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部分重点中学2009—2010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一杯烧开水里盛放的历史 赵瑜 ①不知从哪一年始,中国阅读市场突然被-群游戏历史的水煮派作家占领,历史读物的 泛滥已经达到了让人不太愉悦的地步。历史的竹简被熬成了一锅粥,大众文化的传播像《三 国演义》的流传一样,县有清洗底牌的功效。历史在被消费的同时,也被破坏,真正历史学 者的文字被这些花哨的文字淹没 ②我一直渴望读到_份具有人文意味的读史作品。这册毛边的《重现——韩少功读史笔 记》就让我大开眼界,它虽然片断、拼凑,但却充满着韩少功印记的智慧。他不是在翻译历 史趣事和后宫秘史,而是在解释历史是如何在时间的河流里一点点风化,成为今天的固态。 ③历史不仅仅是朝代更替和血雨腥风的战争,也是文字的成长史,礼仪习俗的渐变史 更是大众如何在时间的河流里找到自己位置的具体罗列史。 ④在《夷俗》一文中,韩少功淘洗了通俗历史中的一些琐碎列举,归纳出我们阅读时时 常忽略的理路:文字的成长与历史习俗和地缘关系密切。远离了印刷术和造纸术的时代,人 们用音乐符号,用舞蹈,用肩膀和臀胯的肢体动作来表达内里的想法。然而,随着印刷术和 造纸术的出现,这种习俗长期延续下来的结果是,中原地区的人们习惯用诗书来表达喜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而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则用歌舞来庆祝自己的丰沛和收获。 ⑤《楚辞》是中国传统文化继《诗三百》之后又一个高峰,然而它的古奥难懂难倒了后
1 上海市部分重点中学 2009—2010 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 语 文 试 题 一、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7 分) 一杯烧开水里盛放的历史 赵瑜 ①不知从哪一年始,中国阅读市场突然被一群游戏历史的水煮派作家占领,历史读物的 泛滥已经达到了让人不太愉悦的地步。历史的竹简被熬成了一锅粥,大众文化的传播像《三 国演义》的流传一样,具有清洗底牌的功效。历史在被消费的同时,也被破坏,真正历史学 者的文字被这些花哨的文字淹没。 ②我一直渴望读到一份具有人文意味的读史作品。这册毛边的《重现——韩少功读史笔 记》就让我大开眼界,它虽然片断、拼凑,但却充满着韩少功印记的智慧。他不是在翻译历 史趣事和后宫秘史,而是在解释历史是如何在时间的河流里一点点风化,成为今天的固态。 ③历史不仅仅是朝代更替和血雨腥风的战争,也是文字的成长史,礼仪习俗的渐变史, 更是大众如何在时间的河流里找到自己位置的具体罗列史。 ④在《夷俗》一文中,韩少功淘洗了通俗历史中的一些琐碎列举,归纳出我们阅读时时 常忽略的理路:文字的成长与历史习俗和地缘关系密切。远离了印刷术和造纸术的时代,人 们用音乐符号,用舞蹈,用肩膀和臀胯的肢体动作来表达内里的想法。然而,随着印刷术和 造纸术的出现,这种习俗长期延续下来的结果是,中原地区的人们习惯用诗书来表达喜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而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则用歌舞来庆祝自己的丰沛和收获。 ⑤《楚辞》是中国传统文化继《诗三百》之后又一个高峰,然而它的古奥难懂难倒了后
世代又一代的儒生。直到后来有一个叫林河的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楚辞》中的《九 歌》竟然脱胎于侗族的民歌《歌(嘠)九》,于是,《楚辞》中那些深奥的含义—一找到了 巫辞的对应。历史在延续中丢失了直接的注释,却又在另外的习俗和风物里有暗道相通。 ⑥除了屈原的《楚辞》是历史,在韩少功的解读中,即使是一个地方的人走路的姿势也 是历史。直到现在,在楚地生活人们走路仍然喜欢背着手弯腰走路,有上年纪的人说,这是 他们的先人被捆绑惯了的动作,直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背着手走路的楚地现代人自己也 不明白,自己的这些个无意识的动作,竟得益于祖先的传递,哪怕是在日常走路的时候,也 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祖先所受过的奴役的苦难。在日常用语中,“解手”也是一个有历史内 涵的词语,解开被捆绑的手,才能解决生理上的排泄,然而,一直到多年以后,子子孙孙无 数代过去了,我们依然用着祖先们在被捆绑的路上所使用的词语 ⑦造纸术是历史,唐诗宋词是历史,礼仪习俗是历史,就连喝开水也是历史。阅读韩少 功的文字,你会在他从意象到具象的旅游路线里陶醉 ⑧喝开水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日常不过的事情,但是这件事的源起却是历史的多个补丁拼 凑的结果。和外国人相比,中国人的确热爱生火烧开水,客人来了,必须倒杯热茶以示热 情。即使是暗示想要赶客人走,也会在茶上做文章,借口说续茶以提示时间。 ⑨韩少功在《喝水与历史》一文中趣味地写到这一点。“中国人热爱开水,这一传统很 可能与茶有关。中国是茶的原生地。全世界关于‘茶′的发音,包括老英语中的cha,以及 新英语中的tea,分别源于中国的北方语和闽南语。”茶自然需要用开水泡才会有色与味,在 我国的历史文献中,《诗经》有载,《汉书》中也有。但是韩少功又将中国科技史上铁锅的 出现归纳出来,《史记》中有汤鼎的记载,而《孟子》中也早有“釜瓯”一词。而技术条件
2 世一代又一代的儒生。直到后来有一个叫林河的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楚辞》中的《九 歌》竟然脱胎于侗族的民歌《歌(嘎)九》,于是,《楚辞》中那些深奥的含义一一找到了 巫辞的对应。历史在延续中丢失了直接的注释,却又在另外的习俗和风物里有暗道相通。 ⑥除了屈原的《楚辞》是历史,在韩少功的解读中,即使是一个地方的人走路的姿势也 是历史。直到现在,在楚地生活人们走路仍然喜欢背着手弯腰走路,有上年纪的人说,这是 他们的先人被捆绑惯了的动作,直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背着手走路的楚地现代人自己也 不明白,自己的这些个无意识的动作,竟得益于祖先的传递,哪怕是在日常走路的时候,也 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祖先所受过的奴役的苦难。在日常用语中,“解手”也是一个有历史内 涵的词语,解开被捆绑的手,才能解决生理上的排泄,然而,一直到多年以后,子子孙孙无 数代过去了,我们依然用着祖先们在被捆绑的路上所使用的词语。 ⑦造纸术是历史,唐诗宋词是历史,礼仪习俗是历史,就连喝开水也是历史。阅读韩少 功的文字,你会在他从意象到具象的旅游路线里陶醉。 ⑧喝开水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日常不过的事情,但是这件事的源起却是历史的多个补丁拼 凑的结果。和外国人相比,中国人的确热爱生火烧开水,客人来了,必须倒一杯热茶以示热 情。即使是暗示想要赶客人走,也会在茶上做文章,借口说续茶以提示时间。 ⑨韩少功在《喝水与历史》一文中趣味地写到这一点。“中国人热爱开水,这一传统很 可能与茶有关。中国是茶的原生地。全世界关于‘茶’的发音,包括老英语中的 chaa,以及 新英语中的 tea,分别源于中国的北方语和闽南语。”茶自然需要用开水泡才会有色与味,在 我国的历史文献中,《诗经》有载,《汉书》中也有。但是韩少功又将中国科技史上铁锅的 出现归纳出来,《史记》中有汤鼎的记载,而《孟子》中也早有“釜瓯”一词。而技术条件
