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新区2015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当“你懂的”成为公共语言 ①人们生活世界里的禁忌和限制造成了语言交流的阻塞和暧昧,但却无法消除语 言交流需要本身。于是,许多似是而非的说法便被创造出来,“你懂的”就是这 类语言创造中的一个新品种。例如:近日,山西交城县委书记讲话稿抄袭遭网民 举报。有网友说:领导讲话哪有不抄袭的,原因嘛,你懂的……又如,据人民网 的消息,一位网友给四川中江县委书记留言,称村里集资修路遭遇诈骗,现在已 经集资3年,可是2公里左右公路的修建问题还是迟迟解决不了。网友很无奈地 说:“诈骗工程就该我们老百姓埋单吗?政府和承包商有没有什么?你懂的。 ②人们对“你懂的”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也能运用自如,有人把它当作趣谈,有 人称赞它是一种机智交流和应答,还有人说它不过是像英语中“ you know”那样 的口头禅,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我觉得,“你懂的”在公共语言中如此广泛 运用,甚至成为“两会热词”和官方语言,已经不再是一件可谈可不谈的小事 ③话语有公域和私域之分,这两个领域中的教养和礼仪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 明显的区别。在私人交往和交谈中,私人之间有一些话语之外的彼此了解,因此, 有的事情不宜说穿,也不必说穿,大家彼此心里有数,能心领神会就行。所谓话 留三分、石中藏玉,这是交谈者为了避免造成不适而保持的一种彼此默契。这是 他们自己的需要,并不是迫于外在的压制或胁迫。 ④但是,公共领域中陌生人之间的交谈不同。他们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背景,他们 的交流不可避免会有令人不适的内容。因此,诚实、公开、准确、明晓的语言也 就更为重要。在公共交谈中不能公开透明,不是由于礼仪或教养,而是畏于某种 外来的禁忌和禁止。交谈者对打破禁忌或挑战禁止的“严重后果”都心知肚明 因此,他们的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不是委婉和礼貌,而是隐瞒和自欺 ⑤乔治·奥威尔说,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造成什么样的语言,而什么样的语言则 又会强化最初的原因,导致相同结果的强化。“如此恶性循环,不知伊于胡底”。 在公共生活中,既然是大家心知肚明、心照不宣的事情,为什么不能明明白白地 说出来?为什么不能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呢? ⑥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便是当今社会文化心理中的犬儒主义。“你懂的”产生 于一种扭曲的、犬儒化了的公共信息环境,反过来又会加剧这个环境中的犬儒主 义。犬儒主义的一个特征便是“看穿”但“不说穿”,不说穿是因为看穿了 “说”的无用,而且还看穿,说不但没有用,而且还是一件可能对说的人自己有 害的事情。 ⑦要想说穿的人总还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得弄个明白、说个明白,不能稀里 糊涂地装傻。不想说穿的人则认为,事情根本就没有什么明白不明白,是否明白 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因为想弄明白自讨苦吃。犬儒主义的“看穿”和“不说 穿”都是从极端功利主义出发的 ⑧极端功利主义是犬儒社会的一个明显特征,在犬儒主义弥漫的社会里,大多数 人都抱着“看穿”的生活态度。开始还有不少人对他们的真话感兴趣,把他们 当社会良心来尊敬。但是,越来越多的人看穿了和讨厌起说真话的人来,嘲笑和 咒骂他们是用心不良的“臭公知
上海浦东新区 2015 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 一 阅读(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7 分) 当“你懂的”成为公共语言 ①人们生活世界里的禁忌和限制造成了语言交流的阻塞和暧昧,但却无法消除语 言交流需要本身。于是,许多似是而非的说法便被创造出来,“你懂的”就是这 类语言创造中的一个新品种。例如:近日,山西交城县委书记讲话稿抄袭遭网民 举报。有网友说:领导讲话哪有不抄袭的,原因嘛,你懂的……又如,据人民网 的消息,一位网友给四川中江县委书记留言,称村里集资修路遭遇诈骗,现在已 经集资 3 年,可是 2 公里左右公路的修建问题还是迟迟解决不了。网友很无奈地 说:“诈骗工程就该我们老百姓埋单吗?政府和承包商有没有什么?你懂的。” ②人们对“你懂的”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也能运用自如,有人把它当作趣谈,有 人称赞它是一种机智交流和应答,还有人说它不过是像英语中“you know”那样 的口头禅,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我觉得,“你懂的”在公共语言中如此广泛 运用,甚至成为“两会热词”和官方语言,已经不再是一件可谈可不谈的小事。 ③话语有公域和私域之分,这两个领域中的教养和礼仪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 明显的区别。在私人交往和交谈中,私人之间有一些话语之外的彼此了解,因此, 有的事情不宜说穿,也不必说穿,大家彼此心里有数,能心领神会就行。所谓话 留三分、石中藏玉,这是交谈者为了避免造成不适而保持的一种彼此默契。这是 他们自己的需要,并不是迫于外在的压制或胁迫。 ④但是,公共领域中陌生人之间的交谈不同。他们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背景,他们 的交流不可避免会有令人不适的内容。因此,诚实、公开、准确、明晓的语言也 就更为重要。在公共交谈中不能公开透明,不是由于礼仪或教养,而是畏于某种 外来的禁忌和禁止。交谈者对打破禁忌或挑战禁止的“严重后果”都心知肚明。 因此,他们的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不是委婉和礼貌,而是隐瞒和自欺。 ⑤乔治•奥威尔说,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造成什么样的语言,而什么样的语言则 又会强化最初的原因,导致相同结果的强化。“如此恶性循环,不知伊于胡底”。 在公共生活中,既然是大家心知肚明、心照不宣的事情,为什么不能明明白白地 说出来?为什么不能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呢? ⑥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便是当今社会文化心理中的犬儒主义。“你懂的”产生 于一种扭曲的、犬儒化了的公共信息环境,反过来又会加剧这个环境中的犬儒主 义。犬儒主义的一个特征便是“看穿”但“不说穿”,不说穿是因为看穿了 “说”的无用,而且还看穿,说不但没有用,而且还是一件可能对说的人自己有 害的事情。 ⑦要想说穿的人总还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得弄个明白、说个明白,不能稀里 糊涂地装傻。不想说穿的人则认为,事情根本就没有什么明白不明白,是否明白 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因为想弄明白自讨苦吃。犬儒主义的“看穿”和“不说 穿”都是从极端功利主义出发的。 ⑧极端功利主义是犬儒社会的一个明显特征,在犬儒主义弥漫的社会里,大多数 人都抱着“看穿”的生活态度。 开始还有不少人对他们的真话感兴趣,把他们 当社会良心来尊敬。但是,越来越多的人看穿了和讨厌起说真话的人来,嘲笑和 咒骂他们是用心不良的“臭公知
