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安徽医科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6,文件大小:76KB,团购合买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了解在改革开放中出现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了解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了解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帮助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和依靠力量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 目的和依靠力量,了解在改革开放中出现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建设者,了解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了解加强国防和军队现 代化建设。帮助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新时期爱 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推动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正确贯彻 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 【学时分配】11学时(其中3学时为课堂讨论,4学时为实践基地教学)。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法;案例份析法;讨论法;多媒体。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一、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 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 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 中国共产党开展一切执政活动的依靠力量和评价标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的根本目的。 第一,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一切为了人民,由人民群众在 历史活动和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从历史发展进程看,人民群众决定历 史发展的方向,因为其不仅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人类社会精神活动

1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和依靠力量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 目的和依靠力量,了解在改革开放中出现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建设者,了解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了解加强国防和军队现 代化建设。帮助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新时期爱 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推动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正确贯彻 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 【学时分配】11 学时(其中 3 学时为课堂讨论,4 学时为实践基地教学)。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多媒体。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一、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 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 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 中国共产党开展一切执政活动的依靠力量和评价标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的根本目的。 第一,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一切为了人民,由人民群众在 历史活动和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从历史发展进程看,人民群众决定历 史发展的方向,因为其不仅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人类社会精神活动

的主体,也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只有一切为了人民,才能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 愿望,体现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完成无产阶级政党 的历史使命。 第二,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 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是为了实现人民解放和幸 福。 第三,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 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人民群众既然是历史的主体、实践和认识的 主体,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价值的主体。人民是价值的创造者,也应该是价值的 享有者。 二、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1.为什么要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第一,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 诉求之一,就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人人平等和共同富裕。马克思、 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严重的贫富分化, 财产日益集中于资本家手中,出现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只有消灭资本 主义私有制,才能使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在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达到 共同富裕,“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 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 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所描绘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新社会, 就是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社会。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其终极意 义是指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发展的成果归全 体人民所享有 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邓小平同志曾经明确指出:

2 的主体,也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只有一切为了人民,才能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 愿望,体现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完成无产阶级政党 的历史使命。 第二,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 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是为了实现人民解放和幸 福。 第三,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 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人民群众既然是历史的主体、实践和认识的 主体,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价值的主体。人民是价值的创造者,也应该是价值的 享有者。 二、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1.为什么要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第一,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 诉求之一,就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人人平等和共同富裕。马克思、 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严重的贫富分化, 财产日益集中于资本家手中,出现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只有消灭资本 主义私有制,才能使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在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达到 共同富裕,“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 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 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所描绘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新社会, 就是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社会。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其终极意 义是指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发展的成果归全 体人民所享有 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邓小平同志曾经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 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 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中国只有大力发展,摆脱 贫穷,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实现了共同富裕,才能显示社会主义的优 越性,也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始终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致力于提高人民群众 的生活水平这一内在要求,是党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贯目标。 2.怎样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必须在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就是逐步 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逐步实现”并非目前可以不去实现,不能以为其遥 远而等待,而是始终有目标和任务,这才叫“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 是高度理性和智慧,既要靠执政信念,又要靠管理制度。经济增长不会自然导致 “共同富裕”,人人追求“各自富裕”的天性也不会自然导致“共同富裕”,社会 和组织也不会自动实现“共同富裕”。但个人、社会和经济要健康发展,必须要 有“共同富裕”的理性指导,成为执政中有共识的目标。中共“十八大”报告把 “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根本原则,既为根本原则,就要在治国 理政的实践中时刻遵循,贯彻在制度建设,以此检验工作成效。 三、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1.为什么要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从根本上来说,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始终是科学社会主义 的目标取向。在马克思的理论域,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的发展要经历三 个阶段,即人的依赖性阶段、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和自由个性阶 段,或者说要经历从人的群体本位阶段过渡到人的个体本位阶段最终过渡到人的 类本位阶段。在人的群体本位阶段,人依赖于人,个人淹没在群体之中。个体本 位阶段的个人并不是原子式的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赖的存在,不过,这种依赖 关系通过物间接地表现出来;人的类本位阶段克服了物的依赖而归于人的依赖。 这不是对第一阶段的重复,而是全面保留了第二阶段的积极的全面的依赖关系

