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了解论证方法:证明与反驳;证明方法:归纳与演绎。初步认识证明与反驳、归 纳与演绎的互补作用,认识反驳的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学会寻找反例,尝试反驳 性议论的写作。学会看对象说话,尝试在辩论中进行矛盾和条件分析。 【教学目标】 1.培养在议论文写作运用正、反论证的能力。 2.学习在口语交际中看对象说话,根据对象的情况决定自己讲话方式和内容的 交际能力,提高社交技巧和水平。 3.通过学习证明与反驳的方法学习议论性文体的写作,能用反驳的方法进行写 作练习。 【教学重难点】 1.懂得运用演绎证明法、归纳证明法和类比证明法,或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等 方法来证明。 2.学会从反驳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三方面进行一个对象的反驳 3.明白“作为证明的规则和作为反驳的规则尽管不同,但都对论证的过程和效 果起着重要的作用”的道理。 【教学建议】 1.复习导入。通过复习相应议论文的知识导入。 2.学习证明与反驳的方法。 (1)议论性文体写作,不仅要有论点,还要有论证。论证方法有两种:证明与 反驳。议论性文体往往各有侧重,或侧重于证明,或侧重于反驳,也有不少是二 者兼而用之。 (2)证明所采用的材料叫论据,论据有事实与理论两类。证明有两种基本推理 方法:归纳和演绎。归纳用的是事实论据,演绎用的是理论论据。 (3)证明与反驳的互补,观点与材料需要统一起来,要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 全面、客观、互相联系地认识事物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了解论证方法:证明与反驳;证明方法:归纳与演绎。初步认识证明与反驳、归 纳与演绎的互补作用,认识反驳的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学会寻找反例,尝试反驳 性议论的写作。学会看对象说话,尝试在辩论中进行矛盾和条件分析。 【教学目标】 1.培养在议论文写作运用正、反论证的能力。 2.学习在口语交际中看对象说话,根据对象的情况决定自己讲话方式和内容的 交际能力,提高社交技巧和水平。 3.通过学习证明与反驳的方法学习议论性文体的写作,能用反驳的方法进行写 作练习。 【教学重难点】 1.懂得运用演绎证明法、归纳证明法和类比证明法,或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等 方法来证明。 2.学会从反驳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三方面进行一个对象的反驳。 3.明白“作为证明的规则和作为反驳的规则尽管不同,但都对论证的过程和效 果起着重要的作用”的道理。 【教学建议】 1.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相应议论文的知识导入。 2.学习证明与反驳的方法。 (1)议论性文体写作,不仅要有论点,还要有论证。论证方法有两种:证明与 反驳。议论性文体往往各有侧重,或侧重于证明,或侧重于反驳,也有不少是二 者兼而用之。 (2)证明所采用的材料叫论据,论据有事实与理论两类。证明有两种基本推理 方法:归纳和演绎。归纳用的是事实论据,演绎用的是理论论据。 (3)证明与反驳的互补,观点与材料需要统一起来,要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 全面、客观、互相联系地认识事物
3.总结 4.设置活动,激发表达欲望。 【第一轮活动】 (1)找一找,说一说 组织一次讨论,在《让我们停下来,唱一支歌儿吧》中仔细找找,看哪些是事实 论据或理论论据,哪些是归纳推理或演绎推理? (2)想一想,说一说: 选择下列活动之一,开展课外口语交际活动,看谁最注意看对象说话、“公关” 成果最突出。 A募捐 B义卖报纸 【第二轮活动】 (1)学习《“矛盾分析和条件转化”辩论会》 事物和概念都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向相反的方向 转化。 (2)开一场辩论会 论题:正方:环境保护优先于经济发展 反方:经济发展优先于环境保护 活动要求:分成辩论组、资料组。 【提示】 三个辩项:环保;经济发展;优先。 几重矛盾:环保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经济发展提供环保经费;环境保护制约经济 发展;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需要环境保护;先发展和先环保的矛盾等。 5布置作业
