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毁》 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汤益明 深度鉴赏 古今对比,褒贬鲜明 《原毁》译文颂扬了“古之君子”对人对己的正确做法,同时批判了“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错 误行为孰是孰非,褒扬贬抑,不取含蓄委婉的措辞,而以直截了当的方式表达,旗帜鲜明文 章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来强化这种是非褒贬的态度,对比成为其主要说理的方法文中围绕 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一对对立形象,在责己和待人两方面进行对比这里说的“今之君子 应该的带引号的君子,如同鲁迅笔下的“正人君子”,这样使文章就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构成贯穿全文的对比古之君子,责备自己很严格很周全,要求很高, 对待别人很宽容很随和,毫不苛求;今之君子,要求自己很低,而要求别人却很苛刻文章提 出了“重周、轻约、详廉、怠忌”,八字立说,逐项对比通过对比,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的形 象就很鲜明,也就无需下一定评了 文章开头先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这是“古之君子”的特征,也 是这一段的论点责己和待人是论题并列的两个方面,因而论证也从此入手先论“责己”文章以 向来被古人尊为圣君或圣贤的舜和周公作为例证,这就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因为列举的是 楷模,是人们无可非议的典范然而这两人的情况又少有差别,舜取其“仁义”,周公取其“多 才多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德才并举“古之君子”摈弃自身那些不如他们的缺点,努力接近 他们的道德行为规范,这便是“责己重以周”的具体表现接着谈“待人也轻以约”“取其一不责 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对他人缺点应有这样的态度,而对他人的优点,则唯恐他们做了 好事而得不到自己应得的利益事实上,做一件好事并不难,拥有一技之长亦是很容易的事 可对别人来说,能做到这些“亦足矣”,这便是“待人轻以约”的具体表现以上就是古之君子“责 己”与“待人”的态度,然而对本文来说却非主题,是陪衬,是客体,因为本文要探求谤毁本 源的对象是“今之君子”的态度,那才是主题和主体所以第二段马上立即转到对“今之君子 的表现的分析上来 文章第二段,用一个“今之君子则不然”的对比直截了当的揭示了“今之君子”的态度这里我们 要留心的是,文章前面谈“古之君子”的态度时用的是“责己”与“待人”;而现在谈“今之君子 措辞却作了一个颠倒,变在“责人”、“待己”看起来是一字之差,但表现恰好相反,这样对比 鲜明,给论证提供了便利:论证中只需陈清“今之君子”与“古之君子”的态度相互悖离即可从 对人的缺点来说,古之君子是“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今之君子是“举其一不 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从对人的优点来说,古之君子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 利”;今之君子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等等由此得出结论: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 的实质是“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甚至对自己比 对一般人的要求还低,而对他人却拿圣人的标准来衡量当然,这种人连对自己也谈不上尊重, 更何况他人呢行文至此,在充分摆事实、讲道理之后,古今对比鲜明,作者的情感褒贬清楚 文章不仅有这样的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对比,还有以“某良士”、“某非良士”的一反一正的 试语”相对比,甚至把对比和一定的形象性描写结合起来,揭露的作用更鲜明尖锐逐项对比, 使问题的正反两面都得到淋漓尽致的的阐发,是非清楚,曲直分明,不仅增强了论证力量, 而且使作者的爱憎褒贬的情感也愈显强烈 二金章玉句 1、理解 【原句再现】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题目设计】这句话如何理解,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周密,他要求别人宽容而简约这句话揭示了古
《原毁》 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 汤益明 一.深度鉴赏 古今对比,褒贬鲜明 《原毁》译文颂扬了“古之君子”对人对己的正确做法,同时批判了“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错 误行为孰是孰非,褒扬贬抑,不取含蓄委婉的措辞,而以直截了当的方式表达,旗帜鲜明文 章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来强化这种是非褒贬的态度,对比成为其主要说理的方法文中围绕 “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一对对立形象,在责己和待人两方面进行对比这里说的“今之君子” 应该的带引号的君子,如同鲁迅笔下的“正人君子”,这样使文章就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构成贯穿全文的对比古之君子,责备自己很严格很周全,要求很高, 对待别人很宽容很随和,毫不苛求;今之君子,要求自己很低,而要求别人却很苛刻文章提 