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记下学生的成绩,因为它客观、公平、公正。期末考试医学伦理学可以以开卷的形式进行,试 题分理论分析型和临床典型案例分析型两种。试题中理论分析型的题目一般是开放性的,并要求 密切联系实际。比如,医疗纠纷问题,如何理解社会转型背景下医学模式的转变问题,如何理解 医学是人学、医学的进步是不是必然以医德的滑坡为代价,为何说医学与道德有着不解之缘,医 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如何结合等等 参考文献: []朱姝关于护理过程中患者隐私权的探讨[门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5)39 [2]冯锐大学阶段应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5):4 [3}聂素滨金祥蕾于双成发达国家医学人文学科教育探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8 [4]郭永松吕世亭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改革研究报告医学教育.200,(5). 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山东大学医学院讲师王云岭 摘要:本文从人文精神谈起,探讨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内涵和为什么要培养医学生的人文 素质以及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三个重要问题。文章认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指医学生以人 为中心,对人的生命、健康、尊严、自由的尊重以及对完美德性、精神生活、人生美好意义的追 求。文章最后讨论了教师在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医学生 当代中国医学教育中,医学生人文素质不尽如人意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此,学者们仁 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许多观点。本文借鉴已有研究,试图对此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1什么是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1.1从人文精神谈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文精神在国内是一个备受推崇的概念。许多学者谈及此概念,都 先从汉语“人文”二字的考证开始。《周易·贲卦·彖传》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但是,由此一段文字,学者们所体悟到 的对“人文”含义的理解却很不相同,庞朴、赵行良、万俊人、唐君毅等学者都做出了分别不同 的解释,足见“人文”含义的模糊性和难以界定。但总的来说,“人文”是人类特有的文化创造, 如礼仪制度、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对“人文”的自觉,既体现了对“人的自觉”,蕴涵着对人 的价值、地位和尊严以及对人类自由自觉创造精神的首肯;又体现了对“文的自觉”,因为正是“文” 才真正反映了人类“化成天下”的自由本质力量。只有“人”才能创造“文”不断地使人自身脱 离野蛮蒙昧状态,通过文明化育直达成己、成人、成物的人类理想。 人文精神自然源于对“人文”的理解。虽然对“人文”之所指意见并不一致,对“人文精神” 的理解也不相同,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人文精神还是得到了多数人的默认。现代新儒家更是 高度肯定中国政治伦理文化包含人文精神。在对人文精神的表述上,学者们也多主张以中国儒家 伦理作为其经典表达,尤其是一些身居海外的新儒家学者,如杜维明、成中英、余英时等。 但是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也有与上述意见相左者。这些学者多以西方人文主义为依据加以论证。 周国平认为,“人文精神”在西方大体与“ Humanism”相对应,人文精神体现在对人的尊重,包括 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对头脑价值的尊重、对灵魂价值的尊重。所谓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是指我们对 生命或者抱着一种人道主义的博爱态度,或者是抱着一种佛教徒的慈悲,或者是怀着一种基督徒
真记下学生的成绩,因为它客观、公平、公正。期末考试医学伦理学可以以开卷的形式进行,试 题分理论分析型和临床典型案例分析型两种。试题中理论分析型的题目一般是开放性的,并要求 密切联系实际。比如,医疗纠纷问题,如何理解社会转型背景下医学模式的转变问题,如何理解 医学是人学、医学的进步是不是必然以医德的滑坡为代价,为何说医学与道德有着不解之缘。医 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如何结合等等。 参考文献: ’j n]朱姝.关于护理过程中患者隐私权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5):39 C23冯锐.大学阶段应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5):49 E33聂素滨,金祥蕾,于双成.发达国家医学人文学科教育探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8. [4】郭永松,吕世亭.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改革研究报告.医学教育.2000,(5). 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山东大学医学院讲师 王云岭 摘要:本文从人文精神谈起,探讨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内涵和为什么要培养医学生的人文 素质以及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三个重要问题。文章认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指医学生以人 为中心,对人的生命、健康、尊严、自由的尊重以及对完美德性、精神生活、人生美好意义的追 求。文章最后讨论了教师在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 医学生 当代中国医学教育中,医学生人文素质不尽如人意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此,学者们仁 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许多观点。本文借鉴已有研究,试图对此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1 什么是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1.1从人文精神谈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文精神在国内是一个备受推崇的概念。许多学者谈及此概念,都 先从汉语“人文”二字的考证开始。《周易·责卦·彖传》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但是,由此一段文字,学者们所体悟到 的对“人文”含义的理解却很不相同,庞朴、赵行良、万俊人、唐君毅等学者都做出了分别不同 的解释,1足见“人文”含义的模糊性和难以界定。但总的来说,“人文”是人类特有的文化创造, 如礼仪制度、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对“人文”的自觉,既体现了对“人的自觉”,蕴涵着对人 的价值、地位和尊严以及对人类自由自觉创造精神的首肯;又体现了对“文的自觉”,因为正是“文” 才真正反映了人类“化成天下”的自由本质力量。