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与晢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年6月第28卷第6期总第334期 在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生死教育课程的尝试 王云岭⑨曹永福①杨同卫① 摘要:回顾了生死教育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山东大学医学院开设生死教育课程的过程及生死教育的内容。生死教育是人类 终极关怀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培养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在大学中尤其是医学院校中开展生死教育课程可以有效地 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人生和死亡,并通过他们惠及社会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校,生死教育,课程,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R-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772(2007)06·0055-0 Experimen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rse of Life-dea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WANG Yurrling, CAO Yongfu YANG Tong-wei. Medical Ethics Instit ute of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012, China Abstract To revie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rse of life- death education, and presents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course of life-death education in Medical College of Shandong University as well as the contents of the course. Life and death are among the major ultimate concerns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course has the function of fostering peoples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The life death education course could relieve the undergraduates' mental stresses effectively helping them understand life and death cor rectly and deal with the life affairs appropriatel Key Words oollege, life-death education, course undergraduates 1生死教育的发展历程简述 以安乐死为焦点,后扩展至临终关怀、自杀、放弃治疗、殡葬管理 死教育在西方叫做死亡教育,源于死亡学( thanatology)的等重要课题。尤其是从80年代开始在医学伦理学领域引发 兴起。根据台湾钮则诚博士的介绍,死亡学是1903年由法籍俄对安乐死的大讨论,促使中国学者在对死亡问题进行研究的同 国生物学家梅欣尼可夫( llya lich Mechnikov,1908年诺贝尔医时,关注到现代死亡教育的重大意义,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在我 学奖获得者)所创立的学问,1912年被美国医师帕克( Roswell国尽快开展死亡教育3。不过,鉴于中华文化中对死亡的禁忌 Park)引进到美国。死亡学研究的目的是促使人类树立对死与台湾地区学者一样,大陆学者也倾向于把死亡教育改称生死 亡的正确认识和观念,有利于人类克服死亡恐惧,促进社会健康教育4。 发展,其理论探讨促进了美国死亡教育的兴起。著名诗人埃里2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生死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欧特于1955年提出死亡教育与性教育同等重要。1963年,富尔 对生死教育的倡导源于人类历来对死亡所怀有的原始的 顿( Robert fulton)在明尼苏达大学开设了第一门正式死亡教育普遍的恐惧心理。因此,生死教育,名为谈死,实为论生。就高 课程,由此,死亡教育在美国的大学学院开始有系统、有计划地等学校而言,大学生群体中的自杀问题、暴力现象、心理危机等 推广。死亡教育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1966年凯利士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如果不能 ( Kalish)和凯斯特堡( Kastenbaum)开始编辑报类刊物《死亡与临得到及时、妥当的解决,必将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成效大为降低。 