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历史的必然。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 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开辟 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社会的 进步和发展创造了基本的前提。 【教学重点和难点】社会主义改造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历史的必然 【学时分配】9课时(其中3学时为课堂讨论)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通过多媒体以图片、录像资料增强教学的形 象性和直观性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 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 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 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是一个新 民主主义的国家。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形态,具有双重性,既有社 会主义的因素,也有资本主义的因素。同时,又具有过渡性,是一个资本主义因 素不断缩小,不断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
1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历史的必然。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 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开辟 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社会的 进步和发展创造了基本的前提。 【教学重点和难点】社会主义改造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历史的必然 【学时分配】9 课时(其中 3 学时为课堂讨论)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通过多媒体以图片、录像资料增强教学的形 象性和直观性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 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 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 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1949 年成立的新中国是一个新 民主主义的国家。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形态,具有双重性,既有社 会主义的因素,也有资本主义的因素。同时,又具有过渡性,是一个资本主义因 素不断缩小,不断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
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 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 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 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 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 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而以农 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则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新民主主义社会要 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 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和主要矛盾。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 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墓本的阶级力量:工 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 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 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 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 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 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 义的转变。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 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 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 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 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作为可以接受 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力量,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在我国新民主主 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 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 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 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 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这种矛盾的斗争和
2 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 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 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 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 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 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而以农 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则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新民主主义社会要 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 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和主要矛盾。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 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墓本的阶级力量:工 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 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 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 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 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 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 义的转变。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 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 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 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 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作为可以接受 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力量,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在我国新民主主 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 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 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 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 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这种矛盾的斗争和
结果,决定着中国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 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 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 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 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 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 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的发展变化过程。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 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从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首先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 主革命遗留的任务。与此同时,开始为将来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这主要是: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及时 地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在调整工商业过程中,采取对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经销 代销等方式,广泛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等,为全面向社会主义过度奠定 了基础。 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己 经完成,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时,毛泽东和党中央对原来 的设想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我国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在农村和城市开始逐步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已经成为必要并有实现的可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 已经到来,于是重新思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和步骤问题。1952年9月,毛泽 东在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 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 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 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从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
3 结果,决定着中国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 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 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 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 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 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 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的发展变化过程。 1949 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 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从 1949 年至 1952 年,党领导人民首先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 主革命遗留的任务。与此同时,开始为将来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这主要是: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及时 地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在调整工商业过程中,采取对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经销 代销等方式,广泛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等,为全面向社会主义过度奠定 了基础。 经过三年的努力,到 1952 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已 经完成,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时,毛泽东和党中央对原来 的设想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我国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在农村和城市开始逐步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已经成为必要并有实现的可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 已经到来,于是重新思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和步骤问题。1952 年 9 月,毛泽 东在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 10 年到 15 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 10 年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 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1953 年 6 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 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 12 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从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
