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引言:大学生时期是对学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道德修养观念对同学们一生 影响很大。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上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 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道 德建设的核心、原则,自觉恪守公民基本道德建设规范,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道德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遴循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德ˆ即 得,即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东汉时刘熙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一般指人在实行道'的过程中内 心有所得。即人们认识了“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是“德”。把道德ˆ两字连在一起用,始见于荀子《劝学》 篇:“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可见,道徳从它的原始规定和后来的使用来说,就包含着道德意 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广泛内容。它既是一种善恶评价,又是一种行为标准。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词起源于拉丁语“摩里斯”( 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引申其义,也有规则和规 范、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等意义。 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 信念和价值观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 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二、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 的客观条件。道德是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其次人类自 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 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 惯等形式表现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 在道德的起源问题上,从古至今有不同的认识,只有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起源才真正的科学解释了道德的起源。 其他学说只是从一个方面说明了道德这种社会现象 (1)客观唯心主义的道德起源观 这种道德起源观也叫宗教神学道德起源观。这种客观唯心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ˆ、“神灵ˆ的启示。我们中国的 孔子把道德的起源归之为“天”!他说:“天生德于予。”意思是上天把圣德交给圣人,圣人再制定岀道德规范教导人 们。欧洲中世纪的神学家们认为道德源于上帝”,“神的启示。如基督教的摩西十戒”,诸如不杀人、不奸淫、不 偷盗、不贪不义之财等,都被认为是上帝的启示,(即神耶和华对摩西的启示)然后通过摩西向教民们宣讲道德禁 律。 这种道德起源观的实质,是假借天ˆ或ˆ神ˆ的意志把统治阶级的道徳法教神圣化,以愚弄、欺骗和统治被欺骗 者。“神启论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市场 (2)主观唯心主义的道德起源观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人先天固有的良知”。我国古代的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 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善端ˆ引伸岀来就是“仁、义、礼、智`四种最基本的道德。孟子曰:“仁义礼智,非由外 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这意思就是说仁义之类的道德是人先天固有的良知,不是后天形成的。德国著名的哲学家 康德认为,道德观念是以抽象的人类理性为根源的,是先天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的 在康德的墓碑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当代法国教育家鲍勒诺夫新提出 的朴素道德ˆ理论仍然认为:诚实、信赖、同情心、爱、关心等朴素道徳是基于人类本性的!是人的天性的流露。 这种“心本论的观点至今仍颇为流行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引言:大学生时期是对学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道德修养观念对同学们一生 影响很大。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上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 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道 德建设的核心、原则,自觉恪守公民基本道德建设规范,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德”即 得,即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东汉时刘熙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一般指人在实行“道”的过程中内 心有所得。即人们认识了“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是“德”。把“道德”两字连在一起用,始见于荀子《劝学》 篇:“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可见,道德从它的原始规定和后来的使用来说,就包含着道德意 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广泛内容。它既是一种善恶评价,又是一种行为标准。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摩里斯”(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引申其义,也有规则和规 范、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等意义。 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 信念和价值观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 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二、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 的客观条件。道德是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其次,人类自 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 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 惯等形式表现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 在道德的起源问题上,从古至今有不同的认识,只有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起源才真正的科学解释了道德的起源。 其他学说只是从一个方面说明了道德这种社会现象。 (1) 客观唯心主义的道德起源观 这种道德起源观也叫宗教神学道德起源观。这种客观唯心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神灵”的启示。我们中国的 孔子把道德的起源归之为“天”!他说:“天生德于予。”意思是上天把圣德交给圣人,圣人再制定出道德规范教导人 们。欧洲中世纪的神学家们认为道德源于“上帝”,“神”的启示。如基督教的摩西“十戒”,诸如不杀人、不奸淫、不 偷盗、不贪不义之财等,都被认为是上帝的启示,(即神耶和华对摩西的启示)然后通过摩西向教民们宣讲道德禁 律。 这种道德起源观的实质,是假借“天”或“神”的意志把统治阶级的道德法教神圣化,以愚弄、欺骗和统治被欺骗 者。“神启论”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市场。 (2) 主观唯心主义的道德起源观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人先天固有的“良知”。我国古代的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 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善端”引伸出来就是“仁、义、礼、智”四种最基本的道德。孟子曰:“仁义礼智,非由外 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这意思就是说仁义之类的道德是人先天固有的良知,不是后天形成的。德国著名的哲学家 康德认为,道德观念是以抽象的人类理性为根源的,是先天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的。 在康德的墓碑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当代法国教育家鲍勒诺夫新提出 的“朴素道德”理论仍然认为:诚实、信赖、同情心、爱、关心等朴素道德是基于人类本性的!是人的天性的流露。 这种“心本论”的观点至今仍颇为流行
(3)庸俗进化论的道德起源观 庸俗进化论者们试图以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证明人类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等都根源于动物界。如俄囯无政府主义创 始人克鲁沦特金认为,互助是自然规律,是进化的主要因素,也是动物具有的道德本能。 长期以来,国内外都曾有人认为自然界中的动物也有道德意识,如同情心”、“正义感∵、“忠于集体~¨等,这些与人 似乎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只是程度不同罢了。甚至有人还认为,蚂蚁和蜜蜂对集体的忠诚、勤劳和热忱比人类还 要高尚,人类应该以他们为自己的道德教师! 这种观点显然是十分荒唐的!荒唐在它否认了人的道徳意识的社会性,抹杀了人的道德意识与动物的本能反应的本 质区别!从而把道德说成是一种超社会的永恒的自然现象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自觉性!如果没了自觉性, 也就谈不上道德了!自觉性是人类所特有的、独有的 (4)旧日唯物主义的道德起源观 旧唯物主义在历史上曾和宗教神学作了不调和的斗争。他们坚决否定天”、“神”、“上帝”等是道德的创造者,认为 人们的生理本能,即自然本性”,现实的生活条件和利益对于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如19世纪德国杰出的 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追求个人幸福和利益的愿望是道德的基础。道德不仅不能从神的意志中引出,而且 也不能从抽象的理性中引出。他说:“道德就是人的健康的完满的本性”。 我们首先要肯定的旧唯物主义道德起源观包含的合理的部分,但是,由于他们离开社会实践,离开一定的社会关 系,因此,他们所谈的人,只能是抽象的人,只能从人的自然属性来解释道德的起源,看不到社会物质生产活动对 道德的决定作用 由于旧唯物主义者用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所以终究不能摆脱唯心主义的束缚,最后只能得出唯心主义 的结论。比如法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爱尔维修就认为自爱是人人共有的,永恒不变的人的自然本 性。爱尔维修还认为:在专制统治之下,人都是卑鄱的、欺诈的、恶劣的,而在自由的社会中生活,人则是坦率 的、忠诚的、人道的,人的性格上的这种差别,乃是在不同统治之下所受教育不同而形成的。这种观点,似乎有 定道理,不是把道德看成是人先天固有的现象。但是,它所说的社会环境,并不是指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而是指 政治、法律制度,指教育的状况。结果还是用精神的原因去说明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最后于唯心主义晢学家殊途同 归了 可见,旧唯物主义者,仍然不能对道德的起源做岀科学的解释。 (5)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观 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道德的起源既不是上帝的启示,也不是先天固有的 良知和人的自然本性。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在人类生产劳动和相互交往中逐步 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观有三大内涵。 第一,道德产生的条件是社会关系的形成和意识的产生。道德的基本问题就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 会、个人与自然界的利益关系问题。道德的使命就是调节以上这些利益关系。所以离开社会,离开人与人之间的利 益关系,就是所谓道德不道德的问题。同时,道德的产生又必须以人类意识的产生为前提。如果一个人对于它所生 存的社会关系毫无意识,或者愚昧无知,那也不存在道德和不道德的问题了。 第二,道德形成的关键是社会分工的岀现和发展。在原始社会初期,原始人没有把个体与整体分开。那个时代,人 们生死与共,没有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因此也就不存在调节人们利益关系的要求。随着生产的发展, 内部出现分工,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个人的存在。社会的分工和交换加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也出现了人与人之间、 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矛盾,这样也就产生了调节这些矛盾的自觉要求,于是便逐步形成了维护整体利益的义务观点 进而产生了权利和义务之类的道德意识。这就是最早的道德观念。虽然原始道德是简单朴素的,是与某些传统和习 惯风俗融为一体的,而且原始道德还带有幼稚,蒙昧,野蛮等不文明的性质,但是它却给后来发展成独立的意识形 态的道德作了功不可没的历史准备 第三,阶级的出现是道德发展成为独立意识形态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产生了私有制,人们 划分为不同的阶级,进入了阶级社会。于是开始有了阶级道德。阶级道德是人类发展到文明时代的最早标志。从发
