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闸北区2015届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语文试题 (2015.4)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8分) 中华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吗? 黄国荣 ①全民阅读成为当下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不只是因为它写进了十八大的报告,媒 体上传国家将为它立法,更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不再读书让人忧心忡 忡。号召、立法故然是件好事,但这事做起来并不那么简单,其效果也不容乐观。 假如我们不正视民族当下的现实,不脚踏实地抓具体落实,仍然继续满足于文件 上写、会议上讲、嘴上说、电话上统计、形式上忽悠这种浮夸、应付、糊弄的工 作作风,而无实际阅读活动的组织和现实困难的解决,即便立了法,也只能仅仅 是一种空打雷的声势而已。 ②我们民族当下的现实是什么呢?北大王余光教授在哈尔滨出版界图书馆界全 民阅读年会的发言中说,20年前季羡林老师曾经说,中华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 族。他不赞同季老师这话,但不好意思当面反对,他认为中华民族并不是最爱读 书的民族,而是不爱读书的民族。梁晓声先生在他的讲座中也说,全国国民阅读 调查中说,我国年人均读书四本多,他认为这个数字是骗人的,中国很多人一辈 子都没有读过四本书。我非常赞同二位的说法,我也认为,中华民族真不是一个 爱读书的民族。 ③中华民族若不爱读书,怎么会有五千年悠久的文化?炎黄子孙那么多苦读书 的美传,你们没有耳闻?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谁也否定不了,而且永远是我们的 骄傲。“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苏秦)读书欲睡,引 锥自刺其股。”这个“悬梁刺股”的典故可能外国人都知道。还有匡衡“穿壁借 光”的故事,唐代诗人岑参还曾有诗赞“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④但是,我要请问一句,因为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文化,就证明我们的民族是最 爱读书的民族吗?我还要问一句,孙敬、苏秦、匡衡、车胤、孙康他们如此苦读 读的是什么书?他们又因何如此苦读?很显然,他们读的是当时的课本或教材, 他们的苦读是为了应试,是入仕、求功名的欲望所驱使。这种带着个人奋斗目标 的功利性读书,能代表一个民族爱好读书的习惯吗? ⑤我们现在所说的全民阅读,并不是指在校学生为完成学业为应试而读课本读 教材教辅这种读书,而是指民众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陶冶自 我的心灵情操,完全出于自觉的阅读。这种阅读既没有人逼迫,也没有任务要求 更没有指定书目,是没有功利,纯粹个人爱好的阅读;所读的书不是教材教辅, 而是那种可读可不读的“闲书” ⑥自古以来,读“闲书”是遭反对的。不只是长辈、老师反对,连政府都反对 我们民族观念中的读书,是为仕途、为功名而求学,是非常功利的。历来视求学 读教材教辅是“走正道”,读“闲书”是“走邪路”。过去是因“书中自有黄金 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苦读;如今是因“年龄是个宝,学历不可少;戴了博士 帽,才得乌纱帽”而苦读。尽管《论语》中有“仕而忧则学,学而忧则仕”这种 勉励学人勤奋读书的名言,但实践中,书读好了有余力了去做官的人数不胜数, 而官做好了有余力了再好好地读书的人却不多,古往今来也少有这方面的典故
上海市闸北区 2015 届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语文试题 (2015.4) 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 一、阅读 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8 分) 中华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吗? 黄国荣 ①全民阅读成为当下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不只是因为它写进了十八大的报告,媒 体上传国家将为它立法,更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不再读书让人忧心忡 忡。号召、立法故然是件好事,但这事做起来并不那么简单,其效果也不容乐观。 假如我们不正视民族当下的现实,不脚踏实地抓具体落实,仍然继续满足于文件 上写、会议上讲、嘴上说、电话上统计、形式上忽悠这种浮夸、应付、糊弄的工 作作风,而无实际阅读活动的组织和现实困难的解决,即便立了法,也只能仅仅 是一种空打雷的声势而已。 ②我们民族当下的现实是什么呢?北大王余光教授在哈尔滨出版界图书馆界全 民阅读年会的发言中说,20 年前季羡林老师曾经说,中华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 族。他不赞同季老师这话,但不好意思当面反对,他认为中华民族并不是最爱读 书的民族,而是不爱读书的民族。梁晓声先生在他的讲座中也说,全国国民阅读 调查中说,我国年人均读书四本多,他认为这个数字是骗人的,中国很多人一辈 子都没有读过四本书。我非常赞同二位的说法,我也认为,中华民族真不是一个 爱读书的民族。 ③ 中华民族若不爱读书,怎么会有五千年悠久的文化?炎黄子孙那么多苦读书 的美传,你们没有耳闻?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谁也否定不了,而且永远是我们的 骄傲。“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苏秦)读书欲睡,引 锥自刺其股。”这个“悬梁刺股”的典故可能外国人都知道。还有匡衡“穿壁借 光”的故事,唐代诗人岑参还曾有诗赞“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④ 但是,我要请问一句,因为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文化,就证明我们的民族是最 爱读书的民族吗?我还要问一句,孙敬、苏秦、匡衡、车胤、孙康他们如此苦读 读的是什么书?他们又因何如此苦读?很显然,他们读的是当时的课本或教材, 他们的苦读是为了应试,是入仕、求功名的欲望所驱使。这种带着个人奋斗目标 的功利性读书,能代表一个民族爱好读书的习惯吗? ⑤ 我们现在所说的全民阅读,并不是指在校学生为完成学业为应试而读课本读 教材教辅这种读书,而是指民众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陶冶自 我的心灵情操,完全出于自觉的阅读。这种阅读既没有人逼迫,也没有任务要求、 更没有指定书目,是没有功利,纯粹个人爱好的阅读;所读的书不是教材教辅, 而是那种可读可不读的“闲书”。 ⑥自古以来,读“闲书”是遭反对的。不只是长辈、老师反对,连政府都反对。 我们民族观念中的读书,是为仕途、为功名而求学,是非常功利的。历来视求学 读教材教辅是“走正道”,读“闲书”是“走邪路”。过去是因“书中自有黄金 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苦读;如今是因“年龄是个宝,学历不可少;戴了博士 帽,才得乌纱帽”而苦读。尽管《论语》中有“仕而忧则学,学而忧则仕”这种 勉励学人勤奋读书的名言,但实践中,书读好了有余力了去做官的人数不胜数, 而官做好了有余力了再好好地读书的人却不多,古往今来也少有这方面的典故
⑦中华民族是不爱读书的民族,这话听起来不好接受,但这是事实。我们第一个 统一中国的始皇帝就做过焚书坑儒的傻事,他就不想让国人读书,不仅要把全国 的书烧掉,而且要把全国的文人儒士也都坑掉,要不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会更加 灿烂辉煌,经典会更加丰富多彩。不只是皇帝不让中华民族读书,连我们的圣人 老子和孔子,他们也并不赞成天下老百姓都读书,做有知识的人。老子说:“是 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道德 经》第三章)他是说,圣人治理国家的原则,就是使百姓头脑简单浑沌,填饱百 姓的肚子,削弱百姓的志气,强健百姓的筋骨,永远使百姓无知无识、没有欲望 孔子也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第八)意思是说,可 以指点老百姓走哪条路,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这话 不只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流行,一直到新中国成立都是如此。 ⑧读书其实是一种习惯,一种区别于野蛮的文明习惯。自古以来,中国读书的 人只是士人,读书是文化人的事情,今天的中国人,除知识分子外,一般普通家 庭过就没有藏书的习惯,倒是有相当多的人以藏书来装潢门面的 ⑨让一个本来不爱读书的民族改变习惯热爱读书,光靠政府立法、下文件、发号 召是不管用的。事关民族习惯、民族素质、民族尊严的事,要全民族来认识,来 改变。 ⑩0在美国、西欧、东欧的街头、公园、候机厅、候车室、飞机上、火车上,随处 你会看到捧着书孜孜不倦地阅读的人们,不管男女老女,他们随身总忘不了带书。 而我们中国人呢?我们手里捧着的不是书本,而是IpaD.手机,人一天晚泡在 游戏和“八卦’里,是提高不了素质的,相反只会让人更庸俗、更自私、更没有 道德底线。因嫉妒而毒死自己的同学、一受挫折就跳楼自杀、个人理想的破灭就 报复社会 Ipad!手机!你们要把中国的 引向哪里去? ①我们切不可躺在五千年民族文化传统历史上骄傲到不知道自己姓什么,那是 咱们祖先的功劳,与我们这些人没多大关系,我们要不努力,祖先们创造的悠久 文化谁来传承?怎么发扬?又怎么发展?没有发扬、没有创造,最悠久的文化也 会衰落,最宝贵的遗产也会破败,最丰硕的财富也会丢失,最优秀的品质和优良 传统也会失传 1.第(1)段中加点词“空打雷”在文中的含义是_(2分) 2.赏析第(10)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3.就全文而言,第(3)段列举“悬梁刺股”的主要作用是()(2分) A.说明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谁也否定不了,而且永远是我们的骄傲 B.证明他们的苦读是为了应试,是入仕,求功名的欲望所驱使 C.说明带着个人奋斗目标的功利性读书,不能代表一个民族爱好读书 D.告诫我们切不可躺着五千年民族文化传统历史上骄傲的不知道自己姓什么 4.有人认为文章第(8)段在论证思路上跳跃,应删除,你认为呢,请说明原因 (3分) 5.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试以第(11)段为例进行分析(3分) 6.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9分) 惊蛰 气候太冷或太热,人会变得倦庸、懒散,思维僵化,以至一个冬季下来,懒于动 笔,东西写得少,犹如昆虫蛰伏一般。猛一抬头,立春已过,雨水至矣,下一个
⑦中华民族是不爱读书的民族,这话听起来不好接受,但这是事实。我们第一个 统一中国的始皇帝就做过焚书坑儒的傻事,他就不想让国人读书,不仅要把全国 的书烧掉,而且要把全国的文人儒士也都坑掉,要不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会更加 灿烂辉煌,经典会更加丰富多彩。不只是皇帝不让中华民族读书,连我们的圣人 老子和孔子,他们也并不赞成天下老百姓都读书,做有知识的人。老子说:“是 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道德 经》第三章)他是说,圣人治理国家的原则,就是使百姓头脑简单浑沌,填饱百 姓的肚子,削弱百姓的志气,强健百姓的筋骨,永远使百姓无知无识、没有欲望。 孔子也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第八)意思是说,可 以指点老百姓走哪条路,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这话 不只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流行,一直到新中国成立都是如此。 ⑧ 读书其实是一种习惯,一种区别于野蛮的文明习惯。自古以来,中国读书的 人只是士人,读书是文化人的事情,今天的中国人,除知识分子外,一般普通家 庭过就没有藏书的习惯,倒是有相当多的人以藏书来装潢门面的。 ⑨让一个本来不爱读书的民族改变习惯热爱读书,光靠政府立法、下文件、发号 召是不管用的。事关民族习惯、民族素质、民族尊严的事,要全民族来认识,来 改变。 ⑩在美国、西欧、东欧的街头、公园、候机厅、候车室、飞机上、火车上,随处 你会看到捧着书孜孜不倦地阅读的人们,不管男女老女,他们随身总忘不了带书。 而我们中国人呢?我们手里捧着的不是书本,而是 IpaD.手机,人一天晚泡在 游戏和“八卦’里,是提高不了素质的,相反只会让人更庸俗、更自私、更没有 道德底线。因嫉妒而毒死自己的同学、一受挫折就跳楼自杀、个人理想的破灭就 报复社会、……Ipad!手机!你们要把中国的年轻一代引向哪里去? ⑪ 我们切不可躺在五千年民族文化传统历史上骄傲到不知道自己姓什么,那是 咱们祖先的功劳,与我们这些人没多大关系,我们要不努力,祖先们创造的悠久 文化谁来传承?怎么发扬?又怎么发展?没有发扬、没有创造,最悠久的文化也 会衰落,最宝贵的遗产也会破败,最丰硕的财富也会丢失,最优秀的品质和优良 传统也会失传。 1.第(1)段中加点词“空打雷”在文中的含义是 (2 分) 2.赏析第(10)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 分) 3.就全文而言,第(3)段列举“悬梁刺股”的主要作用是( )(2 分) A.说明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谁也否定不了,而且永远是我们的骄傲 B.证明他们的苦读是为了应试,是入仕,求功名的欲望所驱使 C.说明带着个人奋斗目标的功利性读书,不能代表一个民族爱好读书 D.告诫我们切不可躺着五千年民族文化传统历史上骄傲的不知道自己姓什么 4.有人认为文章第(8)段在论证思路上跳跃,应删除,你认为呢,请说明原因 (3 分) 5.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试以第(11)段为例进行分析(3 分) 6.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9 分) 惊蛰 气候太冷或太热,人会变得倦庸、懒散,思维僵化,以至一个冬季下来,懒于动 笔,东西写得少,犹如昆虫蛰伏一般。猛一抬头,立春已过,雨水至矣,下一个
节气便是惊蛰了。由此感叹,四时光景,24节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 始终以自己的节奏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步走来,从不停滞,从不失信,该过去 的过去,该到来的到来。 在农历24节气中,我最喜欢惊蛰这个节气,与其说喜爱倒还是敬畏更多一些 经秋历冬,从秋风萧瑟到草枯叶落,再到天寒地冻白雪飘零,万物从盛极到衰落 及至冬眠,大地进入了一年中最为萧条的季节。 节气,是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总结。节气的变化,写在农民的脸上,而 印证则在农民的肩上、手上,因为他们每日所从事的农事,始终以节气为主线 倘若农民忙碌一年是在写一部长篇小说,则节气便是小说中的24章节。冬至若 为农民肩头的担子支点,它的一头挑着小雪、大雪,而另一头则担着小寒、大寒, 同为“大、小”两个节气,从季节寒冷程度上说,后一头的分量更重一些。小寒 大寒一过,接踵而来的便是立春、雨水,惊蛰→… 惊蛰的意思是_。古人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 惊而出走矣。”陶渊明更是用文学语言描述惊蛰这个节令,他说:“促春遘时雨, 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惊蛰昭示着万象复始,气象更新,大自然开始进入了一个充满灵动的时节。 科普书上说:一般在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运行至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 这句充满天文地理色彩的专业语言,是气象学的范畴。但气象的变化,又是与大 自然紧密相连的,而大自然的变化又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 在古代,先辈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鸲鹪鸣:三候鹰化为鸠。” 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灼、梨花洁白,黄鹂鸟啼叫,苍鹰渐去而斑鸠替代 这样一个气候转暖,大地花绽鸟飞的时节。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 气升温,雨水渐多,很多地方进入了春耕。地气动了,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 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化。 惊蛰是一个划季节的极具生命意义的节令。 我很庆幸自己生于江南,长于江南,又工作在江南。因为,江南地区一年不但四 季分明,而且春夏秋冬时间分配上也差不多。由此,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 节气。江南地区四时温和、冷热,就像写在人脸上喜怒哀乐的表情,再明显不过 了。而对江南地区的花草树木等植物来说,也是幸运的,春发夏茂秋收冬藏。冬 天对植物来说,就是“藏”,即休养生息。江南植物生长,四时配置,不紧不慢, 这种一岁一枯荣的生长规律恰到好处。不像热带里的植物,不分季节,不分昼夜, 拼命地长、长、长,一个字“累”。也不像北方的植物,生长季节太短,刚刚嫩 叶爬满枝头,正要拼命长的时候,季节就拉长了脸,准备越冬了,你想怎么长也 不允许,由不得自己的性子,而且冬季又特别漫长 惊蛰时节的晴朗天,在江南田野上行走,会深切地感受到大地春意的萌动。“春 雷响,万物长”。惊蛰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地表上 紫云英花已似繁星点点,小麦可闻拔节声,油菜花也争露金黄色,更有众多不知 名的田间野花,竞相绽放。地低下,昆虫经过一冬的长眠,渐渐复苏,睁开了惺 忪的眼睛。