3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 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 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 ”中国只有大力发展,摆脱 贫穷,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实现了共同富裕,才能显示社会主义的优 越性,也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始终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致力于提高人民群众 的生活水平这一内在要求,是党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贯目标。 2.怎样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必须在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就是逐步 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逐步实现”并非目前可以不去实现,不能以为其遥 远而等待,而是始终有目标和任务,这才叫“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 是高度理性和智慧,既要靠执政信念,又要靠管理制度。经济增长不会自然导致 “共同富裕”,人人追求“各自富裕”的天性也不会自然导致“共同富裕”,社会 和组织也不会自动实现“共同富裕”。但个人、社会和经济要健康发展,必须要 有“共同富裕”的理性指导,成为执政中有共识的目标。中共“十八大”报告把 “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根本原则,既为根本原则,就要在治国 理政的实践中时刻遵循,贯彻在制度建设,以此检验工作成效。 三、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1.为什么要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从根本上来说,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始终是科学社会主义 的目标取向。在马克思的理论域,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的发展要经历三 个阶段,即人的依赖性阶段、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和自由个性阶 段,或者说要经历从人的群体本位阶段过渡到人的个体本位阶段最终过渡到人的 类本位阶段。在人的群体本位阶段,人依赖于人,个人淹没在群体之中。个体本 位阶段的个人并不是原子式的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赖的存在,不过,这种依赖 关系通过物间接地表现出来;人的类本位阶段克服了物的依赖而归于人的依赖。 这不是对第一阶段的重复,而是全面保留了第二阶段的积极的全面的依赖关系

到了类本位阶段,人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要归 结到人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而人是生产力的主体。 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是判断一个社会发展水平高低的历史尺度,人的发展状况是 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健全和完善的价值尺度。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同一历史过 程的两个方面。人的全面发展说到底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正如马克思所说,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 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作为类存在物,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作为社会存在 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个体,人的本质是自然 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 2.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如何? 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促进,互为条件。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 经济文化发展相互影响。一方面,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 件,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经济文化 的发展提供智力条件,随着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程度的提高,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 水平不断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制约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人民主要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指对社会发展起 推动作用的大多数人,是个集体概念,是众多人的集合体,任何个人都不能称为 人民。人民是个政治概念,具有一定的阶级内容和历史内容,是相对敌人而言的, 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关系。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社会主义的 依靠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 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4

4 到了类本位阶段,人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要归 结到人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而人是生产力的主体。 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是判断一个社会发展水平高低的历史尺度,人的发展状况是 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健全和完善的价值尺度。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同一历史过 程的两个方面。人的全面发展说到底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正如马克思所说,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 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作为类存在物,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作为社会存在 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个体,人的本质是自然 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 2.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如何? 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促进,互为条件。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 经济文化发展相互影响。一方面,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 件,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经济文化 的发展提供智力条件,随着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程度的提高,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 水平不断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制约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人民主要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指对社会发展起 推动作用的大多数人,是个集体概念,是众多人的集合体,任何个人都不能称为 人民。人民是个政治概念,具有一定的阶级内容和历史内容,是相对敌人而言的, 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关系。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社会主义的 依靠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 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党和 国家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低位决定的。首先,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 家,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其次,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 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最 后,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一是队伍迅速壮大: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三是岗位流动加快。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必须保障包括农民工在 内的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巩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在深化改革、建立现代 企业制度和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党和政府要通过政治、经济、法律、舆论、行 政等手段,切实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 督权,维护工人群众的权益,支持工人群众当家做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要不断满足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组织职工参与社会 事务管理。 2.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这是由农业,农 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保障合法权益和民主权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培养造就新一代新型农民,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一是知识分子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创造者、继 承者和传播者。二是知识分子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先进 生产力的开拓者,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和核心力量。三是推动社会 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依靠知识分子,更好地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一是必须努力营造更加有利于知 识分子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的良好风尚。二是必须制订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切实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三是必须在政治上对知识分子予以充分的信任

