。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思”, 可理解为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则是激发 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思与境偕”说的是诗人在审美创造中主体和客体、理 性与感性、思想与形象的融合,达到了天衣无缝的最高水平。“境”与“思”偕往,相互融会,因而 产生了作品的意境世界。“思与境偕”是诗人们理想的,但又难以企及的高境界。(15分) <2)这种思想在可以追溯到刘姗的“神思”理论,是刘解“神与物游”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与 皎然所说的“假象见意”和“诗情缘境发”的情境论在理论上也有相承之处。(5分) (3)用“思与境偕”来概括诗歌创作的意境理论,表述更为明确简洁,是对前人诗歌意境理 论的进一步发展,是对唐代诗歌创作,特别是对陶渊明以来的山水田园诗创作实践的总结,对 后代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批评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大的影响。<5分)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司空图诗论选录”) 3.答题要点: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他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 界则 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所说的文学艺术的“境界”与“意境”含义基本一致,指的是文 学创作中由心物相契、情景交融的的意象特征暗示出的含义深远、回味绵长的审美之境。 <5分) (2)关于“境界”的美学特征根据王国维的论述,有以下几点:①“境界”具有“言外之味,弦 外之响”,体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特色;②其次,他指出“意境”、“境界”具有真实自然 之美,由此,他提出了“不隔”的美学要求;③对于同是体现出自然真切之美的作品之境界,王国 维又从美学上根据作者主观介人程度的差异而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且引用西 方美学理论,区分为“一优美,一宏壮也”。(巧 分) (3)①以“境界”、“意境”评论诗词,并不自王国维始,唐代以来的许多文学理论家都从不同 角度论及意境问题,但惟有到了王国维,有关意境的理论才达到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638

②王国维的以“境界”说为核心的文艺美学理论对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同时又体现出西方美学思想渗透影响的明显痕迹,因而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进行现代转 换的开端。(5分)。 说明: 1.填空题出现错别字,该空算错,不得分; 2.有的填空题的两个答案不能颠倒,颠倒算错,不得分; 3.名词解释题、翻译题、问答题每两个错别字扣一分,同一大题错别字扣分不超过3分; 4,名词解释题、翻译题、问答题不要求与本答案字句相同,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得分; 5.所有题目,学生回答与本答案不同,但确有根据的,有所发明的,都算正确,应该得分: 6.第四大题中,三题皆答者,只以第1、2两题记分。 639

②王国维的以“境界”说为核心的文艺美学理论对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同时又体现出西方美学思想渗透影响的明显痕迹,因而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进行现代转 换的开端。;5分)。 说明 : 1.填空题出现错别字,该空算错,不得分; 2.有的填空题的两个答案不能颠倒,颠倒算错,不得分; 3.名词解释题 、翻译题 、问答题每两个错别字扣一分 ,同一大题错别字扣分不超过 3分 ; 4.名词解释题 、翻译题 、问答题不要求与本答案字句相同,只要言之有理 ,言之有据 ,即可 得分 ; 5.所有题 目,学生回答与本答案不同,但确有根据的,有所发明的,都算正确,应该得分; 6.第四大题中 ,三题皆答者,只以第 1,2两题记分。 639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