只有“人”才能创造“文”不断地使人自身脱 离野蛮蒙昧状态,通过文明化育直达成己、成人、成物的人类理想。 人文精神自然源于对“人文”的理解。虽然对“人文”之所指意见并不一致,对“人文精神” 的理解也不相同,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人文精神还是得到了多数人的默认。现代新儒家更是 高度肯定中国政治伦理文化包含人文精神。1在对人文精神的表述上,学者们也多主张以中国儒家 伦理作为其经典表达,尤其是一些身居海外的新儒家学者,如杜维明、成中英、余英时等1。 但是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也有与上述意见相左者。这些学者多以西方人文主义为依据加以论证。 周国平认为,“人文精神”在西方大体与“Humanism”相对应,人文精神体现在对人的尊重,包括 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对头脑价值的尊重、对灵魂价值的尊重1。所谓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是指我们对 生命或者抱着一种人道主义的博爱态度,或者是抱着一种佛教徒的慈悲,或者是怀着一种基督徒 8 O
的敬畏。尊重生命的价值,首先是尊重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尊重他人的生命。对头脑价值的尊重 就是要承认精神本身有独立的价值,独立于物质的价值;而且它有物质远远不能比拟的神圣的价 值。从人文精神的角度看,享受头脑的生活,享受智力的生活,这是人生特别重要的价值。对灵 魂价值的尊重,即是指对生活意义的追求。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幸福,代表人生的世俗意义, 另一个是道德,或者说信仰,代表人生的神圣意义。1 周迈也把人文精神作为西方文化中的一个独立的模式,认为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中心的价值 强调三点:一是从人的经验出发理解世界,二是每个人的价值在于自身的尊严和人格的完美,三 是强调理性,但反对工具理性,强调内在的质的价值。作为学问,人文精神重道德和社会风气。这 种表述与周国平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含义趋同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人文精神应该包括三个要点:(1)强调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人的生命 是一切价值、意义、理想、追求的唯一载体,具有决定性意义。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同样尊重别 人的生命。(2)强调个人的主体性,认为个人的精神追求、自身尊严、人格完美本身具有重大价 值。一个有人文精神的人应该尊重自己的精神追求和自身尊严,同样也应该尊重别人的精神追求 和自身尊严。(3)追求人生意义,拥有个人信仰。这种对人文精神的概括充分考虑了西方的人文 主义传统,同时也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德性人生的强调 1.2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就是要把医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戴正德认为,医学人 文课程的目的可扼要概括为 (1)培养一个全人人观的了解,即人为体、智、灵的综合体,健康的关键有赖其间关系的平 衡 (2)给予医学生去感受到医学的人性面向并认识人类社会、个人行为及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3)提供学生在医学知识的增长中,一个持续内省的机会 (4)促进一个“医师为天职”的情怀。 (5)研习合乎伦理的思考价值与精神,并应用到实际医疗的决定过程中。 (6)提升医生的社会责任感 上述内容可以理解为台湾学者所认识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本文认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应该 指医学生以人为中心,对人的生命、健康、尊严、自由的尊重以及对完美德性、精神生活、人生 美好意义的追求。具体来说,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1)对生命价值的体认与尊重,对医学生来说,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 在未来的人生和职业生涯中,十分珍重自己的生命,不轻易放弃病人的生命。 (2)并非从实用性出发的对科学与知识的兴趣。学习和做研究并非为了达到急功近利的目的, 而仅仅是出于对智慧的爱好。 (3)理解医学为人性化的学问,人类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社会事件乃至个人信念对健康皆 有影响。 (4)尊严的人生。不为名利所累,不媚上欺下,不攀附权贵,平等待人。爱好自由,但不狂 放,保持独立,但不离群。 (5)崇尚美好德性,把拥有完美人格作为毕生追求,同时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对医 师职责具有特殊敏感性。 (6)追问人生意义,寻求灵魂安适。 上述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理解与先前以实用性为目的的理解显然不同。许多文献的作者基于 实用性,即解决当前医疗现实中具体问题来理解人文素质,如培育学生医患沟通技巧、增强学生 运用法律保护自我的能力等。这里必须澄清的一点是,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学生技巧, 让学生成为能工巧匠,而是提升学生的做人境界,让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 81
的'敬畏。尊重生命白g价值,首先是尊重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尊重他人的生命。对头脑价值的尊重 就是要承认精神本身有独立的价值,独立于物质的价值;而且它有物质远远不能比拟的神圣的价 值。从人文精神的角度看,享受头脑的生活,享受智力的生活,这是人生特别重要的价值。对灵 魂价值盼尊重,即是指对生活意义的追求。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幸福,代表人生的世俗意义, 另一个是道德,或者说信仰,代表人生的神圣意义。1。 周迈也把人文精神作为西方文化中盼一个独立的模式,认为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中心的价值, 强调三点:一是从人的经验出发理解世界,二是每个人的价值在于自身的尊严和人格的完美,三 是强调理性,但反对工具理性,强调内在的质的价值。作为学问,人文精神重道德和社会风气。1这 种表述与周国平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含义趋同。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人文精神应该包括三个要点:(1)强调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人的生命 是一切价值、意义、理想、追求的唯一载体,具有决定性意义。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同样尊重别 人的生命。(2)强调个人的主体性,认为个人的精神追求、自身尊严、人格完美本身具有重大价 值。一个有人文精神的人应该尊重自己的精神追求和自身尊严,同样也应该尊重别人的精神追求 和自身尊严。(3)追求人生意义,拥有个人信仰。这种对人文精神的概括充分考虑了西方的人文 主义传统,同时也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德性人生的强调。 