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素 年第3期 CARBON 总第115期 文章编号:1001-8948(2003)03-0018-03 热梯度CVI制备炭/炭复合材料及其研究进展 汤中华,邹志强 (中南工业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83) 摘要:按预制件内部的温度分布不同,可以认为,均热法及热梯度法是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炭/炭复合材料的两 种基本工艺。对于圆筒或圆盘形工件,热梯度CⅥI具有增密快,炭的有效利用率高,可实现工业规模化生产 的优点,是一种很有前景的CⅥI工艺。本文介绍了热梯度CⅥI制备炭/炭复合材料的工艺原理、工艺特点及 其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预制件;热梯度CVI;炭/炭复合材料 中图分类号:TQ165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PROGRESS AND FABRICATION OF C/C COMPOSITES BY THERMAL GRADIENT CVI PROCESS TANG Zhong-hua, zoU Zhi-qiang (National key Lab for Power Metallurgy cent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efferent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in the performs, isothermal method and thermal gradient method may be considered as two basic techniques of fabricating C/C composites by CVI. As a rapid densification process. thermal gradient CVi process is suited for densifying cylindre and disklike performs. It is a prospective process for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availability efficiency and potential of scal-up.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principles,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process and its latest progress are Key words: the performs; thermal; gradient CVI; C/C composites 1前言 法、热梯度法。可以认为这是CVI工艺的两种基本 类型。压差法、压力脉冲法是从均热法衍生出来的, 化学气相渗(CVⅠ)是制备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是改进的均热法。一般认为,均热法的优点是不受工 料过程中实现材料增密的首选办法,这主要是因为作几何形状的影响,易实现工业化生产;缺点是增密 通过CVI增密,不仅可以制得较高密度的产品,实周期太长,并且要经过数次中间石墨化和机加工处 现基体炭与纤维骨架间最紧密、最牢固的结合,还可理,导致该过程效率的降低和成本的提高。为了实现 以控制材料的内部结构,以达到所需的性能要求。快速CⅥI增密,进一步降低材料成本,国内外学者 CVI按预制件内部温度分布的不同可以分为均热 直致力于CVI新工艺的研究,相继提出和研究了 收稿日期:2003-02-11 作者简介:汤数懈—),湖南衡阳人,讲师,在职博士,1990年毕业于湘潭大学材料专业,现从事粉末冶金教学工作和高性能炭/炭复合材