出了“重周、轻约、详廉、怠忌”,八字立说,逐项对比通过对比,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的形 象就很鲜明,也就无需下一定评了 文章开头先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这是“古之君子”的特征,也 是这一段的论点责己和待人是论题并列的两个方面,因而论证也从此入手先论“责己”文章以 向来被古人尊为圣君或圣贤的舜和周公作为例证,这就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因为列举的是 楷模,是人们无可非议的典范然而这两人的情况又少有差别,舜取其“仁义”,周公取其“多 才多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德才并举“古之君子”摈弃自身那些不如他们的缺点,努力接近 他们的道德行为规范,这便是“责己重以周”的具体表现接着谈“待人也轻以约”“取其一不责 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对他人缺点应有这样的态度,而对他人的优点,则唯恐他们做了 好事而得不到自己应得的利益事实上,做一件好事并不难,拥有一技之长亦是很容易的事, 可对别人来说,能做到这些“亦足矣”,这便是“待人轻以约”的具体表现以上就是古之君子“责 己”与“待人”的态度,然而对本文来说却非主题,是陪衬,是客体,因为本文要探求谤毁本 源的对象是“今之君子”的态度,那才是主题和主体所以第二段马上立即转到对“今之君子” 的表现的分析上来 文章第二段,用一个“今之君子则不然”的对比直截了当的揭示了“今之君子”的态度这里我们 要留心的是,文章前面谈“古之君子”的态度时用的是“责己”与“待人”;而现在谈“今之君子” 措辞却作了一个颠倒,变在“责人”、“待己”看起来是一字之差,但表现恰好相反,这样对比 鲜明,给论证提供了便利:论证中只需陈清“今之君子”与“古之君子”的态度相互悖离即可从 对人的缺点来说,古之君子是“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今之君子是“举其一不 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从对人的优点来说,古之君子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 利”;今之君子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等等由此得出结论: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 的实质是“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甚至对自己比 对一般人的要求还低,而对他人却拿圣人的标准来衡量当然,这种人连对自己也谈不上尊重, 更何况他人呢行文至此,在充分摆事实、讲道理之后,古今对比鲜明,作者的情感褒贬清楚 文章不仅有这样的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对比,还有以“某良士”、“某非良士”的一反一正的 “试语”相对比,甚至把对比和一定的形象性描写结合起来,揭露的作用更鲜明尖锐逐项对比, 使问题的正反两面都得到淋漓尽致的的阐发,是非清楚,曲直分明,不仅增强了论证力量, 而且使作者的爱憎褒贬的情感也愈显强烈 二.金章玉句 1、理解 【原句再现】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题目设计】这句话如何理解,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周密,他要求别人宽容而简约这句话揭示了古
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是“古之君子”的表现特征,也是这一段的中心论点责己、待人是论 题并列的两个方面,论证也从此入手表现了作者对古之君子褒扬的情感 【点拨】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句子的语段中的位 置,以及句子本身的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入手全面理解意思,切实评价作用 2、分析 【原句再现】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题目设计】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 么? 【参考答案】说明了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作出 反应,而是按照与某一个人的关系而定,应者(要好的人、无利害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 不应者表现不一样后果是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一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点拨】分析重点词句的作用,要结合上下文,全面把握句子意思 3、鉴赏 【原句再现】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题目设计】这句名言道出了怎样的一种人生哲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事情办成了,诽谤跟着就来:品德高尚了,毁誉随之而至德 行品格高出别人,广大群众必然另眼和腹诽三国时李康有名言: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句话道出了成功者更容易遇到非难的辩证法作 文一名中学生,应该把追求成功作为自己的前进动力,把培养高尚品质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 不要因为别人的毁谤就裹步不前 【点拨】这句话指出了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作为学生应该知道在取得成功之后有可能会招 