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一单元《经典选读》教案 1.《周易》选读 赏析:迁善,改过是古人很看重的一种道德修养,属于修身的重要方面 善则迁”和“见贤思齐”有着同一目标,都是学习美好品德的人,对于改 教学目标: 过,也需要有改正错误的勇气,人不可能没有错,即使圣贤也难免有过失,重 要的是能够及时改正 1.对《周易》有大体了解。 四、知识链接 2.注意积累《周易》中的名言名句 认识《周易》的六十四卦 教学过程: 五、作业 课前准备 读以下《周易》中的名言,揣摩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搜集整理《易经》里的名言 1.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介《周易》 2.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为之知 《周易》:又称《易》,包括经、传两部分。《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 经典著作中,被誉为诸经之首,三玄之一。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 卦辞和爻辞共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 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 料。《易》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旧时称“十翼”,是东周时人 们所写的对于《易》经部分的解释 三、经典诵读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 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 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解释:原指事物到了尽头就要发生变化。现指在穷困艰难的时候,就要想 办法改变现状
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一单元《经典选读》教案 1.《周易》选读 教学目标: 1.对《周易》有大体了解。 2.注意积累《周易》中的名言名句。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搜集整理《易经》里的名言 二、简介《周易》 《周易》:又称《易》,包括经、传两部分。《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 经典著作中,被誉为诸经之首,三玄之一。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 卦辞和爻辞共约 5000 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 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 料。《易》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旧时称“十翼”,是东周时人 们所写的对于《易》经部分的解释。 三、经典诵读: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 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 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解释:原指事物到了尽头就要发生变化。现指在穷困艰难的时候,就要想 办法改变现状。 3.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赏析:迁善,改过是古人很看重的一种道德修养,属于修身的重要方面。 “见善则迁”和“见贤思齐”有着同一目标,都是学习美好品德的人,对于改 过,也需要有改正错误的勇气,人不可能没有错,即使圣贤也难免有过失,重 要的是能够及时改正。 四、知识链接 认识《周易》的六十四卦 五、作业 读以下《周易》中的名言,揣摩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1.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2.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为之知
2《诗经》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教学目标: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1.了解《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2.通过学习《蒹葭》、《关雎》,体会《诗经》的艺术手法。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教学过程: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导入新课: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在水一方”“知我者谓我心忧”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出自哪里呢? 【译文】那麋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 不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的苍天啊,这 二、了解《诗经》概况 都是谁造成的呢? 请同学们自读文化常识,然后同桌讨论,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向大家介绍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 诗经。 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的苍天啊,这 明确: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都是谁造成的呢? 2.成书于春秋。本名为《诗》,又因其篇目为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 汉朝被奉为儒家经典《诗经》 言。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 3.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谁造成的呢? 4.句式上: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四、知识链接 5.《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 了解《诗经》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关于《式微》和《黍离》的理解 1.【原文】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和“黍离之悲”现在已成为固定词语,弄懂它们的意思并会运用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已经日暮已经日暮,为啥不让回家住?若不是为你的缘故 怎么会身披露水之苦! 已经日暮已经日暮,为啥不让回家住?若不是为了你这人,怎么会泥 巴滚满一身 式:作语助。微:味,黄昏 诗经里面的话,字面的意思是,天就要黑:但可引申为:原指王室的衰微 现多指衰落,渐变的无足轻重也 2.《黍离》原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2《诗经》 教学目标 : 1.了解《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 2. 通过学习《蒹葭》、《关雎》,体会《诗经》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在水一方”“知我者谓我心忧”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出自哪里呢?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 二、了解《诗经》概况: 请同学们自读文化常识,然后同桌讨论,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向大家介绍 诗经。 明确: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成书于春秋。本名为《诗》,又因其篇目为 305 篇,故又称《诗三百》, 汉朝被奉为儒家经典《诗经》 3.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4.句式上: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5.《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 三、关于《式微》和《黍离》的理解 1. 【原文】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已经日暮已经日暮,为啥不让回家住?若不是为你的缘故, 怎么会身披露水之苦! 已经日暮已经日暮,为啥不让回家住?若不是为了你这人,怎么会泥 巴滚满一身! 式:作语助。微:昧,黄昏。 诗经里面的话,字面的意思是,天就要黑;但可引申为:原指王室的衰微, 现多指衰落,渐变的无足轻重也 2.《黍离》原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译文】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 不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的苍天啊,这 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 沉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的苍天啊,这 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 言。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 谁造成的呢? 四、知识链接 了解《诗经》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五、作业 “式微”和“黍离之悲”现在已成为固定词语,弄懂它们的意思并会运用