文章编号!"##"$%&’%()##*+#*$##"%$#* 热梯度 ,-.制备炭/炭复合材料及其研究进展 汤中华0邹志强 (中南工业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0长沙 ’"##%*+ 摘要!按预制件内部的温度分布不同0可以认为0均热法及热梯度法是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炭/炭复合材料的两 种基本工艺1对于圆筒或圆盘形工件0热梯度 ,-.具有增密快0炭的有效利用率高0可实现工业规模化生产 的优点0是一种很有前景的 ,-.工艺1本文介绍了热梯度 ,-.制备炭/炭复合材料的工艺原理2工艺特点及 其最新研究进展1 关键词!预制件3热梯度 ,-.3炭/炭复合材料 中图分类号! 45"67 文献标识码! 8 9:;: ?9@A9:;;:9H<JA9<CF:BG=KF?9@=:;; 48LMNOPQRSOTU0NVW NOXSYXUQR (LUZXPQU[\]^_U‘abPcdPe]cf]ZU[[TcR^g]QZcU[WQXh]ciXZ^0,OUQRiOU’"##%*0,OXQU+ <jklmnol!8ggPcpXQRZPZO]p]bb]c]QZZ]qr]cUZTc]pXiZcX‘TZXPQiXQZO]r]cbPcqi0XiPZO]cqU[q]ZOPpUQp ZO]cqU[RcUpX]QZq]ZOPpqU^‘]gPQiXp]c]pUiZeP‘UiXgZ]gOQXYT]iPbbU‘cXgUZXQR,/,gPqrPiXZ]i‘^,-.a 8iUcUrXpp]QiXbXgUZXPQrcPg]iiaZO]cqU[RcUpX]QZ,-.rcPg]iiXiiTXZ]pbPcp]QiXb^XQRg^[XQpc]UQppXi\[X\] r]cbPcqia.ZXiUrcPir]gZXh]rcPg]iibPcXZOUiZO]UphUQZUR]iPbOXROUhUX[U‘X[XZ^]bbXgX]Qg^UQprPZ]QZXU[Pb igU[STra.QZO]rc]i]QZrUr]c0ZO]rcXQgXr[]i0gOUcUgZ]cXiZXgiPbZOXircPg]iiUQpXZi[UZ]iZrcPRc]iiUc] XQZcPpTg]pa stuvwmxk!ZO]r]cbPcqi3ZO]cqU[3RcUpX]QZ,-.3,/,gPqrPiXZ]i " 前言 化学气相渗(,-.+是制备高性能炭/炭复合材 料过程中实现材料增密的首选办法0这主要是因为 通过 ,-.增密0不仅可以制得较高密度的产品0实 现基体炭与纤维骨架间最紧密2最牢固的结合0还可 以控制材料的内部结构0以达到所需的性能要求1 ,-.按预制件内部温度分布的不同可以分为均热 法2热梯度法1可以认为这是 ,-.工艺的两种基本 类型1压差法2压力脉冲法是从均热法衍生出来的0 是改进的均热法1一般认为0均热法的优点是不受工 作几何形状的影响0易实现工业化生产3缺点是增密 周期太长0并且要经过数次中间石墨化和机加工处 理0导致该过程效率的降低和成本的提高1为了实现 快速 ,-.增密0进一步降低材料成本0国内外学者 一直致力于 ,-.新工艺的研究0相继提出和研究了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汤中华("&6%$+0湖南衡阳人0讲师0在职博士0"&&#年毕业于湘潭大学材料专业0现从事粉末冶金教学工作和高性能炭/炭复合材 料的制备工艺结构与性能的研究0已发表论文 "#余篇1 y"%y 炭 素 ,8z{VL )##*年第 *期 总第 ""7期 万方数据
第3期 汤中华等热梯度CVI制备炭/炭复合材料及其研究进展 ·19 强制流动热梯度法(FCVI工艺):2],化学液气相渗体内部,不易形成表面涂层。因此,沉积工艺条件如 工艺(CLVI工艺),这两种改良的工艺,实际上温度、压力等可在较宽范围内进行选择,在沉积中后 也可划归于热梯度法这一基本类型。对于热梯度期,试样表面会形成涂层,涂层的厚度取决于沉积的 CⅥI工艺,尚存在不同看法,通常认为其优点是沉工艺条件,越接近高温区,涂层越明显,此涂层可机 积速率较快,可在常压下进行,且不易产生表面涂加工去除,对预制件增密影响不大 层,缺点是工件的形状受到限制,且只适宜于单件生 产,难以工业化生产。