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集成运算放大器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PT,文档页数:47,文件大小:1.21MB,团购合买
本章重点: 集成运放的外特性、电路分析方法、工程应用 集成电路的特点(同分立器件电路相比)。 第一节 直接耦合放大器 第二节 差动放大器 第三节 集成运算放大器 第四节 集成运放的信号运算电路 第五节 集成运放电路中的反馈 第六节 信号处理电路 第七节 集成运放应用于发生电路 第八节 集成运放的选择与使用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

第二章集成运算放大器 本章重点: 集成运放的外特性、电路分析方法、工程应用 集成电路的特点(同分立器件电路相比) 1.电路结构与元件参数具有对称性; 同一硅片,相同工艺→元件特性相同(绝对值的同向偏差,温度均一性) 2大电阻不易集成; 硅半导体的体电阻→阻值范围不大(几十欧到几十K欧),误差大(10%到20%) 尽量少用电阻 3大电容不易集成 PN结电容→几十皮法以下,级间耦合:阻容→直接

第二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 本章重点: 集成运放的外特性、电路分析方法、工程应用 集成电路的特点(同分立器件电路相比): 1.电路结构与元件参数具有对称性; 同一硅片,相同工艺→元件特性相同(绝对值的同向偏差,温度均一性) 2.大电阻不易集成; 硅半导体的体电阻→阻值范围不大(几十欧到几十K欧),误差大(10%到20%); 尽量少用电阻 3.大电容不易集成。 PN结电容→几十皮法以下,级间耦合:阻容→直接

第一节直接耦合放大器 直接耦合放大器存在两个特殊问题 1、各级静态工作点相互影响 R R RO 2、零点漂移 u=0,输出电压偏离静态值上下 波动的现象称为零点漂移 1 REI △ 零点漂移主要由温度变化产生, 称为温漂 零点漂移的逐级放大以及影响

2、零点漂移 ui=0,输出电压偏离静态值上下 波动的现象称为零点漂移。 零点漂移主要由温度变化产生, 称为温漂。 零点漂移的逐级放大以及影响。 Ui1 第一节 直接耦合放大器 RB RC1 RE1 RC2 V1 V2 V3 Uo +UCC R 直接耦合放大器存在两个特殊问题 1、各级静态工作点相互影响 Ui1 =0 t Uo

第二节差动放大器 差动放大电路 U CC 1、电路特点: (1)理想对称电路; (2)共用射极电阻RE (3)两输入端、两输出端 2、静态时(u1=u=0)的特点: u1 (2)u=0 E CC

第二节 差动放大器 一、差动放大电路 V1 V2 uo ui1 ui2 RE RC RC C1 C2 E +UCC -UCC 2、静态时(ui1 = ui1 =0)的特点: (1)VC1 =VC2; (2) uo = 0; 1、电路特点: (1) 理想对称电路; (2)共用射极电阻RE ; (3)两输入端、两输出端;

差模输入与共模输入 +U6 CC 差模输入 (1)、差模信号:一对大小相等, 极性相反的信号 (2)、双端输出时的电压放大倍数 2 1 (3)单端输出时的电压放大倍数 E A LR u-u22u12 共模输入 CC (1)、共模信号:一对大小相等, 极性相同的信号; (2)、双端输出时AC=0;(3)、单端输出时Ac=Ac1;

1 2 AD1 uo1 ui1 - ui2 uo1 2ui1 uo1 - uo2 ui1 - ui2 2uo1 2ui1 V1 V2 uo ui1 ui2 RE RC RC C1 C2 E +UCC -UCC ui 二、差模输入与共模输入 、差模输入 、共模输入 (1)、差模信号:一对大小相等, 极性相反的信号。 uo1 uo2 (2)、双端输出时的电压放大倍数 AD = = = AD1 (3)单端输出时的电压放大倍数 AD = = = (1)、共模信号:一对大小相等, 极性相同的信号; (2)、双端输出时AC=0; (3)、单端输出时AC = AC1 ;

差动输入 1、差动输入:任意的两个信号u1、u 分别加在两个输入端; 2、信号分解 ul≡uic UiD uc=(u1+u2)/2 u R C D uD=(un-u12)/2 3、双端输出电压u 共模信号作用时:uoc=0 差模信号作用时: E D olD D Uin+ D iD E 2 Ap ud=Ap(ull -ui2) 4、差动放大器的放大特点: CC 放大差模成分,抑制共模成分 共模抑制比:KCMR=|AD/AC

