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北镇中学201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大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既仕,累迁江浙行省照磨,寻升检校。调奉议大夫、 知顺州,以内外艰不上。除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往四明监倭人互 市。先是,往监者惧外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悉去之,抚 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哗。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 愿还本乡。或恐为祸阶,克敬曰:“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 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番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行省欲罪其擅 发,克敬曰:“番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 都中因得免。拜监察御史,寻迁左司都事。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 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货,拗蕃者例籍其货,商人以风水为解,有司不听。克敬曰: 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 轻,岂人情邪!”县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擢江西道廉访司副使,转两 浙盐运司使,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 户。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 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克敬以谓:“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万 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 之。入为吏部尚书,乘传至淮安,坠马,居吴中养疾 元统初,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罢富民承佃江淮田,从之。松江大姓,有岁 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 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 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 (选自《元史·王克敬传》,有删改) 【注】①内外艰:父母丧事。②诛求:强制征收。③抽分舶货:向从海外运货来 贸易的人抽税。④拗蕃:违背货运规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 待:等待 B.脱有衅,吾当坐 衅:祸患 C.事闻,朝廷嘉之 嘉:赞许 D.勒其还趋直沽 勒:命令 2.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王克敬“为官尚宽”的一组是(3分) ①悉去之,抚以恩意 ②诉于克敬,愿还本乡 ③脱有衅,吾当坐 ④总管王都中出廪粟 赈之 ⑤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 ⑥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 所漕舟达京师 A.①③④ B.①⑤⑥ ②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山东省北镇中学 2013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大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既仕,累迁江浙行省照磨,寻升检校。调奉议大夫、 知顺州,以内外艰①不上。除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往四明监倭人互 市。先是,往监者惧外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悉去之,抚 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哗。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 愿还本乡。或恐为祸阶,克敬曰:“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 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番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行省欲罪其擅 发,克敬曰:“番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 都中因得免。拜监察御史,寻迁左司都事。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②,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 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货③,拗蕃④者例籍其货,商人以风水为解,有司不听。克敬曰: “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 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擢江西道廉访司副使,转两 浙盐运司使,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 户。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 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克敬以谓:“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万 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 之。入为吏部尚书,乘传至淮安,坠马,居吴中养疾。 元统初,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罢富民承佃江淮田,从之。松江大姓,有岁 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 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 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 (选自《元史·王克敬传》,有删改) 【注】①内外艰:父母丧事。②诛求:强制征收。③抽分舶货:向从海外运货来 贸易的人抽税。④拗蕃:违背货运规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 待:等待 B.脱有衅,吾当坐 衅:祸患 C.事闻,朝廷嘉之 嘉:赞许 D.勒其还趋直沽 勒:命令 2.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王克敬“为官尚宽”的一组是(3 分) ①悉去之,抚以恩意 ②诉于克敬,愿还本乡 ③脱有衅,吾当坐 ④总管王都中出廪粟 赈之 ⑤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 ⑥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 所漕舟达京师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有一个从军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随日本商人来到中国,希望回到家乡,王 克敬极力主张接纳他。 B.番阳出现严重饥荒,王都中擅自取出官仓粮食救济饥民,王克敬为他辩护, 为此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C.王克敬外任绍兴路总管时,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苦不堪, 王克敬请求减少上交盐额 D.