⑨在《俄国人》一书中,记者赫德里克·史密斯谈到过前苏联社会中对说真话者 类似的鄙夷和抵制。他开始对这个现象感到不解,后来一位名叫瓦连京·图尔钦 的苏联朋友跟他解释说:“人群中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犬儒主义。诚实的人使 得那些沉默的人由于没有大胆说话而有负罪感。他们无法了解别人怎么会有勇气 去干他们本人所不能干的事。因而他们感到不得不攻击别人以安慰自己的良心 第二,根据他们自己的经验,他们觉得每一个地方的每一个人,都在欺骗自身之 外的每一个人。”既然他们能够看穿每一个人都在说谎、欺骗,那么又何必去说 穿。如果有人坚持要说穿,要讲真话,那他一定是比承认自己不诚实的人更不诚 实的家伙,活该被骂一声“臭公知” ⑩犬儒主义让人既能看穿别人的假话,又可以自己不必说真话,它更能让“你懂 的”成为一个说了等于没说的新招数。在公共语言里,“你懂的”一旦泛滥,会 成为一种形同雾霾的公害,因为它让矫饰冒充为智慧,把含糊其辞当作正当修辞, 因此也使真实在犬儒的语言中变得更加模糊 1.第①段中加点词“创造”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 分) 【答案】在语言交流产生阻塞和暖昧时使用似是而非的说法。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解析】此题的解答方法是,把词语放在句中,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的语境义。 2.第③段分析了私域中“不说穿”这种交流方式背后的 和 (2分) 【答案】原因(根源);目的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段落大意,分析语句的能力 【解析】“有的事情不宜说穿,也不必说穿”是讲原因:“为了避免造成不适而 保持的一种彼此默契”是说目的 3.联系全文,分析第⑤段的作用。(3分) 【答案】引用乔治·奧威尔的话说明像“你懂的”这类功利化的语言产生的社会 原因以及它对社会的反作用,加强了思辨性;用两个设问,承接上文公域中使用 “你懂的”这类语言的动机和需求,引出下文对这种现象背后社会文化原因的分 析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 【解析】要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回答。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⑧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①抱定“难得糊涂”,只当没有这么回事 ②既不相信,也不愤怒 ③他们说真话,无非也就是说出一些大多数人都知道,但又无法说穿的事情 ④人们对假话、欺骗变得习以为常 ⑤少数坚持说真话的人仍然在发出他们的声音 A.⑤④①②③B.⑤③④②①C.④②①⑤③D.④①②③⑤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 【解析】根据前面“犬儒社会”特征,④②①正好是对此的进一步解说;⑤③是 讲少数说真话的人,横线后面是人们对说真话的人的反应,故⑤③应放在后面 5.下列对文中“犬儒主义”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⑨在《俄国人》一书中,记者赫德里克•史密斯谈到过前苏联社会中对说真话者 类似的鄙夷和抵制。他开始对这个现象感到不解,后来一位名叫瓦连京•图尔钦 的苏联朋友跟他解释说:“人群中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犬儒主义。诚实的人使 得那些沉默的人由于没有大胆说话而有负罪感。他们无法了解别人怎么会有勇气 去干他们本人所不能干的事。因而他们感到不得不攻击别人以安慰自己的良心。 第二,根据他们自己的经验,他们觉得每一个地方的每一个人,都在欺骗自身之 外的每一个人。”既然他们能够看穿每一个人都在说谎、欺骗,那么又何必去说 穿。如果有人坚持要说穿,要讲真话,那他一定是比承认自己不诚实的人更不诚 实的家伙,活该被骂一声“臭公知”。 ⑩犬儒主义让人既能看穿别人的假话,又可以自己不必说真话,它更能让“你懂 的”成为一个说了等于没说的新招数。在公共语言里,“你懂的”一旦泛滥,会 成为一种形同雾霾的公害,因为它让矫饰冒充为智慧,把含糊其辞当作正当修辞, 因此也使真实在犬儒的语言中变得更加模糊。 1.第①段中加点词“创造”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答案】在语言交流产生阻塞和暖昧时使用似是而非的说法。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解析】此题的解答方法是,把词语放在句中,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的语境义。 2.第③段分析了私域中“不说穿”这种交流方式背后的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2 分) 【答案】原因(根源);目的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段落大意,分析语句的能力。 【解析】“有的事情不宜说穿,也不必说穿”是讲原因;“为了避免造成不适而 保持的一种彼此默契”是说目的。 3.联系全文,分析第⑤段的作用。(3 分) 答: 【答案】引用乔治•奥威尔的话说明像“你懂的”这类功利化的语言产生的社会 原因以及它对社会的反作用,加强了思辨性;用两个设问,承接上文公域中使用 “你懂的”这类语言的动机和需求,引出下文对这种现象背后社会文化原因的分 析。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 【解析】要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回答。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⑧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 分) ①抱定“难得糊涂”,只当没有这么回事 ②既不相信,也不愤怒 ③他们说真话,无非也就是说出一些大多数人都知道,但又无法说穿的事情 ④人们对假话、欺骗变得习以为常 ⑤少数坚持说真话的人仍然在发出他们的声音 A.⑤④①②③ B.⑤③④②① C.④②①⑤③ D.④①②③⑤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 【解析】根据前面“犬儒社会”特征,④②①正好是对此的进一步解说;⑤③是 讲少数说真话的人,横线后面是人们对说真话的人的反应,故⑤③应放在后面。 5.下列对文中“犬儒主义”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犬儒主义的交流用心照不宣、模棱两可的招数。 B.犬儒主义的处世遵循明哲保身的功利主义原则。 C.犬儒主义是公知的死敌,是公共语言中的公害。 D.犬儒主义因为鄙夷和抵制真话而带有了负罪感。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解析】原文说的是“诚实的人使得那些沉默的人由于没有大胆说话而有负罪 感 6.“聊天止于‘呵呵’”已经成为网民的共识,结合本文,分析网络用语“呵 呵”成为公共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4分) 答 【答案】(1)“呵呵”是一种干笑,表达了无可奈何或者不置可否的态度;(2) 表现出使用者既不想表示对对方的认同,又不想直接表达厌倦或不满的心态(既 不想得罪对方,又觉得无话可说的心态);(3)它是公共信息环境扭曲和犬儒化 的折射;(4)反映的是当今社会模糊真实、极端功利的心理。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综合能力。 【解析】“呵呵”与“你懂的”有很大的相似性,回答时要抓住“呵呵”背后的 “文化心理”结合文中的分析,分点回答。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19分) 做一棵城市树需要勇气 ①城市中的树比乡村当中的树,需更经得起吵闹。乡村是安静的,有黎明前的黑 暗和黄昏的炊烟,城里的树却是要被五花八门的噪音轰得聋掉。如果把城市的树 叶和乡村的树叶堆到一起,拿一把音叉来测它们对声音的反应,乡村的树叶一定 是灵敏和易感的,像婴儿一样好奇。城市的树叶却像饱经沧桑的老汉,有点大智 若愚地呆傻在那里 ②城市的树比旷野当中的树,要肮脏许多。它们的脸上蒙着汽油、柴油、花生油 和地沟油的复合膏脂,还有女人飘荡的香粉和犬的粪便干燥之后的微粒。旷野当 中的树啊,即使屹立在沙尘暴中,披满了黄土的斗篷上点缀着不规则的石英屑, 寒伧粗糙,却有着浑然一体的本色和单纯 ③城市当中的树比起峡谷当中的树,要谨小慎微得多。不可以放肆地飞舞杨花柳 絮,那会让很多娇弱的城里人过敏,也污染了春光明媚的镜头里的嫣然一笑。城 里人只会喜欢鳏夫和寡居的树,那些太一致太规整的树林,让人感觉不到树的天 性,仿佛列队的锡兵。只有峡谷中的树,才是精神抖擞风流倜傥的,毫不害羞地 让鸟做媒人,让风做媒人,让过往的一切动物做媒人,一日一夜之间,把几千万 的子嗣洒向天穹,任它们天各一方。 ④城市当中的树比山峰上的树,要多经几番挣扎磨难,还有突如其来的灾变。下 雪之后,勤快的人们会把融雪剂堆积在树干深处。化学的物质和雪花掺杂在一起, 清凉如水貌似温柔,其实是伪装过的成盐的远亲。无声无息地渗透下去,春夏之 交才显出谋杀的威风,盛年的树会被腌得一蹶不振。个别体质孱弱的树,花容憔 悴之后便被索了命去。 ⑤城市当中的树比之平原之中的树,多和棍棒金属之类打交道。平原的树,也是 要见刀兵的,那只限被请去做梁做檩的时候,虽死犹荣。城市当中的树,却是要 年年岁岁屡遭劫难。手脚被剁掉,冠发被一指剃去,腰肢被捆绑,百骸上勒淸了