来的非议,但是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一些非议而阻挡了自己追求的步伐 三修辞探索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和排偶修辞手法的运用关于对比,已经在“深度鉴赏”了有详细的说 明,这里着重说说排偶文中有的是工整严谨的对偶句,如“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 约”;有的是略有变化的对偶句式,如“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不仅单句对 偶,而且复句对偶不仅用对偶,还用排比如“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 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可以说全篇几乎都是对偶和排比句式敷衍而成的这样错综 配合,庄重中显活泼,统一中见多样,一致中有变化,不拘一格,避免语言的呆滞平板,富 于魅力,也增加了说理的力量 四出口成章 1、点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间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为 什么韩愈把“舜”和“周公”作为最高典范? 【点评】韩愈有一个道统,他在《原道》里写得很清楚:“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 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 焉”舜是有名的道德高尚的人,周公是有名的有才干的人,韩愈在散文创作上复古,也导源 于政治见解上崇尚他儒家道统里的一些人物“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舜” 是仁义之人,韩愈在《原道》里解释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韩愈对周公有过 段赞词:“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当是 时,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后二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古之 君子”,把“大圣人“舜”和“周公”作为学习的榜样,既仰其德又奉其才,《诗》曰:“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即是对“古之君子”悉心成才的形象写照
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是“古之君子”的表现特征,也是这一段的中心论点责己、待人是论 题并列的两个方面,论证也从此入手表现了作者对古之君子褒扬的情感 【点拨】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句子的语段中的位 置,以及句子本身的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入手全面理解意思,切实评价作用 2、分析 【原句再现】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题目设计】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 么? 【参考答案】说明了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作出 反应,而是按照与某一个人的关系而定,应者(要好的人、无利害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 不应者表现不一样后果是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点拨】分析重点词句的作用,要结合上下文,全面把握句子意思 3、鉴赏 【原句再现】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题目设计】这句名言道出了怎样的一种人生哲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事情办成了,诽谤跟着就来;品德高尚了,毁誉随之而至德 行品格高出别人,广大群众必然另眼和腹诽三国时李康有名言: 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句话道出了成功者更容易遇到非难的辩证法作 文一名中学生,应该把追求成功作为自己的前进动力,把培养高尚品质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 不要因为别人的毁谤就裹步不前 【点拨】这句话指出了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作为学生应该知道在取得成功之后有可能会招 来的非议,但是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一些非议而阻挡了自己追求的步伐 三.修辞探索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和排偶修辞手法的运用关于对比,已经在“深度鉴赏”了有详细的说 明,这里着重说说排偶文中有的是工整严谨的对偶句,如“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 约”;有的是略有变化的对偶句式,如“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不仅单句对 偶,而且复句对偶不仅用对偶,还用排比如“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 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可以说全篇几乎都是对偶和排比句式敷衍而成的这样错综 配合,庄重中显活泼,统一中见多样,一致中有变化,不拘一格,避免语言的呆滞平板,富 于魅力,也增加了说理的力量 四.