元统初年,担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时,王克敬请求取消除富民租种江淮农田 的规定,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4分) 译文: (2)“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 (6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点绛唇 [宋]汪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如酒。 [注]汪藻(1079-1154):宋饶州德兴人,字彦章。徽宗崇宁年间进士,累官著 作佐郎、翰林、知州等,后被贬职。著有《浮溪集》等。写此词时,他正被迫迁 调,官场失意 5.结合词句,赏析词中加点的“瘦”字。(5分) 6.本来“好个霜天”正是喝酒尽兴的时候,词人为什么说“闲却传杯手”?(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 分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评秦统治者奢侈时写道:“钉头磷磷, 瓦缝参差, (3)亦余心之所善兮, 终不察夫民心。 (屈原《离骚》)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春分后十五日 斗指丁,为清明。”竺可桢指出,阴历系统不能用以指导农业生产,这才有了用 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的手段,所以说,节气是一个用以辅佐阴历,指导农业生产 的时间节点,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A.有一个从军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随日本商人来到中国,希望回到家乡,王 克敬极力主张接纳他。 B.番阳出现严重饥荒,王都中擅自取出官仓粮食救济饥民,王克敬为他辩护, 为此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C.王克敬外任绍兴路总管时,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苦不堪, 王克敬请求减少上交盐额。 D.元统初年,担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时,王克敬请求取消除富民租种江淮农田 的规定,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4 分) 译文: (2)“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 (6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5-6 题。 点绛唇 [宋]汪藻[注]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如酒。 [注]汪藻(1079-1154):宋饶州德兴人,字彦章。徽宗崇宁年间进士,累官著 作佐郎、翰林、知州等,后被贬职。著有《浮溪集》等。写此词时,他正被迫迁 调,官场失意。 5.结合词句,赏析词中加点的“瘦”字。(5 分) 6.本来“好个霜天”正是喝酒尽兴的时候,词人为什么说“闲却传杯手”?(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 分,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评秦统治者奢侈时写道:“钉头磷磷, ; 瓦缝参差, 。” (3)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终不察夫民心。 (屈原《离骚》)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春分后十五日, 斗指丁,为清明。”竺可桢指出,阴历系统不能用以指导农业生产,这才有了用 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的手段,所以说,节气是一个用以辅佐阴历,指导农业生产 的时间节点,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后来成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 节。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这一天,人们往往要禁火冷食(寒食),墓祭, 以及举行一些巫术性游戏。唐玄宗时,朝廷还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 固定在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 关联,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唐代之前,寒食与清 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完全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 阳,一息一生,二者有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 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后来上巳节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古时以夏历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为“上 巳”,《后汉书·礼仪志上》称这一天“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滩祓,除去 宿垢疢,为大洁”。上巳春嬉,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 情,实为古代中国之“情人节”。魏晋之后将上巳改在三月三日,吴自牧《梦梁 录》卷二“三月”云:“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 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可见,洗濯踏青、除垢迎新是几乎所有春 天节日的共同特征 到了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春节之后,大好春季 只剩了一个清明节。寒食节、上巳节虽然都是古代关于春天的文化节日,而它们 又很不幸地刚好处在清明节气附近。我们知道,文化节日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 而不断变迁的。可清明节气恰恰不是文化节日,它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 生的时间符号,是一种逻辑的产物,因而是不可变的。可变的文化节日不幸遇上 了不可变的节气符号。结果可变的文化节日让位给了不可变的时间符号。当然 两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一是“催护新生”,却并没有消亡 而是沉淀在了清明节里。清明扫墓与踏青,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 不“对冲”,而是一种互补关系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道文化 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部分 与西方的感恩节有异曲同工之处。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 定发展的一大文化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 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 力的民间根基 (摘编自《北京日报》) 8.下列关于“清明节”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明是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排在春分之后,有关清明这一节气的文 字记载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 B.清明最初与其他节气一样,只是一个补充辅助阴历,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时 间节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C.清明节由一个时间符号转化成文化节日,其祭祀、踏青等节日活动是寒食节、 清明节、上巳节三个节日的习俗融合的结果 D.清明处在寒食后一天或两天,寒食禁火,而清明允许取火,一阴一阳,一息 一生,表面看二者对立,实际上有着紧密的文化关联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到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但这两个节日的文 化意义—一感恩纪念和催护新生却沉淀在清明节里
