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2013年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 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文学: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 ①我们为什么要读文学作品?也就是说,文学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大家可能没有想过这个 问题,但我认为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②读文学作品,就整个社会来说,不能用来提高粮食产量、钢铁冶炼水平,不能增加物质财 富:就个人来说,不像学外语,不像学理科知识、工科技能,不能获得自己谋生和报效国家 的实际本领。很多人可能会说,学一种本领,就应该有其实际的功利性,但如果真的把文学 当作一种本领、一种工具去学,是学不好的,永远也不能真正走进文学的园林。也许有人会 说,读文学作品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很有用的实际本领。这话有 一定道理。但语言表达能力不是读诗、读文学作品的主要目的。 ③读文学作品,也主要不是为了认识社会和历史。文学作品有认识作用,但不是主要的。要 认识社会和历史及其规律,一些人文社会科学论著,如历史学的、政治学的、社会学的、法 学的、伦理学的、政治经济学的等等著作和论文,讲得更全面、更清晰、更准确。 ④读文学作品 。那么,人为什么要读文学作品呢? ⑤文学的审美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特殊方式,可通过形象化的创造,让人的生命力从种种 实际的限制中解放出来,在精神上不断接近这个目标,即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 们应当有对自由精神和完美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⑥让精神超越现实生存,是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内在需要,只是自己不一定明显意识到:而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满足这种需要。我这里指的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宋代黄庭坚说:“三日不 读《汉书》,便觉俗气逼人。”因为《汉书》富于文采,古人也把它看作很好的文学作品。黑 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我们确实能够从优秀的文学作品里找到平淡的、琐碎 的、充满利害考虑的现实生存中没有的美,即便只是寻觅到一点点旷远、悠长的诗意、韵味 也能引起对美好、高远的情感和境界的向往,产生一种解放之感,自由之感,使精神超越现 实生存。我们常说“令人遐思”、“心灵放飞”,就是进入了这种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我们 在旅游等活动中也会产生,但是读文学作品,沉浸进去,所获得的审美愉快要深刻得多 ⑦超越,也就是“不满”,超越现实生存就是不满于现实生存状态。有两种超越,两种“不 两 ⑧一种是对现实的批判和否定。如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暴露出十九世纪 法国上流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出贵族、资产阶级暴发户在“钱可以买到 切”的信条下的尔虞我诈,他们的贪婪和冷酷。又如鲁迅的《阿Q正传》揭示中国近代社 会国人自欺欺人的精神状态,指出辛亥革命实际上的失败。而这种对现实的否定,会反过来 激起我们对正常的、健全的、美好的社会和人性的肯定和向往,也就是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 ⑨另一种不满,是“不满足”,要把现实生存向上提升。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表达对自 己生活和学习过的康桥(即剑桥)的惜别之情,一种依恋难舍的感情。在他心目中,康桥景 色、氛围是那么美好,但是要离开了,于是充满温柔而感伤的情绪,如结尾一节:“悄悄的
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 2013 年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 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 一 阅读(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6 分) 文学: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 ①我们为什么要读文学作品?也就是说,文学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大家可能没有想过这个 问题,但我认为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②读文学作品,就整个社会来说,不能用来提高粮食产量、钢铁冶炼水平,不能增加物质财 富;就个人来说,不像学外语,不像学理科知识、工科技能,不能获得自己谋生和报效国家 的实际本领。很多人可能会说,学一种本领,就应该有其实际的功利性,但如果真的把文学 当作一种本领、一种工具去学,是学不好的,永远也不能真正走进文学的园林。也许有人会 说,读文学作品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很有用的实际本领。这话有 一定道理。但语言表达能力不是读诗、读文学作品的主要目的。 ③读文学作品,也主要不是为了认识社会和历史。文学作品有认识作用,但不是主要的。要 认识社会和历史及其规律,一些人文社会科学论著,如历史学的、政治学的、社会学的、法 学的、伦理学的、政治经济学的等等著作和论文,讲得更全面、更清晰、更准确。 ④读文学作品, 。那么,人为什么要读文学作品呢? ⑤文学的审美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特殊方式,可通过形象化的创造,让人的生命力从种种 实际的限制中解放出来,在精神上不断接近这个目标,即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 们应当有对自由精神和完美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⑥让精神超越现实生存,是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内在需要,只是自己不一定明显意识到;而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满足这种需要。我这里指的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宋代黄庭坚说:“三日不 读《汉书》,便觉俗气逼人。”因为《汉书》富于文采,古人也把它看作很好的文学作品。黑 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我们确实能够从优秀的文学作品里找到平淡的、琐碎 的、充满利害考虑的现实生存中没有的美,即便只是寻觅到一点点旷远、悠长的诗意、韵味, 也能引起对美好、高远的情感和境界的向往,产生一种解放之感,自由之感,使精神超越现 实生存。我们常说“令人遐思”、“心灵放飞”,就是进入了这种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我们 在旅游等活动中也会产生,但是读文学作品,沉浸进去,所获得的审美愉快要深刻得多。 ⑦超越,也就是“不满”,超越现实生存就是不满于现实生存状态。有两种超越,两种“不 满”。 ⑧一种是对现实的批判和否定。如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暴露出十九世纪 法国上流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出贵族、资产阶级暴发户在“钱可以买到 一切”的信条下的尔虞我诈,他们的贪婪和冷酷。又如鲁迅的《阿 Q 正传》揭示中国近代社 会国人自欺欺人的精神状态,指出辛亥革命实际上的失败。而这种对现实的否定,会反过来 激起我们对正常的、健全的、美好的社会和人性的肯定和向往,也就是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 越。 ⑨另一种不满,是“不满足”,要把现实生存向上提升。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表达对自 己生活和学习过的康桥(即剑桥)的惜别之情,一种依恋难舍的感情。在他心目中,康桥景 色、氛围是那么美好,但是要离开了,于是充满温柔而感伤的情绪,如结尾一节:“悄悄的
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写诗表达对康桥的依恋 是要在自己心里保护住这份美好。这种保护,也是对现实生存的超越。为什么?因为现实生 活中存在太多的不美,还有灰暗和污浊,尤其在他那个时代是这样。而且美好的东西总是短 暂的,转瞬即逝。文学作品就想把美好保护起来,留驻永远,而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所 以保护也是超越,超离凡俗的羁绊。当然,在不少作品里,两种不满兼而有之。 ⑩两种不满,都是对实际的现实生存的超越。把这种种不满写出来,使我们得到审美的满足, 这就是文学,这就是艺术。 (节选自王铁仙教授在华东师大的演讲) 1.第⑧段画线处可填入的一项是()(2分) A.《悲惨世界》B.《老人与海》C.《哈姆莱特》D.《欧也妮·葛朗台》 2.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3.根据上下文,用一个复句的形式,在第④段画线处填入恰当内容。(2分) 4.对“文学的审美”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审美活动体现了人们对完美境界的追求 B.审美作用的发挥可以通过形象化的创造 C.审美要求文学排斥对“丑”的形象塑造 D.读者通过情感的沉浸体验获得审美愉悦。 5.简析第⑥段两处引用在用意上的异同。(3分) 6.作者在文中谈到文学作品对现实生存的两种“超越”,请选择其一,另举一例并阐述你对 这种“超越”的理解。(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2分) 街景 王安忆 ①我要写的这条街,名叫江苏路。我对它其实并不熟悉,在它附近仅仅居住了数年。只是当 某一天,我突然发现它的街面房子拆除一空,露出身后楼房白森森的山墙,它的街景一下子 跃出在眼前。 ②所以我对它不熟悉,还因为我很少去那里。我只是有时候走过它的,与愚园路相交的十字 路口。因为从我居住的弄堂后头,可穿入它的某一条弄堂,这样大约可节省一站汽车路的光 景。上海的弄堂在马路后面就像一张网,阡陌纵横,有许多近道可抄。我穿过弄堂走过它的 路口,它的气息便漫了过来。这是一种很缠绵的气息,它洇染了我的记忆。 ③我记得这是一条狭窄弯曲的马路,挺闹的。但不是闹心的那种闹,而是一种忙碌。这种忙 碌又不是紧张,只是手脚勤快,停不下来,停下来就挺造孽的。这种闹,有点明清的意思, 哗然里总带着些节制,不那么铺张。市声呢,以人声为主。即使是器械的动静,也是来自于 人的手脚。比如刀在砧板上剁卤鸡和卤鸭:锤子敲打铁皮畚箕,铝锅铝壶:脚踩搅棉花糖机 的嘎啦啦响:磨石走在玻璃边缘的吱吱声。从这声音听,就听得出是些什么营生在撑世面 ④印象中,街面总是漉湿的,太阳也是潮热的,是南方黄梅天天气。街两边大都是板壁的房 子,顶上铺着黑瓦。太阳就从两边的瓦檐之间照进来。二楼窗户送出晾衣服的竹竿,那一头 就搭在行道树的树杈上。窗户钩子上,就吊着一只风鸡,或者一条腌肉,还有洗净的拖把, 纹不干的水则滴在底下的人行道上。街面上的水就是这样来的。但老虎灶也是原因之一。盛 开水的水瓶大都塞不严瓶塞,一路滴滴答答地过去。送水的木桶也大都漏水,漏出桶,再漏
