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2013年高三综合练习(三模)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3.答题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 “美丽中国”不能雾霾重重 ①1978年以来,中国口口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口口持续30年以 上时间9%的年均GDP增长率也超过了当年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增长时间。 显然,持续超高速的经济增长,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为实现“以人为本” 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 ②但是,超高的经济增长同时带来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消耗。早在2002年 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编写的《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 报告》就尖锐指出,环境问题使中国损失GDP的3.5%-8%。但这10年来,随着 中国经济髙速增长,中国的资源消耗、尤其是对环境因素影响巨大的能源消耗- 直处于“亢奋”阶段。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34.8亿吨标准煤,成为世界 第一。研究表明,中国单位产值的矿产资源消耗与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值的3 倍,单位产值的废物排放量,是世界平均值的数倍。在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同时, 自然界已经不断发出警报:荒漠化扩展、耕地流失、草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加剧 等等。这些都说明中国生态环境维持经济增长正在、或者已经达到负荷极限。 ③从雾霾的成因看,除了天气本身的因素外,主要就是与排放的各种污染物有关 而各种排放污染物与GDP密切相关。GDP首先造成制造业的一次和二次污染,特 别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排放的污染物成倍增加就难以避免。各种排放污染物也与 GDP和收入增长有关。当收入随着GDP大幅度上升的时候(当然是好事),生活 消耗也大幅度递增,甚至超过了收入增长。例如,在中国,2012年与2002年相 比,GDP增长了1.5倍,而汽车生产和销售同期几乎增长了5倍。当汽车尾气等 排放的污染物,在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的 时候,雾霾就难以避免。此外,空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功率 越来越大,使用越来越频繁,热度与冷度越来越离谱。这些与GDP密切相关的能 量消耗和同步的污染排放,必然要受到自然界的警告甚至惩罚 ④人与自然的矛盾始终贯穿于人类发展史。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 的能力越来越强大,人类对自然界“改变”越来越多一一人类甚至试图控制自然 来为自己服务,但实际上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正以新的形式出现(例如不断出现 的各种新的“短缺”和“疾病”),自然界对人类欲望的限制客观存在无法改变。 自然界熵增现象明白无误地传达了一个信息:人类必须尊重自然,才能维持人类 社会长久发展。 ⑤近年来中国在力图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结构,保持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说, 我们必须从思想观念上和行动方式上真正行动起来,否则将可能危及自身的生存 和发展。一方面,要改变社会发展的观念、要真正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 特别是要认识到科技进步并不能改变人类属于自然之根本。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发 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解放了人类的体力甚至脑力,提高了我们的 生活品质,但是,科技进步现在不可能、将来也不可能改变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 处的根本。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发展方式上,特别 值得总结经验教训,真正贯彻好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浦东新区 2013 年高三综合练习(三模)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3.答题时间 150 分钟。试题满分 150 分。 一 阅读 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6 题。(16 分) “美丽中国”不能雾霾重重 ①1978 年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持续 30 年以 上时间 9%的年均 GDP 增长率也超过了当年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增长时间。 显然,持续超高速的经济增长,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为实现“以人为本” 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 ②但是,超高的经济增长同时带来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消耗。早在 2002 年, 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编写的《2002 年中国人类发展 报告》就尖锐指出,环境问题使中国损失 GDP 的 3.5%-8%。但这 10 年来,随着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的资源消耗、尤其是对环境因素影响巨大的能源消耗一 直处于“亢奋”阶段。2011 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 34.8 亿吨标准煤,成为世界 第一。研究表明,中国单位产值的矿产资源消耗与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值的 3 倍,单位产值的废物排放量,是世界平均值的数倍。