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 课时 11敬畏自然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清本文行文思路。 2、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3、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理清本文行文思路 2、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课时安排:三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人: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 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 而,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 服你!”快看看这篇文章,望我们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吧。 二、整体感知: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然后围绕: 问题(1)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3)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进行思考,理清文章行文思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 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 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三、语言品读 本文语言充满晢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 其中包含的深意。(以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为例) 四、小结
总第 课时 11 敬畏自然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清本文行文思路。 2、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3、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理清本文行文思路。 2、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 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 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 而,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 服你!”快看看这篇文章,望我们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吧。 二、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然后围绕: 问题(1)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3)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进行思考,理清文章行文思 路。 第 1 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 2 段:大自然窃笑人类。(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 今 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第 3 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 4 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 5 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第 6 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 7 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 8 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 9 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第 10 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 11 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 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三、语言品读: 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 其中包含的深意。(以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为例) 四 、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后12题 了解罗布泊的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学生讲述罗布泊的相关知识。 二、反问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 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 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 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 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 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 花?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四、质疑 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作者的文章就处处洋溢着思维的火 花,那么你敢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吗? 1、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 笑的 2、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3、我们对自然正确的看法应当怎样? 4、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自然界有目的吗? 5、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是否也一样?那么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6、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五、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 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 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 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 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 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 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