大地母亲似乎在叫唤它:“真是懒虫。别睡了,起来啦,外面天气暖 和了。” 而乡间田头,农人开始备耕,修整农具,天晴时晒种子,准备各种土杂肥,给即 将下地耕作的牛犊多吃精细饲料… 此情此景,应了古人的一首田园诗,诗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 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节气便是惊蛰了。由此感叹,四时光景,24 节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 始终以自己的节奏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步走来,从不停滞,从不失信,该过去 的过去,该到来的到来。 在农历 24 节气中,我最喜欢惊蛰这个节气,与其说喜爱倒还是敬畏更多一些。 经秋历冬,从秋风萧瑟到草枯叶落,再到天寒地冻白雪飘零,万物从盛极到衰落 及至冬眠,大地进入了一年中最为萧条的季节。 节气,是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总结。节气的变化,写在农民的脸上,而 印证则在农民的肩上、手上,因为他们每日所从事的农事,始终以节气为主线。 倘若农民忙碌一年是在写一部长篇小说,则节气便是小说中的 24 章节。冬至若 为农民肩头的担子支点,它的一头挑着小雪、大雪,而另一头则担着小寒、大寒, 同为“大、小”两个节气,从季节寒冷程度上说,后一头的分量更重一些。小寒、 大寒一过,接踵而来的便是立春、雨水,惊蛰…… 惊蛰的意思是 。古人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 惊而出走矣。”陶渊明更是用文学语言描述惊蛰这个节令,他说:“促春遘时雨, 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惊蛰昭示着万象复始,气象更新,大自然开始进入了一个充满灵动的时节。 科普书上说:一般在每年 3 月 5 日或 6 日,太阳运行至黄经 345 度时即为惊蛰。 这句充满天文地理色彩的专业语言,是气象学的范畴。但气象的变化,又是与大 自然紧密相连的,而大自然的变化又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 在古代,先辈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鸧鹒鸣;三候鹰化为鸠。” 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灼、梨花洁白,黄鹂鸟啼叫,苍鹰渐去而斑鸠替代, 这样一个气候转暖,大地花绽鸟飞的时节。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 气升温,雨水渐多,很多地方进入了春耕。地气动了,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 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化。 惊蛰是一个划季节的极具生命意义的节令。 我很庆幸自己生于江南,长于江南,又工作在江南。因为,江南地区一年不但四 季分明,而且春夏秋冬时间分配上也差不多。由此,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 节气。江南地区四时温和、冷热,就像写在人脸上喜怒哀乐的表情,再明显不过 了。而对江南地区的花草树木等植物来说,也是幸运的,春发夏茂秋收冬藏。冬 天对植物来说,就是“藏”,即休养生息。江南植物生长,四时配置,不紧不慢, 这种一岁一枯荣的生长规律恰到好处。不像热带里的植物,不分季节,不分昼夜, 拼命地长、长、长,一个字“累”。也不像北方的植物,生长季节太短,刚刚嫩 叶爬满枝头,正要拼命长的时候,季节就拉长了脸,准备越冬了,你想怎么长也 不允许,由不得自己的性子,而且冬季又特别漫长。 惊蛰时节的晴朗天,在江南田野上行走,会深切地感受到大地春意的萌动。“春 雷响,万物长”。惊蛰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地表上, 紫云英花已似繁星点点,小麦可闻拔节声,油菜花也争露金黄色,更有众多不知 名的田间野花,竞相绽放。地低下,昆虫经过一冬的长眠,渐渐复苏,睁开了惺 忪的眼睛。大地母亲似乎在叫唤它:“真是懒虫。别睡了,起来啦,外面天气暖 和了。” 而乡间田头,农人开始备耕,修整农具,天晴时晒种子,准备各种土杂肥,给即 将下地耕作的牛犊多吃精细饲料…… 此情此景,应了古人的一首田园诗,诗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 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7、“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节气”,其中属于春季的,除了立春、雨水、惊 蛰之外,还有春分、、和谷雨。(1分) 8、根据第5段的内容,“惊蛰”的意思是:(2分) 9、作者喜爱、敬畏惊蛰这个节气,理由是:(4分) 10、请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11)段画线句。(3分) 11、对文本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3段写冬天的寒冷与萧条,衬托岀即将到来的惊蛰节气气候温暖、生机勃 B、第4段多用比喻,形象地告诉我们只有农民才对节气的变化有着真切敏锐的 感知 C、第8段引用先辈的物候分类,生动地写出了气候物象的变化,与人的活动息 息相关 D、第10段写热带和北方的植物,与江南的植物形成对比,突出了后者的生长规 律恰到好处。 E、第l段中运用引用、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南田野的春 意萌动。 12、文章以一首田园诗结尾,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5分) (三)默写(6分)(任选六空作答,超过六空,按前六空评分) 1.饭疏食,饮水,。(《七则) 2.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_,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4.,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5.云青青兮欲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常恐秋节至,。(《长恨歌》) 7、,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教然后知困。(《礼记》)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8分) 月 (唐)杜甫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 注:杜甫晩年滞留夔州(现四川奉节)西阁,此诗就是在那里写的。 14.本诗句写“月”。颔联写了(2分) 15.对诗句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中“吐”字生动地写出月亮初升景象,赋予“山”动态的美。 B.“疑鹤发”、“恋貂裘”,既是诗人的推想,又描绘了月之白与月之寒。 C.尾联,明写嫦娥孤寂,实则推己及人,表达诗人自况自伤之情。 D.深秋月夜,诗人通过所见所感,抒发自己衰老孤寒、凄凉寂寞的境遇。 16.“残夜水明楼”被后世称为“古今绝唱”,试加以赏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7分) (1)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
7、“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节气”,其中属于春季的,除了立春、雨水、惊 蛰之外,还有春分、 、和谷雨。(1 分) 8、根据第 5 段的内容,“惊蛰”的意思是:(2 分) 9、作者喜爱、敬畏惊蛰这个节气,理由是:(4 分) 10、请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11)段画线句。(3 分) 11、对文本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A、第 3 段写冬天的寒冷与萧条,衬托出即将到来的惊蛰节气气候温暖、生机勃 发。 B、第 4 段多用比喻,形象地告诉我们只有农民才对节气的变化有着真切敏锐的 感知。 C、第 8 段引用先辈的物候分类,生动地写出了气候物象的变化,与人的活动息 息相关。 D、第 10 段写热带和北方的植物,与江南的植物形成对比,突出了后者的生长规 律恰到好处。 E、第 11 段中运用引用、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南田野的春 意萌动。 12、文章以一首田园诗结尾,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5 分) (三)默写 (6 分)(任选六空作答,超过六空,按前六空评分) 1.饭疏食,饮水, 。(《七则) 2.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 ,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4. ,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5.