(3) 庸俗进化论的道德起源观 庸俗进化论者们试图以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证明人类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等都根源于动物界。如俄国无政府主义创 始人克鲁沦特金认为,互助是自然规律,是进化的主要因素,也是动物具有的道德本能。 长期以来,国内外都曾有人认为自然界中的动物也有道德意识,如“同情心”、“正义感”、“忠于集体”等,这些与人 似乎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只是程度不同罢了。甚至有人还认为,蚂蚁和蜜蜂对集体的忠诚、勤劳和热忱比人类还 要高尚,人类应该以他们为自己的道德教师! 这种观点显然是十分荒唐的!荒唐在它否认了人的道德意识的社会性,抹杀了人的道德意识与动物的本能反应的本 质区别!从而把道德说成是一种超社会的永恒的自然现象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自觉性!如果没了自觉性, 也就谈不上道德了!自觉性是人类所特有的、独有的。 (4)旧唯物主义的道德起源观 旧唯物主义在历史上曾和宗教神学作了不调和的斗争。他们坚决否定“天”、“神”、“上帝”等是道德的创造者,认为 人们的生理本能,即“自然本性”,现实的生活条件和利益对于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如19世纪德国杰出的 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追求个人幸福和利益的愿望是道德的基础。道德不仅不能从神的意志中引出,而且 也不能从抽象的理性中引出。他说:“道德就是人的健康的完满的本性”。 我们首先要肯定的旧唯物主义道德起源观包含的合理的部分,但是,由于他们离开社会实践,离开一定的社会关 系,因此,他们所谈的人,只能是抽象的人,只能从人的自然属性来解释道德的起源,看不到社会物质生产活动对 道德的决定作用。 由于旧唯物主义者用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所以终究不能摆脱唯心主义的束缚,最后只能得出唯心主义 的结论。比如法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爱尔维修就认为自爱是人人共有的,永恒不变的人的自然本 性。爱尔维修还认为:在专制统治之下,人都是卑鄙的、欺诈的、恶劣的,而在自由的社会中生活,人则是坦率 的、忠诚的、人道的,人的性格上的这种差别,乃是在不同统治之下所受教育不同而形成的。这种观点,似乎有一 定道理,不是把道德看成是人先天固有的现象。但是,它所说的社会环境,并不是指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而是指 政治、法律制度,指教育的状况。结果还是用精神的原因去说明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最后于唯心主义哲学家殊途同 归了。 可见,旧唯物主义者,仍然不能对道德的起源做出科学的解释。 (5)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观 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道德的起源既不是上帝的启示,也不是先天固有的 良知和人的自然本性。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在人类生产劳动和相互交往中逐步 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观有三大内涵。 第一,道德产生的条件是社会关系的形成和意识的产生。道德的基本问题就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 会、个人与自然界的利益关系问题。道德的使命就是调节以上这些利益关系。所以离开社会,离开人与人之间的利 益关系,就是所谓道德不道德的问题。同时,道德的产生又必须以人类意识的产生为前提。如果一个人对于它所生 存的社会关系毫无意识,或者愚昧无知,那也不存在道德和不道德的问题了。 第二,道德形成的关键是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在原始社会初期,原始人没有把个体与整体分开。那个时代,人 们生死与共,没有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因此也就不存在调节人们利益关系的要求。随着生产的发展, 内部出现分工,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个人的存在。社会的分工和交换加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也出现了人与人之间、 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矛盾,这样也就产生了调节这些矛盾的自觉要求,于是便逐步形成了维护整体利益的义务观点, 进而产生了权利和义务之类的道德意识。这就是最早的道德观念。虽然原始道德是简单朴素的,是与某些传统和习 惯风俗融为一体的,而且原始道德还带有幼稚,蒙昧,野蛮等不文明的性质,但是它却给后来发展成独立的意识形 态的道德作了功不可没的历史准备。 第三,阶级的出现是道德发展成为独立意识形态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产生了私有制,人们 划分为不同的阶级,进入了阶级社会。于是开始有了阶级道德。阶级道德是人类发展到文明时代的最早标志。从发
展的观点看,阶级道徳的产生,无疑是人类道徳进步的表现,因为它毕竟取代了蒙昧,野蛮的原始道德。 (二)道德的本质 第一,道德是一种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对社会经 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道德是—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体系。其特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道徳是种非制度化规范,它与政治规 范、法律规范等制度化的规范不同;其二、道徳是-种非强制性规范,道徳规范不使用强制性手段来贯彻,主要借 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其三、道德规范是—种内化规范,必须内化为良心才能够真正发挥社 会作用。 三、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 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 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认识功能: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是人们认识和反映社会现实状况以 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种方式(其他有政治和法律等)。道德往往借助于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形式, 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认识自己对家庭、他人、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使人们的道德实践建立在明辨善恶的认识基础上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徳行为指导自己的道徳实践积极塑造自身 的道德人格。 2调节功能: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 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由于利益的不同,难免会有一些纠 纷和矛盾,涉及到政治、法律的由政治、法律加以强制,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纠纷和矛盾需要化解,靠什么?靠 道德来调节。调节的主要形式是道德评价方式是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强调自我节制和自我牺牲,使 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完善和谐使人们的行为逐步从“实然向“应然转化。如,“投桃报李”、六尺巷 的故事等。 3、教育功能:例如:雷锋、牛玉儒高尚的道德追求、敬业精神成为时代的榜样。 4、判断功能:依据社会普遍道德原则评价个人和社会活动行为。 除了上述主要功能,道德还具有导向、激励、辩护、沟通等功能,这些是道德的认识和调节功能在某些方面的具体 体现,都建立在上述功能的基础上。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徳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徳能够 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 力发展的—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徳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 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相联系由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所决定。只有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 要求和进步阶级利益的道德,才会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就会阻碍社会的发 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 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所以对待道德既不能夸大它的作用,又不能贬低它的作用。它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意识 形态,但又不是高于一切、位于第一位的。夸大它的作用,容易陷入“道德万能论¨的错误之中。如中国封建时代就 夸大了道德的作用,非常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把道德视为人性的体现,而且把它看得比生命更可贵,族长甚至可 以因为人们没有遵守道德规范而直接将人处死。古人一贯追求圣贤人格境界,司马光的“德才论”“才德全尽'的圣 人;“德胜才的君子;“才胜德的小人;“才德兼亡的愚人(“德ˇ始终是高于“才的)。但后来个人的需求与道德 发生了根本冲突,就导致道德由崇高走向了道德的虚伪,出现了不少“说的是仁义道德,行的是男盗女娼”的不良社 会现象。道德最后反倒在许多领域失去了它应有的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
展的观点看,阶级道德的产生,无疑是人类道德进步的表现,因为它毕竟取代了蒙昧,野蛮的原始道德。 (二) 道德的本质 第一,道德是一种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对社会经 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体系。其特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规范,它与政治规 范、法律规范等制度化的规范不同;其二、道德是一种非强制性规范,道德规范不使用强制性手段来贯彻,主要借 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其三、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规范,必须内化为良心才能够真正发挥社 会作用。 三、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 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 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 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1.认识功能: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是人们认识和反映社会现实状况以 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其他有政治和法律等)。道德往往借助于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形式, 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认识自己对家庭、他人、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使人们的道德实践建立在明辨善恶的认识基础上,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积极塑造自身 的道德人格。 2.调节功能: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 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由于利益的不同,难免会有一些纠 纷和矛盾,涉及到政治、法律的由政治、法律加以强制,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纠纷和矛盾需要化解,靠什么?靠 道德来调节。调节的主要形式是道德评价,方式是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强调自我节制和自我牺牲,使 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完善和谐,使人们的行为逐步从“实然”向“应然”转化。如,“投桃报李”、六尺巷 的故事等。 3、教育功能:例如:雷锋、牛玉儒高尚的道德追求、敬业精神成为时代的榜样。 4、判断功能:依据社会普遍道德原则评价个人和社会活动行为。 除了上述主要功能,道德还具有导向、激励、辩护、沟通等功能,这些是道德的认识和调节功能在某些方面的具体 体现,都建立在上述功能的基础上。 (二) 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能够 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 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 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相联系,由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所决定。只有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 要求和进步阶级利益的道德,才会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就会阻碍社会的发 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 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所以对待道德既不能夸大它的作用,又不能贬低它的作用。它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意识 形态,但又不是高于一切、位于第一位的。夸大它的作用,容易陷入“道德万能论”的错误之中。如中国封建时代就 夸大了道德的作用,非常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把道德视为人性的体现,而且把它看得比生命更可贵,族长甚至可 以因为人们没有遵守道德规范而直接将人处死。古人一贯追求圣贤人格境界,司马光的“德才论”:“才德全尽”的圣 人;“德胜才”的君子;“才胜德”的小人;“才德兼亡”的愚人(“德”始终是高于“才”的)。但后来个人的需求与道德 发生了根本冲突,就导致道德由崇高走向了道德的虚伪,出现了不少 “说的是仁义道德,行的是男盗女娼”的不良社 会现象。道德最后反倒在许多领域失去了它应有的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
