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8个小题,总分 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空灵之美的形成,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息息相关,具体地讲,主要是受老庄道学和佛教 禅宗的影响。老庄厌恶人生,要求超脱尘世的纷扰,通过“虚"“静″的途径,回到那种没有 纷争、喧闹的“人间世。庄子“无己、无我、无欲、无碍”的放达态度,可以说是产生空 灵之美的最早和最深刻的思想渊源。佛教禅宗的“坐忘″“顿悟″与空灵之美的那种琼澈晶莹 的艺术境界,从表面上看,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处。而实际上,佛道两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东 西,空灵之美则恰恰相反,它根植于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既有奔雷逐电、 慷慨悲歌的壮美,又有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优美,还有纤尘不染、玲珑剔透的空灵美。这 种空灵美并非是老庄的“虚”“静”,佛教的“空”“忘”那样引人飘然出世的“禅意”和“禅 境”,而是一种实与虚、有限与无限的契合统一。 空灵美首先因其“空”,所以境界广阔廓大。如张孝祥词《念奴娇·过洞庭》所写,湖 草青青,湖面无际,多么廓大的境地!其次,空灵美因其“灵”,所以境界闲淡、琼澈。再次, 空灵美的客体是静穆、幽远、浑茫的,它不致引起人的情绪的急剧波动,而只能使人感到闲 散、飘逸,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美感。第四,空灵美是虚与实、浓与淡的浑然统一。从表面 上看,似乎“虚”“淡”与现实生活仿佛是“雾里看花,隔着一层",其实,它又蕴含着“实 的情调、“浓"的色彩,它以空灵的形式包孕着无限丰富的内容 空灵美既存在于艺术中,也存在于自然界中。南宋画家马远一反以前画家的那种“全境 山水”构图,很有选择地从某一角度和局部对画面进行经营,在一角半边中集中画面的物象, 表现出极为丰富的诗意、情调。如他的山水小幅《风雨归舟》,画面上的物象集中在边角, 而大部分只是空白或远水平野,给人以一种极其广阔的空间感。比起郭熙、李唐等人的“满 纸山水”来,马远的“残山剩水”具有更为隽永的艺术魅力。自然界的“空灵美”更是俯拾 即是,当你漫步于海边,面对着无边的大海,你会觉得宇宙之深邃,个人之渺小,进入一种 忘我状态,空灵而超然。空灵可分为时间之空灵和空间之空灵。空间之空灵如前所述,令人 觉得宇宙之大、个人之小。时间之空灵则是:岁月冉冉,年华易逝,稚子婴儿,转眼老之将 至矣。你会觉得岁月之无穷,人生之有穷 由于空灵美具有境界廓大、琼澈的特征,所以,人们在欣赏时,总觉得它的内涵难于穷 尽,难于理解。在审美活动中,虽然审美者的意念、思绪、情感注入对象之中,但物我之间 的距离终不能全部消失,似乎只可远观,不可近玩,只可接近,终难抵达。审美主体只能在 大体上把握和感受这种带有朦胧色彩的空灵美,却无法大彻大悟 空灵美的审美过程,还是一个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的过程。欣赏空灵美之 初,人们还是清醒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没有把自己游离于现实之外。随着境界的廓大和意 蕴的深化,欣赏者不知不觉飘飘欲仙、超然物外。 (摘编自《金苹果之谜》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灵美是与壮美、优美相对的一种美,它受老庄道学和佛教禅宗影响,但又明显区别 于老庄的“虚”“静”与佛教的“禅境
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8 个小题,总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小题。 空灵之美的形成,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息息相关,具体地讲,主要是受老庄道学和佛教 禅宗的影响。老庄厌恶人生,要求超脱尘世的纷扰,通过“虚"“静"的途径,回到那种没有 纷争、喧闹的“人间世"。庄子“无己、无我、无欲、无碍”的放达态度,可以说是产生空 灵之美的最早和最深刻的思想渊源。佛教禅宗的“坐忘"“顿悟"与空灵之美的那种琼澈晶莹 的艺术境界,从表面上看,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处。而实际上,佛道两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东 西,空灵之美则恰恰相反,它根植于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既有奔雷逐电、 慷慨悲歌的壮美,又有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优美,还有纤尘不染、玲珑剔透的空灵美。这 种空灵美并非是老庄的“虚"“静",佛教的“空”“忘”那样引人飘然出世的“禅意”和“禅 境",而是一种实与虚、有限与无限的契合统一。 空灵美首先因其“空”,所以境界广阔廓大。如张孝祥词《念奴娇·过洞庭》所写,湖 草青青,湖面无际,多么廓大的境地!其次,空灵美因其“灵”,所以境界闲淡、琼澈。再次, 空灵美的客体是静穆、幽远、浑茫的,它不致引起人的情绪的急剧波动,而只能使人感到闲 散、飘逸,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美感。第四,空灵美是虚与实、浓与淡的浑然统一。从表面 上看,似乎“虚”“淡”与现实生活仿佛是“雾里看花,隔着一层",其实,它又蕴含着“实 "的情调、“浓"的色彩,它以空灵的形式包孕着无限丰富的内容。 空灵美既存在于艺术中,也存在于自然界中。南宋画家马远一反以前画家的那种“全境 山水”构图,很有选择地从某一角度和局部对画面进行经营,在一角半边中集中画面的物象, 表现出极为丰富的诗意、情调。如他的山水小幅《风雨归舟》,画面上的物象集中在边角, 而大部分只是空白或远水平野,给人以一种极其广阔的空间感。比起郭熙、李唐等人的“满 纸山水”来,马远的“残山剩水”具有更为隽永的艺术魅力。自然界的“空灵美”更是俯拾 即是,当你漫步于海边,面对着无边的大海,你会觉得宇宙之深邃,个人之渺小,进入一种 忘我状态,空灵而超然。空灵可分为时间之空灵和空间之空灵。空间之空灵如前所述,令人 觉得宇宙之大、个人之小。时间之空灵则是:岁月冉冉,年华易逝,稚子婴儿,转眼老之将 至矣。你会觉得岁月之无穷,人生之有穷。 由于空灵美具有境界廓大、琼澈的特征,所以,人们在欣赏时,总觉得它的内涵难于穷 尽,难于理解。在审美活动中,虽然审美者的意念、思绪、情感注入对象之中,但物我之间 的距离终不能全部消失,似乎只可远观,不可近玩,只可接近,终难抵达。审美主体只能在 大体上把握和感受这种带有朦胧色彩的空灵美,却无法大彻大悟。 空灵美的审美过程,还是一个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的过程。欣赏空灵美之 初,人们还是清醒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没有把自己游离于现实之外。随着境界的廓大和意 蕴的深化,欣赏者不知不觉飘飘欲仙、超然物外。 (摘编自《金苹果之谜》)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空灵美是与壮美、优美相对的一种美,它受老庄道学和佛教禅宗影响,但又明显区别 于老庄的“虚”“静”与佛教的“禅境