在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同时, 自然界已经不断发出警报:荒漠化扩展、耕地流失、草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加剧 等等。这些都说明中国生态环境维持经济增长正在、或者已经达到负荷极限。 ③从雾霾的成因看,除了天气本身的因素外,主要就是与排放的各种污染物有关。 而各种排放污染物与 GDP 密切相关。GDP 首先造成制造业的一次和二次污染,特 别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排放的污染物成倍增加就难以避免。各种排放污染物也与 GDP 和收入增长有关。当收入随着 GDP 大幅度上升的时候(当然是好事),生活 消耗也大幅度递增,甚至超过了收入增长。例如,在中国,2012 年与 2002 年相 比,GDP 增长了 1.5 倍,而汽车生产和销售同期几乎增长了 5 倍。当汽车尾气等 排放的污染物,在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的 时候,雾霾就难以避免。此外,空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功率 越来越大,使用越来越频繁,热度与冷度越来越离谱。这些与 GDP 密切相关的能 量消耗和同步的污染排放,必然要受到自然界的警告甚至惩罚。 ④人与自然的矛盾始终贯穿于人类发展史。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 的能力越来越强大,人类对自然界“改变”越来越多——人类甚至试图控制自然 来为自己服务,但实际上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正以新的形式出现(例如不断出现 的各种新的“短缺”和“疾病”),自然界对人类欲望的限制客观存在无法改变。 自然界熵增现象明白无误地传达了一个信息:人类必须尊重自然,才能维持人类 社会长久发展。 ⑤近年来中国在力图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结构,保持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说, 我们必须从思想观念上和行动方式上真正行动起来,否则将可能危及自身的生存 和发展。一方面,要改变社会发展的观念、要真正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 特别是要认识到科技进步并不能改变人类属于自然之根本。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发 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解放了人类的体力甚至脑力,提高了我们的 生活品质,但是,科技进步现在不可能、将来也不可能改变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 处的根本。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发展方式上,特别 值得总结经验教训,真正贯彻好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⑥还有两点也很重要。一是对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重新认识。中国是否应该、 是否有能力、有必要去做这个价值链低端的“世界工厂”,值得中国的自然科学 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研究、论证;另一点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问 题。现在许多产业在“调结构”的大旗下,正不断向西部转移。而这些产业为东 部地区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东部地区环境也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而 如果不在节能减排上下功夫,西部地区未来就有重蹈覆辙的可能。一旦广大的西 部地区也像现在的中、东部一样雾霾连连,将十分可怕。 美丽中国”,绝不能雾霾重重 1.根据文意,可依次填入第①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 所以 B.不仅 而 且能2是 C.尽管 但是 D.只有 2.第②段中“亢奋”在文中指的 分) 3.文章的前三段均提及了中国的GDP,其各自的目的 是 (3分) 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经济超高速增长的持续时间,超过了当年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 B.自然界发出的警报说明中国生态环境维持经济增长已经达到负荷极限。 C.从雾霾的成因看,除了天气本身的因素外,主要就是与GDP密切相关。 D.科技进步在将来可能改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现在却是不可能的。 5.最后一段话有什么含义?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6.结合文意,概述中国要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从哪几方面做起?(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分) 灯下的月光 简平 ①我总以灯下的月光来指代自己的阅读。 ②小时候,每天吃过晚饭后,外婆就会把饭桌擦得干干净净,随后,打开台 灯,于是,我就和两个妹妹各坐饭桌的一边开始看书。那时候,我家只有一间屋 子,饭桌就是书桌,摆放在朝西的窗下,一边紧靠着墙面,这样,台灯就可以固 定地搁在桌上。因为那台灯也紧靠着窗台,所以就像是从天上撒进来的月光。 ③这是留在我脑海里的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④其实,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在等待夜晚来临。夜晚来了,月亮就会升起 来,妈妈就会打开台灯,和孩子坐到灯下,一起读美丽的童话故事。这本身就如 同童话般美丽。台灯下是一片橙黄的光,那是窗外的月亮撒下来的,月光把孩子 们一个个接到迷人的书里去。这是我们人生漫步的开始。当我们扬起红帆前往金 银岛,在柳林风声中与卖火柴的女孩和木木相遇,加入铁木儿和他的队伍,循着 绿野仙踪,去探访大座钟的秘密……善良、勇敢就这样通过阅读注入了我们的血 液,将我们带往未来的日子