三、差动输入 V1 V2 uo ui1 ui2 RE RC RC C1 C2 E +UCC -UCC uo1 uo2 1、差动输入:任意的两个信号ui1 、 ui2 分别加在两个输入端; 2、信号分解 uiC = ( ui1 + ui2 ) / 2 uiD = ( ui1 - ui2 ) / 2 ui1 = uiC + uiD ui2 = uiC - uiD 3、双端输出电压uo 共模信号作用时:uoC = 0 差模信号作用时: uoD = uo1D - uo1D = (AD uiD + AD uiD) = 2 AD uiD = AD(ui1 - ui2) 4、差动放大器的放大特点: 放大差模成分,抑制共模成分 共模抑制比:KCMR= | AD / AC |

第三节集成运算放大器 运算放大器的组成 差动输入级 中间级 输出级 偏置电路→为各级提供合适工作点 1、差动输入级 具有共模抑制比很高、输入电阻很大的特点,使零飘在输入级 得到有效地抑制; 2、中间级 完成电压放大,可由多级放大电路组成,决定了运放的 电压放大倍数A很高; 3、输出级 通常由互补射极输出器构成,可以提供足够的输出功率, 具有较强的带负载能力(R很小)

第三节 集成运算放大器 一、运算放大器的组成 差动输入级 中间级 输出级 偏置电路 为各级提供合适工作点 1、差动输入级 具有共模抑制比很高、输入电阻很大的特点,使零飘在输入级 得到有效地抑制; 2、中间级 完成电压放大,可由多级放大电路组成,决定了运放的 电压放大倍数AU很高; 3、输出级 通常由互补射极输出器构成,可以提供足够的输出功率, 具有较强的带负载能力( Ro很小)

运算放大器的符号、引线及参数 1、符号 反相输入端 信号u由此端输入时,u与u反相; 同相输入端 信号u由此端输入时,ua与u同相; :电压输出端 Au( u+-u.=-Au(u.-u+ 2、外部引线 调零[ Dl U负电源输入端 U+正电源输入端 U__[4 5调零 FO07型集成运放

二、运算放大器的符号、引线及参数 1、符号 AU + - + u- u+ - :反相输入端 uo 信号u-由此端输入时, uo 与 u- 反相; + :同相输入端 信号u+由此端输入时, uo与 u+ 同相; uo :电压输出端 uo = AU( u+ - u- ) = -AU( u - - u + ) 2、外部引线 AU + - + 4 3 2 1 5 6 7 8 F007型集成运放 u- u+ U- 调零 uo U+ 调零 空 U- 负电源输入端 U+ 正电源输入端

3、主要参数 (1)输入失调电压Uo(mV级 对于实际运放,当u;=0时,un≠0 必须在输入端加一个补偿电压才能使u=0; 这个补偿电压称为输入失调电压Uo;(Uo越小越好) (2)输入失调电流Io(μA级) 越小越好 (3)输入偏置电流IB(μA级) (Ia1+Ia2)/2 l越小越好; (4)开环电压放大倍数AU 输出开路且无反馈回路时测得的电压放大倍数。(104~-107) A越高而且越稳定,则运算精度越高: 5)最大输出电压 在输出不失真条件下,运放的最大输出电压。 此外还有共模抑制比(Kc)、电源电压U+、U等

3、主要参数 (1)输入失调电压 UIO (mV级) 对于实际运放,当 ui = 0时, uo ≠0; 必须在输入端加一个补偿电压才能使uo =0; 这个补偿电压称为输入失调电压UIO;(UIO 越小越好) (2)输入失调电流 IIO (μA级) IIO = IB1 - IB2 IIO 越小越好; (3)输入偏置电流 IIB (μA级) IIB = ( IB1 + IB2)/ 2 IIB 越小越好; (4)开环电压放大倍数 AU 输出开路且无反馈回路时测得的电压放大倍数。(104~107) AU越高而且越稳定,则运算精度越高; (5)最大输出电压 UOM 在输出不失真条件下,运放的最大输出电压。 此外还有共模抑制比(KCMR) 、电源电压 U+ 、U-等。 AU + - + u- u+ uo ui

运算放大器的低频等效电路 U u R u u 大小为AU(u+-u.) 四、运算放大器的传输特性 饱和区 线性区: us-u 线性区 饱和区: us-l 输出电压饱和值约等于电源电压;

三、运算放大器的低频等效电路 AU + - + u- u+ Ri R uo o + - 大小为 AU ( u+ - u- ) 四、运算放大器的传输特性 线性区: uo =AU ( u+ - u- ) 饱和区: 输出电压饱和值约等于电源电压; 线性区 饱和区 u+ - u￾uo

理想运算放大器的传输特性 +UoM bo OM

理想运算放大器的传输特性 u+ - u￾uo +UOM –UOM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47页,可试读16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