B.空灵美境界廓大,同时,又是闲淡、琼澈的,另外,它的客体是静穆、幽远、浑茫的 它不会给欣赏者以情绪的急剧波动。 C.佛教禅宗的“坐忘”“顿悟”等与空灵之美的琼澈晶莹境界看来相似,实则相反,因 为二者所赖以存在的基础完全不同 D.形成空灵之美的最早和最深刻的思想渊源要数老庄要求超脱尘世纷扰的思想和“无己、 无我、无欲、无碍”的放达态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空灵美美感与审美主体个人情感体验关系非常密切。当你漫步海边,面对无边的大海 宇宙之深邃,个人之渺小,岁月冉冉,年华易逝,都离不开主体的体验。 B.在空灵美的审美过程中,审美者和审美对象之间会始终存在着一种距离感,这是由空 灵美境界廓大、琼澈的的特征所决定的。 C.马远的山水小幅《风雨归舟》之所以比郭熙等人的“满纸山水”更有艺术魅力,是因 为它表现出极为丰富的诗意与情调。 D.绘画中的空灵美是因为画家作画时更灵活,更少束缚,可以随意挥洒而产生的,如南 宋画家马远只在画幅的一角半边集中画面物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欣赏空灵美的时候,最初是清醒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随着意蕴的深化,渐渐进入无 我之境,这时,对空灵美就有了清晰的把握。 B.空灵美虽说离不开“空”“灵",却是一种实与虚、有限与无限的契合统一,无论是时 间之空灵,还是空间之空灵都不例外。 C.空灵美的欣赏对象的内涵总是让人觉得难于穷尽,难于理解,似乎只可远观,不可近 玩,这就给空灵美带来了一种朦胧的美感 D.空灵美的形成是因为审美的对象给人们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艺术美上的空灵美如 此,自然界存在的空灵美同样如此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竑,字公度。正统四年进士。英宗北狩,郕王摄朝午门,群臣劾王振误国罪。读弹 文未起,王使出待命。众皆伏地哭,请族振。锦衣指挥马顺者,振党也,厉声叱言者去。竑 愤怒,搾顺发呼曰:“若曹奸党,罪当诛,今尚敢尔!”且骂且啮其面,众共击之,立毙。 王恐,遽起入,竑率群臣随王后。王使中官金英问所欲言,曰:“内官毛贵、王长随亦振党, 请置诸法。"王命出二人。众又捶杀之。当是时,竑名震天下,王亦以是深重竑。 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 军。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竑至,简士马,缮厄塞;劾将帅不职者,壁垒一新 景泰元年八月,竑以疾还朝。寻命同都督佥事徐恭督漕运,治通州至徐州运河。明年冬, 敕竑兼巡抚淮、扬、庐三府,徐、和二州,又命兼理两淮盐课。 四年正月以灾伤叠见,方春盛寒,上言:“请敕责诸臣痛自修省,省刑薄敛,罢无 益之工,严无功之赏。”且引罪乞罢。帝纳其言,遂下诏修省,求直言。 先是,风阳、淮安、徐州大水,道嫤相望。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至是山 东、河南饥民就食者坌至,廪不能给。惟徐州广运仓有余积,竑欲尽发之,典守中官不 可。竑往告曰:“民旦夕且为盗。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中官惮竑 威名,不得已从之。竑乃自劾专擅罪,因言:“广运所储仅支三月,请令死罪以下,得于被 灾所入粟自赎。”帝复命侍郎邹干贲帑金驰赴,听便宜。竑乃躬自巡行散振,不足,则令沿
B.空灵美境界廓大,同时,又是闲淡、琼澈的,另外,它的客体是静穆、幽远、浑茫的, 它不会给欣赏者以情绪的急剧波动。 C.佛教禅宗的“坐忘”“顿悟”等与空灵之美的琼澈晶莹境界看来相似,实则相反,因 为二者所赖以存在的基础完全不同。 D.形成空灵之美的最早和最深刻的思想渊源要数老庄要求超脱尘世纷扰的思想和“无己、 无我、无欲、无碍”的放达态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空灵美美感与审美主体个人情感体验关系非常密切。当你漫步海边,面对无边的大海, 宇宙之深邃,个人之渺小,岁月冉冉,年华易逝,都离不开主体的体验。 B.在空灵美的审美过程中,审美者和审美对象之间会始终存在着一种距离感,这是由空 灵美境界廓大、琼澈的的特征所决定的。 C.马远的山水小幅《风雨归舟》之所以比郭熙等人的“满纸山水”更有艺术魅力,是因 为它表现出极为丰富的诗意与情调。 D.绘画中的空灵美是因为画家作画时更灵活,更少束缚,可以随意挥洒而产生的,如南 宋画家马远只在画幅的一角半边集中画面物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 A.欣赏空灵美的时候,最初是清醒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随着意蕴的深化,渐渐进入无 我之境,这时,对空灵美就有了清晰的把握。 B.空灵美虽说离不开“空”“灵",却是一种实与虚、有限与无限的契合统一,无论是时 间之空灵,还是空间之空灵都不例外。 C.空灵美的欣赏对象的内涵总是让人觉得难于穷尽,难于理解,似乎只可远观,不可近 玩,这就给空灵美带来了一种朦胧的美感。 D.空灵美的形成是因为审美的对象给人们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艺术美上的空灵美如 此,自然界存在的空灵美同样如此。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王竑,字公度。正统四年进士。英宗北狩①,郕王摄朝午门,群臣劾王振误国罪。读弹 文未起,王使出待命。众皆伏地哭,请族.振。锦衣指挥马顺者,振党也,厉声叱言者去。竑 愤怒,捽②顺发呼曰:“若曹奸党,罪当诛,今尚敢尔!”且骂且啮其面,众共击之,立.毙。 王恐,遽起入,竑率群臣随王后。王使中官金英问所欲言,曰:“内官毛贵、王长随亦振党, 请置.诸法。"王命出二人。众又捶杀之。当是时,竑名震天下,王亦以是深重.竑。 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 军。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竑至,简士马,缮厄塞;劾将帅不职者,壁垒一新。 景泰元年八月,竑以疾还朝。寻命同都督佥事徐恭督漕运,治通州至徐州运河。明年冬, 敕竑兼巡抚淮、扬、庐三府,徐、和二州,又命兼理两淮盐课。 四年正月以灾伤叠见,方春盛寒,上言:“请敕责诸臣痛自修省,省刑薄敛,罢无 益之工,严无功之赏。”且引罪乞罢。帝纳其言,遂下诏修省,求直言。 先是,凤阳、淮安、徐州大水,道殣相望。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至是山 东、河南饥民就食者坌③至,廪不能给。惟徐州广运仓有余积,竑欲尽发之,典守中官不 可。竑往告曰:“民旦夕且为盗。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中官惮竑 威名,不得已从之。竑乃自劾专擅罪,因言:“广运所储仅支三月,请令死罪以下,得于被 灾所入粟自赎。”帝复命侍郎邹干贲帑金驰赴,听便宜。竑乃躬自巡行散振,不足,则令沿