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写诗表达对康桥的依恋, 是要在自己心里保护住这份美好。这种保护,也是对现实生存的超越。为什么?因为现实生 活中存在太多的不美,还有灰暗和污浊,尤其在他那个时代是这样。而且美好的东西总是短 暂的,转瞬即逝。文学作品就想把美好保护起来,留驻永远,而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所 以保护也是超越,超离凡俗的羁绊。当然,在不少作品里,两种不满兼而有之。 ⑩两种不满,都是对实际的现实生存的超越。把这种种不满写出来,使我们得到审美的满足, 这就是文学,这就是艺术。 (节选自王铁仙教授在华东师大的演讲) 1.第⑧段画线处可填入的一项是( )(2 分) A.《悲惨世界》 B.《老人与海》 C.《哈姆莱特》 D.《欧也妮•葛朗台》 2.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是 。(2 分) 3.根据上下文,用一个复句的形式,在第④段画线处填入恰当内容。(2 分) 4.对“文学的审美”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审美活动体现了人们对完美境界的追求。 B.审美作用的发挥可以通过形象化的创造。 C.审美要求文学排斥对“丑”的形象塑造。 D.读者通过情感的沉浸体验获得审美愉悦。 5.简析第⑥段两处引用在用意上的异同。(3 分) 6. 作者在文中谈到文学作品对现实生存的两种“超越”,请选择其一,另举一例并阐述你对 这种“超越”的理解。(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 题。(22 分) 街 景 王安忆 ①我要写的这条街,名叫江苏路。我对它其实并不熟悉,在它附近仅仅居住了数年。只是当 某一天,我突然发现它的街面房子拆除一空,露出身后楼房白森森的山墙,它的街景一下子 跃出在眼前。 ②所以我对它不熟悉,还因为我很少去那里。我只是有时候走过它的,与愚园路相交的十字 路口。因为从我居住的弄堂后头,可穿入它的某一条弄堂,这样大约可节省一站汽车路的光 景。上海的弄堂在马路后面就像一张网,阡陌纵横,有许多近道可抄。我穿过弄堂走过它的 路口,它的气息便漫了过来。这是一种很缠绵的气息,它洇染了我的记忆。 ③我记得这是一条狭窄弯曲的马路,挺闹的。但不是闹心的那种闹,而是一种忙碌。这种忙 碌又不是紧张,只是手脚勤快,停不下来,停下来就挺造孽的。这种闹,有点明清的意思, 哗然里总带着些节制,不那么铺张。市声呢,以人声为主。即使是器械的动静,也是来自于 人的手脚。比如刀在砧板上剁卤鸡和卤鸭;锤子敲打铁皮畚箕,铝锅铝壶;脚踩搅棉花糖机 的嘎啦啦响;磨石走在玻璃边缘的吱吱声。从这声音听,就听得出是些什么营生在撑世面。 ④印象中,街面总是漉湿的,太阳也是潮热的,是南方黄梅天天气。街两边大都是板壁的房 子,顶上铺着黑瓦。太阳就从两边的瓦檐之间照进来。二楼窗户送出晾衣服的竹竿,那一头 就搭在行道树的树杈上。窗户钩子上,就吊着一只风鸡,或者一条腌肉,还有洗净的拖把, 绞不干的水则滴在底下的人行道上。街面上的水就是这样来的。但老虎灶也是原因之一。盛 开水的水瓶大都塞不严瓶塞,一路滴滴答答地过去。送水的木桶也大都漏水,漏出桶,再漏
下轱辘辘的送水车,热气腾腾地浇过去。卖鸡鸭血汤的小吃店就在街面上杀鸡拔毛,血水顺 了街沿流淌。阴沟又常是堵塞的,就有通阴沟的工人拖着长长的毛竹片,哗啦哗啦地来了 这里有一种裸露的风情,腌臢,邋遢,粗鄙,性感。 ⑤像它这样南北向的马路,往往不是主要的交通干道,所以就难免是散漫的。行人安详自若 地在马路中间行走,车就不敢开快。自行车紧按着铃,也白搭,人们置若罔闻。这里的居民 又特别喜爱在街面活动,老人坐在小凳上剥豆,小学生搭一张方凳写作业。打牌的,吃饭的, 乘凉的,晒太阳的。生活就从门里蔓延出来,摊到了这里。这条马路就有些烟熏火燎的,人 气特别重。连阴了几天,再出好太阳,只见那家家户户的被褥枕头都摊出来了。铺在竹榻上, 搭在窗台上,晒到下午三四点往里,藤拍噼里啪啦一打,满世界都是干燥松爽的人味。有点 狎昵的,但是清洁的气味 ⑥不过,切莫以为这里都是些俚俗的生活,在那些低檐窄户的后头,背静的弄堂里,也蛰居 着一些文雅的狷介的人生。只要听听那里钢琴声就知道,手指头在琴键上摸索出沉思的夜曲, 还有天井墙上,月光下的爬墙虎的影子。这都是些隐私一样的情节,藏匿在一扇扇缄默的门 窗里面,是不能做街景的。街景是要用一些皮实的东西做的,要经得起捶打。别看是些破墙 烂壁,却为那后面的娇嫩生活挡着风雨。它其实是豁出去的决心,抹开了脸面。但时间久了, 也磨出了一层皮,或者叫茧子。所以,街景再怎么都是粗糙的。越是华丽的街景,越是粗糙, 带着些暴力,气势汹汹的。在那些灯火辉煌的街景之下,江苏路就显得温柔了。不是服小抑 屈,而是生性厚道,沉得住气。看起来是寒酸,连扎拖把的布条,都专门开出一个铺子来卖, 内里是沉着和耐心,处变不惊。说它是街景,谁又知道它的心呢?它也是活的,有着自己 心一意的生计。 ⑦现在,它被扩展出一条平坦宽阔的马路,车辆飞速地行驶,发动机声盈耳。那挤挤挨挨的 街面房子,所形成的绵密的屏障拆除一净,高大的山墙便矗立两边,本来在弄堂深处的庭院 也面街而立。从我居住的弄堂穿往江苏路,那马路对面弄堂里的一幢房子,据说是翻译家傅 雷先生的旧居。一九六六年,他和他的妻子,在家中引颈自尽。如今,这弄堂正向着开阔的 长安街风的马路大敞着弄口,没有任何景物的遮蔽。我想到,那临街的落地窗里,会不会就 是傅雷先生和夫人弃世的悲恸之地?据说,那一晚,他们一一处理完身后琐事,嘱女仆早些 歇息,然后关严门窗,拉上窗帘,从容携手,赴黄泉之路。现在,窗幔被扯开了,大亮于光 天化日之下,心里不由得一阵剧痛。) 7.第②段加点词“洇染”在文中指的是 (2分) 8.从动词使用的角度,对第⑤段画线句作赏析。(3分) 9.第⑥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3分) 10.对文章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文章开头反复强调对“江苏路”并不熟悉,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B.第④段画线处使用逗号将四个形容词断开,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C.第⑥段写到钢琴声,稍加点染便勾画出文雅人生的“娇嫩生活”。 D.第⑦段开头与第③段开头形成对照,透露出对时代进步的欣喜 E.文章由街景写到文雅狷介的人生,表达对后者遭受践踏的剧痛。 F.文章以描写、叙述为主,不追求词采华赡,有一种平实的深邃。 11.文章以傅雷夫妇从容离世的故事作结,这样安排的好处是(4分)