⑥还有两点也很重要。一是对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重新认识。中国是否应该、 是否有能力、有必要去做这个价值链低端的“世界工厂”,值得中国的自然科学 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研究、论证;另一点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问 题。现在许多产业在“调结构”的大旗下,正不断向西部转移。而这些产业为东 部地区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东部地区环境也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而 如果不在节能减排上下功夫,西部地区未来就有重蹈覆辙的可能。一旦广大的西 部地区也像现在的中、东部一样雾霾连连,将十分可怕。 ⑦“美丽中国”,绝不能雾霾重重。 1.根据文意,可依次填入第①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2 分) A.因为 所以 B.不仅 而 且 C.尽管 但是 D.只有 才 能 2.第②段中“亢奋”在文中指的 是 。(2 分) 3.文章的前三段均提及了中国的 GDP,其各自的目的 是 。(3 分) 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经济超高速增长的持续时间,超过了当年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 B.自然界发出的警报说明中国生态环境维持经济增长已经达到负荷极限。 C.从雾霾的成因看,除了天气本身的因素外,主要就是与 GDP 密切相关。 D.科技进步在将来可能改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现在却是不可能的。 5.最后一段话有什么含义?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 分) 6.结合文意,概述中国要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从哪几方面做起?(3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 题。(21 分) 灯下的月光 简平 ①我总以灯下的月光来指代自己的阅读。 ②小时候,每天吃过晚饭后,外婆就会把饭桌擦得干干净净,随后,打开台 灯,于是,我就和两个妹妹各坐饭桌的一边开始看书。那时候,我家只有一间屋 子,饭桌就是书桌,摆放在朝西的窗下,一边紧靠着墙面,这样,台灯就可以固 定地搁在桌上。因为那台灯也紧靠着窗台,所以就像是从天上撒进来的月光。 ③这是留在我脑海里的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④其实,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在等待夜晚来临。夜晚来了,月亮就会升起 来,妈妈就会打开台灯,和孩子坐到灯下,一起读美丽的童话故事。这本身就如 同童话般美丽。台灯下是一片橙黄的光,那是窗外的月亮撒下来的,月光把孩子 们一个个接到迷人的书里去。这是我们人生漫步的开始。当我们扬起红帆前往金 银岛,在柳林风声中与卖火柴的女孩和木木相遇,加入铁木儿和他的队伍,循着 绿野仙踪,去探访大座钟的秘密……善良、勇敢就这样通过阅读注入了我们的血 液,将我们带往未来的日子
⑤我想,如果这是一幅真实的图景,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成长得特别健康, 可是,这仅仅是我的一种憧憬,一份期待,其中掺和着许多的无奈。 ⑥刘易斯·布兹比在《书店的灯光》里写道:“记住一本书是记住读这本书 的那个孩子……看到一本儿时的旧书,深深地闻一下它的气息,刹那间你也成了 活生生的普鲁斯特。”童年的阅读是至关重要的,童年美妙的阅读体验会影响到 个人的一生,它是一个人阅读经历的起点,它非但激发了求知的渴望,并因此 形成观点,形成习惯,继续阅读 ⑦孩子的读书生活原本是包含了阅读的,但是,现实恰恰是一个悖论,阅读已经 被繁重的课业给无情地挤走了,这让我无法理解。孩子们每天在读书,但却没有 每天在阅读,即便语文课本中也有不少的美文,但是那种宁静的倾向于内心的没 有功利的阅读却难以存在。教学将美文的阅读享受淹没了,一篇文章,若把它全 部拆解,从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直到用词用句,如此琐细地一一分析,还有什么 美感可言呢? ⑧这真是非常的可惜,倘若一个人在童年没能建立起阅读的品性,那么,对 于以后长长的人生来说,是缺了一个很大的勾连之环的。这个勾连之环在前边是 童年重要的记忆,在后边则是生命质素重要的延续和补充。阅读是帮助成长、提 升人生的动力。阅读的丧失,不单单是不读书而已,那是进步的丧失,是幸福感 的丧失,是内心世界支撑的丧失。 ⑨如今,我早已长大,但我每天还是在等待夜晚来临。晚饭后,是我独处的 时间,那时,我会走到书桌前,随后,打开台灯,开始阅读。我已有了自己的书 房,书桌上,是一本本我正在看的书,我的身后,是一排顶天立地的书柜,里面 有我看过或者等待我去看的书。这时候的我,总是格外地惬意,心里有一种充实 的感觉,一种富足的感觉。 ⑩我同样相信,许多的成人跟我一样,也在等待夜晚来临。夜晚来了,月亮就会 升起来,他们就会打开台灯,坐到灯下,捧起一本夹着书签的没有看完的书,继 续读下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阅读需求,不可强求他人必须看点什么,但总有 本书可以为他带来启迪,带来宽慰,带来快乐 11如今,密集的信息已经蚕食了我们全部的空间,无穷的压力导致我们紧 张、焦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和疏离,如想摆脱这困扰,唯有开拓内心的空 间。而阅读正是开拓的爬犁,帮我们拓展出一方只属于自己的天地,让自己因此 得以每天都有舒缓的一刻 2这是多么美好的时刻一一灯下的光笼罩着我们,那是灯下的月光,清幽 宁和、温暖,像是一条纯净的月亮河,把白天的喧嚣、嘈杂、纷繁阻隔在了另外 的一边。 13我们的生命里是需要这样一片灯下的月光的 14我想,或许,要不了多久,杞人忧天的事情真会到来:纸质的图书消失于 旦,成为翻过去的一页历史。但是,我坚信,阅读依旧存在,阅读不会消失, 只不过换了别一种方式;而且,阅读的人只会越来越多,阅读的形式只会越来越 丰富。 15千年万年,月光依旧。 16万年千年,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会等待着夜晚来临,等待着灯下的 月光铺撒开来,带他们走进阅读的世界,带他们走向更远的地方。 7.文章第②段作者描写小时候阅读情形的作用是什么?(2分)