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全活百八五万余人 (节选自《明史》) [注]①狩:巡行、巡视②摔:揪,抓。③坌:聚积,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众共击之,立毙 马上 B.内官毛贵……请置诸法置:处置,用……来处置 C.王亦以是深重竑 重:器重 D.从皆伏地哭,请族振族:召集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王竑果敢善断的一组是(3分)( ①竑愤怒,摔顺发呼曰 ②督毛福寿、高礼军 ③竑至,简士马,缮厄塞 ④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 ⑤竑乃自劾专擅罪 ⑥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来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竑正直无畏,对邪恶势力毫不惧怕。郕王执掌朝政时,王振的同党马顺、毛贵等 非常嚣张,王竑就与群臣一起将其打死了。此事在当时造成很大影响 B.皇上非常信赖王竑,时时委以重任,有时让其身兼多职。对王竑的工作,皇上常给 予较大自主权,让其自行处理。对王竑的意见,皇上也总是乐于采纳 C.王竑十分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他见灾害频发,就主动向皇上进言,请求下令 责成众大臣自我反省,减轻百姓负担,不做那些无益于百姓的事情。 D.王竑很有胆略,办事干练。凤阳等地因为水灾,饿死了很多人。他冲破阻力,挽救老 百姓生命,不单是当地人受益,邻近地区的一些灾民也得到了救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5分) 译文 (2)“民旦夕且为盗。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辋川闲居 王维 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 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 青菰临水映,白鸟向山翻 寂莫於陵子,桔槔方灌园 [注]①青菰:俗称茭白,生于水中,叶如蒲苇。②於陵子:齐国高士陈仲子的号。据《高士 传》载:陈仲子认为其做官的史长不义,就带着妻子到了楚国,住在於陵,自号於陵子。楚 王听说他很贤德,派人聘请他做宰相,他就又逃到别处替人浇灌园子 8.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5分) 答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二、四联作简要分析。(6分)
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全活百八五万余人。 (节选自《明史》) [注]①狩:巡行、巡视 ②捽:揪,抓。 ③坌:聚积,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众共击之,立.毙 立:马上。 B.内官毛贵……请置.诸法 置:处置,用……来处置。 C.王亦以是深重.竑 重:器重。 D.从皆伏地哭,请族.振 族:召集。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王竑果敢善断的一组是(3 分)( ) ①竑愤怒,捽顺发呼曰 ②督毛福寿、高礼军 ③竑至,简士马,缮厄塞 ④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 ⑤竑乃自劾专擅罪 ⑥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来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王竑正直无畏,对邪恶势力毫不惧怕。郕王执掌朝政时,王振的同党马顺、毛贵等 非常嚣张,王竑就与群臣一起将其打死了。此事在当时造成很大影响。 B.皇上非常信赖王竑,时时委以重任,有时让其身兼多职。对王竑的工作,皇上常给 予较大自主权,让其自行处理。对王竑的意见,皇上也总是乐于采纳。 C.王竑十分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他见灾害频发,就主动向皇上进言,请求下令 责成众大臣自我反省,减轻百姓负担,不做那些无益于百姓的事情。 D.王竑很有胆略,办事干练。凤阳等地因为水灾,饿死了很多人。他冲破阻力,挽救老 百姓生命,不单是当地人受益,邻近地区的一些灾民也得到了救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5 分) 译文: (2)“民旦夕且为盗。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8—9 题。 辋川闲居 王维 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 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 青菰①临水映,白鸟向山翻。 寂莫於陵子②,桔槔方灌园。 [注]①青菰:俗称茭白,生于水中,叶如蒲苇。②於陵子:齐国高士陈仲子的号。据《高士 传》载:陈仲子认为其做官的史长不义,就带着妻子到了楚国,住在於陵,自号於陵子。楚 王听说他很贤德,派人聘请他做宰相,他就又逃到别处替人浇灌园子。 8.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5 分) 答: 9.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二、四联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孟子·告子上》) (2)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戴望舒《雨巷》) 不仁;失其所与 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 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块木板的存在方式 侯德云 新居比旧居敞亮多了,也雅致多了,这是我和妻子精心设计的结果,也是瓦工和木工师 傅们辛苦劳作的结果。