1.2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就是要把医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戴正德认为,医学人 文课程的目的可扼要概括为: j (1)培养一个全人人观的了解,即人为体、智、灵的综合体,健康的关键有赖其间关系的平 衡。 (2)给予医学生去感受到医学的人性面向并认识人类社会、个人行为及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3)提供学生在医学知识的增长中,一个持续内省的机会。 (4),促进一个“医师为天职”的情怀。 (5)研习合乎伦理的思考价值与精神,并应用到实际医疗的决定过程中。 (6)提升医生的社会责任感1. 上述内容可以理解为台湾学者所认识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本文认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应该 指医学生以人为中心,对人的生命、健康、尊严、自由的尊重以及对完美德性、精神生活、人生 美好意义的追求。具体来说,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 (1)对生命价值盼体认与尊重,对医学生来说,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 在未来的人生和职业生涯中,十分珍重自己的生命,不轻易放弃病人的生命。 (2)并非从实用性出发的对科学与知识的兴趣。学习和做研究并非为了达到急功近利的目的, 而仅仅是出于对智慧的爱好。 (3)理解医学为人性化的学问,人类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社会事件乃至个人信念对健康皆 有影响。 (4)尊严的人生。不为名利所累,不媚上欺下,不攀附权贵,平等待人。爱好自由,但不狂 放,保持独立,但不离群。 (5)崇尚美好德性,把拥有完美人格作为毕生追求,同时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对医 师职责具有特殊敏感性。 (6)追问人生意义,寻求灵魂安适。 上述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理解与先前以实用性为目的的理解显然不同。许多文献的作者基于 实用性,即解决当前医疗现实中具体问题来理解人文素质,如培育学生医患沟通技巧、增强学生 运用法律保护自我的能力等。这里必须澄清的一点是,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学生技巧, 让学生成为能工巧匠,而是提升学生的做人境界,让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 8 1
2为什么要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必须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原因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加以说明,以下四个内容概括了其中的 主要方面。 2.1医学:并不精确的科学 虽然医学正在越来越被看成科学来加以发展,全世界每年投入所谓医学科学研究的经费数以 亿计,人类也已经取得了诸如基因测序、克隆技术等之类的伟大成就,但是我们必须反思医学的 这种也许不太恰当的发展趋势。吴孟超借用笛卡尔《沉思》( Meditations641)和《论人》 ( TreatiseonMan664)两书中提出的五个问题对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这种反思,笛卡尔的五个问题 是:(1)人的心理与神经系统是否可以分开研究?(2)何种范围内心理状态可以还原为神经生理 状态?(3)何种范围内心理学的发现可以还原为神经生理学发现?(4)精神状态和脑的特别结 构之间有何关联?(5)精神状态的科学之立场是什么? 在这种反思中,吴孟超批评了那些嘲笑、讥讽那些无法观察、重复、求证的思想、仪式和过 程为迷信或巫术的科学家。他认为,如果把科学分为严谨的科学(如数学,1+1=2)、一定条件下 的科学(如物理学、化学)、无法确定条件、亦无法以等式来表达的科学三类的话,医学应该归于 第三类。就是说,医学是并不精确的科学,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心理活动、居住条件和饮食生 活等对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必须受到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英国医生汉姆顿( Hampton)等人的经 典研究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1975年,汉姆顿等人做了一个实验,以评价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以 及实验室检查哪一项最重要。他们让受试医生先阅读基层医生的诊断和病历资料、然后询问病史、 再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辅助诊断,结果,受试医生对80个病例的诊断中,与基层医生相同的有37 例,询问病史后改变诊断的3例,体格检查后改变诊断的7例,而经实验室辅助检查做出最后诊 断的也只有7例。阅读病历资料和询问病史的水平与医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 医学是并不精确的科学这一点告诉人们,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医生的眼睛不能只盯 着那些尖端医学技术和医学仪器。细心地了解病人的家庭情况、生活经历、饮食习惯、生活方式、 心理活动等个人状况,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具有很高 的医学人文素质。 2.2医学目的与医学的人文属性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人们对医学目的进行了多次反思。认为以下四点应该被包括在新的 医学目的中。他们是: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护健康;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不幸;照顾 和治愈有病的人,照料那些不能治愈的人;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这种对医学目的的认识完 全考虑了人的基本需要,是符合人文精神的,体现了医学的人文属性 所谓医学的人文属性,是指医学的本质是人性化的医疗,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关怀,对生 命和健康的珍爱;是基于人文、科学、哲学的学问。一句话,医学是以人为中心的学问。医学发 明、发现和各种医学技术、仪器、诊疗方法都只能是手段,是为关怀人、满足人的需要而服务的。 医学本身没有目的。所谓医学目的永远都是人的目的。 上述认识虽然如此浅显易懂,但是医学的发展一旦被纳入现代医学建制中去运行,则似乎立 即获得了一种主体性,似乎立即拥有了自身目的。所谓“为医学而医学”、“为技术而技术”正是 这种主体性的典型表现。周国平的《妞妞——个父亲的札记》一书里记述了他的妻子怀孕时因 感冒发烧而就医的一次经历,那位博士医生强行拉已经痊愈的雨儿去照X光。事实证明,正是这 次大剂量Ⅹ光照射埋下了妞妞身患双眼多发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祸根。那位博士医生的高度热情 正反映了现代医学自身发展中的主体性特质 亳无疑问,医学自身的这种主体性其实是医学发展的异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知识与技术反过 来对人类的奴役,是控制人类的异己力量。但是,在这种异己力量的发展过程中,人类是否应该 反思自身的功利心理和不恰当地把科学本身作为目的的做法?重新思考医学目的和医学的人文属 性,不正是人类的当务之急吗?