⑤我想,如果这是一幅真实的图景,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成长得特别健康, 可是,这仅仅是我的一种憧憬,一份期待,其中掺和着许多的无奈。 ⑥刘易斯·布兹比在《书店的灯光》里写道:“记住一本书是记住读这本书 的那个孩子……看到一本儿时的旧书,深深地闻一下它的气息,刹那间你也成了 活生生的普鲁斯特。”童年的阅读是至关重要的,童年美妙的阅读体验会影响到 一个人的一生,它是一个人阅读经历的起点,它非但激发了求知的渴望,并因此 形成观点,形成习惯,继续阅读。 ⑦孩子的读书生活原本是包含了阅读的,但是,现实恰恰是一个悖论,阅读已经 被繁重的课业给无情地挤走了,这让我无法理解。孩子们每天在读书,但却没有 每天在阅读,即便语文课本中也有不少的美文,但是那种宁静的倾向于内心的没 有功利的阅读却难以存在。教学将美文的阅读享受淹没了,一篇文章,若把它全 部拆解,从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直到用词用句,如此琐细地一一分析,还有什么 美感可言呢? ⑧这真是非常的可惜,倘若一个人在童年没能建立起阅读的品性,那么,对 于以后长长的人生来说,是缺了一个很大的勾连之环的。这个勾连之环在前边是 童年重要的记忆,在后边则是生命质素重要的延续和补充。阅读是帮助成长、提 升人生的动力。阅读的丧失,不单单是不读书而已,那是进步的丧失,是幸福感 的丧失,是内心世界支撑的丧失。 ⑨如今,我早已长大,但我每天还是在等待夜晚来临。晚饭后,是我独处的 时间,那时,我会走到书桌前,随后,打开台灯,开始阅读。我已有了自己的书 房,书桌上,是一本本我正在看的书,我的身后,是一排顶天立地的书柜,里面 有我看过或者等待我去看的书。这时候的我,总是格外地惬意,心里有一种充实 的感觉,一种富足的感觉。 ⑩我同样相信,许多的成人跟我一样,也在等待夜晚来临。夜晚来了,月亮就会 升起来,他们就会打开台灯,坐到灯下,捧起一本夹着书签的没有看完的书,继 续读下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阅读需求,不可强求他人必须看点什么,但总有一 本书可以为他带来启迪,带来宽慰,带来快乐。 11 如今,密集的信息已经蚕食了我们全部的空间,无穷的压力导致我们紧 张、焦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和疏离,如想摆脱这困扰,唯有开拓内心的空 间。而阅读正是开拓的爬犁,帮我们拓展出一方只属于自己的天地,让自己因此 得以每天都有舒缓的一刻。 12 这是多么美好的时刻——灯下的光笼罩着我们,那是灯下的月光,清幽、 宁和、温暖,像是一条纯净的月亮河,把白天的喧嚣、嘈杂、纷繁阻隔在了另外 的一边。 13 我们的生命里是需要这样一片灯下的月光的。 14 我想,或许,要不了多久,杞人忧天的事情真会到来:纸质的图书消失于 一旦,成为翻过去的一页历史。但是,我坚信,阅读依旧存在,阅读不会消失, 只不过换了别一种方式;而且,阅读的人只会越来越多,阅读的形式只会越来越 丰富。 15 千年万年,月光依旧。 16 万年千年,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会等待着夜晚来临,等待着灯下的 月光铺撒开来,带他们走进阅读的世界,带他们走向更远的地方。 7.文章第②段作者描写小时候阅读情形的作用是什么?(2 分)
8.第④段画线句的意思 是 (3分) 9.联系下文,说说第⑤段加点词“无奈”的具体内容。(3分) 1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第⑥段作者认为一个人的观点和习惯的养成取决于童年的阅读经历。 B.第⑦段作者反对在教学中用琐细的拆解和分析破坏美文的阅读享受。 C.第⑨段作者内心惬意、充实、富足的感觉源于读书,也源于丰赡的书。 D.第⑩段作者相信每个人的阅读需求不同,所以阅读内容也因人而异。 E.第1l段作者认为想要摆脱现实压力的唯一方法是借助阅读舒缓自己。 F.第14段作者对于未来纸质图书可能消失和阅读形式变丰富态度乐观 11.多角度赏析文章的标题,写一段不超过150字的文字。(8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 (2)郴江幸自绕郴山, 。(秦观《踏莎行·郴 州旅舍》) (3)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 子·鱼我所欲也》)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5)不应有恨, (苏轼《水调歌头》) (6) ,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白朴《天净沙·秋》) ,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 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8)沾衣欲湿杏花雨, (志南《绝句》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3-15题。(8分) 王安石 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注:①此词是词人受旧党打击,晚年被迫隐居金陵半山而作。②月偃:即偃月 半弦月。 13.王安石,字介甫,号 14.有人说首句“闲”字用得极妙,那么词中哪些内容能够表现这个“闲”的意 趣?(3分) 15.“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两句是写景,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17分) 石康伯,字幼安,蜀之眉山人,故紫微舍人昌言之幼子也。举进十不第,即弃 去,当以荫得官,亦不就。读书作诗以自娱而已,不求人知。独好法书名画,古 器异物,遇有所见,脱衣辍食以求之,不问有无。居京师四十年,出入闾巷,未 尝骑马。在稠人中,耳目谡谡然°,专求其所好。长七尺,黑而髯,如世之所画道
8.第④段画线句的意思 是 。(3 分) 9.联系下文,说说第⑤段加点词“无奈”的具体内容。(3 分) 1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第⑥段作者认为一个人的观点和习惯的养成取决于童年的阅读经历。 B.第⑦段作者反对在教学中用琐细的拆解和分析破坏美文的阅读享受。 C.第⑨段作者内心惬意、充实、富足的感觉源于读书,也源于丰赡的书。 D.第⑩段作者相信每个人的阅读需求不同,所以阅读内容也因人而异。 E.第 11 段作者认为想要摆脱现实压力的唯一方法是借助阅读舒缓自己。 F.第 14 段作者对于未来纸质图书可能消失和阅读形式变丰富态度乐观。 11.多角度赏析文章的标题,写一段不超过 150 字的文字。(8 分) (三)默写。(6 分) 【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2.(1)_________________,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 (2)郴江幸自绕郴山, 。(秦观《踏莎行·郴 州旅舍》) (3)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 子·鱼我所欲也》)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5)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6)_________________,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白朴《天净沙·秋》) (7) ,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江上 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8) 沾衣欲湿杏花雨,_________________。(志南《绝句》)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 13-15 题。(8 分) 菩萨蛮① 王安石 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②,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注:①此词是词人受旧党打击,晚年被迫隐居金陵半山而作。②月偃:即偃月, 半弦月。 13.王安石,字介甫,号 。(1 分) 14.有人说首句“闲”字用得极妙,那么词中哪些内容能够表现这个“闲”的意 趣?(3 分) 15.“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两句是写景,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6-20 题。(17 分) 石康伯,字幼安,蜀之眉山人,故紫微舍人①昌言之幼子也。举进士不第,即弃 去,当以荫得官,亦不就。读书作诗以自娱而已,不求人知。独好法书名画,古 器异物,遇有所见,脱衣辍食以求之,不问有无。居京师四十年,出入闾巷,未 尝骑马。在稠人中,耳目谡谡然②,专求其所好。长七尺,黑而髯,如世之所画道
