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医学院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预防医学 授课题目 疾病分布的描述 授课对象 2012级本科各专业、2014级专升本 1. 三间分布 10分钟 2.介绍资料 10分钟 时间分配 学生分析讨论 90分钟 4. 小结 10分钟 掌握疾病分布描述的意义及方法。 课时目标 2.了解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特点及防制措施。 授课重点 疾病分布的描述一一“三间分布” 授课难点 疾病分布描述的意义 授课形式 小班实验课教学 授课方法 讲授、分析、讨论 参考文献 《卫生学与流行病学实验指导》 2. 《流行病学》(第6版) 1 描述该地肾病综合症出血热“三问”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影响分布的 思考题 2. 该县肾病综合症出血热“三间”分布的描述对本病的病因探讨有何 帮助? 3.你认为要预防和控制该县肾病综合症出血热的发生应从哪些方面 入手? 教研室主任(签字) 课程负责人(签字) 教研室主任 及课程负责 人签字 年月日 年月 日
实验五疾病分布的描述 一、实习目的 1.掌握对原始发病或死亡资料的分组整理和归纳方法 2.学会疾病分布的流行病学描述方法 3.学会用群体的观点对疾病的分布进行观察和分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总结归纳出进行疾病三间分布描述的方法以及研究 意义。 三、基本理论(复习): (一)疾病的“三间”分布 流行病学研究可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在 不同的地区、时间和人群中(简称“三间”分布)的颜率与分布的现象,这就是 疾病的分布。 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动 地区分布国家间及国家内分布:城乡分布:地区性、外来性 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种族、民族、婚姻状况、宗教信仰、行为 疾病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 描述疾病的分布是流行病学基础方法之一,许多重要的流行病学成就多是 从分布的研究开始的。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在于: 1.它是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和探索疾病病因的基础。因为疾病分布特征受病 因所左右,所以它可为疾病的研究提供病因线索: 2.通过对疾病分布的描述,可帮助我们认识疾病流行的基本特征,这是临床 诊断所依据的很有价值的一个重要信息。 3.对疾病分布规律及其决定因素的分析有助于为合理地制定疾病的防制、保 健策賂和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疾病的发生往往受人们居住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各种疾病的发生都 因各种原因或多或少地存在若地区差异。疾病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特点,反映了致病因子在这 些地区作用的差别。因此研究疾病的地区分布常可对疾病的病因或流行因素提供线索,有助 于制定防治对策。 疾病在人群中的现象不是恒定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疾病的时间分布变 化反映了病因和流行因素的变化,分析疾病的时间变化可以了解疾病的流行动态,有助于验 证可能的致病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为制定疾病防制措施提供依据。疾病的时间分布形式可分
为四种类型: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 疾病的发病率常随人群的不同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种族、民族、婚姻状况等不 同而有差异。有些特征是固有的,如性别、种族,有些可随时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如年 龄、职业等。许多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与这些特征的变化有关。研究疾病在不同 人群中的分布特征,可以帮助人们确定危险人群、探索病因及流行因素。 (二)疾病频率和死亡频率的测量 ,发病率(incidence rate):指一定时期内某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常用于急性病) 2.罹患率(attack rate):与发病率一样是测量新发病例的指标,但它通常用于衡 量小范围、短时间新发病例的频率。(专用于爆发和流行) 3.患病率(prevalence rate):也称”现患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 旧病例数所占的比重,可分为时点患病率和期间患病率。(常用于病程长的慢 性病的流行状况的描述) 4.