五、布置作业: 1、 课后 1.2 题 2、 了解罗布泊的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学生讲述罗布泊的相关知识。 二、反问: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 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 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 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 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 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 花?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四 、质疑: 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作者的文章就处处洋溢着思维的火 花,那么你敢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吗? 1、 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 笑 的? 2、 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3、 我们对自然正确的看法应当怎样? 4、 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自然界有目的吗? 5、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是否也一样?那么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6、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五、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 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 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 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 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 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 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
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 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 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同时在文字里我们也读到了作者一种大生命观:生命平等,生命尊严的 理性之美和人文关怀。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 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 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之美好境界当是人与自然真正和谐之境界。 第三课时 探究活动: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 与宇宙之谜”的专刊。附录:阅读钱钢《唐山大地震》(节选) 沉痛的记忆—-26年前唐山大地震(史海钩沉) 26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是迄今为止世界地震史上最惨痛的一页 中国地 震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的震撼》一书向全世界公布了唐山大地震中惨绝人寰的事 实:死亡,242769万人;重伤,16485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 座重工业城市毁于一旦 唐山大地震以一座城市和这座城市中的百万生命为代价提醒我们:在人类研 制的各种行星探测器频繁飞向宇宙太空,甚至放言要向太空移民的今天,我们对 自己脚下的地球又了解多少呢?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终究不在于力的征服 而在于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我们优秀的科学家们的首要任务也并不是在于研 制出各种先进的武器,以“抵御外敌”,相互搏杀,而是如何立足于我们这个赖 以生存的地球,更加充分地认识它,驯服它,不再在它嚣张暴戾地作恶时而毫无 预见,束手无策。也许,这就是我们纪念发生在26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的真正意 义。 不可预知的灾难 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凌晨3时42分53.8秒,河北唐山发生了历史 上罕见的大地震,24万余人在灾难中丧生。 仅仅在一秒钟以前,地球表面似乎还是平静的。在东经1182度,北纬39.6 度 中国河北唐山市,一切都和往昔一样,夜阑人寂。谁也不曾想到,若干 年来,地壳运动产生的巨大应变能正在唐山的脚下聚集着,直到岩石再也支撑不 住的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终于在这一天的凌晨发生了,犹如400枚广岛原 子弹在距离地面16公里处的地壳中爆炸!唐山上空电闪雷鸣,大地上狂风怒吼, 在强烈的摇撼中,百万人口的唐山瞬间被夷为平地 唐山震后惨状 唐山第一次失去了它的黎明,天地间被一座城市毁灭时所产生的一切死亡物 质笼罩着 唐山矿冶学院图书馆的第一层楼面整个向西剪切滑动,原来三层的建筑像被
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 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 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同时在文字里我们也读到了作者一种大生命观:生命平等,生命尊严的 理性之美和人文关怀。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 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 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之美好境界当是人与自然真正和谐之境界。 