云青青兮欲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常恐秋节至, 。(《长恨歌》) 7 、 ,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 、 ,教然后知困 。 (《礼记》)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8 分) 月 (唐)杜甫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 注:杜甫晚年滞留夔州(现四川奉节)西阁,此诗就是在那里写的。 14.本诗句写“月”。颔联写了 (2 分) 15.对诗句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首联中“吐”字生动地写出月亮初升景象,赋予“山”动态的美。 B.“疑鹤发”、“恋貂裘”,既是诗人的推想,又描绘了月之白与月之寒。 C.尾联,明写嫦娥孤寂,实则推己及人,表达诗人自况自伤之情。 D.深秋月夜,诗人通过所见所感,抒发自己衰老孤寒、凄凉寂寞的境遇。 16.“残夜水明楼”被后世称为“古今绝唱”,试加以赏析。(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7 分) (1)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
2)彪性沈重好古。年二十馀,更始①败,三辅②大乱。时隗嚣拥众天水,彪 乃避难从之。嚣问彪曰:“往者周亡,战国并争,天下分裂,数世然后定。意者 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愿生试论之。”对曰:“周之 废兴,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 横之事,执数③然也。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已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至 于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绝,故王氏擅朝,因窃号位。危自上起, 伤不及下,是以即真④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十馀年间,中外搔扰,远近俱 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方今雄桀带州域者,皆无七国世业之资, 而百姓讴吟,思仰汉德,已可知矣。”嚣曰:“生言周、汉之执可也;至于但见 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故,而谓汉家复兴,疏矣。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羁之,时 人复知汉乎 (3)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艰,乃著《王命论》,以为汉德承尧,有灵命之符, 王者兴祚,非诈力所致,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地河西。河西大将军窦融 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彪乃为融画策事汉,总西河以拒隗嚣。及 融征还京师,光武问曰:“所上章奏,谁与参之?”融对曰:“皆从事班彪所为。” 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以病免。 后汉书·班彪列传(节选) 【注释】①更始:更始政权,是新朝与东汉之间的过渡政权。②三辅:指长安及 其周边地区③执数:执掌(国家政权)的道理。④即真:这里特指王莽称帝、 建立新朝。 17、写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周之废兴,与汉殊异(2)哀、平短祚,国嗣三绝 (3)故王氏擅朝,因窃号位(4)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 18、把文中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意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 (2)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 19、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在句中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艰,乃 著《王命论》 C.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羁之 D.至于成帝,假借外家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故 20、请依据第二段班彪的答话,概括班彪认为汉室将要复兴的依据。(3分) 21、第三段“彪既疾嚣言”,其原因是:(2分)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12分) (甲)太史公曰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昔天下之 网尝密,然奸伪萌起,其极,上下相遁(1),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 救火扬沸(2),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 汉 兴,破觚(方形)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 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节选自《史记酷吏列传》) (乙)上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 之父母妻子同产(3)坐之,及为收帑(4),朕甚不取。其议之。”有司皆曰 “民不能自治,故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
(2)彪性沈重好古。年二十馀,更始①败,三辅②大乱。时隗嚣拥众天水,彪 乃避难从之。嚣问彪曰:“往者周亡,战国并争,天下分裂,数世然后定。意者 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愿生试论之。”对曰:“周之 废兴,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 横之事,执数③然也。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已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至 于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绝,故王氏擅朝,因窃号位。危自上起, 伤不及下,是以即真④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十馀年间,中外搔扰,远近俱 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方今雄桀带州域者,皆无七国世业之资, 而百姓讴吟,思仰汉德,已可知矣。”嚣曰:“生言周、汉之执可也;至于但见 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故,而谓汉家复兴,疏矣。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羁之,时 人复知汉乎?” (3)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艰,乃著《王命论》,以为汉德承尧,有灵命之符, 王者兴祚,非诈力所致,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地河西。河西大将军窦融 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彪乃为融画策事汉,总西河以拒隗嚣。及 融征还京师,光武问曰:“所上章奏,谁与参之?”融对曰:“皆从事班彪所为。” 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以病免。 ——后汉书·班彪列传(节选) 【注释】①更始:更始政权,是新朝与东汉之间的过渡政权。②三辅:指长安及 其周边地区③执数:执掌(国家政权)的道理。 ④即真:这里特指王莽称帝、 建立新朝。 17、写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 分) (1)周之废兴,与汉殊异 (2)哀、平短祚,国嗣三绝 (3)故王氏擅朝,因窃号位 (4)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 18、把文中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6 分) (1)意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 (2)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 19、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在句中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 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艰,乃 著《王命论》 C.