总死亡率(mortality rate):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总死亡人数与在该人群同期 平均人口数之比。多采用10万分率表示。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死亡专率(specific death rate):按年龄和其他人口组成成份的性别、种族、职 业计算的死亡率。 5.病死率(fatality rate):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 例。通常用于病程短的急性病,以衡量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反应医疗水平和诊 断能力。 (三)疾病的流行强度 1.散发(sporadic):指某病发病人数不多,病例间无明显的相互传播关系,或在 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 2.流行(epidemic)):某地区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3.爆发(outbreak):在集体单位或小居民区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病例的现象。 所谓段时间主要是指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 4.大流行(pandemic):某病的发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人口比例大,在短区 内可以越过省界、国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性流行。 四、实际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 颖上县位于我国安徽省北部。该县地势平坦,属平原地区。全县北部地势略 高,南部地势略低,有颗河从该县境内东西穿过,南部有淮河与邻县相交界。全 年降水多集中在秋季,秋季降水量的多少往往影响淮河水位的升落,如淮河水位
上涨,湖泊倒灌,湖水四溢,农田受淹,严重影响秋收秋种,该县主要为旱地作 物,夏收以冬小麦为主,秋收以豆类为主。农民因为建筑材料比较缺乏,秋收多 在野外搭建人字形工棚野外露宿。该县肾病综合征出血热自1958年发病率例数 突然增加,因而引起当地卫生防疫部门的重视,由某医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协同 当地防疫站对该县的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结果的归纳整理 1、 疾病按时间分布情况 表1颍上县1961-1962年肾病综合征出血热按月分布情况 月份 8 91011 12 123456 7合计 病例数 0 015271754304542230001423 构成比%0.000.001.0519.0452.9921.363.791.550.210.000.000.00 600 500 0 89101112 234567 上县1961-1962年肾病综合征出血热核月分布情况 分析:从直方图中可以看出,该县此次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高峰主要在 1961年11月到1962年1月,占总病例数的93.9%,具有严格的季节性。肾病综 合征出血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2月,因此此次病的发生应与1961年秋天(9-10 月)人们的农业劳动以及当地黑线姬鼠的繁殖有密切关系。 2.疾病按地区分布情况表2 颍上县各区肾病综合症出血热发病情况 (1961.8-1962.7) 区编号 人口数 发病人数 发病率(1/万) 1 49471 745 150.59 64298 231 35.93
50625 33 6.52 4 71061 18 2.53 5 75289 102 13.55 6 46149 12 2.60 21069 20.41 67601 > 1.04 9 76588 10 1.31 10 67112 0 0.00 分析:安徽颖上县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的地区分布中发现南部的1号区发病率 最高,其次是2、7、5号区的,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这几个区瀕临淮河,地势 低洼,淮河水位上涨时,这两个公社为内涝区,在干早年代,洼地变成可耕地, 1961年秋天大旱,注地耕作面积扩大,秋粮丰收,致使野鼠密度增加,鼠间带 毒率亦升高,秋收期间,农民在洼地搭简易窝棚,户外露宿,与野鼠接触频繁, 导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 3.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 表3颍上县1961-1962年肾病综合症出血热年龄性别发病和死亡情况 年龄组 性别 人口数 发病例数死亡人数 发病率病死率 (1/万) (%) 0 62399 12 8 1.92 66.67 33339 3 3.90 38.46 10 男 81006 6 15.30 4.84 女 70151 52 5 7.41 9.61 20- 63566 290 45.62 8.62 女 53146 6 16.18 13.95 30 46475 236 50.77 10.17 34095 74 21.70 16.22 40 34341 20 32.03 18.18 34095 8 10.55 22.22 50 29028 17.91 9.62 2459 19.51 8.33 60以上 男 22376 13 1 5.81 7.69 红 23133 6 6.92 12.50