出口成章 1、点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为 什么韩愈把“舜”和“周公”作为最高典范? 【点评】韩愈有一个道统,他在《原道》里写得很清楚:“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 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 焉”舜是有名的道德高尚的人,周公是有名的有才干的人,韩愈在散文创作上复古,也导源 于政治见解上崇尚他儒家道统里的一些人物“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舜” 是仁义之人,韩愈在《原道》里解释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韩愈对周公有过一 段赞词;“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沐,三握其发当是 时,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后二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古之 君子”,把“大圣人”“舜”和“周公”作为学习的榜样,既仰其德又奉其才,《诗》曰:“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即是对“古之君子”悉心成才的形象写照
成语运用 事修谤兴:修:整治;谤:诽谤:兴:兴起事情一进行整治,诽谤也就会兴起指革新者总会 受保守者的诽谤 【例】当今社会很多人嫉妒心很强,事修谤兴的情况屡见不鲜 【义近】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 【义反】否极泰来好事多磨 有本有原:指有根源;源源本本亦作“有本有源” 【例】有很多现象的背后都是有本有原的,需要我们善于用眼睛去发现 【义近】有板有眼寻根溯源 【义反】信口雌黄无中生有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律:约束严格地约束自己,对待别人则很宽厚 【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 【义近】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义反】求全责备刚愎自用蔽短护私 3、提取关键词,提炼立意,生发联想 【精彩片段】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 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关键词】宽容 【运用示例】有人说宽容是芬芳的花朵,友谊使它得果实;也有人说宽容是理解的桥梁,真 诚和信赖是它的基石;还有人说宽容是清凉的甘露,浇灌了干涸的心灵而我认为,宽容是世 间一切真情的流露!宽容是一束阳光,可消融彼此间猜疑的积雪;宽容是一座桥梁,连接着 两颗充斥抱怨的心;宽容是一泓清泉,可以滋润人干涸的心田 4、含英咀华 我读《原毁》有感 前几天,应编辑的写作要求,我又一次拜读了一遍韩愈所著的作品《原毁》以前教学中曾教 授过这篇文章,但由于作为课外阅读的文章,对学生要求不高,而使自己对本篇流于浮光掠 影,这回仔细看了之后才发现,其实,韩愈所说的实际上就是自我的道德修养的问题 文章开篇,就论述了古代君子“责己”和“待人”的差异:“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 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就是说,古时候的君子,对自己的举止 行为的要求处处完美;而对待别人的要求则很宽容、随和正因为如此,自己的道德修养才不 至于怠惰,而身边的人也会乐于相善 接着,作者给出了今之君子恰好相反的做法:“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也就是说对别人非 常苛求,对自己的要求却很少韩愈认为,这种行为的产生,根源在于“怠”与“忌”,所谓“虽 然,是为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具体说,是怠惰诱惑人放松对自己的道德修养,妒忌 妨碍别人的道德修养,这就是道德毁坏的“原”,即源头 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感觉一千多年前中唐时代的韩愈,就已经清楚的表 达了这样一个真理:道德,是对自我内心的约束和要求的标准,而不是用来衡量别人甚至限 制别人的尺度因此,道德的作用在于提高自我的精神境界,提升道德水平的途径在于自我的 品行修养正如荀子所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就这个作用说,我认为是有很积极的意义的大家都还自己在读小学的时候,老师里比较 流行的做法,就是让同学们盯着别人,然后大声指责说你这里违反什么什么学校纪律、那里 又怎么怎么不听老师家长的话了这种行为无疑是很幼稚的其实,即使长大之后,我们也常常 会不自觉的用自己的行为标准去评价他人的行为,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去看待世界,这就不是
