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狂犬病病毒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为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中血 清/基因1型病毒,而2~6型称“狂犬病相关病毒”,目前仅在非洲和欧洲发现。狂犬病病毒在野 生动物(狼、狐狸、鼬鼠、蝙蝠等)及家养动物(狗、猫、牛等)与人之间构成狂犬病的传播 环节。人主要被病兽或带毒动物咬伤后感染。一旦受染,如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可导致 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病死率高,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中每年有数万人死于狂犬 病。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结构 病毒外形呈弹状(60~400nm×60~85nm),一端纯园,一端平凹,有囊膜,内含衣壳呈螺 旋对称。核酸是单股不分节负链RNA。 基因组长约12kb,从3到5'端依次为编码N、M1、M2、G、L蛋白的5个基因,各个基因间 还含非编码的间隔序列。五种蛋白都具有抗原性。M1、M2蛋白分别构成衣壳和囊膜的基质。 L蛋白为聚合酶。G蛋白在囊膜上构成病毒刺突,与病毒致病性有关,N蛋白为核蛋白有保护 RNA功能。G蛋白和N蛋白是狂犬病病毒的主要抗原,刺激机体可诱生相应抗体和细胞免疫。 过去一直认为G蛋白是唯一诱生中和抗体,并能提供狂犬病保护性免疫的抗原。而近年研究表 明,除G蛋白外,该病毒的核糖核蛋白(RNP)在诱生保护性免疫应答上也起重要作用。 (二)培养 狂犬病病毒宿主范围广,可感染鼠,家兔、豚鼠、马、牛、羊、犬猫等,侵犯中枢神经细 胞(主要是大脑海马回锥体细胞)中增殖,于细胞浆中可形成嗜酸性包涵体(内基氏小体 Negri body)。在人二倍体细胞、地鼠肾细胞、鸡胚、鸭胚细胞中增养增殖,借此可用于制备组 织培养疫苗。 (三)抗原型与变异 狂犬病病毒仅一种血清型,但其毒力可发生变异。从自然感染动物体内分离的病毒株称野 毒株(Wild strain)或街上毒株(Street strain),致病力强,自脑外接种易侵入脑组织及唾液 腺。将野毒株在家兔脑内连续传50代后,家兔致病潜伏期逐渐缩短,2~4周缩短至4~6日,如 再继续传代不再缩短,称固定毒株(Fixed Strain),固定毒株对人及动物致病力弱,脑外接种不 侵入脑内增殖,不引起狂犬病,巴斯德首先创用固定制成减毒活疫苗,预防狂犬病。 (四)抵抗力 狂犬病病毒对热、紫外线、日光、干燥的抵抗力弱,加温50℃1小时、60℃5分钟即死,也 易被强酸、强碱、甲醛、碘、乙酸、乙醚、肥皂水及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去污剂灭活。于4℃可 保存一周,如置50%苷油中于室温下可保持活性1周。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为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 (Lyssavirus) 中血 清/基因1型病毒,而2~6型称“狂犬病相关病毒”,目前仅在非洲和欧洲发现。狂犬病病毒在野 生动物(狼、狐狸、鼬鼠、蝙蝠等)及家养动物(狗、猫、牛等)与人之间构成狂犬病的传播 环节。人主要被病兽或带毒动物咬伤后感染。一旦受染,如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可导致 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病死率高,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中每年有数万人死于狂犬 病。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结构 病毒外形呈弹状(60~400nm×60~85nm),一端纯园,一端平凹,有囊膜,内含衣壳呈螺 旋对称。核酸是单股不分节负链RNA。 基因组长约12kb,从3′到5′端依次为编码N、M1、M2、G、L蛋白的5个基因,各个基因间 还含非编码的间隔序列。五种蛋白都具有抗原性。M1、M2蛋白分别构成衣壳和囊膜的基质。 L蛋白为聚合酶。G蛋白在囊膜上构成病毒刺突,与病毒致病性有关,N蛋白为核蛋白有保护 RNA功能。G蛋白和N蛋白是狂犬病病毒的主要抗原,刺激机体可诱生相应抗体和细胞免疫。 过去一直认为G蛋白是唯一诱生中和抗体,并能提供狂犬病保护性免疫的抗原。而近年研究表 明,除G蛋白外,该病毒的核糖核蛋白(RNP)在诱生保护性免疫应答上也起重要作用。 (二)培养 狂犬病病毒宿主范围广,可感染鼠,家兔、豚鼠、马、牛、羊、犬猫等,侵犯中枢神经细 胞(主要是大脑海马回锥体细胞)中增殖,于细胞浆中可形成嗜酸性包涵体(内基氏小体 Negri body)。在人二倍体细胞、地鼠肾细胞、鸡胚、鸭胚细胞中增养增殖,借此可用于制备组 织培养疫苗。 (三)抗原型与变异 狂犬病病毒仅一种血清型,但其毒力可发生变异。从自然感染动物体内分离的病毒株称野 毒株(Wild strain)或街上毒株 (Street strain),致病力强,自脑外接种易侵入脑组织及唾液 腺。将野毒株在家兔脑内连续传50代后,家兔致病潜伏期逐渐缩短,2~4周缩短至4~6日,如 再继续传代不再缩短,称固定毒株(Fixed Strain),固定毒株对人及动物致病力弱,脑外接种不 侵入脑内增殖,不引起狂犬病,巴斯德首先创用固定制成减毒活疫苗,预防狂犬病。 (四)抵抗力 狂犬病病毒对热、紫外线、日光、干燥的抵抗力弱,加温50℃1小时、60℃5分钟即死,也 易被强酸、强碱、甲醛、碘、乙酸、乙醚、肥皂水及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去污剂灭活。