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 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羁之 D.至于成帝,假借外家 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故 20、请依据第二段班彪的答话,概括班彪认为汉室将要复兴的依据。(3 分) 21、第三段“彪既疾嚣言”,其原因是:(2 分)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12 分) (甲)太史公曰:......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 。昔天下之 网尝密 ,然奸伪萌起,其极 ,上下相遁(1),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 救火扬沸(2),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汉 兴,破觚(方形)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 ,不至 于奸,黎民艾安 。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 (节选自《史记 酷吏列传》) (乙)上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 之父母妻子同产(3)坐之,及为收帑(4),朕甚不取。其议之。”有司皆曰: “民不能自治,故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
如故便。”上曰:“朕闻法正则民悫(5),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 吏也。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於民为暴者也。何以禁之?朕未 见其便,其孰计之。”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请奉 诏书,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节选自《史记孝文本纪》) 注:(1)遁:欺瞒。(2)救火扬沸:指负薪救火,扬汤止沸。意为无济于事。 (3)同产:兄弟。(4)收帑(tang):将犯人家属收为官奴。(5)悫(que): 恭谨,诚实。 22.甲文中,依次填入方框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也者也B.也矣也C.矣也者D.也者者 23.对甲文划线句“破觚(方形)而为圜,斫雕而为朴”、“在彼不在此”的 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前句意为:打破酷令变为灵活,去除繁令回到根本 B.前句用喻,意在说明汉代法制较前朝有重大的变化。 C.后句中,“彼”指不同的事,“此”指吏治或法治。 D.后句中,“彼”指为政宽疏简省,“此”指武健严酷 2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B.甲乙两文都指出法律是工具,引人向善 C.乙文主要通过君臣对话来表达观点。 D.甲乙两文都阐明为政宽简治国的道理。 25、甲文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3分) 26、乙文中有司的两次对答,都是“皆曰”,可态度截然不同。为什么?(3分) 二作文70分(任选一题) 27、(1)命题作文。题目:有一种精神跨越时空 (2)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 写成诗歌)。 真正的人生,不只是觉得生活的怎样,更应知道该怎样生活。 (2015.4)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8分) 中华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吗? 黄国荣 ①全民阅读成为当下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不只是因为它写进了十八大的报告,媒 体上传国家将为它立法,更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不再读书让人忧心忡 忡。号召、立法故然是件好事,但这事做起来并不那么简单,其效果也不容乐观。 假如我们不正视民族当下的现实,不脚踏实地抓具体落实,仍然继续满足于文件 上写、会议上讲、嘴上说、电话上统计、形式上忽悠这种浮夸、应付、糊弄的工 作作风,而无实际阅读活动的组织和现实困难的解决,即便立了法,也只能仅仅 是一种空打雷的声势而已 ②我们民族当下的现实是什么呢?北大王余光教授在哈尔滨出版界图书馆界全 民阅读年会的发言中说,20年前季羡林老师曾经说,中华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 族。他不赞同季老师这话,但不好意思当面反对,他认为中华民族并不是最爱读
如故便。”上曰:“朕闻法正则民悫(5),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 吏也。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於民为暴者也。何以禁之?朕未 见其便,其孰计之。”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请奉 诏书,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节选自《史记 孝文本纪》) 注:(1)遁:欺瞒。(2)救火扬沸:指负薪救火,扬汤止沸。意为无济于事。 (3)同产:兄弟。(4)收帑(tǎng):将犯人家属收为官奴。(5)悫(qüè): 恭谨,诚实。 22.甲文中,依次填入方框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也 者 也 B.也 矣 也 C.矣 也 者 D.也 者 者 23.对甲文划线句“破觚(方形)而为圜,斫雕而为朴”、“在彼不在此 ”的 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前句意为:打破酷令变为灵活,去除繁令回到根本。 B.前句用喻,意在说明汉代法制较前朝有重大的变化。 C.后句中,“彼”指不同的事,“此”指吏治或法治。 D.后句中,“彼”指为政宽疏简省,“此”指武健严酷。 2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甲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B.甲乙两文都指出法律是工具,引人向善。 C.乙文主要通过君臣对话来表达观点。 D.甲乙两文都阐明为政宽简治国的道理。 25、甲文运用了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3 分) 26、乙文中有司的两次对答,都是“皆曰”,可态度截然不同。为什么?(3 分) 二 作文 70 分(任选一题) 27、(1)命题作文。题目:有一种精神跨越时空 (2)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不要 写成诗歌)。 真正的人生,不只是觉得生活的怎样,更应知道该怎样生活。 (2015.4) 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 一、阅读 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8 分) 中华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吗? 黄国荣 ①全民阅读成为当下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不只是因为它写进了十八大的报告,媒 体上传国家将为它立法,更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不再读书让人忧心忡 忡。号召、立法故然是件好事,但这事做起来并不那么简单,其效果也不容乐观。 假如我们不正视民族当下的现实,不脚踏实地抓具体落实,仍然继续满足于文件 上写、会议上讲、嘴上说、电话上统计、形式上忽悠这种浮夸、应付、糊弄的工 作作风,而无实际阅读活动的组织和现实困难的解决,即便立了法,也只能仅仅 是一种空打雷的声势而已。 ②我们民族当下的现实是什么呢?北大王余光教授在哈尔滨出版界图书馆界全 民阅读年会的发言中说,20 年前季羡林老师曾经说,中华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 族。他不赞同季老师这话,但不好意思当面反对,他认为中华民族并不是最爱读
