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小石潭记 教学目的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本文作者柳宗元,唐朝著名文学家。在唐德宗贞元九年考中进士,是一位学识渊博而又年 轻的政治家。他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集团,力图变革。但不久遭到迫害。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 马。永州当时是个非常荒凉的地方,但自然风景很美。柳宗元为了排遣郁闷,去城郊寻胜探幽 搜奇揽胜,把青山绿水作为自己描绘的对象,从中寄托自己的情怀。人们把他在永州写的八篇散 文称作《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的一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 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二、文学常识积累 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也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 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并注音后整理到下面空白处(要查字典) 教师提示:悄怆( chuang)篁( huang)竹清洌(lie)为坻(chi)为屿(yu)翕(xi) 忽为嵁(kan)差(ci)互寂寥(lido)幽邃(sui) 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范读、齐读、速读等。 先用铅笔在文中自行断句,做出标记。(如“全石/以为底”“其岸势/犬牙差互”) 3,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26、小石潭记 教学目的 1.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作者柳宗元,唐朝著名文学家。在唐德宗贞元九年考中进士,是一位学识渊博而又年 轻的政治家。他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集团,力图变革。但不久遭到迫害。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 马。永州当时是个非常荒凉的地方,但自然风景很美。柳宗元为了排遣郁闷,去城郊寻胜探幽, 搜奇揽胜,把青山绿水作为自己描绘的对象,从中寄托自己的情怀。人们把他在永州写的八篇散 文称作《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的一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 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二、文学常识积累 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也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 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并注音后整理到下面空白处(要查字典)。 教师提示:悄怆(chuàng) 篁(huáng)竹 清洌 (liè) 为坻 (chí) 为屿(yǔ) 翕(xī) 忽 为嵁(kān) 差(cī)互 寂寥(liáo) 幽邃(suì) 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范读、齐读、速读等。 先用铅笔在文中自行断句,做出标记。(如“全石/以为底” “其岸势/犬牙差互”) 3,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 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④天涯若比邻。() 4.齐读课文,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一小潭源流一一潭中气氛 四,总结拓展 结合文章写一篇导游词,300字左右。 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赏读课文 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 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 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 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 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 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4. 齐读课文,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四,总结拓展 结合文章写一篇导游词,300 字左右。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二. 赏读课文。 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 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 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 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板书: 发现小潭篁竹一一水声一一小潭—一青树一一翠蔓移步换景 隔一一闻一—伐——取——见(动词准确) 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氵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 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 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岀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 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 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 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 面描写 (3)“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4)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 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杲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 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 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 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板书: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水:清澄 侧面描写 特写镜头 游鱼:亻台然不动,亻叔尔远逝动静结合
板书: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移步换景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 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 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 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 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 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 面描写。 (3)“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4)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 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 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 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 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板书: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水:清澄 侧面描写 特写镜头 游鱼:亻台然不动,亻叔尔远逝 动静结合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 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 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 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 特征。 板书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一一明灭可见 形象比喻 岸势犬牙差互一一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 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 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岀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岀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 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 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 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板书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一寓情于景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 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 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 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 特征。 板书: 小潭源流 溪身 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形象比喻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 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 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 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 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 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 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板书: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 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 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 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作业 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 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 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 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 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 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 什么样的感情 二、解题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 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 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 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作业 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 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课时安排:4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 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 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 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 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 什么样的感情。 二、解题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 玄宗开元四年(η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 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 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 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三、作者介绍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幼年时代家境 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愤读书并怀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进土。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 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 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任太守。《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 子京所请而作。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进士。滕子 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很 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 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 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 是自勉 四、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旬,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 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 /翔集,锦鳞/游泳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zhe) 朝晖夕阴(hu1) 迁客骚人(sao) 霪雨(yin) 霏霏(fei) 薄暮冥冥(ming) 潜形(qian) 岸芷汀兰( zhi ting) 皓月(hao) 心旷神怡(y1) 宠辱偕忘(xie) 浩浩汤汤( shang) 五、翻译课文 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胖子京谪守巴陵郡:滴,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胜景,好景色。浩浩场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 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 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 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 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 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三、作者介绍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幼年时代家境 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愤读书并怀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进土。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 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 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任太守。《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 子京所请而作。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进士。滕子 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很 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 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 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 是自勉。 四、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旬,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 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 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 /翔集,锦鳞/游泳。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zhé) 朝晖夕阴 (huī) 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g) 潜形(qián) 岸芷汀兰(zhǐ tīng) 皓月(hào) 心旷神怡(yí) 宠辱偕忘(xié) 浩浩汤汤(shāng) 五、翻译课文 1、请学生翻译第 1 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胖子京谪守巴陵郡:滴,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2、请学生翻译第 2 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胜景,好景色。 浩浩场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