相反,忽略道德的作用,就容易陷入道德无用论”,也是不行和不幸的。20世纪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不道德的一百 年。两次世界大战将几十亿人口卷入战争,造成了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伤亡,也造成战后人们精神的空虚和颓 废,如:性解放、性自由又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极大的威胁。美国未婚少女妈妈10多年来已经达到1000多万,构 成了严峻的社会问题 五、道德的历史发展 道德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也有自己的发生发展过程。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与此 相适应出现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即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 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原始氏族社会的道德 原始氏族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因而原始道德也是道德发展的第一个历史类型。原始社会道德 的基本原则是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是以氏族为单位迸行的,个 人离开氏族是无法生存的,既不能抵抗大自然的压力,也不能防御其他氏族的侵袭。个人的安全和利益与氏族的整 体紧密相连。这样,维护氏族的共同利益、个人服从集体就成为原始社会人们共同的道德行为准则 在原始氏族社会,主要的道德规范就是互助和平等。达尔文在他的《旅行记》中说,生活在南美洲的火地岛人,直 到19世纪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在他们中间,一切都是平均分配的,即使是在饥荒最严重的年月,假如他们发现一 条搁浅的鲸鱼,纵使饥的快要死了,也绝不触动它-一下,而是跑回去向氏族成员报告,然后由年长者将鲸鱼平均分 配。再有,如果你送给火地岛人一床被子,他也会照着伙伴的人数,分割成若干份!平等和互助,这就是原始人的 基本道德规范。 原始人的基本道德观念是正义。原始人的正义观念起源于血亲报仇。原始人所谓的正义,就是以打还打,以伤还 伤,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就是同等的报复原则。这种观念出于集体自我保护的需要 原始道德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简单,朴素。如列宁所说:在原始社会中,实际上是“风俗的统治”,“公共联系、社会 本身、纪律以及劳动规则全靠习惯和传统的力量来维持” 原始道德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调节手段的权威性。这一点是以后所有阶级社会的所有阶级道德望尘莫及的。在原始氏 族社会,氏族的秩序靠首领或妇女的威信来维持,族长、酋长的威望非常之高。恩格斯说,那时候,“酋长在氏族 内部的权力,是父亲般的、纯粹道义性质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类纯朴道德的高峰。 原始道德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它虽然简单、纯朴,但却带有蒙昧、野蛮的性质。比如,在当时的生活中,吃人、杀俘 虏、群婚(最初兄弟姐妺间的性交)等,在当时,都被认为是道德的。这是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种反映,是人类 尚未开化的表现。所以我们说,原始社会的纯朴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中的最低的阶段。 2奴隶社会的道德 在奴隶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规定着奴隶社会道德的基本性质。奴隶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维 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服从和人身依附关系。奴隶主对奴隶的任何奴役、买卖、虐待以至随意杀害都被视为合乎道 德的行为,而奴隶的任何反抗言行则都被看作是大逆不道。 在奴隶社会中,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轻视妇女是重要的道德规范。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从来不劳动,并把体力劳动看作是卑贱的事情。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奴隶制时期,不仅仅奴隶 主鄙视劳动,而且自由民也以体力劳动为耻辱。至于对妇女的歧视,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一样的。例如在原始社 会中希腊妇女在部落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而到了古希腊的奴隶制时,就完全不同了。妇女未成年时完全从属于父 母,长大出嫁后从属于丈夫,如果丈夫死了则从属于儿子。妇女不得参加任何社会活动,一般也不得接受任何教 育。妇女对丈夫必须绝对忠诚,如果丧失贞操即要以命抵债,或者被卖为奴隶;而男子的一夫多妻却是合法的。 为了维护奴隶制度,等级制度和人身的隶属关系,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如在西方有著 名的智慧、勇敢、节制和公正的所谓的四大德性;在中国奴隶社会则有忠、礼、孝、智、仁、勇、义等道德范畴。 3封建社会的道德 在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徳,规定着封建社会道德的基本性质。 维护地主阶级的专制制度和宗法等级制度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相反,忽略道德的作用,就容易陷入“道德无用论”,也是不行和不幸的。20世纪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不道德的一百 年。两次世界大战将几十亿人口卷入战争,造成了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伤亡,也造成战后人们精神的空虚和颓 废,如:性解放、性自由又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极大的威胁。美国未婚少女妈妈10多年来已经达到1000多万,构 成了严峻的社会问题。 五、道德的历史发展 道德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也有自己的发生发展过程。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与此 相适应,出现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即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 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1.原始氏族社会的道德 原始氏族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因而原始道德也是道德发展的第一个历史类型。原始社会道德 的基本原则是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是以氏族为单位进行的,个 人离开氏族是无法生存的,既不能抵抗大自然的压力,也不能防御其他氏族的侵袭。个人的安全和利益与氏族的整 体紧密相连。这样,维护氏族的共同利益、个人服从集体就成为原始社会人们共同的道德行为准则。 在原始氏族社会,主要的道德规范就是互助和平等。达尔文在他的《旅行记》中说,生活在南美洲的火地岛人,直 到19世纪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在他们中间,一切都是平均分配的,即使是在饥荒最严重的年月,假如他们发现一 条搁浅的鲸鱼,纵使饥的快要死了,也绝不触动它一下,而是跑回去向氏族成员报告,然后由年长者将鲸鱼平均分 配。再有,如果你送给火地岛人一床被子,他也会照着伙伴的人数,分割成若干份!平等和互助,这就是原始人的 基本道德规范。 原始人的基本道德观念是正义。原始人的正义观念起源于血亲报仇。原始人所谓的正义,就是以打还打,以伤还 伤,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就是同等的报复原则。这种观念出于集体自我保护的需要。 原始道德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简单,朴素。如列宁所说:在原始社会中,实际上是“风俗的统治”,“公共联系、社会 本身、纪律以及劳动规则全靠习惯和传统的力量来维持”。 原始道德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调节手段的权威性。这一点是以后所有阶级社会的所有阶级道德望尘莫及的。在原始氏 族社会,氏族的秩序靠首领或妇女的威信来维持,族长、酋长的威望非常之高。恩格斯说,那时候,“酋长在氏族 内部的权力,是父亲般的、纯粹道义性质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类纯朴道德的高峰。 原始道德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它虽然简单、纯朴,但却带有蒙昧、野蛮的性质。比如,在当时的生活中,吃人、杀俘 虏、群婚(最初兄弟姐妹间的性交)等,在当时,都被认为是道德的。这是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一种反映,是人类 尚未开化的表现。所以我们说,原始社会的纯朴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中的最低的阶段。 2.奴隶社会的道德 在奴隶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规定着奴隶社会道德的基本性质。奴隶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维 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服从和人身依附关系。奴隶主对奴隶的任何奴役、买卖、虐待以至随意杀害都被视为合乎道 德的行为,而奴隶的任何反抗言行则都被看作是大逆不道。 在奴隶社会中,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轻视妇女是重要的道德规范。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从来不劳动,并把体力劳动看作是卑贱的事情。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奴隶制时期,不仅仅奴隶 主鄙视劳动,而且自由民也以体力劳动为耻辱。至于对妇女的歧视,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一样的。例如在原始社 会中希腊妇女在部落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而到了古希腊的奴隶制时,就完全不同了。妇女未成年时完全从属于父 母,长大出嫁后从属于丈夫,如果丈夫死了则从属于儿子。妇女不得参加任何社会活动,一般也不得接受任何教 育。妇女对丈夫必须绝对忠诚,如果丧失贞操即要以命抵债,或者被卖为奴隶;而男子的一夫多妻却是合法的。 为了维护奴隶制度,等级制度和人身的隶属关系,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如在西方有著 名的智慧、勇敢、节制和公正的所谓的四大德性;在中国奴隶社会则有忠、礼、孝、智、仁、勇、义等道德范畴。 3.封建社会的道德 在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规定着封建社会道德的基本性质。 维护地主阶级的专制制度和宗法等级制度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在封建社会中,帝王是全国最大的土地占有者和最高的政治统治者。皇帝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往下分封,从 而构成一个极其严格的等级制度。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人分五等(即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官分九品, 即九级。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他就是国家的代表,权力的象征。全国所有的人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不得违抗, 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在封建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忠君孝亲 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封建道德规范甚多,但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忠君孝亲。对封建统治者来说,只要人人 做到忠,孝,他们就会江山永固。因此,历代统治者都非常强调忠孝。《忠经》说:“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 所覆,莫大于忠”。《孝经》说:“孝为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宋朝以后,更把忠孝绝对化了,提出‘君叫臣 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的口号 男尊女卑,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也是封建道徳的重要规范。在封建社会中,妇女被压在最底层。她们除了受神权, 族权,政权的支配外,还受夫权的束缚。“夫为妻纲与君为臣纲和父为子纲”(三纲”)同是封建社会的道德规 范,除了“三纲还有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也是封建社会提倡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封建统 治者大肆鼓吹读书做官和光宗耀祖的道德观念,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 玉,书中自有干钟粟等,他们把体力劳动看作是十分卑下的事情,把劳动人民看作是下等人。这是历史的倒退。 封建道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封建道德与宗教结合,这在西方尤为突岀;二是封建道德与法律结合,这就是封 建道德更为残酷,使劳动人民不敢越雷池一步。由于以上的两个特点,就使封建道德更加具有理论色彩,封建地主 阶级的知识分子把它系统化,条理化,因而更具欺骗性 不过同奴隶社会的道德相比,封建道德也有进步的一面。如奴隶社会的奴隶主任意杀害奴隶被认为是合乎道德的, 而封建社会至少在表面上是谴责这种行为的。此外,封建道德也比较强调和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 4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就形成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和 无产阶级的道德。但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道德规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性质。 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也是资产阶级的基本原则。 在资产阶级革命初期,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上夺取政权,曾激烈地抨击封建道德以及宗教神学 道德。从而引申出利己主义的道法原则。合理利己主义便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合理利己主义就是在追求个人的利益 和幸福的时候,必须兼顾他人的利益和幸福。兼顾他人是手段,为了自己才是目的。