但研究(67表明热梯度法非4研究进展 常适合对圆筒形或圆盘形工件骨架进行增密,且能 根据加热方式的不同可将热梯度CVI炉分为 够进行多件生产,是一种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工两种类型,即感应加热热梯度CVI炉及电阻加热热 艺。因此,本文的目的是扼要介绍热梯度CVI制备梯度CVI炉。早期的关于工艺条件与结构、性能的 炭/炭复合材料的基本工艺原理、工艺特点及其最新关系研究多采用感应加热热梯度CV1炉[.10.11 研究进展。 1995年, Galecki等人[2研究了用感应加热热梯度 2工艺原理 CVI炉来制备炭/炭复合材料,并申请了专利13。采 用该工艺对②外108mm/内44mm×30mm,初始密 在热梯度CVI炉中,沿预制件厚度或径向形成度为0.41g/cm3的坯体,增密至1.54g/cm3的只需 较大的温度梯度。原料气体从预制件的较低温度一26h,且所得材料的结构为粗糙层(RL)结构,碳的有 侧(冷区域)流过,靠扩散作用到达较高温度一侧(热效利用率达20%~30%,可进行多件生产。该工艺 区域)发生反应,沉积物围绕纤维生长。由于反应速的不足之处是对形状尺寸不同的预制体,需用不同 度通常随温度升高呈指数增加,气体在到达热区域的感应器,且预制体本身要有足够的电导性以感应 之前,几乎不发生沉积或只发生轻微沉积。随着沉积电磁场。国内学者刘文川等自1980年以来利用电阻 的进行,热区域附近孔隙逐渐被填满或封闭,气孔率加热的热梯度CVI炉,以炭毡为坯体,详细研究了 降低,形成比较致密的沉积带,致密部分由于热导率工艺条件对炭/炭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获 的提高使得沉积带外围温度逐渐升高,当它们达到得了大量有价值的实验结果14151,到1999年,刘文 沉积温度时,沉积过程就得以持续进行。致密化过程川等发明了HCVI技术并申请专利[10,该技术实际 就是以这种方式从热区域逐渐向冷区域表面推进。是在热梯度CVI工艺的基础上,利用电磁偶合原 在实际工艺过程中,随着沉积带增厚,热损失增理,使反应气体中间产物即自由基在交变电磁场作 加,导致沉积带前沿温度降低,为了维持反应在指定用下更加活泼,碰撞几率增多,从而使沉积速率加 温度下进行,在CVI过程中,需要随时提高热表面快,据称6,对200mm×100mm×25mm的坯体经 的温度以补偿热损耗。 20h可增密至1.70g/cm3。近几年来,国内不少单位 3工艺特点 都在开展快速增密制备炭/炭复合材料的工艺研究, 这其中包括对国外一些前沿技术的跟踪,如FCVI (1)热梯度CVI工艺过程中,从预制件内侧到工艺和CLVI工艺。FCVI工艺最初是用来制备陶/ 外侧沉积温度是连续变化的(沿预制件径向形成温陶复合材料的,后来被用于炭/炭复合材料的增密, 度梯度时),即不可能实现恒温沉积,但存在一个主该工艺的设计思路是将压差法和热梯度法结合在一 沉积带,此沉积带的平均温度是可以控制的 起,以便大幅度提高致密化速率。该工艺对缩短单个 (2)从理论上讲,温度梯度越大,则主沉积带越样品CVI增密的周期确有明显的效果,但由于是沿 窄,越利于气体的渗透和热解炭的沉积,并最终获得预制件厚度方向形成温度梯度,且需要结构复杂,容 较高密度的产品。但主沉积带越窄,则沉积时间相应易损坏的特殊石墨工装夹具,只能进行单试样CVI 延长,且炉子负荷增加,能耗增大,因此在实际当中 操作,单位能耗高,总效率很低,因此该工艺难以推 选取一个适当的温度梯度是十分必要的 广到工业应用。西北工业大学的张守阳等人提出的 (3)热梯度CⅥI时间随预制件尺寸增大而增限域变温CⅥI工艺实际是对FCVI工艺的跟踪 加 万方数据 从所报道的结果看,采用该工艺获得的CVD炭主 (4)由于主沉积区 于气体扩散渗透到坯要是光 勾(SL),CLVI工艺亦可算是热梯度
强制流动热梯度法!"#$%工艺&’()*+ )化学液气相渗 工 艺!#,$%工艺&’-).+ )这两种改良的工艺)实际上 也可划归于热梯度法这一基本类型/对于热梯度 #$%工艺)尚存在不同看法)通常认为’0+其优点是沉 积速率较快)可在常压下进行)且不易产生表面涂 层)缺点是工件的形状受到限制)且只适宜于单件生 产)难以工业化生产/但研究’1)2)3+表明)热梯度法非 常适合对圆筒形或圆盘形工件骨架进行增密)且能 够进行多件生产)是一种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工 艺/因此)本文的目的是扼要介绍热梯度 #$%制备 炭4炭复合材料的基本工艺原理5工艺特点及其最新 研究进展/ * 工艺原理 在热梯度 #$%炉中)沿预制件厚度或径向形成 较大的温度梯度/原料气体从预制件的较低温度一 侧!