3.总结。 4.设置活动,激发表达欲望。 【第一轮活动】 (1)找一找,说一说: 组织一次讨论,在《让我们停下来,唱一支歌儿吧》中仔细找找,看哪些是事实 论据或理论论据,哪些是归纳推理或演绎推理? (2)想一想,说一说: 选择下列活动之一,开展课外口语交际活动,看谁最注意看对象说话、“公关” 成果最突出。 A 募捐 B 义卖报纸 【第二轮活动】 (1)学习《“矛盾分析和条件转化”辩论会》 事物和概念都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向相反的方向 转化。 (2)开一场辩论会 论题:正方:环境保护优先于经济发展 反方:经济发展优先于环境保护 活动要求:分成辩论组、资料组。 【提示】 三个辩项:环保;经济发展;优先。 几重矛盾:环保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经济发展提供环保经费;环境保护制约经济 发展;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需要环境保护;先发展和先环保的矛盾等。 5.布置作业
以《说三道四话“男足”》《他人在我的心中的位置》《知识就是力量?》《勤能补 拙?》为题(选一或自拟),写一篇证明为主或反驳为主的议论性文章。要求: 800字左右。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有关的知识要点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更好地明确知识要点 2.展示本节课应完成的探究及训练任务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资料要求: 1.相关理论 (一)证明 证明大致可分两种形式。一种是理论论证,一种是事实论证。 理论论证 论点能不能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科学概括,主要看它有没有普遍意义。有了一定的 规律性,就不是孤立的现象,就能重复地表现出来,就有了指导意义。理论就是 揭示这种重复的规律性的。所谓理论论证,就是普遍性重复性规律性的论证。当 然,理论还得有科学的深刻性,不能停留在现象的重复上,而要深入到事物内在 的隐秘之中。从大量复杂、矛盾的现象中,找到单纯的统一的必然的规律,是理 论论证的任务。 2事实论证 个论点在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证以后,还不一定能成立,因为理论只是相对地近 似地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它不可能穷尽事物的全部属性。所以歌德说,生活是 常青之树,而理论是灰色的。因而不管是多么权威的理论,都有一个与实际结合 的任务。理论所概括的是统一的规律,它不可能充分反映具体事物的特殊条件和 情况。因而在理论上得到证明论点还要在事实中反复实验。当然,反复是在生活 中进行的,在文章中不能重复。它只能挑选少量的典型的事实加以说明,或者把 大量的事实概括在凝练的判断之中。 证明的方法是一种局限性很大的方法,这一点是不应该忽略的。因为证明的方法, 是一种先肯定论点的方法,论点毫无疑义是证明的前提,但是,这就产生了两个 问题:(1)这个观点如果是正确的,那么证明这并不能回答如何形成正确观点的 问题;(2)如果这个观点包含错误,用证明的方法很难揭示这种错误。因为论据
以《说三道四话“男足”》《他人在我的心中的位置》《知识就是力量?》《勤能补 拙?》为题(选一或自拟),写一篇证明为主或反驳为主的议论性文章。要求: 800 字左右。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有关的知识要点。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更好地明确知识要点。 2.展示本节课应完成的探究及训练任务。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资料要求: 1.相关理论 (一)证明 证明大致可分两种形式。一种是理论论证,一种是事实论证。 1 理论论证 论点能不能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科学概括,主要看它有没有普遍意义。有了一定的 规律性,就不是孤立的现象,就能重复地表现出来,就有了指导意义。理论就是 揭示这种重复的规律性的。所谓理论论证,就是普遍性重复性规律性的论证。当 然,理论还得有科学的深刻性,不能停留在现象的重复上,而要深入到事物内在 的隐秘之中。从大量复杂、矛盾的现象中,找到单纯的统一的必然的规律,是理 论论证的任务。 2 事实论证 一个论点在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证以后,还不一定能成立,因为理论只是相对地近 似地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它不可能穷尽事物的全部属性。