A.犬儒主义的交流用心照不宣、模棱两可的招数。 B.犬儒主义的处世遵循明哲保身的功利主义原则。 C.犬儒主义是公知的死敌,是公共语言中的公害。 D.犬儒主义因为鄙夷和抵制真话而带有了负罪感。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解析】原文说的是“诚实的人使得那些沉默的人由于没有大胆说话而有负罪 感”。 6.“聊天止于‘呵呵’”已经成为网民的共识,结合本文,分析网络用语“呵 呵”成为公共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1)“呵呵”是一种干笑,表达了无可奈何或者不置可否的态度;(2) 表现出使用者既不想表示对对方的认同,又不想直接表达厌倦或不满的心态(既 不想得罪对方,又觉得无话可说的心态);(3)它是公共信息环境扭曲和犬儒化 的折射;(4)反映的是当今社会模糊真实、极端功利的心理。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综合能力。 【解析】“呵呵”与“你懂的”有很大的相似性,回答时要抓住“呵呵”背后的 “文化心理” 结合文中的分析,分点回答。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 题。(19 分) 做一棵城市树需要勇气 ①城市中的树比乡村当中的树,需更经得起吵闹。乡村是安静的,有黎明前的黑 暗和黄昏的炊烟,城里的树却是要被五花八门的噪音轰得聋掉。如果把城市的树 叶和乡村的树叶堆到一起,拿一把音叉来测它们对声音的反应,乡村的树叶一定 是灵敏和易感的,像婴儿一样好奇。城市的树叶却像饱经沧桑的老汉,有点大智 若愚地呆傻在那里。 ②城市的树比旷野当中的树,要肮脏许多。它们的脸上蒙着汽油、柴油、花生油 和地沟油的复合膏脂,还有女人飘荡的香粉和犬的粪便干燥之后的微粒。旷野当 中的树啊,即使屹立在沙尘暴中,披满了黄土的斗篷上点缀着不规则的石英屑, 寒伧粗糙,却有着浑然一体的本色和单纯。 ③城市当中的树比起峡谷当中的树,要谨小慎微得多。不可以放肆地飞舞杨花柳 絮,那会让很多娇弱的城里人过敏,也污染了春光明媚的镜头里的嫣然一笑。城 里人只会喜欢鳏夫和寡居的树,那些太一致太规整的树林,让人感觉不到树的天 性,仿佛列队的锡兵。只有峡谷中的树,才是精神抖擞风流倜傥的,毫不害羞地 让鸟做媒人,让风做媒人,让过往的一切动物做媒人,一日一夜之间,把几千万 的子嗣洒向天穹,任它们天各一方。 ④城市当中的树比山峰上的树,要多经几番挣扎磨难,还有突如其来的灾变。下 雪之后,勤快的人们会把融雪剂堆积在树干深处。化学的物质和雪花掺杂在一起, 清凉如水貌似温柔,其实是伪装过的成盐的远亲。无声无息地渗透下去,春夏之 交才显出谋杀的威风,盛年的树会被腌得一蹶不振。个别体质孱弱的树,花容憔 悴之后便被索了命去。 ⑤城市当中的树比之平原之中的树,多和棍棒金属之类打交道。平原的树,也是 要见刀兵的,那只限被请去做梁做檩的时候,虽死犹荣。城市当中的树,却是要 年年岁岁屡遭劫难。手脚被剁掉,冠发被一指剃去,腰肢被捆绑,百骸上勒满了
一种叫做“瀑布灯”的申线,到了夜晚的时候,原本朴素的树就变成了圣诞树 样的童话世界,有了虚无缥缈的仙气。 ⑥当然了,说了这许多城市树的委屈,它们也是有得天独厚的享受。当乡下的树 把根系拼命地往地下扎,在大旱之年汲取水分的时候,城市里的树却能喝到洒水 车喷下的甘霖。可惜当暴风雨突袭,最先倒伏的正是那些城里的大树,它们头重 脚轻软了根基。 ⑦城市的树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常常被许多人抚摸。只是至今我也闹不明白,倘 若站在一棵树的立场上,被人抚摸是好事还是坏事?窃以为凶多吉少。树是一条 鲜活生命,喜欢自由自在我行我素。它不是一朵云或是一条狗,也不是恋人的手 或是一沓钞票。君不见若干得了“50肩”的半老不老之人,为了自己的胳膊康 复,就揪住了树的胳膊荡秋千。他们兴高采烈地运动着,听不到树的叹息。 ⑧城市的树还像城市里的儿童一样,常常被灌进各式各样的打虫药。我始终搞不 懂这究竟是树的幸福还是树的苦难?看到树上的虫子在药水的毒杀下,如冰馓一 般落下,铺满一地,过往的行人都要撑起遮阳伞才敢匆匆走过。为树庆幸的同时, 又很没有良心的思忖:树若在山中沐浴临风摇头摆脑,还会生出这般饶密的虫群 吗? ⑨如此说来,做一株城市里面的树,是需要勇气的。它们背井离乡到了祖先所不 熟悉的霓虹灯下,那地域和风俗的差池,怕是比一个民工所要遭受的惊骇还要大 吧?它们把城市喧嚣的废气吞进叶脉,把芜杂的音响消弭在摇曳之中,它们用并 不鲜艳的绿色装点着我们的城市,它们夜深了还不能安眠,因为不肯熄灭的路灯 还在照耀着城市。路灯在某种程度上成打了折扣的太阳,哺育着附近的叶子。不 信你看,每年深秋最后抖落残绿的树,必定是最靠近电线杄的那一株 ⑩有的人像树,有的人不像树。像树的人,有人在乡下,有人在城市里。城市里 的树,骨子里不再是树了,变成了人的一部分,最坚忍最朴素的一丛,无语地生 活着。 7.第①段加点词“呆傻”在文中意思是指」 (2分) 【答案】对于周围世界反应迟钝、不敏感(或对周围环境不适应)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解析】本题要先联系词语的本义思考,再把句子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分 析8答 鉴赏第③段对比的表现手法。(4分) 【答案】将城市树的谨慎和峡谷树的张扬对比,又将树对自由的需求与城市人对 树天性的束缚对比,表现了人的自私与狭隘,突出了树受到的委屈和伤害 【考点】本题考查赏析文本中的表现手法。 【解析】已经明确手法是“对比”,那赏析时就是回到第③段具体分析怎样对比 的,然后写出对比的效果。 9.从动词运用的角度,分析第⑤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答 【答案】画线句选用了“剁”、“剃”、“绑”、“勒”等一连串很显暴力的动 词,表现了城市树屡遭劫难的痛苦命运 【考点】本题考查文学作品的“炼字
一种叫做“瀑布灯”的电线,到了夜晚的时候,原本朴素的树就变成了圣诞树一 样的童话世界,有了虚无缥缈的仙气。 ⑥当然了,说了这许多城市树的委屈,它们也是有得天独厚的享受。当乡下的树 把根系拼命地往地下扎,在大旱之年汲取水分的时候,城市里的树却能喝到洒水 车喷下的甘霖。可惜当暴风雨突袭,最先倒伏的正是那些城里的大树,它们头重 脚轻软了根基。 ⑦城市的树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常常被许多人抚摸。只是至今我也闹不明白,倘 若站在一棵树的立场上,被人抚摸是好事还是坏事?窃以为凶多吉少。树是一条 鲜活生命,喜欢自由自在我行我素。它不是一朵云或是一条狗,也不是恋人的手 或是一沓钞票。君不见若干得了“50 肩”的半老不老之人,为了自己的胳膊康 复,就揪住了树的胳膊荡秋千。他们兴高采烈地运动着,听不到树的叹息。 ⑧城市的树还像城市里的儿童一样,常常被灌进各式各样的打虫药。我始终搞不 懂这究竟是树的幸福还是树的苦难?看到树上的虫子在药水的毒杀下,如冰馓一 般落下,铺满一地,过往的行人都要撑起遮阳伞才敢匆匆走过。为树庆幸的同时, 又很没有良心的思忖:树若在山中沐浴临风摇头摆脑,还会生出这般饶密的虫群 吗? ⑨如此说来,做一株城市里面的树,是需要勇气的。它们背井离乡到了祖先所不 熟悉的霓虹灯下,那地域和风俗的差池,怕是比一个民工所要遭受的惊骇还要大 吧?