冷区域&流过)靠扩散作用到达较高温度一侧!热 区域&发生反应)沉积物围绕纤维生长/由于反应速 度通常随温度升高呈指数增加)气体在到达热区域 之前)几乎不发生沉积或只发生轻微沉积/随着沉积 的进行)热区域附近孔隙逐渐被填满或封闭)气孔率 降低)形成比较致密的沉积带)致密部分由于热导率 的提高使得沉积带外围温度逐渐升高)当它们达到 沉积温度时)沉积过程就得以持续进行/致密化过程 就是以这种方式从热区域逐渐向冷区域表面推进/ 在实际工艺过程中)随着沉积带增厚)热损失增 加)导致沉积带前沿温度降低)为了维持反应在指定 温度下进行)在 #$%过程中)需要随时提高热表面 的温度以补偿热损耗/ - 工艺特点 !(&热梯度 #$%工艺过程中)从预制件内侧到 外侧沉积温度是连续变化的!沿预制件径向形成温 度梯度时&)即不可能实现恒温沉积)但存在一个主 沉积带)此沉积带的平均温度是可以控制的/ !*&从理论上讲)温度梯度越大)则主沉积带越 窄)越利于气体的渗透和热解炭的沉积)并最终获得 较高密度的产品/但主沉积带越窄)则沉积时间相应 延长)且炉子负荷增加)能耗增大)因此在实际当中) 选取一个适当的温度梯度是十分必要的/ !-&热梯度 #$%时间随预制件尺寸增大而增 加/ !.&由于主沉积区很窄)利于气体扩散渗透到坯 体内部)不易形成表面涂层/因此)沉积工艺条件如 温度5压力等可在较宽范围内进行选择)在沉积中后 期)试样表面会形成涂层)涂层的厚度取决于沉积的 工艺条件)越接近高温区)涂层越明显)此涂层可机 加工去除)对预制件增密影响不大/ . 研究进展 根据加热方式的不同可将热梯度 #$%炉分为 两种类型)即感应加热热梯度 #$%炉及电阻加热热 梯度 #$%炉/早期的关于工艺条件与结构5性能的 关 系 研 究 多 采 用 感 应 加 热 热 梯 度 #$%炉’6)(7)((+ / (660年)89:;等人’(*+研究了用感应加热热梯度 #$%炉来制备炭4炭复合材料)并申请了专利’(-+ /采 用该工艺对?外 (73@@4?内 ..@@A-7@@)初始密 度为 7B.(C4<@-的坯体)增密至 (B0.C4<@-的只需 *1D)且所得材料的结构为粗糙层!E,&结构)碳的有 效利用率达 *7FG-7F)可进行多件生产/该工艺 的不足之处是对形状尺寸不同的预制体)需用不同 的感应器)且预制体本身要有足够的电导性以感应 电磁场/国内学者刘文川等自 (637年以来利用电阻 加热的热梯度 #$%炉)以炭毡为坯体)详细研究了 工艺条件对炭4炭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获 得了大量有价值的实验结果’(.)(0+ )到 (666年)刘文 川等发明了 H#$%技术并申请专利’(1+ )该技术实际 是在热梯度 #$%工艺的基础上)利用电磁偶合原 理)使反应气体中间产物即自由基在交变电磁场作 用下更加活泼)碰撞几率增多)从而使沉积速率加 快)据称’(1+ )对 *77@@A(77@@A*0@@ 的坯体经 *7D可增密至 (B27C4<@- /近几年来)国内不少单位 都在开展快速增密制备炭4炭复合材料的工艺研究) 这其中包括对国外一些前沿技术的跟踪)如 "#$% 工艺和 #,$%工艺/"#$%工艺最初是用来制备陶4 陶复合材料的)后来被用于炭4炭复合材料的增密) 该工艺的设计思路是将压差法和热梯度法结合在一 起)以便大幅度提高致密化速率/该工艺对缩短单个 样品 #$%增密的周期确有明显的效果)但由于是沿 预制件厚度方向形成温度梯度)且需要结构复杂)容 易损坏的特殊石墨工装夹具)只能进行单试样 #$% 操作)单位能耗高)总效率很低)因此该工艺难以推 广到工业应用/西北工业大学的张守阳等人提出的 限域变温 #$%工艺’(2+实际是对 "#$%工艺的跟踪) 从所报道的结果看)采用该工艺获得的 #$I炭主 要是光滑层结构!J,&)#,$%工艺亦可算是热梯度 第 -期 汤中华等 热梯度 #$%制备炭4炭复合材料及其研究进展 K(6K 万方数据