所以歌德说,生活是 常青之树,而理论是灰色的。因而不管是多么权威的理论,都有一个与实际结合 的任务。理论所概括的是统一的规律,它不可能充分反映具体事物的特殊条件和 情况。因而在理论上得到证明论点还要在事实中反复实验。当然,反复是在生活 中进行的,在文章中不能重复。它只能挑选少量的典型的事实加以说明,或者把 大量的事实概括在凝练的判断之中。 证明的方法是一种局限性很大的方法,这一点是不应该忽略的。因为证明的方法, 是一种先肯定论点的方法,论点毫无疑义是证明的前提,但是,这就产生了两个 问题:(1)这个观点如果是正确的,那么证明这并不能回答如何形成正确观点的 问题;(2)如果这个观点包含错误,用证明的方法很难揭示这种错误。因为论据
是根据论点的需要而挑选出来的,按照与论点一致的角度加以概括的。怀着证明 的目的不但很难发现其中的错误,反而可能把错误理论化。 (二)反驳 正面确立自己的论点叫做立论,反驳论敌的论点叫做驳论。驳论的特点是以驳为 主,驳中有立。驳论就是一种证伪 或者是证伪对方的论点,或者是证伪对方的论据,或者是证伪对方的逻辑推理。 归根到底是为了证伪对方的论点。但是驳论很少直接反驳对方的观点,常常是分 析对方的基本概念,从中找出矛盾,引出相反的内涵。这在政论性文章中是常见 的。比如,1949年美国国务院对华《白皮书》中把美帝国主义近百年来对华的 侵略说成是“传统的友谊”。毛泽东同志在《友谊,还是侵略》中驳斥了所谓的 友谊”,实际上是侵略。 驳斥论点不可能光在概念上兜圈子,必然要涉及事实。驳斥对方论据时,往往采 用寻找反例的方法,找到了反例,自然也就指出论据的虚假。有时也用同样的论 据,驳斥对方性质判断的谬误。例如毛泽东同志在《友谊,还是侵略》中这样写 道 参加八国联军打败中国,迫出庚子赔款又用于“教育中国学生”,从事精神侵略, 也算一项“友谊”的表示 这里并不否认用庚子赔款办学校的论据,只是指出事情的性质是“精神侵略”, 这就把是“友谊”的观点给推翻了。 这样的反驳论据,不能不涉及反驳对方的论证。反驳论证主要从对方论据中抽出 观点,指出对方在形成概念、构成判断、进行推理时违反了逻辑规律。最常见的 是指出对方材料与观点的分裂。例如,上述美国白皮书把中国革命发生的首要原 因归结为人口太多。人口太多,这是事实,不可否认,但能不能得出革命发生的 必然结论呢?毛泽东同志在《唯心史观的破产》中这样写道: 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口太多的缘故么?古今中外有过很多的革命,都是由于人口 太多么?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很多次的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么?美国一百七十 四年以前的反英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么?艾奇逊的历史知识等于零,他连美 国独立宣言也没有读过。华盛顿杰佛逊们之所以举行反英革命,是因为英国人压 迫和剥削美国人,而不是什么美国人口过剩。 这样一来就把“人口多”与“发生革命”之间的虚假联系驳得体无完肤了 驳论自然不限于上述直接地正面的把论据与论点联系起来的方法,它也可以用间 接的证明方法,例如反证的方法 反证的方法,是一种兜圈子的方法。正面论证没有现成的材料,或不满足用现成
是根据论点的需要而挑选出来的,按照与论点一致的角度加以概括的。怀着证明 的目的不但很难发现其中的错误,反而可能把错误理论化。 (二)反驳 正面确立自己的论点叫做立论,反驳论敌的论点叫做驳论。驳论的特点是以驳为 主,驳中有立。驳论就是一种证伪。 或者是证伪对方的论点,或者是证伪对方的论据,或者是证伪对方的逻辑推理。 归根到底是为了证伪对方的论点。但是驳论很少直接反驳对方的观点,常常是分 析对方的基本概念,从中找出矛盾,引出相反的内涵。这在政论性文章中是常见 的。比如,1949 年美国国务院对华《白皮书》中把美帝国主义近百年来对华的 侵略说成是“传统的友谊”。毛泽东同志在《友谊,还是侵略》中驳斥了所谓的 “友谊”,实际上是侵略。 驳斥论点不可能光在概念上兜圈子,必然要涉及事实。驳斥对方论据时,往往采 用寻找反例的方法,找到了反例,自然也就指出论据的虚假。有时也用同样的论 据,驳斥对方性质判断的谬误。例如毛泽东同志在《友谊,还是侵略》中这样写 道: 参加八国联军打败中国,迫出庚子赔款又用于“教育中国学生”,从事精神侵略, 也算一项“友谊”的表示。 这里并不否认用庚子赔款办学校的论据,只是指出事情的性质是“精神侵略”, 这就把是“友谊”的观点给推翻了。 这样的反驳论据,不能不涉及反驳对方的论证。反驳论证主要从对方论据中抽出 观点,指出对方在形成概念、构成判断、进行推理时违反了逻辑规律。最常见的 是指出对方材料与观点的分裂。例如,上述美国白皮书把中国革命发生的首要原 因归结为人口太多。人口太多,这是事实,不可否认,但能不能得出革命发生的 必然结论呢?