住在里面,挺舒服 也有不太舒服的时候。每天进进出出,看见放在楼道拐角处的那条长凳,心里就有点不 太舒服 那条长凳,现在名义上是属于我家的。它原先只是一块木板,木板不是我家的,而是附 近一个建筑工地上的 这事我看还得从头说起,不然,大家都让我弄糊涂了。 装修房子一开始,我请来了瓦工。瓦工笑嘻嘻对我说:“东家,你能不能弄块木板来, 要厚一点,给我搭个桥,你看我施工不方便。” 哪弄呢?我犯了愁。我又不是开木匠铺的。 “喏”,瓦工指着窗外,“你到那儿看看,兴许能借一块来。” 窗外是一个整天叮叮当当的建筑工地,一座大楼正拔地而起 我硬着头皮去了那里,心里惴惴不安。人家能借么? 工地上有很多忙忙碌碌的人,我插进人空中,转了两圈,终于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一块 厚木板。足有两米长,两寸厚,稍有点腐,不过载一两个人没问题。我挺高兴,走近一个正 在筛沙子的人。 “师傅,我家装修房子,想借块木板用用,行么?” 那人看了我一眼,又低头干活 我以为他不同意,急忙追了一句:“最多用两天,用完了就还。” 这次他连头也没抬,仍然干着手中的活 我愣了半天,心想,这人是不是有毛病,不如换个人问问吧 这一换,就换了五六个人。怪了,没一个跟我搭话的。我有些茫然,这是怎么啦? 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头蹭了过来,压低了声音说:“小伙子,他们不会跟你搭话的。这活 儿,是包工不包料,用多少原料跟他们无关,他们既不能说借你,也不能说不借。你要用什 么,拿去就是了,跟谁也别打招呼。” 我半信半疑,扛起木板,走几步,四处望望。我看见有几个人向我扫了一眼,却没有一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孟子·告子上》) (2)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 。(戴望舒《雨巷》) (3) ,不仁;失其所与, ;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 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块木板的存在方式 侯德云 新居比旧居敞亮多了,也雅致多了,这是我和妻子精心设计的结果,也是瓦工和木工师 傅们辛苦劳作的结果。住在里面,挺舒服。 也有不太舒服的时候。每天进进出出,看见放在楼道拐角处的那条长凳,心里就有点不 太舒服。 那条长凳,现在名义上是属于我家的。它原先只是一块木板,木板不是我家的,而是附 近一个建筑工地上的。 这事我看还得从头说起,不然,大家都让我弄糊涂了。 装修房子一开始,我请来了瓦工。瓦工笑嘻嘻对我说:“东家,你能不能弄块木板来, 要厚一点,给我搭个桥,你看我施工不方便。” 哪弄呢?我犯了愁。我又不是开木匠铺的。 “喏”,瓦工指着窗外,“你到那儿看看,兴许能借一块来。” 窗外是一个整天叮叮当当的建筑工地,一座大楼正拔地而起。 我硬着头皮去了那里,心里惴惴不安。人家能借么? 工地上有很多忙忙碌碌的人,我插进人空中,转了两圈,终于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一块 厚木板。足有两米长,两寸厚,稍有点腐,不过载一两个人没问题。我挺高兴,走近一个正 在筛沙子的人。 “师傅,我家装修房子,想借块木板用用,行么?” 那人看了我一眼,又低头干活。 我以为他不同意,急忙追了一句:“最多用两天,用完了就还。” 这次他连头也没抬,仍然干着手中的活。 我愣了半天,心想,这人是不是有毛病,不如换个人问问吧。 这一换,就换了五六个人。怪了,没一个跟我搭话的。我有些茫然,这是怎么啦? 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头蹭了过来,压低了声音说:“小伙子,他们不会跟你搭话的。这活 儿,是包工不包料,用多少原料跟他们无关,他们既不能说借你,也不能说不借。你要用什 么,拿去就是了,跟谁也别打招呼。” 我半信半疑,扛起木板,走几步,四处望望。我看见有几个人向我扫了一眼,却没有一
个过来阻止的,就壮了胆,大步流星扛回了家。 想不到麻烦事还在后头。两天后,我又去了工地,还那块木板。我以为这是很简单的一 件事,就径直走到老地方,放下木板,对离我最近的一个人说了声:“师傅,这是我两天前 借的,现在还给你。” 那人扭过头,町了我一会儿,突然放开嗓门喊起来:“我没借你木板,快扛走!” 我顿时噎在那儿说不出话来 那个人的一嗓子,吸引来无数的目光。我看见一个披着工作服的人走了过来 “老胡,怎么回事?”披工作服的人声调很冲。 那个被称作老胡的人就急了:“队长,这人说在工地上借了一块木板,来还。可我没借 他,真的没借。不信,你问他!” 队长就看着我 我嗑嗑巴巴半天,也没说出句囫囵话来。 队长显然有点生气,回头朝那边的一群人嚷:“谁借给他的?” “没借。没借。 那边零零落落扬起了同一种声音。 队长白了我一眼:“你是不是弄错了?” 我 “扛走吧,扛走吧,别在这添乱。”众人催促我。 我气呼呼地把木板又扛了回来。心里直骂,真见鬼! 请来的木工师傅倒乐了,梆梆梆,一阵敲敲打打,给木板钉上四条腿,把它变成一条长 凳,派上了新的用场 于是这块不知来自哪座山哪棵树的木板,就以一条长凳的方式呆在我家里,直到装修结 束。后来,我嫌它碍手碍脚,就搬到楼道的拐角处。我知道,这肯定不是它的最终存在方 至于它的最终方式是什么,我无法预料,也懒得预料 这件事我琢磨过好长时间,最后总算明白了点什么。明白了,就叹一口气 我曾经把这事说给妻子听,她听完了,就狠狠地用手指点了一下我的脑门:“傻冒,既 然这样,为什么不再借点别的东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冬之卷》)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要“我”去弄木板的瓦工,原本就知道到别的工地弄块木板是件很简单的事,所以 才提出这个让“我”颇感为难的要求 B.这篇作品情节设计精当,有些看似无意的地方很具匠心,尤其是那个满脸皱纹的老 头,在全篇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C.如果不是那满脸皱纹的老头提醒,“我”就不会遭遇还木板时的种种尴尬。本文实际 是借一块木板的故事批评那老头。 D.“我”去还木板时,老胡说没有借给“我”木板,还着力辩解,对此,队长有些生 气,因为他认为老胡说的是假话。 E.文章结尾说以凳的形式放在楼道里肯定不是这块木板的最终存在方式,意在表明“我” 还在等待着把它还给人家的时机 (2)文章不以“我”借木板的经历开头,而是从住在新居中的矛盾心情说起,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个过来阻止的,就壮了胆,大步流星扛回了家。 想不到麻烦事还在后头。两天后,我又去了工地,还那块木板。我以为这是很简单的一 件事,就径直走到老地方,放下木板,对离我最近的一个人说了声:“师傅,这是我两天前 借的,现在还给你。” 那人扭过头,盯了我一会儿,突然放开嗓门喊起来:“我没借你木板,快扛走!” 我顿时噎在那儿说不出话来。 那个人的一嗓子,吸引来无数的目光。我看见一个披着工作服的人走了过来。 “老胡,怎么回事?”披工作服的人声调很冲。 