第三课时 探究活动: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 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附录:阅读 钱钢 《唐山大地震》(节选) 沉痛的记忆——26 年前唐山大地震(史海钩沉) 26 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是迄今为止世界地震史上最惨痛的一页———中国地 震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的震撼》一书向全世界公布了唐山大地震中惨绝人寰的事 实:死亡,24.2769 万人;重伤,16.4851 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100 亿元;一 座重工业城市毁于一旦…… 唐山大地震以一座城市和这座城市中的百万生命为代价提醒我们:在人类研 制的各种行星探测器频繁飞向宇宙太空,甚至放言要向太空移民的今天,我们对 自己脚下的地球又了解多少呢?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终究不在于力的征服, 而在于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我们优秀的科学家们的首要任务也并不是在于研 制出各种先进的武器,以“抵御外敌”,相互搏杀,而是如何立足于我们这个赖 以生存的地球,更加充分地认识它,驯服它,不再在它嚣张暴戾地作恶时而毫无 预见,束手无策。也许,这就是我们纪念发生在 26 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的真正意 义。 不可预知的灾难 1976 年 7 月 28 日,北京时间凌晨 3 时 42 分 53.8 秒,河北唐山发生了历史 上罕见的大地震,24 万余人在灾难中丧生。 仅仅在一秒钟以前,地球表面似乎还是平静的。在东经 118.2 度,北纬 39.6 度———中国河北唐山市,一切都和往昔一样,夜阑人寂。谁也不曾想到,若干 年来,地壳运动产生的巨大应变能正在唐山的脚下聚集着,直到岩石再也支撑不 住的 1976 年 7 月 28 日。大地震终于在这一天的凌晨发生了,犹如 400 枚广岛原 子弹在距离地面 16 公里处的地壳中爆炸!唐山上空电闪雷鸣,大地上狂风怒吼, 在强烈的摇撼中,百万人口的唐山瞬间被夷为平地。 唐山震后惨状 唐山第一次失去了它的黎明,天地间被一座城市毁灭时所产生的一切死亡物 质笼罩着。 唐山矿冶学院图书馆的第一层楼面整个向西剪切滑动,原来三层的建筑像被
地壳吞没了一层。唐山第十中学前的水泥马路被拦腰震断,一截向左,一截向右 错位达一米多。而这次大地震地裂缝穿过的地方:唐山地委党校、东京街小学、 地区农研所以及整个路南居民区,都像被一只巨手从地面上抹去了似的,不见了。 在陆军二五五医院,一个女兵被一根水泥梁柱横穿了胸膛,胸口血肉模糊:一位 孕妇已快临产,人已断气,下身还在流血;一位年轻的母亲从三层楼的窗口已逃 出半个身子,沉重的楼板落下来将她压死在窗台上,她死在半空,怀里抱着她的 孩子,垂落的头发在余震的摇颤中拂动。一个八九岁的男孩冲人喊着:“救救我 哥哥吧,我的爸妈全没了,救救我哥哥吧……”在他的旁边,一个十二三岁的男 孩正大口大口地吐血,胸前一片殷红。 和历史上许多大震之后的情景一样,无休无止的暴雨开始了,唐山的废墟中 涌出了混着泥土和碎石的红色水流。剧痛中的唐山城在凄苦地呻吟着。 生命大营救 7月28日凌晨4点10分左右,唐山大地震发生不到30分钟,一辆红色救 护车开出了开滦矿。三个小时之后,这辆红色救护车出现在北京中南海门前。历 史应当记住这四个人的名字:唐山矿干部李玉林、曹国成,唐山矿司机崔志亮、 袁庆武。他们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最先报警者。当他们在那个大灾难发生的 凌晨走进中南海紫光阁时,四个人同时大哭起来:“首长啊!唐山100万人啊……” 中央的紧急会议随后召开,决定军队、医疗队、救灾物资连夜向唐山开进。 7月28日当天,中国人民解放军10万救灾部队开赴唐山,抢救废墟中存活 者的重任落在了年轻士兵的肩上。最早进入唐山的北京军区某团一营当时的教导 员李福华后来回忆说:“战士们都惊呆了,满地的死尸、脑浆和血。我急了,喊 快救人呐!’喊的时候声音都在发抖。”整个唐山废墟中,到处听得见呻吟,但 楼群的残骸像山一样。当天下午,一营2/3的战士的指甲全都剥落了,可他们仍 像疯了一样地扒呀扒呀……在一座已经塌成陡坡状的楼房前,人们看见一位战士 从废墟里站起来,身上背着一个中年人,然后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外挪,他的脚后 跟拖着一块大木板,仔细看去,原来他踩中了木板上的钉子!年轻的士兵满头的 汗,满脚的血。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火车、飞机、汽车,全国向那座剧痛中的城市和百姓运送粮 食7611万斤,药品2937万吨,苇席262万片,铁钉1030万吨,蔬菜1406万 吨,衣服157.3万件……28日夜,从北京开出的两辆发电车开始给设在唐山机场 的抗震救灾指挥部供电;29日深夜,辽宁邮电系统维修队修复了东北经唐山通 往天津和北京的通讯线路:30日,北京重型电机厂第一个将30辆水车的清水送 到了唐山……就在这场大灾难发生后的第二天夜里,唐山市一条布满瓦砾的小路 上突然亮起了一盏路灯,如烛光一般明灭不定,它是九位工人从工厂的废墟中扒 出手摇发电机点亮的,这盏大地震后第一个亮起来的路灯犹如唐山这座城市不熄 的生命之光! 课后记:
地壳吞没了一层。唐山第十中学前的水泥马路被拦腰震断,一截向左,一截向右, 错位达一米多。而这次大地震地裂缝穿过的地方:唐山地委党校、东京街小学、 地区农研所以及整个路南居民区,都像被一只巨手从地面上抹去了似的,不见了。 在陆军二五五医院,一个女兵被一根水泥梁柱横穿了胸膛,胸口血肉模糊;一位 孕妇已快临产,人已断气,下身还在流血;一位年轻的母亲从三层楼的窗口已逃 出半个身子,沉重的楼板落下来将她压死在窗台上,她死在半空,怀里抱着她的 孩子,垂落的头发在余震的摇颤中拂动。一个八九岁的男孩冲人喊着:“救救我 哥哥吧,我的爸妈全没了,救救我哥哥吧……”在他的旁边,一个十二三岁的男 孩正大口大口地吐血,胸前一片殷红。 和历史上许多大震之后的情景一样,无休无止的暴雨开始了,唐山的废墟中 涌出了混着泥土和碎石的红色水流。剧痛中的唐山城在凄苦地呻吟着。 生命大营救 7 月 28 日凌晨 4 点 10 分左右,唐山大地震发生不到 30 分钟,一辆红色救 护车开出了开滦矿。三个小时之后,这辆红色救护车出现在北京中南海门前。历 史应当记住这四个人的名字:唐山矿干部李玉林、曹国成,唐山矿司机崔志亮、 袁庆武。他们是 1976 年唐山大地震的最先报警者。当他们在那个大灾难发生的 凌晨走进中南海紫光阁时,四个人同时大哭起来:“首长啊!唐山 100 万人啊……” 中央的紧急会议随后召开,决定军队、医疗队、救灾物资连夜向唐山开进。 7 月 28 日当天,中国人民解放军 10 万救灾部队开赴唐山,抢救废墟中存活 者的重任落在了年轻士兵的肩上。最早进入唐山的北京军区某团一营当时的教导 员李福华后来回忆说:“战士们都惊呆了,满地的死尸、脑浆和血。我急了,喊 ‘快救人呐!’喊的时候声音都在发抖。”整个唐山废墟中,到处听得见呻吟,但 楼群的残骸像山一样。当天下午,一营 2/3 的战士的指甲全都剥落了,可他们仍 像疯了一样地扒呀扒呀……在一座已经塌成陡坡状的楼房前,人们看见一位战士 从废墟里站起来,身上背着一个中年人,然后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外挪,他的脚后 跟拖着一块大木板,仔细看去,原来他踩中了木板上的钉子!年轻的士兵满头的 汗,满脚的血。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火车、飞机、汽车,全国向那座剧痛中的城市和百姓运送粮 食 7611 万斤,药品 293.7 万吨,苇席 262 万片,铁钉 1030 万吨,蔬菜 1406 万 吨,衣服 157.3 万件……28 日夜,从北京开出的两辆发电车开始给设在唐山机场 的抗震救灾指挥部供电;29 日深夜,辽宁邮电系统维修队修复了东北经唐山通 往天津和北京的通讯线路;30 日,北京重型电机厂第一个将 30 辆水车的清水送 到了唐山……就在这场大灾难发生后的第二天夜里,唐山市一条布满瓦砾的小路 上突然亮起了一盏路灯,如烛光一般明灭不定,它是九位工人从工厂的废墟中扒 出手摇发电机点亮的,这盏大地震后第一个亮起来的路灯犹如唐山这座城市不熄 的生命之光! 课后记:
总第 课时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 并学会运用。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能力目标 Ⅰ、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底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増强语感,丰富 语言积累 3、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 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 教训。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揣摩语句,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教学方法:文献法合作探究法体验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 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 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 方 那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 今却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 走进曾经的仙湖一—罗布泊。(板书课题)
总第 课时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 并学会运用。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底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 语言积累。 3、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 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 :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 教训。 教学难点: 1、 品读课文,揣摩语句,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教学方法: 文献法 合作探究法 体验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 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 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 方; 那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 今却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 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板书课题)
资料展播 整体感知 1、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成了荒漠。 2、提问: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明确: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消逝?现在的 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1)用笔画出你所解决的问题以及不懂的生字新词 (2)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 4、需掌握的词语: 萧瑟( xiao se):形容冷清、凄凉。 和煦(hexu):温暖。 干涸(he):(河道、池塘等)没有水 吞噬(shi):吞食;并吞。 裸露(10):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界变化很大。 5、学生自由回答提出的问题,教师总结,明确: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 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 见飞鸟,令人恐怖。 罗布泊消逝于20世纪70年代。 消逝的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 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 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罗布泊消逝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 同样的悲剧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 干涸之势。 四、小结 第二课时 、回忆导入 、合作探究,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造成罗布湖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12、13段)一一造成了罗布泊的消逝深层原因是人为因素 具体体现是两次改道和四个“盲目”。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 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
二、资料展播 三、整体感知 1、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成了荒漠。 2、提问: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明确: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消逝?现在的 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1)用笔画出你所解决的问题以及不懂的生字新词。 (2)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 4、需掌握的词语: 萧瑟(xiāo sè):形容冷清、凄凉。 和煦(héxù):温暖。 干涸(hé):(河道、池塘等)没有水。 吞噬(shì):吞食;并吞。 裸露(lù):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界变化很大。 5、学生自由回答提出的问题,教师总结,明确: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 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 见飞鸟,令人恐怖。 罗布泊消逝于 20 世纪 70 年代。 消逝的原因有两个:一是 20 世纪 20 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 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 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罗布泊消逝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 同样的悲剧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 干涸之势。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 二、合作探究,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造成罗布湖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12、13 段)——造成了罗布泊的消逝深层原因是人为因素。 具体体现是两次改道和四个“盲目”。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 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