毛泽东同志在《唯心史观的破产》中这样写道: 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口太多的缘故么?古今中外有过很多的革命,都是由于人口 太多么?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很多次的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么?美国一百七十 四年以前的反英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么?艾奇逊的历史知识等于零,他连美 国独立宣言也没有读过。华盛顿杰佛逊们之所以举行反英革命,是因为英国人压 迫和剥削美国人,而不是什么美国人口过剩。 这样一来就把“人口多”与“发生革命”之间的虚假联系驳得体无完肤了。 驳论自然不限于上述直接地正面的把论据与论点联系起来的方法,它也可以用间 接的证明方法,例如反证的方法。 反证的方法,是一种兜圈子的方法。正面论证没有现成的材料,或不满足用现成
的材料作出的证明,就用正面证明甲达到反面证明乙的方法。如此,已经确定某 件事有两种可能性,只要证明其中一种可能已经消失,就间接从反面证明了只有 另一种可能性会化为现实。在科学实验中常常用到这种方法。例如,星球明亮或 者由于自身发光,或者由于反射其他星球的光。如果能正面证明不是自身发光, 实际上就从反面证明了它的光来自其他星球。 对于这样的命题,论者的任务不是证明,而是“证伪”。有时可以用假定对方为 正确的方式,间接地“证伪”。那就是姑且以肯定对方的论点为前提。例如:如 果人的思想不是社会实践的反映,而是大脑生理作用的结果这一认识是对的,那 么任何一出生离开社会,在野兽的哺养下长大的孩子,都会有人的社会思想。但 是迄今发现的狼孩、熊孩等都不具备人的社会思想和发达的智能,这就从反面证 明了人的思想、人的智能不光是大脑的生理机能的表现,它不能离开社会关系, 不能离开人与人的社会交际。 这种方法,往往从曲折的间接的证伪入手。 有时,则用肯定论敌观点的前提,然后按逻辑引申,得出了不符合事实或某种公 理,实属荒谬的结论,这在逻辑上叫做导谬法或归谬法。 反证法有局限性,因为它没有正面地接触大量事实,完全依赖推理,而推理的特 点是在肯定前提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前提是不是完全正确呢?这是很难保证 的。任何判断都只能相对的正确。任何正确的前提都只能近似地指出事情的主要 性质,而不可能把次要的属性一齐囊括进去。因而光凭推理是有局限性的,有犯 错误的危险性的,特别是反证中的推理,观点不直接与有关材料发生正面联系, 危险性更大。 反证方法虽有明显局限,但是却能表现作者的机智,用乃至特殊的个性和感情 所以在文艺性的杂文中,为了追求喜剧性情趣,有时会成为主要论证方式。在 般评论文章中,它往往是一种辅助的方法。只有在特殊的科学论文(如考证性的 文章)中,由于缺乏正面的材料,才借助于这种从反面推理的方法
的材料作出的证明,就用正面证明甲达到反面证明乙的方法。如此,已经确定某 件事有两种可能性,只要证明其中一种可能已经消失,就间接从反面证明了只有 另一种可能性会化为现实。在科学实验中常常用到这种方法。例如,星球明亮或 者由于自身发光,或者由于反射其他星球的光。如果能正面证明不是自身发光, 实际上就从反面证明了它的光来自其他星球。 对于这样的命题,论者的任务不是证明,而是“证伪”。有时可以用假定对方为 正确的方式,间接地“证伪”。那就是姑且以肯定对方的论点为前提。例如:如 果人的思想不是社会实践的反映,而是大脑生理作用的结果这一认识是对的,那 么任何一出生离开社会,在野兽的哺养下长大的孩子,都会有人的社会思想。但 是迄今发现的狼孩、熊孩等都不具备人的社会思想和发达的智能,这就从反面证 明了人的思想、人的智能不光是大脑的生理机能的表现,它不能离开社会关系, 不能离开人与人的社会交际。 这种方法,往往从曲折的间接的证伪入手。 有时,则用肯定论敌观点的前提,然后按逻辑引申,得出了不符合事实或某种公 理,实属荒谬的结论,这在逻辑上叫做导谬法或归谬法。 反证法有局限性,因为它没有正面地接触大量事实,完全依赖推理,而推理的特 点是在肯定前提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前提是不是完全正确呢?这是很难保证 的。任何判断都只能相对的正确。任何正确的前提都只能近似地指出事情的主要 性质,而不可能把次要的属性一齐囊括进去。因而光凭推理是有局限性的,有犯 错误的危险性的,特别是反证中的推理,观点不直接与有关材料发生正面联系, 危险性更大。 反证方法虽有明显局限,但是却能表现作者的机智,用乃至特殊的个性和感情。 所以在文艺性的杂文中,为了追求喜剧性情趣,有时会成为主要论证方式。在一 般评论文章中,它往往是一种辅助的方法。只有在特殊的科学论文(如考证性的 文章)中,由于缺乏正面的材料,才借助于这种从反面推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