后来成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 节。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这一天,人们往往要禁火冷食(寒食),墓祭, 以及举行一些巫术性游戏。唐玄宗时,朝廷还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 固定在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 关联,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唐代之前,寒食与清 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完全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 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 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后来上巳节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古时以夏历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为“上 巳”,《后汉书·礼仪志上》称这一天“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滩祓,除去 宿垢疢,为大洁”。上巳春嬉,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 情,实为古代中国之“情人节”。魏晋之后将上巳改在三月三日,吴自牧《梦梁 录》卷二“三月”云:“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 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可见,洗濯踏青、除垢迎新是几乎所有春 天节日的共同特征。 到了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春节之后,大好春季 只剩了一个清明节。寒食节、上巳节虽然都是古代关于春天的文化节日,而它们 又很不幸地刚好处在清明节气附近。我们知道,文化节日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 而不断变迁的。可清明节气恰恰不是文化节日,它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 生的时间符号,是一种逻辑的产物,因而是不可变的。可变的文化节日不幸遇上 了不可变的节气符号。结果可变的文化节日让位给了不可变的时间符号。当然, 两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一是“催护新生”,却并没有消亡, 而是沉淀在了清明节里。清明扫墓与踏青,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 不“对冲”,而是一种互补关系。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道文化 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部分 与西方的感恩节有异曲同工之处。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 定发展的一大文化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 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 力的民间根基。 (摘编自《北京日报》) 8.下列关于“清明节”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清明是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排在春分之后,有关清明这一节气的文 字记载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 B.清明最初与其他节气一样,只是一个补充辅助阴历,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时 间节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C.清明节由一个时间符号转化成文化节日,其祭祀、踏青等节日活动是寒食节、 清明节、上巳节三个节日的习俗融合的结果。 D.清明处在寒食后一天或两天,寒食禁火,而清明允许取火,一阴一阳,一息 一生,表面看二者对立,实际上有着紧密的文化关联。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到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但这两个节日的文 化意义——感恩纪念和催护新生却沉淀在清明节里
B.清明本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因而是不可变的,而处 在它周围的寒食、上巳则是文化节日,是可以变迁的。 C.清明的节俗扫墓和踏青,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不冲突,而是 相互补充,前者是为怀旧悼亡,后者是为摆脱痛苦 D.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与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和孝道文化有着深 刻的联系,体现了一种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在寒食节人们往往要禁火、吃冷食、墓祭等。到唐代,朝廷还以政令的 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 B.古代在上巳节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类似西方 的“情人节”,魏晋之后上巳节定在农历三月三日。 C.明清之前,清明节取火、求新护生,上巳节人们洗濯除垢、踏青嬉戏,二者 都体现了人们在美好的春日祈盼除旧迎新的文化心理 D.清明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清明节所体现的文化意义,有助于 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稳定发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两块面包 [美]欧·亨利 玛莎小姐的面包小店开在街角处,店门前三步台阶,门上装着开门即叮咚作响的 门铃。玛莎小姐今年四十岁,嘴里镶着两颗假牙,她心地善良,银行里有二千美 元的存款。许多结婚机会远不如玛莎小姐的人都已结了婚。 有一位顾客每周都要光顾她的小店两三次。玛莎开始对他产生了兴趣。这是一位 中年男子,戴着眼镜,褐色的胡须修剪得十分整齐。他穿着一身旧衣服,有几处 还打着补丁,虽然不修边幅,看上去却干净利索,彬彬有礼。他每次来总是买两 只陈面包一一新鲜面包是五分钱一只,陈面包是五分钱两只一一除此之外什么也 不要。 有一次,玛莎注意到他的手指上有块红褐色的色块。据此,她断定这位先生是个 在贫困中奋斗的艺术家。他准是住在一座小阁楼上,画着画儿,嘴里啃着陈面包 心里大概在惦记着玛莎店里的种种美味。想到这儿,玛莎那颗善良的心不禁跳得 更快了。 为了证实自己对他职业的猜想,玛莎从自己的房中取来一幅威尼斯风景油画,把 画挂在柜台后面货架上一个显眼的地方。两天以后,那位顾客又来了。果然,他 看到了这幅画。“小姐,您的这幅画挺不错嘛!”“真的吗?”玛莎一边包着面 包一边说,“我非常喜欢艺术和绘画。您觉得这是幅好画吗?”她为自己的成功 暗暗窃喜。 “可它的构图不够均衡,”这位顾客回答说,“透视也不太准。再见吧,小姐! 从此以后,这位彬彬有礼的艺术家一一她现在是这样认为的一一每次来都要和玛 莎聊一会儿。但他仍旧只买陈面包一一从未要过蛋糕,从未要过馅饼。他渐渐地 消瘦了,而且神情沮丧。玛莎想给他加点儿好吃的可又没有勇气,她怕冒犯了他, 因为她知道艺术家们往往是自尊心极强的。 玛莎开始注意打扮自己。站柜台时她穿上了那件蓝点丝绸背心。 天,这位顾客又来了。他把一枚五分镍币放在柜台上,仍要他的陈面包。正当 玛莎取面包时,外面传来一阵刺耳的尖叫声,一辆消防车喧嚣而过。这位可爱的