20 炭素 2003年 CⅥI工艺的一种变化,与一般热梯度CVI工艺所不 1984 同的是将预制件浸于液烃中,由于在整个沉积过程[4] Bruneton e, Nary b, Oberlin a. Carbon[J] 中预制件始终完全浸泡在液体先驱体里,沉积过程 1997,35(10):1593 不再受气体扩散限制,而受控于化学反应动力学,再[5] Savage g. Carbon- Carbon Composites[D] 加上预制件内大温度梯度的形成,使得沉积首先在 Chapman hall. Cambridge, England, 199 小区域内进行和完成,然后逐步往外推移,从而使整[6]蒲保健,蒲继强.新型炭材料[J].2000,1 个致密过程一次完成,无需中间停顿。该工艺在提高 (4):26-29 致密化速率方面的确具有其他CⅥI工艺无法比拟[7]邹志强,汤中华,熊杰.新型炭材料[J].2000, 的优势,但该工艺所需设备复杂,技术难度大,要达 15(2):22-27 到工业实用化的要求并非易事。目前,国内各单位仅[8]邹志强,熊杰,汤中华等[P].中国专利 仅在实验室对该工艺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性工 00114790.0,2000-07-18 作18-10,其工作报道的中心是该工艺的致密化速[9]B. Granoff,H.O. Pierson,D.M. Schuster 率,而没有报道所得材料的显微结构 ]. Carbon,1973,(11):177-187. 5结语 [10] Pierson. H O, Lieberman, M. L Carbon [J] 1975,(13):159-166 热梯度CVI炉是热梯度CVI工艺的物质基础,[11] Hugh C. Pierson and david a. Northrop.J 开发研制简便实用、高效节能的新型热梯度CVI炉 Composite Materials[J].(9):118-137 是热梯度CVI工艺的关键。本文中提到的几种快速[12]I. Galecki,R.C. Morris,D. Narasimhan.et CⅥI增密工艺都是在热梯度CVⅠ工艺的基础上演 al.Appl.Phys.Lett,[J].1995,66(18):2334 变而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热梯度CVI工艺在制 备炭/炭复合材料方面的潜在优势 [13] Golecki, Ilan, Morris. et al. Method of 本文虽然介绍的是以热梯度CVI工艺制备炭/ rapidly densifying a porous structure 炭复合材料,原则上该工艺也能用于炭/陶复合材料 P].US. Patent:5348774.1994-09-20 (例如C/siC或SiC/C复合材料)和陶/陶(如siC/[14]刘文川,董林清.电炭技术[J].1981,(1):17 SiC)复合材料。 参考文献: [15]刘文川.炭素[J].1982,(3) 0. [1] Sunder vaidyaraman,W. Jack Lacky,Prad-[16]孙万昌,李贺军,张守阳等,材料导报[N] eep K. Agrawal et al. Carbon [J].1996 2001,15(12):43-45 [17]张守阳,李贺军,孙军.材料工程[J].2001, [2 Sunder Vaidyaraman, W. Jack Lacky, Garth (9):44-46. B. FreeMan.etal.J. Mater.Res,[J].1995,[18]嵇阿琳,马伯信,霍肖旭等.新型炭材料[J] 10(6):1469-1477 2000,15(1):15-39 [3] Houdayer Michael, Spitz Jean, Dauh tran[19]李远明,陈东,王俊,炭素[J].2001,(1):3 Van. Process for the densification of a porous structure[[P]. US Patent: 44772454 万方数据