于4℃可 保存一周,如置50%苷油中于室温下可保持活性1周。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狂犬病是人兽共患性疾病,主要在野生动物及家畜中传播。人狂犬病主要被患病动物咬伤 所致,或与汪畜密切接触有关。也可能通过不显性皮肤或粘膜而传播,如狗舔肛门,宰狗、切 狗肉等引起感染。并有角膜移植引起感染的报告。在大量感染蝙蝠的密集区,其分泌液造成气 雾,可引起呼吸道感染。 人被咬伤后,病毒进入伤口,先在该部周围神经背根神经节内,沿着传入感觉神经经纤维 上行至脊髓后角,然后散布到脊髓和脑的各部位内增殖损害。在发病前数日,病毒从脑内和脊 髓沿传出神经进入唾液腺内增殖,不断随唾液排出。潜伏期1~2个月,短者5~10天,长者1年 至数年。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咬伤部位与头部距离远近、伤口的大小、深浅、有无衣服阻挡 以及侵入病毒的数量。有人认为病毒在犬群多次传播后毒力增强,可缩短潜伏期。 人发病时,先感不安,头痛,发热,侵入部位有刺痛或出现爬蚁走的异常感染。继而出现 神经兴奋性增强,脉速、出汗、流涎、多泪、瞳孔放大,吞咽时咽喉肌肉发生痉挛,见水或其 他轻微刺激可引起发作,故又名“恐水病”。最后转入麻痹、昏迷、呼吸及循环衰竭而死亡,病 程大约5~7日。 (二)免疫性 机体感染病毒后产生的抗体除中和,补体介导溶解和抗体依赖细胞毒作用外,特异性1g器 抗体还能提高和调节T细胞对狂犬病病毒抗原反应,是接触狂犬病病毒后同时注射特异性抗体 和疫苗的重要依据。细胞免疫也是抗狂犬病病毒主要免疫之一,如杀伤性T淋巴细胞针对靶抗 原G,N蛋白可溶解病毒,单核细胞产生FN和L2对抑制病毒复制和抵抗病毒攻击起重要作 三、微生物学诊断 将咬人的狗捕获,观察10~14天,不发病,则可认为未患狂犬病。若观察期间发病,将它 杀死,取脑作病理切片检查包涵体,或用荧光标记抗狂犬病毒血清染色,检查抗原,如为阴 性,则用10%脑悬液注射小白鼠脑内,发病后取脑组织同上检测包涵体和抗原,可提高阳率, 但需时较长约28天。如于发病前用同位素标记的合成寡核苷酸探针检测狂犬病毒RNA,于1-2 天就出结果。 患者可采取唾液沉渣涂片,荧光抗体染色检查细胞内病毒抗原。或发病后2-3天作睑、颊皮 肤活检,用荧光抗体染色,于毛囊周围神经纤维中可找见病毒抗原。亦可将狂犬病毒固定毒株 感染细胞制成抗原片,加入不同稀释病人血清阻止荧光抗体染色以测定抗体,一般24小时可出 结果。 四、防治原则 (一)公共卫生措施 捕杀野犬,加强家犬管理或口服兽用减毒活疫苗(与食物混合喂食)。预防家畜及野生动 物的狂犬病是防止人狂犬病的重要根本措施,其任务涉及面广,需要全社会的配合支持与理 (二)咬伤处理
狂犬病是人兽共患性疾病,主要在野生动物及家畜中传播。人狂犬病主要被患病动物咬伤 所致,或与汪畜密切接触有关。也可能通过不显性皮肤或粘膜而传播,如狗舔肛门,宰狗、切 狗肉等引起感染。并有角膜移植引起感染的报告。在大量感染蝙蝠的密集区,其分泌液造成气 雾,可引起呼吸道感染。 人被咬伤后,病毒进入伤口,先在该部周围神经背根神经节内,沿着传入感觉神经经纤维 上行至脊髓后角,然后散布到脊髓和脑的各部位内增殖损害。在发病前数日,病毒从脑内和脊 髓沿传出神经进入唾液腺内增殖,不断随唾液排出。潜伏期1~2个月,短者5~10天,长者1年 至数年。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咬伤部位与头部距离远近、伤口的大小、深浅、有无衣服阻挡, 以及侵入病毒的数量。有人认为病毒在犬群多次传播后毒力增强,可缩短潜伏期。 人发病时,先感不安,头痛,发热,侵入部位有刺痛或出现爬蚁走的异常感染。继而出现 神经兴奋性增强,脉速、出汗、流涎、多泪、瞳孔放大,吞咽时咽喉肌肉发生痉挛,见水或其 他轻微刺激可引起发作,故又名“恐水病”。最后转入麻痹、昏迷、呼吸及循环衰竭而死亡,病 程大约5~7日。 (二)免疫性 机体感染病毒后产生的抗体除中和,补体介导溶解和抗体依赖细胞毒作用外,特异性lgg 抗体还能提高和调节T细胞对狂犬病病毒抗原反应,是接触狂犬病病毒后同时注射特异性抗体 和疫苗的重要依据。细胞免疫也是抗狂犬病病毒主要免疫之一,如杀伤性T淋巴细胞针对靶抗 原G,N蛋白可溶解病毒,单核细胞产生IFN和IL2对抑制病毒复制和抵抗病毒攻击起重要作 用。 三、微生物学诊断 将咬人的狗捕获,观察10~14天,不发病,则可认为未患狂犬病。若观察期间发病,将它 杀死,取脑作病理切片检查包涵体,或用荧光标记抗狂犬病毒血清染色,检查抗原,如为阴 性,则用10%脑悬液注射小白鼠脑内,发病后取脑组织同上检测包涵体和抗原,可提高阳率, 但需时较长约28天。如于发病前用同位素标记的合成寡核苷酸探针检测狂犬病毒RNA,于1-2 天就出结果。 患者可采取唾液沉渣涂片,荧光抗体染色检查细胞内病毒抗原。或发病后2-3天作睑、颊皮 肤活检,用荧光抗体染色,于毛囊周围神经纤维中可找见病毒抗原。亦可将狂犬病毒固定毒株 感染细胞制成抗原片,加入不同稀释病人血清阻止荧光抗体染色以测定抗体,一般24小时可出 结果。 四、防治原则 (一)公共卫生措施 捕杀野犬,加强家犬管理或口服兽用减毒活疫苗(与食物混合喂食)。预防家畜及野生动 物的狂犬病是防止人狂犬病的重要根本措施,其任务涉及面广,需要全社会的配合支持与理 解。 (二)咬伤处理