3《左传》选读 《左传·僖公二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又《僖 …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 教学目标: 辟:同“避”,舍:春秋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以“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 回避,避免冲突 1、对《左传》有大体了解 3.魑魅魍魉 2、注意积累《左传》中的名言名句 《左传·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本为传说中的鬼怪,现 用以喻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教学课时: 4.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一课时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教学过程: 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简介《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 故事链接 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 子皮与子产的故事,进一步理解子产鲜明的“民本”思想。 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 四、作业 传》是左丘明所写。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 丘明。”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后,有许多学者也 从《左传》中找两个经典战例,体会《左传》的语言特色 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叶梦得认为作者为 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 后: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 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康有为则认为是刘歆所作。今人童书业则认 为是吴起所作,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现在一般认为《左传》 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 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 成语名言积累 1.东道主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郑国在秦国东面,故称东道主。原指东路上的主人,后称款待 宾客的主人 2.退避三舍
3《左传》选读 教学目标: 1、对《左传》有大体了解。 2、注意积累《左传》中的名言名句。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 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 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 传》是左丘明所写。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 丘明。”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后,有许多学者也 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叶梦得认为作者为 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 后;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 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康有为则认为是刘歆所作。今人童书业则认 为是吴起所作,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现在一般认为《左传》 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公元前 4 世纪中叶),是由战国 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 二、成语名言积累: 1.东道主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郑国在秦国东面,故称东道主。原指东路上的主人,后称款待 宾客的主人。 2.退避三舍 《左传·僖公二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又《僖 公二八年》:“子犯曰:‘……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 辟:同“避”,舍:春秋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以“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 回避,避免冲突 3.魑魅魍魉 《左传·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本为传说中的鬼怪,现 用以喻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4.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三、故事链接 子皮与子产的故事,进一步理解子产鲜明的“民本”思想。 四、作业 从《左传》中找两个经典战例,体会《左传》的语言特色
4《礼记》选读 【译文】礼提倡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我前往施惠于人而受惠者不来报答, 这是不符合礼的:人施惠于我而我不前往报答,也是不符合礼的。人类社会有 教学目标: 礼仪就安全,无礼则危险,因此说:“礼,是不可不学习的。”具备了礼仪的 人,自我谦卑而尊重他人,即使是一个背负担子的商贩,也一定有值得尊敬的 1.对《礼记》有大体了解。 地方,而何况一个富贵的人呢?富贵而知道喜礼,就会不骄纵不过分:贫贱而 知道喜好礼,志向就不会怯懦 2.注意积累《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原文】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清:qing,“凉”的意思),昏定 教学课时: 而晨省(省:看望),在丑夷(丑夷:同辈)不争 一课时 【译文】做儿子的礼节,就是要使父母冬天感到温暖,夏天感到淸凉,傍 晚要为父母铺上枕席,早晨要向父母请安,在同辈中不要与人争斗 教学过程: 【原文】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 简介 为概,祭祀不为尸(古人祭祀先祖时装扮成尸跳舞,一般由有地位的人充当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 “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訾:z1,诋毁, 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 说人坏话),不苟笑。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译文】做儿子的 生活起居不敢占据家中西南隅这个尊贵的中位,不敢在道路的中间行走,不敢 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在门中央站立。在举行食礼和飨礼中不敢做主人,祭祀时不敢充当“尸”。没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 听见父母的声音,但能猜想父母该召唤自己了,没见到父母的身影但能猜想父 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 母要指使自己了。不登高处,不临深渊,不随便诋毁人,不随便嬉笑。父母在 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世,不可对朋友以死相许,不私存钱财。 二、经典诵读 故事链接 【原文】夫礼者,所以定亲疏 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说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故事,体现了祁奚的正直无私 通“悦”)人,不辞费。礼不逾节 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 四、作业 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译文】礼,是用来确定亲政 别同异,明辨是非的。遵循 搜集“嗟来之食”的例子,体会《礼记》的语言特色 礼仪,不随意讨好他人,不说多余的 礼仪,不超过节度,不侵辱他 与人相交不轻佻。自修其身,言行统 厅。