下轱辘辘的送水车,热气腾腾地浇过去。卖鸡鸭血汤的小吃店就在街面上杀鸡拔毛,血水顺 了街沿流淌。阴沟又常是堵塞的,就有通阴沟的工人拖着长长的毛竹片,哗啦哗啦地来了。 这里有一种裸露的风情,腌臜,邋遢,粗鄙,性感。 ⑤像它这样南北向的马路,往往不是主要的交通干道,所以就难免是散漫的。行人安详自若 地在马路中间行走,车就不敢开快。自行车紧按着铃,也白搭,人们置若罔闻。这里的居民 又特别喜爱在街面活动,老人坐在小凳上剥豆,小学生搭一张方凳写作业。打牌的,吃饭的, 乘凉的,晒太阳的。生活就从门里蔓延出来,摊到了这里。这条马路就有些烟熏火燎的,人 气特别重。连阴了几天,再出好太阳,只见那家家户户的被褥枕头都摊出来了。铺在竹榻上, 搭在窗台上,晒到下午三四点往里,藤拍噼里啪啦一打,满世界都是干燥松爽的人味。有点 狎昵的,但是清洁的气味。 ⑥不过,切莫以为这里都是些俚俗的生活,在那些低檐窄户的后头,背静的弄堂里,也蛰居 着一些文雅的狷介的人生。只要听听那里钢琴声就知道,手指头在琴键上摸索出沉思的夜曲, 还有天井墙上,月光下的爬墙虎的影子。这都是些隐私一样的情节,藏匿在一扇扇缄默的门 窗里面,是不能做街景的。街景是要用一些皮实的东西做的,要经得起捶打。别看是些破墙 烂壁,却为那后面的娇嫩生活挡着风雨。它其实是豁出去的决心,抹开了脸面。但时间久了, 也磨出了一层皮,或者叫茧子。所以,街景再怎么都是粗糙的。越是华丽的街景,越是粗糙, 带着些暴力,气势汹汹的。在那些灯火辉煌的街景之下,江苏路就显得温柔了。不是服小抑 屈,而是生性厚道,沉得住气。看起来是寒酸,连扎拖把的布条,都专门开出一个铺子来卖, 内里是沉着和耐心,处变不惊。说它是街景,谁又知道它的心呢?它也是活的,有着自己一 心一意的生计。 ⑦现在,它被扩展出一条平坦宽阔的马路,车辆飞速地行驶,发动机声盈耳。那挤挤挨挨的 街面房子,所形成的绵密的屏障拆除一净,高大的山墙便矗立两边,本来在弄堂深处的庭院 也面街而立。从我居住的弄堂穿往江苏路,那马路对面弄堂里的一幢房子,据说是翻译家傅 雷先生的旧居。一九六六年,他和他的妻子,在家中引颈自尽。如今,这弄堂正向着开阔的 长安街风的马路大敞着弄口,没有任何景物的遮蔽。我想到,那临街的落地窗里,会不会就 是傅雷先生和夫人弃世的悲恸之地?据说,那一晚,他们一一处理完身后琐事,嘱女仆早些 歇息,然后关严门窗,拉上窗帘,从容携手,赴黄泉之路。现在,窗幔被扯开了,大亮于光 天化日之下,心里不由得一阵剧痛。) 7.第②段加点词“洇染”在文中指的是 。(2 分) 8.从动词使用的角度,对第⑤段画线句作赏析。(3 分) 9.第⑥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3 分) 10.对文章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 分) A.文章开头反复强调对“江苏路”并不熟悉,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B.第④段画线处使用逗号将四个形容词断开,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C.第⑥段写到钢琴声,稍加点染便勾画出文雅人生的“娇嫩生活”。 D.第⑦段开头与第③段开头形成对照,透露出对时代进步的欣喜。 E.文章由街景写到文雅狷介的人生,表达对后者遭受践踏的剧痛。 F.文章以描写、叙述为主,不追求词采华赡,有一种平实的深邃。 11.文章以傅雷夫妇从容离世的故事作结,这样安排的好处是(4 分) ⑴ ⑵
12.文章以“街景”为题,选材的视角颇具特色,请对此加以评析。(4分) (三)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 ,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3)郴江幸自绕郴山,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4)无求生以害仁 。(《<论语〉七则》) (5) 燕尾绣蝥弧。(卢纶《塞下曲》) (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7)博观而约取, 。(苏轼《送张琥》) ,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游东田 (南齐)谢朓 戚戚苦无悰①,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暧仟仟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注】①无悰:没有欢乐。②仟仟:同“芊芊”,草木茂盛的样子 1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以记游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B.本诗情因景兴虚实相生,清新而又含蓄 C.本诗三处运用叠词,增强形象性音乐美。 本诗语言清新淡雅,而又不失轻盈灵动。 16.从描写景物的角度,赏析画线句的妙处。(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①李姬者,名香。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张学士溥、夏吏部允彝亟称之。少 风调皎爽不群。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①, 然不轻发也 ②雪苑侯生,己卯来金陵,与相识。初,皖人阮大铖者,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②,屏居金陵 为清议所斥。阳羡陈贞慧、贵池吴应箕实首其事,持之力。大铖不得已,欲侯生为解之,乃 假所善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姬曰:“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侯生三 问,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姬私语侯生曰:“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③,其人有高义,闻吴君 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公子读万卷书 所见岂后于贱妾耶?”侯生大呼称善,醉而卧。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 ③未几,侯生下第。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 中郎学不补行④,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 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亦不复歌矣!” (节选自侯方域《李姬传》)