其实质就是极端自私自利的个 人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自私自利是资本家普遍奉行的原则,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讲的:资产阶级把宗教 的虔诚、骑土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 金钱万能,有钱就有法是资产阶级道德最基本的规范。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一切都可以作为等价交换的商品,因此,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金钱便成为主宰 切、高于一切的圣物。这种金钱拜物教使人们的思想感性、志向等都化为金钱。一切是非善恶都以能否获得金钱为 标准。恩格斯就曾深刻指出: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 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什么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也不知道还有别的痛 苦。列宁也指出:“做事就是为了挣钱——这是资本主义的道德”。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一 种金钱关系。电影《百万英镑》就入木三分地揭示了这种关系。主人公亨利亚当,衣衫褴褛,到处受到鄙视和冷 遇,然而,当他出示了一张百万英镑的钞票时,马上得到热情地款待和令人肉麻的阿谀奉承。在资本主义社会 里,道德的其他方面,如良心、荣誉、信仰、爱情等,也无一不融化在金钱里。 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重要的道德规范。 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主张,这既是他们的政治口号,也是他们的道德规 范。所谓“自由”,不但是人身自由,而且被理解为公民的各种政治的和社会的权利。所谓平等”,就是在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所谓博爱”,是指爱同类。这些都是新兴资产阶级自由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和等价交换关系在观念 上的反映。资产阶级所讲的“自由”、“平等”、博爱”,虽然打着全人类的旗号,而实际上具有极大的虚伪性和欺骗 性。实际上,在资本主义世界里,“自由”只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自由”;“平等”只是表面上劳动力价格的“平
在封建社会中,帝王是全国最大的土地占有者和最高的政治统治者。皇帝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往下分封,从 而构成一个极其严格的等级制度。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人分五等(即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官分九品, 即九级。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他就是国家的代表,权力的象征。全国所有的人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不得违抗, 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在封建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忠君孝亲。 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封建道德规范甚多,但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忠君孝亲。对封建统治者来说,只要人人 做到忠,孝,他们就会江山永固。因此,历代统治者都非常强调忠孝。《忠经》说:“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 所覆,莫大于忠”。《孝经》说:“孝为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宋朝以后,更把忠孝绝对化了,提出“君叫臣 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的口号。 男尊女卑,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也是封建道德的重要规范。在封建社会中,妇女被压在最底层。她们除了受神权, 族权,政权的支配外,还受夫权的束缚。“夫为妻纲”与“君为臣纲”和“父为子纲”(“三纲”)同是封建社会的道德规 范,除了“三纲”还有“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也是封建社会提倡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封建统 治者大肆鼓吹读书做官和光宗耀祖的道德观念,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 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等,他们把体力劳动看作是十分卑下的事情,把劳动人民看作是下等人。这是历史的倒退。 封建道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封建道德与宗教结合,这在西方尤为突出;二是封建道德与法律结合,这就是封 建道德更为残酷,使劳动人民不敢越雷池一步。由于以上的两个特点,就使封建道德更加具有理论色彩,封建地主 阶级的知识分子把它系统化,条理化,因而更具欺骗性。 不过同奴隶社会的道德相比,封建道德也有进步的一面。如奴隶社会的奴隶主任意杀害奴隶被认为是合乎道德的, 而封建社会至少在表面上是谴责这种行为的。此外,封建道德也比较强调和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 4.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就形成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和 无产阶级的道德。但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道德规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性质。 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也是资产阶级的基本原则。 在资产阶级革命初期,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上夺取政权,曾激烈地抨击封建道德以及宗教神学 道德。从而引申出利己主义的道法原则。合理利己主义便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合理利己主义就是在追求个人的利益 和幸福的时候,必须兼顾他人的利益和幸福。兼顾他人是手段,为了自己才是目的。其实质就是极端自私自利的个 人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自私自利是资本家普遍奉行的原则,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讲的:资产阶级把宗教 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 金钱万能,有钱就有法是资产阶级道德最基本的规范。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一切都可以作为等价交换的商品,因此,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金钱便成为主宰一 切、高于一切的圣物。这种金钱拜物教使人们的思想感性、志向等都化为金钱。一切是非善恶都以能否获得金钱为 标准。恩格斯就曾深刻指出: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 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什么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也不知道还有别的痛 苦。列宁也指出:“做事就是为了挣钱——这是资本主义的道德”。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一 种金钱关系。电影《百万英镑》就入木三分地揭示了这种关系。主人公亨利亚当,衣衫褴褛,到处受到鄙视和冷 遇,然而,当他出示了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时,马上得到热情地款待和令人肉麻的阿谀奉承。在资本主义社会 里,道德的其他方面,如良心、荣誉、信仰、爱情等,也无一不融化在金钱里。 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重要的道德规范。 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主张,这既是他们的政治口号,也是他们的道德规 范。所谓“自由”,不但是人身自由,而且被理解为公民的各种政治的和社会的权利。所谓“平等”,就是在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所谓“博爱”,是指爱同类。这些都是新兴资产阶级自由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和等价交换关系在观念 上的反映。资产阶级所讲的“自由”、“平等”、“博爱”,虽然打着全人类的旗号,而实际上具有极大的虚伪性和欺骗 性。实际上,在资本主义世界里,“自由”只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自由”;“平等”只是表面上劳动力价格的“平
等”;‘博爱”,资产阶级从来就不把普通劳动者包括在内,他们对工人除了敲骨吸髓的剥削以外,没有任何一点同 情心 应该指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在一些 人的头脑中还有相当广阔的市场,有些人甚至把它奉为安身立命的信条!市场经济意识的泛化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 度重视 现在有一种非常时髦的说法——一我们正处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其实这种说法极不科学,极不严谨。因为有了以上 时髦的口号,所以一些人就理直气壮的提出了“要重新构建新道德体系”一类的主张! 我们国家至今并没有改朝换代,我们的经济还是公有制!我们的“市场经济前边还有绝对不能省略的四个字—社 会主义!我们要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邓 小平同志几次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我们要当心有些人有意或无意地打 着市场经济ˆ的旗号,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地引进资本主义的道德! 5社会主义道德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占主导地位的是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五爱”的核心是爱社会主 义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人类道德的发屐是—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 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社会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合乎规律的必然产物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一种崭新的道德是对人类道德传统的批 判继承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 人类道德的发展是合乎历史规律的产物,是在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继承和弘扬优良道 德传统要以马克思之以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新时代的实际,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又要吸收 人类道德文明的积极成果。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传统是江河之水、又是生命之源,它是一个民族时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凝聚这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 量,其中虽然有落后保守的成分,但也有其不可磨灭。的精华,它是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挑战、开拓前进的精神动 力 (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历史,有各自的文化道德传统,这是他们走向现代化过程中能否保持自己的特色,走出自己道 路的重要基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果离开以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就会失去历史的基础,就难以更 好地推进。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 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二)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形成的。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自尊 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能为广大群 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 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三)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等”;“博爱”,资产阶级从来就不把普通劳动者包括在内,他们对工人除了敲骨吸髓的剥削以外,没有任何一点同 情心。 应该指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在一些 人的头脑中还有相当广阔的市场,有些人甚至把它奉为安身立命的信条!市场经济意识的泛化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 度重视! 现在有一种非常时髦的说法——“我们正处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其实这种说法极不科学,极不严谨。因为有了以上 时髦的口号,所以一些人就理直气壮的提出了“要重新构建新道德体系”一类的主张! 我们国家至今并没有改朝换代,我们的经济还是公有制!我们的“市场经济”前边还有绝对不能省略的四个字——社 会主义!我们要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邓 小平同志几次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我们要当心有些人有意或无意地打 着“市场经济”的旗号,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地引进资本主义的道德! 5.社会主义道德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占主导地位的是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五爱”的核心是爱社会主 义。