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 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将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沙化 (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我们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学生讨论) 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 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3、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痛惜之情、作者强烈呼吁:拯救生态环境 4、学生概括文意。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 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 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目的。 全文的思路 今昔(对比)=≡>消亡的缘故=≡>具体展现荒漠==>推广(青海湖、月 牙湖)==>发出呼吁 5、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理解文中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抒情性:体会下列句子的思想感情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的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 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三、品读课文,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既有真实性又有文学性,从文法上探 究体味文章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 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提示:哪些语句使文章富有较浓的感情色彩,哪些 语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真实性的语句:如根据史书记载具体数字 (提示:读这些叙述性的语句语气应平和) 直抒胸臆的句子例如: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又”字应拉长,更突出。) 救清海湖,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应带深深感概,发出呼吁。) 生动修辞的句子:如第20、22段,赋予胡扬林以人的感情。对比、拟人、排 比手法。 四、拓展延伸:说说我们生活周围环境被破坏的事例,谈谈你的想法。 ①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a、大气污染b、水质污染c、噪声 污染d、食品污染及具危害 ②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指与湖争地、乱砍乱伐森林、破 坏草原等。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爆发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其原因之
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 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将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沙化。 (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 、我们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学生讨论) 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 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3、 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痛惜之情、作者强烈呼吁:拯救生态环境 4、学生概括文意。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 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 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目的。 全文的思路: 今昔(对比)==>消亡的缘故==>具体展现荒漠==>推广(青海湖、月 牙湖)==>发出呼吁 5、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理解文中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抒情性:体会下列句子的思想感情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的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 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三、品读课文,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既有真实性又有文学性,从文法上探 究体味文章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 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提示:哪些语句使文章富有较浓的感情色彩,哪些 语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真实性的语句:如根据史书记载具体数字。 (提示:读这些叙述性的语句语气应平和) 直抒胸臆的句子例如: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又"字应拉长,更突出。) 救清海湖,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应带深深感概,发出呼吁。) 生动修辞的句子:如第 20、22 段,赋予胡扬林以人的感情。对比、拟人、排 比手法。 四、拓展延伸:说说我们生活周围环境被破坏的事例,谈谈你的想法。 ① 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a、大气污染 b、水质污染 c、噪声 污染 d、食品污染及具危害 ②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指与湖争地、乱砍乱伐森林、破 坏草原等。1998 年,我国长江流域爆发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其原因之一