终杂志( The 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1977年,在美国诞生 事实上,上述现象的出现都是大学生群体对人生事件未能 了第一种死亡教育专业期刊《死亡教育( Death education)》。截恰当应对的表现,而科学人生观和死亡观的缺乏、价值观和世界 止到1970年,已经至少有600门死亡教育课程在美国高等教育观的扭曲等是更为深层次的原因。西方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 机构开设。台湾的赵可式博士则于1992年报告说,美国当时有经验表明,生死教育课程可以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矫 52%的医学系及78%的护理系都已经设有三个必修学分的“死正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人生和死亡,恰 亡与濒死”课程。与此同时,日、英德、法、荷兰等国都在大、中、当应对人生事件 小学开设死亡教育课程,并进行了相关研究 就生死教育本身来说,由于其名为谈死,实为论生,具有培 1993年,美籍华裔学者傅伟勋教授在台湾出版了《死亡的尊养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意义,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具有更为 严与生命的尊严—从临终精神医学到现代生死学》一书,正式积极的意义。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医学生对“生的意义”和“尊严 提出“生死学”概念将死亡教育引入台湾,改称生命教育或生死的死”的认识,提高其医学人文素养,并可以有效地帮助临终病 教育。此后,南华大学设立生死学研究所,其他大学也陆续开设5,而且,它还是人类终极关怀的重要内容,因此,应该在全 生死学”、“死亡教育”等课程,并出版了一批教材 体国民中大力推广和普及 中国内地对死亡学的系统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先 但由于传统文化中的死亡禁忌因素,生死教育的开展必须 突破文化传统的障碍。考虑到医学生群体受教育程度高,接受 ①山东大学医学伦理学研究所,山东大学人文医学研究中心新事物的能力强,具有医学专业知识,易于打破文化禁忌,因此 山东济南 我们主张首先在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生死教育课程,积累经验后 *基金项目:2006年山东省软科学资助项目“中国高等学校开设再向社会推广 生死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 3生死教育课程的教学学时与内容 2005年秋季,“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课程正式进入山东大 6. Total N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ww.cnki.net
在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生死教育课程的尝试3 王云岭① 曹永福① 杨同卫① 摘要 :回顾了生死教育的发展历程 ,介绍了山东大学医学院开设生死教育课程的过程及生死教育的内容。生死教育是人类 终极关怀的重要内容之一 ,具有培养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在大学中尤其是医学院校中开展生死教育课程可以有效地 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人生和死亡 ,并通过他们惠及社会。 关键词 :高等医学院校 ,生死教育 ,课程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 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0772(2007) 06 - 0055 - 02 Experimen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rse of Life - dea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W A N G Y un2ling , CA O Yong2f u , YA N G Tong2wei. Medical Ethics Institute of S handong U niversity , Jinan 250012 , China Abstract :To revie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rse of life - death education , andpresents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course of life - death education in Medical College of Shandong University as well as the contents of the course. Life and death are among the major ultimate concerns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course has the function of fostering people’s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The life - death education course could relieve the undergraduates’mental stresses effectively ,helping them understand life and death cor2 rectly and deal with the life affairs appropriately. Key Words :college ,life - death education ,course ,undergraduates 1 生死教育的发展历程简述 生死教育在西方叫做死亡教育 ,源于死亡学 (thanatology) 的 兴起。