行为有修养,言谈符合礼 【原文】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 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 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4《礼记》选读 教学目标: 1.对《礼记》有大体了解。 2.注意积累《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 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 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 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 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 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二、经典诵读 【原文】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说: 通“悦”)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 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译文】礼,是用来确定亲疏,快断嫌疑,区别同异,明辨是非的。遵循 礼仪,不随意讨好他人,不说多余的话。遵循礼仪,不超过节度,不侵辱他人, 与人相交不轻佻。自修其身,言行统一就是善行。行为有修养,言谈符合礼仪, 这就是礼的本质。 【原文】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 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 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译文】礼提倡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我前往施惠于人而受惠者不来报答, 这是不符合礼的;人施惠于我而我不前往报答,也是不符合礼的。人类社会有 礼仪就安全,无礼则危险,因此说:“礼,是不可不学习的。”具备了礼仪的 人,自我谦卑而尊重他人,即使是一个背负担子的商贩,也一定有值得尊敬的 地方,而何况一个富贵的人呢?富贵而知道喜礼,就会不骄纵不过分;贫贱而 知道喜好礼,志向就不会怯懦。 【原文】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凊:qìng,“凉”的意思),昏定 而晨省(省:看望),在丑夷(丑夷:同辈)不争。 【译文】做儿子的礼节,就是要使父母冬天感到温暖,夏天感到清凉,傍 晚要为父母铺上枕席,早晨要向父母请安,在同辈中不要与人争斗。 【原文】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 为概,祭祀不为尸(古人祭祀先祖时装扮成尸跳舞,一般由有地位的人充当 “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訾:zǐ,诋毁, 说人坏话),不苟笑。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译文】做儿子的, 生活起居不敢占据家中西南隅这个尊贵的中位,不敢在道路的中间行走,不敢 在门中央站立。在举行食礼和飨礼中不敢做主人,祭祀时不敢充当“尸”。没 听见父母的声音,但能猜想父母该召唤自己了,没见到父母的身影但能猜想父 母要指使自己了。不登高处,不临深渊,不随便诋毁人,不随便嬉笑。父母在 世,不可对朋友以死相许,不私存钱财。 三、故事链接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故事,体现了祁奚的正直无私。 四、作业 搜集“嗟来之食”的例子,体会《礼记》的语言特色
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二单元《诸子选读》教案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 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5.《老子》选读 三、经典诵读 教学目标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理解《老子》的思想内容,了解道家的主要思想 【译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打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2.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 证法思想,“道”、“有”与“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的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败 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 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原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教学过程 【译文】人为万物之灵。王为万人之首。人因与物均有私情,故应取法地之至 公的自然之德,地应取法天无不覆的无为之道,天应取法大道虚无清静的真 一、导入 体性。道本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四、学习故事链接,对老子的思想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五、布置作业 以此作为导入文字,创设情景。 1、搜集有关老子的其他故事,加深对其主张的了解。 老子其人其书 2、课下阅读老子的《道德经》 老子(前600年一前470年之 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 姓李名耳,字 称老聃, 县(今河南鹿邑人)。汉族。是我国古代 韦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 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 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 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 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 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道德经》是解 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 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 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 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二单元《诸子选读》教案 5.《老子》选读 教学目标 1.理解《老子》的思想内容,了解道家的主要思想。 2.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 证法思想,“道”、“有”与“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 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以此作为导入文字,创设情景。 二、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前 600 年 —前 470 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 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汉族。是我国古代 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 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 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 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 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道德经》是解 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 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 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 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 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三、经典诵读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译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打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的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败 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 【原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人为万物之灵。王为万人之首。人因与物均有私情,故应取法地之至 公的自然之德,地应取法天无不覆的无为之道,天应取法大道虚无清静的真一 体性。道本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四、学习故事链接,对老子的思想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老子的其他故事,加深对其主张的了解。 2、课下阅读老子的《道德经》