2、成语运用 事修谤兴:修:整治;谤:诽谤;兴:兴起事情一进行整治,诽谤也就会兴起指革新者总会 受保守者的诽谤 【例】当今社会很多人嫉妒心很强,事修谤兴的情况屡见不鲜 【义近】枪打出头鸟 树大招风 【义反】否极泰来 好事多磨 有本有原:指有根源;源源本本亦作“有本有源” 【例】有很多现象的背后都是有本有原的,需要我们善于用眼睛去发现 【义近】有板有眼 寻根溯源 【义反】信口雌黄 无中生有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律:约束严格地约束自己,对待别人则很宽厚 【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 【义近】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义反】求全责备 刚愎自用 蔽短护私 3、提取关键词,提炼立意,生发联想 【精彩片段】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 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关键词】宽容 【运用示例】有人说宽容是芬芳的花朵,友谊使它得果实;也有人说宽容是理解的桥梁,真 诚和信赖是它的基石;还有人说宽容是清凉的甘露,浇灌了干涸的心灵而我认为,宽容是世 间一切真情的流露!宽容是一束阳光,可消融彼此间猜疑的积雪;宽容是一座桥梁,连接着 两颗充斥抱怨的心;宽容是一泓清泉,可以滋润人干涸的心田 4、含英咀华 我读《原毁》有感 前几天,应编辑的写作要求,我又一次拜读了一遍韩愈所著的作品《原毁》以前教学中曾教 授过这篇文章,但由于作为课外阅读的文章,对学生要求不高,而使自己对本篇流于浮光掠 影,这回仔细看了之后才发现,其实,韩愈所说的实际上就是自我的道德修养的问题 文章开篇,就论述了古代君子“责己”和“待人”的差异:“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 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就是说,古时候的君子,对自己的举止 行为的要求处处完美;而对待别人的要求则很宽容、随和正因为如此,自己的道德修养才不 至于怠惰,而身边的人也会乐于相善 接着,作者给出了今之君子恰好相反的做法:“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也就是说对别人非 常苛求,对自己的要求却很少韩愈认为,这种行为的产生,根源在于“怠”与“忌”,所谓“虽 然,是为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具体说,是怠惰诱惑人放松对自己的道德修养,妒忌 妨碍别人的道德修养,这就是道德毁坏的“原”,即源头 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感觉一千多年前中唐时代的韩愈,就已经清楚的表 达了这样一个真理:道德,是对自我内心的约束和要求的标准,而不是用来衡量别人甚至限 制别人的尺度因此,道德的作用在于提高自我的精神境界,提升道德水平的途径在于自我的 品行修养正如荀子所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就这个作用说,我认为是有很积极的意义的大家都还自己在读小学的时候,老师里比较 流行的做法,就是让同学们盯着别人,然后大声指责说你这里违反什么什么学校纪律、那里 又怎么怎么不听老师家长的话了这种行为无疑是很幼稚的其实,即使长大之后,我们也常常 会不自觉的用自己的行为标准去评价他人的行为,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去看待世界,这就不是
幼稚,而是错误的理解了道德的含义了因为我们在做评价的时候,首先就把自己放在了一个 道德标准的优势地位,以一种“一览众山小”的眼光来看待别人的思想,看待别人的行为,而 我们知道,不同的人有着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反的道德标准,因而也很难有一个统一而公认 的尺度 举个例子,前一段时间,“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南宁一父亲用绣花针穿刺不听话儿子 的耳朵“虎妈狼爸”棍棒教育在社会上引起了热议在崇尚望子成龙的国度,家庭教育的方 式方法总能成为众人焦点,过去这一年尤其如此,“虎妈”、“狼爸”相继登场,遗憾的是,家 庭教育只见硝烟,不见真相家庭教育研究专家无奈地叹息:“家庭教育突出的问题是对儿童 权利的漠视,虎妈‘狼爸'受到一些家长追捧和盲目效法其实,我们都知道家庭、学校和社 会是孩子成长的三个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交织、接续,缺一不可特别 是作为“人之初”的家庭教育是第一道工序,是在为孩子们打底色,会在孩子们的身上留下深 深的、甚至终生都不可磨灭的烙印家庭教育究竟如何去做,越来越让家长感到困惑 作为家长,不应该以自己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来衡量孩子,而作为外人,也无需用自己的 道德标准来衡量“虎妈”狼爸”,更没有权利站在自己认可的道德标准上谴责和鄙视他们 还有,去年举国上下在批判某些地方政府办公行政建筑的奢靡浪费,我也不禁莞尔一笑上好 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俗语云:上梁不正下 梁歪居庙堂之高者在首都大兴土木,建得什么国家大剧院极尽奢华,中央电视台新大楼就耗 资70余亿居庙堂之高者还有什么脸面去处置处江湖之远者的挥霍浪费?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祥乎! 在我看来,很多人并不是不懂这个道理,而是一种阴暗的心理在作祟,按时下有些人的话说, 就是:我不舒服,你也别想舒服;我不快乐,你也别想快乐但在表面上,却总是装出一副道 学家的样子,指手划脚,满口的仁义道德,实则一肚子男盗女娼追求完美是人们永远的理想 但完美是相对的,自己心中那个道德修养也是相对的,完美的道德修养永远是一个可望而不 可及的目标社会、生活、人类文明在不断完善、升华自己,而那个完美的目标也在不断地变 化“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已也”记住韩愈这句话,让自己 的大脑稍稍清醒一点,严于律已,宽以待人,“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不但是尊敬 别人,也是在尊敬自己,这才是君子之道 五拓展阅读 1、汇评 毁人之根在忌,忌人之根又在自怠节节搜出——清代何焯 通篇排比开阖,其源出于《荀子》、《韩非子》—清代方苞 《原毁》看来是两扇文字,亦似八股文字责己待人是一篇之柱详与廉,毁之枝叶;怠与忌, 毁之根本全文不说毁而毁意自见末幅结到国家,此是文公立言主意——清代过珙 此篇曲尽人情,巧处妙处,在假托他人之言辞,摹写世俗之情状(宋代谢枋得) 此篇八大比,秦汉以来,故无此调,昌黎公创之——明代茅坤 篇中揭出“怠”、“忌”两字,可谓推见至隐末写出人情恶薄,曲尽其态——清代林云铭 此文格局虽系两扇,实则四扇,盖“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两端中各分两扇—清代唐文治 全用重周、轻约、详廉、怠忌八字立说然其中只以一忌字原出毁者之情,局法亦奇—清代 吴楚材 其作法,起处先立二柱,以下分应通篇用排偶,惟末处用单行,格调甚奇——清代蔡铸 2、名人轶事 韩愈走马牵山 韩愈原在朝廷做大官,因写了一篇奏章劝皇帝不要迎佛骨,以免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皇帝 看后很生气,就把他从京城贬到潮州来做刺史