根据台湾钮则诚博士的介绍 ,死亡学是 1903 年由法籍俄 国生物学家梅欣尼可夫 ( Ilya Ilich Mechnikov ,1908 年诺贝尔医 学奖获得者) 所创立的学问 ,1912 年被美国医师帕克 ( Roswell Park) 引进到美国[ 1 ] 。死亡学研究的目的是促使人类树立对死 亡的正确认识和观念 ,有利于人类克服死亡恐惧 ,促进社会健康 发展 ,其理论探讨促进了美国死亡教育的兴起。著名诗人埃里 欧特于 1955 年提出死亡教育与性教育同等重要。1963 年 ,富尔 顿(Robert Fulton) 在明尼苏达大学开设了第一门正式死亡教育 课程 ,由此 ,死亡教育在美国的大学学院开始有系统、有计划地 推广。死亡教育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1966 年 ,凯利士 ( Kalish) 和凯斯特堡( Kastenbaum) 开始编辑报类刊物《死亡与临 终杂志( The 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 》。1977 年 ,在美国诞生 了第一种死亡教育专业期刊《死亡教育 (Death education) 》。截 止到 1970 年 ,已经至少有 600 门死亡教育课程在美国高等教育 机构开设。台湾的赵可式博士则于 1992 年报告说 ,美国当时有 52 %的医学系及 78 %的护理系都已经设有三个必修学分的“死 亡与濒死”课程。与此同时 ,日、英、德、法、荷兰等国都在大、中、 小学开设死亡教育课程 ,并进行了相关研究。 1993 年 ,美籍华裔学者傅伟勋教授在台湾出版了《死亡的尊 严与生命的尊严 ———从临终精神医学到现代生死学》一书 ,正式 提出“生死学”概念 ,将死亡教育引入台湾 ,改称生命教育或生死 教育。此后 ,南华大学设立生死学研究所 ,其他大学也陆续开设 “生死学”、“死亡教育”等课程 ,并出版了一批教材。 中国内地对死亡学的系统关注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 ,先 ①山东大学医学伦理学研究所 ,山东大学人文医学研究中心 山东济南 250012 3 基金项目 :2006 年山东省软科学资助项目“中国高等学校开设 生死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 : A200628 - 14 以安乐死为焦点 ,后扩展至临终关怀、自杀、放弃治疗、殡葬管理 等重要课题。尤其是从 80 年代开始在医学伦理学领域引发的 对安乐死的大讨论 ,促使中国学者在对死亡问题进行研究的同 时 ,关注到现代死亡教育的重大意义 , [ 2 ]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在我 国尽快开展死亡教育[ 3 ] 。不过 ,鉴于中华文化中对死亡的禁忌 , 与台湾地区学者一样 ,大陆学者也倾向于把死亡教育改称生死 教育[ 4 ] 。 2 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生死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对生死教育的倡导源于人类历来对死亡所怀有的原始的、 普遍的恐惧心理。因此 ,生死教育 ,名为谈死 ,实为论生。就高 等学校而言 ,大学生群体中的自杀问题、暴力现象、心理危机等 日益引起社会关注[ 7 ] 。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如果不能 得到及时、妥当的解决 ,必将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成效大为降低。 事实上 ,上述现象的出现都是大学生群体对人生事件未能 恰当应对的表现 ,而科学人生观和死亡观的缺乏、价值观和世界 观的扭曲等是更为深层次的原因。西方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 经验表明 ,生死教育课程可以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矫 正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人生和死亡 ,恰 当应对人生事件。 就生死教育本身来说 ,由于其名为谈死 ,实为论生 ,具有培 养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意义 ,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具有更为 积极的意义。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医学生对“生的意义”和“尊严 的死”的认识 ,提高其医学人文素养 ,并可以有效地帮助临终病 人[ 5 ] ,而且 ,它还是人类终极关怀的重要内容[ 6 ] ,因此 ,应该在全 体国民中大力推广和普及。 但由于传统文化中的死亡禁忌因素 ,生死教育的开展必须 突破文化传统的障碍。考虑到医学生群体受教育程度高 ,接受 新事物的能力强 ,具有医学专业知识 ,易于打破文化禁忌 ,因此 , 我们主张首先在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生死教育课程 ,积累经验后 再向社会推广。 