12.文章以“街景”为题,选材的视角颇具特色,请对此加以评析。(4 分) (三)默写。(6 分) 【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3.(1) ,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 ,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3)郴江幸自绕郴山,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4)无求生以害仁, 。(《七则》) (5) ,燕尾绣蝥弧。(卢纶《塞下曲》) (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7)博观而约取, 。(苏轼《送张琥》) (8) ,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4-16 题。(8 分) 游东田 (南齐) 谢朓 戚戚苦无悰①,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暧仟仟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注】①无悰:没有欢乐。②仟仟:同“芊芊”,草木茂盛的样子。 14.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 诗。(1 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诗以记游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B.本诗情因景兴虚实相生,清新而又含蓄。 C.本诗三处运用叠词,增强形象性音乐美。 D.本诗语言清新淡雅,而又不失轻盈灵动。 16.从描写景物的角度,赏析画线句的妙处。(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1 题。(17 分) ①李姬者,名香。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张学士溥、夏吏部允彝亟称之。少 风调皎爽不群。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①, 然不轻发也。 ②雪苑侯生,己卯来金陵,与相识。初,皖人阮大铖者,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②,屏居金陵, 为清议所斥。阳羡陈贞慧、贵池吴应箕实首其事,持之力。大铖不得已,欲侯生为解之,乃 假所善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姬曰:“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侯生三 问,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姬私语侯生曰:“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③,其人有高义,闻吴君 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公子读万卷书, 所见岂后于贱妾耶?”侯生大呼称善,醉而卧。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 ③未几,侯生下第。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 中郎学不补行④,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 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亦不复歌矣!” (节选自侯方域《李姬传》)
【注】①琵琶词:即《琵琶记》,元末的一部南戏,讲述蔡邕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②魏忠贤:明末太监,受宠时结党专权,残害忠良,崇祯即位后,被贬,自缢。城旦:古代 刑罚。③阳羡君:指陈贞慧。④中郎:董卓擅政时,蔡邕官拜中郎将。学不补行:谓学问虽 富,而品行有缺陷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夏吏部允彝亟称之 2)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 (3)不复通 (4)此去相见未可期 18.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 今君乃亡赵走燕, B.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为除不洁者,引入 所见岂后于贱妾耶 若属皆且为所虏 D.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 (2)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 20.侯生落榜后,李姬为什么要“歌琵琶词以送之”?(2分) 21.李姬的性格“侠而慧”,请结合②、③两段作简要分析。(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1分) 借竹楼记 徐渭①2 ①龙山子既结楼于宅东北,稍并其邻之竹,以著书乐道,而自题曰“借竹楼”。方蝉子往问 之,龙山子曰:“始吾先大夫之卜居于此也,则买邻之地而宅之;今吾不能也,则借邻之竹 而楼之。如是而已。” ②方蝉子起而四顾,指以问曰:“如吾子之所为借者,特是邻之竹乎?