书的民族,而是不爱读书的民族。梁晓声先生在他的讲座中也说,全国国民阅读 调查中说,我国年人均读书四本多,他认为这个数字是骗人的,中国很多人一辈 子都没有读过四本书。我非常赞同二位的说法,我也认为,中华民族真不是一个 爱读书的民族。 ③中华民族若不爱读书,怎么会有五千年悠久的文化?炎黄子孙那么多苦读书 的美传,你们没有耳闻?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谁也否定不了,而且永远是我们的 骄傲。“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苏秦)读书欲睡,引 锥自刺其股。”这个“悬梁刺股”的典故可能外国人都知道。还有匡衡“穿壁借 光”的故事,唐代诗人岑参还曾有诗赞“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④但是,我要请问一句,因为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文化,就证明我们的民族是最 爱读书的民族吗?我还要问一句,孙敬、苏秦、匡衡、车胤、孙康他们如此苦读 读的是什么书?他们又因何如此苦读?很显然,他们读的是当时的课本或教材, 他们的苦读是为了应试,是入仕、求功名的欲望所驱使。这种带着个人奋斗目标 的功利性读书,能代表一个民族爱好读书的习惯吗? ⑤我们现在所说的全民阅读,并不是指在校学生为完成学业为应试而读课本读 教材教辅这种读书,而是指民众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陶冶自 我的心灵情操,完全出于自觉的阅读。这种阅读既没有人逼迫,也没有任务要求、 更没有指定书目,是没有功利,纯粹个人爱好的阅读;所读的书不是教材教辅, 而是那种可读可不读的“闲书”。 ⑥自古以来,读“闲书”是遭反对的。不只是长辈、老师反对,连政府都反对。 我们民族观念中的读书,是为仕途、为功名而求学,是非常功利的。历来视求学 读教材教辅是“走正道”,读“闲书”是“走邪路”。过去是因“书中自有黄金 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苦读;如今是因“年龄是个宝,学历不可少;戴了博士 帽,才得乌纱帽”而苦读。尽管《论语》中有“仕而忧则学,学而忧则仕”这种 勉励学人勤奋读书的名言,但实践中,书读好了有余力了去做官的人数不胜数, 而官做好了有余力了再好好地读书的人却不多,古往今来也少有这方面的典故。 ⑦中华民族是不爱读书的民族,这话听起来不好接受,但这是事实。我们第一个 统一中国的始皇帝就做过焚书坑儒的傻事,他就不想让国人读书,不仅要把全国 的书烧掉,而且要把全国的文人儒士也都坑掉,要不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会更加 灿烂辉煌,经典会更加丰富多彩。不只是皇帝不让中华民族读书,连我们的圣人 老子和孔子,他们也并不赞成天下老百姓都读书,做有知识的人。老子说:“是 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道德 经》第三章)他是说,圣人治理国家的原则,就是使百姓头脑简单浑沌,填饱百 姓的肚子,削弱百姓的志气,强健百姓的筋骨,永远使百姓无知无识、没有欲望。 孔子也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第八)意思是说,可 以指点老百姓走哪条路,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这话 不只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流行,一直到新中国成立都是如此 ⑧读书其实是一种习惯,一种区别于野蛮的文明习惯。自古以来,中国读书的 人只是士人,读书是文化人的事情,今天的中国人,除知识分子外,一般普通家 庭过就没有藏书的习惯,倒是有相当多的人以藏书来装潢门面的。 ⑨让一个本来不爱读书的民族改变习惯热爱读书,光靠政府立法、下文件、发号 召是不管用的。事关民族习惯、民族素质、民族尊严的事,要全民族来认识,来 改变
书的民族,而是不爱读书的民族。梁晓声先生在他的讲座中也说,全国国民阅读 调查中说,我国年人均读书四本多,他认为这个数字是骗人的,中国很多人一辈 子都没有读过四本书。我非常赞同二位的说法,我也认为,中华民族真不是一个 爱读书的民族。 ③ 中华民族若不爱读书,怎么会有五千年悠久的文化?炎黄子孙那么多苦读书 的美传,你们没有耳闻?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谁也否定不了,而且永远是我们的 骄傲。“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苏秦)读书欲睡,引 锥自刺其股。”这个“悬梁刺股”的典故可能外国人都知道。还有匡衡“穿壁借 光”的故事,唐代诗人岑参还曾有诗赞“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④ 但是,我要请问一句,因为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文化,就证明我们的民族是最 爱读书的民族吗?我还要问一句,孙敬、苏秦、匡衡、车胤、孙康他们如此苦读 读的是什么书?他们又因何如此苦读?很显然,他们读的是当时的课本或教材, 他们的苦读是为了应试,是入仕、求功名的欲望所驱使。这种带着个人奋斗目标 的功利性读书,能代表一个民族爱好读书的习惯吗? ⑤ 我们现在所说的全民阅读,并不是指在校学生为完成学业为应试而读课本读 教材教辅这种读书,而是指民众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陶冶自 我的心灵情操,完全出于自觉的阅读。这种阅读既没有人逼迫,也没有任务要求、 更没有指定书目,是没有功利,纯粹个人爱好的阅读;所读的书不是教材教辅, 而是那种可读可不读的“闲书”。 ⑥自古以来,读“闲书”是遭反对的。不只是长辈、老师反对,连政府都反对。 我们民族观念中的读书,是为仕途、为功名而求学,是非常功利的。历来视求学 读教材教辅是“走正道”,读“闲书”是“走邪路”。过去是因“书中自有黄金 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苦读;如今是因“年龄是个宝,学历不可少;戴了博士 帽,才得乌纱帽”而苦读。尽管《论语》中有“仕而忧则学,学而忧则仕”这种 勉励学人勤奋读书的名言,但实践中,书读好了有余力了去做官的人数不胜数, 而官做好了有余力了再好好地读书的人却不多,古往今来也少有这方面的典故。 ⑦中华民族是不爱读书的民族,这话听起来不好接受,但这是事实。我们第一个 统一中国的始皇帝就做过焚书坑儒的傻事,他就不想让国人读书,不仅要把全国 的书烧掉,而且要把全国的文人儒士也都坑掉,要不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会更加 灿烂辉煌,经典会更加丰富多彩。不只是皇帝不让中华民族读书,连我们的圣人 老子和孔子,他们也并不赞成天下老百姓都读书,做有知识的人。老子说:“是 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道德 经》第三章)他是说,圣人治理国家的原则,就是使百姓头脑简单浑沌,填饱百 姓的肚子,削弱百姓的志气,强健百姓的筋骨,永远使百姓无知无识、没有欲望。 孔子也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第八)意思是说,可 以指点老百姓走哪条路,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这话 不只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流行,一直到新中国成立都是如此。 ⑧ 读书其实是一种习惯,一种区别于野蛮的文明习惯。自古以来,中国读书的 人只是士人,读书是文化人的事情,今天的中国人,除知识分子外,一般普通家 庭过就没有藏书的习惯,倒是有相当多的人以藏书来装潢门面的。 ⑨让一个本来不爱读书的民族改变习惯热爱读书,光靠政府立法、下文件、发号 召是不管用的。事关民族习惯、民族素质、民族尊严的事,要全民族来认识,来 改变
⑩在美国、西欧、东欧的街头、公园、候机厅、候车室、飞机上、火车上,随处 你会看到捧着书孜孜不倦地阅读的人们,不管男女老女,他们随身总忘不了带书。 而我们中国人呢?我们手里捧着的不是书本,而是IpaD.手机,人一天晚泡在 游戏和“八卦’里,是提高不了素质的,相反只会让人更庸俗、更自私、更没有 道德底线。因嫉妒而毒死自己的同学、一受挫折就跳楼自杀、个人理想的破灭就 报复社会、…Ipad!手机!你们要把中国的 引向哪里去? ①我们切不可躺在五千年民族文化传统历史上骄傲到不知道自己姓什么,那是 咱们祖先的功劳,与我们这些人没多大关系,我们要不努力,祖先们创造的悠久 文化谁来传承?怎么发扬?又怎么发展?没有发扬、没有创造,最悠久的文化也 会衰落,最宝贵的遗产也会破败,最丰硕的财富也会丢失,最优秀的品质和优良 传统也会失传。 1.第(1)段中加点词“空打雷”在文中的含义是_(2分) 2.赏析第(10)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3.就全文而言,第(3)段列举“悬梁刺股”的主要作用是()(2分) A.说明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谁也否定不了,而且永远是我们的骄傲 B.证明他们的苦读是为了应试,是入仕,求功名的欲望所驱使 C.说明带着个人奋斗目标的功利性读书,不能代表一个民族爱好读书 D.告诫我们切不可躺着五千年民族文化传统历史上骄傲的不知道自己姓什么 4.有人认为文章第(8)段在论证思路上跳跃,应删除,你认为呢,请说明原因 (3分) 5.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试以第(11)段为例进行分析(3分) 6.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答案 1.(2分)喻指无实际效果的形式主义行为。(或:形式上轰轰烈烈,实质上 无实际意义。) 2.(3分)用第二人称(呼告)的手法,把IPaD.手机作为对话的对象,以问 句的形式,大声疾呼,要求人们合理地选择并利用科技工具,表达了强烈的焦虑 心情。(手法1分、内容1分、情感1分) 3.C 4.(3分)不可删(1分)。从内容上说,本段主要写今天的中国人没有读书的 习惯(1分);从结构上说,承上启下,由历史过渡到现状(1分) 可删(1分)。从本段内部结构看,共3句话,第一句提出观点,第二、第三句 并未论证观点,思路跳跃(1分)。从段落之间关系看,删除后,并不影响第(7) 段和第(9)段的衔接(1分) 5.(4分)语言特色,洗练犀利、一气呵成(1分)。形式上,多用问句、排比, 有声势(2分)。论证角度上,从反面着笔,论述若不养成阅读习惯的严重后果, 增强了论辩力。(1分)。 6.(4分)本文先从“全民阅读”热提出“中华民族不是爱读书的民族”的观 点(1分);然后分别从历史、文化和现实的角度给予佐证(2分);最后从读 书“事关民族习惯、民族素质、民族尊严”的高度回到批判现实中来,收束全文, 强调了“全民阅读”的重要性(1分)。 【解析】