3 生死教育课程的教学学时与内容 2005 年秋季“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课程正式进入山东大 ,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7 年 6 月第 28 卷第 6 期总第 334 期 Medicine and Philo sophy(Humanistic & Social Medicine Edition) ,J un 2007 ,Vol. 28 ,No. 6 ,Total No. 334 55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年6月第238卷第6期总第34期 学选课目录,为医学院专业选修课。在学时设置上,根据我国高的兴趣,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人类生命的诞生过程。第二种是 等学校的学期特点,按照18周开课的原则,考虑到生死教育课让学生做练习。比如给学生布置下面的练习:(1)请你用一段简 程内容的丰富性,我们确定生死教育课程为36学时,2学分 单的文字来描述你活着的意义;(2)请做一个假设:你明天可能 生死教育在西方发源于“死亡学”研究。死亡学所涉及的范因为某种原因(如重大疾病等)死去。此时你想到了什么 围非常广泛,傅伟勋教授曾经列出死亡学所关注的9项课题 许多学生都认真地描述了自己活着的意义,并写出了自己 即:重症医学;医学伦理学;临终精神医学;死亡宗教学;艺术治如果可能死亡所能想到的事情亲人等。身体健康的人在日常 疗学;儿童心理学;医务管理学;死亡文化学;集体死亡等。作生活中往往没有意识去思考这些问题。但是人生的终点往往会 为课程的死亡教育,在西方国家涵盖的范围日益扩展,内容不断毫无预期地到来缺乏对生活的反思会使人们面对死亡时手足 丰富。我国台湾地区引进生死教育后,钮则诚博士把这些纷繁无措。这些练习促使学生认真地反思自己的人生,反思自己应 复杂的内容概括为两类,即着眼于学理的和落实于体验的,前者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自己应该实现的人生价值。这些问题既引发 重认知领悟,后者重感受反思叭。我们在确定生死教育课程内了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教育目的 容的准备工作中,借鉴了这些已有经验,认为在生死教育课程初 西方国家的生死教育内容还包括悲伤辅导、参观殡仪馆、参 创阶段,宣先从理论认知入手,再逐渐扩充到感受与体验。根据加葬礼、墓地怀想等,但是由于文化的原因和条件的限制,我们 这一原则,我们确立了如下教学内容 暂时没有考虑把这些内容列入课程。但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 死教育概述:介绍生死教育的内涵、外延、发展历程及生也可以发展出一些适合我们文化的适当的此类生死教育内容 死教育的方式方法 西藏僧人索甲仁波切说,当代教育否定死亡,认为死亡就是 解读生命:探讨生命的内涵、起源、意义,解决生死教育中人从毁灭和失掉一切,换句话说,当代人不是否定死亡,就是恐惧死 哪里来这一重要课题。解读死亡:讨论死亡的含义,帮助学生树立亡0。虽然他的解决之道寄托于宗教性地祈盼来世(他是将此 对死亡的正确认识解决生死教育中人最终到哪里去的问题。 作为所谓事实真相来理解的),但毫无疑问,他确实道出了当今 濒死体验:介绍瀕死体验研究的历程及现状濒死体验的主教育的弊端。否定死亡使人们对人生产生严重曲解。今天的人 要特征,学术界对瀕死体验的研究和证明,以及如何正确认识濒们都被抛入现代工业社会快速旋转的车轮,随着现代社会的奔 死体验及其对人们的启示。 流不息快速地耗竭自己的生命,却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死亡问 死亡与宗教:介绍各种宗教关于死亡的知识和观点,使学生题。人们并没有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中为死亡留下一席之地。于 获得关于死亡的超验性理解,帮助学生获得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是,手足无措、恐惧、麻木成为面临死亡的当代人的群像特 新视角和新观点。 当然,缺乏死亡反思的人生也往往变得缺少价值,丧失意义。 死亡与审美通过介绍与死亡相关的美学知识,告诉学生死 万事开头难。生死教育事业的发展虽然面临许多障碍,但 亡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学生热爱事业,热爱人生,努力创造完美是大学的重任在于知识和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大学是人文精神 人生。 的象征。作为对人类文化精神家园的建设,生死教育事业一定 自杀及其预防:介绍对自杀问题的经典研究、中国的自杀现会日益受到重视,而选择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实验场,也正是有的 状和青少年中出现自杀现象的原因。重点探讨大学生群体中的放矢。所以在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生死教育课程必将是我国生 自杀问题及预防措施 死教育事业的良好开端 临终关怀:介绍临终关怀的内涵及发展历程,重点探讨临终 关怀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教育学生理性地看待医学的局限性,追[1]钮则诚,赵可式,胡文郁.生死学[M]台北:国立空中大学,2005 求高质量的生命。 [2]兰礼吉冯镜死亡观及死亡教育的哲学浅析[J]中国医学伦理 乐死:介绍安乐死的含义历史渊源及现状,帮助学生认识医 学,2000,13(4):22 学的局限性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安乐死,树立科学的死亡观 [3]刘月霞来自生命末端的股切呼唤—论死亡教育口].