2为什么要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必须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原因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加以说明,以下四个内容概括了其中的 主要方面。 2.1医学:并不精确的科学 虽然医学正在越来越被看成科学来加以发展,全世界每年投入所谓医学科学研究的经费数以 亿计,人类也已经取得了诸如基因测序、克隆技术等之类的伟大成就,但是我们必须反思医学的 这种也许不太恰当的发展趋势。吴盂超借用笛卡尔、无法确定条件、亦无法以等式来表达的科学三类的话,医学应该归于 第三类。1就是说,医学是并不精确的科学,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心理活动、居住条件和饮食生 活等对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必须受到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英国医生汉姆顿(Hampton)等人的经 典研究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1975年,汉姆顿等人做了一个实验,以评价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以 及实验室检查哪一项最重要。他们让受试医生先阅读基层医生的诊断和病历资料、然后询问病史、 再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辅助诊断,结果,受试医生对80个病例的诊断中,与基层医生相同的有37 例,询问病史后改变诊断的34例,体格检查后改变诊断的7例,而经实验室辅助检查做出最后诊 断的也只有7例。。1阅读病历资料和询问病史的水平与医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 医学是并不精确的科学这一点告诉人们,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医生的眼睛不能只盯 着那些尖端医学技术和医学仪器。细心地了解病人的家庭情况、生活经历、饮食习惯、生活方式、 心理活动等个人状况,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具有很高 的医学人文素质。 2.2医学目的与医学的人文属性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人们对医学目的进行了多次反思。认为以下四点应该被包括在新的 医学目的中。他们是: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护健康;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不幸;照顾 和治愈有病的人,照料那些不能治愈的人: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1这种对医学耳的的认识完 全考虑了人的基本需要,是符合人文精神的,体现了医学的人文属性。 ’ 所谓医学的人文属性,是指医学的本质是人性化的医疗,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关怀,对生 命和健康的珍爱;是基于人文、科学、哲学的学问。一句话,医学是以人为中心的学问。医学发 明、发现和各种医学技术、仪器、诊疗方法都只能是手段,是为关怀人、满足人的需要而服务的。 医学本身没有目的。所谓医学目的永远都是人的目的。 上述认识虽然如此浅显易懂,但是医学的发展一旦被纳入现代医学建制中去运行,则似乎立 即获得了一种主体性,似乎立即拥有了自身目的。所谓“为医学而医学”、“为技术而技术”正是 这种主体性的典型表现。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一书里记述了他的妻子怀孕时因 感冒发烧而就医的一次经历。那位博士医生强行拉已经痊愈的雨几去照x光。事实证明,正是这 次大剂量X光照射埋下了妞妞身患双眼多发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祸根。那位博士医生的高度热情 正反映了现代医学自身发展中的主体性特质。 毫无疑问,医学自身的这种主体性其实是医学发展的异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知识与技术反过 来对人类的奴役,是控制人类的异己力量。但是,在这种异己力量的发展过程中,人类是否应该 反思自身的功利心理和不恰当地把科学本身作为目的的做法?重新思考医学目的和医学的人文属 性,不正是人类的当务之急吗? 8 2
2.3西方国家医学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发展的非人性化倾向最先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由此引发了关于 提升医师医学人文精神的探讨。自20世纪60年代起,关于提升医学人文精神、加强医学生人文 素质教育的讨论一浪高过一浪。70年代,一小部分美国医学院将人文教育引入到医学教育中来。 1982年,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在“医学教育的未来方向”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学 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英国在“明天的医生”报告中也提出医学教育和实践中要加入更多的 平衡课程,以达到医学人文与医学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以至包容。 适应这一变革,美国医学院校的的教育就在课程设置上做了一些改革,改革的目的以培养临 床医学技能、与病人交流的态度和知识背景为重点。一些院校的改革十分激进,比如,在1986年 霍普金斯大学甚至停止了医学院的入学考试,而该校历来以考试严格而闻名。宾夕法尼亚大学则 从1988年秋季起,不再规定医预科的必修课,要的是知识广博的学生,从主修英文、公关、到生 物、化学都可以,而且学生一旦进入宾州大学医学院,就修习一门为期3个学期的必修课《门诊 医学概论》,重点是在医院用非专业人员的口吻与病人交谈。据调查表明,40所美国南方医学院校 在1980年至1983年间,90%的学校课程有所变更。1 如果上述变革还只是一种实践探索的话,1992年0人力开发司教育处处长 Boelen博士则 提出了“五星级医生”的概念,要求医生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已经把医学生人文素 质的培养上升到了理论高度。西方国家医学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医学发展的反思, 是对人性化医学的再认识 24文理分科造就的“半人”时代 半个多世纪前,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时曾经提到一个命题:文 理分家造就了一个半人时代早在19世纪初德国诗人席勒也提醒过世人注意文理分家的社会陷阱。 但不幸的是,我们现在仍在延续这个“半人”时代。梁思成先生的话告诉我们,单纯的专业教育 只是发展了学生的工具理性,而不会使学生的人格、德性得到全面发展,而那却是最重要的。 许多人不理解医学人文素质到底有什么用途。他们认为,医学就是医学,作为医生,专业技 术是最重要的,一个外科医生只要把手术做得漂亮,就够了,为什么非要知道岳飞、文天祥?为 什么非要知道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为什么非要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可是, 几位华裔科学家却对此深有感触。他们批评大陆的教育缺陷说:“对中国文化历史如此无知,又如 何对民族对国家有了解有感情而为她服务为她献身呢? 就人类知识的本性来说,科学与人文是不可分的,但是在中国,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似乎永 远是界限分明。