⑩在美国、西欧、东欧的街头、公园、候机厅、候车室、飞机上、火车上,随处 你会看到捧着书孜孜不倦地阅读的人们,不管男女老女,他们随身总忘不了带书。 而我们中国人呢?我们手里捧着的不是书本,而是 IpaD.手机,人一天晚泡在 游戏和“八卦’里,是提高不了素质的,相反只会让人更庸俗、更自私、更没有 道德底线。因嫉妒而毒死自己的同学、一受挫折就跳楼自杀、个人理想的破灭就 报复社会、……Ipad!手机!你们要把中国的年轻一代引向哪里去? ⑪ 我们切不可躺在五千年民族文化传统历史上骄傲到不知道自己姓什么,那是 咱们祖先的功劳,与我们这些人没多大关系,我们要不努力,祖先们创造的悠久 文化谁来传承?怎么发扬?又怎么发展?没有发扬、没有创造,最悠久的文化也 会衰落,最宝贵的遗产也会破败,最丰硕的财富也会丢失,最优秀的品质和优良 传统也会失传。 1.第(1)段中加点词“空打雷”在文中的含义是 (2 分) 2.赏析第(10)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 分) 3.就全文而言,第(3)段列举“悬梁刺股”的主要作用是( )(2 分) A.说明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谁也否定不了,而且永远是我们的骄傲 B.证明他们的苦读是为了应试,是入仕,求功名的欲望所驱使 C.说明带着个人奋斗目标的功利性读书,不能代表一个民族爱好读书 D.告诫我们切不可躺着五千年民族文化传统历史上骄傲的不知道自己姓什么 4.有人认为文章第(8)段在论证思路上跳跃,应删除,你认为呢,请说明原因 (3 分) 5.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试以第(11)段为例进行分析(3 分) 6.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4 分) 【答案】 1.(2 分)喻指无实际效果的形式主义行为。(或:形式上轰轰烈烈,实质上 无实际意义。) 2.(3 分)用第二人称(呼告)的手法,把 IPaD.手机作为对话的对象,以问 句的形式,大声疾呼,要求人们合理地选择并利用科技工具,表达了强烈的焦虑 心情。(手法 1 分、内容 1 分、情感 1 分) 3.C 4.(3 分)不可删(1 分)。从内容上说,本段主要写今天的中国人没有读书的 习惯(1 分);从结构上说,承上启下,由历史过渡到现状(1 分)。 可删(1 分)。从本段内部结构看,共 3 句话,第一句提出观点,第二、第三句 并未论证观点,思路跳跃(1 分)。从段落之间关系看,删除后,并不影响第(7) 段和第(9)段的衔接(1 分)。 5.(4 分)语言特色,洗练犀利、一气呵成(1 分)。形式上,多用问句、排比, 有声势(2 分)。论证角度上,从反面着笔,论述若不养成阅读习惯的严重后果, 增强了论辩力。(1 分)。 6.(4 分)本文先从“全民阅读”热提出“中华民族不是爱读书的民族”的观 点(1 分);然后分别从历史、文化和现实的角度给予佐证(2 分);最后从读 书“事关民族习惯、民族素质、民族尊严”的高度回到批判现实中来,收束全文, 强调了“全民阅读”的重要性(1 分)。 【解析】 1.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联系该句所在语段具体语境,答出 其表达效果即可。“你们”“哪里去?”运用的是呼告的手法,从句式上看,也 是反问句,形象的将作者对人们不读书只娱乐的忧虑心情表达出来。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l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由第4段“这种带着个人奋 斗目标的功利性读书,能代表一个民族爱好读书的习惯吗?”可知,第(3)段 列举“悬梁刺股”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说明带着个人奋斗目标的功利性读书,不能 代表一个民族爱好读书。故选C。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有关结构思路的探究题,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 即是否删除第8段,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章第8段的具体内容,从内 容、结构等角度分析删或不删除的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答题时,可结合着第11段的具体内 容分析作答。由“骄傲到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与我们这些人没多大关系”可看 出语言犀利的特点。由“来传承?怎么发扬?又怎么发展?”“最……也…” 句式可知,运用排比句,气势强烈。从论证角度来看,是反面论证,增强了论辩 的气势。 考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9分) 惊蛰 气候太冷或太热,人会变得倦庸、懒散,思维僵化,以至一个冬季下来,懒于动 笔,东西写得少,犹如昆虫蛰伏一般。猛一抬头,立春已过,雨水至矣,下一个 节气便是惊蛰了。由此感叹,四时光景,24节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 始终以自己的节奏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步走来,从不停滞,从不失信,该过去 的过去,该到来的到来。 在农历24节气中,我最喜欢惊蛰这个节气,与其说喜爱倒还是敬畏更多一些。 经秋历冬,从秋风萧瑟到草枯叶落,再到天寒地冻白雪飘零,万物从盛极到衰落 及至冬眠,大地进入了一年中最为萧条的季节。 节气,是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总结。节气的变化,写在农民的脸上,而 印证则在农民的肩上、手上,因为他们每日所从事的农事,始终以节气为主线 倘若农民忙碌一年是在写一部长篇小说,则节气便是小说中的24章节。冬至若 为农民肩头的担子支点,它的一头挑着小雪、大雪,而另一头则担着小寒、大寒 同为“大、小”两个节气,从季节寒冷程度上说,后一头的分量更重一些。小寒 大寒一过,接踵而来的便是立春、雨水,惊蛰…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联系该句所在语段具体语境,答出 其表达效果即可。“你们”“哪里去?”运用的是呼告的手法,从句式上看,也 是反问句,形象的将作者对人们不读书只娱乐的忧虑心情表达出来。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由第 4 段“这种带着个人奋 斗目标的功利性读书,能代表一个民族爱好读书的习惯吗?”可知,第(3)段 列举“悬梁刺股”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说明带着个人奋斗目标的功利性读书,不能 代表一个民族爱好读书。故选 C。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有关结构思路的探究题,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 即是否删除第 8 段,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章第 8 段的具体内容,从内 容、结构等角度分析删或不删除的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答题时,可结合着第 11 段的具体内 容分析作答。由“骄傲到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与我们这些人没多大关系”可看 出语言犀利的特点。由“来传承?怎么发扬?又怎么发展?”“最……也……” 句式可知,运用排比句,气势强烈。从论证角度来看,是反面论证,增强了论辩 的气势。 考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6.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三)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9 分) 惊蛰 气候太冷或太热,人会变得倦庸、懒散,思维僵化,以至一个冬季下来,懒于动 笔,东西写得少,犹如昆虫蛰伏一般。猛一抬头,立春已过,雨水至矣,下一个 节气便是惊蛰了。由此感叹,四时光景,24 节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 始终以自己的节奏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步走来,从不停滞,从不失信,该过去 的过去,该到来的到来。 在农历 24 节气中,我最喜欢惊蛰这个节气,与其说喜爱倒还是敬畏更多一些。 经秋历冬,从秋风萧瑟到草枯叶落,再到天寒地冻白雪飘零,万物从盛极到衰落 及至冬眠,大地进入了一年中最为萧条的季节。 节气,是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总结。节气的变化,写在农民的脸上,而 印证则在农民的肩上、手上,因为他们每日所从事的农事,始终以节气为主线。 倘若农民忙碌一年是在写一部长篇小说,则节气便是小说中的 24 章节。冬至若 为农民肩头的担子支点,它的一头挑着小雪、大雪,而另一头则担着小寒、大寒, 同为“大、小”两个节气,从季节寒冷程度上说,后一头的分量更重一些。小寒、 大寒一过,接踵而来的便是立春、雨水,惊蛰……