《庄子》选读 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 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游,则 教学目标 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 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初读庄子的《逍遥游》,了解庄子“无用之用”的思想 【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 2.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 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 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 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 学思想 !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 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 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 深入理解“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道理 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 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 2.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 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 教学过程 是心窍不通啊!”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 作者简介 四、学习故事链接,对庄子更进一步的感知。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 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 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 五、布置作业 著述,但从游者不多。 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 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 1、搜集有关庄子的生平资料,加深了解 《庄子》简介 2、课下阅读庄子的《逍遥游》 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 今存33篇,其中内篇7, 15,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 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逍遥游》(节选) 【原文】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而实无石。以盛水浆,其 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号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 之。共0条评论.”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游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游,不过数金:今一朝
6.《庄子》选读 教学目标 1.初读庄子的《逍遥游》,了解庄子“无用之用”的思想。 2.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3.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 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深入理解“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的道理。 2.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 369——前 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 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 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 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二、《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 52 篇,今存 33 篇,其中内篇 7, 外篇 15,杂篇 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三、《逍遥游》(节选) 【原文】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而实无石。以盛水浆,其 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号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 之。共 0 条评论...”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 ,不过数金;今一朝 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 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 ,则 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 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 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 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 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 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 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 ‘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 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 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 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 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 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 是心窍不通啊!” 四、学习故事链接,对庄子更进一步的感知。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庄子的生平资料,加深了解。 2、课下阅读庄子的《逍遥游》
7.《孙子》选读 【译文】因此,可以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战不败:不了解对方而 了解自己的,胜负各半:不了解对方,也不了解自己的,每战必败 教学目标 3、熟练朗读,尝试背 1、阅读人物剪影孙武,对孙武有初步了解 学习故事链接,对孙武更进一步的感知 2、熟读背诵《孙子兵法·谋政篇》选段 四、布置作业 3、查阅资料,搜集孙武的故事,对孙武有更深入的了解 1、搜集有关孙武的生平资料,加深了解 4、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孙武《孙子兵法》。 2、课下阅读孙武的《孙子兵法》 教学准备:查阅孙武的有关故事 教学过程 学习《曹操集·孙子·序》中人物剪影《孙武》 1、学生阅读人物剪影,借助注释读懂文章。 2、教师范读,使学生对孙武有整体印象。 学习《孙子兵法·谋政篇》选段 1、学生自读选段,借助注释初步弄清意思。 2、师生交流译文。 【原文】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 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译文】预测胜负有五条:懂得什么条件下可以战,什么条件下不可以战的 胜:懂得众与寡的灵活运用的,胜: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胜;以有准备之 师击无准备之敌的,胜;将领富于才能而君主又不从中干预牵制的,胜。这五 条就是预知胜负的途径 【原文】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 不知己,每战必殆