铁锅)与资源条件(茶)都具备了以后,中国传统农耕过程中又衍生岀草木知识、中医知 识,于是茶水便应运而生了 ⑩历史就像一杯开水一样,我们端起来,才发现,每一杯开水里虽然煮满了平淡的日常 生活,却也经过了唐诗宋词的润泽,经历了战争和灾难的烟尘。所有的平静都得益于历史的 坎坷 U历史是生活的演变和重现,阅读历史,其实就是阅读我们的现实。只贪图在历史缝隙 里找到一些耸人听闫的演义是浅薄的,所以,读史的时候,一定要从个案和例举中读出另外 的况味来 1.第①段画线句中“清洗底牌”的意思是 。(2分) 2.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历史被消费破坏的原因是游戏历史的水煮派作家占领了阅读市场。 B.韩少功读史笔记的智慧在于用片断、拼凑的方式还原历史的真貌 C.少数民族用歌舞庆祝丰沛和收获是延续文字尚未发展时的历史习俗 D.一杯开水固化成历史是因为经过了唐诗宋词的润泽和战争灾难的洗礼。 3.第⑦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请概括写出下列句子在上文中对应或指代的史实。(3分) (1)造纸术是历史 (2)唐诗宋词是历史 (3)礼仪习俗是历史 4.中国人爱喝开水源起于“历史的多个补丁拼凑”,按韩少功的说法,这几个“补丁”分 别是 (3分) 5.根据本文内容,推测韩少功将自己的读史笔记命名为《重现》的意义在于 。(3分) 6.简要分析本文作者对读史作品持有的态度,你赞同他的态度吗?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3 (铁锅)与资源条件(茶)都具备了以后,中国传统农耕过程中又衍生出草木知识、中医知 识,于是茶水便应运而生了。 ⑩历史就像一杯开水一样,我们端起来,才发现,每一杯开水里虽然煮满了平淡的日常 生活,却也经过了唐诗宋词的润泽,经历了战争和灾难的烟尘。所有的平静都得益于历史的 坎坷。 ○11历史是生活的演变和重现,阅读历史,其实就是阅读我们的现实。只贪图在历史缝隙 里找到一些耸人听闻的演义是浅薄的,所以,读史的时候,一定要从个案和例举中读出另外 的况味来。 1.第①段画线句中“清洗底牌”的意思是 。(2 分) 2.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历史被消费破坏的原因是游戏历史的水煮派作家占领了阅读市场。 B.韩少功读史笔记的智慧在于用片断、拼凑的方式还原历史的真貌。 C.少数民族用歌舞庆祝丰沛和收获是延续文字尚未发展时的历史习俗。 D.一杯开水固化成历史是因为经过了唐诗宋词的润泽和战争灾难的洗礼。 3.第⑦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请概括写出下列句子在上文中对应或指代的史实。(3 分) (1)造纸术是历史 (2)唐诗宋词是历史 (3)礼仪习俗是历史 4.中国人爱喝开水源起于“历史的多个补丁拼凑”,按韩少功的说法,这几个“补丁”分 别是 。(3 分) 5.根据本文内容,推测韩少功将自己的读史笔记命名为《重现》的意义在于 。(3 分) 6.简要分析本文作者对读史作品持有的态度,你赞同他的态度吗?请谈谈你的看法。(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 题。(20 分)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开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朦胧的睡意。公路像 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 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 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岀现的不高的丘陵,也 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的在大海的波 涛中翻涌。 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 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 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 信我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 是苇。 ④在我的感觉里,苇是属于弱者的,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 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 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 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 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
4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开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朦胧的睡意。公路像 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 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 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 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的在大海的波 涛中翻涌。 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 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 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 信我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 是苇。 ④在我的感觉里,苇是属于弱者的,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 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 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 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 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