就是与湖争地乱砍乱伐森林、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一沉痛的教训,我 们一定要牢记。 五、布置作业: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停止破坏生态平衡, 尽力拯救已被破坏的环境,防止生态的继续恶化。 六、课堂小结: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 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 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我们宁愿多一块人间的乐土,也不要一片荒凉的罗布 泊! 板书设计: 消亡的原因:改道四 过去:绿洲仙湖 罗布 今日:沙漠神秘 同样的悲剧:青海 湖月牙泉 课后记: 总第 课时 13、旅鼠之谜 教学目标 1、概括北极旅鼠三大奥秘 2、多角度领会本文给人的启示 3、领会、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法(记叙文、说明文的杂交体)。 4、培养学深热爱科学,用于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5、课堂练笔。 教学重点:1、概括旅鼠三大之谜。 2、多角度领会本文给人的启示。 教学难点:领会、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法。 教学可是: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访旅鼠图片) 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上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科学
就是与湖争地乱砍乱伐森林、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一沉痛的教训,我 们一定要牢记。 五、布置作业: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停止破坏生态平衡, 尽力拯救已被破坏的环境,防止生态的继续恶化。 六、课堂小结: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 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 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我们宁愿多一块人间的乐土,也不要一片荒凉的罗布 泊! 板书设计: 消亡的原因:改道 四 盲 过去:绿洲 仙湖 罗布 泊 今日:沙漠 神秘 同样的悲剧:青海 湖 月牙泉 课后记: 总第 课时 13、旅鼠之谜 教学目标 1、 概括北极旅鼠三大奥秘。 2、 多角度领会本文给人的启示。 3、 领会、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法(记叙文、说明文的杂交体)。 4、 培养学深热爱科学,用于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5、 课堂练笔。 教学重点:1、概括旅鼠三大之谜。 2、多角度领会本文给人的启示。 教学难点:领会、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法。 教学可是: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访旅鼠图片) 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上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科学
家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他们的奥秘。今天学习这篇文章,相信同学们也会产生 探索旅鼠之谜的兴趣 检查预习 1、请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作家、作品。 位梦华,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地质学家.1991年他独闯北极,深入到阿拉 斯加北极爱斯基摩人聚居区进行了一个半月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成为直接与爱斯 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1992年回国后撰写了大量文章介绍北极 的各种情况。他的主要著作有《神奇的北级》、《南极之梦》等。 2、读一读,写一写 徘徊媲美笃信幼崽啮齿 仓皇逃窜饶有兴趣神秘莫测 焦躁不安东跑西颠鼠目寸光 传宗接代道听途说若有所思 三、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 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本文写了旅鼠的三大之谜。这些内容集中在课文 的那几个段落?7至17段,这三大之谜是通过丹尼斯和“我”的对话表现出来的, 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这几个段落。朗读时要注意旅鼠之谜的句子。 2、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旅鼠三大奥秘,要求语言要 准确、见解。 三大奥秘(1)繁殖能力惊人,一对旅鼠一年就有约百万只后代 (2)能控制繁殖,一旦过多,就停食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 (3)周期性死亡大迁移,汇成数百万的队伍,葬身大海 四、小结 这篇课文从旅鼠惊人的繁殖能力连想到人类毫无限制的繁衍将会带来可怕 的后果,从而警示人类关注人口问题,关注生态平衡问题。内容前显,但带给人 们的思索是深刻的 五、延伸拓展: 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 说说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 六、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 2、完成《资源与学案》 第二课时 故事导入 学生江动物界的奇趣故事 讨论、探究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1) 作者写作本文只是向人们介绍旅鼠的奥秘吗?你认为作者写作
家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他们的奥秘。今天学习这篇文章,相信同学们也会产生 探索旅鼠之谜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 1、请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作家、作品。 位梦华, 1940 年生于山东平度,地质学家.1991 年他独闯北极,深入到阿拉 斯加北极爱斯基摩人聚居区进行了一个半月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成为直接与爱斯 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1992 年回国后撰写了大量文章介绍北极 的各种情况。他的主要著作有 《神奇的北级》、《南极之梦》等 。 2、读一读,写一写: 徘徊 媲美 笃信 幼崽 啮齿 仓皇逃窜 饶有兴趣 神秘莫测 焦躁不安 东跑西颠 鼠目寸光 传宗接代 道听途说 若有所思 三、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 1、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本文写了旅鼠的三大之谜。这些内容集中在课文 的那几个段落?7 至 17 段,这三大之谜是通过丹尼斯和“我”的对话表现出来的, 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这几个段落。朗读时要注意旅鼠之谜的句子。 2、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旅鼠三大奥秘,要求语言要 准确、见解。 三大奥秘(1)繁殖能力惊人,一对旅鼠一年就有约百万只后代。 (2)能控制繁殖,一旦过多,就停食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 (3)周期性死亡大迁移,汇成数百万的队伍,葬身大海。 四、小结 这篇课文从旅鼠惊人的繁殖能力连想到人类毫无限制的繁衍将会带来可怕 的后果,从而警示人类关注人口问题,关注生态平衡问题。内容前显,但带给人 们的思索是深刻的。 五、延伸拓展: 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 说说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 六、作业布置: 1、 抄写生字词。 2、 完成《资源与学案》。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 学生江动物界的奇趣故事 二、讨论、探究 1、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1) 作者写作本文只是向人们介绍旅鼠的奥秘吗?你认为作者写作