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 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社会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合乎规律的必然产物,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一种崭新的道德,是对人类道德传统的批 判继承,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 人类道德的发展是合乎历史规律的产物,是在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继承和弘扬优良道 德传统要以马克思之以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新时代的实际,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又要吸收 人类道德文明的积极成果。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传统是江河之水、又是生命之源,它是一个民族时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凝聚这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 量,其中虽然有落后保守的成分,但也有其不可磨灭。的精华,它是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挑战、开拓前进的精神动 力。 (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历史,有各自的文化道德传统,这是他们走向现代化过程中能否保持自己的特色,走出自己道 路的重要基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果离开以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就会失去历史的基础,就难以更 好地推进。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 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二)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形成的。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自尊 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能为广大群 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 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三)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人总是在一定的道德环境之中成长的。中华民族优 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它像是一块永不会磨蚀的胎记ˆ,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重 要标志。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有利于我们毎个人的道德修养。优良道德传统的熏陶和润泽,能够内 化为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完善我们的人格和道德品质,成为个人成长成才 的重要推迸力量。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干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源 泉。这些优良道德传统,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中国传统道德的发 展演化中,公私之辩始终是一条主线。“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两干多年前的《诗经》己经提岀 凤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ˇ的思 想,认为朝廷官员应当以公心灭除自己的私欲,这样就可以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依附。西汉初年的贾谊在他的《治 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下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爱国爱民,为民族、为社会舍小 家顾大家的杰出人物,他们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业绩,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正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 出发,申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 取”,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这种提倡“先义后利和反对“见利忘义”的思想,不但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 中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我国当前的道德水平仍有重要意义。 (二)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一直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ˆ'原则,主张“仁者 爱人”,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 在人和人的相处中,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凡是我不愿意别人施加于我的一切事情,我都应当自觉地不施加 于别人,以免别人受到伤害;我希望达成的事情,也要允许和帮助别人能够达成。他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孝 梯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也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苟子则强调,“仁二者自爱”。墨子从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提出“兼相爱,交相利ˆ的思想。从仁 爱精神出发,我国古人主张和为贵”,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相处,倡导 团结互助,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中秉承强不执弱、众不暴寡、富不侮贫的精 神。儿千年来,中国人始终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了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中华各民族始终互相交融,和衷共 济,形成了团结和睦的大家庭;中华民族始终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 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推崇仁爱原则、崇尚和谐、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徳 (三)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ˆ的美誉,谦敬礼让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在中 国传统道德中,谦敬既是个人自身修养的美德,也是为人处事的道德要求。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 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中国传统道德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 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也是人的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左传》上也 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中国传统道德在提倡谦敬礼让的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择善 而从”。老子曾以江海处下而为百谷王的事实,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四)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格守诚信在中国古人看来,诚是指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也是道德的根本, 故“养心莫善于诚。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而且 认为“民无信不立”。苟子则进一步将信推行于选贤治国,使信不仅是朋友伦理、交际伦理的规范,而且扩至一切伦 理关系皆应以诚信为本。中国传统道德认为,诚信的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以诚为本,取信于 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人思诚,信以行义,“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诚信之德在于言必信,行必果,言行 致,表里如一,讲究信用,遵守诺言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人总是在一定的道德环境之中成长的。中华民族优 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它像是一块永不会磨蚀的“胎记”,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重 要标志。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有利于我们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优良道德传统的熏陶和润泽,能够内 化为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完善我们的人格和道德品质,成为个人成长成才 的重要推迸力量。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源 泉。这些优良道德传统,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中国传统道德的发 展演化中,公私之辩始终是一条主线。“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己经提出 “凤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尚书》也有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 想,认为朝廷官员应当以公心灭除自己的私欲,这样就可以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依附。西汉初年的贾谊在他的《治 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下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爱国爱民,为民族、为社会舍小 家顾大家的杰出人物,他们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业绩,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正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 出发,申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在 “义”和 “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 “义然后 取”,反对 “重利轻义”和 “见利忘义”。这种提倡“先义后利”和反对 “见利忘义”的思想,不但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 中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我国当前的道德水平仍有重要意义。 (二)推崇 "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一直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 “仁者 爱人”,强调要 “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孔子强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 在人和人的相处中,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凡是我不愿意别人施加于我的一切事情,我都应当自觉地不施加 于别人,以免别人受到伤害;我希望达成的事情,也要允许和帮助别人能够达成。他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孝 梯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也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苟子则强调,“仁者自爱”。墨子从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从仁 爱精神出发,我国古人主张 “和为贵”,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相处,倡导 团结互助,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中秉承强不执弱、众不暴寡、富不侮贫的精 神。儿千年来,中国人始终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了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中华各民族始终互相交融,和衷共 济,形成了团结和睦的大家庭;中华民族始终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 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推崇仁爱原则、崇尚和谐、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三)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中国自古就有 “礼仪之邦”的美誉,谦敬礼让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在中 国传统道德中,谦敬既是个人自身修养的美德,也是为人处事的道德要求。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 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中国传统道德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 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也是人的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左传》上也 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 中国传统道德在提倡谦敬礼让的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择善 而从”。老子曾以江海处下而为百谷王的事实,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四)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格守诚信在中国古人看来,诚是指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也是道德的根本, 故 “养心莫善于诚”。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而且 认为“民无信不立”。苟子则进一步将信推行于选贤治国,使信不仅是朋友伦理、交际伦理的规范,而且扩至一切伦 理关系皆应以诚信为本。中国传统道德认为,诚信的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以诚为本,取信于 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人思诚,信以行义,“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诚信之德在于言必信,行必果,言行 一致,表里如一,讲究信用,遵守诺言