那个被称作老胡的人就急了:“队长,这人说在工地上借了一块木板,来还。可我没借 他,真的没借。不信,你问他!” 队长就看着我。 我嗑嗑巴巴半天,也没说出句囫囵话来。 队长显然有点生气,回头朝那边的一群人嚷:“谁借给他的?” “没借。没借。” 那边零零落落扬起了同一种声音。 队长白了我一眼:“你是不是弄错了?” “我……” “扛走吧,扛走吧,别在这添乱。”众人催促我。 我气呼呼地把木板又扛了回来。心里直骂,真见鬼! 请来的木工师傅倒乐了,梆梆梆,一阵敲敲打打,给木板钉上四条腿,把它变成一条长 凳,派上了新的用场。 于是这块不知来自哪座山哪棵树的木板,就以一条长凳的方式呆在我家里,直到装修结 束。后来,我嫌它碍手碍脚,就搬到楼道的拐角处。我知道,这肯定不是它的最终存在方式, 至于它的最终方式是什么,我无法预料,也懒得预料。 这件事我琢磨过好长时间,最后总算明白了点什么。明白了,就叹一口气。 我曾经把这事说给妻子听,她听完了,就狠狠地用手指点了一下我的脑门:“傻冒,既 然这样,为什么不再借点别的东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冬之卷》)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要“我”去弄木板的瓦工,原本就知道到别的工地弄块木板是件很简单的事,所以 才提出这个让“我”颇感为难的要求。 B.这篇作品情节设计精当,有些看似无意的地方很具匠心,尤其是那个满脸皱纹的老 头,在全篇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C.如果不是那满脸皱纹的老头提醒,“我”就不会遭遇还木板时的种种尴尬。本文实际 是借一块木板的故事批评那老头。 D.“我”去还木板时,老胡说没有借给“我”木板,还着力辩解,对此,队长有些生 气,因为他认为老胡说的是假话。 E.文章结尾说以凳的形式放在楼道里肯定不是这块木板的最终存在方式,意在表明“我” 还在等待着把它还给人家的时机。 (2)文章不以“我”借木板的经历开头,而是从住在新居中的矛盾心情说起,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3)“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我”最后“总算明白了"什么呢?为什么“明白了,就叹一口气”?(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梁衡 既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禁烟英雄林则徐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人 可惜这个第一英雄刚在南海点燃销烟的烈火,就被发往新疆接受朝廷给他的处罚。怎 摆脱这种状况?最常规的办法是得过且过,忍气苟安,争取朝廷早点召回。特别不能再惹是 非,自加其罪。一般还要想方设法讨好皇帝,贿赂官员。这时内地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筹措银 两,准备按清朝法律为他赎罪。林则徐却断然拒绝:我没有任何错,这样假罪真赎,是自认 其咎,何以面对历史?他选择了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为国尽力 林则徐看到这里荒地遍野,便向伊犁将军建议屯田固边,先协助将军开垦城边的20万 亩荒地。垦荒必先兴水利,但这里向无治水习惯与经验,他带头规范,捐出私银,承修了 段河渠。这被后人称为“林公渠”的工程,一直使用了123年,直到1967年新渠建成才得 以退役。就像当年韩愈发配南海之滨带去中原先进耕作技术一样,林则徐也将内地的水利、 种植技术推广到清王朝最西北的边陲。他还发现并研究了当地人创造的特殊水利工程“坎儿 井”,并大力推广。皇帝本是要用边地的恶劣环境折磨他,用寂寞和孤闷郁杀他,他却在这 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 林则徐在伊犁修渠垦荒卓有成效,但就像当年治好黄河一样,皇帝仍不饶他,又派他到 南疆去勘察荒地。南疆沙海无垠,天气燥热,人烟稀少,语言不通。对皇帝而言,这是对他 的进一步惩罚,而在他,则是在暮年为国为民再尽一点力气。1845年1月17日,林则徐在 三儿聪彝的陪伴下,由伊犁出发,在以后一年内,他南到喀什,东到哈密,勘遍东、南疆。 他经历了踏冰而行的寒冬和烈日如火的酷暑,走过“车箱颠簸箕中粟”的戈壁,住过茅屋 毡房、地穴,风起时“彻夕怒号”、“毡庐欲拔”、“殊难成眠”,甚至可以吹走人马车辆 林则徐每到一地,三儿与随从搭棚造饭,他则立刻伏案办公,“理公牍至四鼓”,只能靠第 二天在车上假寐一会儿,其工作紧张、艰辛如同行军作战。对垦荒修渠工程他必得亲验土方 察看质量,要求属下必须“上可对朝廷,下可对百姓,中可对僚友”。别人十分不理解,他 是一戍边的罪臣啊,何必这样认真,又哪来的这种精神?说来可怜,这次受旨勘地,是皇帝 给的苦役,活得干,名分全无。他的一切功劳只能记在当地官员的名下,甚至连向皇帝写奏 折、汇报工作、反映问题的权利也没有,只能拟好文稿,以别人的名义上奏。这是何等的难 堪,又是何等的心灵折磨啊。但是他忍了,他不计较,能为国出力就行。整整一年,他为清
(3)“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 分) (4)“我”最后“总算明白了"什么呢?为什么“明白了,就叹一口气”?(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梁衡 既然中国近代史是从 1840 年鸦片战争算起,禁烟英雄林则徐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人。 可惜这个第一英雄刚在南海点燃销烟的烈火,就被发往新疆接受朝廷给他的处罚。怎么 摆脱这种状况?最常规的办法是得过且过,忍气苟安,争取朝廷早点召回。特别不能再惹是 非,自加其罪。一般还要想方设法讨好皇帝,贿赂官员。这时内地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筹措银 两,准备按清朝法律为他赎罪。林则徐却断然拒绝:我没有任何错,这样假罪真赎,是自认 其咎,何以面对历史?他选择了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为国尽力。 林则徐看到这里荒地遍野,便向伊犁将军建议屯田固边,先协助将军开垦城边的 20 万 亩荒地。垦荒必先兴水利,但这里向无治水习惯与经验,他带头规范,捐出私银,承修了一 段河渠。这被后人称为“林公渠”的工程,一直使用了 123 年,直到 1967 年新渠建成才得 以退役。就像当年韩愈发配南海之滨带去中原先进耕作技术一样,林则徐也将内地的水利、 种植技术推广到清王朝最西北的边陲。他还发现并研究了当地人创造的特殊水利工程“坎儿 井”,并大力推广。皇帝本是要用边地的恶劣环境折磨他,用寂寞和孤闷郁杀他,他却在这 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 林则徐在伊犁修渠垦荒卓有成效,但就像当年治好黄河一样,皇帝仍不饶他,又派他到 南疆去勘察荒地。南疆沙海无垠,天气燥热,人烟稀少,语言不通。对皇帝而言,这是对他 的进一步惩罚,而在他,则是在暮年为国为民再尽一点力气。1845 年 1 月 17 日,林则徐在 三儿聪彝的陪伴下,由伊犁出发,在以后一年内,他南到喀什,东到哈密,勘遍东、南疆。 他经历了踏冰而行的寒冬和烈日如火的酷暑,走过“车箱颠簸箕中粟”的戈壁,住过茅屋、 毡房、地穴,风起时“彻夕怒号”、“毡庐欲拔”、“殊难成眠”,甚至可以吹走人马车辆。 林则徐每到一地,三儿与随从搭棚造饭,他则立刻伏案办公,“理公牍至四鼓”,只能靠第 二天在车上假寐一会儿,其工作紧张、艰辛如同行军作战。对垦荒修渠工程他必得亲验土方, 察看质量,要求属下必须“上可对朝廷,下可对百姓,中可对僚友”。别人十分不理解,他 是一戍边的罪臣啊,何必这样认真,又哪来的这种精神?说来可怜,这次受旨勘地,是皇帝 给的苦役,活得干,名分全无。他的一切功劳只能记在当地官员的名下,甚至连向皇帝写奏 折、汇报工作、反映问题的权利也没有,只能拟好文稿,以别人的名义上奏。这是何等的难 堪,又是何等的心灵折磨啊。但是他忍了,他不计较,能为国出力就行。整整一年,他为清