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想望。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 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⑤可这些苇却显得那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 的再生。或可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 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的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 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 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⑥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那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 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 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啊 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 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 ⑦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 就是刚刚过了童年而进入了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 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⑧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 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 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想起金 克木《生命》一诗中有一句“生命是低气压的太息,是伴着芦苇啜泣的哈欠。”暗自笑了, 这不知写于何时何背景的诗句,有些明了又有些不明,我这时倒是想改一句:“生命是伴着
5 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想望。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 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⑤可这些苇却显得那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 的再生。或可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 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的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 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 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⑥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那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 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 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啊。 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 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 ⑦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 就是刚刚过了童年而进入了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 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⑧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 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 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想起金 克木《生命》一诗中有一句“生命是低气压的太息,是伴着芦苇啜泣的哈欠。”暗自笑了, 这不知写于何时何背景的诗句,有些明了又有些不明,我这时倒是想改一句:“生命是伴着
啜泣与哈欠的芦苇。 ⑨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 的景象 7.第①段连用两个问句“胡杨呢?红柳呢?”其作用是 (3分) 8.第⑤段“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句意有省略,联系前文,省略的谓语部分应是 (2分) 9.对本文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开头极写沙海茫茫、植被稀少的环境,渲染百无聊赖的心情,是为苇的岀现蓄势 B.“荡漾”一词非常准确地形容了群居的苇随风摇动整体起伏像水波轻泛般的情状。 C.写白洋淀、渤海湾等处苇的美丽、丰沛、欢乐是为了反衬这里苇的丑陋瘦削愁苦。 D.较之于金克木原诗,作者修改的诗句剔除了消沉,更着重于对苇坚持精神的赞许。 E.文章善用伏笔、衬笔,层层铺垫,欲扬先抑:描写细腻生动,情景交融,形神兼备 F.全篇语言华美,大量运用排比、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0.第⑤段两个比喻句不同的表达作用是 (2分) 1.《荷花淀》的开头结尾也有对芦苇的描写,试从写作意图的角度分析与本文的不同。 (3分) 2.请联系全文内容写一段话,“还原”文末作者连出的“美妙的景象”。(80字左右)(4 分) (三)完成第13题名句名篇默写(任选6空填写,每空1分。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计 分)。(6分) (1)悟已往之不谏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4)天台一万八千丈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是处红衰翠减, (柳永《八声甘州》) (6) 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7)又恐琼楼玉宇, (苏轼《水调歌头》) (8)辅车相依,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14-16题。(8分)