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党和 国家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低位决定的。首先,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 家,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其次,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 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最 后,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一是队伍迅速壮大;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三是岗位流动加快。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必须保障包括农民工在 内的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巩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在深化改革、建立现代 企业制度和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党和政府要通过政治、经济、法律、舆论、行 政等手段,切实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 督权,维护工人群众的权益,支持工人群众当家做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要不断满足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组织职工参与社会 事务管理。 2.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这是由农业,农 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保障合法权益和民主权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培养造就新一代新型农民,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一是知识分子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创造者、继 承者和传播者。二是知识分子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先进 生产力的开拓者,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和核心力量。三是推动社会 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依靠知识分子,更好地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一是必须努力营造更加有利于知 识分子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的良好风尚。二是必须制订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切实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三是必须在政治上对知识分子予以充分的信任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关系中出现了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变化,即出现了 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 和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 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 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这些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是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紧紧相连的。具体来说,有 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变化为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我国从过 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 制度,这就必然引起社会阶层的变化。 二是经济体制的变化引起就业多元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 展和完善,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 比如,市场经济的正常有序运转,离不开各种中介组织,因而中介组织的从业人 员就应运而生了。 三是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社会阶层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产值在 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这就使得就业 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相应变化。 这些新的社会阶层,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自己诚实劳动、合法 经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推动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国家税收;二是扩大了就业门路,缓解了就业压力: 三是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贡献。因此,党的十六大特意为他们写上一笔,强调 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强调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 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 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换句话说,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他们也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6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关系中出现了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变化,即出现了 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 和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 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 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这些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是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紧紧相连的。具体来说,有 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变化为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我国从过 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 制度,这就必然引起社会阶层的变化。 二是经济体制的变化引起就业多元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 展和完善,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 比如,市场经济的正常有序运转,离不开各种中介组织,因而中介组织的从业人 员就应运而生了。 三是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社会阶层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产值在 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这就使得就业 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相应变化。 这些新的社会阶层,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自己诚实劳动、合法 经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推动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国家税收;二是扩大了就业门路,缓解了就业压力; 三是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贡献。因此,党的十六大特意为他们写上一笔,强调 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强调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 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 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换句话说,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他们也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最广泛的、最充分的调动一切 积极因素,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三、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人口有一亿多人,各级民族自治 地方的面积加起来,超过全国总面积的一半。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 同繁荣,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 靠各族人民的团结。 为什么要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团结? 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团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团结,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我国各少数 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对保卫国家边疆 安全,发展同邻国的友好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各族地区的 自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十分丰富,但人口稀少,经济文化落后。把汉族地 区人口众多,经济、科学、文化较发达的条件同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结合起 来,不仅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繁荣,而且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 战略问题。离开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就不可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团结,关系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社会 的安定团结,是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一个重要条 件。没有各民族的团结,就没有社会主义祖国的稳定和繁荣。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 互助、团结、合作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 荣,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 外敌对势力所进行的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 第三节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

7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最广泛的、最充分的调动一切 积极因素,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三、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人口有一亿多人,各级民族自治 地方的面积加起来,超过全国总面积的一半。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 同繁荣,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 靠各族人民的团结。 为什么要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团结? 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团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团结,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我国各少数 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对保卫国家边疆 安全,发展同邻国的友好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各族地区的 自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十分丰富,但人口稀少,经济文化落后。把汉族地 区人口众多,经济、科学、文化较发达的条件同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结合起 来,不仅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繁荣,而且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 战略问题。离开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就不可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团结,关系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社会 的安定团结,是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一个重要条 件。没有各民族的团结,就没有社会主义祖国的稳定和繁荣。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 互助、团结、合作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 荣,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 外敌对势力所进行的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 第三节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1.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 凝聚力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 宝,也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 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 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 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 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 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互 相结合,互相促进,构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空前的广泛性。 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 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 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在新的历史时期,虽然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和内部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但 是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决不能动摇。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 题,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结成牢不可破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才能有正 确的方向、蓬勃的生机和光明的前途,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不仅取决于我 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是统一战线内部各方面人士的共同愿望和共同利益所 在。 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实现最广泛的团结。新世纪新阶段,高举爱国主义和社 会主义旗帜,发挥统一战线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优势,要支持人民政协围绕 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使政治协商和