7.《孙子》选读 教学目标 1、阅读人物剪影孙武,对孙武有初步了解。 2、熟读背诵《孙子兵法·谋政篇》选段。 3、查阅资料,搜集孙武的故事,对孙武有更深入的了解。 4、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孙武《孙子兵法》。 教学准备:查阅孙武的有关故事 教学过程 一、学习《曹操集·孙子·序》中人物剪影《孙武》。 1、学生阅读人物剪影,借助注释读懂文章。 2、教师范读,使学生对孙武有整体印象。 二、学习《孙子兵法·谋政篇》选段 1、学生自读选段,借助注释初步弄清意思。 2、师生交流译文。 【原文】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 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译文】 预测胜负有五条:懂得什么条件下可以战,什么条件下不可以战的, 胜;懂得众与寡的灵活运用的,胜;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胜; 以有准备之 师击无准备之敌的,胜; 将领富于才能而君主又不从中干预牵制的,胜。这五 条就是预知胜负的途径。 【原文】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 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 因此,可以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战不败;不了解对方而 了解自己的,胜负各半;不了解对方,也不了解自己的,每战必败。 3、熟练朗读,尝试背诵。 三、学习故事链接,对孙武更进一步的感知。 四、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孙武的生平资料,加深了解。 2、课下阅读孙武的《孙子兵法》
8.《子》选读 三章,只有三项法令: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很简单的三条,老百姓就服 教学目标 了他,所以贾谊也说,法令越严密,犯法的人也越多起来,有的人要做坏事之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学生明白“染于苍则苍,染于 前,先去找法令的漏洞做根据,做出来的坏事就变成合法的,法律不能制裁他。 黄则黄”的道理。 法规定了,有时反而容易作假,真正会犯法的人,都是懂法的,法令对这种人 2.明确空间环境对人也很重要 毫无办法,这就是乖分。而刑与法不同,刑是杀人,或拘留人,或处罚人,给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性格。 人精神上、肉体上一种痛苦的处罚。这是以刑树威,进而遏阻那些不守法的人。 教学方法 但是执行的人,会滥用刑法来欺负别人,有时好人也会受到刑法惩罚的痛苦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这便是刑的反作用。至于反法反刑其实就是墨子的“非攻”思想,“非攻”反 教学过程 映了墨家学派反对发动不义之战的和平愿望,那反法反刑就是同时表现了墨子 入境生趣 “非攻”和“兼爱”的思想咯。 让同学们说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引入课文。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环境能改变人的性格,你对自己环境满意吗 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①变 学生自由讨论。适应环境:我们不能让社会去适应我们,而是我们去适应社会 入必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以不慎②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啊,如果你想要做出成绩,如果你想要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那么学会去适应, 重点字:①亦:也。②慎:慎重,谨慎 我想你应该听说过适者生存这句话吧,你不可能靠你的个性活一辈子的,李白 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够有个性的但是仕途却是很不如意啊,如果你想要像他一样,那么你可以继续 我们不能盲目跟随别人,凡事都应该经过慎重考虑。不可人云亦云,亲近品德 保持你的个性,但是,如果你想要作出不一样的成绩,就要学会去适应整个的 修养不高的人,这样只会玷污了自身的心性 大环境,这是大势所趋啦,有的时候个性强真的不是一件好事情啦,希望同学 染丝的意思:将丝染色。喻受人熏陶感化。 们好好考虑哦!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保有自己的个性:这是考入北中学生给我的信,今天听到有同学说我是个内向 如何理解“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的人,我无语。记得在四中的时候,了解我的人都说我是个没有烦恼,永远都 墨子的意思不仅仅染丝如此,做人治国也是同样的道理。这和“与善人交,如 长不大的孩子。不管是谁,只要看到我那天真无暇的笑就能把一切烦恼抛在脑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有异 后。以前我在四中是个活跃分子,班上的活动我一般都会参加,特别是英语情 曲同工之妙。在旧日的蒙痒中,则是告诫孩子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要孩子们保 景表演,我的表演次次都能赢得同学们的掌声和英语老师赞许的目光。记得去 持素白的心里,学善,则日趋高明,学恶,则日趋下流。类似的还有“孟母三 年我还被凭为了“最佳女主角”,奖品是英语老师从西安带来的剪纸。因为这 壬”的故事,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们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面,不要由 个,我兴奋了好几天。现在可好,居然有人说我内向。仔细想想,这句话说的 纯洁而变成形形色色,从而希望孩子们要抱持一颗赤子之心。反法反刑“法者 也没错,我在这边好象从来没有真正的放开过。下课的时候不喜欢找同学聊天 所以齐众异,亦所以乖名分。反法也。” 《道德经》云:法令滋彰,盗 总是一个人呆在自己的位子上做自己的事情。我真的没有办法和他们打打闹闹 贼多有。贾谊云: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至难知也。又云:法出而奸生 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可能是我比以前成熟了一些吧,可是每次回到四中,我又 令下而诈起,少匕乖分也。“刑者,所以威不服,亦所以生次暴。反刑也。 会变得和以前一样,活蹦乱跳,一刻也停不下来。所以我只能说,是这边的环 解释这是讲法治的道理,每个人处处规矩,每人都有他的守则或范围,这本来 境改变了我的性格,这里是一个令我感到陌生的地方 很好,可是毛病也出在这里,正如《道德经》上说的:一个社会法令越多,犯 法的人越多,法令规定越繁,空隙漏洞毛病愈大,历史上秦始皇的法令那么严 密,还是有人起来革命。汉高祖一打进咸阳,把秦始皇的法令全部废了,约法
8.《墨子》选读 教学目标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学生明白“染于苍则苍,染于 黄则黄”的道理。 2.明确空间环境对人也很重要。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性格。 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让同学们说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引入课文。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①变。 五入必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以不慎②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重点字:①亦:也。 ②慎:慎重,谨慎。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我们不能盲目跟随别人,凡事都应该经过慎重考虑。不可人云亦云,亲近品德 修养不高的人,这样只会玷污了自身的心性。 染丝的意思:将丝染色。喻受人熏陶感化。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如何理解“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墨子的意思不仅仅染丝如此,做人治国也是同样的道理。这和“与善人交,如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有异 曲同工之妙。在旧日的蒙痒中,则是告诫孩子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要孩子们保 持素白的心里,学善,则日趋高明,学恶,则日趋下流。类似的还有“孟母三 迁”的故事,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们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面,不要由 纯洁而变成形形色色,从而希望孩子们要抱持一颗赤子之心。反法反刑 “法者, 所以齐众异,亦所以乖名分。反法也。”议曰:《道德经》云:法令滋彰,盗 贼多有。贾谊云: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至难知也。又云:法出而奸生, 令下而诈起,少匕乖分也。“刑者,所以威不服,亦所以生次暴。反刑也。” 解释这是讲法治的道理,每个人处处规矩,每人都有他的守则或范围,这本来 很好,可是毛病也出在这里,正如《道德经》上说的:一个社会法令越多,犯 法的人越多,法令规定越繁,空隙漏洞毛病愈大,历史上秦始皇的法令那么严 密,还是有人起来革命。汉高祖一打进咸阳,把秦始皇的法令全部废了,约法 三章,只有三项法令: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很简单的三条,老百姓就服 了他,所以贾谊也说,法令越严密,犯法的人也越多起来,有的人要做坏事之 前,先去找法令的漏洞做根据,做出来的坏事就变成合法的,法律不能制裁他。 