人被疑似狂犬咬伤时,立即用20%肥皂水冲洗和浸泡伤口,再涂碘酒或浓硝酸(只用于浓 度咬伤),然后用碳酸氢钠冲洗。 (三)特异预防 用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20IU/g)或抗狂犬病马血清(40IUkg),以1/2时在伤口周围浸润 注射,其余作肌肉注射。同时立即肌内注射人二倍体纤维母细胞狂犬病疫苗1次,于第一次注 射后3,7,14,28天再行注射,共5次,可防止发病。我国应用自制的地鼠肾细胞狂犬病苗, 已取得良好效果。目前研制成功狂犬病病毒糖蛋白重组痘苗病毒疫苗,狂犬病病毒G、亚平 位疫苗等,正在试用中 第二节人乳头瘤病毒 乳头瘤病毒属于乳多空病毒科(Papovaviridae)的乳头瘤病毒属,它包括多种动物的乳头瘤 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HPV能引起人类皮肤和粘膜的多种良性 乳头状瘤或疣,某些型别感染还具潜在的致癌性。 一、生物学性状 HPV是一种小的DNA病毒,直径45~55nm,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含72个壳微粒, 没有囊膜,完整的病毒颗粒在氯化铯中浮密度为1.34g/ml,在密度梯度离心时易与无DNA的空 壳(密度1.29g/ml)分开。 HPV基因组是一闭环双股DNA,分子量5×106道尔顿。按功能可分为早期区(E区)、晚 期区(L区)和非编码区(NCR)三个区域。E区分为E1~E7开放阅读框架,主要编码与病毒 复制、转录、调控和细胞转化有关的蛋白。L区分L1和L2,分别编码主要衣壳蛋白和次要衣壳 蛋白。NCR是E区与L区间-6.4~I.0bp的DNA片段,可负责转录和复制的调控。 通过对HPV克隆基因的DNA杂交试验及酶谱分析,以核苷酸同源性少于50%定为新型别, 至今已鉴定出70多型HPV。每一型别都与体内特定感染部位和病变有关。HPV各型之间有共同 抗原,即属特异性抗原,存在于L1蛋白,它与牛乳头病毒(BPV)有交叉反应。L2蛋白为型特 异性抗原,各型间不发生交叉反应。 HPV在体外细胞培养尚未完成。它具有宿主和组织特异性,只能感染人的皮肤和粘膜,不 能感染动物。HPV感染后在细胞核内增殖,细胞核着色深,核周围有一不着色的空晕,此种病 变细胞称为空泡细胞(Koilocytotic cell))。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HPV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污染物品或性传播感染人类。病毒侵入人体后,停留于感染 部位的皮肤和粘膜中,不产生病毒血症。临床常见的有:寻常疣(主要为1,2,4型)称刺 瘊,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手部最常见。跖疣(主要为2,4型)生长在胼胝下面,行走易引起 疼痛。扁平疣(主要为3,10型)好发于面部,手、臂、膝、为多发性。尖性湿疣(主要为6, 11型),好发于温暖潮湿部位,以生殖器湿疣发病率最高,传染性强,在性传播疾病中有重要 地位,且有恶性变的报道。近年研究资料证明HPV与宫颈癌、喉癌、舌癌等发生有关。如
人被疑似狂犬咬伤时,立即用20%肥皂水冲洗和浸泡伤口,再涂碘酒或浓硝酸(只用于浓 度咬伤),然后用碳酸氢钠冲洗。 (三)特异预防 用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20IU/kg)或抗狂犬病马血清(40IU/kg),以1/2时在伤口周围浸润 注射,其余作肌肉注射。同时立即肌内注射人二倍体纤维母细胞狂犬病疫苗1次,于第一次注 射后3,7,14,28天再行注射,共5次,可防止发病。我国应用自制的地鼠肾细胞狂犬病苗, 已取得良好效果。目前研制成功狂犬病病毒糖蛋白重组痘苗病毒疫苗,狂犬病病毒G、N亚平 位疫苗等,正在试用中。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 乳头瘤病毒属于乳多空病毒科(Papovaviridae)的乳头瘤病毒属,它包括多种动物的乳头瘤 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HPV能引起人类皮肤和粘膜的多种良性 乳头状瘤或疣,某些型别感染还具潜在的致癌性。 一、生物学性状 HPV是一种小的DNA病毒,直径45~55nm,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含72个壳微粒, 没有囊膜,完整的病毒颗粒在氯化铯中浮密度为1.34g/ml,在密度梯度离心时易与无DNA的空 壳(密度1.29g/ml)分开。 HPV基因组是一闭环双股DNA,分子量5×106道尔顿。按功能可分为早期区(E区)、晚 期区(L区)和非编码区(NCR)三个区域。E区分为E1~E7开放阅读框架,主要编码与病毒 复制、转录、调控和细胞转化有关的蛋白。L区分L1和L2,分别编码主要衣壳蛋白和次要衣壳 蛋白。NCR是E区与L区间-6.4~1.0bp的DNA片段,可负责转录和复制的调控。 通过对HPV克隆基因的DNA杂交试验及酶谱分析,以核苷酸同源性少于50%定为新型别, 至今已鉴定出70多型HPV。每一型别都与体内特定感染部位和病变有关。HPV各型之间有共同 抗原,即属特异性抗原,存在于L1蛋白,它与牛乳头病毒(BPV)有交叉反应。L2蛋白为型特 异性抗原,各型间不发生交叉反应。 HPV在体外细胞培养尚未完成。它具有宿主和组织特异性,只能感染人的皮肤和粘膜,不 能感染动物。HPV感染后在细胞核内增殖,细胞核着色深,核周围有一不着色的空晕,此种病 变细胞称为空泡细胞(Koilocytotic cell)。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HPV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污染物品或性传播感染人类。病毒侵入人体后,停留于感染 部位的皮肤和粘膜中,不产生病毒血症。临床常见的有:寻常疣(主要为1,2,4型)称刺 瘊,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手部最常见。跖疣(主要为2,4型)生长在胼胝下面,行走易引起 疼痛。扁平疣(主要为3,10型)好发于面部,手、臂、膝、为多发性。尖性湿疣(主要为6, 11型),好发于温暖潮湿部位,以生殖器湿疣发病率最高,传染性强,在性传播疾病中有重要 地位,且有恶性变的报道。近年研究资料证明HPV与宫颈癌、喉癌、舌癌等发生有关。如