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 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 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 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 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 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 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他们在《共产党宣言》指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 社会,需要经历一个从无产阶级夺权到利用国家政权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革命改 造,逐渐消灭私有制、确立公有制并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渡时期,这是一切走向 共产主义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资本主义 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 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他们 还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无产阶级要不停顿地把 民主革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恩格斯还曾设想用暴力没收与和平赎买 的方式来变革所有制问题,并认为如果能够用赎买的方法变革所有制,将是“最 便宜不过了。” 列宁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了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他认为,无产阶级不但应当以独立姿态参加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且要自觉担负起领导这一革命的重任:民主革命的终结,就 是为社会主义革命而坚决斗争的开始,两者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前 一个革命可以转变为后一个革命,后一个革命可以继续解决前一个革命的问题和 巩固前一个革命的事业;落后国家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可以不经过资 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
4 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 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 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一化” 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 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 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 一。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 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他们在《共产党宣言》指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 社会,需要经历一个从无产阶级夺权到利用国家政权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革命改 造,逐渐消灭私有制、确立公有制并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渡时期,这是一切走向 共产主义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资本主义 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 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他们 还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无产阶级要不停顿地把 民主革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恩格斯还曾设想用暴力没收与和平赎买 的方式来变革所有制问题,并认为如果能够用赎买的方法变革所有制,将是“最 便宜不过了。” 列宁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了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他认为,无产阶级不但应当以独立姿态参加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且要自觉担负起领导这一革命的重任;民主革命的终结,就 是为社会主义革命而坚决斗争的开始,两者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前 一个革命可以转变为后一个革命,后一个革命可以继续解决前一个革命的问题和 巩固前一个革命的事业;落后国家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可以不经过资 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
义”。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设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赎买, 认为这对无产阶级是最有利的事情。由于后来俄国资产阶级选择了国内战争的反 抗方式,使列宁的设想未能实现。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上述理论指 导下,积极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之所以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不能离开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而孤 立地进行,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是必要的,而 且是可能的。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要从根本 上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 就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而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就是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谈到我国工业的情况时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 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不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我 国就不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命运。从历史上看,实现工业化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 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毛泽东指出:“资本主义道路, 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 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证明,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 机遇,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在充分利用原有工业潜力和进行新的工业建设的 同时,必须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随着大规 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 设的需要。一方面,就当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却又分散、脆弱的个体经济 来说,在土地改革以后,由于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农业生产在一个时期内有 过相当大的发展,但受小农经济的局限,增产潜力有限,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 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 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 J
5 义”。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设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赎买, 认为这对无产阶级是最有利的事情。由于后来俄国资产阶级选择了国内战争的反 抗方式,使列宁的设想未能实现。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上述理论指 导下,积极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之所以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不能离开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而孤 立地进行,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是必要的,而 且是可能的。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要从根本 上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 就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而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就是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谈到我国工业的情况时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 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不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我 国就不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命运。从历史上看,实现工业化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 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毛泽东指出:“资本主义道路, 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 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证明,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 机遇,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在充分利用原有工业潜力和进行新的工业建设的 同时,必须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随着大规 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 设的需要。一方面,就当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却又分散、脆弱的个体经济 来说,在土地改革以后,由于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农业生产在一个时期内有 过相当大的发展,但受小农经济的局限,增产潜力有限,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 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 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
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而且在私营企业和国家各项经 济政策之间,在私营经济和国营经济之间,以及私营企业内部资本家与职工之间, 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只有加快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才能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的特点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成 集体所有制,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 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并 实行丁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开 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广 大农民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种积极性表现在两 个方面:一是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二是互助合作的积极性。当时分散落后的小农 经济,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如果任其自发地发展下去,必然会出 现两极分化。党中央正确分析了农民这两方面的积极性,提出一方面不能挫伤个 体经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提倡组织起来,发展互助合作的积极性。党在农村 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农民组织起来,使农业能够由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变为 合作经济,使农民逐步摆脱贫困状况而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这样,在土地改革 后,党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受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这实际上 成为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准备。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 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毛泽东认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农民既是私有者 又是劳动者,对他们不能采取剥夺的办法,只能引导、说服和教育,使其自愿地 走合作化的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土地改革后, 6