政府新增69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林则徐真是干了一场“非份”之 事,他以罪臣之名,而行忠臣之事 林则徐还有一件更加“非份”的事,就是大胆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当勘地工作将 结東,返回哈密时,路遇百余官绅商民跪地不起,拦轿告状。原来这里山高皇帝远,哈密王 将辖区所有土地及煤矿、山林、瓜园、菜圃等皆霸为已有。数十年间竟无人敢管。林则徐接 状后勃然大怒,立判将土王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汉维农民耕种,并张出布告:“新疆与 内地均在皇舆一统之内,无寸土可以自私。民人与维吾尔人均在皇恩并育之中,无一处可以 异视。”各族人民奔走相告,生计无忧,民族和睦,边防巩固。他这是以罪臣之身又多管了 件“闲事”啊 林则徐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 位功臣。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本文抓住传主的业绩和品格,选择丰富典型的史料,通过叙述、描写、评议揭示其 特有的精神风貌 B.林则徐在勘地工作将结束返回哈密时,曾在当地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将土王占 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汉维农民。 C.文章第四自然段详细描写环境的恶劣和林则徐的艰苦行程,目的之一是反衬出林则 徐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的高贵品质和创建的丰功伟绩。 D.文章第三段说:“就像当年韩愈发配南海之滨带去中原先进耕作技术一样,林则徐 也将内地的水利、种值技术推广到清王朝最西北的边陲。”这是运用对比的手法,目的是突 出林则徐的这一功绩巨大。 E.本文在客观公正评价的同时,融入作者浓郁的情感,使传主的精神更好地感染读者 (2)本文主要是从哪两个角度来选材组材的?(除标点不超过10个字)(6分) (3)文章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林则徐升任两广总督后,曾在总督府衙题写了这样一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此联告诫人们:只有拥有大海一样宽广的胸襟,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只有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才能达到“壁立千仞”的境界。你是怎么认为的,请结合文章内 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政府新增 69 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林则徐真是干了一场“非份”之 事,他以罪臣之名,而行忠臣之事。 林则徐还有一件更加“非份”的事,就是大胆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当勘地工作将 结束,返回哈密时,路遇百余官绅商民跪地不起,拦轿告状。原来这里山高皇帝远,哈密王 将辖区所有土地及煤矿、山林、瓜园、菜圃等皆霸为已有。数十年间竟无人敢管。林则徐接 状后勃然大怒,立判将土王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汉维农民耕种,并张出布告:“新疆与 内地均在皇舆一统之内,无寸土可以自私。民人与维吾尔人均在皇恩并育之中,无一处可以 异视。”各族人民奔走相告,生计无忧,民族和睦,边防巩固。他这是以罪臣之身又多管了 一件“闲事”啊! 林则徐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 一位功臣。 ⑴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 ](6 分) A.本文抓住传主的业绩和品格,选择丰富典型的史料,通过叙述、描写、评议揭示其 特有的精神风貌。 B.林则徐在勘地工作将结束返回哈密时,曾在当地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将土王占一 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汉维农民。 C.文章第四自然段详细描写环境的恶劣和林则徐的艰苦行程,目的之一是反衬出林则 徐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的高贵品质和创建的丰功伟绩。 D.文章第三段说:“就像当年韩愈发配南海之滨带去中原先进耕作技术一样,林则徐 也将内地的水利、种值技术推广到清王朝最西北的边陲。”这是运用对比的手法,目的是突 出林则徐的这一功绩巨大。 E.本文在客观公正评价的同时,融入作者浓郁的情感,使传主的精神更好地感染读者。 ⑵ 本文主要是从哪两个角度来选材组材的?(除标点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⑶ 文章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⑷ 林则徐升任两广总督后,曾在总督府衙题写了这样一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此联告诫人们:只有拥有大海一样宽广的胸襟,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只有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才能达到“壁立千仞”的境界。你是怎么认为的,请结合文章内 容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母亲大学学的是冶金专业,后来一直从事相关工作。