从教育者到受教育者似乎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方面,由于习惯思维 自然科学家把哲学等人文学科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因而表现出先天性的“拒斥”情感;另一方 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都表现出过分强烈的功利性。他们都要问:学这个有什么用?能否提 高就业率?能帮我找个好工作吗? 但是,如西方哲学家所说,人类是“诗意地栖居着”。生存固然重要,而生存之后呢?人不总 是为了生存而活着,人类总要为自己留一个精神家园。而现在,那里却荒芜着。失去精神家园的 人,他的灵魂无所归依,而一个流浪者,有什么事情不能做出呢? 对于医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太过严重的问题。许多情况下,病人的命运(生,还是死)就在 医生一念之间。难道我们还不能体认到培养他们医学人文素质的迫切性吗? 3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31开设课程 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首要途径当然是开设医学人文课程,比如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 学美学、医学史、医学法学等。这也是国内多数医学院校的做法,许多研究国内医学人文教育状 况的文献都是以开设此类课程的数量和状况作为衡量医学人文教育水平的依据的。但是我认为, 此类课程的开设固然重要,但是对医学生开设一些与医学并无交叉关系的课程对提高医学生人文 83
乏3西方国家医学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发展的非人性化倾向最先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由此引发了关于 提升医师医学人文精神的探讨。自20世纪60年代起,关于提升医学人文精神、加强医学生人文 素质教育的讨论一浪高过一浪。70年代,一小部分美国医学院将人文教育引入到医学教育中来。 1982年,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在“医学教育的未来方向”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学 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英国在。明天的医生”报告中也提出医学教育和实践中要加入更多的 平衡课程,以达到医学人文与医学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以至包容。1 适应这一变革,美国医学院校的的教育就在课程设置上做了一些改革,改革的目的以培养临 床医学技能、与病人交流的态度和知识背景为重点。一些院校的改革十分激进,比如,在1986年, 霍普金斯大学甚至停止了医学院的入学考试,而该校历来以考试严格而闻名.宾夕法尼亚大学则 从1988年秋季起,不再规定医预科的必修课,要的是知识广博的学生,从主修英文、公关、到生 物、化学都可以,而且学生一旦进入宾州大学医学院,就修习一门为期3个学期的必修课<门诊 医学概论》,重点是在医院用非专业人员的口吻与病人交谈。据调查表明,40所美国南方医学院校 在1980年至1983年问,90%的学校课程有所变更。1 如果上述变革还只是一种实践探索的话, 1992年WHO人力开发司教育处处长Boelen博士则 提出了“五星级医生”的概念,要求医生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已经把医学生人文素 质的培养上升到了理论高度。西方国家医学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医学发展的反思, 是对人性化医学的再认识。 2.4文理分科造就的“半人”时代 半个多世纪前,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时曾经提到一个命题:文 理分家造就了一个半人时代。早在19世纪初德国诗人席勒也提醒过世人注意文理分家的社会陷阱。 但不幸的是,我们现在仍在延续这个“半人”时代。梁思成先生的话告诉我们,单纯的专业教育 只是发展了学生的工具理性,而不会使学生的人格、德性得到全面发展,而那却是最重要的。 许多人不理解医学人文素质到底有什么用途。他仍认为,医学就是医学,作为医生,专业技 术是最重要的,一个外科医生只要把手术做得漂亮,就够了,为什么非要知道岳飞、文天祥?为 什么非要知道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为什么非要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可是, 几位华裔科学家却对此深有感触。他们批评大陆的教育缺陷说:“对中国文化历史如此无知,又如 何对民族对国家有了解有感情而为她服务为她献身呢?”1 就人类知识的本性来说,科学与人文是不可分的,但是在中国,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似乎永 远是界限分明。从教育者到受教育者似乎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方面,由于习惯思维, 自然科学家把哲学等人文学科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因而表现出先天性的“拒斥”情感;另一方 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都表现出过分强烈的功利性。他们都要河:学这个有什么用?能否提 高就业率?能帮我找个好工作吗? 但是,如西方哲学家所说,人类是“诗意地栖居着”。生存固然重要,而生存之后呢?人不总 是为了生存而活着,人类总要为自己留一个精神家园。而现在,那里却荒芜着。失去精神家园的 人,他的灵魂无所归依,而一个流浪者,有什么事情不能做出呢? 对于医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太过严重的问题。许多情况下,病人的命运(生,还是死)就在 医生一念之间。难道我们还不能体认到培养他们医学人文素质的迫切性吗? 3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3.1开设课程 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首要途径当然是开设医学人文课程,比如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 学美学、医学史、医学法学等。这也是国内多数医学院校的做法,许多研究国内医学人文教育状 况的文献都是以开设此类课程的数量和状况作为衡量医学人文教育水平的依据的。但是我认为, 此类课程盼开设固然重要,但是对医学生开设一些与医学并无交叉关系的课程对提高医学生人文 8 3
素质也很必要。比如国学经典著作、西方哲学、艺术欣赏、死亡教育、中国通史、文学等。当然, 限于学时,可以把这些课程作为医学生的选修课,让学生凭兴趣自由选修。世纪之交的全国性合 校运动为此创造了契机,但是只有当不同专业的学生真正实现课程互选,合校的文理交融效应才 能得到实现 3.2校园文化—隐性课程建设 校园文化是个复杂的概念,至少应该包括观念的、制度的、物质的三个方面。观念的文化对 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理想起到重要影响甚至指导作用。如校园中流行的求学观念、就业 理想、为人处世之道等都会对学生行为发生影响。制度的文化主要是学校和院系的各种管理规定 所组成的规范总体,对学生行为起到约束、限制作用,不同性质的规范对学生起到不同的潜移默 化作用,使学生表现出不同的精神气质。物质的文化则包括校园布局、学校建筑、环境陈设等方 面,它们时时影响、塑造着学生的精神面貌。历史久远的学校往往会留下许多具有纪念意义的建 筑和名人足迹,使学生一见到这些建筑、足迹顿生效仿之心和奋发图强之志。这是那些缺乏历史 的新学校所无法比拟的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作用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有人把校园文化叫做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学者杰克逊的著作《课程生活》一书中,其意即通过潜移默化影响 学生。而这正是人文精神的培育方式。 