幼稚,而是错误的理解了道德的含义了因为我们在做评价的时候,首先就把自己放在了一个 道德标准的优势地位,以一种“一览众山小”的眼光来看待别人的思想,看待别人的行为,而 我们知道,不同的人有着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反的道德标准,因而也很难有一个统一而公认 的尺度 举个例子,前一段时间,“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南宁一父亲用绣花针穿刺不听话儿子 的耳朵……“虎妈狼爸”棍棒教育在社会上引起了热议在崇尚望子成龙的国度,家庭教育的方 式方法总能成为众人焦点,过去这一年尤其如此,“虎妈”、 “狼爸”相继登场,遗憾的是,家 庭教育只见硝烟,不见真相家庭教育研究专家无奈地叹息:“家庭教育突出的问题是对儿童 权利的漠视,‘虎妈’‘狼爸’受到一些家长追捧和盲目效法其实,我们都知道家庭、学校和社 会是孩子成长的三个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交织、接续,缺一不可特别 是作为“人之初”的家庭教育是第一道工序,是在为孩子们打底色,会在孩子们的身上留下深 深的、甚至终生都不可磨灭的烙印家庭教育究竟如何去做,越来越让家长感到困惑, 作为家长,不应该以自己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来衡量孩子,而作为外人,也无需用自己的 道德标准来衡量“虎妈”“狼爸”,更没有权利站在自己认可的道德标准上谴责和鄙视他们 还有,去年举国上下在批判某些地方政府办公行政建筑的奢靡浪费,我也不禁莞尔一笑上好 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俗语云:上梁不正下 梁歪居庙堂之高者在首都大兴土木,建得什么国家大剧院极尽奢华,中央电视台新大楼就耗 资 70 余亿居庙堂之高者还有什么脸面去处置处江湖之远者的挥霍浪费?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祥乎!” 在我看来,很多人并不是不懂这个道理,而是一种阴暗的心理在作祟,按时下有些人的话说, 就是:我不舒服,你也别想舒服;我不快乐,你也别想快乐但在表面上,却总是装出一副道 学家的样子,指手划脚,满口的仁义道德,实则一肚子男盗女娼追求完美是人们永远的理想, 但完美是相对的,自己心中那个道德修养也是相对的,完美的道德修养永远是一个可望而不 可及的目标社会、生活、人类文明在不断完善、升华自己,而那个完美的目标也在不断地变 化“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已也”记住韩愈这句话,让自己 的大脑稍稍清醒一点,严于律已,宽以待人,“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不但是尊敬 别人,也是在尊敬自己,这才是君子之道 五.拓展阅读 1、汇评 毁人之根在忌,忌人之根又在自怠节节搜出——清代何焯 通篇排比开阖,其源出于《荀子》、《韩非子》——清代方苞 《原毁》看来是两扇文字,亦似八股文字责己待人是一篇之柱详与廉,毁之枝叶;怠与忌, 毁之根本全文不说毁而毁意自见末幅结到国家,此是文公立言主意——清代过珙 此篇曲尽人情,巧处妙处,在假托他人之言辞,摹写世俗之情状(宋代谢枋得) 此篇八大比,秦汉以来,故无此调,昌黎公创之——明代茅坤 篇中揭出“怠”、“忌”两字,可谓推见至隐末写出人情恶薄,曲尽其态——清代林云铭 此文格局虽系两扇,实则四扇,盖“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两端中各分两扇——清代唐文治 全用重周、轻约、详廉、怠忌八字立说然其中只以一忌字原出毁者之情,局法亦奇——清代 吴楚材 其作法,起处先立二柱,以下分应通篇用排偶,惟末处用单行,格调甚奇——清代蔡铸 2、名人轶事 韩愈走马牵山 韩愈原在朝廷做大官,因写了一篇奏章劝皇帝不要迎佛骨,以免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皇帝 看后很生气,就把他从京城贬到潮州来做刺史
韩愈上任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 汹涌而来,心想这山洪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受害惨重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 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 堤线的标志 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 城北,就见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 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这座山,后来就叫做“竹竿 韩文公祭鳄鱼 潮州的韩江,从前有很多鳄鱼,会吃过江的人,害得百姓好苦,人们叫它做“恶溪” 天,又有一个百姓被鳄鱼吃掉了韩愈知道后很着急,心想鳄害不除后患无穷,便命令 宰猪杀羊,决定到城北江边设坛祭鳄 韩愈在渡口旁边的一个土墩上,摆了祭品,点上香烛,对着大江严厉地宣布道:“鳄鱼! 鳄鱼!韩某到这里来做刺史,为的是保土庇民你们却在此祸害百姓如今姑念你们无知,不加 惩处,只限你们在三天之内,带同族类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七天不 走,便要严处! 