惊蛰的意思是_。古人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 惊而出走矣。”陶渊明更是用文学语言描述惊蛰这个节令,他说:“促春遘时雨, 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惊蛰昭示着万象复始,气象更新,大自然开始进入了一个充满灵动的时节 科普书上说:一般在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运行至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 这句充满天文地理色彩的专业语言,是气象学的范畴。但气象的变化,又是与大 自然紧密相连的,而大自然的变化又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 在古代,先辈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鸽鸣;三候鹰化为鸠。 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灼、梨花洁白,黄鹂鸟啼叫,苍鹰渐去而斑鸠替代, 这样一个气候转暖,大地花绽鸟飞的时节。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 气升温,雨水渐多,很多地方进入了春耕。地气动了,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 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化。 惊蛰是一个划季节的极具生命意义的节令。 我很庆幸自己生于江南,长于江南,又工作在江南。因为,江南地区一年不但四 季分明,而且春夏秋冬时间分配上也差不多。由此,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 节气。江南地区四时温和、冷热,就像写在人脸上喜怒哀乐的表情,再明显不过 了。而对江南地区的花草树木等植物来说,也是幸运的,春发夏茂秋收冬藏。冬 天对植物来说,就是“藏”,即休养生息。江南植物生长,四时配置,不紧不慢, 这种一岁一枯荣的生长规律恰到好处。不像热带里的植物,不分季节,不分昼夜, 拼命地长、长、长,一个字“累”。也不像北方的植物,生长季节太短,刚刚嫩 叶爬满枝头,正要拼命长的时候,季节就拉长了脸,准备越冬了,你想怎么长也 不允许,由不得自己的性子,而且冬季又特别漫长。 惊蛰时节的晴朗天,在江南田野上行走,会深切地感受到大地春意的萌动。“春 雷响,万物长”。惊蛰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地表上 紫云英花已似繁星点点,小麦可闻拔节声,油菜花也争露金黄色,更有众多不知 名的田间野花,竞相绽放。地低下,昆虫经过一冬的长眠,渐渐复苏,睁开了惺 忪的眼睛。大地母亲似乎在叫唤它:“真是懒虫。别睡了,起来啦,外面天气暖 和了。” 而乡间田头,农人开始备耕,修整农具,天晴时晒种子,准备各种土杂肥,给即 将下地耕作的牛犊多吃精细饲料· 此情此景,应了古人的一首田园诗,诗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 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节气”,其中属于春季的,除了立春、雨水、惊 蛰之外,还有春分、、和谷雨。(1分) 13、根据第5段的内容,“惊蛰”的意思是:(2分) 14、作者喜爱、敬畏惊蛰这个节气,理由是:(4分) 15、请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11)段画线句。(3分) 16、对文本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F、第3段写冬天的寒冷与萧条,衬托出即将到来的惊蛰节气气候温暖、生机勃 发 G、第4段多用比喻,形象地告诉我们只有农民才对节气的变化有着真切敏锐的 感知 H、第8段引用先辈的物候分类,生动地写出了气候物象的变化,与人的活动息 息相关
惊蛰的意思是 。古人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 惊而出走矣。”陶渊明更是用文学语言描述惊蛰这个节令,他说:“促春遘时雨, 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惊蛰昭示着万象复始,气象更新,大自然开始进入了一个充满灵动的时节。 科普书上说:一般在每年 3 月 5 日或 6 日,太阳运行至黄经 345 度时即为惊蛰。 这句充满天文地理色彩的专业语言,是气象学的范畴。但气象的变化,又是与大 自然紧密相连的,而大自然的变化又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 在古代,先辈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鸧鹒鸣;三候鹰化为鸠。” 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灼、梨花洁白,黄鹂鸟啼叫,苍鹰渐去而斑鸠替代, 这样一个气候转暖,大地花绽鸟飞的时节。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 气升温,雨水渐多,很多地方进入了春耕。地气动了,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 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化。 惊蛰是一个划季节的极具生命意义的节令。 我很庆幸自己生于江南,长于江南,又工作在江南。因为,江南地区一年不但四 季分明,而且春夏秋冬时间分配上也差不多。由此,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 节气。江南地区四时温和、冷热,就像写在人脸上喜怒哀乐的表情,再明显不过 了。而对江南地区的花草树木等植物来说,也是幸运的,春发夏茂秋收冬藏。冬 天对植物来说,就是“藏”,即休养生息。江南植物生长,四时配置,不紧不慢, 这种一岁一枯荣的生长规律恰到好处。不像热带里的植物,不分季节,不分昼夜, 拼命地长、长、长,一个字“累”。也不像北方的植物,生长季节太短,刚刚嫩 叶爬满枝头,正要拼命长的时候,季节就拉长了脸,准备越冬了,你想怎么长也 不允许,由不得自己的性子,而且冬季又特别漫长。 惊蛰时节的晴朗天,在江南田野上行走,会深切地感受到大地春意的萌动。“春 雷响,万物长”。惊蛰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地表上, 紫云英花已似繁星点点,小麦可闻拔节声,油菜花也争露金黄色,更有众多不知 名的田间野花,竞相绽放。地低下,昆虫经过一冬的长眠,渐渐复苏,睁开了惺 忪的眼睛。大地母亲似乎在叫唤它:“真是懒虫。别睡了,起来啦,外面天气暖 和了。” 而乡间田头,农人开始备耕,修整农具,天晴时晒种子,准备各种土杂肥,给即 将下地耕作的牛犊多吃精细饲料…… 此情此景,应了古人的一首田园诗,诗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 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12、“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节气”,其中属于春季的,除了立春、雨水、惊 蛰之外,还有春分、 、和谷雨。(1 分) 13、根据第 5 段的内容,“惊蛰”的意思是:(2 分) 14、作者喜爱、敬畏惊蛰这个节气,理由是:(4 分) 15、请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11)段画线句。(3 分) 16、对文本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F、第 3 段写冬天的寒冷与萧条,衬托出即将到来的惊蛰节气气候温暖、生机勃 发。 G、第 4 段多用比喻,形象地告诉我们只有农民才对节气的变化有着真切敏锐的 感知。 H、第 8 段引用先辈的物候分类,生动地写出了气候物象的变化,与人的活动息 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