33人文社会建设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只靠学校的影响,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同样具有重要 作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即人文社会 所谓人文社会是指这样一种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所有的社会制度、规范、习俗、法律、社 会运行机制都是以人为中心的,尊重人的生命,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关心人的灵魂。同时,所有 或绝对大部分社会成员具有人文精神。 对比现实中国社会,人文社会距离我们还很遥远。中国社会是一个非常讲究实用性的社会 凡是做一件事,都要问“这有什么用?”也就是说,国人往往比较重视当下的生活,而对彼岸(我 用这一宗教术语来指人的灵魂生活)世界关注不够。比如,医学生在选课的时候,往往首先要问 容易拿到学分吗?”,而不是问“能拓展我的知识结构吗?。许多研究人员选择课题的时候也 首先问:“能有多少经费?”,而不是问“这研究是否有趣?”或“这研究对人类有什么意义?” 不是出于对学术本身的兴趣,而是出于个人功利目的,使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打了很多折扣。许多 人困惑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其实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社会人文精神的缺乏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使我们远离了人文社会,那就是社会“潜规则”的存在。所谓“潜规则” 是与“规则”对应的概念,在正式规则背后起作用的东西。历史学家吴思说:“中国社会在正式规 定的各种制度之外,在种种明文规定的背后,实际存在着一个不成文的又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 种可以称为内部章程的东西。恰恰是这种东西,而不是冠冕堂皇的正式规定,支配着现实生活 的运行。”有大量潜规则存在的社会里,即使正式规则多么人性化,多么冠冕堂皇,这个社会仍然 不是人文社会。中国社会正是一个存在大量潜规则的社会。许多医学生会抱怨,在学校学的许多 东西与社会现实距离太远,其实正是由于潜规则的作用。而这些东西,往往是不会进入课堂的 只有建立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人文社会,才真正有希望达成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而 这则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 4不能忽视教师在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今天人们往往很重视高等学校中教师的授业职能,却忽视了教师的传道和解惑职能。这不但 是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问题,同时还是社会,特别是学校的评价体制对教师角色的认定问题。 首先,今天的高校教师有着太多的功利性,他为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赋予了功利目的。许多 教师上课的目的往往就是为了完成工作量,或者为了赚一点讲课费。之所以要做课题,写文章 就是为了职称和房子。这就是为什么一些高校教师在解决高级职称以后就难有新成果出现的原因
素质也很必要。比如国学经典著作、西方哲学、艺术欣赏、死亡教育、中国通史、文学等。当然, 限于学时,可以把这些课程作为医学生的选修课,让学生凭兴趣自由选修。.世纪之交的全国性合 校运动为此刨造了契机,但是只有当不回专业的学生真正实现课程互选,合校的文理交融效应才 能得到实现。 3.2校园文化——隐性课程建设 校园文化是个复杂的概念,至少应该包括观念的、制度的、物质的三个方面。观念的文化对 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理想起到重要影响甚至指导作用。如校园中流行的求学观念、就业 理想、为人处世之道等都会对学生行为发生影响。制度的文化主要是学校和院系的各种管理规定 所组成的规范总体,对学生行为起到约束、限制作用,不同性质的规范对学生起到不同的潜移默 化作用,使学生表现出不同的精神气质。物质的文化则包括校园布局、学校建筑、环境陈设等方 面,它们时时影响、塑造着学生的精神面貌。历史久远的学校往往会留下许多具有纪念意义的建 筑和名人足迹,使学生一见到这些建筑、足迹顿生效仿之心和奋发图强之志。这是那些缺乏历史 的新学校所无法比拟的。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作用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有人把校园文化叫做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学者杰克逊的著作<课程生活》一书中,其意即通过潜移默化影响 学生。1而这正是人文精神的培育方式。 , . 3.3人文社会建设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只靠学校的影响,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同样具有重要 作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即人文社会。 所谓人文社会是指这样一种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所有的社会制度、规范、.习俗、法律、社 会运行机制都是以人为中心的,尊重人的生命,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关心人的灵魂。同时,所有 或绝对大部分社会成员具有人文精神。 对比现实中国社会,人文社会距离我们还很遥远。中国社会是一个非常讲究实用性的社会, 凡是做一件事,都要问“这有什么用?”。也就是说,国人往往比较重视当下的生活,而对彼岸(我 用这一宗教术语来指人的灵魂生活)世界关注不够。比如,医学生在选课的时候,往往首先要问 “容易拿到学分吗?”,而不是问“能拓展我的知识结构吗?”。许多研究人员选择课题的时候也 首先问:“能有多少经费?”,而不是问“这研究是否有趣?”或。这研究对人类有什么意义?”。 不是出于对学术本身的兴趣,而是出于个人功利目的,使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打了很多折扣。许多 人困惑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其实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社会人文精神的缺乏。,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使我们远离了人文社会,那就是社会“潜规则”的存在。所谓“潜规则” 是与“规则”对应的概念,在正式规则背后起作用的东西。历史学家吴思说:“中国社会在正式规 定的各种制度之外,在种种明文规定的背后,实际存在着一个不成文的又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 一种可以称为内部章程的东西。恰恰是这种东西,而不是冠冕堂皇的正式规定,支配着现实生活 的运行。川有大量潜规则存在的社会里,即使正式规则多么人性化,多么冠冕堂皇,这个社会仍然 ’不是人文社会。中国社会正是一个存在大量潜规则的社会。许多医学生会抱怨,在学校学的许多 东西与社会现实距离太远,其实正是由于潜规则的作用。而这些东西,往往是不会进入课堂的。 只有建立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人文社会,才真正有希望达成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而 这则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 4不畿忽视教师在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今天人们往往很重视高等学校中教师的授业职能,却忽视了教师的传道和解惑职能。这不但 是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问题,同时还是社会,特别是学校的评价体制对教师角色的认定问题。 首先,今天的高校教师有着太多的功利性,他为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赋予了功利目的。许多 教师上课的目的往往就是为了完成工作量,或者为了赚一点讲课费。之所以要做课题,写文章, 就是为了职称和房子。这就是为什么一些高校教师在解决高级职称以后就难有新成果出现的原因。 8 4