HPV16,18,33等型与宫颈癌的发生关系密切,用核酸杂交方法检出癌组织中HPv DNA阳性 率60%以上。 有关HPV免疫反应研究较少。在感染病灶出现1~2月内,血清内出现抗体,阳性率为50 90%,病灶消退后,抗体尚维持续数月到数年,但无保护作用。用白细胞移动抑制和淋巴细胞 转化等试验检测细胞免疫(CMI)的结果不一致,有人观察到病灶消退时CMI增强,】 三、微生物学诊断 疣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特点,对不能确诊的病例,可选下列各种方法辅助诊断, (一)染色镜检:将疣状物作组织切片或生殖道局部粘液涂片,用帕尼科拉染剂染色后, 光镜下观察到特征性空泡细胞或角化不良细胞和角化过度细胞,可初步HPV诊断。 (二)检测HPV DNA:根据不同标本采用点杂交或原位杂交检测HPV-DNA。亦可选择适 当的特异序列,合成引物做PC后进行杂交,PCR具有敏感,特异及可选择不同型别的引物扩 增后分型等优点。 (三)血清学试验:应用重组技术表达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gG抗体。或抗原免疫动物制 备免疫血清或单克隆抗体检测组织或局部粘液中HPV抗原。 四、防治原则 目前尚无特异预防方法,可根据HPV传染方式,切断传播途径,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小的皮肤疣有自行消退的可能,一般无需处理。尖性湿疣病损范围大,可施行手术,但常 规外科切除有较高复发率。一些物理疗法如电烙术、激光治疗、液氮冷冻疗法,有较好的治疗 效果。用干扰素治生殖器HPV感染,结合上述一些辅助疗法,认为有广阔前景。 第三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本病毒为爱滋病人(Ais)的病原体,系引起细胞病变的灵长类逆转录病毒之一,属逆转 录病科(Retroviridae)慢病毒亚科(Lentivirinae)。它于1983年Montaginer等首先从1例淋巴腺 病综合征患者分离到,命名为淋巴腺病综合征相关病毒(LymphadenopathyAssociated Virus,.LAS)。随后1984年美国Gllo等从爱滋病人分离到逆转录病毒,命名为嗜人类T淋巴细 胞病毒Ⅲ型(Human T Cell Lymphotropic Virus TypeⅢ,HTLV-),后来证明这二种病毒是一 样的。至l986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统一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ificidncy Virus,HIV)。HIV主要型别为HIV1和HIV-2,爱滋病大多由HIV-1引起。 一、生物学诊断 (一)形态结构 病毒呈球形,直径100~I20m,电镜下可见一致密的圆锥状核心,内含病毒RNA分子和 酶(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病毒外层囊膜系双层脂质蛋白膜,其中嵌有g即120和 gP41,分别组成刺突和跨膜蛋白。囊膜内面为P17蛋白构成的衣壳,其内有核心蛋白(P24) 包裹RNA(图30-1)
HPV16,18,33等型与宫颈癌的发生关系密切,用核酸杂交方法检出癌组织中HPv DNA阳性 率60%以上。 有关HPV免疫反应研究较少。在感染病灶出现1~2月内,血清内出现抗体,阳性率为50- 90%,病灶消退后,抗体尚维持续数月到数年,但无保护作用。用白细胞移动抑制和淋巴细胞 转化等试验检测细胞免疫(CMI)的结果不一致,有人观察到病灶消退时CMI增强。 三、微生物学诊断 疣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特点,对不能确诊的病例,可选下列各种方法辅助诊断。 (一)染色镜检:将疣状物作组织切片或生殖道局部粘液涂片,用帕尼科拉染剂染色后, 光镜下观察到特征性空泡细胞或角化不良细胞和角化过度细胞,可初步HPV诊断。 (二)检测HPV DNA:根据不同标本采用点杂交或原位杂交检测HPV-DNA。亦可选择适 当的特异序列,合成引物做PCR后进行杂交,PCR具有敏感,特异及可选择不同型别的引物扩 增后分型等优点。 (三)血清学试验:应用重组技术表达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lgG抗体。或抗原免疫动物制 备免疫血清或单克隆抗体检测组织或局部粘液中HPV抗原。 四、防治原则 目前尚无特异预防方法,可根据HPV传染方式,切断传播途径,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小的皮肤疣有自行消退的可能,一般无需处理。尖性湿疣病损范围大,可施行手术,但常 规外科切除有较高复发率。一些物理疗法如电烙术、激光治疗、液氮冷冻疗法,有较好的治疗 效果。用干扰素治生殖器HPV感染,结合上述一些辅助疗法,认为有广阔前景。 第三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本病毒为爱滋病人(Aids)的病原体,系引起细胞病变的灵长类逆转录病毒之一,属逆转 录病科(Retroviridae)慢病毒亚科(Lentivirinae)。它于1983年 Montaginer 等首先从1例淋巴腺 病 综 合 征 患 者 分 离 到 , 命 名 为 淋 巴 腺 病 综 合 征 相 关 病 毒 (LymphadenopathyAssociated Virus,LAS) 。随后1984年美国Gallo等从爱滋病人分离到逆转录病毒,命名为嗜人类T淋巴细 胞病毒Ⅲ型(Human T Cell Lymphotropic Virus Type Ⅲ ,HTLV-Ⅲ),后来证明这二种病毒是一 样的。至1986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统一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ificidncy Virus ,HIV) 。HIV主要型别为HIV-1和HIV-2,爱滋病大多由HIV-1引起。 一、生物学诊断 (一)形态结构 病毒呈球形,直径100~120nm,电镜下可见一致密的圆锥状核心,内含病毒RNA分子和 酶(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病毒外层囊膜系双层脂质蛋白膜,其中嵌有gp120和 gp41,分别组成刺突和跨膜蛋白。囊膜内面为P17蛋白构成的衣壳,其内有核心蛋白(P24) 包裹RNA(图30-1)