非欤?”曰:“然。” 然则是邻之竹之外何物乎?”曰:“他邻之竹也。”“他邻之竹之外又何物乎?”曰:“会稽 之山,远出于南,而迤于东也。”“山之外又何物乎?”曰:“云天之所覆也。”方蝉子默然良 久。龙山子固启之,方蝉子曰:“子见是邻之竹,而乐欲有之而不得也,故以借乎?非欤? 然 ③“然则见他邻之竹而乐,亦借也:见莫非邻之竹而乐,亦借也:又远见会稽之山与云天之 所覆而乐,亦莫非借也,而独于是邻之竹。使吾子见云天而乐,弗借也;山而乐,弗借也 则近而见莫非邻之竹而乐,宜亦弗借也,而又胡独于是邻之竹?” ④龙山子矍然曰:“吾知之矣。吾能忘情于远,而不能忘情于近,非真忘情也,物远近也 请子易吾之题,以广吾之志,何如?”方蝉子曰:“胡以易为?乃所谓借者,固亦有之也 其心虚以直,其行清以逸,其文章铿然而有节,则子之所借于竹也,而子固不知也!其本错 以固,其势昂以耸,其流风潇然而不冗,则竹之所借于子也,而竹固不知也!而何不可之有?” 龙山子仰而思,俯而释,使方蝉子书其题,而记是语焉。 (选自《徐渭集》,有删减 【注】①徐渭: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有青藤老人等别号 22.第①段“方蝉子往问之”的“之”是指 自己的话回答)(1分)
【注】①琵琶词:即《琵琶记》,元末的一部南戏,讲述蔡邕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②魏忠贤:明末太监,受宠时结党专权,残害忠良,崇祯即位后,被贬,自缢。城旦:古代 刑罚。③阳羡君:指陈贞慧。④中郎:董卓擅政时,蔡邕官拜中郎将。学不补行:谓学问虽 富,而品行有缺陷。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 分) ⑴夏吏部允彝亟称之 ⑵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 ⑶不复通 ⑷此去相见未可期 18.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 今君乃亡赵走燕, B.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 为除不洁者,引入 C.所见岂后于贱妾耶 若属皆且为所虏 D.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 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⑴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 ⑵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 20.侯生落榜后,李姬为什么要“歌琵琶词以送之”?(2 分) 21.李姬的性格“侠而慧”,请结合②、③两段作简要分析。(3 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2-26 题。(11 分) 借竹楼记 徐渭①2 ①龙山子既结楼于宅东北,稍并其邻之竹,以著书乐道,而自题曰“借竹楼”。方蝉子往问 之,龙山子曰:“始吾先大夫之卜居于此也,则买邻之地而宅之;今吾不能也,则借邻之竹 而楼之。如是而已。” ②方蝉子起而四顾,指以问曰:“如吾子之所为借者,特是邻之竹乎?非欤?”曰:“然。” “然则是邻之竹之外何物乎?”曰:“他邻之竹也。”“他邻之竹之外又何物乎?”曰:“会稽 之山,远出于南,而迤于东也。”“山之外又何物乎?”曰:“云天之所覆也。”方蝉子默然良 久。龙山子固启之,方蝉子曰:“子见是邻之竹,而乐欲有之而不得也,故以借乎?非欤?” 曰:“然。” ③“然则见他邻之竹而乐,亦借也;见莫非邻之竹而乐,亦借也;又远见会稽之山与云天之 所覆而乐,亦莫非借也,而独于是邻之竹。使吾子见云天而乐,弗借也;山而乐,弗借也; 则近而见莫非邻之竹而乐,宜亦弗借也,而又胡独于是邻之竹?” ④龙山子矍然曰:“吾知之矣。吾能忘情于远,而不能忘情于近,非真忘情也,物远近也。 请子易吾之题,以广吾之志,何如?”方蝉子曰:“胡以易为?乃所谓借者,固亦有之也。 其心虚以直,其行清以逸,其文章铿然而有节,则子之所借于竹也,而子固不知也!其本错 以固,其势昂以耸,其流风潇然而不冗,则竹之所借于子也,而竹固不知也!而何不可之有?” 龙山子仰而思,俯而释,使方蝉子书其题,而记是语焉。 (选自《徐渭集》,有删减) 【注】①徐渭: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有青藤老人等别号。 22.第①段“方蝉子往问之”的“之”是指 。(用 自己的话回答)(1 分)
2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的表达效果。(3分) 24.第④段龙山子“请子易吾之题”的原因是什么?(2分)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龙山子建书楼渐渐兼并了一些邻居的竹林。 B.龙山子执意请求方蝉子说说对借竹的看法。 C.方蝉子认为竹与人是互赏互鉴,互相学习 D.本文借事说理,通过对话的形式揭示主题。 26.根据文意,概括龙山子最终“使方蝉子书其题,而记是语”的意图。(3分) 二写作(70分) 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庄子说,高山上看到的山下人,皆如蝼蚁,大小高低如一,何必去争谁高谁低。胡适先生说, 我是山下人,就在山下看人,怎能不计较大小、高低、胖瘦
2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的表达效果。(3 分) 24.第④段龙山子“请子易吾之题”的原因是什么?(2 分) 2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龙山子建书楼渐渐兼并了一些邻居的竹林。 B.龙山子执意请求方蝉子说说对借竹的看法。 C.方蝉子认为竹与人是互赏互鉴,互相学习。 D.本文借事说理,通过对话的形式揭示主题。 26.根据文意,概括龙山子最终“使方蝉子书其题,而记是语”的意图。(3 分) 二 写作(70 分) 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庄子说,高山上看到的山下人,皆如蝼蚁,大小高低如一,何必去争谁高谁低。胡适先生说, 我是山下人,就在山下看人,怎能不计较大小、高低、胖瘦?