显然,这样的教师自身是缺乏人文精神的,又怎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其次,如果追根溯源,我们能够很容易地发现是什么导致了今天的高校教师如此缺乏人文精 神。就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制来说,学校这个环境难以称为人文社会。这是因为: 第一,学而优则仕。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有一个很有特点的现象,就是只要是在业务上比较 突出的教师,往往很快被选拔到院、校级领导岗位上去,并将此看做对人才的重视。其实,这是 对“外行领导内行”的矫枉过正。但这对高校教师行为起到了某种引导作用,它传递给教师的信 息是:只有业务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我国的领导岗并不仅仅是管理岗位,而往往与权力和各种福 利待遇相联系。因此,拼业务,却忽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及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成为较普 遍的现象 第二,教师的工资、奖金、福利待遇与职称、工作量、论文等紧密相关。这意味着,教师 定时间周期内的能被量化的工作成绩将决定其收入和生活水平。这使许多教师不愿意做长期但基 础性的课题,而且几乎完全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为那些东西并不能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上述教师评价体制严重限制了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成长,何况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呢? 所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实际上隐喻的正是教师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作用。据陈 桂生先生考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起源于斯大林与高尔基的一次谈话,斯大林称以高尔基为代 表的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后,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强调教育在培养学生性格和道德上的 重要性时指出:“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当是教育家,而教育家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遗 憾的是,在一个有缺陷的教师评价体制中,那些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工作既花时间和精力,又不 能算成工作量,在自身灵魂尚需要培养的教师看来,就只能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谁愿意做呢 培养人,教育人,仅仅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传授知识只能使学生成为“器”,即工具性人 才。但孔子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孔子已经认识到教育乃是培养人格健全、有思想、有 灵魂、德性完美的君子,即西方人讲的绅士。而这样的君子需要优秀的教师去以身示教,所谓“其 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教师对学生灵魂的塑造作用和价值应该 得到社会的承认。就医学生来说,临床教师和基础教师一样,同样承担着塑造医学生灵魂的作用 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因此高等教育决策 者和管理者应该统筹考虑这些因素,从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师评价体制入手,通过开设课程, 建设校园文化和人文社会,从整体上做好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工作 民族地区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改革探讨 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农乐颁袁其微魏洁许世华谭会恒 摘要:为了不断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需要不断完善和健全现有职 业道德培养渠道,并拓展新途经。本文在初略探讨国内外医学职业培养途径和分析医学生职业道 德素质现状基础上,结合学校为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作为的高级应用 型医学人才的目标,以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目的,探讨改革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寻找 适合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特点的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改革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现状及其改革的重要意义 医学院校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基地,如何培养医德高尚的高级医学人才,是医学教育的重 要任务。目前,国外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开设人文课程,开展课外
显然,这样的教师自身是缺乏人文精神的,又怎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其次,如果追根溯源,我们能够很容易地发现是什么导致了今天的高校教师如此缺乏人文精 神。就学校对教师盼评价体制来说,学校这个环境难以称为人文社会。这是因为: 第一,学而优则仕。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有一个很有特点的现象,就是只要是在业务上比较 突出的教师,往往很快被选拔到院、校级领导岗位上去,并将此看做对人才的重视。其实,这是 对。外行领导内行”的矫枉过正。但这对高校教师行为起到了某种引导作用,它传递给教师的信 息是:只有业务才是最重要盼。因为我国的领导岗并不仅仅是管理岗位,而往往与权力和各种福 利待遇相联系。因此,拼业务,却忽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及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成为较普 遍的现象。 第二,教师的工资、奖金、福利待遇与职称、工作量、论文等紧密相关。这意味着,教师一 定时间周期内的能被量化的工作成绩将决定其收入和生活水平。这使许多教师不愿意做长期但基 础性的课题,而且几乎完全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为那些东西并不能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上述教师评价体制严重限制了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成长,何况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呢? 