中华护理杂 抗癌:分别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视角介绍人类社会中 志,1995,30(7):428 的抗癌文化。使学生学会在人生旅程中正确对待苦难与挫折。 [4]孙传宏,杨海燕.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生死教育现状的比较[]天 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3):12 永生文化:介绍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出现的形形色色追求长 5]宗建芳浅谈死亡教育的意义卩]中等医学教育,200018(5):21 生不老的理论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恰当地看待生命与死亡、人 生的意义与价值,降低死亡焦虑。 [6]陈君.论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医学与哲学,1999,20(11):59 人生重大事件之应对:探讨人生大事之应对心理与措施,如(7]搜狐教育频道海口中学生参观火葬场引来争议声[BOL1(2005 升学恋爱就业、父母与其他亲人的亡故、失业等,帮助学生正 04-02)[2007-03-20].http://learning.sohucom 确对待人生中的顺境与逆境坦然面对人生中的每一重大转折。[8]钮则诚,赵可式,胡文郁生死学[M]台北:国立空中大学,2005:5 以上所列内容都是知识型的,基本上属于台湾学者所谓之[9]钮则诚生命教育—伦理与科学[M]台北:杨智文化事业股份有 着眼于学理的”教育内容。但我们在教学中也不完全囿于此类 内容,因为我们发现,感受与体验型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更受学生101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M]郑振煌,译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 欢迎,而且对学生身心的触动更强。我们在教学中作了两种尝 版社,1998:7 作者简介:王云岭(1974-),男,硕士,山东沾化人,山东大学医学院讲 试:第一种,让学生观看体现生死教育主题的精致影片,既提高师,主要从事医学伦理学生死教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也达到了教育目的。比如让学生观看由 中国人口音像出版社翻译出版的《生命过程》,引发了学生浓厚 收稿日期:2007-04·02 修回日期:200704.15 (责任编辑:徐承本) Medicine and Philosophy( Humanistic Social Medicine Edition) Jun 2007, Vol. 28No. 6, Total No 334 201994-2007ChinaAcademic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cnki.net
学选课目录 ,为医学院专业选修课。在学时设置上 ,根据我国高 等学校的学期特点 ,按照 18 周开课的原则 ,考虑到生死教育课 程内容的丰富性 ,我们确定生死教育课程为 36 学时 ,2 学分。 生死教育在西方发源于“死亡学”研究。死亡学所涉及的范 围非常广泛 ,傅伟勋教授曾经列出死亡学所关注的 9 项课题 , 即 :重症医学 ;医学伦理学 ;临终精神医学 ;死亡宗教学 ;艺术治 疗学 ;儿童心理学 ;医务管理学 ;死亡文化学 ;集体死亡等[ 8 ] 。作 为课程的死亡教育 ,在西方国家涵盖的范围日益扩展 ,内容不断 丰富。我国台湾地区引进生死教育后 ,钮则诚博士把这些纷繁 复杂的内容概括为两类 ,即着眼于学理的和落实于体验的 ,前者 重认知领悟 ,后者重感受反思[ 9 ] 。我们在确定生死教育课程内 容的准备工作中 ,借鉴了这些已有经验 ,认为在生死教育课程初 创阶段 ,宜先从理论认知入手 ,再逐渐扩充到感受与体验。根据 这一原则 ,我们确立了如下教学内容 : 生死教育概述 :介绍生死教育的内涵、外延、发展历程及生 死教育的方式方法。 解读生命:探讨生命的内涵、起源、意义 ,解决生死教育中人从 哪里来这一重要课题。解读死亡:讨论死亡的含义 ,帮助学生树立 对死亡的正确认识 ,解决生死教育中人最终到哪里去的问题。 濒死体验 :介绍濒死体验研究的历程及现状 ,濒死体验的主 要特征 ,学术界对濒死体验的研究和证明 ,以及如何正确认识濒 死体验及其对人们的启示。 死亡与宗教 :介绍各种宗教关于死亡的知识和观点 ,使学生 获得关于死亡的超验性理解 ,帮助学生获得关于生命与死亡的 新视角和新观点。 死亡与审美 :通过介绍与死亡相关的美学知识 ,告诉学生死 亡的价值与意义 ,教育学生热爱事业 ,热爱人生 ,努力创造完美 人生。 自杀及其预防 :介绍对自杀问题的经典研究、中国的自杀现 状和青少年中出现自杀现象的原因。重点探讨大学生群体中的 自杀问题及预防措施。 临终关怀 :介绍临终关怀的内涵及发展历程 ,重点探讨临终 关怀的理论基础与实践 ,教育学生理性地看待医学的局限性 ,追 求高质量的生命。 安乐死:介绍安乐死的含义、历史渊源及现状 ,帮助学生认识医 学的局限性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安乐死 ,树立科学的死亡观。 抗癌 :分别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视角介绍人类社会中 的抗癌文化。使学生学会在人生旅程中正确对待苦难与挫折。 永生文化 :介绍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出现的形形色色追求长 生不老的理论与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恰当地看待生命与死亡、人 生的意义与价值 ,降低死亡焦虑。 