6 啜泣与哈欠的芦苇。” ⑨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 的景象。 7.第①段连用两个问句“胡杨呢?红柳呢?”其作用是 。(3 分) 8.第⑤段“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句意有省略,联系前文,省略的谓语部分应是 。(2 分) 9.对本文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 分) A.开头极写沙海茫茫、植被稀少的环境,渲染百无聊赖的心情,是为苇的出现蓄势。 B.“荡漾”一词非常准确地形容了群居的苇随风摇动整体起伏像水波轻泛般的情状。 C.写白洋淀、渤海湾等处苇的美丽、丰沛、欢乐是为了反衬这里苇的丑陋瘦削愁苦。 D.较之于金克木原诗,作者修改的诗句剔除了消沉,更着重于对苇坚持精神的赞许。 E.文章善用伏笔、衬笔,层层铺垫,欲扬先抑;描写细腻生动,情景交融,形神兼备。 F.全篇语言华美,大量运用排比、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10.第⑤段两个比喻句不同的表达作用是 。(2 分) 11.《荷花淀》的开头结尾也有对芦苇的描写,试从写作意图的角度分析与本文的不同。 (3 分) 12.请联系全文内容写一段话,“还原”文末作者连出的“美妙的景象”。(80 字左右)(4 分) (三)完成第 13 题名句名篇默写(任选 6 空填写,每空 1 分。答题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计 分)。(6 分) (1)悟已往之不谏,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3)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4)天台一万八千丈,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是处红衰翠减, 。(柳永《八声甘州》) (6) ,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7)又恐琼楼玉宇, 。(苏轼《水调歌头》) (8)辅车相依,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 14-16 题。(8 分)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ρ那畔行,夜深干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①榆关:即山海关,是长城的一个主要关隘,古称榆关 14.“长相思”是这首小令的 (1分) 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写天涯羁旅,缠绵而不颓废,忧伤而不凄苦,委婉动人 B.用重叠复沓,极写行程之远,感触之深,渲染乡思之浓 C.下片以动衬静,虚实结合,突出词人辗转无眠,烦躁不安 D.全词描写真切自然,情景交融;用笔简约凝练,意蕴深厚 16.王国维曾盛赞“夜深千帐灯”句“千古壮观”,请联系上下片内容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 右)(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 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 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土,或学律令。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委计吏以遗博士。数岁, 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又修起学宫于成都市中, 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宫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悌、力田。常选学宫僮子 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益从学宫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阁。县邑吏民 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宫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 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宫,自文翁为之始云。 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7
7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①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①榆关: 即山海关,是长城的一个主要关隘,古称榆关。 14.“长相思”是这首小令的 (1 分)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写天涯羁旅,缠绵而不颓废,忧伤而不凄苦,委婉动人。 B.用重叠复沓,极写行程之远,感触之深,渲染乡思之浓。 C.下片以动衬静,虚实结合,突出词人辗转无眠,烦躁不安。 D.全词描写真切自然,情景交融;用笔简约凝练,意蕴深厚。 16.王国维曾盛赞“夜深千帐灯”句“千古壮观”,请联系上下片内容写一段鉴赏文字(80 字左 右)(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1 题。(17 分) 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 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 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委计吏以遗博士。数岁, 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学宫于成都市中, 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宫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悌、力田。常选学宫僮子, 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益从学宫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阁。县邑吏民 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宫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 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宫,自文翁为之始云。 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汉书循吏传》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遣诣京师( (2)用次察举( (3)县邑吏民见而荣之( (4)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郡县吏察举 B.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 高者以补郡县吏 良乃入,具告沛公 C.争欲为学宫弟子 D.