(五)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 为人有道德,因而,人们除了有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而—切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徳需要。道 德需要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要实现这种追求,就应当明智。智,也作知,即理智、智慧。孟子把智看成是判断是 非善恶的一种能力,认为"是非之心,智也"。在古人看来,“明智ˆ则必须“好学”,学习既包括学习一般的文化知 识,也包括学习伦理道德知识,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圣贤由学而成,道德由学而进,才能由学而得,离 开学将一事无成。《礼记,中庸》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求人们通过勤奋的学习, 学以成德,学以成性,“变化气质”。 (六)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儒、 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孔子说¨仁 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认为“仁”这种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对 人们来说,并不是遥远而不可达到的。人们应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苟子认 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注重社会 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 此外,还有如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 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也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 族优良道德传统已经深入到全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之中。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无数磨难 与困苦,但始终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当说,是同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的道德传统的作用分不开 的。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 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 方法,既不能全盘肯定、全面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全面拋弃。要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 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ˆ新人的标准,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工作。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 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和弘扬优良的道德传统,特别是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冋性和-般性道德要 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借鉴意义的积极内容。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传统 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失落。所以,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恢复中国“固有文化”,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 主体的道德体系,并通过这种传统道德的复兴来衍生出现代的科学和民主,即所谓返本开新”。另一种是历史虚无 主义思潮,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从整体上来说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 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这两种思潮都是错误的,都割裂了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一殷和个别、普遍性和特殊 性的关系。复古论在对待中国传统道徳的问题上,只承认其一般性、普遍性而否定其个别性和特殊性,把传统的东 西与现代的事物完全等同,这实际上是否定道德的历史和发展。虛无论则只承认中国传统道德的个别性、特殊性, 而否定中国传统道德的一般性、普遍性,这实际上也就割断了道德的历史继承性。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无 论是复古论还是虚无论,都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道德文化的进步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在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问 题上,我们要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注意科学辨析,自觉避免各种错误倾向的影响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 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进步的过程表明,一种文化通过与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冲突 和融合,是保持其生命力,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文化演进发展的一种带规律性的现象。当今任何民 族或国家的文明发展和道德进步,都不可能不受到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文化或道德文明成果的影响,都不可能脱离人 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世界上许多民族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人类文明都作出过贡献。西方历代思想家对道德的 起源和本质、道德的原则和规范、道德品质、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修养等进行的有益探讨,其中不乏超越时代、 国家、民族乃至阶级界限的真知灼见,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社会共同的文明成果,并为我囯今天的道徳建设与道德修
(五)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 为人有道德,因而,人们除了有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而一切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道 德需要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要实现这种追求,就应当明智。智,也作知,即理智、智慧。孟子把智看成是判断是 非善恶的一种能力,认为"是非之心,智也"。在古人看来,“明智”则必须 “好学”,学习既包括学习一般的文化知 识,也包括学习伦理道德知识,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圣贤由学而成,道德由学而进,才能由学而得,离 开学将一事无成。《礼记,中庸》强调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求人们通过勤奋的学习, 学以成德,学以成性,“变化气质”。 (六)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儒、 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孔子说:”仁 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认为“仁”这种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对 人们来说,并不是遥远而不可达到的。人们应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苟子认 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墨家也非常重视 “修身”,强调 “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注重社会 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 此外,还有如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 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也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 族优良道德传统已经深入到全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之中。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无数磨难 与困苦,但始终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当说,是同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的道德传统的作用分不开 的。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 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 方法,既不能全盘肯定、全面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全面抛弃。要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 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工作。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 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和弘扬优良的道德传统,特别是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 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借鉴意义的积极内容。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传统 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失落。所以,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恢复中国“固有文化”,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 主体的道德体系,并通过这种传统道德的复兴来衍生出现代的科学和民主,即所谓“返本开新”。另一种是历史虚无 主义思潮,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从整体上来说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 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这两种思潮都是错误的,都割裂了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普遍性和特殊 性的关系。复古论在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问题上,只承认其一般性、普遍性而否定其个别性和特殊性,把传统的东 西与现代的事物完全等同,这实际上是否定道德的历史和发展。虚无论则只承认中国传统道德的个别性、特殊性, 而否定中国传统道德的一般性、普遍性,这实际上也就割断了道德的历史继承性。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无 论是复古论还是虚无论,都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道德文化的进步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在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问 题上,我们要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注意科学辨析,自觉避免各种错误倾向的影响。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 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进步的过程表明,一种文化通过与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冲突 和融合,是保持其生命力,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文化演进发展的一种带规律性的现象。当今任何民 族或国家的文明发展和道德进步,都不可能不受到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文化或道德文明成果的影响,都不可能脱离人 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世界上许多民族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人类文明都作出过贡献。西方历代思想家对道德的 起源和本质、道德的原则和规范、道德品质、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修养等进行的有益探讨,其中不乏超越时代、 国家、民族乃至阶级界限的真知灼见,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社会共同的文明成果,并为我国今天的道德建设与道德修