一男 ……女 20 40 50 颖上县1961-1962年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 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该并在人群中分布特点是:高发年龄20-50岁,男性高 于女性。这主要与感染机会不同所致。秋收期间在野外露宿的多为男性青壮年 (三)分析讨论 1.描述该地肾病综合症出血热“三间”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影响分布的因素。 2.该县肾病综合症出血热“三间”分布的描述对本病的病因探讨有何帮助? 3.你认为要预防和控制该县肾病综合症出血热的发生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HFRS流行特征: 三个环节: 传染源 小型啮齿动物 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 传播途径接触感染、呼吸道传播、消化道感染、螨媒传播、垂直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 两个因素: 1.自然因素:本病分布与地势有关,疫源地多在地势低洼潮湿地带,土壤干 湿状况与本病的分布有关。 2.社会因素:野鼠型出血热常发生在秋收期间,与农民秋收看场户外留宿有 关,住在临时工棚中,容易发生感染 HFRS预防: 由于本病具有多宿主、多传播途径、多流行类型及受自然、社会因素影响 较大等特点,加之目前尚缺乏针对本病个别环节的有效措施及特异性疗法,因此 目前应采用以灭鼠为主的综合性措施。 1,灭鼠防鼠灭螨防螨
2.加强防护措施凡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容易与带毒宿主接触的人群均应采 取重点防护。农民、地质工作者、野外露营者、大白鼠的饲养人员及科研人 员、EHF病人的家属及医护人员…。 3.野外工地预防措施:(1)凡大规模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等野外活动前,应查 明该地寄望有无本病发生,又无本病宿主和媒介,是否带毒等,以便及早采 取措施。(2)野外施工的民工或工人尽可能地住民房,或无可能而需要搭建临 时工棚时,应选择地势高、向阳、干燥的地方。搭建之前进行一次灭鼠。应 搭建“介”字型工棚,严禁搭建“人”字型工棚。工棚内尽可能做到宽敞、 明亮。睡高铺,不要睡地铺。(3)室内应保持卫生,勿乱扔剩菜、剩饭,不吃 有可能被鼠类污染的食物,注意个人卫生,开展经常灭鼠活动 4.监测:疫源地和疫区监测:人间疫情监测:动物疫情监测:控制措施的效果 监测。 5.疫苗的研制 五、背景知识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 HFRS病毒首先由韩国李镐汪等在1978年从该国疫区捕获的黑线姬鼠肺组织中分离出, 并根据分离地点称为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此后各地相继从不同动物及病人体内分离 出许多株病毒,现国际上通称为HFRS病毒。 我国是HFRS疫情最严重的国家,自本世纪30年代首先在黑龙江省孙吴县发现此病后, 疫区逐渐扩大,现已波及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自80年代中期以来,年发病人数超过 10万,病死率为3~5%,有的地区高达10%。 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我国各疫区HFRS病毒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此病有明显的地 区性和季节性,这种地区性和季节性与鼠类的分布与活动有关。I型HFRS发病多集于秋冬 之间,Ⅱ型则多集中于春夏之间。HFRS的传播途径尚未完全肯定,认为可能的途径有3类 5种,即动物源性传播(包括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伤口3种途径)、虫媒传播和垂直传播。 其中动物源性传插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即携带病毒的动物通过唾液、尿、类排出病毒污染环 境,人或动物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摄入或直接接触感染动物受到传染。螨类也可能是一病的 传播媒介。 「流行病学] (一)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姬鼠属(主要为黑线姬鼠)、大鼠 属(主要为褐家鼠、大白鼠)、鼠(棕背、红背)、田鼠屈(主要为东方田鼠、仓鼠属(主 要为黑线仓鼠)和小鼠属(小家鼠,小白鼠)。我国已查出30种以上动物可自然携带本病 毒,除啮齿动物外,一些家畜也携带V,包括家猫、家兔、狗、猪等,证明有多宿主性。 这些动物多屈偶然性携带,只有少数几个鼠种从流行病学证明为本病的传染源,其中在我国 黑线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褐家鼠为城市型(日本、朝鲜)和我国家眼
