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和讨论,了解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以及改革的主要内容,正确认识改革的性质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 义;全面把握对外开放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客观依据,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原则 和格局,明确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义。 【重点难点】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依据;对 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学时分配】9学时(其中3学时为课堂讨论)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播放影像资料等多媒 体教学手段和方法;利用多媒体播放教学课件,演示和分析有关社会主义改革的 基本理论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安排师生互动环节与课内实践环节,就学习难点 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邓小平说:“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 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做出了把工作 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这是在中国处于历史转折 关头作出的战略抉择,有深刻的国际和国内背景。 1.国内背景
1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和讨论,了解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以及改革的主要内容,正确认识改革的性质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 义;全面把握对外开放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客观依据,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原则 和格局,明确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义。 【重点难点】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依据;对 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学时分配】9 学时(其中 3 学时为课堂讨论)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播放影像资料等多媒 体教学手段和方法;利用多媒体播放教学课件,演示和分析有关社会主义改革的 基本理论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安排师生互动环节与课内实践环节,就学习难点 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邓小平说:“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 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做出了把工作 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这是在中国处于历史转折 关头作出的战略抉择,有深刻的国际和国内背景。 1.国内背景
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 遭受到严重挫折和损失,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政治局面处于混乱状 态;经济情况实际上处于缓慢发展甚至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面 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扭转当时混乱的状态,增强社 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2.国际背景 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了世 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也只能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 赶时代前进的潮流。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正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 情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现了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使中国人民走向了富裕安康的广 阔道路,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 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动 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 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阶级 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改变旧的社会制度, 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才能解放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矛盾。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 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全面阐释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 题,即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身力量来解 决。邓小平给以高度的评价,同时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面的实际经验 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 发,探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表现和性质。主要内容如下:
2 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 遭受到严重挫折和损失,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政治局面处于混乱状 态;经济情况实际上处于缓慢发展甚至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面 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扭转当时混乱的状态,增强社 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2.国际背景 从国际环境看,20 世纪 70 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了世 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也只能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 赶时代前进的潮流。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正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 情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现了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使中国人民走向了富裕安康的广 阔道路,30 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 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动 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 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阶级 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改变旧的社会制度, 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才能解放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矛盾。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 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全面阐释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 题,即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身力量来解 决。邓小平给以高度的评价,同时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面的实际经验 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 发,探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表现和性质。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提出判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适应还是矛盾的新的标准。判断一种生 产关系和一种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 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二是突破了解放生产力只是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联系在一起 的传统认识,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然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过去 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三是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一致性。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根 本任务是统一的,它们要求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不断解放 和发展生产力。 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同过去的革命一样,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 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改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 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的对象不仅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 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即涉及生产力又 涉及生产关系,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 我完善和发展,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包括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中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面对形 式新任务,要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的发 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的必然要求
3 一是提出判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适应还是矛盾的新的标准。 判断一种生 产关系和一种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 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二是突破了解放生产力只是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联系在一起 的传统认识,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然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过去 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三是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一致性。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根 本任务是统一的,它们要求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不断解放 和发展生产力。 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同过去的革命一样,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 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改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 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的对象不仅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 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即涉及生产力又 涉及生产关系,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 我完善和发展,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包括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中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面对形 式新任务,要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的发 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的必然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和矛盾,实现经济社会 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 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 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 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 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 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 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 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 建设制度改革。 4.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 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 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 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 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 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 改革合力。 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4 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和矛盾,实现经济社会 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 1.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 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 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 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 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 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 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 建设制度改革。 4.