人剑客,而徒步尘埃中,若有所营,不知者以为异人也。又善滑稽,巧发微中, 旁人抵掌绝倒,而幼安淡然不变色。与人游,知其急难,甚于为己。有客于京师 而病者,辄舁置其家,亲饮食之;死则棺敛之,无难色。凡识幼安者,皆知其 如此。而余独深知之。幼安识虑甚远,独口不言耳。今年六十二,状貌如四十许 人,须三尺,郁然无一茎白者,此岂徒然者哉。为亳州职官,与富郑公俱得罪者, 其子夷庚也。 其家书画数百轴,取其毫末杂碎者,以册编之,谓之“石氏画苑”。幼安与文与 可游,如兄弟,故得其画为多。而余亦善画古木丛竹,因以遗之,使置之苑中 子由尝言:“所贵于画者,为其似也。似犹可贵,况其实者。吾行都邑田野,所 见人物,皆吾画笥也。所不见者,独鬼神耳,当赖画而识,然人亦何用见鬼。 此言真有理。今幼安好画,乃其一病,无足录者,独著其为人之大略云尔。元丰 三年十二月二十日赵郡苏轼书。 注:①紫微舍人:即起草皇帝诏令的官员。②谡谡然:精力充沛的样子。③舁: 抬。④文与可:北宋仁宗时期的一位著名的画家姓文,名同,字与可 16.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与人游( (2)亲饮食之 (3)死则棺敛之( )(4)无足录者 1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读书作诗以自娱而已 铸以为金人十二 B.而幼安淡然不变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死则棺敛之 临视,则虫集冠上 D.乃其一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举进士不第,即弃去,当以荫得官,亦不就。 (2)余亦善画古木丛竹,因以遗之,使置之苑中。 19.根据第一段内容,用两个成语概括石康伯的性格特点?(2分) 20.本文是苏轼为石康伯画苑作的题记,但苏轼行文却“独著其为人之大略” 其用意是什么?(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2分) 独坐轩记 桑悦 予为西昌校官,学圃中筑一轩,大如斗,仅容台椅各一,台仅可置经史数卷。宾 至无可升降,弗肃以入,因名之曰“独坐”。 予训课之暇,辄憩息其中,上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次窥关闽 濂洛数君子之心,又次则咀嚼《左传》、荀卿、班固、司马迁、扬雄、刘向、 韩柳欧苏曾王之文,更暇则取秦汉以下古人行事之迹,少加褒贬,以定万世之是 非。优哉悠哉,以永终日。轩前有池半亩,隙地教丈,池种芰荷,地杂植松桧竹 柏 予坐是轩,尘坌不入,胸次日拓,又若左临太行,右挟东海,而荫万间之广厦也 且坐惟酬酢千古,遇圣人则为弟子之位,若亲闻训诲:遇贤人则为交游之位
人剑客,而徒步尘埃中,若有所营,不知者以为异人也。又善滑稽,巧发微中, 旁人扺掌绝倒,而幼安淡然不变色。与人游,知其急难,甚于为己。有客于京师 而病者,辄舁③置其家,亲饮食之;死则棺敛之,无难色。凡识幼安者,皆知其 如此。而余独深知之。幼安识虑甚远,独口不言耳。今年六十二,状貌如四十许 人,须三尺,郁然无一茎白者,此岂徒然者哉。为亳州职官,与富郑公俱得罪者, 其子夷庚也。 其家书画数百轴,取其毫末杂碎者,以册编之,谓之“石氏画苑”。幼安与文与 可④游,如兄弟,故得其画为多。而余亦善画古木丛竹,因以遗之,使置之苑中。 子由尝言:“所贵于画者,为其似也。似犹可贵,况其实者。吾行都邑田野,所 见人物,皆吾画笥也。所不见者,独鬼神耳,当赖画而识,然人亦何用见鬼。” 此言真有理。今幼安好画,乃其一病,无足录者,独著其为人之大略云尔。元丰 三年十二月二十日赵郡苏轼书。 注:①紫微舍人:即起草皇帝诏令的官员。②谡谡然:精力充沛的样子。 ③舁: 抬。④文与可:北宋仁宗时期的一位著名的画家姓文,名同,字与可。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 分) (1)与人游( ) (2)亲饮食之 ( ) (3)死则棺敛之( ) (4)无足录者 ( ) 17.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读书作诗以自娱而已 铸以为金人十二 B.而幼安淡然不变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死则棺敛之 临视,则虫集冠上 D.乃其一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18.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举进士不第,即弃去,当以荫得官,亦不就。 (2)余亦善画古木丛竹,因以遗之,使置之苑中。 19.根据第一段内容,用两个成语概括石康伯的性格特点?(2 分) 20.本文是苏轼为石康伯画苑作的题记,但苏轼行文却“独著其为人之大略”。 其用意是什么?(3 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1-25 题。(12 分) 独坐轩记 桑悦 予为西昌校官,学圃中筑一轩,大如斗,仅容台椅各一,台仅可置经史数卷。宾 至无可升降,弗肃以入,因名之曰“独坐”。 予训课之暇,辄憩息其中,上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次窥关闽 濂洛数君子之心①,又次则咀嚼《左传》、荀卿、班固、司马迁、扬雄、刘向、 韩柳欧苏曾王之文,更暇则取秦汉以下古人行事之迹,少加褒贬,以定万世之是 非。优哉悠哉,以永终日。轩前有池半亩,隙地数丈,池种芰荷,地杂植松桧竹 柏。 予坐是轩,尘坌不入,胸次日拓,又若左临太行,右挟东海,而荫万间之广厦也。 且坐惟酬酢千古②,遇圣人则为弟子之位,若亲闻训诲;遇贤人则为交游之位