七天之后,江里果真再也没有看见鳄鱼,所有的鳄鱼都出海到南洋去了 现在,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叫做“韩埔ˆ”,渡口叫“韩渡”,又叫“鳄渡”,还把大江叫做“韩 江”,江对面的山叫做“韩山” 韩愈勇于改错 韩愈是唐代著名诗人,才华横溢,才名四播,但有一个明显的毛病,就是不能耐心听取 别人的意见,而且生活不检点,喜欢赌博张籍结识韩愈后,发现了他的这一毛病,就一再写 信给他,直言不讳地提出忠告和批评,最终促使韩愈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毛病 韩愈在给张籍的回信中表示:“当更思而悔之耳”,“敢不承教?”他们的友谊并没有因为 开展批评而断送,反而在这种批评中得以不断地加深 3、相关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 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安史之乱后,唐帝国日趋崩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更加尖锐朝廷中世 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 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毀 谤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站 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 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希冀引起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 毁的意思,“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 4、韩愈祠堂对联 君暗弃孤忠,天使贬潮,庶免海隅沦化外:唐亡无片壤,公留遗爱,尚余庙貌立江干 吾道非耶,六经以外无文章,韩山屹立;征夫遑止,太行之阳有盘谷,李愿归来 岂惟潮人士敬戴先生,诚开衡岳之云,威戢鳄鱼之暴:宜与朱紫阳并崇谥号,道原二氏之谬 文起八代之衰 5、韩愈名言警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不必贤于第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一—选自《师说》
韩愈上任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 汹涌而来,心想这山洪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受害惨重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 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 堤线的标志 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 城北,就见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 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这座山,后来就叫做“竹竿 山” 韩文公祭鳄鱼 潮州的韩江,从前有很多鳄鱼,会吃过江的人,害得百姓好苦,人们叫它做“恶溪” 一天,又有一个百姓被鳄鱼吃掉了韩愈知道后很着急,心想鳄害不除后患无穷,便命令 宰猪杀羊,决定到城北江边设坛祭鳄 韩愈在渡口旁边的一个土墩上,摆了祭品,点上香烛,对着大江严厉地宣布道:“鳄鱼! 鳄鱼!韩某到这里来做刺史,为的是保土庇民你们却在此祸害百姓如今姑念你们无知,不加 惩处,只限你们在三天之内,带同族类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七天不 走,便要严处!” 七天之后,江里果真再也没有看见鳄鱼,所有的鳄鱼都出海到南洋去了 现在,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叫做“韩埔”,渡口叫“韩渡”,又叫“鳄渡”,还把大江叫做“韩 江”,江对面的山叫做“韩山” 韩愈勇于改错 韩愈是唐代著名诗人,才华横溢,才名四播,但有一个明显的毛病,就是不能耐心听取 别人的意见,而且生活不检点,喜欢赌博张籍结识韩愈后,发现了他的这一毛病,就一再写 信给他,直言不讳地提出忠告和批评,最终促使韩愈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毛病 韩愈在给张籍的回信中表示:“当更思而悔之耳”,“敢不承教?”他们的友谊并没有因为 开展批评而断送,反而在这种批评中得以不断地加深 3、相关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 文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 齐名,称为“韩柳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安史之乱后,唐帝国日趋崩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更加尖锐朝廷中世 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 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 谤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站 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 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希冀引起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 