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 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 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 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 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 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 改革合力。 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1.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的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中国30多年改 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的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 向和改革立场,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完 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坚持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党在理论上又一重大创新,有利于厘 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的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要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动资 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另一 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 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科学认识。 1.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 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改革是发展不可缺 少的推动力量。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 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2.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在处理三者相互关系问题时首先要树立 的观念。发展首先指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说“发 展是硬道理”,这是因为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持续不断发 展,才能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 3.稳定是前提。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稳 定是指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的稳定不变。1994年初,江泽 民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全党全国工作大 局的思想。这是指导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方针。按照这一
5 1.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的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中国 30 多年改 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的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 向和改革立场,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完 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坚持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党在理论上又一重大创新,有利于厘 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的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要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动资 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另一 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 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科学认识。 1.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 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改革是发展不可缺 少的推动力量。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 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2.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在处理三者相互关系问题时首先要树立 的观念。发展首先指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说“发 展是硬道理”,这是因为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持续不断发 展,才能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 3.稳定是前提。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稳 定是指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的稳定不变。1994年初,江泽 民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全党全国工作大 局的思想。这是指导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方针。按照这一
方针就要把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同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统 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 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我国目前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种情形下处理改革、 发展、稳定的关系尤为重要和及其艰巨。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 谋划,注重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和可行性。 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开放也是改革,开放和改革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一起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 的特色,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70年代末,中国实施对外开放,并逐步把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主要取决 于四点: 一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二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 三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四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经过30多年的对外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全方位。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不仅对发达国家, 而且也对发展中国家,对原苏联东欧地区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 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 系。但我们对外开放的重点还是发达国家。它们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 在管理经验、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占优势。 6
6 方针就要把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同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统 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 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我国目前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种情形下处理改革、 发展、稳定的关系尤为重要和及其艰巨。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 谋划,注重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和可行性。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开放也是改革,开放和改革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一起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 的特色,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70 年代末,中国实施对外开放,并逐步把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主要取决 于四点: 一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二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 三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四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经过 30 多年的对外开放,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全方位。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不仅对发达国家, 而且也对发展中国家,对原苏联东欧地区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 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 系。但我们对外开放的重点还是发达国家。它们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 在管理经验、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占优势
2.层次。我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 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对外开放格局。 3.多渠道、宽领域。就是向世界市场开放,包括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 市场、劳务市场等。不仅外贸发展速度很快,利用外国资金成效显著,而且对外 投资、跨国购并等“走出去”的战略初见成效。 4.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国于2001 年12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这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赢得更好的国际环 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 和国际竞争力。 我国对外开放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第一,立足国情积极稳妥推进对外开放。一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由 点到面逐步推进,形成全国范围内对外开放的格局。二是开放领域全面细化。三 是逐步建立了全球经济联系,并积极参与一系列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四是 在引进来的同时,我国企业也在加快走出去。 第二,实现改革和开放良性互动。 第三,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第四,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 从国际看,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成都继续加大。在 应对危机和促进复苏的进程中,依托国际化生产、对外贸易和服务、资本跨境流 动和技术创新,各国加大力度开拓国际市场、进行全球资源配置,经济联系更加 紧密、利益交融不断加深。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新兴经济体 成为全球化新动力使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各国面临全球化新挑战使国际 竞争进一步加剧,多边贸易自由化陷入低潮的同时区域一体化趋势增强,全球治 理难度加大;由于资源短缺、外部需求减弱、世界经济转入低速增长,全球化进 程中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大。 从国内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开放型经 济,一方面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产业体系更加完备,参与国 1
7 2.层次。我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 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对外开放格局。 3.多渠道、宽领域。就是向世界市场开放,包括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 市场、劳务市场等。不仅外贸发展速度很快,利用外国资金成效显著,而且对外 投资、跨国购并等“走出去”的战略初见成效。 4.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国于 2001 年 12 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这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赢得更好的国际环 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 和国际竞争力。 我国对外开放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第一,立足国情积极稳妥推进对外开放。一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由 点到面逐步推进,形成全国范围内对外开放的格局。二是开放领域全面细化。三 是逐步建立了全球经济联系,并积极参与一系列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四是 在引进来的同时,我国企业也在加快走出去。 第二,实现改革和开放良性互动。 第三,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第四,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 从国际看,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成都继续加大。在 应对危机和促进复苏的进程中,依托国际化生产、对外贸易和服务、资本跨境流 动和技术创新,各国加大力度开拓国际市场、进行全球资源配置,经济联系更加 紧密、利益交融不断加深。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新兴经济体 成为全球化新动力使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各国面临全球化新挑战使国际 竞争进一步加剧,多边贸易自由化陷入低潮的同时区域一体化趋势增强,全球治 理难度加大;由于资源短缺、外部需求减弱、世界经济转入低速增长,全球化进 程中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大。 从国内看,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开放型经 济,一方面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产业体系更加完备,参与国
际竞争合作的能力明显增强,更加具备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结构 任务艰巨,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开放型经济发展中不平衡、 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8
8 际竞争合作的能力明显增强,更加具备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结构 任务艰巨,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开放型经济发展中不平衡、 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