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与朱元思书(总第25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 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2、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读背诵。 二、检査预习情况 1、学生齐读课文。有三个任务:注意字音、语速、语调。 2、检查学生听读情况。指名学生注音,再齐读一遍 韵()柯() 飘荡() 负势() 轩邈() 嘤 缥碧() 横柯() 窥谷() 鸢 和鸣()戾天() 3、文学常识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的 合作交流 1、翻译课文第一段。 1)解释重点词语:风烟 共色 从流飘荡 (2)翻译课文
21、与朱元思书(总第25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2、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读背诵。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齐读课文。有三个任务:注意字音、语速、语调。 2、检查学生听读情况。指名学生注音,再齐读一遍。 韵. ( ) 柯.( ) 飘荡.( ) 负.势 ( ) 轩邈..( ) 泠.( ) 嘤.( ) 缥.碧( ) 横柯.( ) 窥.谷( ) 鸢.( ) 和.鸣( ) 戾.天( ) 息.心( ) 经纶.( ) 3、文学常识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的________家________。 合作交流 1 1、翻译课文第一段。 (1)解释重点词语:风烟 共色 从流飘荡 许 独绝 (2)翻译课文
2、思考 (1)齐读本段 2)分析: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_富江从富阳到庐一段的奇山 (3)总结本段写法,展示:本段使用了蒿写、记叙、开信表达方式。请指出来。 (4)对照板书,速背本段 作交流2 1、翻译课文第二段 (1)解释重点词语:缥碧 直视无碍 2)翻译课文 2、思考: (1)齐读本段 (2)分析: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差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 异水。水之,水之意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比较两句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看写法有什么不同 3、齐读并速背本段 哈作交流8 1、翻译课文第三段 (1)解释重点词语:寒树 负势竞上 轩邈 泠泠 相鸣 戾天 经纶 忘反 横柯上蔽 交映 (2)翻译课文 2、思考: (1)齐读本段 (2)概括段意 (3)研读最后四句,说说有什么启示? 言贵中的人们自有他们的事受但未必没有恼而迹山林的(,生 活上国有种种不便,但他们的快乐确实难以比拟的。 探究质疑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回答
2、思考: (1) 齐读本段 (2) 分析: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 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奇山 异水 。 (3)总结本段写法,展示:本段使用了 描写、记叙、抒情 表达方式。请指出来。 (4)对照板书,速背本段。 合作交流 2 1、翻译课文第二段。 (1)解释重点词语:缥碧 直视无碍 急湍 奔 (2)翻译课文 2、思考: (1)齐读本段 (2)分析: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 静态和动态 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 异水。水之清,水之急 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比较两句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看写法有什么不同。 3、齐读并速背本段。 合作交流 3 1、翻译课文第三段。 (1)解释重点词语:寒树 负势竞上 轩邈 泠泠 相鸣 戾天 息心 经纶 忘反 横柯上蔽 交映 见 (2)翻译课文 2、思考: (1)齐读本段 (2)概括段意 (3)研读最后四句,说说有什么启示? 富贵中的人们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生 活上固有种种不便,但他们的快乐确实难以比拟的。 探究质疑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回答
分析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的?试列出结构提纲。 奇山、异水 2、从整体色彩看,最合适的原句是什么? 风烟俱净,天山共含 3、请看课文中的水,用原文中的哪几句描述最合适? 水節氯于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意游芸,浪若奔 文共三段, 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 奇山异水,天下教绝 一句 作为全文的纲领。 三段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水芦碧,于丈见底。游鱼 细石直视无婷 写水流舒缓处,以 “意游盛翁,浪若奔。 写水流湍急处。再 写“奇山”,以贪 度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 动,再以泉声 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邮弃名利的都感情 22、五柳先生传(总第26—27课时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 4、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2、难点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1、分析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的?试列出结构提纲。 奇山、异水 2、从整体色彩看,最合适的原句是什么?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请看课文中的水,用原文中的哪几句描述最合适?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全文共三段,__一__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______奇山异水,天下独绝___________”一句 作为全文的纲领。___第二、三段__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 细石,直视无碍。”_____写水流舒缓处,以_____“急湍甚箭,猛浪若奔。”__________写水流湍急处。再 写“奇山”,以___负_____、__竞______、__轩邈______、___争_____、______直__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 动,再以__泉声______、_____鸟声___、___蝉声_____、___猿声_____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 机。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 22、五柳先生传(总第26——27课时)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 4、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2、难点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每个时代,每种社会形态下都会存在诸如堂吉·柯 德那样保持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固守着一种不与时代合作的态度,用自己的处世态度来鞭策自己 的人生,对于他们我们应该持有一种辩证的分析的态度,汲取他们的优点,来欣赏他们灵魂的闪 光点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 4、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检查预习情况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性嗜酒而家贫()②造饮辄尽()③曾不吝情去 )④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晏如也( ⑥颇示己志( ⑦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⑧衔觞赋诗( )⑨无怀氏之民欤(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号 》传世。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 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 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 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 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记》,表 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 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2)、题目解说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 趣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 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 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仓作交流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每个时代,每种社会形态下都会存在诸如堂吉•柯 德那样保持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固守着一种不与时代合作的态度,用自己的处世态度来鞭策自己 的人生,对于他们我们应该持有一种辩证的分析的态度,汲取他们的优点,来欣赏他们灵魂的闪 光点。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 4、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二、检查预习情况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性嗜.酒而家贫( ) ②造饮辄.尽( ) ③曾不吝.情去留( ) ④短褐.穿结( ) ⑤ 箪瓢屡 ...空,晏.如也( )( )( )( ) ⑥颇.示己志( ) ⑦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⑧衔觞.赋诗( ) ⑨无怀氏之民欤.( )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 ,字 ,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号 ,世 称 ,有《 》传世。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 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 29 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 愿“为五斗米折腰”,41 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 100 多首反映劳 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 120 多首、散文 6 篇、辞赋 3 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 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记》,表 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 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2)、题目解说: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 200 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 志趣。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 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 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合作交流 1
朗读课文第一段 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第一段 补充 (1)古今含义:因以为号焉( 每有会意 造饮辄醉 (2)特殊句式的理解 判断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省略句:闲静少言 3、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 4、概括段意 昏作交流2 1.朗读课文第二段。 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第二段。 补充:戚戚( 0汲汲( 倒装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 4、概括段意。 精品细读 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1、这与他“不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月的是一种求知的减足,携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促 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和只求精神上得到安,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2.“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 的看法 与“不幕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级于富贵 对“蕃荣利”的看法,学生可烈各抒已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国定的笞案。 3.“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文后的“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贵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成成于贫,不贤 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喜荣利相应,突出了五柳先生圾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费体 互为充,使人物个性更为明。 探究质 1.全班齐读课文。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a.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他泥默莱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源如命,接书作文,不构小 b.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 写他哪酒的篇幅最长,也最传神(体会一下“如的感受。)