毁的意思,“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 4、韩愈祠堂对联 君暗弃孤忠,天使贬潮,庶免海隅沦化外;唐亡无片壤,公留遗爱,尚余庙貌立江干 吾道非耶,六经以外无文章,韩山屹立;征夫遑止,太行之阳有盘谷,李愿归来 岂惟潮人士敬戴先生,诚开衡岳之云,威戢鳄鱼之暴;宜与朱紫阳并崇谥号,道原二氏之谬, 文起八代之衰 5、韩愈名言警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不必贤于第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选自《师 说》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物之谓德—选自 《原道》 其责已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选自《原毁》 麟之为灵,昭昭也——选自《获麟解》 龙须气成云——选自《杂说》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选自《马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选自《进学解》 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一选自《违辨》 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一选自《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灾害外者,皆已宾贡——选自《后二九日复上宰相书》 千百载乃一相遇焉!故高才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一选自《与于襄阳书》 若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非吾志也——一选自《应科目时与人书冫 惟陈言之务去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选自《答李翊书》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选自《送孟东野序》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为也,我则为之——选自《送李愿归盘谷序》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选自《送董昭南序》 大丈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选自《送石处士序》 伯乐一过翼北之业,而马群遂空一选自《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杨之道,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一选自《圬者王承福传》 驱而出之四海之外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一—一选自《祭鳄鱼文》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一选自《祭十二郎文》 士穷乃见节义——选自《柳子厚墓志铭》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物之谓德 —— 选自 《原 道》 其责已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选自《原 毁》 麟之为灵,昭昭也—— 选自《获麟解》 龙须气成云—— 选自《杂 说》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选自《马 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选自《进学解》 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 选自《违 辨》 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 —— 选自《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灾害外者,皆已宾贡—— 选自《后二九日复上宰相书》 千百载乃一相遇焉!故高才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 —— 选自《与于襄阳书》 若俯首贴耳 ,摇尾而乞怜,非吾志也 —— 选自《应科目时与人书》 惟陈言之务去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 选自《答李翊书》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选自《送孟东野序》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为也,我则为之—— 选自《送李愿归盘谷序》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选自《送董昭南序》 大丈夫文武忠孝 ,求士为国,不私于家—— 选自《送石处士序》 伯乐一过翼北之业,而马群遂空 —— 选自《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杨之道,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 —— 选自《圬者王承福传》 驱而出之四海之外 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 —— 选自《祭鳄鱼文》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 —— 选自《祭十二郎文》 士穷乃见节义—— 选自《柳子厚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