6 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而且在私营企业和国家各项经 济政策之间,在私营经济和国营经济之间,以及私营企业内部资本家与职工之间, 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只有加快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才能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的特点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成 集体所有制,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 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并 实行丁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开 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广 大农民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种积极性表现在两 个方面:一是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二是互助合作的积极性。当时分散落后的小农 经济,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如果任其自发地发展下去,必然会出 现两极分化。党中央正确分析了农民这两方面的积极性,提出一方面不能挫伤个 体经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提倡组织起来,发展互助合作的积极性。党在农村 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农民组织起来,使农业能够由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变为 合作经济,使农民逐步摆脱贫困状况而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这样,在土地改革 后,党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受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这实际上 成为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准备。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 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毛泽东认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农民既是私有者 又是劳动者,对他们不能采取剥夺的办法,只能引导、说服和教育,使其自愿地 走合作化的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土地改革后
贫农、雇农由于分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有半数人迅速上升为中农。根据中农在 生产中的地位、生活状况和对社会主义的态度,毛泽东把中农分为上中农和下中 农。贫农和下中农一起,约占农村人口的60%到70%,都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 从而解决了在农村依靠农民大多数和建立无产阶级优势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党 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由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剥 削的农村阶级政策。这使农业合作化进程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在进行农业 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各级领导机关主动加强领导,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使 农民容易接受。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 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互助组是农业合作化的 最初过渡形式,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 社。初级社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高级社实行生产资料农 民集体所有,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到1956年底,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 户已达1.17亿户,其中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7.8%,农业社 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也对个体手工业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作为个体经济的手工业,经营分散,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很低, 因此必须通过合作化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之能够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 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类似改造个体农业的 逐步过渡的方法。当然,手工业也有与农业不同的特点,如手工业个体经济是商 品经济,生产活动离不开市场:手工业者经营灵活,主要凭手艺吃饭,有行业帮 会传统等。这些特点客观上又要求对手工业采取一些与农业合作化不同的方针政 策。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 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人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具体来说,手工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办手工 业供销小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具有半社 会主义性质。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 织。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采取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帮助
7 贫农、雇农由于分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有半数人迅速上升为中农。根据中农在 生产中的地位、生活状况和对社会主义的态度,毛泽东把中农分为上中农和下中 农。贫农和下中农一起,约占农村人口的 60%到 70%,都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 从而解决了在农村依靠农民大多数和建立无产阶级优势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党 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由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剥 削的农村阶级政策。这使农业合作化进程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在进行农业 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各级领导机关主动加强领导,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使 农民容易接受。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 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互助组是农业合作化的 最初过渡形式,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 社。初级社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高级社实行生产资料农 民集体所有,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到 1956 年底,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 户已达 1.17 亿户,其中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 87.8%,农业社 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也对个体手工业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作为个体经济的手工业,经营分散,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很低, 因此必须通过合作化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之能够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 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类似改造个体农业的 逐步过渡的方法。当然,手工业也有与农业不同的特点,如手工业个体经济是商 品经济,生产活动离不开市场;手工业者经营灵活,主要凭手艺吃饭,有行业帮 会传统等。这些特点客观上又要求对手工业采取一些与农业合作化不同的方针政 策。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 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人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具体来说,手工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办手工 业供销小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具有半社 会主义性质。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 织。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采取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帮助
的方法,使他们自愿参加到手工业合作社中来,从而把手工业者的私有制改变为 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到1956年底,全国共组织了10万个合作社,人社社员 占全部手工业从业人员的92%以上,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后, 剥夺过去的“剥夺者”,使被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变成人民的财产,这是社会主 义革命的一条基本原则。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设想,结合中国的具体情 况,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方针。所谓赎买,就是 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 制。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 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 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团结 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 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争取和团结那些原 来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我国之所以能够采取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首先是因 为,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 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我国工人阶 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对抗性的矛盾,“如果处理得当, 可以转变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这个矛盾。”②其次,中国共 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这就为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 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的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供 了前提。再次,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 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 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再加上当时国家对粮 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等因素, 这样,就使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只能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所谓国家资本主义