陈宁宁从小耳濡目染,明白了钢铁 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表演《天鹅湖》的演员们,动作娴熟,舞姿优美,对剧中人物的性格有深刻的理解,表 演得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 C.“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藍。”吟咏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谁不为春回大地后祖国 母亲多姿多彩的面貌而自豪! D.很高兴有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周末小聚,为了欢迎各位好友的光临,我们略备薄酒,借 花献佛,希望各位开怀畅饮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记者日前从相关会议上获悉,明年我国食品安全工作将进一步加大治理整顿力度, 严打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坚决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B.我们应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符合中国特点的互联网管理法律和法规,研究非法网 站的特点和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犯罪活动的特点。 C.虽然枸杞子具有很好的滋补和治疗作用,但并非适合所有的人服用,由于它温热身 体的效果相当强,正在感冒发烧的人最好别吃 D.今年3月25日,因为叙利亚没有签署阿盟提出的和平调解协议,阿盟拟定了对叙利 亚的一系列制裁办法,包括对叙利亚央行实施交易禁令。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排精美的纱隔、挂落、飞罩将室内分隔成南北两部分 中国旧俗,女眷不能在外客前露面,狭窄的北部就是专为女眷而辟 ①故布置十分讲究②并严格按制陈设③南部宽敞明亮 ④家具用材均选名贵楠木及具有天然图案的瘿木 ⑤供桌左右两把太师椅是上座,专为园主和上宾而设 ⑥旧时为宴饮会客之处 A.③⑥①④②⑤B.⑤④②③⑥①C.③①⑤⑥④②D.⑤②④①③⑥ 16.请根据下面提供的九篇交流论文的题目,推断出“浙江省第四届名校长论坛”的主 题。(要求:句式工整、对仗;不超15字)(5分) 《打造强势品牌学校》《校不在老,有特色才行》《以特色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创建特色 学校》《创特色·树品牌·促发展》《办学特色与特色办学》《学校特色教育及其支点》《实 施品牌战略,培养国际人才》《以新的教学理念创学校质量品牌》《特色就是品牌,品牌就 是资源》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分) 坚韧是大伞,助你抵挡挫折的风雨 坚韧是暖阳,助你融化困难的寒冰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母亲大学学的是冶金专业,后来一直从事相关工作。陈宁宁从小耳濡目染 ....,明白了钢铁 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B.表演《天鹅湖》的演员们,动作娴熟,舞姿优美,对剧中人物的性格有深刻的理解,表 演得出神入化 ....,令人叹为观止。 C.“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吟咏这脍炙人口 ....的诗句,谁不为春回大地后祖国 母亲多姿多彩的面貌而自豪! D.很高兴有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周末小聚,为了欢迎各位好友的光临,我们略备薄酒,借. 花献佛 ...,希望各位开怀畅饮!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 分) A.记者日前从相关会议上获悉,明年我国食品安全工作将进一步加大治理整顿力度, 严打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坚决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B.我们应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符合中国特点的互联网管理法律和法规,研究非法网 站的特点和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犯罪活动的特点。 C.虽然枸杞子具有很好的滋补和治疗作用,但并非适合所有的人服用,由于它温热身 体的效果相当强,正在感冒发烧的人最好别吃。 D.今年 3 月 25 日,因为叙利亚没有签署阿盟提出的和平调解协议,阿盟拟定了对叙利 亚的一系列制裁办法,包括对叙利亚央行实施交易禁令。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 分) 一排精美的纱隔、挂落、飞罩将室内分隔成南北两部分。 , , , , , ;中国旧俗,女眷不能在外客前露面,狭窄的北部就是专为女眷而辟。 ①故布置十分讲究 ②并严格按制陈设 ③南部宽敞明亮 ④家具用材均选名贵楠木及具有天然图案的瘿木 ⑤供桌左右两把太师椅是上座,专为园主和上宾而设 ⑥旧时为宴饮会客之处 A.③⑥①④②⑤ B.⑤④②③⑥① C.③①⑤⑥④② D.⑤②④①③⑥ 16. 请根据下面提供的九篇交流论文的题目,推断出“浙江省第四届名校长论坛”的主 题。(要求:句式工整、对仗;不超 15 字)(5 分) 《打造强势品牌学校》《校不在老,有特色才行》《以特色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创建特色 学校》《创特色·树品牌·促发展》《办学特色与特色办学》《学校特色教育及其支点》《实 施品牌战略,培养国际人才》《以新的教学理念创学校质量品牌》《特色就是品牌,品牌就 是资源》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6 分) 坚韧是大伞,助你抵挡挫折的风雨; 坚韧是暖阳,助你融化困难的寒冰;
坚韧是云梯,助你攻破失败的堡垒。 仿写: 六、作文(60分) 18、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令人感慨迷惘。尽管世上不尽如人意之处不可胜 数,但是我们的生活从来不缺少美,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会产生令人感动的人与事。高尔斯华 绥的小说《品格》、杨绛的散文《老王》亦曾向我们展示了“底层人的光芒”。请你以“总有 种让人感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注意】1.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如“品行”“细节”“情感”“美好”“善举”“操守”等, 再写作 2.可选择写记叙文或议论文,自主立意,不得抄袭与套作