若亲接膝而语;遇乱臣贼子则为士师之位,若亲降诛罚于前。坐无常位,接无常 人,日觉纷挐纠错,坐安得独?虽然,予之所纷絮纠错者,皆世之寂寞者也。而 天壤之间,坐予者寥寥,不谓之独,亦莫予同。作《独坐轩记》 【注释】①关闽濂洛:指宋代理学的主要学派,其代表人物为关中张载,闽中朱 熹、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颢程颐。②酬酢:宾主相互敬酒。为古礼仪的一种。 21.我们在高中教材中学习过的“记”体文言作品有: 》和 》。(2分) 22.桑悦给自己的书房命名为“独坐”的原因是 (用 自己的话概括)(2分) 23.第二段画线句对独坐轩周围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24.对第三段“尘坌不入,胸次日拓,又若左临太行,右挟东海”一句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心无杂念、胸怀开阔是因其将家安置在太行山脚、东海之滨。 B.如果能够来到太行山、面朝东海,那么就可以摈弃世俗烦扰之事。 C.作者心中没有俗念,并想象自身处于太行山和东海,故心胸开阔 D.作者不想凡俗之事,心胸越来越开阔,就像左靠太行,右对东海 25.作者在文中说“予之所纷絮纠错者,皆世之寂寞者也”,那么你觉得作者“寂 寞”吗?为什么?(3分) 写作7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文。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读到译成日文的凡尔纳科幻小说。他发现了一个 惊人的情形:中国知识分子的梦是金榜题名、升官发财,而西方先进知识分子的 梦是海底2万里、80天环游地球、远征月球……因此,鲁迅喊出了“要改造中 国人,必须先改造中国人的梦”的口号 上述文字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悟写一篇 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浦东新区2013年高三综合练习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阅读80分 (一)(16分)1.B。(2分) 2.中国资源(能源)消耗持续高涨。(2分) 3.第一段:以GDP持续增长说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 质基础:第二段:借GDP的损失指出自然资源已遭到极大的消耗;第三段:说明 GDP与污染排放、能量消耗(生活消耗)密切相关。(每点1分) 4.A。(3分)
若亲接膝而语;遇乱臣贼子则为士师之位,若亲降诛罚于前。坐无常位,接无常 人,日觉纷挐纠错,坐安得独?虽然,予之所纷絮纠错者,皆世之寂寞者也。而 天壤之间,坐予者寥寥,不谓之独,亦莫予同。作《独坐轩记》。 【注释】①关闽濂洛:指宋代理学的主要学派,其代表人物为关中张载,闽中朱 熹、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颢程颐。②酬酢:宾主相互敬酒。为古礼仪的一种。 21.我们在高中教材中学习过的“记”体文言作品有:《 》和 《 》。(2 分) 22.桑悦给自己的书房命名为“独坐”的原因是 。(用 自己的话概括)(2 分) 23.第二段画线句对独坐轩周围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2 分) 24. 对第三段“尘坌不入,胸次日拓,又若左临太行,右挟东海”一句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心无杂念、胸怀开阔是因其将家安置在太行山脚、东海之滨。 B.如果能够来到太行山、面朝东海,那么就可以摈弃世俗烦扰之事。 C.作者心中没有俗念,并想象自身处于太行山和东海,故心胸开阔。 D.作者不想凡俗之事,心胸越来越开阔,就像左靠太行,右对东海。 25.作者在文中说“予之所纷絮纠错者,皆世之寂寞者也”,那么你觉得作者“寂 寞”吗?为什么?(3 分) 二 写作 70 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文。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读到译成日文的凡尔纳科幻小说。他发现了一个 惊人的情形:中国知识分子的梦是金榜题名、升官发财,而西方先进知识分子的 梦是海底 2 万里、80 天环游地球、远征月球……因此,鲁迅喊出了“要改造中 国人,必须先改造中国人的梦”的口号。 上述文字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悟写一篇 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浦东新区 2013 年高三综合练习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 阅读 80 分 (一)(16 分)1. B。(2 分) 2.中国资源(能源)消耗持续高涨。(2 分) 3.第一段:以 GDP 持续增长说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 质基础;第二段:借 GDP 的损失指出自然资源已遭到极大的消耗;第三段:说明 GDP 与污染排放、能量消耗(生活消耗)密切相关。(每点 1 分) 4. A。(3 分)
5.(1)含义:中国在加速经济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绝对不能忽略了保护 我们的美丽环境。(1分)(2)作用:呼应标题,“绝”字表明作者态度坚决, 强化文章旨意;独句收束全章,警醒读者注意雾霾危害。(2分) 6.(1)改变社会发展的观念,认识到科技进步并不能改变人类属于自然之根本 (2)总结经验教训,真正贯彻好落实好科学发展观:(3)对中国作为“世界工 厂”应重新认识:(4)应注意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中的问题。(答出2点 得1分,答出3点得2分,答出4点得3分) (二)(21分) 7.描写童年灯下阅读的情形,一方面对第一段“灯下的月光”说法作补充解释 (1分),同时渲染一种温暖情调,引发下文关于阅读的联想与思考。(1分 8.借助阅读(1分),感知美好人性,熏陶高尚人格(1分),进而对未来的人 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分)。 9.阅读习惯没有在童年养成;阅读被繁重的课业无情地挤走;孩子阅读的美感 被不恰当的教学方式夺走。(3分) 10.A、E。(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2项得5分) 11.答题示例: ①作者用“灯下的月光”来指代自己的阅读,文题富有诗意,意蕴丰厚。②表达 出作者在阅读中产生的温暖美好、舒缓平和的内心感受。③“灯下的月光”作为 行文线索,贯穿全文,④不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而且也寄寓了作者对于阅 读的深刻思考,⑤即不论阅读的形式如何变化,阅读都会如亘古的月光般永恒存 在,令人回味隽永 评分说明:本题分内容和语言两项评分 评分项1:内容 分值 等级描述 答题模式 5-6分对标题内涵理解深刻全面,赏析合理。根据应答的完 整性区分5分和6分 应答中包含①②③④或 3-4分对标题内涵理解正确,赏析基本合理。根据理解、资应 析的合理程度区分3分和4分 答中包含①②或③及④ 1-2分对标题内涵有粗浅的理解,赏析空洞。根据理解、赏 析的合理程度区分1分和2分。 应答中包含某一项 分未作答,或所答完全与题目无关或对标题内涵理解错 非上述模式 评分项2:语言 2分 语言通顺、简洁。 1分 语言较繁琐,偶有语病。 分 未作答,或所答内容与试题要求无关。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5.(1)含义:中国在加速经济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绝对不能忽略了保护 我们的美丽环境。