(二)基因结构及编码蛋白的功能 HIV基因组长约9.2~9.7kb,含gag、Pol、cnv、3个结构基因,及至少6个调控基因(Tat Rev、Nef、Vif、VPU、Vpr)并在基因组的5'端和3'端各含长末端序列(图30-2)。HIVLTR 含顺式调控序列,它们控制前病毒基因的表达。已证明在LTR有启动子和增强子并含负调控 1,gag基因能编码约500个氨基酸组成的聚合前体蛋白(P55),经蛋白酶水解形成P17, P24核蛋白,使RNA不受外界核酸酶破坏。 2.Po1基因编码聚合酶前体蛋白(P34),经切割形成蛋白酶、整合酶、逆转录酶、核糖 核酸酶H,均为病毒增殖所必需。 7 蛋白 逆转录酶 整合 GP4 图30-1HIV结构示意图 U3 RUS R E 'LTR 图30-2HV基因组结构 3.env基因编码约863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并糖基化成gp160,gp120和gp41。gPl20含有 中和抗原决定簇,已证明HIV中和抗原表位,在g即120V3环上,V3环区是囊膜蛋白的重要功能 区,在病毒与细胞融合中起重要作用。gp120与跨膜蛋白gp41以非共价键相连。gp41与靶细胞 融合,促使病毒进入细胞内。实验表明g41亦有较强抗原性,能诱导产生抗体反应。 4.TaT基因编码蛋白(P14)可与LTR结合,以增加病毒所有基因转录率,也能在转录后 促进病毒mRNA的翻译。 5.Rev基因产物是一种顺式激活因子,能对env和gag中顺式作用抑制序(Cis- Actingrepression sequance,.Crs)去抑制作用,增强gag和env基因的表达,以合成相应的病毒结
(二)基因结构及编码蛋白的功能 HIV基因组长约9.2~9.7kb,含gag、Pol、env、3个结构基因,及至少6个调控基因(Tat Rev、Nef、Vif、VPU、Vpr)并在基因组的5′端和3′端各含长末端序列(图30-2)。HIVLTR 含顺式调控序列,它们控制前病毒基因的表达。已证明在LTR有启动子和增强子并含负调控 区。 1.gag基因能编码约500个氨基酸组成的聚合前体蛋白(P55),经蛋白酶水解形成P17, P24核蛋白,使RNA不受外界核酸酶破坏。 2.Pol基因编码聚合酶前体蛋白(P34),经切割形成蛋白酶、整合酶、逆转录酶、核糖 核酸酶H,均为病毒增殖所必需。 图30-1 HIV结构示意图 图30-2 HIV基因组结构 3.env基因编码约863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并糖基化成gp160,gp120和gp41。gp120含有 中和抗原决定簇,已证明HIV中和抗原表位,在gp120 V3环上,V3环区是囊膜蛋白的重要功能 区,在病毒与细胞融合中起重要作用。gp120与跨膜蛋白gp41以非共价键相连。gp41与靶细胞 融合,促使病毒进入细胞内。实验表明gp41亦有较强抗原性,能诱导产生抗体反应。 4.TaT 基因编码蛋白(P14)可与LTR结合,以增加病毒所有基因转录率,也能在转录后 促进病毒mRNA的翻译。 5 . Rev 基 因 产 物 是 一 种 顺 式 激 活 因 子 , 能 对 env 和 gag 中 顺 式 作 用 抑 制 序 (CisActingrepression sequance,Crs) 去抑制作用,增强gag和env基因的表达,以合成相应的病毒结
构蛋白。 6.N©f基因编码蛋白P27对HIV基因的表达有负调控作用,以推迟病毒复制。该蛋白作用 于HIv cDNA的LTR,抑制整合的病毒转录。可能是HIV在体内维持持续感集体所必需。 7.Vf基因对HIV并非必不可少,但可能影响游离HIV感染性、病毒体的产生和体内传 播。 8.VPU基因为HIV1所特有,对HIV的有效复制及病毒体的装配与成熟不可少 9.Vp基因编码蛋白是一种弱的转录激活物,在体内繁殖周期中起一定作用。 HIV-2基因结构与HIV1有差别:它不含VPU基因,但有一功能不明VPX基因。核酸杂交法 检查HIV.1与HIV-2的核苷酸序列,仅40%相同。ev基因表达产物激发机体产生的抗体无交叉 反应 (三)培养特性 将病人自身外周或骨髓中淋巴细胞经PHA刺激48~72小时作体外培养(培养液中加IL2)1 ~2周后,病毒增殖可释放至细胞外,并使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最后细胞破溃死亡。亦可 用传代淋巴细胞系如HT-H9、Molt4细胞作分离及传代。 HIV动物感染范围窄,仅黑猩猩和长劈猿,一般多用黑猩猩做实验。用感染HIV细胞或无 细胞的HV滤液感染黑猩猩,或将感染HIV黑猩猩血液输给正常黑猩猩都感染成功,边续8个月 在血液和淋巴液中可持续分离到HIV,在3~5周后查出HIV特异性抗体,并继续维持一定水 平。但无论黑猩猩或长臂猿感染后都不发生疾病。 (四)抵抗力 HIV对热敏感。56℃30min灭活,但在室温保存7天,仍保持活性。不加稳定剂病毒-70℃ 冰冻失去活性,而35%山梨醇或50%胎牛血清中70℃冰冻3个月仍保持活性。对消毒剂和去污 剂亦敏感,0.2%次氯酸钠0.1%漂白粉,70%乙醇,35%异丙醇、50%乙醚、0.3%H2020.5%来 苏尔处理5'能灭活病毒,1%NP.40和0.5%triton-X-100能灭活病毒而保留抗原性。外紫外线、Y 射线有较强抵抗力。 二、病毒性与免疫性 (一)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HIV感染者是传染源,曾从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眼泪、乳汁等分离得HIV。传播途 径有: 1.性传播:通过男性同性恋之间及异性间的性接触感染。 2.血液传播:通过输血、血液制品或没有消毒好的注射器传播,静脉嗜毒者共享不经消 毒的注射器和针头造成严重感染,据我国云南边镜静脉嗜毒者感染率达60% 3.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产道和哺乳方式传播。 (二)致病机制 HIV选择性地侵犯带有CD4分子的,主要有T4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细胞表面CD4分子是HIV受体,通过HIV囊膜蛋白gp120与细胞膜上CD4结合后由gP41介导使