1.朗读课文第一段。 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第一段。 补充: (1)古今含义:因以为..号焉( ) 每有会意..( ) 造.饮辄醉( ) (2)特殊句式的理解: 判断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省略句:闲静少言 3、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 4、概括段意。 合作交流 2 1.朗读课文第二段。 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第二段。 补充:戚戚( 0 汲汲( ) 倒装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 4、概括段意。 精品细读 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1、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 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2.“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 的看法?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3.“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 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 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探究质疑 1.全班齐读课文。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a.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文,不拘小节。 b.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 写他喝酒的篇幅最长,也最传神(体会一下“晏如也”的感受。)
3.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幕荣利”“不求甚解”“f不舶常得“曾不方情去留”“不巖蔑 风日”“不戚成于贡贱,不汲于富贵。世(有种种追名趣利、新造作之事作着言“ 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7他对高志趣和(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 众不同击叹赏,齿使文章笔墨掮而笔调诙谫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4、课堂小结: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超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 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五柳先生传》练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 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 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5.上文中的“先生”指的是 时期的 5给加点的字注音 嗜 7.解释加点的字。 (1)或置酒而招之 (2)环堵萧然 (3)期在必醉 (4)短褐穿结 8对下列句子里虚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不详其姓字(其:他的) B因以为号焉(因:因此) C.既醉而退(既:已经) D.以此自终(以:用) 9对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有侩绘会意,便/欣然忘食 B性階嗜酒,家贫伓能常得 C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 D.常著文章/娱,颇示/已志 10将下面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1说说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12怎样正确地评价他的居住习惯和生活细节? 参考答案 五柳先生传 二、5.东晋陶渊明(或陶潜)五柳先生 6.s hi z he 7.(1)有人(2)墙(3)希望(4)破、坏 8.B9.B 10.(1)平时悠闲平静少说话,不去追求名利。 (2)心中便忘记了得失,用这种生活态度过自己的一生 11他是一个淡泊名利、放荡不羁、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12、他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思想值得学习,但他消极避世,放浪形骸的行为并不值得效法
3.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 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 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 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4、课堂小结: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 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五柳先生传》练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 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 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5.上文中的“先生”指的是_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号__________。 6.给加点的字注音。 嗜____________ 辄____________ 7.解释加点的字。 (1)或置酒而招之__________ (2)环堵萧然__________ (3)期在必醉__________ (4)短褐穿结__________ 8.对下列句子里虚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不详其姓字(其:他的) B.因以为号焉(因:因此) C.既醉而退(既:已经) D.以此自终(以:用) 9.对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C.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D.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10.将下面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1.说说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12.怎样正确地评价他的居住习惯和生活细节? 参考答案 五柳先生传 二、5.东晋 陶渊明(或陶潜) 五柳先生 6.shì zhé 7.(1)有人 (2)墙 (3)希望 (4)破、坏 8.B 9.B 10.(1)平时悠闲平静少说话,不去追求名利。 (2)心中便忘记了得失,用这种生活态度过自己的一生。 11.他是一个淡泊名利、放荡不羁、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12.他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思想值得学习,但他消极避世,放浪形骸的行为并不值得效法
23马说 韩愈 目的要求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 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四、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具准备:U盘 自主预习 导入 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 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 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 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 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 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 评说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 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 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 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 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 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 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 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
23 马 说 韩愈 一、目的要求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 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四、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具准备:U 盘 自主预习 一、 导入 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 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 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 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 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一 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 评说。 二、 作者及文体简介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 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 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 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 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 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 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 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