(1 分)(2)作用:呼应标题,“绝”字表明作者态度坚决, 强化文章旨意;独句收束全章,警醒读者注意雾霾危害。(2 分) 6.(1)改变社会发展的观念,认识到科技进步并不能改变人类属于自然之根本; (2)总结经验教训,真正贯彻好落实好科学发展观;(3)对中国作为“世界工 厂”应重新认识;(4)应注意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中的问题。(答出 2 点 得 1 分,答出 3 点得 2 分,答出 4 点得 3 分) (二)(21 分) 7.描写童年灯下阅读的情形,一方面对第一段“灯下的月光”说法作补充解释 (1 分),同时渲染一种温暖情调,引发下文关于阅读的联想与思考。(1 分)。 8.借助阅读(1 分),感知美好人性,熏陶高尚人格(1 分),进而对未来的人 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 分)。 9.阅读习惯没有在童年养成;阅读被繁重的课业无情地挤走;孩子阅读的美感 被不恰当的教学方式夺走。(3 分) 10. A、E。(选对一项,得 2 分,选对 2 项得 5 分) 11.答题示例: ①作者用“灯下的月光”来指代自己的阅读,文题富有诗意,意蕴丰厚。②表达 出作者在阅读中产生的温暖美好、舒缓平和的内心感受。③“灯下的月光”作为 行文线索,贯穿全文,④不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而且也寄寓了作者对于阅 读的深刻思考,⑤即不论阅读的形式如何变化,阅读都会如亘古的月光般永恒存 在,令人回味隽永。 评分说明:本题分内容和语言两项评分。 评分项 1:内容 分值 等级描述 答题模式 5-6 分 对标题内涵理解深刻全面,赏析合理。根据应答的完 整性区分 5 分和 6 分 应答中包含①②③④或⑤ 3-4 分 对标题内涵理解正确,赏析基本合理。根据理解、赏 析的合理程度区分 3 分和 4 分 应答中包含①②或③及④或⑤ 1-2 分 对标题内涵有粗浅的理解,赏析空洞。根据理解、赏 析的合理程度区分 1 分和 2 分。 应答中包含某一项 0 分 未作答,或所答完全与题目无关或对标题内涵理解错 误。 非上述模式 评分项 2:语言 2 分 语言通顺、简洁。 1 分 语言较繁琐,偶有语病。 0 分 未作答,或所答内容与试题要求无关。 (三)默写。(6 分) 【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2.(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2)为谁流下潇湘去(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4)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何事长向别时圆(6)孤村落日残霞(7)为人性僻耽佳 句(8)吹面不寒杨柳风 (四)(8分)13.半山(1分) 14.结草作舍临水而居,轻衫短帽行走于垂杨中,透露出生活的“闲适”;( 分)醉酒昼寝,不必为政事忙碌,透露出生活的“闲逸”;(1分)“最关情” 的“黄鹂”更表现了作者寄情鸟语花香中的“闲情”。(1分) 15.王安石作为一个曾经锐意改革的政治家,变法失败被迫隐逸,他对“花事依 旧,人事已非”的感慨,(2分)就不仅是对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1 分)也有壮志未酬的惆怅。(1分) (五)(17分) 16.(1)交游、交往(2)喂给……吃喝(3)用棺材(4)值得(每 小题1分) 17.B。(2分) 18.(1)他参加进士考试未被录取,就干脆放弃应举,本当因祖先的功德而得 以为官,但他也不就任。(“第”、“荫”、“就”)(2)我也擅长画古木丛 竹,因而赠送给他,让他收藏在画苑中。(“善”、“遗”、省略)(每小题3 分) 19.淡泊名利、乐善好施(2分) 20.作者表面上声称“幼安好画,乃其一病”,好像不愿意评写其“画苑”,实 际上通过介绍、赞赏石康伯“为人处事”的高洁品性(2分),更巧妙含蓄揭示 石氏画苑”的高雅品位(1分)。(大意对或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石康伯,字幼安,四川眉山人,已故紫薇舍人石扬休的幼子。他参加进 士考试未被录取,就干脆放弃应举,本当因父祖的门荫而受封得官,但他也不就 任,只以读书作诗自寻快乐罢了,不希求别人了解。他唯独爱好法书、名画、古 器、异物,每遇到这些书画文物,就脱衣换钱或省下伙食费去购买,不管家中还 有无积蓄。居住京师四十年,从街巷进进出出,往来也不骑马。在稠密的人群里, 耳健目锐,精神矍铄,专心寻求喜爱的书画器物。他身高七尺,面色黑而有胡须, 风度颇像世人画中的道人剑客,徒步跋涉在尘埃之中,似乎有所需求,不了解的 人会以为他是一位怪人。他又善于滑稽幽默,出言巧妙一语中的,常引起别人拍 手大笑倾倒叫绝,然而他本人却若无其事,不动声色,他与人交往,一旦知道对 方遇到了危急艰难,便慷慨相助,胜过办自己的事情。有位客人病倒在京师,石 氏就把他抬到家中安置,亲自照顾饮食,死后给他买棺材料理丧事,没有为难的 表情。凡是认识幼安的,都知道他的为人,而独有我最了解他。石康伯识见谋略 极深远,只是不肯轻易张扬罢了。他今年六十二岁,相貌却像四十多岁的人,须 有三尺长,繁茂浓密没有一根白的,这难道是偶然的吗?在亳州做官,并与富弻 郑公一起获罪的,是他的儿子夷庚。 石康伯家藏书画数百轴,又把零星细小的收藏品,装编成册,称作石氏画苑。他 与文同交游,情谊犹如兄弟,所以得到文同的画很多。我也善画古木丛竹,因而 赠送给他,让他收藏在画苑中。我的弟弟子由曾说:“人们所以重视绘画,因为 它与所画的实物很相似。相似的画还值得重视,何况画得形神逼真的呢?我步行 在都市、田野中,所见人物都可入我的画箱。所不能看到的,只有鬼神,鬼神应 当借看画去认识,但人们又哪里用得着见鬼呢。”这话说得真有道理。现在石康
12.(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2)为谁流下潇湘去(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4)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何事长向别时圆(6)孤村落日残霞(7)为人性僻耽佳 句(8) 吹面不寒杨柳风 (四)(8 分)13.半山(1 分) 14.结草作舍临水而居,轻衫短帽行走于垂杨中,透露出生活的“闲适”;(1 分)醉酒昼寝,不必为政事忙碌,透露出生活的“闲逸”;(1 分)“最关情” 的“黄鹂”更表现了作者寄情鸟语花香中的“闲情”。(1 分) 15.王安石作为一个曾经锐意改革的政治家,变法失败被迫隐逸,他对“花事依 旧,人事已非”的感慨,(2 分)就不仅是对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1 分)也有壮志未酬的惆怅。(1 分) (五)(17 分) 16.(1)交游、交往 (2)喂给……吃喝 (3)用棺材 (4)值得(每 小题 1 分) 17. B。(2 分) 18. (1)他参加进士考试未被录取,就干脆放弃应举,本当因祖先的功德而得 以为官,但他也不就任。(“第”、“荫”、“就”)(2)我也擅长画古木丛 竹,因而赠送给他,让他收藏在画苑中。(“善”、“遗”、省略)(每小题 3 分) 19. 淡泊名利、乐善好施(2 分) 20.作者表面上声称“幼安好画,乃其一病”,好像不愿意评写其“画苑”,实 际上通过介绍、赞赏石康伯“为人处事”的高洁品性(2 分),更巧妙含蓄揭示 “石氏画苑”的高雅品位(1 分)。