人生重大事件之应对 :探讨人生大事之应对心理与措施 ,如 升学、恋爱、就业、父母与其他亲人的亡故、失业等 ,帮助学生正 确对待人生中的顺境与逆境 ,坦然面对人生中的每一重大转折。 以上所列内容都是知识型的 ,基本上属于台湾学者所谓之 “着眼于学理的”教育内容。但我们在教学中也不完全囿于此类 内容 ,因为我们发现 ,感受与体验型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更受学生 欢迎 ,而且对学生身心的触动更强。我们在教学中作了两种尝 试 :第一种 ,让学生观看体现生死教育主题的精致影片 ,既提高 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也达到了教育目的。比如让学生观看由 中国人口音像出版社翻译出版的《生命过程》,引发了学生浓厚 的兴趣 ,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人类生命的诞生过程。第二种是 让学生做练习。比如给学生布置下面的练习 : (1) 请你用一段简 单的文字来描述你活着的意义 ; (2) 请做一个假设 :你明天可能 因为某种原因(如重大疾病等) 死去。此时你想到了什么。 许多学生都认真地描述了自己活着的意义 ,并写出了自己 如果可能死亡所能想到的事情、亲人等。身体健康的人在日常 生活中往往没有意识去思考这些问题。但是人生的终点往往会 毫无预期地到来 ,缺乏对生活的反思会使人们面对死亡时手足 无措。这些练习促使学生认真地反思自己的人生 ,反思自己应 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自己应该实现的人生价值。这些问题既引发 了学生的兴趣 ,又达到了教育目的。 西方国家的生死教育内容还包括悲伤辅导、参观殡仪馆、参 加葬礼、墓地怀想等 ,但是由于文化的原因和条件的限制 ,我们 暂时没有考虑把这些内容列入课程。但随着经验的积累 ,我们 也可以发展出一些适合我们文化的适当的此类生死教育内容。 西藏僧人索甲仁波切说 ,当代教育否定死亡 ,认为死亡就是 毁灭和失掉一切 ,换句话说 ,当代人不是否定死亡 ,就是恐惧死 亡[ 10 ] 。虽然他的解决之道寄托于宗教性地祈盼来世 (他是将此 作为所谓事实真相来理解的) ,但毫无疑问 ,他确实道出了当今 教育的弊端。否定死亡使人们对人生产生严重曲解。今天的人 们都被抛入现代工业社会快速旋转的车轮 ,随着现代社会的奔 流不息快速地耗竭自己的生命 ,却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死亡问 题。人们并没有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中为死亡留下一席之地。于 是 ,手足无措、恐惧、麻木成为面临死亡的当代人的群像特征。 当然 ,缺乏死亡反思的人生也往往变得缺少价值 ,丧失意义。 万事开头难。生死教育事业的发展虽然面临许多障碍 ,但 是大学的重任在于知识和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大学是人文精神 的象征。作为对人类文化精神家园的建设 ,生死教育事业一定 会日益受到重视 ,而选择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实验场 ,也正是有的 放矢。所以 ,在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生死教育课程必将是我国生 死教育事业的良好开端。 参 考 文 献 [ 1 ] 钮则诚 ,赵可式 ,胡文郁. 生死学[ M ] . 台北 :国立空中大学 ,2005 :4. [2 ] 兰礼吉 ,冯 镜. 死亡观及死亡教育的哲学浅析[J ] . 中国医学伦理 学 ,2000 ,13 (4) :22. [3 ] 刘月霞. 来自生命末端的殷切呼唤 ———论死亡教育[J ] . 中华护理杂 志 ,1995 ,30 (7) :428. [4 ] 孙传宏 ,杨海燕. 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生死教育现状的比较[J ] . 天 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5 ,(3) :12. [5 ] 宗建芳. 浅谈死亡教育的意义[J ] . 中等医学教育 ,2000 ,18 (5) :21 - 22. [ 6 ] 陈 君. 论死亡教育的重要性[J ] . 医学与哲学 ,1999 ,20 (11) :59. [ 7 ] 搜狐教育频道. 海口中学生参观火葬场引来争议声[ EB/ OL ] (2005 - 04 - 02) [ 2007 - 03 - 20 ] . http :/ / learning. sohu. com/ [ 8 ] 钮则诚 ,赵可式 ,胡文郁. 生死学[ M ] . 台北 :国立空中大学 ,2005 :5. [9 ] 钮则诚. 生命教育 ———伦理与科学[ M ] . 台北 :杨智文化事业股份有 限公司 ,2004 :64. [10 ] 索甲仁波切. 西藏生死书[ M ] . 郑振煌 ,译. 呼和浩特 :内蒙古文化出 版社 ,1998 :7. 作者简介 :王云岭 (1974 - ) ,男 ,硕士 ,山东沾化人 ,山东大学医学院讲 师 ,主要从事医学伦理学、生死教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收稿日期 :2007 - 04 - 02 修回日期 :2007 - 04 - 15 (责任编辑 :徐承本)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7 年 6 月第 28 卷第 6 期总第 334 期 56 Medicine and Philo sophy(Humanistic & Social Medicine Edition) ,J un 2007 ,Vol. 28 ,No. 6 ,Total No. 334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