构蛋白。 6.Nef基因编码蛋白P27对HIV基因的表达有负调控作用,以推迟病毒复制。该蛋白作用 于HIv cDNA的LTR,抑制整合的病毒转录。可能是HIV在体内维持持续感集体所必需。 7.Vif基因对HIV并非必不可少,但可能影响游离HIV感染性、病毒体的产生和体内传 播。 8.VPU基因为HIV-1所特有,对HIV的有效复制及病毒体的装配与成熟不可少。 9.Vpr基因编码蛋白是一种弱的转录激活物,在体内繁殖周期中起一定作用。 HIV-2基因结构与HIV-1有差别:它不含VPU基因,但有一功能不明VPX基因。核酸杂交法 检查HIV-1与HIV-2的核苷酸序列,仅40%相同。env基因表达产物激发机体产生的抗体无交叉 反应。 (三)培养特性 将病人自身外周或骨髓中淋巴细胞经PHA刺激48~72小时作体外培养(培养液中加IL2)1 ~2周后,病毒增殖可释放至细胞外,并使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最后细胞破溃死亡。亦可 用传代淋巴细胞系如HT-H9、Molt-4细胞作分离及传代。 HIV动物感染范围窄,仅黑猩猩和长劈猿,一般多用黑猩猩做实验。用感染HIV细胞或无 细胞的HIV滤液感染黑猩猩,或将感染HIV黑猩猩血液输给正常黑猩猩都感染成功,边续8个月 在血液和淋巴液中可持续分离到HIV,在3~5周后查出HIV特异性抗体,并继续维持一定水 平。但无论黑猩猩或长臂猿感染后都不发生疾病。 (四)抵抗力 HIV对热敏感。56℃30min灭活,但在室温保存7天,仍保持活性。不加稳定剂病毒-70℃ 冰冻失去活性,而35%山梨醇或50%胎牛血清中-70℃冰冻3个月仍保持活性。对消毒剂和去污 剂亦敏感,0.2%次氯酸钠0.1%漂白粉,70%乙醇,35%异丙醇、50%乙醚、0.3%H2O20.5%来 苏尔处理5′能灭活病毒,1%NP-40和0.5%triton-X-100能灭活病毒而保留抗原性。外紫外线、γ 射线有较强抵抗力。 二、病毒性与免疫性 (一)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HIV感染者是传染源,曾从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眼泪、乳汁等分离得HIV。传播途 径有: 1.性传播:通过男性同性恋之间及异性间的性接触感染。 2.血液传播:通过输血、血液制品或没有消毒好的注射器传播,静脉嗜毒者共享不经消 毒的注射器和针头造成严重感染,据我国云南边镜静脉嗜毒者感染率达60%。 3.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产道和哺乳方式传播。 (二)致病机制 HIV选择性地侵犯带有CD4分子的,主要有T4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细胞表面CD4分子是HIV受体,通过HIV囊膜蛋白gp120与细胞膜上CD4结合后由gp41介导使
毒穿入易感细胞内,造成细胞破坏。其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通过以下方式起作用: 1.由于HIV包膜蛋白插入细胞或病毒出芽释放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产生渗透性溶解, 2.受染细胞内CD-gP120复合物与细胞器(如高尔基氏体等)的膜融合,使之溶解,导致 感染细胞迅速死亡。 3.HIV感染时未整合的DNA积累,或对细胞蛋白的抑制,导致HIV杀伤细胞作用。 4.HIV感染细胞表达的gP120能与未感染细胞膜上的CD4结合,在gP41作用下融合形成多 核巨细胞而溶解死亡! 5.HIV感染细胞膜病毒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通过激活补体或介导ADCC效应将细胞裂 解。 6.HIV诱导自身免疫,如gp41与T4细胞膜上MHCⅡ类分子有一同源区,由抗gP41抗体可 与这类淋巴细胞起交叉反应,导致细胞破坏。 7.细胞程序化死亡(programmedcell death):在爱滋病发病时可激活细胞凋亡 (Apoptosis))。如HIV的gpl20与CD4受体结合;直接激活受感染的细胞凋亡。甚至感染HIV的T 细胞表达的囊膜抗原也可启动正常T细胞,通过细胞表面CD4分子交联间接地引起凋亡CD+4细 胞的大量破坏,结果造成以T4细胞缺损为中心的严重免疫缺陷,患者主要表现:外周淋巴细胞 减少,T4/T8比例配置,对植物血凝素和某些抗原的反应消失,迟发型变态反应下降,NK细 胞、巨噬细胞活性减弱,L2、Y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合成减少。病程早期由于B细胞处于多克隆 活化状态,患者血清中g水平往往增高,随着疾病的进展,B细胞对各种抗原产生抗体的功能 也直接和间接地受到影响。 爱滋病人由于免疫功能严重缺损,常合并严重的机会感染,常见的有细胞(鸟分枝杆 菌)、原虫(卡氏肺囊虫、弓形体)、真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病毒(巨细胞病 毒、单纯疱疹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最后导致无法控制而死亡,另一些病例可发生Kaposis 肉瘤或恶性淋巴瘤。