它们把城市喧嚣的废气吞进叶脉,把芜杂的音响消弭在摇曳之中,它们用并 不鲜艳的绿色装点着我们的城市,它们夜深了还不能安眠,因为不肯熄灭的路灯 还在照耀着城市。路灯在某种程度上成打了折扣的太阳,哺育着附近的叶子。不 信你看,每年深秋最后抖落残绿的树,必定是最靠近电线杆的那一株。 ⑩有的人像树,有的人不像树。像树的人,有人在乡下,有人在城市里。城市里 的树,骨子里不再是树了,变成了人的一部分,最坚忍最朴素的一丛,无语地生 活着。 7.第①段加点词“呆傻”在文中意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答案】对于周围世界反应迟钝、不敏感(或对周围环境不适应)。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解析】本题要先联系词语的本义思考,再把句子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分 析。 8.鉴赏第③段对比的表现手法。(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将城市树的谨慎和峡谷树的张扬对比,又将树对自由的需求与城市人对 树天性的束缚对比,表现了人的自私与狭隘,突出了树受到的委屈和伤害。 【考点】本题考查赏析文本中的表现手法。 【解析】已经明确手法是“对比”,那赏析时就是回到第③段具体分析怎样对比 的,然后写出对比的效果。 9.从动词运用的角度,分析第⑤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画线句选用了“剁”、“剃”、“绑”、“勒”等一连串很显暴力的动 词,表现了城市树屡遭劫难的痛苦命运。 【考点】本题考查文学作品的“炼字
【解析】题干已明确分析动词,故只要写出所用动词,指出其表达效果即可 【举一反三】写表达效果,一般要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 10.结合文本,简述⑥⑦⑧三段不能删除的理由。(3分) 【答案】①到⑤段写城市树受到的委屈,⑥⑦⑧段表面上写了城市树得到的照顾, 其实是写城市树受到的更深的伤害,使文意进了一层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本结构、作者思路 【解析】⑥⑦⑧看似写树得到的“得天独厚的享受”,但正如作者自己说的,站 在树的立场,是“凶多吉少”,可见这三段是进一步写城里的树受到的伤害。 11.对第⑨段分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借树喻人,表达了对像农民工一样的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 B.面对城市对于外来者的挤压,作者认为社会的关爱不能打了折扣 C.最靠近电线杆的树,每年深秋最后抖落残绿,作者对此感到欣慰。 D.为了消除城市的噪音和废气,城市树日夜辛劳,却不为人们所知。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综合,理解语段意蕴,归纳内容要点。 【解析】B原文说“路灯在某种程度上成打了折扣的太阳”,实际上是写“树” 在夜晚“还不能安眠”;C作者不是感到欣慰,而是表达同情:D文章托物言志, 明写的城市树,暗写的是农民工。 12.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赏析本文标题。(5分) 【答案】内容:同情像树一样为城市作出贡献,而又深受委屈的像农民工一样的 弱势群体,赞美了他们的坚韧朴素的精神,间接批评了城市恶劣的环境对他们的 伤害。形式:标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增强了文学色彩;标题具有浓郁的抒情意 味;是行文的线索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和评价文本的重要句子(题目)。 【解析】“城市里的树,骨子里不再是树了,变成了人的一部分,最坚忍最朴素 的一丛,无语地生活着。”这是点睛之笔,照应标题(“文眼”),让我们读出 “树”与“农民工一样的弱势群体”的相似性,感知到作者行文的巧妙。分析这 个标题,就是先要抓住文章的主旨与脉络,再回看标题,就能读出它在内容与形 式上的作用了。 (三)默写。(6分)【任选六空作答;超过六空,按前六空评分】 13.(1)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2)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4)执手相看泪眼, (柳永《雨霖铃》) (5)倏尔远逝, 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 (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礼记》) (8)树德务滋 。(《尚书》) 【答案】(1)唯见江心秋月白(2)何当共剪西窗烛(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竟 无语凝噎(5)往来翕忽(6)画栋朝飞南浦云(⑦)笃行之(8)除恶务尽
【解析】题干已明确分析动词,故只要写出所用动词,指出其表达效果即可。 【举一反三】写表达效果,一般要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 10.结合文本,简述⑥⑦⑧三段不能删除的理由。(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①到⑤段写城市树受到的委屈,⑥⑦⑧段表面上写了城市树得到的照顾, 其实是写城市树受到的更深的伤害,使文意进了一层。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本结构、作者思路。 【解析】⑥⑦⑧看似写树得到的“得天独厚的享受”,但正如作者自己说的,站 在树的立场,是“凶多吉少”,可见这三段是进一步写城里的树受到的伤害。 11.对第⑨段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借树喻人,表达了对像农民工一样的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 B.面对城市对于外来者的挤压,作者认为社会的关爱不能打了折扣。 C.最靠近电线杆的树,每年深秋最后抖落残绿,作者对此感到欣慰。 D.为了消除城市的噪音和废气,城市树日夜辛劳,却不为人们所知。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综合,理解语段意蕴,归纳内容要点。 【解析】B 原文说“路灯在某种程度上成打了折扣的太阳”,实际上是写“树” 在夜晚“还不能安眠”;C 作者不是感到欣慰,而是表达同情;D 文章托物言志, 明写的城市树,暗写的是农民工。 12.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赏析本文标题。(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内容:同情像树一样为城市作出贡献,而又深受委屈的像农民工一样的 弱势群体,赞美了他们的坚韧朴素的精神,间接批评了城市恶劣的环境对他们的 伤害。形式:标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增强了文学色彩;标题具有浓郁的抒情意 味;是行文的线索。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和评价文本的重要句子(题目)。 【解析】“城市里的树,骨子里不再是树了,变成了人的一部分,最坚忍最朴素 的一丛,无语地生活着。”这是点睛之笔,照应标题(“文眼”),让我们读出 “树”与“农民工一样的弱势群体”的相似性,感知到作者行文的巧妙。分析这 个标题,就是先要抓住文章的主旨与脉络,再回看标题,就能读出它在内容与形 式上的作用了。 (三)默写。(6 分)【任选六空作答;超过六空,按前六空评分】 13.(1)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2) 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4)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5)倏尔远逝,____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6)________________,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 (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_________。(《礼记》) (8)树德务滋,_____________。(《尚书》) 【答案】(1)唯见江心秋月白 (2)何当共剪西窗烛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竟 无语凝噎 (5)往来翕忽 (6) 画栋朝飞南浦云 (7)笃行之 (8)除恶务尽