自文翁为之始云 文章合为时而著 秦则无理,何施之为 19.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2分) A.文翁以为右职 B.减省少府用度 C.文翁终于蜀 D.至今巴蜀好文雅 20.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6分) (1)买刀布蜀物,委计吏以遗博士 (2)每出行县,益从学宫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 21.概括文翁为教化蜀人采取的措施及产生的效果(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 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今于其书观之,则其平生所尝游者皆在焉 南浮长淮,诉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泛沅渡 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斑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乎?故其文感愤而伤激 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呜,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干兵万马,大弓
8 《汉书·循吏传》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 分) (1)遣诣.京师( ) (2)用.次察举( ) (3)县邑吏民见而荣.之( ) (4)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以.郡县吏察举 B.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 高者以.补郡县吏 良乃.入,具告沛公 C.争欲为.学宫弟子 D.自文翁为之.始云 文章合为.时而著 秦则无理,何施之.为 19.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2 分) A.文翁以为..右职 B.减省少府用度.. C.文翁终于..蜀 D.至今巴蜀好文雅.. 20.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6 分) (1)买刀布蜀物,委计吏以遗博士。 (2)每出行县,益从学宫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 21.概括文翁为教化蜀人采取的措施及产生的效果(3 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2-26 题。(12 分) 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 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今于其书观之,则其平生所尝游者皆在焉。 南浮长淮,诉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泛沅渡 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斑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乎?故其文感愤而伤激; 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呜,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
长戟,交集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世家龙门,念神禹之鬼功;西使巴 蜀,跨剑阁之鸟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 之都,观夫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 之容貌 凡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而为文章, 是以变化出没,如万象供四时而无穷,今于其书观之,岂不信哉」 (马存《赠盖邦式序》) 22.根据第二段内容写出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史记》中的一篇课文 (1分) 23.作者认为司马迁创作《史记》,从游历到文章有一个内化过程,这个过程是
9 长戟,交集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世家龙门,念神禹之鬼功;西使巴 蜀,跨剑阁之鸟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 之都,观夫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 之容貌。 凡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而为文章, 是以变化出没,如万象供四时而无穷,今于其书观之,岂不信哉! (马存《赠盖邦式序 》) 22.根据第二段内容写出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史记》中的一篇课文 (1 分) 23.作者认为司马迁创作《史记》,从游历到文章有一个内化过程,这个过程是 (2 分)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阐述了写作和生活的关系,体现了古文论的进步性 B.第二段比拟鲜活,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司马迁游历的艰辛 C.文章首尾呼应,强调了《史记》的创作得之于山水游历 D.本文笔势纵横,见解独特,显示了作者艺术创新的意识。 25.联系全文,从两方面概括《史记》的特点(4分) (2) 26.概括作者的观点,并就此谈谈你的认识。(3分) 70分 2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那是临近高考的一个晚上,儿子正在家里复习功课,可突然停电了,儿子坐在书桌前不 停地埋怨。父亲听见了,走进书房,对儿子说:“孩子,现在你要做的,是去点亮一支 蜡烛
10 2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A.本文阐述了写作和生活的关系,体现了古文论的进步性。 B.第二段比拟鲜活,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司马迁游历的艰辛。 C.文章首尾呼应,强调了《史记》的创作得之于山水游历。 D.本文笔势纵横,见解独特,显示了作者艺术创新的意识。 25.联系全文,从两方面概括《史记》的特点(4 分) ⑴ ⑵ 26.概括作者的观点,并就此谈谈你的认识。(3 分) 二、70 分 2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那是临近高考的一个晚上,儿子正在家里复习功课,可突然停电了,儿子坐在书桌前不 停地埋怨。父亲听见了,走进书房,对儿子说:“孩子,现在你要做的,是去点亮一支 蜡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