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的问题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既反对全盘西化、机械照搬,又反对全盘否定、盲目排外,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 借鉴、吸收,剔除其带有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糟粕,吸收其带有普遍性和·般性、对今天有积极意义的精华。 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古代传统美德的的传承 和升华,是对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 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形成的优良道德传统,它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 思想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进程中的道德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革命道德 传统萌芽于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经过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 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逐步形成,并且不断发扬光大。主要内容包括: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抵抗外敌奴 役、致力于振兴中华的爱国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奋斗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 敬业精神;热爱集体、服务人民的集体主义精神;艰苦朴素、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热爱人民、关心他 人的友爱互助精神;坚持原则、团结协作的协调精神;遵纪守法、步调一致的全局精神等。 、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的道 徳建设,应当建立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反映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为坚持和完善这-基本经济制度服 务。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上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的经济运行机制,对道 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有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实要求,也有一个为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道徳价值导冋的重要仼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乂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一方 面,作为市场经济,它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运行规则上有相通或相似之处。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属性和 般规律,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的,是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的,它要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市场 经济可以和不同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相结合。要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加快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有助于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轨道有序健康地发展。 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 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竟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调动人们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但也要看到,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如趋利性、自发性等也会反 映到道德生活中来,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亨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现象,这些因素 都会干扰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徳体系,确立全体社 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已成为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把握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对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要坚持公民承担社会责任与社会尊重个人合法权益相一致,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 要求相结合,着力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和 有力的道义支撑。要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 既勇于竞争,又有序竞争;既反对平均主义,又防止收入悬殊;既重经济效益,又重社会效益。要正确认识和运用 物质利益原则,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既要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去获得正当的个人利益,也要大张旗鼓 地褒奖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的言行,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 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要正确发挥社会主义道德对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作用,形成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徳规范,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效应,避免市场经济的消极效应,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健康发展。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的问题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既反对全盘西化、机械照搬,又反对全盘否定、盲目排外,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 借鉴、吸收,剔除其带有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糟粕,吸收其带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对今天有积极意义的精华。 第三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古代传统美德的的传承 和升华,是对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 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形成的优良道德传统,它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 思想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进程中的道德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革命道德 传统萌芽于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经过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 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逐步形成,并且不断发扬光大。主要内容包括: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抵抗外敌奴 役、致力于振兴中华的爱国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奋斗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 敬业精神;热爱集体、服务人民的集体主义精神;艰苦朴素、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热爱人民、关心他 人的友爱互助精神;坚持原则、团结协作的协调精神;遵纪守法、步调一致的全局精神等。 一、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的道 德建设,应当建立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反映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为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服 务。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上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的经济运行机制,对道 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有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实要求,也有一个为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道德价值导向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一方 面,作为市场经济,它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运行规则上有相通或相似之处。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属性和 一般规律,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的,是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的,它要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市场 经济可以和不同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相结合。要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加快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有助于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轨道有序健康地发展。 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 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调动人们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但也要看到,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如趋利性、自发性等也会反 映到道德生活中来,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现象,这些因素 都会干扰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确立全体社 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已成为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把握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对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要坚持公民承担社会责任与社会尊重个人合法权益相一致,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 要求相结合,着力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和 有力的道义支撑。要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 既勇于竞争,又有序竞争;既反对平均主义,又防止收入悬殊;既重经济效益,又重社会效益。要正确认识和运用 物质利益原则,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既要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去获得正当的个人利益,也要大张旗鼓 地褒奖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的言行,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 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要正确发挥社会主义道德对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作用,形成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效应,避免市场经济的消极效应,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健康发展。