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我国林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至于其它携带本病毒的 鼠类在流行病学上的作用,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播途 主要传括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睡液、尿、便排出 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目前认为其感染方式是多途径的,可有以下几种: 1,接触感染由带毒动物咬伤或感染性的鼠排泄物直接接触皮肤伤口使病毒感染人。 2.呼吸道传播以鼠排泄物尘埃形成的气溶胶吸入而受染。 3.消化道感染经受染鼠排泄物直接污染食物吃后受到感染。最近有报告在实验动物进 行经口喂以带V的食物感染成功的例据。 4,媒传我国已查见革螨人工感染后一定时间内可在体内查到病毒,并可经卵传代。 从恙螨也可分离到V,因此螨类在本病毒对宿主动物传播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5,垂直传播 (三)人样易感性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在野鼠型多为3一%以 一般吉年发病率高。一次成染发 病罕见 (四)流行特征 1.病型及地区分布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北部和中部地区,包括日本(城市 型及实验动物型均为大鼠型EFV引起)、朝鲜(城市型、野侃型、实验动物型)、苏联远 东滨海区(野鼠型)及我国(野鼠型、家鼠型、实验动物型),正常人群血清中发现 血清型病毒抗体的地区遍及世界各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沿海港口城市的大鼠(多为褐家 自然携带EFV抗原及/或抗体,表明它们具有世界性分布,特别是在沿海城巾大鼠中扩散传 播,因此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在我国经病原学或血清学证实26个省市自治区,近年来件随家鼠型的出现,疫区也迅 速蕊证,并向在大、中城市、沿海港口扩散已成为一个亚重而急待解决的问预」 近年在东欧巴尔干半岛各国发生一种类似亚洲的野鼠型EF重型FS,病死率高达19 30% 重型FS先发现于保加利亚,近年在 南斯 脂相继经血清学证实 有重型的发生或流行。在欧洲的比、荷、英、法还发生由大白鼠引起的实验动物型HFRS, 其病原属家鼠型EFV。 HPS流行病学分型与前述病原学分型密切相关。由于几种宿主携带的病毒抗原性不同, 而将FS分为不同血清型,而不同宿主鼠种由于习惯不同又构成不同的流行型。区分为野 银型 家鼠型及实验动物型。欧洲重型FS由黄颈姬鼠传插,也是野鼠型,病原为V型病 2,季节性全年散发,野鼠型发病高峰多在秋季,从10月到次年1月,少数地区春夏 间有一发病小高峰。家鼠型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初,从3月到6月。其季节性表现为与鼠类 繁殖、活动及与人的活动接触有关。 3.人群分布:年龄20-50岁高发:性别:男>女:职业:农民、水利建设民工、军人 野外工作者、实验人员、灭鼠人员等 (五)流行因素: 2.自然因素:本病分布与地势有关,疫源地多在地势低法潮湿地带,士壤干湿状况与本 病的分布有关 3.社会因素:野鼠型出血热常发生在秋收期间,与农民秋收看场户外留宿有关,住在临 时工橱中,容易发生感染 [预防]
应在疫区反复深入开展以灭鼠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将鼠的密度控制在1一2%以下。 (一)监测是卫生部门防治疾病的耳日,本病流行病学监测包括: 1.人间疫情监测包括及时掌握疫情,分析疫情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提供依据,疫情登记要详细 必要时应进行个案调查和采血检查抗体,以核实疫情。 2.鼠间疫情监测逐渐查清疫区和非疫区宿主动物的种类、分布、密度和带毒率。并进 行宿主动物带毒率的动态调查,监测地区:重要城市、港口和交通要道等。监测时间:在本 病高蜂前进行。监测对象和数量:家鼠、野鼠各100只以上,实验用大白鼠等也要定期检查。 (二)灭鼠、防鼠是预防本病关键的措施。 1.灭鼠以药物毒杀为 ,应在鼠类繁殖季节(3一5月)与本病流行季节前进行。采 用毒鼠、捕鼠、堵鼠洞等综合措施,组织几次大面积的灭鼠。 2.防鼠挖防鼠沟,野营,工地应搭高铺,不宜睡下铺:保存好粮食及食物:整顿环境, 以免鼠类窝藏。 (三)灭黄、防黄在秋季灭鼠可同时用杀虫剂进行灭螨,主要杀灭部队经常活动地区 的游离螨与鼠洞内螨。防螨应注意:①不坐卧于稻草堆上:②保持室内清洁,晒与拍打铺 草:®清除室内外草堆、柴堆、经常铲除周围杂草,以减少螨类草生所和叮咬机会:①亦可 用5%敌敌畏溶液喷晒衣服开口处,有效时间约半日。 (四)疫苗应用的展望目前国内外正在研究并取得较大进展的疫苗可分为二类,一种 鼠脑纯化疫苗,另一种是细胞培养疫苗:另外还有减毒活疫苗和基因重组疫苗也在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