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 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 那”。霏霏: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 薄暮冥冥:薄(比),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4、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至若春和景明: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 “至于”“又如”。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光 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 沙鸥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游泳:锦鳞,指美丽的鱼儿。岸立汀兰:蓝,香草。汀,水中的小洲 郁郁青青: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浮光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 静影沉璧:壁,圆形的玉。 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 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 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5、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 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 指朝廷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优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那一定要说“在 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 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六、积累文言现象: 词多义。 (1)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2)通: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3)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4)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 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3、请学生翻译第 3 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 那”。霏霏: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 薄暮冥冥:薄(比),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4、请学生翻译第 4 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至若春和景明: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 “至于”“又如”。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光。 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 沙鸥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游泳:锦鳞,指美丽的鱼儿。 岸立汀兰:蓝,香草。汀,水中的小洲。 郁郁青青: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浮光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 静影沉璧:壁,圆形的玉。 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 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 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5、请学生翻译第 5 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 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 指朝廷。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优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那一定要说“在 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 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六、积累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⑴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⑵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⑶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⑷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5 碧万顷(一)长烟一空(全) (6)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8)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2、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景象 :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微斯人(微 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 (1)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4)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 置)(5)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1)气象万千(2)心旷神怡(3)政通人和 7、背熟《岳阳楼记》中的下列句子 (1)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描写洞庭湖面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描写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表现作者远大抱负的名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表现“古仁人之心”的具体内涵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表明作者要与古仁人保持一样的思想情操的句子是:微斯人,吾谁与归? (8)表明迁客骚人的“悲”的具体内涵的句子: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9)表明迁客骚人的“喜”的具体内涵的句子: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第三课时 、复习导入 二,赏析课文 1,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 不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
⑸一: 一碧万顷(一) 长烟一空(全) ⑹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⑺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⑻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2、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⑴ 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⑵ 微斯人(微 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 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 置) ⑸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⑴气象万千 ⑵心旷神怡 ⑶政通人和 7、背熟《岳阳楼记》中的下列句子 (1)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描写洞庭湖面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描写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表现作者远大抱负的名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表现“古仁人之心”的具体内涵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表明作者要与古仁人保持一样的思想情操的句子是:微斯人,吾谁与归? (8)表明迁客骚人的“悲”的具体内涵的句子: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9)表明迁客骚人的“喜”的具体内涵的句子: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七、小结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赏析课文 1,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 不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
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 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着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 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 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 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干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 景之作,而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 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 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殷的 迁客”不同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 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 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 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 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一一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 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一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 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 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 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一一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 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 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 “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 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 的关系或作用
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 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着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 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 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 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 景之作,而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 1 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 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 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 “迁客”不同。 4.提问:第 2 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 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 “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 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 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 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 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 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 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 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 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 “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 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 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霆雨罪罪”和“春和景 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 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 文理绵密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 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 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三、小结 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 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 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作者选用了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描绘:连绵阴 雨的天气、令人胆寒的风声、恐怖的浊浪、天色昏暗、交通阻绝,这是写的白天。夜间却是经常 听到虎啸猿啼,等等,凄凉的气氛更加浓重了。(《三峡》就曾经引用民歌词“巴东三峡巫峡 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猿呜”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这样的景物,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 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 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这一段采用与上一段对照的写法。“至若”以下写昼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霆雨罪罪”和“春和景 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 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 文理绵密。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 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 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 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 3 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朗读第 4 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 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 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三、小结 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 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 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作者选用了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描绘:连绵阴 雨的天气、令人胆寒的风声、恐怖的浊浪、天色昏暗、交通阻绝,这是写的白天。夜间却是经常 听到虎啸猿啼,等等,凄凉的气氛更加浓重了。(《三峡》就曾经引用民歌词“巴东三峡巫峡 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猿呜”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这样的景物,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 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 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这一段采用与上一段对照的写法。“至若”以下写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