【考点】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 【解析】要多积累,多识记,并做到一字不错。上题中容易写错的有 唯”“烛”“知”“噎”“翕”“笃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中吕]阳春曲 春景 胡祗遹 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一帘红雨桃花谢,十里清阴柳影斜。洛阳花酒一时别。春去也,闲煞旧蜂蝶。 14.“中吕”是这首曲的 。(1分) 【答案】宫调名 【考点】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解析】可以联想到《高祖还乡》《长亭送别》中相关的“散曲”常识 15.对这首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春能得几晴明”起过渡作用,流露悲哀之情 B.“窗外晓莺啼”写春声盈耳,营造了和美的氛围。 C.“红雨”句运用比喻,生动描绘出桃花纷落之状。 D.这组“阳春曲”,语言自然流畅,不见雕琢痕迹。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査分析综合,涉及诗句含义、修辞手法与语言 【解析】“三月景,宜醉不宜醒”,是在赞美令人陶醉的阳春三月,显示了作者 悠然自得的心态。 16.结合全诗,赏析“闲煞旧蜂蝶”一句中的“闲煞”。(4分 答 【答案】“闲煞”一词,口语化,自然贴切;通过比拟的手法,写出了百花零落 之后,蜂蝶无所事事的状态:展现了春归之后的萧条景象,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之 情。(或展现了春归之后别一种生机,虽有惜春之情,却无伤感之意。) 【考点】本题考査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解析】“春去也,闲煞旧蜂蝶。″没有了花,蜂蝶自然无所事事了。“闲煞” 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残春景象,流露出感叹惋惜之情。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8分) 韦夐传 ①韦夐,字敬远,京兆杜陵人也。弱冠,被召拜雍州中从事,非其好也,遂 谢疾去职。前后十见征辟,皆不应命。(魏)太祖经纶王业,侧席求贤,闻夐养 高不仕,虚心敬悦,遣使辟之,虽情逾甚夲,而竟不能屈。弥以重之,亦弗之夺 也。所居之宅,枕带林泉,夐对玩琴书,萧然自乐。 ②明帝即位时,晋公宇文护执政,广菅第宅。尝召夐至宅,访以政事。夐仰视其 堂,徐而叹曰:“甜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护不悦。有识 者以为知言。 ③弟孝宽为延州总管,夐至州与孝宽相见。将还,孝宽以所乘马及辔勒与夐。复 以其华饰,心弗欲之。笑谓孝宽曰:“昔人不弃坠履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 吾虽不逮前烈,然舍旧录新,亦非吾志也。”于是乃乘旧马以归
【考点】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 【解析】要多积累,多识记,并做到一字不错。上题中容易写错的有 “唯”“烛”“知”“噎”“翕”“笃”。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4—16 题。(8 分) [中吕]阳春曲 春 景 胡祗遹 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一帘红雨桃花谢,十里清阴柳影斜。洛阳花酒一时别。春去也,闲煞旧蜂蝶。 14.“中吕”是这首曲的________。(1 分) 【答案】宫调名 【考点】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解析】可以联想到《高祖还乡》《长亭送别》中相关的“散曲”常识。 15.对这首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一春能得几晴明”起过渡作用,流露悲哀之情。 B.“窗外晓莺啼”写春声盈耳,营造了和美的氛围。 C.“红雨”句运用比喻,生动描绘出桃花纷落之状。 D.这组“阳春曲”,语言自然流畅,不见雕琢痕迹。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综合,涉及诗句含义、修辞手法与语言。 【解析】“三月景,宜醉不宜醒”,是在赞美令人陶醉的阳春三月,显示了作者 悠然自得的心态。 16.结合全诗,赏析“闲煞旧蜂蝶”一句中的“闲煞”。(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闲煞”一词,口语化,自然贴切;通过比拟的手法,写出了百花零落 之后,蜂蝶无所事事的状态;展现了春归之后的萧条景象,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之 情。(或展现了春归之后别一种生机,虽有惜春之情,却无伤感之意。) 【考点】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解析】“春去也,闲煞旧蜂蝶。”没有了花,蜂蝶自然无所事事了。“闲煞” 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残春景象,流露出感叹惋惜之情。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1 题。(18 分) 韦敻传 ①韦敻,字敬远,京兆杜陵人也。弱冠,被召拜雍州中从事,非其好也,遂 谢疾去职。前后十见征辟,皆不应命。(魏)太祖经纶王业,侧席求贤,闻敻养 高不仕,虚心敬悦,遣使辟之,虽情逾甚至,而竟不能屈。弥以重之,亦弗之夺 也。所居之宅,枕带林泉,敻对玩琴书,萧然自乐。 ②明帝即位时,晋公宇文护执政,广营第宅。尝召敻至宅,访以政事。敻仰视其 堂,徐而叹曰:“甜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护不悦。有识 者以为知言。 ③弟孝宽为延州总管,敻至州与孝宽相见。将还,孝宽以所乘马及辔勒与敻。敻 以其华饰,心弗欲之。笑谓孝宽曰:“昔人不弃坠履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 吾虽不逮前烈,然舍旧录新,亦非吾志也。”于是乃乘旧马以归