B.清明本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因而是不可变的,而处 在它周围的寒食、上巳则是文化节日,是可以变迁的。 C.清明的节俗扫墓和踏青,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不冲突,而是 相互补充,前者是为怀旧悼亡,后者是为摆脱痛苦。 D.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与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和孝道文化有着深 刻的联系,体现了一种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古代在寒食节人们往往要禁火、吃冷食、墓祭等。到唐代,朝廷还以政令的 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 B.古代在上巳节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类似西方 的“情人节”,魏晋之后上巳节定在农历 三月三日。 C.明清之前,清明节取火、求新护生,上巳节人们洗濯除垢、踏青嬉戏,二者 都体现了人们在美好的春日祈盼除旧迎新的文化心理。 D.清明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清明节所体现的文化意义,有助于 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稳定发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两块面包 [美]欧•亨利 玛莎小姐的面包小店开在街角处,店门前三步台阶,门上装着开门即叮咚作响的 门铃。玛莎小姐今年四十岁,嘴里镶着两颗假牙,她心地善良,银行里有二千美 元的存款。许多结婚机会远不如玛莎小姐的人都已结了婚。 有一位顾客每周都要光顾她的小店两三次。玛莎开始对他产生了兴趣。这是一位 中年男子,戴着眼镜,褐色的胡须修剪得十分整齐。他穿着一身旧衣服,有几处 还打着补丁,虽然不修边幅,看上去却干净利索,彬彬有礼。他每次来总是买两 只陈面包——新鲜面包是五分钱一只,陈面包是五分钱两只——除此之外什么也 不要。 有一次,玛莎注意到他的手指上有块红褐色的色块。据此,她断定这位先生是个 在贫困中奋斗的艺术家。他准是住在一座小阁楼上,画着画儿,嘴里啃着陈面包, 心里大概在惦记着玛莎店里的种种美味。想到这儿,玛莎那颗善良的心不禁跳得 更快了。 为了证实自己对他职业的猜想,玛莎从自己的房中取来一幅威尼斯风景油画,把 画挂在柜台后面货架上一个显眼的地方。两天以后,那位顾客又来了。果然,他 看到了这幅画。“小姐,您的这幅画挺不错嘛!”“真的吗?”玛莎一边包着面 包一边说,“我非常喜欢艺术和绘画。您觉得这是幅好画吗?”她为自己的成功 暗暗窃喜。 “可它的构图不够均衡,”这位顾客回答说,“透视也不太准。再见吧,小姐!” 从此以后,这位彬彬有礼的艺术家——她现在是这样认为的——每次来都要和玛 莎聊一会儿。但他仍旧只买陈面包——从未要过蛋糕,从未要过馅饼。他渐渐地 消瘦了,而且神情沮丧。玛莎想给他加点儿好吃的可又没有勇气,她怕冒犯了他, 因为她知道艺术家们往往是自尊心极强的。 玛莎开始注意打扮自己。站柜台时她穿上了那件蓝点丝绸背心。 一天,这位顾客又来了。他把一枚五分镍币放在柜台上,仍要他的陈面包。正当 玛莎取面包时,外面传来一阵刺耳的尖叫声,一辆消防车喧嚣而过。这位可爱的
顾客赶快跑到门口去观望。玛莎灵机一动,她迅速地在每个陈面包上深深地切了 刀,分别塞进一大块黄油,然后又将面包紧紧夹好。当这位先生返回柜台时, 玛莎已像往常那样在用纸包着陈面包了。他们又聊了一会儿,欢快异常,然后这 位顾客便离开了。玛莎暗自微笑,但又不禁焦虑不安:他吃面包时会想到那只把 黄油放进去的手吗? 门铃刺耳地、恶狠狠地响了起来,打断了这令人愉快的遐想。玛莎叹了口气,快 步来到店堂,她的可亲的贫困不堪的艺术家却一反常态,脸涨得通红,帽子推到 了后脑勺,头发乱蓬蓬的。他紧握着拳头,凶狠地向玛莎挥舞着,声嘶力竭地吼 着:“你毁了我!” 玛莎要站不住了,她虚弱地靠着柜台,二只手揪着那件背心的前襟。这时,一个 男人把那愤怒的家伙拽到了门口,转过身来对玛莎说:“我想您应该知道,小姐, 他叫巴姆勃格,是个建筑绘图员。我们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他为一个市政厅的 新设计图已经辛辛苦苦干了三个月了,为的是用它参加一次有奖竞赛。昨天他用 墨水笔描出了底线。您知道,制图员总是先用铅笔打稿,再用墨水笔去描,然后 用陈面包屑擦去铅笔线。巴姆勃格一直在您这儿买陈面包,可是今天,您知道, 小姐,那黄油把巴姆勃格的图,全毁了 玛莎脱下了蓝点丝绸背心,一屁股坐在凳子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一段中就交代“门上装着开门即叮咚作响的门铃”,后来又写道“门 铃刺耳地、恶狠狠地响了起来”,这正是伏笔和照应的写法。 B.当玛莎小姐认为巴姆勃格是个在贫困中奋斗的艺术家时,当玛莎小姐为他的 困窘生活及日渐消瘦的身体担忧时,当玛莎小姐偷塞黄油而预祝她的梦想成功 时,读者却清楚地知道事情的真相。 C.玛莎发现巴姆勃格“手指上有块红褐色的色块”是小说情节的关键,没有这 个细节,就不会有后来的故事情节的发展。 D.从巴姆勃格怒斥玛莎这个情节中可以看出,作者塑造这个不近人情的形象是 为了与玛莎形成鲜明的对比 E.微型小说因为篇幅短小,极易一览无余,因此,一个异峰突起,出乎意外的 结局就显得特别重要,欧·亨利深谙个中奥妙。《两块面包》这篇微型小说无疑 也带有鲜明的“欧·亨利风格” (2)文中画线的三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塑造的主人公玛莎的形象。(6分) (4)对于小说中造成主人公爱情悲剧的“误会”,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 为误会是生活之中的必然;也有人认为这是欧亨利小说的艺术技巧;还有人认 为误会是可以避免的,避免误会就可以减少生活悲剧。你同意哪种观点?结合文 章内容谈谈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柳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e)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 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e),你却不予纠正呢?”陈 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 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顾客赶快跑到门口去观望。玛莎灵机一动,她迅速地在每个陈面包上深深地切了 一刀,分别塞进一大块黄油,然后又将面包紧紧夹好。当这位先生返回柜台时, 玛莎已像往常那样在用纸包着陈面包了。他们又聊了一会儿,欢快异常,然后这 位顾客便离开了。玛莎暗自微笑,但又不禁焦虑不安:他吃面包时会想到那只把 黄油放进去的手吗? 门铃刺耳地、恶狠狠地响了起来,打断了这令人愉快的遐想。玛莎叹了口气,快 步来到店堂,她的可亲的贫困不堪的艺术家却一反常态,脸涨得通红,帽子推到 了后脑勺,头发乱蓬蓬的。他紧握着拳头,凶狠地向玛莎挥舞着,声嘶力竭地吼 着: “你毁了我!” 玛莎要站不住了,她虚弱地靠着柜台,一只手揪着那件背心的前襟。这时,一个 男人把那愤怒的家伙拽到了门口,转过身来对玛莎说:“我想您应该知道,小姐, 他叫巴姆勃格,是个建筑绘图员。我们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他为一个市政厅的 新设计图已经辛辛苦苦干了三个月了,为的是用它参加一次有奖竞赛。昨天他用 墨水笔描出了底线。您知道,制图员总是先用铅笔打稿,再用墨水笔去描,然后 用陈面包屑擦去铅笔线。巴姆勃格一直在您这儿买陈面包,可是今天,您知道, 小姐,那黄油把巴姆勃格的图,全毁了。” 玛莎脱下了蓝点丝绸背心,一屁股坐在凳子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文章开头一段中就交代“门上装着开门即叮咚作响的门铃”,后来又写道“门 铃刺耳地、恶狠狠地响了起来”,这正是伏笔和照应的写法。 B.当玛莎小姐认为巴姆勃格是个在贫困中奋斗的艺术家时,当玛莎小姐为他的 困窘生活及日渐消瘦的身体担忧时,当玛莎小姐偷塞黄油而预祝她的梦想成功 时,读者却清楚地知道事情的真相。 C.玛莎发现巴姆勃格“手指上有块红褐色的色块”是小说情节的关键,没有这 个细节,就不会有后来的故事情节的发展。 D.从巴姆勃格怒斥玛莎这个情节中可以看出,作者塑造这个不近人情的形象是 为了与玛莎形成鲜明的对比。 E.微型小说因为篇幅短小,极易一览无余,因此,一个异峰突起,出乎意外的 结局就显得特别重要,欧•亨利深谙个中奥妙。《两块面包》这篇微型小说无疑 也带有鲜明的“欧•亨利风格”。 (2)文中画线的三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3)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塑造的主人公玛莎的形象。(6 分) (4)对于小说中造成主人公爱情悲剧的“误会”,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 为误会是生活之中的必然;也有人认为这是欧•亨利小说的艺术技巧;还有人认 为误会是可以避免的,避免误会就可以减少生活悲剧。你同意哪种观点?结合文 章内容谈谈理由。