8 1.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 凝聚力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 宝,也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 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 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 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 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 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互 相结合,互相促进,构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空前的广泛性。 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 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 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在新的历史时期,虽然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和内部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但 是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决不能动摇。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 题,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结成牢不可破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才能有正 确的方向、蓬勃的生机和光明的前途,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不仅取决于我 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是统一战线内部各方面人士的共同愿望和共同利益所 在。 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实现最广泛的团结。新世纪新阶段,高举爱国主义和社 会主义旗帜,发挥统一战线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优势,要支持人民政协围绕 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使政治协商和

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要继续贯彻长期共存、互 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 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 担任领导职务;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新的社会阶 层继续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认真贯彻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 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 三、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1.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存在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在我国,民族 压迫和民族剥削己被消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就没有了民族问题。特别是由于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上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各民族在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 我国进行颠覆、破坏的活动也依然存在,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仍然是一项长期、复 杂、艰巨的重要工作。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族问题与剥削制度下的民族问题在性 质上是根本不同的,因此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也必然不同。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 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民族人民的内部矛盾,是 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应该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 来加以解决。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目标: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是维护 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 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 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 教育。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 ◇

9 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要继续贯彻长期共存、互 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 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 担任领导职务;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新的社会阶 层继续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认真贯彻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 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 三、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1.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存在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在我国,民族 压迫和民族剥削已被消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就没有了民族问题。特别是由于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上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各民族在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 我国进行颠覆、破坏的活动也依然存在,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仍然是一项长期、复 杂、艰巨的重要工作。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族问题与剥削制度下的民族问题在性 质上是根本不同的,因此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也必然不同。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 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民族人民的内部矛盾,是 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应该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 来加以解决。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目标: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是维护 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 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 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 教育。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

相互离不开”的思想,紧紧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决反对大民族主义、 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的一切分裂活 动,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 发展。 2.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正确处理我国民族关系,解决我国民族问题,还必须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 教政策。宗教问题主要是信仰问题。 宗教的起源。类学的观点:泰勒的“万物有灵论,”缪勒的“自然崇拜论”, 弗雷泽的从巫术到宗教,马林诺夫斯基:宗教根植于人类的基本需要。 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起源的观点对于宗教的起源,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上 的任何宗教,都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一切宗教产生的最深刻的根源, 最终存在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之中。 宗教的功能。社会方面的功能:创造共同的价值观念;减少冲突;增强社会 控制:促进个人之间的团结。 个人方面的功能:宗教为信徒个人的人生提供了意义;宗教为信徒提供了行 为规则和道德规范:宗教为信徒提供了心理上和情感上的补偿;宗教为人提供终 极关切。 宗教的消亡。宗教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宗教才会削弱乃至最后消亡。宗 教的消亡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1)消灭剥削制度,消灭私有制,铲除宗 教产生的社会根源;(2)发展生产力,普及科学技术,消除宗教产生的自然基础: (3)克服认识过程中的盲目性和主观性,消除产生宗教的认识根源。 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82宪法第36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 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 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 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 配。” 党和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依据。是根据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宗教信仰 10

10 相互离不开”的思想,紧紧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决反对大民族主义、 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的一切分裂活 动,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 发展。 2.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正确处理我国民族关系,解决我国民族问题,还必须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 教政策。宗教问题主要是信仰问题。 宗教的起源。类学的观点:泰勒的“万物有灵论,”缪勒的“自然崇拜论”, 弗雷泽的从巫术到宗教,马林诺夫斯基:宗教根植于人类的基本需要。 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起源的观点对于宗教的起源,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上 的任何宗教,都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一切宗教产生的最深刻的根源, 最终存在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之中。 宗教的功能。社会方面的功能:创造共同的价值观念;减少冲突;增强社会 控制;促进个人之间的团结。 个人方面的功能:宗教为信徒个人的人生提供了意义;宗教为信徒提供了行 为规则和道德规范;宗教为信徒提供了心理上和情感上的补偿;宗教为人提供终 极关切。 宗教的消亡。宗教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宗教才会削弱乃至最后消亡。宗 教的消亡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1)消灭剥削制度,消灭私有制,铲除宗 教产生的社会根源;(2)发展生产力,普及科学技术,消除宗教产生的自然基础; (3)克服认识过程中的盲目性和主观性,消除产生宗教的认识根源。 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82 宪法第 36 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 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 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 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 配。” 党和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依据。是根据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宗教信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6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