参考答案 1.(2分)D (2分)阅读文学作品不能出于实际功利的目的,(1分)否则,就永远不能进入文学深层 次的审美境界。(1分) 3.(2分)既不是为了实际功利,也主要不在于认识社会。(复句形式1分,内容1分) 4.(3分)C 5.(3分)两处引用阐明了优秀文学作品可以让精神超越现实生存的道理;(1分)引用黄庭 坚的话从反面举例印证优秀文学作品可以提升人的境界;(1分)引用黑格尔的话,从理论 上阐明了优秀文学作品使精神超越现实生存的原因。(1分) 6.(4分)要点:例子(2分)阐述(2分) 示例:如戴望舒的《雨巷》,它以“雨巷”作整体象征,象征诗人所处的现实环境,它阴暗 狭窄、潮湿而寂静;而其中的“姑娘”是局部象征,它时而和诗人合而为一,时而又与诗人 分离,表达了诗人既想挣脱现实环境又无法摆脱的寂苦无奈的心情,营造了一种孤独凄美的 意境,使我们从中获得了情感的共鸣和诗歌艺术美感的享受,这即是对现实生存的一种精神 超越 7.(2分)市民生活气息渗透并长久停留在我的记忆里。(“渗透”1分,“长久停留”1分。 意对即可) 8.(3分)用“铺”、“搭”“打”等动词(1分)惟妙惟肖地描写了市民晴天翻晒被褥枕头 的情景,(1分)细绘出一幅富有情趣的市井生活图。(1分) 9.(3分)采用比拟(设问)的修辞,一方面点明市民生活的沉着、耐心,一方面道出街景 遮挡“娇嫩生活”的执着与决心;(2分)同时,为下文写因街景被拆除一净而心里剧痛做 情感上的铺垫。(1分)(对“心”的理解2分;结构上的作用1分。大意相同即可) 10.(6分)AD 11.(4分)(1)照应前文,再现一段文雅、狷介的人生:(2)以故事作结,引发读者联想和深 思,含蓄蕴藉:(3)表达因“文雅、狷介”遭粗暴对待的剧痛,使立意更加鲜明。(答出一点 给2分,给完为止) 12.(4分)(1)作者忠实于“我的记忆”,“我”的感受,采用的是日常生活视角;(2选取了 街面“剁卤鸡”、“通阴沟”、“剥豆”等琐细材料;(3)突出了“街景”的粗糙与皮实,表达了 对市井生活、狷介人生的怀念:(4这种选材视角也有助于从“人的生活”这个角度来表现城 市风貌。(选材特点2分,艺术价值2分。意对即可) 13.(6分)(1)吴宫花草埋幽径(2)君子生非异也(3)为谁流下潇湘去(4)有杀身以成仁(5)鹫翎金 仆姑(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⑦)厚积而薄发(⑧)登山则情满于山 14.(1分)古(体) 15.(3分)B, 16.(4分)要点:诗句内容1分,描写手法1分(工笔、视角、构图等),景物特征1分, 情感1 示例:诗人捕捉到了自然界一个刹那间的活动:游鱼嬉戏在清水绿荷间,林中小鸟喧闹飞散 后,落英缤纷,无声飘落。前句俯视,后句仰看,工笔细描,空间感强,洗练而传神地再现 了东田暮春初夏充满生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在欣赏留恋中的愉悦之情 17.(4分)(1)屡次(2)判罪(3)相来往(4)约定
参考答案 1.(2 分)D 2.(2 分)阅读文学作品不能出于实际功利的目的,(1 分)否则,就永远不能进入文学深层 次的审美境界。(1 分) 3.(2 分)既不是为了实际功利,也主要不在于认识社会。(复句形式 1 分,内容 1 分) 4.(3 分)C 5.(3 分)两处引用阐明了优秀文学作品可以让精神超越现实生存的道理;(1 分)引用黄庭 坚的话从反面举例印证优秀文学作品可以提升人的境界;(1 分)引用黑格尔的话,从理论 上阐明了优秀文学作品使精神超越现实生存的原因。(1 分) 6.(4 分)要点:例子(2 分)阐述(2 分) 示例:如戴望舒的《雨巷》,它以“雨巷”作整体象征,象征诗人所处的现实环境,它阴暗、 狭窄、潮湿而寂静;而其中的“姑娘”是局部象征,它时而和诗人合而为一,时而又与诗人 分离,表达了诗人既想挣脱现实环境又无法摆脱的寂苦无奈的心情,营造了一种孤独凄美的 意境,使我们从中获得了情感的共鸣和诗歌艺术美感的享受,这即是对现实生存的一种精神 超越。 7.(2 分)市民生活气息渗透并长久停留在我的记忆里。(“渗透”1 分,“长久停留”1 分。 意对即可) 8.(3 分)用“铺”、“搭”、“打”等动词(1 分)惟妙惟肖地描写了市民晴天翻晒被褥枕头 的情景,(1 分)细绘出一幅富有情趣的市井生活图。(1 分)` 9.(3 分)采用比拟(设问)的修辞,一方面点明市民生活的沉着、耐心,一方面道出街景 遮挡“娇嫩生活”的执着与决心;(2 分)同时,为下文写因街景被拆除一净而心里剧痛做 情感上的铺垫。