(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柳 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 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 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 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 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 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晩到校, 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 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 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 辗转游学13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 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须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 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 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在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 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 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 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 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 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 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一一《隋唐 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 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 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 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 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 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 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 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 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 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 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 长。他拒绝了。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 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 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 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 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 容如昔,发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 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
1925 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 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 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 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 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 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 36 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 辗转游学 13 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 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须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 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 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7 年抗战爆发,陈寅恪在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 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 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 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 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 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 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 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 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 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1944 年 12 月 12 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 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 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 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 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 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 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 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 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 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 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 长。他拒绝了。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 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 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 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1961 年 8 月,阔别 12 年的挚友吴宓来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 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 容如昔,发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 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
是别传》。书稿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5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 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以陈寅恪不重视自己名字的读音谈起,用幽默风趣的笔调引出陈寅 恪是一个不求虚名,唯重学问,将生命和学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学者。 B.第二段没有直接写陈寅恪的卓越才华,而是通过清华国学院三大导师的大名 鼎鼎来衬托及梁启超的高度评价从侧面来表现。 C.到国外游学13年的陈寅恪回到祖国,带回的是东方学,他认为只有“中学” 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才能和“西学”沟通交流,这体现了他以本民族学问为基 础的治学宗旨。 D.陈寅恪在其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表达了读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 的桎梏,才能使真理得以发扬的治学理念。 E.辗转北平、长沙、云南各地,陈寅恪的藏书悉数毁于战火,而他做学问又习 惯在书上随读随记,后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途中大量被盗,这为其日后的 学术研究带来了很大不便,这是陈寅恪治学不甚严谨导致的结果 (2)文中有几处写到陈寅恪的眉眼?请你找出来,结合文章分析这些描写为我们 勾勒出陈寅恪怎样的内心世界?(6分) (3)文中共写了陈寅恪的几件事情?(6分) (4)请联系当今现实生活,谈谈你对陈寅恪“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 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这一主张的理解。(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余秋雨出版《文化苦旅》之后,没料到却给他带来了不虞之誉,被视为学者 型作家,受到华语文学界的称赞,引起全国范围的关注。 B.易中天教授起码在以一己之力、一孔之见解读着传统文化,做着实实在在的 工作,他比那些发大而无当的空头议论的人不知要强多少倍。 C.进入竹海,楠竹密布,铺天盖地,极目远眺,茫茫竹海,一直延伸到与蓝天 相接处,顿时你的心里就会有一种歧路亡羊的感觉。 D.毋庸讳言,有些家长满脑子“不打不郎不秀”的观念,认为“严”就是体罚 很少考量孩子的自尊心,随意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处,甚而嘲讽、挖苦,有时 还对孩子动粗 1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苹果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的名字对每一个热爱苹果的人都不陌 生,乔布斯有着过人的智慧,是计算机业界的标志性人物 B.据悉,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它采用语音输入、太阳能供电, 具有高雅、时尚、方便、环保的功能和作用。 C.中国艺术发展到今天,追求的不能只是热闹,而应该是对艺术品质的坚守和对 当代艺术的追问,并参与到国际文化的对话中
是别传》。书稿完成于 1964 年,陈寅恪 75 岁。五年后, 1969 年 10 月 7 日, 陈寅恪走完了他 79 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 A.文章开头以陈寅恪不重视自己名字的读音谈起,用幽默风趣的笔调引出陈寅 恪是一个不求虚名,唯重学问,将生命和学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学者。 B.第二段没有直接写陈寅恪的卓越才华,而是通过清华国学院三大导师的大名 鼎鼎来衬托及梁启超的高度评价从侧面来表现。 C.到国外游学 13 年的陈寅恪回到祖国,带回的是东方学,他认为只有“中学” 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才能和“西学”沟通交流,这体现了他以本民族学问为基 础的治学宗旨。 D.陈寅恪在其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表达了读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 的桎梏,才能使真理得以发扬的治学理念。 E.辗转北平、长沙、云南各地,陈寅恪的藏书悉数毁于战火,而他做学问又习 惯在书上随读随记,后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途中大量被盗,这为其日后的 学术研究带来了很大不便,这是陈寅恪治学不甚严谨导致的结果。 (2)文中有几处写到陈寅恪的眉眼?请你找出来,结合文章分析这些描写为我们 勾勒出陈寅恪怎样的内心世界?(6 分) (3)文中共写了陈寅恪的几件事情?(6 分) (4)请联系当今现实生活,谈谈你对陈寅恪“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 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这一主张的理解。(8 分) 第 II 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余秋雨出版《文化苦旅》之后,没料到却给他带来了不虞之誉,被视为学者 型作家,受到华语文学界的称赞,引起全国范围的关注。 B.易中天教授起码在以一己之力、一孔之见解读着传统文化,做着实实在在的 工作,他比那些发大而无当的空头议论的人不知要强多少倍。 C.进入竹海,楠竹密布,铺天盖地,极目远眺,茫茫竹海,一直延伸到与蓝天 相接处,顿时你的心里就会有一种歧路亡羊的感觉。 D.毋庸讳言,有些家长满脑子“不打不郎不秀”的观念,认为“严”就是体罚, 很少考量孩子的自尊心,随意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处,甚而嘲讽、挖苦,有时 还对孩子动粗。 1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苹果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的名字对每一个热爱苹果的人都不陌 生,乔布斯有着过人的智慧,是计算机业界的标志性人物。 B.据悉,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它采用语音输入、太阳能供电, 具有高雅、时尚、方便、环保的功能和作用。 C.中国艺术发展到今天,追求的不能只是热闹,而应该是对艺术品质的坚守和对 当代艺术的追问,并参与到国际文化的对话中
D.虽然枸杞子具有很好的滋补和治疗作用,但并非适合所有的人服用,由于它温 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正在感冒发烧的人最好别吃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当年国语课本定位极为明确: ①吸收现代文明②从而博纳多种价值和宽容各种思想 ③继承传统价值④不以强横的标准答案来桎梏学生⑤以母语教育为本 A.⑤③①④② B.⑤③④②① C.④②⑤①③ D.④②①⑤③ 16.把下面一例新闻报道改写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个字)(5分)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近日获得欧盟1200万欧元的 资助,利用陀螺仪技术开发一种微型生物传感器,帮助医生对癌症进行早期诊断。 研究人员在直径不足十分之一毫米,仅相当于一粒尘土大小的光盘表面上,涂上 只与肿瘤标记物发生结合反应的特定蛋白或DNA。这种微型光盘有两种振荡模 式,当肿瘤标记物与光盘上的蛋白或DNA结合后,由于重量失衡,将导致光盘的 振荡频率发生改变。通过测量振荡频率的差别,可以确定是否存在肿瘤标记物。 理论上认为,即便只有一个肿瘤标记物分子与光盘结合,也能利用这种便携式的 医学设备测量出来,这将为医生提供一种非常重要的早期诊断癌症的治疗技术手 段。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控制癌症的关键。 17.请对下面一则公益广告进行评点。(6分) 双面用,不丢面。(倡导节约用纸广告)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扛着瓦缸沿街叫卖,不小心手没有抓紧,瓦缸往后掉落,只听得 “叭”的一声,瓦缸摔成碎片。但卖缸人头也不回往前走,路人跑过来问他:“为 何摔破了缸,却看都不看一眼?”卖缸人说:“再看多少眼也不会变成完整的缸, 不看也罢。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些什么样的联想和感受?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 文 要求: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3.除诗歌外文体不 限 参考答案 1.【答案】C【解析】“三个节日的习俗融合”错,最初清明节并没有什么节俗 活动。 2.【答案】C【解析】“摆脱痛苦”文中没有根据,踏青是为了“催护新生”。 3.【答案】A【解析】“到唐代”不严密,唐玄宗前未作规定,原文是“唐玄宗 时 4.(3分)A(待,应释为“防备”、“对付”) 5.(3分)B(②写征讨日本陷于其国的士兵向王克敬申诉;③表现王克敬的敢 作敢当;④表现王都中的为政爱民。) 6.(3分)B(“王克敬为他辩护”与“被提拔为监察御史”没有因果关系。)