本文的意图是什? 警示人类,关注人口问题。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在1972年就人口的未来 写道: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日20万或每年7000万人的速度增长着、、、、、、 完全有理由担心,如果地球人口继续像现在这样,美国35年就增长一倍,那么 到公元2570年人口将增加10万倍,到公元3550年人类机体的总质量就会等于 地球的质量;到公元7000年,人类的质量就会等于已知宇宙的质量!看来很明 显,如果不加以控制,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果。 (2) 想一想,说一说在本文的学习中你还有哪些启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之后由各组选代表发言,共同交流。 A、自然界本身就有调节剂制,一旦被破坏,会相新的平衡转化 B、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的繁衍下去 C、从位梦华、丹尼斯身上我们看到了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探索奥秘要有创新思维,敢于吃苦的精神 E、大自然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于人类去研究 2、把思考的结果拿到小组交流、讨论。 3、找代表发言 重点品味文末丹尼斯的话,他说的有道理吗?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讨论,鼓励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品读课文,体味文章独特的写作手法 )提问:本文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知识性很强但读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想一想、文章的写法有什么独特之处?它是说明文还是记叙文?在课文中找出你的 依据来。 学生思考、明确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的笔调介绍科学知识。 记叙文。理由:通篇都是对话形式,又急需的六要素:时间一 有一天。地点一一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人物——“我”和丹尼斯。 事件的起因一一我捉了一只旅鼠。经果一—“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 结果一一丹尼斯就旅鼠行为发表自己的感想。 (2) 说明文。理由:全篇讲的都是旅鼠的知识,还运用了举例子、 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特殊之处,作者采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 知识,兼有记叙文和说明文的特点,因此,本文的文体是: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杂 交体,它的优点是既给人以知识又使人读来饶有兴趣。 b)学生自主选例评析,品味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本文的意图是什? 警示人类,关注人口问题。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在 1972 年就人口的未来 写道: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日 20 万或每年 7000 万人的速度增长着、、、、、、 完全有理由担心,如果地球人口继续像现在这样,美国 35 年就增长一倍,那么, 到公元 2570 年人口将增加 10 万倍,到公元 3550 年人类机体的总质量就会等于 地球的质量;到公元 7000 年,人类的质量就会等于已知宇宙的质量!看来很明 显,如果不加以控制,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果。 “ (2) 想一想,说一说在本文的学习中你还有哪些启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之后由各组选代表发言,共同交流。 A、 自然界本身就有调节剂制,一旦被破坏,会相新的平衡转化。 B、 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的繁衍下去。 C、 从位梦华、丹尼斯身上我们看到了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D、 探索奥秘要有创新思维,敢于吃苦的精神。 E、 大自然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于人类去研究。 2、 把思考的结果拿到小组交流、讨论。 3、 找代表发言。 重点品味文末丹尼斯的话,他说的有道理吗?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讨论,鼓励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三、 品读课文,体味文章独特的写作手法: a) 提问:本文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知识性很强,但读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想一想,文章的写法有什么独特之处?它是说明文还是记叙文?在课文中找出你的 依据来。 学生思考、明确: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的笔调介绍科学知识。 (1) 记叙文。理由:通篇都是对话形式,又急需的六要素:时间— —有一天。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人物——“我”和丹尼斯。 事件的起因——我捉了一只旅鼠。经果——“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 结果——丹尼斯就旅鼠行为发表自己的感想。 (2) 说明文。理由:全篇讲的都是旅鼠的知识,还运用了举例子、 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特殊之处,作者采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 知识,兼有记叙文和说明文的特点,因此,本文的文体是: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杂 交体,它的优点是既给人以知识又使人读来饶有兴趣。 b) 学生自主选例评析,品味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