④夐子瓘,行随州刺史,因疾物故,孝宽子总复于并州战殁。一日之中,凶问俱 至。家人相对悲恸,而夐神色自若。谓之曰:“死生命也,去来常事,亦何足悲。” 援琴抚之如旧。 ⑤建德中,夐以年老,预戒其子等曰:“吾死之日,可敛旧衣,勿更新造。使棺 足周尸,牛车载柩,坟高四尺,圹深一丈。其余烦杂,悉无用也。吾不能顿绝汝 辈之情,可朔望一奠而已。吾常恐临终恍惚,故以此言预戒汝辈。”宣政元年ˉ 月,卒于家,时年七十七。 (选自《周书·卷三十一》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访以政事 (2)吾虽不逮前烈 (3)因疾物故 (4)可朔望一奠而己 【答案】(1)询问、咨询;(2)比得上;(3)死亡;(4)阴历每月十五。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 【解析】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考生备考时应熟练掌握课本中学过的实词,做 好课内实词迁移,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 18.下列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徐而叹曰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B.弟孝宽为延州总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C.有一于此,未或弗亡于是余有叹焉 D.夐以年老,预戒其子等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 【解析】A“而”都是表修饰的连词。B为:担任/被;C于:在/因;D以:因 为/凭……身份。 19.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答案】(魏太祖)派使者前往征召他,尽管情感表达感人至深,但最终不能使 韦夐屈服(屈身、屈就)。(太祖)因此更加敬重他,也不强迫改变他的志向 【考点】本题考査理解并翻译文眼语句的能力 【解析】得分点:辟,征召;逾:(情感)表达超过寻常;屈:使……屈。“弗 之夺”是宾语前置句,夺,改变(志向) 20.第②段中的“叹”和第③段中的“笑”能否对换,为什么?(3分) 答 【答案】不能。晋公宇文护是当朝执政者,他的奢靡行为会危及国家,韦夐对此 深感失望和担忧,所以用一“叹”字:孝宽是韦夐的弟弟,赠马和辔勒是出于亲 情,韦夐是对弟弟善意的提醒,所以用一“笑”字 【考点】本题考査理解文意,分析语言运用的准确、得体 【解析】对两个词的分析都要包括对象、行为、结果以及作者的态度。 21.韦夐要俭办丧事有多重原因,请联系全文加以简析。(4分) 答 【答案】(1)不慕荣华富贵(2)反对奢靡浪费(3)看淡生死(4)崇尚自然
④敻子瓘,行随州刺史,因疾物故,孝宽子总复于并州战殁。一日之中,凶问俱 至。家人相对悲恸,而敻神色自若。谓之曰:“死生命也,去来常事,亦何足悲。” 援琴抚之如旧。 ⑤建德中,敻以年老,预戒其子等曰:“吾死之日,可敛旧衣,勿更新造。使棺 足周尸,牛车载柩,坟高四尺,圹深一丈。其余烦杂,悉无用也。吾不能顿绝汝 辈之情,可朔望一奠而已。吾常恐临终恍惚,故以此言预戒汝辈。”宣政元年二 月,卒于家,时年七十七。 (选自《周书•卷三十一》)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 分) (1)访以政事________ (2)吾虽不逮前烈________ (3)因疾物故________ (4)可朔望一奠而己________ 【答案】(1)询问、咨询;(2)比得上;(3)死亡;(4)阴历每月十五。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 【解析】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考生备考时应熟练掌握课本中学过的实词,做 好课内实词迁移,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 18.下列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A.徐而叹曰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B.弟孝宽为延州总管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C.有一于此,未或弗亡 于是余有叹焉 D.敻以年老,预戒其子等 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 【解析】A“而”都是表修饰的连词。B 为:担任∕被;C 于:在∕因;D 以:因 为∕凭……身份。 19.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魏太祖)派使者前往征召他,尽管情感表达感人至深,但最终不能使 韦夐屈服(屈身、屈就)。(太祖)因此更加敬重他,也不强迫改变他的志向。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眼语句的能力。 【解析】得分点:辟,征召;逾:(情感)表达超过寻常;屈:使……屈。“弗 之夺”是宾语前置句,夺,改变(志向)。 20.第②段中的“叹”和第③段中的“笑”能否对换,为什么?(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不能。晋公宇文护是当朝执政者,他的奢靡行为会危及国家,韦夐对此 深感失望和担忧,所以用一“叹”字;孝宽是韦夐的弟弟,赠马和辔勒是出于亲 情,韦夐是对弟弟善意的提醒,所以用一“笑”字。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分析语言运用的准确、得体。 【解析】对两个词的分析都要包括对象、行为、结果以及作者的态度。 21.韦敻要俭办丧事有多重原因,请联系全文加以简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1)不慕荣华富贵 (2)反对奢靡浪费 (3)看淡生死 (4)崇尚自然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 【解析】第一段可见韦夐不求闻达,不慕显贵,洒脱自然;第二、三段可见他崇 尚简朴:第四段可见他看淡生死。 【参考译文】 韦夐是韦孝宽之兄,字敬远,京兆杜陵人。二十岁时,被征召为雍州中从事,因 为不合心意,就称病离职。先后有十次被征召为官,均不出仕。当时太祖筹划大 业,求贤若渴,听说韦夐保持高尚志节,不愿当官,心中非常敬佩,(魏太祖) 派使者前往征召他,尽管情感表达感人至深,但最终不能使韦夐屈服(屈身、屈 就)。(太祖)因此更加敬重他,也不强迫改变他的志向。韦夐的住宅,环绕着 树林清泉,他对林泉而鼓琴读书,怡然自得 明帝登基后,当时晋公宇文护执掌朝政,大建宅第。曾征召韦夐到自己宅第,询 问政事。韦夐仰视大堂,缓缓叹息道:“沉湎在美酒和音乐之中,住着髙峻华丽 的宅第,即使二者只占其一,恐怕也未必不会灭亡。”宇文护很不高兴。有识之 士认为此话很有远见。 韦孝宽担任延州总管,韦夐到州城与韦孝宽相见。回来的时候,韦孝宽把自己骑 的马以及鞍具、马勒送给韦夐。韦夐看到鞍具诸物装饰华贵,不想接受,就笑着 说:“前人不丢弃遗落的簪子和坠落的鞋子,是由于怀旧之情。我虽然不及前贤 遗风,但舍弃旧物而换用新物,也不是我的心意。”于是仍然骑着旧马返回。 韦夐之子韦瓘代理随州刺史,患病而死,韦孝宽之子韦总又在并州阵亡。一天之 内,噩耗俱至。家里人相对悲恸,而韦夐神色如常。他对家人们说:“死生由命, 人间常事,有什么值得悲伤的?”若无其事地拿过琴弹起来,同往常一样。 建德年间,韦夐由于年老,预先告诫儿子们说:“我死的那一天,可穿上旧衣安 葬,不要另制新衣。让棺材能够放下尸首,用牛车载运灵柩,坟高四尺,墓穴深 丈。早晚祭奠更加麻烦,我不能一下子断绝你们的思念之情,可以每月的初一、 十五祭奠一次。我常常担心临终时精神恍惚,所以预先把这话告诫你们。”宣政 元年二月,在家中去世,当时七十七岁。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游焦山小记 李流芳 ①二十七日,雨初霁,与伯美约为焦山之游。孟阳、鲁生适自瓜州来会,亟呼小 艇共载。到山,访湛公于松寥山房,不遇。步至山后,观海门二石,还登焦先岭, 寻郭山人故居,小憩山椒亭子。寻由小径至别山、云声二庵,径路曲折,竹树交 翳,阒然非复人境。有僧号见无,与之谈,亦不俗,相与啜茶而别。寻《瘗°鹤 铭》于断崖乱石间,摩挲久之。还饭于湛公房。孟阳、鲁生遂留宿山中。予以舟 将渡江,孟阳、鲁生与山僧送余江边,徙倚柳下,舟行相望,良久而灭。落日注 射,江山变幻,顷刻万状,与伯美拍舷叫绝不已 ②因思焦山之胜,闲旷深秀,兼有诸美。焦先岭上,一树一石,皆可彷徨追赏。 其风涛云物,荡胸极目之观,又当别论。且其地时有高人道流如湛公之徒,可与 谈禅赋诗,逍遥物外。观其所居,结构精雅,庖滔位置,都不乏致。竹色映人 江光入牖,是何欲界,有此净居?孟阳云:“吾尝信宿兹山,每于夕阳登岭眺望 落景尚烂于西浦,望舒已升于东溆;琥珀琉璃,和合成界,熠熠恍惚,不可名状。 嗟乎!苟有奇怀,闻此语已,那免飞动? ③予自丁酉来游,未遑穷讨。人事参商,忽忽数年,始一续至。又以羁绁俗缘, 卒卒便去,如传舍然。不知此行定复何急?良可浩叹,自今以往,日月不居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 【解析】第一段可见韦敻不求闻达,不慕显贵,洒脱自然;第二、三段可见他崇 尚简朴;第四段可见他看淡生死。 