D.虽然枸杞子具有很好的滋补和治疗作用,但并非适合所有的人服用,由于它温 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正在感冒发烧的人最好别吃。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当年国语课本定位极为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吸收现代文明 ②从而博纳多种价值和宽容各种思想 ③继承传统价值 ④不以强横的标准答案来桎梏学生 ⑤以母语教育为本 A.⑤③①④② B.⑤③④②① C.④②⑤①③ D.④②①⑤③ 16.把下面一例新闻报道改写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 25 个字)(5 分)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近日获得欧盟 1200 万欧元的 资助,利用陀螺仪技术开发一种微型生物传感器,帮助医生对癌症进行早期诊断。 研究人员在直径不足十分之一毫米,仅相当于一粒尘土大小的光盘表面上,涂上 只与肿瘤标记物发生结合反应的特定蛋白或 DNA。这种微型光盘有两种振荡模 式,当肿瘤标记物与光盘上的蛋白或 DNA 结合后,由于重量失衡,将导致光盘的 振荡频率发生改变。通过测量振荡频率的差别,可以确定是否存在肿瘤标记物。 理论上认为,即便只有一个肿瘤标记物分子与光盘结合,也能利用这种便携式的 医学设备测量出来,这将为医生提供一种非常重要的早期诊断癌症的治疗技术手 段。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控制癌症的关键。 17.请对下面一则公益广告进行评点。(6 分) 双面用,不丢面。(倡导节约用纸广告) 六、作文(60 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扛着瓦缸沿街叫卖,不小心手没有抓紧,瓦缸往后掉落,只听得 “叭”的一声,瓦缸摔成碎片。但卖缸人头也不回往前走,路人跑过来问他:“为 何摔破了缸,却看都不看一眼?”卖缸人说:“再看多少眼也不会变成完整的缸, 不看也罢。”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些什么样的联想和感受?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 文。 要求: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 不少于 800 字。3.除诗歌外文体不 限。 参考答案 1. 【答案】C【解析】“三个节日的习俗融合”错,最初清明节并没有什么节俗 活动。 2. 【答案】C【解析】 “摆脱痛苦”文中没有根据,踏青是为了“催护新生”。 3. 【答案】A【解析】“到唐代”不严密,唐玄宗前未作规定,原文是“唐玄宗 时”。 4.(3 分)A(待,应释为“防备”、“对付”) 5.(3 分)B(②写征讨日本陷于其国的士兵向王克敬申诉;③表现王克敬的敢 作敢当;④表现王都中的为政爱民。) 6.(3 分)B(“王克敬为他辩护”与“被提拔为监察御史”没有因果关系。)
7.(10分)①(王克敬)将这些情况详细呈报给皇上,众人不能驳倒他,商人 感激他。(4分,主要落实在“具”“夺”“德”三字上,大意1分,“具”也 可译成“全部”,“夺”也可译成“改变”。) ②如果他们常年这样往返,确实应该治罪。现在他们历经万死,完好地将漕运的 粮食运回南方,难道不是没办法才这样做吗!”(6分,“脱”,“信”,“罪” 和“岂”各1分,大意2分。“罪”也可译成“惩处”或“判罪”。) 【参考译文】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出仕以后,多次升迁到江浙行省照磨,不久 升任检校。调任奉议大夫、顺州知州,因遇父母丧事未去上任。被授予江浙行省 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前往四明监督百姓与日本人的贸易往来。在此之前,前 往监督的官员担心外国人的心理不可揣测,认为一定要严密部署军队自卫,如同 防备强大的敌人一样。王克敬到任后,将军队全部撤走,用恩惠安抚他们,日本 人都俯首收敛,不敢喧哗闹事。有一个从军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此时跟从日 本商人来到中国,向王克敬申诉,希望回到家乡。有人担心这会成为祸端,王克 敬说:“哪有士兵怀念国家恩德希望回归祖国却不被接纳的呢!如果有什么祸患, 我承担罪责。”此事上报朝廷,朝廷赞许他。番阳出现严重饥荒,总管王都中取 出官仓的粮食救济饥民,行省官员想治他擅自打开官仓的罪,王克敬说:“番阳 离此地有千里之遥,等到行省发布命令,饥民将会饿死,他做了仁爱之事,而我 们却反而要做不仁之事吗?”王都中因此得以免罪。被授予监察御史,不久调任 左司都事。 泰定初年,外任绍兴路总管,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 困不堪,王克敬于是进言请求减少盐额五千引。行省檄召王克敬向从海外运货来 贸易的人抽税,违背货运规定的人照例要收他们的货物,商人以风水无常为由进 行辩解,有关部门不听从。王克敬说:“某货出某国,所在地有远有近,货物有 轻有重,他们冒着重重险阻,出入于万死之中,放弃近路走远路,放弃重货运轻 货,难道符合人情吗?”王克敬将这些情况详细呈报给阜上,众人不能驳倒他, 商人们感激他。被提拔为江西道廉访司副使,改任两浙盐运司使,首先减少绍兴 百姓食盐税五千引。第二年,被提拔为湖南道廉访使,调任海道都漕运万户。这 年,正当天历之变,从海路运粮的船只有后到直沽的,没有完成运输任务,又 将粮食运回南方,行省想治督运官员的罪,命令他们又运回直沽。王克敬说:“如 果他们常年这样往返,确实应该治罪。现在他们历经万死,完好地将漕运的粮食 运回南方,难道不是没办法才这样做吗!”于是王克敬让他们统计运送的石数, 附带装在次年漕运的船上送到京城,省臣听从了他的建议。入朝担任吏部尚书, 奉命出使到淮安,从马上摔下来,在吴中养伤。 元统初年,起复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求取消除富民承佃江淮田的规 定,朝廷听从他的建议。松江大姓人家中有人每年漕运万石大米献给京城,那人 死后,他的子孙穷得将要行乞,有关部门仍然每年征收大米,不够就混杂在松江 田赋之中,让百姓负责交纳。王克敬说:“匹夫随自己的意思献大米,求取名爵 来求得一人的荣耀,如今他自己身死家破,朝廷又已经取消他的名爵,不可以让 全郡的人都受此事的损害,国家的用度难道就少这一万石粮食吗?”详论此事 免除这项粮额。 四、“瘦”字用拟人手法,把梅人格化(2分),既刻画出梅疏影横斜的姿态(1 分),又写出它(也是词人自己)不谀不阿的坚贞和耿直的傲骨(2分)
7.(10 分)①(王克敬)将这些情况详细呈报给皇上,众人不能驳倒他,商人 感激他。(4 分,主要落实在“具”“夺”“德”三字上,大意 1 分,“具”也 可译成“全部”,“夺”也可译成“改变”。) ②如果他们常年这样往返,确实应该治罪。现在他们历经万死,完好地将漕运的 粮食运回南方,难道不是没办法才这样做吗!”(6 分,“脱”,“信”,“罪” 和“岂”各 1 分,大意 2 分。“罪”也可译成“惩处”或“判罪”。) 【参考译文】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出仕以后,多次升迁到江浙行省照磨,不久 升任检校。调任奉议大夫、顺州知州,因遇父母丧事未去上任。被授予江浙行省 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前往四明监督百姓与日本人的贸易往来。在此之前,前 往监督的官员担心外国人的心理不可揣测,认为一定要严密部署军队自卫,如同 防备强大的敌人一样。王克敬到任后,将军队全部撤走,用恩惠安抚他们,日本 人都俯首收敛,不敢喧哗闹事。有一个从军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此时跟从日 本商人来到中国,向王克敬申诉,希望回到家乡。有人担心这会成为祸端,王克 敬说:“哪有士兵怀念国家恩德希望回归祖国却不被接纳的呢!如果有什么祸患, 我承担罪责。”此事上报朝廷,朝廷赞许他。番阳出现严重饥荒,总管王都中取 出官仓的粮食救济饥民,行省官员想治他擅自打开官仓的罪,王克敬说:“番阳 离此地有千里之遥,等到行省发布命令,饥民将会饿死,他做了仁爱之事,而我 们却反而要做不仁之事吗?”王都中因此得以免罪。被授予监察御史,不久调任 左司都事。 泰定初年,外任绍兴路总管,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 困不堪,王克敬于是进言请求减少盐额五千引。行省檄召王克敬向从海外运货来 贸易的人抽税,违背货运规定的人照例要收他们的货物,商人以风水无常为由进 行辩解,有关部门不听从。王克敬说:“某货出某国,所在地有远有近,货物有 轻有重,他们冒着重重险阻,出入于万死之中,放弃近路走远路,放弃重货运轻 货,难道符合人情吗?”王克敬将这些情况详细呈报给皇上,众人不能驳倒他, 商人们感激他。被提拔为江西道廉访司副使,改任两浙盐运司使,首先减少绍兴 百姓食盐税五千引。第二年,被提拔为湖南道廉访使,调任海道都漕运万户。这 一年,正当天历之变,从海路运粮的船只有后到直沽的,没有完成运输任务,又 将粮食运回南方,行省想治督运官员的罪,命令他们又运回直沽。王克敬说:“如 果他们常年这样往返,确实应该治罪。现在他们历经万死,完好地将漕运的粮食 运回南方,难道不是没办法才这样做吗!”于是王克敬让他们统计运送的石数, 附带装在次年漕运的船上送到京城,省臣听从了他的建议。入朝担任吏部尚书, 奉命出使到淮安,从马上摔下来,在吴中养伤。 元统初年,起复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求取消除富民承佃江淮田的规 定,朝廷听从他的建议。松江大姓人家中有人每年漕运万石大米献给京城,那人 死后,他的子孙穷得将要行乞,有关部门仍然每年征收大米,不够就混杂在松江 田赋之中,让百姓负责交纳。王克敬说:“匹夫随自己的意思献大米,求取名爵 来求得一人的荣耀,如今他自己身死家破,朝廷又已经取消他的名爵,不可以让 全郡的人都受此事的损害,国家的用度难道就少这一万石粮食吗?”详论此事, 免除这项粮额。 四、“瘦”字用拟人手法,把梅人格化(2 分),既刻画出梅疏影横斜的姿态(1 分),又写出它(也是词人自己)不谀不阿的坚贞和耿直的傲骨(2 分)