(大意对或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石康伯,字幼安,四川眉山人,已故紫薇舍人石扬休的幼子。他参加进 士考试未被录取,就干脆放弃应举,本当因父祖的门荫而受封得官,但他也不就 任,只以读书作诗自寻快乐罢了,不希求别人了解。他唯独爱好法书、名画、古 器、异物,每遇到这些书画文物,就脱衣换钱或省下伙食费去购买,不管家中还 有无积蓄。居住京师四十年,从街巷进进出出,往来也不骑马。在稠密的人群里, 耳健目锐,精神矍铄,专心寻求喜爱的书画器物。他身高七尺,面色黑而有胡须, 风度颇像世人画中的道人剑客,徒步跋涉在尘埃之中,似乎有所需求,不了解的 人会以为他是一位怪人。他又善于滑稽幽默,出言巧妙一语中的,常引起别人拍 手大笑倾倒叫绝,然而他本人却若无其事,不动声色,他与人交往,一旦知道对 方遇到了危急艰难,便慷慨相助,胜过办自己的事情。有位客人病倒在京师,石 氏就把他抬到家中安置,亲自照顾饮食,死后给他买棺材料理丧事,没有为难的 表情。凡是认识幼安的,都知道他的为人,而独有我最了解他。石康伯识见谋略 极深远,只是不肯轻易张扬罢了。他今年六十二岁,相貌却像四十多岁的人,须 有三尺长,繁茂浓密没有一根白的,这难道是偶然的吗?在亳州做官,并与富弻 郑公一起获罪的,是他的儿子夷庚。 石康伯家藏书画数百轴,又把零星细小的收藏品,装编成册,称作石氏画苑。他 与文同交游,情谊犹如兄弟,所以得到文同的画很多。我也善画古木丛竹,因而 赠送给他,让他收藏在画苑中。我的弟弟子由曾说:“人们所以重视绘画,因为 它与所画的实物很相似。相似的画还值得重视,何况画得形神逼真的呢?我步行 在都市、田野中,所见人物都可入我的画箱。所不能看到的,只有鬼神,鬼神应 当借看画去认识,但人们又哪里用得着见鬼呢。”这话说得真有道理。现在石康
伯喜爱名画,是他的一种癖好,没有值得说的,这里只着重记述他做人的大概情 况罢了。元丰三年十二月二十日赵郡苏轼书 (六)(12分) 21.《黄州快哉亭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任意写出2个即得2 分) 22.书房空间很小,仅可置放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供自己独自使用;宾客来了 都无法接待(2分,意思对即可) 23.描写渲染一种清幽闲雅的氛围(1分),衬托出作者独坐轩中的悠闲之情(1 分)。 24.D。(3分) 25.此题可以开放思考,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一:不寂寞(1分)。理由是:虽然自古圣贤皆寂寞,但作者却可以在 独坐中终日与书中人物晤对,充满了精神交流,自然不感寂寞。(2分) 参考答案二:寂寞(1分)。理由是:作者只能独自和古书为伴,寻求精神慰藉, 而在现实世界中,他却没有可以交流的朋友。(2分) 【译文】我担任西昌校官时,在菜园子里建了个小屋,像斗大小,只能容下一方 案子,一张椅子,案上只能摆放几卷经书史册。客人来时无法打拱作揖,不恭敬 地让他进来。于是就命名它叫“独坐”。 我训课督学的空闲,就在其中休息,首先探究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 治世大道,其次学习关中张载,闽中朱熹、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颢程颐各位君子 的理学思想。再次就品味《左传》、荀卿、班固、司马迁、扬雄、刘向、韩愈、 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的文章,再有空闲就选秦汉以来古人的事 迹,稍加评论,来论定万世的是非,悠哉悠哉,以此度日。小屋前面有半亩水池, 几丈空地,池塘里种有菱角荷花,土地上错杂种植着松树、桧树、竹子、柏树。 我坐在这个屋子里,俗念不入心,胸怀一天天开阔,就好像是左边靠近太行山, 右边面对东海,遮掩着万间的大房子。而且坐在这里只是应酬着古今之人:遇到 圣人,那么就身居弟子的位置,像是亲耳聆听教诲;遇到贤人,那么就身居朋友 的位置,像是亲自促膝而谈;遇到乱臣贼子,那么就身处刑官的位置,好像亲自 当面给予惩罚。身处不固定的位置,接触到确定的人,每天感到纷繁交错,坐在 那里怎么能觉得孤独呢?虽然这样,可我所感到纷繁交错的,都是世上寂寞的人。 而在天地之间,像我这样独坐的人很少,(即便)不说是孤独,也没有人和我 样。就写下了《独坐轩记》。 二写作70分 26.作文评分参见2012年上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伯喜爱名画,是他的一种癖好,没有值得说的,这里只着重记述他做人的大概情 况罢了。元丰三年十二月二十日赵郡苏轼书。 (六)(12 分) 21.《黄州快哉亭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任意写出 2 个即得 2 分) 22.书房空间很小,仅可置放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供自己独自使用;宾客来了 都无法接待(2 分,意思对即可)。 23.描写渲染一种清幽闲雅的氛围(1 分),衬托出作者独坐轩中的悠闲之情(1 分)。 24.D。(3 分) 25.此题可以开放思考,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一:不寂寞(1 分)。理由是:虽然自古圣贤皆寂寞,但作者却可以在 独坐中终日与书中人物晤对,充满了精神交流,自然不感寂寞。(2 分) 参考答案二:寂寞(1 分)。理由是:作者只能独自和古书为伴,寻求精神慰藉, 而在现实世界中,他却没有可以交流的朋友。(2 分) 【译文】我担任西昌校官时,在菜园子里建了个小屋,像斗大小,只能容下一方 案子,一张椅子,案上只能摆放几卷经书史册。客人来时无法打拱作揖,不恭敬 地让他进来。于是就命名它叫“独坐”。 我训课督学的空闲,就在其中休息,首先探究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 治世大道,其次学习关中张载,闽中朱熹、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颢程颐各位君子 的理学思想。再次就品味《左传》、荀卿、班固、司马迁、扬雄、刘向、韩愈、 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的文章,再有空闲就选秦汉以来古人的事 迹,稍加评论,来论定万世的是非,悠哉悠哉,以此度日。小屋前面有半亩水池, 几丈空地,池塘里种有菱角荷花,土地上错杂种植着松树、桧树、竹子、柏树。 我坐在这个屋子里,俗念不入心,胸怀一天天开阔,就好像是左边靠近太行山, 右边面对东海,遮掩着万间的大房子。而且坐在这里只是应酬着古今之人:遇到 圣人,那么就身居弟子的位置,像是亲耳聆听教诲;遇到贤人,那么就身居朋友 的位置,像是亲自促膝而谈;遇到乱臣贼子,那么就身处刑官的位置,好像亲自 当面给予惩罚。身处不固定的位置,接触到确定的人,每天感到纷繁交错,坐在 那里怎么能觉得孤独呢?虽然这样,可我所感到纷繁交错的,都是世上寂寞的人。 而在天地之间,像我这样独坐的人很少,(即便)不说是孤独,也没有人和我一 样。就写下了《独坐轩记》。 二 写作 70 分 26.作文评分参见 2012 年上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