【参考译文】 韦夐是韦孝宽之兄,字敬远,京兆杜陵人。二十岁时,被征召为雍州中从事,因 为不合心意,就称病离职。先后有十次被征召为官,均不出仕。当时太祖筹划大 业,求贤若渴,听说韦夐保持高尚志节,不愿当官,心中非常敬佩,(魏太祖) 派使者前往征召他,尽管情感表达感人至深,但最终不能使韦夐屈服(屈身、屈 就)。(太祖)因此更加敬重他,也不强迫改变他的志向。韦夐的住宅,环绕着 树林清泉,他对林泉而鼓琴读书,怡然自得。 明帝登基后,当时晋公宇文护执掌朝政,大建宅第。曾征召韦夐到自己宅第,询 问政事。韦夐仰视大堂,缓缓叹息道:“沉湎在美酒和音乐之中,住着高峻华丽 的宅第,即使二者只占其一,恐怕也未必不会灭亡。”宇文护很不高兴。有识之 士认为此话很有远见。 韦孝宽担任延州总管,韦夐到州城与韦孝宽相见。回来的时候,韦孝宽把自己骑 的马以及鞍具、马勒送给韦夐。韦夐看到鞍具诸物装饰华贵,不想接受,就笑着 说:“前人不丢弃遗落的簪子和坠落的鞋子,是由于怀旧之情。我虽然不及前贤 遗风,但舍弃旧物而换用新物,也不是我的心意。”于是仍然骑着旧马返回。 韦夐之子韦瓘代理随州刺史,患病而死,韦孝宽之子韦总又在并州阵亡。一天之 内,噩耗俱至。家里人相对悲恸,而韦夐神色如常。他对家人们说:“死生由命, 人间常事,有什么值得悲伤的?”若无其事地拿过琴弹起来,同往常一样。 建德年间,韦夐由于年老,预先告诫儿子们说:“我死的那一天,可穿上旧衣安 葬,不要另制新衣。让棺材能够放下尸首,用牛车载运灵柩,坟高四尺,墓穴深 一丈。早晚祭奠更加麻烦,我不能一下子断绝你们的思念之情,可以每月的初一、 十五祭奠一次。我常常担心临终时精神恍惚,所以预先把这话告诫你们。”宣政 元年二月,在家中去世,当时七十七岁。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2—26 题。(12 分) 游焦山小记 李流芳 ①二十七日,雨初霁,与伯美约为焦山之游。孟阳、鲁生适自瓜州来会,亟呼小 艇共载。到山,访湛公于松寥山房,不遇。步至山后,观海门二石,还登焦先岭, 寻郭山人故居,小憩山椒亭子。寻由小径至别山、云声二庵,径路曲折,竹树交 翳,阒然非复人境。有僧号见无,与之谈,亦不俗,相与啜茶而别。寻《瘗①鹤 铭》于断崖乱石间,摩挲久之。还饭于湛公房。孟阳、鲁生遂留宿山中。予以舟 将渡江,孟阳、鲁生与山僧送余江边,徙倚柳下,舟行相望,良久而灭。落日注 射,江山变幻,顷刻万状,与伯美拍舷叫绝不已。 ②因思焦山之胜,闲旷深秀,兼有诸美。焦先岭上,一树一石,皆可彷徨追赏。 其风涛云物,荡胸极目之观,又当别论。且其地时有高人道流如湛公之徒,可与 谈禅赋诗,逍遥物外。观其所居,结构精雅,庖湢②位置,都不乏致。竹色映人, 江光入牖,是何欲界,有此净居?孟阳云:“吾尝信宿兹山,每于夕阳登岭眺望, 落景尚烂于西浦,望舒已升于东溆;琥珀琉璃,和合成界,熠熠恍惚,不可名状。” 嗟乎!苟有奇怀,闻此语已,那免飞动? ③予自丁酉来游,未遑穷讨。人事参商,忽忽数年,始一续至。又以羁绁俗缘, 卒卒便去,如传舍然。不知此行定复何急?良可浩叹,自今以往,日月不居,一
误难再。赋归之后,纵心独往,尚于兹山不能无情,当择春秋佳日,买小艇,襪 被宿松寥阁上十日夕以偿夙负。滔滔江水,实闻此言 【注】①瘗:埋葬。②庖:厨房和浴室。 22.第①段主要交待了焦山之游的 。(1分) 【答案】行踪 【考点】本题考査理解文句,概括大意的能力。 【解析】从地点的转换可知。 23.从句式的角度简析第①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此句运用了整、散结合的手法,富有节奏感(参差灵动,读起来朗朗上 口),凸显了夕阳照射下焦山和江水相互映衬、变幻莫测的神奇景象和作者的依 依不舍之情。 【考点】本题考查赏析句式的表达效果 【解析】注意题干要求“句式角度”。划线句是写景,要点明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以及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4.第③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2分) A.又因为尘事而束缚,便突然离开,就如同前往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B.又因为被尘事束缚,便匆匆离开,就如同旅居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C.又因为束缚于尘事,便匆匆离开,就如同前往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D.又因为被尘事束缚,便突然离开,就如同旅居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査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析】“羁绁俗缘”虽然没有被动词,但是被动句,如《后序》“余 羁縻不得还”就是。“卒卒”,匆促急迫的样子。“传舍”是“客馆”的意思 (“舍相如广成传舍”),这里用作动词。故选B 【易错警示】“卒”确实常通“猝”,表示“突然”“一下子”的意思,但此句 中是“卒卒”,就另当别论了;根据上下文,作者慨叹的是人事沧桑,岁月不居, 自己不能好好地游赏焦山,这样就更能明确“卒卒”的意思了。 25.概述焦山“诸美”的内容。(3分) (1)山石树木等风景之美;(2) 【答案】(2)观览风景带来的心胸舒畅之美;(3)与高人谈禅赋诗之美;(4)建筑 结构精雅之美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解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考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然后划分层次,概括每层的含 义,最后组织答案就可以了 26.联系全文,阐述“尚于兹山不能无情”中的“情”的含义。(3分) 【答案】作者对于山水之美的热爱之情:对于人文之美的向往之情;厌倦世俗生 活,渴望回归自然的隐逸之情:感叹时光匆促,年华老去的伤感之情。 【考点】本题考査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思想感情的能力
误难再。赋归之后,纵心独往,尚于兹山不能无情,当择春秋佳日,买小艇,襆 被宿松寥阁上十日夕以偿夙负。滔滔江水,实闻此言。 【注】①瘗:埋葬。②庖湢:厨房和浴室。 22.第①段主要交待了焦山之游的___________。(1 分) 【答案】行踪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句,概括大意的能力。 【解析】从地点的转换可知。 23.从句式的角度简析第①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此句运用了整、散结合的手法,富有节奏感(参差灵动,读起来朗朗上 口),凸显了夕阳照射下焦山和江水相互映衬、变幻莫测的神奇景象和作者的依 依不舍之情。 【考点】本题考查赏析句式的表达效果。 【解析】注意题干要求“句式角度”。划线句是写景,要点明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以及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4.第③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 )(2 分) A.又因为尘事而束缚,便突然离开,就如同前往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B.又因为被尘事束缚,便匆匆离开,就如同旅居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C.又因为束缚于尘事,便匆匆离开,就如同前往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D.又因为被尘事束缚,便突然离开,就如同旅居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析】“羁绁俗缘”虽然没有被动词,但是被动句,如《后序》“余 羁縻不得还”就是。“卒卒”,匆促急迫的样子。“传舍”是“客馆”的意思 (“舍相如广成传舍”),这里用作动词。故选 B。 