《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 三: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放录音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 四: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对照注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准备在课堂提问。 A、解决重点字词 祗(zhi):只是:辱:受到屈辱:骈:两马并驾:槽co)枥:喂牲口用的槽:以:因;称: 著称 B、字词学习 1、通假字 1)食:通“饲”,喂养 2)见:通“现” 3)材:通“才” 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 故虽称等安策道通临是或 3、虚词 而之其以也 而A转接可以译为“却,可是”B顺接可以不译 之A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人或物 C无意义,句中停顿D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A代词,代人或物B代词他的它的C指示代词那种 D反问语气词难道E推测语气词恐怕 以A介词因为 B介词按照 也A肯定语气B反问语气C推测语气D句中停顿 作交流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就第一自然段不理解的地方提问,教师解答疑问 (3)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 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 而出名 (4)提问: A、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C、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 三: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放录音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 四: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 一)、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对照注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准备在课堂提问。 A 、 解决重点字词 祗(zhǐ):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两马并驾; 槽(cáo)枥:喂牲口用的槽; 以:因; 称: 著称。 B、字词学习 1、通假字: 1)食:通“饲”,喂养 2) 见:通“现” 3)材:通“才” 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 故 虽 称 等 安 策 道 通 临 是 或 3、虚词: 而 之 其 以 也 而 A 转接 可以译为“却,可是” B 顺接 可以不译 之 A 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 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 A 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词 那种 D 反问语气词 难道 E 推测语气词 恐怕 以 A 介词 因为 B 介词 按照 也 A 肯定语气 B 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 D 句中停顿 合作交流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就第一自然段不理解的地方提问,教师解答疑问。 (3)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 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 而出名。 (4)提问: A、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C、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5)思考巩固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也就是说,这些千里马早些被伯乐发现了,它们的遭遇还会那样悲惨么?(不是会的)这说 明了什么呢? (6)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7)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 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 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 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 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 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我们不禁要问:造成千里马如此遭遇的原因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千里马被埋没 了呢?下节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探究质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2)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 食(sh1):吃一顿;或:有时: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食(Si):通“饲”, 喂;能:能够:是:这样;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见:通“现”,表现:且:尚且;等: 等同:安:疑问词,怎么 (3)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 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4)思考巩固: A、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 B、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的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5)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6)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 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 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 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 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精读品析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5)思考巩固: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也就是说,这些千里马早些被伯乐发现了,它们的遭遇还会那样悲惨么?(不是会的)这说 明了什么呢? (6)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7)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 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 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 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 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 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我们不禁要问:造成千里马如此遭遇的原因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千里马被埋没 了呢?下节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探究质疑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2) 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 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Sì):通“饲”, 喂; 能:能够; 是:这样;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见:通“现”,表现;且:尚且; 等: 等同; 安:疑问词,怎么。 (3) 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 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4) 思考巩固: A、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 B、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的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5) 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6) 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 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 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 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 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精读品析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2)请同学提出疑问,其它同学帮助解决 (3)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 (4)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 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5)思考巩固: A、那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 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B、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C、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再齐读一遍,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作者是在用一种怎样的语气在说? (6)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7)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 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 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跖展延伸 三读课文,推究文理 1、齐读课文 2、理解文章结构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 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 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 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 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 的中心。(屏幕显示版书 3、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不是,“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 统治者。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 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屏幕显示版书) 五、拓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 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 论、发言) 24、送东阳马生序(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 请同学提出疑问,其它同学帮助解决 (3) 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 (4) 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 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5) 思考巩固: A、那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 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B、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C、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再齐读一遍,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作者是在用一种怎样的语气在说? (6) 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7) 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 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 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拓展延伸 三读课文,推究文理 1、齐读课文 2、理解文章结构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 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 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 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 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 的中心。(屏幕显示版书) 3、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不是,“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 统治者。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 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屏幕显示版书) 五、拓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 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 论、发言) 24、送东阳马生序(总第 —— 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