!"#工艺的一种变化$与一般热梯度 !"#工艺所不 同的是将预制件浸于液烃中$由于在整个沉积过程 中预制件始终完全浸泡在液体先驱体里$沉积过程 不再受气体扩散限制$而受控于化学反应动力学$再 加上预制件内大温度梯度的形成$使得沉积首先在 小区域内进行和完成$然后逐步往外推移$从而使整 个致密过程一次完成$无需中间停顿%该工艺在提高 致密化速率方面的确具有其他 !"#工艺无法比拟 的优势$但该工艺所需设备复杂$技术难度大$要达 到工业实用化的要求并非易事%目前$国内各单位仅 仅在实验室对该工艺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性工 作&’($’)* $其 工 作 报 道 的 中 心 是 该 工 艺 的 致 密 化 速 率$而没有报道所得材料的显微结构% + 结 语 热梯度 !"#炉是热梯度 !"#工艺的物质基础$ 开发研制简便实用,高效节能的新型热梯度 !"#炉 是热梯度 !"#工艺的关键%本文中提到的几种快速 !"#增密工艺都是在热梯度 !"#工艺的基础上演 变而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热梯度 !"#工艺在制 备炭-炭复合材料方面的潜在优势% 本文虽然介绍的是以热梯度 !"#工艺制备炭- 炭复合材料$原则上该工艺也能用于炭-陶复合材料 .例如 !-/0!或 /0!-!复合材料1和陶-陶.如 /0!- /0!1复合材料% 参考文献2 &’* /34567"8059878:84$;?@8>?9$A785B 66CD?@8>?9$R87IS TS86H$/C0I[=684$\83S ]784 "846XX ^K7 IS6 564X0^0>8I0K4 K^ 8 CK7K3XXI73>I376&A*S3XI67?0$W?0$#H84$VK770XI376< &A*<_/<A8I64I2+MN(OON<’))NPY)PQY< &’N* 刘文川$董林清 d电炭技术&=*<’)(’$.’12’O PQ)d &’+* 刘文川 d炭素&=*<’)(Q$.M12(PQYd &’L* 孙万昌$李贺军$张守阳等 d材料导报&a*< QYY’$’+.’Q12NMPN+d &’O* 张守阳$李贺军$孙军 d材料工程&=*<QYY’$ .)12NNPNLd &’(* 嵇阿琳$马伯信$霍肖旭等<新型炭材料&=*< QYYY$’+.’12’+PM)d &’)* 李远明$陈东$王俊 d炭素&=*<QYY’$.’12MP Ld eQYe 炭 素 QYYM年 万方数据
热梯度CⅥ制备炭/炭复合材料及其研究进展 旧数据 ATA文献链接 汤中华,邹志强 作者单位: 中南工业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8 刊名: 炭素sT 英文刊名 年,卷(期): 2003(3) 被引用次数 under vaid W. Jack Lacky.Prad- eep k. agrawal查看详情[外文期刊]1996 2. Sunder Vaidyaraman. W Jack Lacky. Garth B freeman查看详情[外文期刊]1995(06) 3. Houdayer Michael Spitz Jean. Dauh Tran Van Process for the densification of a porous structure 1984 4. Bruneton E Nary B Oberlin A CARBON-CARBON COMPOSITES PREPARED BY A RAPID DENSIFICATION PROCESS I YNTHESIS AND PHYSICO-CHEMICAL DATA[外文期刊]1997(10/11) avage G Carbon-Carbon Composites 199 6.蒲保健蒲继强查看详情200000 7邹志强汤中华·熊杰用热梯度式CVD增密技术制造CC复合刹车盘[期刊论文]-新型炭材料200002 8.邹志强.熊杰.汤中华查看详情2000 B Granoff.H0 Pierson. D M Schuster查看详情1973(11) 10. Pierson.H0. Lieberman,ML查看详情 11. Hugh 0. Pierson. David A Northrop查看详 2. I Galecki. MCMorris. D Narasimhan查看详情1995 13. Golecki Ilan Morris Method of rapidly densifying a porous structure 1994 14.刘文川茧林清查看详情1981(1) 15.刘文川查看详情[期刊论文]炭素1982(03) 16.孙万昌.