坚韧是云梯,助你攻破失败的堡垒。 仿写: 六、作文(60 分) 18、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令人感慨迷惘。尽管世上不尽如人意之处不可胜 数,但是我们的生活从来不缺少美,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会产生令人感动的人与事。高尔斯华 绥的小说《品格》、杨绛的散文《老王》亦曾向我们展示了“底层人的光芒”。 请你以“总有一 种 让人感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注意】1.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如“品行”“细节”“情感”“美好”“善举”“操守”等, 再写作。 2.可选择写记叙文或议论文,自主立意,不得抄袭与套作
参考答案 1.D(最早和最深刻的渊源是庄子“无已、无我、无欲、无碍”的放达态度,而非老庄要求超脱尘世纷扰的思想。) 2,D第三段开头表明马远作画是“很有选择”地“经营”,产非可以随意而为的。 3.A(根据第四段可知空灵美是无法渣晰把握的。 4.D族:把…灭族。) 5.D②②表明皇上对王竑信任与重用。③表明王竑为了百姓不昔担责的精神。) 6.A打死马顺、毛贵等人时,邮王还没有“执掌”朝政,而只是“代理”,这从第一段“摄朝”及第二段开头“王即帝位 可以看出来;毛贵是蓄张,还是收敛,文中没有述及。) 7.见“参考译文”中画线部分。[(1)译出大意给2分;“报”“振”“之”译对各给1分。)译出大意给2分:“且”“ “脱”译对各给1分。] 【参考译文】 王竑,字公度。正统四年考中进士。英宗巡幸北方,郕王在午门代理朝政,群臣以误囯罪弹劲王振。读弹劾文书时群 臣还跪在地上没有起来,郡王让大臣们出去待命。众人都伏在地上哭泣,请求诛灭王振家族。锦衣指挥马顺是王振的同党, 厉声呵斥进言的人离去。王竑十分愤怒,抓住马顺的头发大吼道:“你们这群奸党,罪当杀头,现在还敢这样!”一边骂一 边咬他的脸,众人一起揍他,马顺马上被打死了。王感到害怕,急忙起身入宫,王竑率领群臣跟在王后面。邯王令宦 官金英询问他们想说什么,王竑说:“宦官毛贵、王长随也是王振的同党,请按法律处置他们”郎王命令叫出他们两人 众人又打死了他们。当时,王竝的声名震动天下,郦王也因心事很看重王竑 郕壬登上帝位后,也先侵犯京师,命令王竑与王通、杨善守卫京城,提升任竑)为右佥都御史,统领毛福寿、高礼的 军队。寇贼败退,诏令与都指挥夏忠等人镇守居庸关。王竑到任后,精简士兵和马匹,修缩险要的关塞,弹动不称职的将 帅,营垒焕然一新 景泰元年八月,王竑因疾病回朝。不久,命令同都沓金事徐恭管理漕运,治理通州至徐州的运河。第二年冬天,命令 王竑兼巡抚淮、扬、庐三府和徐、和二州,又命令兼管两淮的盐税。 四年正月,因灾害接连岀现,正是春天却很寒冷,王竑进言说:“下令责成众臣彻底自我整治反省,减少刑罚减轻赋 税,取消无益的工程,严禁无功的赏赐。”并且自承罪过请求秤职。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下令反省,征求直率的谏言。 此前,凤阳、淮安、徐州发大水,路上馕死的λ接连不断。王竝上硫报旹,还未等到笞复,就开仓救济灾民。这时山 东、河南来求饭吃的饥民一齐涌来,仓库的粮食不够供给。只有徐州广运仓有多余的粮食,王竑想把这些粮食全部发放, 主管官员不答应。王站前去告诉他说:“老百姓眼看马上就要成为盗贼。如果不听从我的话〔开仓发粮),今后一旦有变 将首先杀了你,然后我自己请求死罪。”中官畏惧王竑的威名,不得已而听从了他。王竑于是自我弹劾壇自行事的罪过饼 进言说:“广运仓储藏的粮食仅能维持三个月,请命令判处死罪以下的罪犯,必须在受灾地区变纳粮食为自己赎罪。”皇帝 又命令侍郎邹干携带资金飞驰赶往,听任他自行处理。王竑于是亲自巡行散发救济,粮食不够,就命令沿淮河上下的商船, n根据船的大小出米,保全救活一百人十五万多人 8.这两句诗勾画出了一幅鲜明的辋川风景图:青翠的茭白掩映在清冽的水中,白鸟殿翅翻飞于苍茫的 山间。(2分)青菰、绿水与白鸟相互映衬,色彩鲜明:前一句写静景,后一句写动景,动静结合。(答出 “动静结合”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除了“对比映衬、动静结合”以外,答对偶的也给1分。) 9.本诗表达了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厌倦之情。(2分)第二联的“时倚”、“远看”再现了诗从 安逸洒脱、怡然自乐的心情。(2分)尾联以於陵子自况,暗示了自己隐居的原因。(2分) 11.(1)选B给3分,选A给2分,选c给1分:选D、E不给分。(C.本文内涵相当丰富,不只是在 那老头。D.从上下文看,队长生气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认定老胡说了假话,而是因为有人还木板生 了事端。E.文中找不到“我”还在等待着把它还给人家的时机这一信息。) (2)这样写避免了作品的平直,呆板,无趣。“我”住在新居的矛盾心情,使作品产生了悬念,很吸引人, 让人生出强烈的阅读兴趣,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也更强化了这块木板所反映出的不同寻常的意义,引 (3)“我”是一个正直、善良,办事有原则,讲信誉的人。“我”思想纯真,一点也不世故:对社会上的 些不良习气知之甚少,完全没有油滑之气
参考答案 8.这两句诗勾画出了一幅鲜明的辋川风景图:青翠的茭白掩映在清冽的水中,白鸟殿翅翻飞于苍茫的 山间。(2 分)青菰、绿水与白鸟相互映衬,色彩鲜明;前一句写静景,后一句写动景,动静结合。(答出 “动静结合”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给 3 分,除了“对比映衬、动静结合”以外,答对偶的也给 1 分。) 9.本诗表达了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厌倦之情。(2 分)第二联的“时倚”、“远看”再现了诗从 安逸洒脱、怡然自乐的心情。(2 分)尾联以於陵子自况,暗示了自己隐居的原因。(2 分) 10. 三、11.(1)选 B 给 3 分,选 A 给 2 分,选 c 给 1 分;选 D、E 不给分。(C.本文内涵相当丰富,不只是在 批评那老头。D.从上下文看,队长生气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认定老胡说了假话,而是因为有人还木板生 出了事端。E.文中找不到“我”还在等待着把它还给人家的时机这一信息。) (2)这样写避免了作品的平直,呆板,无趣。“我”住在新居的矛盾心情,使作品产生了悬念,很吸引人, 让人生出强烈的阅读兴趣,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也更强化了这块木板所反映出的不同寻常的意义,引 人深思。 (3)“我”是一个正直、善良,办事有原则,讲信誉的人。“我”思想纯真,一点也不世故;对社会上的一 些不良习气知之甚少,完全没有油滑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