此外,感染单核巨噬细胞中HIV呈低度增殖,不引起病变,但损害其免疫 功能,可将病毒传播全身,引起间质肺炎和亚急性脑炎。 HIV感染人体后,往往经历很长潜伏期(3~5年或更长至8年)才发病,表明HV在感染机 体中,以潜伏或低水平的慢性感染方式持续存在。当V潜伏细胞受到某些因素刺激,使潜伏 的HIV激活大量增殖而致病,多数患者于1-3年内为死亡。 (三)免疫性 HIV感染后可刺激机体生产囊膜蛋白(Gp120,Gp41)抗体和核心蛋白(P24)抗体。在 HV携带者、爱滋病病人血清中测出低水平的抗病毒中和抗体,其中爱滋病病人水平最低,健 康同性恋者最高,说明该抗体在体内有保护作用。但抗体不能与单核巨噬细胞内存留的病毒接 触,且HV囊膜蛋白易发生抗原性变异,原有抗体失去作用,使中和抗体不能发的应有的作 用。在潜伏感染阶段,HV前病毒整合入宿主细胞基因组中,不被免疫系统识别,逃避免疫清 除。这些都与HIV引起持续感染有关。 三、微生物学诊断
毒穿入易感细胞内,造成细胞破坏。其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通过以下方式起作用: 1.由于HIV包膜蛋白插入细胞或病毒出芽释放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产生渗透性溶解。 2.受染细胞内CD-gp120复合物与细胞器(如高尔基氏体等)的膜融合,使之溶解,导致 感染细胞迅速死亡。 3.HIV感染时未整合的DNA积累,或对细胞蛋白的抑制,导致HIV杀伤细胞作用。 4.HIV感染细胞表达的gp120能与未感染细胞膜上的CD4结合,在gp41作用下融合形成多 核巨细胞而溶解死亡。 5.HIV感染细胞膜病毒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通过激活补体或介导ADCC效应将细胞裂 解。 6.HIV诱导自身免疫,如gp41与T4细胞膜上MHCⅡ类分子有一同源区,由抗gp41抗体可 与这类淋巴细胞起交叉反应,导致细胞破坏。 7 . 细 胞 程 序 化 死 亡 ( programmedcell death ) : 在 爱 滋 病 发 病 时 可 激 活 细 胞 凋 亡 (Apoptosis) 。如HIV的gp120与CD4受体结合;直接激活受感染的细胞凋亡。甚至感染HIV的T 细胞表达的囊膜抗原也可启动正常T细胞,通过细胞表面CD4分子交联间接地引起凋亡CD+4细 胞的大量破坏,结果造成以T4细胞缺损为中心的严重免疫缺陷,患者主要表现:外周淋巴细胞 减少,T4/T8比例配置,对植物血凝素和某些抗原的反应消失,迟发型变态反应下降,NK细 胞、巨噬细胞活性减弱,IL2、γ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合成减少。病程早期由于B细胞处于多克隆 活化状态,患者血清中lg水平往往增高,随着疾病的进展,B细胞对各种抗原产生抗体的功能 也直接和间接地受到影响。 爱滋病人由于免疫功能严重缺损,常合并严重的机会感染,常见的有细胞(鸟分枝杆 菌)、原虫(卡氏肺囊虫、弓形体)、真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病毒(巨细胞病 毒、单纯疱疹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最后导致无法控制而死亡,另一些病例可发生Kaposis 肉瘤或恶性淋巴瘤。此外,感染单核巨噬细胞中HIV呈低度增殖,不引起病变,但损害其免疫 功能,可将病毒传播全身,引起间质肺炎和亚急性脑炎。 HIV感染人体后,往往经历很长潜伏期(3~5年或更长至8年)才发病,表明HIV在感染机 体中,以潜伏或低水平的慢性感染方式持续存在。当HIV潜伏细胞受到某些因素刺激,使潜伏 的HIV激活大量增殖而致病,多数患者于1-3年内为死亡。 (三)免疫性 HIV感染后可刺激机体生产囊膜蛋白(Gp120,Gp41)抗体和核心蛋白(P24)抗体。在 HIV携带者、爱滋病病人血清中测出低水平的抗病毒中和抗体,其中爱滋病病人水平最低,健 康同性恋者最高,说明该抗体在体内有保护作用。但抗体不能与单核巨噬细胞内存留的病毒接 触,且HIV囊膜蛋白易发生抗原性变异,原有抗体失去作用,使中和抗体不能发的应有的作 用。在潜伏感染阶段,HIV前病毒整合入宿主细胞基因组中,不被免疫系统识别,逃避免疫清 除。这些都与HIV引起持续感染有关。 三、微生物学诊断
检测V感染者体液中病毒抗原和抗体的方法,操作方便,易于普及应用,其中抗体检测 尤普通。但HIvP24抗原和病毒基因的测定,在HV感染检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也日益受到重 视。 (一)抗体检测 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荧光试验(IFA)。ELISA用去污剂裂解HIV或 感染细胞液提取物作抗原,IFA用感染细胞涂片作抗原进行抗体检测,如果发现阳性标本应重 复一次。为防止假阳性,可做Westernblot(WB,蛋白印迹法)进一步确证。 WB法是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HIV蛋白进行分离,再经传移电泳将不同蛋白条带转移 于硝酸纤维膜上,加入病人血清孵育后,用抗人球蛋白酶标抗体染色,就能测出针对不同结构 蛋白抗体,如抗gp120、gp41、P24抗体,特异性较高。 (二)抗原检测 用ELISA检测P24抗原,在HIV感染早期尚未出现抗体时,血中就有该抗原存在由于P24量太 少,阳性率通常较低。现有用解离免疫复合物法或浓缩P24抗原,来提高敏感性 (三)核酸检测 用PCR法检测HIV基因,具有快速、高效、敏感和特异等优点,目前该法已被应用于HIV 感染早期诊断及艾滋病的研究中。 (四)病毒分离 常用方法为共培养法,即用正常人外周血液分离单个核细胞,加PHA刺激并培养后,加入 病人单个核细胞诊断及艾滋病的研究中。 