【易错警示】“卒”确实常通“猝”,表示“突然”“一下子”的意思,但此句 中是“卒卒”,就另当别论了;根据上下文,作者慨叹的是人事沧桑,岁月不居, 自己不能好好地游赏焦山,这样就更能明确“卒卒”的意思了。 25.概述焦山“诸美”的内容。(3 分) (1)山石树木等风景之美; (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观览风景带来的心胸舒畅之美;(3)与高人谈禅赋诗之美;(4)建筑 结构精雅之美。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解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考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然后划分层次,概括每层的含 义,最后组织答案就可以了。 26.联系全文,阐述“尚于兹山不能无情”中的“情”的含义。(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作者对于山水之美的热爱之情;对于人文之美的向往之情;厌倦世俗生 活,渴望回归自然的隐逸之情;感叹时光匆促,年华老去的伤感之情。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析】解答时考生首先要认真阅读各段落的内容,逐层归纳。文中表达感情的 重点语句,如“荡胸极目之观”“逍遥物外”“日月不居,一误难再”等,也是 探求作者“情”的依据。 【参考译文】 ①二十七日那天,雨后天刚放晴,我和伯美相约游一回焦山。正赶上孟阳、鲁生 从瓜洲前来相会,迅即叫了艘小船,载着我们一同前往。到了焦山之后,先准备 去松寥山房探访湛公,可惜没见到他。然后我们步行来到山后,观赏了海门二石, 接着又登上焦先岭,探寻郭山人的故居,在山椒亭作短暂休息。不多久我们抄小 路来到别山和云声两座庵堂,此间小径曲折有致,竹影树荫交错斑驳,寂静无声 非同人间。遇着一位法号叫见无的和尚,与他交谈,感觉也谈吐不俗,他请我 起喝完茶才道别。后来我在断崖乱石之间找到摩崖石刻《瘗鹤铭》,我抚摩琢磨 良久。返回后,在湛公的居所用餐。孟阳、鲁生便留在山中过夜,我将乘船过江, 孟阳、鲁生和山中僧人一同送我到江边,他们久久留连于柳树之下,目送我们的 船儿离去,一直到消失在视野之中。这时落日余晖照射水面,江天山色神奇变换, 顷刻间千姿万态,我和伯美情不自禁敲打着船舷、赞不绝口。 ②于是忖度这焦山的美景,安静而又空阔,深远而又秀丽,兼具各种美姿。在焦 先岭之上,一棵树一块石,都能够令人神往追忆:那风起云涌,荡涤心胸、游目 骋怀的景致,更是另当别论;何况这里又有像湛公这类清雅髙士,可与他们论道 作诗,自在逍遥,超然物外;考察他的住所,结构精巧雅致,厨卫布局装饰,都 不乏别致。竹色青翠照人,江天水色尽收窗内,这是何方境界,有如此清静的所 在!孟阳说:“我曾经在这山里连住两夜,每在夕阳西下之时,登上焦先岭极目 远望:西浦之下落霞余晖绚烂尚在;东溆之上月色清辉悄然腾空。一派晶莹剔透、 融汇三界,闪烁迷离、难以捉摸,简直无法用言辞来形容。”唉!倘若你有万千 奇异的想法,听了这些言语之后,怎能不心驰神往? ③自从在丁酉年曾来游过,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刻回味(焦山的意蕴)。怎奈人事 沧桑,时光飞逝数年已过,现在又从头再续前缘。又加上俗缘牵绊,匆促又要离 去,感觉人世间就如同旅馆那般。哪曾想这次行程注定又如此之仓促?实在令人 慨叹,从今往后,时光流逝,错过之后就不应再错。有朝一日倘能退隐索居,我 将从心所欲只身前往,尚且对于这座山更不应无情。当挑选春秋时节良辰吉日, 租一叶扁舟,准备好行装在松寥阁住上十天十夜,来补偿以往的歉疚。这滔滔不 息的长江之水,听闻此言,也应该为我作证 二写作(70分) 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 成诗歌)。 所谓勇气就是知道不畏惧什么,也知道畏惧什么。 【考点】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试题分析】简短的材料,却有较深的含义。材料的后一句“也知道畏惧什么 是重点。因为从字面看来,勇敢与畏惧是相反的,怎么说“勇敢也知道畏惧什么 呢?其实不矛盾。 人应该有所畏惧,无畏的社会是混乱的。做人做事有所畏惧不是与生俱来的,是 需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积累而成的,是人道德修养的另一种体现。有了畏惧感, 我们才真正了解生命的可贵,也不会为了那点蝇头小利,在谋害别人生命的同时 也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有了畏惧感,我们就不会只看重金钱,而忘记无法用金钱 买回的可贵的亲情。从这个角度看,这样的有所畏惧正是真正的勇敢
【解析】解答时考生首先要认真阅读各段落的内容,逐层归纳。文中表达感情的 重点语句,如“荡胸极目之观”“逍遥物外”“日月不居,一误难再”等,也是 探求作者“情”的依据。 【参考译文】 ①二十七日那天,雨后天刚放晴,我和伯美相约游一回焦山。正赶上孟阳、鲁生 从瓜洲前来相会,迅即叫了艘小船,载着我们一同前往。到了焦山之后,先准备 去松寥山房探访湛公,可惜没见到他。然后我们步行来到山后,观赏了海门二石, 接着又登上焦先岭,探寻郭山人的故居,在山椒亭作短暂休息。不多久我们抄小 路来到别山和云声两座庵堂,此间小径曲折有致,竹影树荫交错斑驳,寂静无声 非同人间。遇着一位法号叫见无的和尚,与他交谈,感觉也谈吐不俗,他请我一 起喝完茶才道别。后来我在断崖乱石之间找到摩崖石刻《瘗鹤铭》,我抚摩琢磨 良久。返回后,在湛公的居所用餐。孟阳、鲁生便留在山中过夜,我将乘船过江, 孟阳、鲁生和山中僧人一同送我到江边,他们久久留连于柳树之下,目送我们的 船儿离去,一直到消失在视野之中。这时落日余晖照射水面,江天山色神奇变换, 顷刻间千姿万态,我和伯美情不自禁敲打着船舷、赞不绝口。 ②于是忖度这焦山的美景,安静而又空阔,深远而又秀丽,兼具各种美姿。在焦 先岭之上,一棵树一块石,都能够令人神往追忆;那风起云涌,荡涤心胸、游目 骋怀的景致,更是另当别论;何况这里又有像湛公这类清雅高士,可与他们论道 作诗,自在逍遥,超然物外;考察他的住所,结构精巧雅致,厨卫布局装饰,都 不乏别致。竹色青翠照人,江天水色尽收窗内,这是何方境界,有如此清静的所 在!孟阳说:“我曾经在这山里连住两夜,每在夕阳西下之时,登上焦先岭极目 远望:西浦之下落霞余晖绚烂尚在;东溆之上月色清辉悄然腾空。一派晶莹剔透、 融汇三界,闪烁迷离、难以捉摸,简直无法用言辞来形容。”唉!倘若你有万千 奇异的想法,听了这些言语之后,怎能不心驰神往? ③自从在丁酉年曾来游过,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刻回味(焦山的意蕴)。怎奈人事 沧桑,时光飞逝数年已过,现在又从头再续前缘。又加上俗缘牵绊,匆促又要离 去,感觉人世间就如同旅馆那般。哪曾想这次行程注定又如此之仓促?实在令人 慨叹,从今往后,时光流逝,错过之后就不应再错。有朝一日倘能退隐索居,我 将从心所欲只身前往,尚且对于这座山更不应无情。当挑选春秋时节良辰吉日, 租一叶扁舟,准备好行装在松寥阁住上十天十夜,来补偿以往的歉疚。这滔滔不 息的长江之水,听闻此言,也应该为我作证。 二 写作(70 分) 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不要写 成诗歌)。 所谓勇气就是知道不畏惧什么,也知道畏惧什么。 【考点】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试题分析】简短的材料,却有较深的含义。材料的后一句“也知道畏惧什么” 是重点。因为从字面看来,勇敢与畏惧是相反的,怎么说“勇敢也知道畏惧什么” 呢?其实不矛盾。 人应该有所畏惧,无畏的社会是混乱的。做人做事有所畏惧不是与生俱来的,是 需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积累而成的,是人道德修养的另一种体现。有了畏惧感, 我们才真正了解生命的可贵,也不会为了那点蝇头小利,在谋害别人生命的同时 也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有了畏惧感,我们就不会只看重金钱,而忘记无法用金钱 买回的可贵的亲情。从这个角度看,这样的有所畏惧正是真正的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