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党一直强调,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既符合我国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现实状况,也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有人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大家 都忙着挣钱,在这个时候再来讲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还有实际意义吗?市场经济强调个人利益,与为人民服务和 集体主义的精神能并存吗?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作为对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可以,向广大公民提出这样的要求 是否有些脱离实际?对这些困惑,需要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给予说明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所谓道德建设的核心,就是道德建设的灵魂,他决定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是统率-切道德原 则、道德规范的指导思想。道德领域中所有的道德现象都要受道德核心的制约和规定,并以这-核心作为其出发点 和归宿。在改革开放、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势下,我们的道德建设应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 具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生产关系的主流和本质,同时也代表着社会主义发 展的方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从根本上消灭了剥削和压迫,每个劳动者都在为社会、为他人同时也是为自己而劳 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在全体人民共同 利益的基础上,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在社会主 义条件下,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是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道德,也是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道德。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 人又都为他人服务。人们常把为人民服务具体化,讲为您服务”、“为他人服务”,这样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人为 什么要为他人服务呢?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分析,首先为他人服务是人类生存的必然,人作为个体有着天然的局 限性,不可能自己完全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你种田,我织布,他盖房子给人住,必然有相互的服务。其次是生活 的必要,现代社会生活复杂,劳动日益社会化、专业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性日益加强,不但个人 不能孤立地存在,也不能像小农经济时代那样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信息社会必然是相互联系,彼此配 合,将个人的行为转化成社会的行为。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列宁选集》第4卷,第143 页)。再次,只有为他人服务才能得到他人给予自己的服务,为他人服务就是为自己服务。 应当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中,服务多种多样。服务包含着市场行为,也包含着道德追求。作为市场行为,服务者通 过为社会、为他人提供服务获得合理报酬;作为道德追求,服务者通过无偿服务,感受助人之乐,提升精神境界。 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规定的有偿服务及所取得的合理报酬是应当的、正当的;但不是所有的服务都是有偿 的。 2.为人民服务是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有些人认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为自己”的经济,在推 行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提倡为人民服务是不合时宜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从市场主体的直接目的看,可能是追 求企业的利润,如果没有利润,企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而就市场经济活动的实际过程看,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则 必须立足于服务,体现为服务。一般而言,市场经济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同比较发达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相联系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各工厂、企业生产的商品,不是供自己使用的,而是供别人、供社会使用的。市场 经济的运行规则是等价交换,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只有通过市场销售将商品转化为货币,企业才能连续不断地生产 和再生产。货币在消费者的口袋里,为了把货币吸引出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要及时了解市场行情,不断开发满 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如果不围着消费者转,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商品就卖 不出去,他就不可能赚钱。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消费者不是别人,正是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由此可见,为 人民服务绝不是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亳不相干甚至根本对立的,相反地,它正是植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本 性之中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在道德上的反映。那种认为倡导为人民服务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 悖的观点是片面的。 至于说到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是对党员、对党和国家干部的要求,将它放大到全社会,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的核心内容,似乎脱离实际,这是由于对为人民服务的内涵理解不全面所致。从一般意义上讲,为人民服务的实质 和基本内涵,就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自觉维护人民的利益,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这
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党一直强调,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既符合我国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现实状况,也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有人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大家 都忙着挣钱,在这个时候再来讲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还有实际意义吗?市场经济强调个人利益,与为人民服务和 集体主义的精神能并存吗?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作为对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可以,向广大公民提出这样的要求 是否有些脱离实际?对这些困惑,需要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给予说明。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所谓道德建设的核心,就是道德建设的灵魂,他决定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是统率一切道德原 则、道德规范的指导思想。道德领域中所有的道德现象都要受道德核心的制约和规定,并以这一核心作为其出发点 和归宿。在改革开放、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势下,我们的道德建设应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 具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生产关系的主流和本质,同时也代表着社会主义发 展的方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从根本上消灭了剥削和压迫,每个劳动者都在为社会、为他人同时也是为自己而劳 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在全体人民共同 利益的基础上,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在社会主 义条件下,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是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道德,也是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道德。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 人又都为他人服务。人们常把为人民服务具体化,讲“为您服务”、“为他人服务”,这样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人为 什么要为他人服务呢?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分析,首先为他人服务是人类生存的必然,人作为个体有着天然的局 限性,不可能自己完全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你种田,我织布,他盖房子给人住,必然有相互的服务。其次是生活 的必要,现代社会生活复杂,劳动日益社会化、专业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性日益加强,不但个人 不能孤立地存在,也不能像小农经济时代那样“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信息社会必然是相互联系,彼此配 合,将个人的行为转化成社会的行为。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列宁选集》第4卷,第143 页)。再次,只有为他人服务才能得到他人给予自己的服务,为他人服务就是为自己服务。 应当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中,服务多种多样。服务包含着市场行为,也包含着道德追求。作为市场行为,服务者通 过为社会、为他人提供服务获得合理报酬;作为道德追求,服务者通过无偿服务,感受助人之乐,提升精神境界。 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规定的有偿服务及所取得的合理报酬是应当的、正当的;但不是所有的服务都是有偿 的。 2. 为人民服务是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有些人认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为自己”的经济,在推 行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提倡为人民服务是不合时宜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从市场主体的直接目的看,可能是追 求企业的利润,如果没有利润,企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而就市场经济活动的实际过程看,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则 必须立足于服务,体现为服务。一般而言,市场经济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同比较发达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相联系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各工厂、企业生产的商品,不是供自己使用的,而是供别人、供社会使用的。市场 经济的运行规则是等价交换,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只有通过市场销售将商品转化为货币,企业才能连续不断地生产 和再生产。货币在消费者的口袋里,为了把货币吸引出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要及时了解市场行情,不断开发满 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如果不围着消费者转,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商品就卖 不出去,他就不可能赚钱。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消费者不是别人,正是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由此可见,为 人民服务绝不是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毫不相干甚至根本对立的,相反地,它正是植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本 性之中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在道德上的反映。那种认为倡导为人民服务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 悖的观点是片面的。 至于说到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是对党员、对党和国家干部的要求,将它放大到全社会,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的核心内容,似乎脱离实际,这是由于对为人民服务的内涵理解不全面所致。从一般意义上讲,为人民服务的实质 和基本内涵,就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自觉维护人民的利益,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