四、防治原则 自1981年发现爱滋病,随后在世界各地迅速蔓延,据wH0报告,至1995年1月1日全球累 积的HIV感染得为2590万例,爱滋病人850万例,死亡病人700万例,其中非洲流行最严重,居 首位,其次是东南亚地区。我国于1984年使用美国Ameur公司VIⅢ因子,首次传入,逐年增 加,从1985年至1995年底累HIV感染者3341例,其中117例为爱滋病人,地理分布去最高,占 80%左右,以嗜毒者为主。 由于爱滋病惊人的蔓延速度和高度的致死率,已引起WHO和许多国家的重视,普遍采用了 一系列综合措施,主要包括 (一)广泛地开展宣传教育,普及防治知识,认识本病传染源、传播方式及悲惨结局。 (二)建立HV感染和爱滋病的监测系统,掌握流行动态。对高危人群实行监测,严格管 理爱滋病人及HIV感染者, (三)对供血者进行HIV抗体检测,确保输血和血液制品安全。 (四)加强国境检疫,防止本病传入。 特异预防,迄今尚缺理想疫苗。减毒活疫苗和灭活全病毒疫苗,由于难以保证疫苗安全, 不宜人体应用。目前选择基因工程方法研制疫苗,如克隆囊膜蛋白基因、核心蛋白基因,在细 胞和动物细胞中表达多肽作亚单位疫苗,或囊膜基因插入病毒或腺病毒中制备重组疫苗。最大
检测HIV感染者体液中病毒抗原和抗体的方法,操作方便,易于普及应用,其中抗体检测 尤普通。但HIv P24抗原和病毒基因的测定,在HIV感染检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也日益受到重 视。 (一)抗体检测 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荧光试验(IFA)。ELISA用去污剂裂解HIV或 感染细胞液提取物作抗原,IFA用感染细胞涂片作抗原进行抗体检测,如果发现阳性标本应重 复一次。为防止假阳性,可做Westernblot (WB,蛋白印迹法)进一步确证。 WB法是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HIV蛋白进行分离,再经传移电泳将不同蛋白条带转移 于硝酸纤维膜上,加入病人血清孵育后,用抗人球蛋白酶标抗体染色,就能测出针对不同结构 蛋白抗体,如抗gp120、gp41、P24抗体,特异性较高。 (二)抗原检测 用ELISA检测P24抗原,在HIV感染早期尚未出现抗体时,血中就有该抗原存在.由于P24量太 少,阳性率通常较低。现有用解离免疫复合物法或浓缩P24抗原,来提高敏感性。 (三)核酸检测 用PCR法检测HIV基因,具有快速、高效、敏感和特异等优点,目前该法已被应用于HIV 感染早期诊断及艾滋病的研究中。 (四)病毒分离 常用方法为共培养法,即用正常人外周血液分离单个核细胞,加PHA刺激并培养后,加入 病人单个核细胞诊断及艾滋病的研究中。 四、防治原则 自1981年发现爱滋病,随后在世界各地迅速蔓延,据WHO报告,至1995年1月1日全球累 积的HIV感染得为2590万例,爱滋病人850万例,死亡病人700万例,其中非洲流行最严重,居 首位,其次是东南亚地区。我国于1984年使用美国Ameur公司Ⅷ因子,首次传入,逐年增 加,从1985年至1995年底累HIV感染者3341例,其中117例为爱滋病人,地理分布去最高,占 80%左右,以嗜毒者为主。 由于爱滋病惊人的蔓延速度和高度的致死率,已引起WHO和许多国家的重视,普遍采用了 一系列综合措施,主要包括: (一)广泛地开展宣传教育,普及防治知识,认识本病传染源、传播方式及悲惨结局。 (二)建立HIV感染和爱滋病的监测系统,掌握流行动态。对高危人群实行监测,严格管 理爱滋病人及HIV感染者。 (三)对供血者进行HIV抗体检测,确保输血和血液制品安全。 (四)加强国境检疫,防止本病传入。 特异预防,迄今尚缺理想疫苗。减毒活疫苗和灭活全病毒疫苗,由于难以保证疫苗安全, 不宜人体应用。目前选择基因工程方法研制疫苗,如克隆囊膜蛋白基因、核心蛋白基因,在细 胞和动物细胞中表达多肽作亚单位疫苗,或囊膜基因插入病毒或腺病毒中制备重组疫苗。最大
问题是囊膜蛋白高度易变性,不同毒株HIVgp120有明显差别,使疫苗的使用受到了限制。现 已证明包膜蛋白g120的肽键中有一些区段的氨基酸序列比较保守恒定,用该保守恒定片段制 备,将能解决问题。 目前用于治疗爱滋病的药物有叠氨脱氧胸苷(AZT)、苏拦明(Suramin)、双脱氧胞苷 (ddc)、双脱氧面苷(ddl)等。AZT能干扰病毒DNA合成,从而抑制HIV在体内增殖,缓解症 状,延长病人生存期。苏拉明对HIV的逆转录酶活性有抑制作用。ddc是最有效的HIV抑制剂, 能明显减少HIV的复制和改善病人免疫功能。ddl抗病毒的范围比AZT和ddc窄一些,但毒性较 低,半衰期较长。 此外,发现许多抑制蛋白酶、阻止HIV与靶细胞结合或融合的药物,能分别作用于细胞感 染的不同阶段,以达到抗HIV的效果,均尚处于研究阶段。 中草药中发现括蒌蛋白、贝母苷、甘草甜素、及地丁、空心苋、紫草等抽提物有抑HIV的 作用。中药方制治疗爱滋病人也能缓解症状,都在研究和总结中
问题是囊膜蛋白高度易变性,不同毒株HIVgp120有明显差别,使疫苗的使用受到了限制。现 已证明包膜蛋白gp120的肽键中有一些区段的氨基酸序列比较保守恒定,用该保守恒定片段制 备,将能解决问题。 目前用于治疗爱滋病的药物有叠氮脱氧胸苷(AZT)、苏拦明(Suramin)、双脱氧胞苷 (ddc)、双脱氧面苷(ddl )等。AZT能干扰病毒DNA合成,从而抑制HIV在体内增殖,缓解症 状,延长病人生存期。苏拉明对HIV的逆转录酶活性有抑制作用。ddc是最有效的HIV抑制剂, 能明显减少HIV的复制和改善病人免疫功能。ddl抗病毒的范围比AZT和ddc 窄一些,但毒性较 低,半衰期较长。 此外,发现许多抑制蛋白酶、阻止HIV与靶细胞结合或融合的药物,能分别作用于细胞感 染的不同阶段,以达到抗HIV的效果,均尚处于研究阶段。 中草药中发现括蒌蛋白、贝母苷、甘草甜素、及地丁、空心苋、紫草等抽提物有抑HIV的 作用。中药方制治疗爱滋病人也能缓解症状,都在研究和总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