(1 分)(对“心”的理解 2 分;结构上的作用 1 分。大意相同即可) 10.(6 分)A D 11.(4 分)⑴照应前文,再现一段文雅、狷介的人生;⑵以故事作结,引发读者联想和深 思,含蓄蕴藉;⑶表达因“文雅、狷介”遭粗暴对待的剧痛,使立意更加鲜明。(答出一点 给 2 分,给完为止) 12.(4 分)⑴作者忠实于“我的记忆”,“我”的感受,采用的是日常生活视角;⑵选取了 街面“剁卤鸡”、“通阴沟”、“剥豆”等琐细材料;⑶突出了“街景”的粗糙与皮实,表达了 对市井生活、狷介人生的怀念;⑷这种选材视角也有助于从“人的生活”这个角度来表现城 市风貌。(选材特点 2 分,艺术价值 2 分。意对即可) 13.(6 分)⑴吴宫花草埋幽径⑵君子生非异也⑶为谁流下潇湘去⑷有杀身以成仁⑸鹫翎金 仆姑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⑺厚积而薄发⑻登山则情满于山 14.(1 分)古(体) 15.(3 分)B, 16.(4 分)要点:诗句内容 1 分,描写手法 1 分(工笔、视角、构图等),景物特征 1 分, 情感 1 分。 示例:诗人捕捉到了自然界一个刹那间的活动:游鱼嬉戏在清水绿荷间,林中小鸟喧闹飞散 后,落英缤纷,无声飘落。前句俯视,后句仰看,工笔细描,空间感强,洗练而传神地再现 了东田暮春初夏充满生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在欣赏留恋中的愉悦之情。 17.(4 分)⑴屡次⑵判罪⑶相来往⑷约定
18.(2分)D. 19.(6分)(1)(她)特别擅长唱《琵琶记》,然而不轻易唱给别人听。(省略句/工/发) (2)王将军家境清贫,不是广交朋友的人,你何不问一问他呢?(否定判断/盍/叩 20.(2分)表达对侯生的真挚情意,(1分)规劝侯生不要因科场失意,玷污自己的品行, 要始终保持高洁的操守。(1分 21.(3分)“侠”指坚守大义,“慧”指见识过人:第②段李姬能识破阮的意图,劝说侯与 之终止往来,第③段认为蔡邕文采不能掩盖他品行上的污点,并因此不再唱琵琶词,都既体 现其明辨是非的一面,又体现其注重节操的一面。(“侠而慧”的理解1分,两段文字相关内 容分析2分) 22.(1分)龙山子将书楼命名为“借竹楼”的原因。 23.(3分)用反复及反问的修辞,多次重复“亦借”及“弗借”,以“而又胡独于是邻之竹 的反问,(1分)强调龙山子对待外物缺少统一的标准,受到自身位置、眼界的束缚。(2分) 24.(2分)认识到自己“借竹”源于不能忘情外物,(1分)易名以期开阔心胸。(1分) 25.(2分)A 26.(3分)记录下自己的检讨、反省;(1分)表达了对“借竹”的深刻理解:对于自己喜 欢的东西,不必得到、占有,而应体其意,用其神,来提升自己的修养与品格。(2分) 27.(70分)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18.(2 分)D. 19.(6 分)⑴(她)特别擅长唱《琵琶记》,然而不轻易唱给别人听。(省略句/工/发) ⑵王将军家境清贫,不是广交朋友的人,你何不问一问他呢?(否定判断/盍/叩) 20.(2 分)表达对侯生的真挚情意,(1 分)规劝侯生不要因科场失意,玷污自己的品行, 要始终保持高洁的操守。(1 分) 21.(3 分)“侠”指坚守大义,“慧”指见识过人;第②段李姬能识破阮的意图,劝说侯与 之终止往来,第③段认为蔡邕文采不能掩盖他品行上的污点,并因此不再唱琵琶词,都既体 现其明辨是非的一面,又体现其注重节操的一面。(“侠而慧”的理解 1 分,两段文字相关内 容分析 2 分) 22.(1 分)龙山子将书楼命名为“借竹楼”的原因。' 23.(3 分)用反复及反问的修辞,多次重复“亦借”及“弗借”,以“而又胡独于是邻之竹” 的反问,(1 分)强调龙山子对待外物缺少统一的标准,受到自身位置、眼界的束缚。(2 分) 24.(2 分)认识到自己“借竹”源于不能忘情外物,(1 分)易名以期开阔心胸。(1 分) 25.(2 分)A 26.(3 分)记录下自己的检讨、反省;(1 分)表达了对“借竹”的深刻理解:对于自己喜 欢的东西,不必得到、占有,而应体其意,用其神,来提升自己的修养与品格。(2 分) 27.(70 分)参照高考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