8 的方法,使他们自愿参加到手工业合作社中来,从而把手工业者的私有制改变为 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到 1956 年底,全国共组织了 10 万个合作社,人社社员 占全部手工业从业人员的 92%以上,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后, 剥夺过去的“剥夺者”,使被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变成人民的财产,这是社会主 义革命的一条基本原则。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设想,结合中国的具体情 况,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方针。所谓赎买,就是 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 制。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 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 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团结 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 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争取和团结那些原 来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我国之所以能够采取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首先是因 为,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 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我国工人阶 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对抗性的矛盾,“如果处理得当, 可以转变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这个矛盾。”②其次,中国共 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这就为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 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的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供 了前提。再次,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 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 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再加上当时国家对粮 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等因素, 这样,就使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只能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所谓国家资本主义
就是在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毛泽东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 中出现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 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 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 济。它主要地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 存在。”“因此,这种新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 工人和国家有利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之分。初级形式的国家 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 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在私营工业中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在 私营商业中采取委托经销、代销等形式,既帮助私营企业克服困难,也使其生产 和经营开始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这些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 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当时所说的“四马分肥”。资方红利 大体占1/4,资本主义的剥削受到限制,工人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这 就使企业具有了社会主义的因素。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国家向 私营企业投资人股,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和资本家共同所有;企业利润的分配 仍为“四马分肥”:国家派干部(即公方代表)进入企业内部,根据国家建设需要, 同工人、资本家(私方代表)共同管理和改造企业,公方代表居领导地位。资本家的 剥削进一步受到限制。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发展生产、满足人民需要和完成国家计 划为目标,因而已经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 营。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进入高潮。年底,全国99%的工业企业和82%的 商业企业实行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这标志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已基本完成。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国家对合营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定股定息, 国家委派人员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统一调配企业的人、财、物,生产资料 为国家所有。国家按企业资本的股份额,每年拨付给原工商业者5%的定息,开 始决定付息7年,后来又延长3年,共计10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企业的生产 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基本上成为社会主义国营性质的企业。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在资本主
9 就是在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毛泽东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 中出现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 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 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 济。它主要地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 存在。”“因此,这种新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 工人和国家有利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之分。初级形式的国家 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 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在私营工业中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在 私营商业中采取委托经销、代销等形式,既帮助私营企业克服困难,也使其生产 和经营开始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这些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 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当时所说的“四马分肥”。资方红利 大体占 1/4,资本主义的剥削受到限制,工人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这 就使企业具有了社会主义的因素。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国家向 私营企业投资人股,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和资本家共同所有;企业利润的分配 仍为“四马分肥”;国家派干部(即公方代表)进入企业内部,根据国家建设需要, 同工人、资本家(私方代表)共同管理和改造企业,公方代表居领导地位。资本家的 剥削进一步受到限制。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发展生产、满足人民需要和完成国家计 划为目标,因而已经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 营。1956 年,全行业公私合营进入高潮。年底,全国 99%的工业企业和 82%的 商业企业实行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这标志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已基本完成。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国家对合营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定股定息, 国家委派人员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统一调配企业的人、财、物,生产资料 为国家所有。国家按企业资本的股份额,每年拨付给原工商业者 5%的定息,开 始决定付息 7 年,后来又延长 3 年,共计 10 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企业的生产 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基本上成为社会主义国营性质的企业。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在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方在职人员和资方代理人采取“包下来” 的政策,以企业为基地,根据“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对他们在政治上 适当安排、工作上发挥作用、生活上妥善照顾,通过改造阶级成分的方式达到从 整体上消灭资产阶级的目的。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改造资本家个 人与消灭他们所属的资产阶级相结合,既避免了激烈的阶级对抗,减少了改造的 阻力,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 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毛泽东指出:“我 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 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 合在一起的。”又说:“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就 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 心任务进行的: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集体化的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 义工商业,目的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所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使之与促进工业化 进程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在农业的改造中, 以粮食的增长和不死牲口为检验合作社的标准。实际上,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 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也逐年发展。在手工业合作化 过程中,国家一方面大力支援手工业合作社实行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以提高劳动 生产率;另一方面注意保护手工业中的许多好的东西,保护优良的传统工艺品及 民间老艺人。原有私营企业在接受改造过程中,生产增长和效益提高也十分明显。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是从1953年开始的,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建设也全面推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到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 改造完成时,“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提前完成,到1957年,各项指标均超额 完成。经过“一五”期间的大规模建设,我国以重工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基础已初步形成。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 0
10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方在职人员和资方代理人采取“包下来” 的政策,以企业为基地,根据“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对他们在政治上 适当安排、工作上发挥作用、生活上妥善照顾,通过改造阶级成分的方式达到从 整体上消灭资产阶级的目的。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改造资本家个 人与消灭他们所属的资产阶级相结合,既避免了激烈的阶级对抗,减少了改造的 阻力,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 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毛泽东指出:“我 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 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 合在一起的。”又说:“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就 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 心任务进行的;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集体化的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 义工商业,目的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所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使之与促进工业化 进程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在农业的改造中, 以粮食的增长和不死牲口为检验合作社的标准。实际上,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 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也逐年发展。在手工业合作化 过程中,国家一方面大力支援手工业合作社实行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以提高劳动 生产率;另一方面注意保护手工业中的许多好的东西,保护优良的传统工艺品及 民间老艺人。原有私营企业在接受改造过程中,生产增长和效益提高也十分明显。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是从 1953 年开始的,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建设也全面推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到 1956 年我国社会主义 改造完成时, “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提前完成,到 1957 年,各项指标均超额 完成。经过“一五”期间的大规模建设,我国以重工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基础已初步形成。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