李贺军.张守阳查看详情2001 17.张守阳.李贺军.孙军查看详情2001 18.嵇阿琳.马伯信霍肖旭查看详情20001 19.李远明陈东.王俊二种新型炭/炭复合材料的快速致密化工艺初探[期刊论文炭素200101 1.卫保群碳/碳复合材料TCⅥI工艺过程温度控制研究[学位论文]硕士2005 2.刘谊化学气相法制备颗粒强韧氮化硅复合材料的探索[学位论文]硕士2006 3.夏莉红.黄伯云.张福勤.黄启忠.王蕾C/C复合材料致密化工艺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材料导报2008(5)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ts200303006.aspx
热梯度CVI制备炭/炭复合材料及其研究进展 作者: 汤中华, 邹志强 作者单位: 中南工业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83 刊名: 炭素 英文刊名: CARBON 年,卷(期): 2003(3) 被引用次数: 3次 参考文献(19条) 1.Sunder Vaidyaraman.W.Jack Lacky.Prad-eep K.Agrawal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6 2.Sunder Vaidyaraman.W Jack Lacky.Garth B FreeMan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5(06) 3.Houdayer Michael.Spitz Jean.Dauh Tran Van Process for the densification of a porous structure 1984 4.Bruneton E.Nary B.Oberlin A CARBON-CARBON COMPOSITES PREPARED BY A RAPID DENSIFICATION PROCESS I - SYNTHESIS AND PHYSICO-CHEMICAL DATA[外文期刊] 1997(10/11) 5.Savage G Carbon-Carbon Composites 1993 6.蒲保健.蒲继强 查看详情 2000(04) 7.邹志强.汤中华.熊杰 用热梯度式CVD增密技术制造C/C复合刹车盘[期刊论文]-新型炭材料 2000(02) 8.邹志强.熊杰.汤中华 查看详情 2000 9.B Granoff.H O Pierson.D M Schuster 查看详情 1973(11) 10.Pierson.H.O.Lieberman,M.L 查看详情 11.Hugh O.Pierson.David A Northrop 查看详情 12.I Golecki.RCMorris.D Narasimhan 查看详情 1995 13.Golecki.Ilan.Morris Method of rapidly densifying a porous structure 1994 14.刘文川.董林清 查看详情 1981(01) 15.刘文川 查看详情[期刊论文]-炭素 1982(03) 16.孙万昌.李贺军.张守阳 查看详情 2001 17.张守阳.李贺军.孙军 查看详情 2001 18.嵇阿琳.马伯信.霍肖旭 查看详情 2000(01) 19.李远明.陈东.王俊 一种新型炭/炭复合材料的快速致密化工艺初探[期刊论文]-炭素 2001(01) 引证文献(3条) 1.卫保群 碳/碳复合材料TCVI工艺过程温度控制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2.刘谊 化学气相法制备颗粒强韧氮化硅复合材料的探索[学位论文]硕士 2006 3.夏莉红.黄伯云.张福勤.黄启忠.王蕾 C/C复合材料致密化工艺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材料导报 2008(5)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ts20030300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