五、①在构思上此句设置悬念,引出设问;②在感情上此句突出了词人感到仕途 艰险,渴望退隐回家,远离官场倾轧的比酒还浓的“归兴”。(每点3分,共6 分) 六、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辩乎荣辱之境 多于在庾之粟粒 多于周身之帛缕 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 11.(1)【答案】E(3分)A(2分)C(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及对作 品显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判断的能力。B、D分析绝对化,B项,读者也 和玛莎一起误会;D项,“不近人情”和“构成对比”说法错误 (2)【答案】一件“蓝点丝绸背心”的“穿”、“揪”、“脱”,巧妙地点出 了玛莎恋情初萌时的欢快、遭到斥责时的尴尬、希望破灭后的悲痛。作者用带有 前后对比意味的细节描写,微妙地展示出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对文章的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的能力。细节描写能展示人 物内心,表现人物性格,反映当时人物的处境,推动情节的发展。三句话都是在 写玛莎穿或脱蓝点丝绸背心的动作,作者以此来描写人物动作,揭示人物心理, 塑造人物性格,体现出了高超的写作技巧。 (3)【答案】①渴望爱情:40岁了还未出嫁,现在终于遇到一位使她动心的男 人了。为了吸引意中人的注意,玛莎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蓝点点丝绸背心”。希 望意中人懂得她的心意。②心地善良:关心意中人的生活,关注他的职业。③悲 剧人物:阴差阳错地毁了意中人的劳动成果,爱情的希望破灭了。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分析作品人物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 力的能力。一般说来,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等。因此,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就要抓住这些描写方法,联系小说 主题,结合具体语句来进行。小说中作者在塑造玛莎小姐这一形象时从心理描写 和动作描写方面入手,因此在分析时宜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4)【答案】这是欧亨利小说的艺术技巧。玛莎富有同情心,钟情“外表整洁, 很有礼貌”但又“非常贫穷”的中年画家,她一步一步地展开它温馨多情的爱情 攻势,悬念顿起,欧·亨利却笔锋一转,写出一个大出人们意料的结局。释悬曲 转技巧——在篇幅短小的微型小说中使用释悬曲转技巧,不但能够在短时间内迅 速抓住读者的阅读注意力,扩大作品的审美信息容量,增加情节扑朔迷离的趣味, 还能造成一种“请君入瓮”的效果,即在高潮的结尾处,突然把矛头转回原先发 出动作、制造矛盾的主人公身上。这样一种方式,一峰突起,悬念迭生,引人深 思,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玛莎小姐 好心夹在陈面包里的黄油却毁了男主人公苦苦干了三个月准备拿去参加有奖竞 赛的设计图。一段根本不存在却备受读者期待的爱情故事就此戛然而止。美好爱 情原来只是玛莎的一厢情愿。误会法的巧妙运用让故事的结局同时成为故事的髙 潮。误会法是总体的构思框架,两个人物在单一事件中互相发生了误会,然后由 这个误会形成作品的悬念,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悬念得到了不断的累积,直 到作品的最后,误会才解除。 12.(1)【答案】CE(选C得3分,选E得2分) 【解析】本题考査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C项中“这体现了他以本民族 学问为基础的治学宗旨”不正确,文章只是说西游回来的陈寅恪很重视东方学
五、①在构思上此句设置悬念,引出设问;②在感情上此句突出了词人感到仕途 艰险,渴望退隐回家,远离官场倾轧的比酒还浓的“归兴”。(每点 3 分,共 6 分) 六、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辩乎荣辱之境 多于在庾之粟粒 多于周身之帛缕 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 11.(1)【答案】E(3 分)A(2 分)C(1 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及对作 品显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判断的能力。B、D 分析绝对化,B 项,读者也 和玛莎一起误会;D 项,“不近人情”和“构成对比”说法错误。 (2)【答案】一件“蓝点丝绸背心”的“穿”、“揪”、“脱”,巧妙地点出 了玛莎恋情初萌时的欢快、遭到斥责时的尴尬、希望破灭后的悲痛。作者用带有 前后对比意味的细节描写,微妙地展示出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的能力。细节描写能展示人 物内心,表现人物性格,反映当时人物的处境,推动情节的发展。三句话都是在 写玛莎穿或脱蓝点丝绸背心的动作,作者以此来描写人物动作,揭示人物心理, 塑造人物性格,体现出了高超的写作技巧。 (3)【答案】①渴望爱情:40 岁了还未出嫁,现在终于遇到一位使她动心的男 人了。为了吸引意中人的注意,玛莎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蓝点点丝绸背心”。希 望意中人懂得她的心意。②心地善良:关心意中人的生活,关注他的职业。③悲 剧人物:阴差阳错地毁了意中人的劳动成果,爱情的希望破灭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人物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 力的能力。一般说来,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等。因此,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就要抓住这些描写方法,联系小说 主题,结合具体语句来进行。小说中作者在塑造玛莎小姐这一形象时从心理描写 和动作描写方面入手,因此在分析时宜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4)【答案】这是欧亨利小说的艺术技巧。玛莎富有同情心,钟情“外表整洁, 很有礼貌”但又“非常贫穷”的中年画家,她一步一步地展开它温馨多情的爱情 攻势,悬念顿起,欧•亨利却笔锋一转,写出一个大出人们意料的结局。释悬曲 转技巧——在篇幅短小的微型小说中使用释悬曲转技巧,不但能够在短时间内迅 速抓住读者的阅读注意力,扩大作品的审美信息容量,增加情节扑朔迷离的趣味, 还能造成一种“请君入瓮”的效果,即在高潮的结尾处,突然把矛头转回原先发 出动作、制造矛盾的主人公身上。这样一种方式,一峰突起,悬念迭生,引人深 思,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玛莎小姐 好心夹在陈面包里的黄油却毁了男主人公苦苦干了三个月准备拿去参加有奖竞 赛的设计图。一段根本不存在却备受读者期待的爱情故事就此戛然而止。美好爱 情原来只是玛莎的一厢情愿。误会法的巧妙运用让故事的结局同时成为故事的高 潮。误会法是总体的构思框架,两个人物在单一事件中互相发生了误会,然后由 这个误会形成作品的悬念,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悬念得到了不断的累积,直 到作品的最后,误会才解除。 12. (1)【答案】CE(选 C 得 3 分,选 E 得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C 项中“这体现了他以本民族 学问为基础的治学宗旨”不正确,文章只是说西游回来的陈寅恪很重视东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