所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实际上隐喻的正是教师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作用。据陈 桂生先生考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起源于斯大林与高尔基的一次谈话,斯大林称以高尔基为代 表的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后,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强调教育在培养学生性格和道德上的 重要性时指出:“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当是教育家,而教育家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1但遗 憾的是,在一个有缺陷的教师评价体制中,那些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工作既花时间和精力,又不 能算成工作量,在自身灵魂尚需要培养的教师看来,就只能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谁愿意做呢? 培养人,教育人,仅仅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传授知识只能使学生成为。器”,即工具性人 才。但孔子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孔子已经认识到教育乃是培养人格健全、有思想、有 灵魂、德性完美的君子,即西方人讲的绅士。而这样的君子需要优秀的教师去以身示教,所谓“其 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教师对学生灵魂的塑造作用和价值应该 得到社会的承认。就医学生来说,临床教师和基础教师一样,同样承担着塑造医学生灵魂的作用。 .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因此高等教育决策 者和管理者应该统筹考虑这些因素,从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师评价体制入手,通过开设课程, 建设校园文化和人文社会,从整体上做好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工作。 民族地区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改革探讨 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 农乐颁袁其微魏洁许世华谭会恒 摘要:为了不断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需要不断完善和健全现有职 业道德培养渠道,并拓展新途经。本文在初略探讨国内外医学职业培养途径和分析医学生职业道 德素质现状基础上,结合学校为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作为”的高级应用 型医学人才的目标,以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目的,探讨改革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寻找 适合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特点的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医学生 职业道德 教育模式 改革 一、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现状及其改革的重要意义。 医学院校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基地,如何培养医德高尚的高级医学人才,是医学教育的重 要任务。目前,国外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开设人文课程,开展课外 8 5
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旧 万数据 作者: 王云岭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医学院讲师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赵亚.刘军.薛采芳.刘忠湘适应21世纪素质教育要求的寄生虫学教学改革与实践[会议论文]-2006 2.邓瑜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高医学学生人文素质[期刊论文]致富时代(下半月)2010(8) 3.胡艳曦现代教育学的一个新观点——人文教育的导入[期刊论文]-探求2001(4) 4.孙伟论全球化时代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期刊论文]医学与社会2006,19(1 5.姜忠华.刘娜关于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思考[期刊论文]一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6(5 潘元青.梁海乾医学教育中的医学心理学的科学定位及战略意义[会议论文]-2006 7.曾盈.许一萍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期刊论文]一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7(z1) 8.张洪.陆菁.赵明论医学生人文素质与主观幸福感[期刊论文]-岁月(下半月)2010(11) 9.林蘋·张慧颖网络科技对补习教育之影响[会议论文]-200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6498578.aspx
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作者: 王云岭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医学院讲师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 赵亚.刘军.薛采芳.刘忠湘 适应21世纪素质教育要求的寄生虫学教学改革与实践[会议论文]-2006 2. 邓瑜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高医学学生人文素质[期刊论文]-致富时代(下半月)2010(8) 3. 胡艳曦 现代教育学的一个新观点——人文教育的导入[期刊论文]-探求2001(4) 4. 孙伟 论全球化时代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期刊论文]-医学与社会2006,19(11) 5. 姜忠华.刘娜 关于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思考[期刊论文]-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6(5) 6. 潘元青.梁海乾 医学教育中的医学心理学的科学定位及战略意义[会议论文]-2006 7. 曾盈.许一萍 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期刊论文]-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7(z1) 8. 张洪.陆菁.赵明 论医学生人文素质与主观幸福感[期刊论文]-岁月(下半月)2010(11) 9. 林蘋.张慧颖 网络科技对补习教育之影响[会议论文]-2000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_649857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