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4、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5、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6、举杯消愁愁更愁 7、后不见来者8、风声一何盛9、儿女共沾巾10、偶然值林叟11、欲上青天览明月 12、(1)《宋学士文集》宋濂景濂潜溪明初文学刘基高启(2)赠序 3、(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缊袍敝衣(3)勤且艰 14, shi fu dai guan si qie ye xi chi duo ying ye qin jun yun yu shuo xi15、(1)用(2)因为(3)而(4)把(5)来 16、请教引,提出 问旅店周到到达等待腰佩破 17、(1)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2)我站在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 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3)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 各种各样的书。(4)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5)住在旅店里,每天只吃两顿饭, 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6)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18、(1)C(2)A(3)D 19、(1)“支”通“肢”,肢体。(2)“被”通“披”,穿 20(1)跑行走(2)热水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3)两次又一次 21、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 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22、分层在“既加冠”前。第一层:叙述作者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写得书之难。表现作者求学之 勤苦。第二层,叙述作者成年后求师的情形,写从师之艰。 23、“稍”有稍稍之意,这里强调他坚守信约,决不耽误,即使困难再大也是这样。 24、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作者年轻时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勉励马生勤奋学 25、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6、精神上的富足,战胜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27、主要表现在这四个方面:幼时抄书之艰;成年叩问之难;求师奔走之劳:住读生活之苦 28、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in)囊萤读书。晋,孙康家贫,映雪 读书 29、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30、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 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 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1、言之有理即可 32、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能学得好,像某些“太学 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 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切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3、(1)①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②书籍如朋友,须慎重选择。—一赫斯德(2)
1 参考答案: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4、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5、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6、举杯消愁愁更愁。 7、后不见来者 8、风声一何盛 9、 儿女共沾巾 10、偶然值林叟 11、欲上青天览明月 12、(1)《宋学士文集》 宋濂 景濂 潜溪 明初 文学 刘基 高启(2)赠序 13、(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缊袍敝衣 (3)勤且艰 14、shì fú dài guān sì qiè yè xǐ chì duō yìng yè qīn jūn yùn yú shuò xiù 15、(1)用(2)因为(3)而(4)把(5)来 16、请教 引,提出 询问 旅店 周到 到达 等待 腰佩 破 17、(1)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2)我站在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 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3)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 各种各样的书。(4)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5)住在旅店里,每天只吃两顿饭, 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6)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18、(1)C(2)A(3)D 19、(1)“支”通“肢”,肢体。(2)“被”通“披”,穿。 20(1)跑 行走 (2)热水 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3)两次 又一次 21、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 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22、分层在“既加冠”前。第一层:叙述作者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写得书之难。表现作者求学之 勤苦。第二层,叙述作者成年后求师的情形,写从师之艰。 23、“稍”有稍稍之意,这里强调他坚守信约,决不耽误,即使困难再大也是这样。 24、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作者年轻时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勉励马生勤奋学 习 25、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26、精神上的富足,战胜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27、主要表现在这四个方面:幼时抄书之艰;成年叩问之难;求师奔走之劳;住读生活之苦。 28、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 读书。 29、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30、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 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 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1、言之有理即可 32、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能学得好,像某些“太学 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 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切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33、(1)①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②书籍如朋友,须慎重选择。——赫斯德(2)
①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一范晔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一一韩愈
2 ①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范晔 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