法规定了,有时反而容易作假,真正会犯法的人,都是懂法的,法令对这种人 毫无办法,这就是乖分。而刑与法不同,刑是杀人,或拘留人,或处罚人,给 人精神上、肉体上一种痛苦的处罚。这是以刑树威,进而遏阻那些不守法的人。 但是执行的人,会滥用刑法来欺负别人,有时好人也会受到刑法惩罚的痛苦, 这便是刑的反作用。至于反法反刑其实就是墨子的“非攻”思想,“非攻”反 映了墨家学派反对发动不义之战的和平愿望,那反法反刑就是同时表现了墨子 “非攻”和“兼爱”的思想咯。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环境能改变人的性格,你对自己环境满意吗? 学生自由讨论。适应环境:我们不能让社会去适应我们,而是我们去适应社会 啊,如果你想要做出成绩,如果你想要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那么学会去适应, 我想你应该听说过适者生存这句话吧,你不可能靠你的个性活一辈子的,李白 够有个性的但是仕途却是很不如意啊,如果你想要像他一样,那么你可以继续 保持你的个性,但是,如果你想要作出不一样的成绩,就要学会去适应整个的 大环境,这是大势所趋啦,有的时候个性强真的不是一件好事情啦,希望同学 们好好考虑哦! 保有自己的个性:这是考入北中学生给我的信,今天听到有同学说我是个内向 的人,我无语。记得在四中的时候,了解我的人都说我是个没有烦恼,永远都 长不大的孩子。不管是谁,只要看到我那天真无暇的笑就能把一切烦恼抛在脑 后。以前我在四中是个活跃分子,班上的活动我一般都会参加,特别是英语情 景表演,我的表演次次都能赢得同学们的掌声和英语老师赞许的目光。记得去 年我还被凭为了“最佳女主角”,奖品是英语老师从西安带来的剪纸。因为这 个,我兴奋了好几天。现在可好,居然有人说我内向。仔细想想,这句话说的 也没错,我在这边好象从来没有真正的放开过。下课的时候不喜欢找同学聊天, 总是一个人呆在自己的位子上做自己的事情。我真的没有办法和他们打打闹闹, 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可能是我比以前成熟了一些吧,可是每次回到四中,我又 会变得和以前一样,活蹦乱跳,一刻也停不下来。所以我只能说,是这边的环 境改变了我的性格,这里是一个令我感到陌生的地方
9.《葡子》迦读 【原文】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 教学目标 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 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 1、搜集荀子名言,对荀子的思想有初步了解 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潲,君子不近,庶人不 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 熟读背诵《荀子·劝学》选段 近中正也 教学准备:查阅荀子的有关故事 【译文】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编织作窝,系在嫩芦苇上,风一 吹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 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 教学过程 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 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 一、作者介绍 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 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 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 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 四、阅读“故事链接”,对苟子的思想有更进一步的感知 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 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 五、布置作业 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 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 1、搜集有关荀子的故事,加深对他的了解 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2、课下阅读荀子的《劝学》全文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 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 段的节录 解读《劝学》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 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 “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 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 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 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 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 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 的品德。 指导学生根据注释解决疑难
9.《荀子》选读 教学目标 1、搜集荀子名言,对荀子的思想有初步了解。 2、熟读背诵《荀子·劝学》选段。 教学准备:查阅荀子的有关故事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 313 一前 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 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 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 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 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 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 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 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 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 段的节录。 二、解读《劝学》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 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 “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 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 “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 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 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 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 的品德。 三、指导学生根据注释解决疑难。 【原文】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 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 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 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 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 近中正也 【译文】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编织作窝,系在嫩芦苇上,风一 吹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 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 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 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 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 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四、阅读“故事链接”,对荀子的思想有更进一步的感知。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荀子的故事,加深对他的了解。 2、课下阅读荀子的《劝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