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人类学之友 Friends of Anthropology》电子书:人类学之友第一期(2012年)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95,文件大小:3.37M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合作研究夕心通飢 u Colla bu rutine Rescarch Centc 人類學之友 O72 本期推莠 纳日碧力戈:都市里的象征舞台 潘天舒:体育人类学研究散议 基,文化孰=型有的司与思考 復旦人学 NO.I2012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恳第一期

器学各 图为波士顿 Fenway球场内一场棒球比赛的现场摄影:潘天舒

图为波士顿 Fenway 球场内一场棒球比赛的现场 摄影:潘天舒

人類學之友 特邀顾问:刘欣纳日碧力戈 海外顾问:凯博文( Arthur K| inman) 罗力波( Fuji Lozada) 邵镜红( Jeanne Shea) 陈宏图 顾问(按字母排序): 陈家华程远范丽珠 顾东辉桂勇瞿铁鹏 沈奕斐于海张乐天 赵徳余朱剑峰周怡 主编:潘天舒 责编:陈相超 设计:沈艳 版面:李铱涵冯然冯锦锦 申言夫 校对:张小星邹骏飞王笑 2012年第1期 (总第一期)

特邀顾问:刘欣 纳日碧力戈 海外顾问:凯博文(Arthur Kleinman) 罗力波(Fuji Lozada) 邵镜红(Jeanne Shea) 陈宏图 顾问(按字母排序): 陈家华 程远 范丽珠 顾东辉 桂勇 瞿铁鹏 沈奕斐 于海 张乐天 赵德余 朱剑峰 周怡 主编:潘天舒 责编:陈相超 设计:沈艳 版面:李铱涵 冯然 冯锦锦 申言夫 校对:张小星 邹骏飞 王笑 2012 年第 1 期 (总第一期)

卷首语 《人类学之友》是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文化人类学师生共 同搭筑的平台。它立足于复旦人类学新浪博客和“人类学之友”微博,对诸多议题都保 持着探讨和反思的热情:从文化之道到田野之术,从吃喝玩乐到生老病死,并试图以此 来获得在全球化和地方转型语境中体验“人之所为人”这一学科终极命题的感悟和洞见。 本通讯的创办宗旨在于彰显复旦文化人类学前瞻性、公共性和植根性特征,并着力描绘 医学人类学和商业人类学为导向的学科构建路线图。 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就指出:人类学前沿研究 的视线应该从所谓的“蛮荒村寨”转向人类文明平淡却着实紧要的方面,如经济、教育、 法律、人口、卫生和营养体系等等。只有这样,人类学才能体现其科学的实用性,而不 至降格成为一种慵懒者的心智游戏。在半个多世纪之后,国际医学人类学领军人物凯博 文在《复旦-哈佛当代人类学丛书》总序中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认为国际人类学学 科关注的对象正在转向当代主要社会和地区,如中国、日本和欧美各国等等。人类学 家不但注重都市社区范围内的研究,而且还表达出将其研究成果服务于政策辩论、项目 实施和普通传媒的强烈意愿。这两位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类学家,尽管理论旨趣相异, 然而对于学科的前瞻性、植根性和公共性特征的看法以及对于学科走向的判断,却显示 出高度的一致性。 凡是敢于超越经院藩篱和摆脱精英意识的中外人类学家,常常具有前瞻性的视 野,不但能够使学科与时代的变化同步,在保持植根性这一田野方法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灵活积极地调整研究思路和目标。在国际人类学的黄金时代,人类学家对于引导公众意 见,尤其是纠正种族、性别、以及国际关系问题的种种偏见和谬误,起到了令今人难以 想象的作用。而人类学研究成果一旦受到公众关注,成为公共话题,也将促使人类学者 将目光投向象牙塔之外真实世界中的芸芸众生,而不是拘泥于对某个范式、概念、或习 俗的反复分析和讨论。 国际人类学的发展经验,对于正处在历史变革之中的当代中国人类学和相关社会 科学领域内的学者如何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具有“他山之石”的功用。有鉴于此,《人 类学之友》希望传递出复旦文化人类学教研团队在实践中凝聚的共识:在现有的国内学 科格局之下,拓展融学理思索与应用实践为一炉的医学人类学和商业技术人类学等分支 学科,丰富新形势下想象和塑造当代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学科的思路和手段,以期实现 费孝通三十多年前立下的“迈向人民的人类学”的宏愿。 潘天舒于花园城 2012年10月18日

卷首语 《人类学之友》是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文化人类学师生共 同搭筑的平台。它立足于复旦人类学新浪博客和“人类学之友”微博,对诸多议题都保 持着探讨和反思的热情:从文化之道到田野之术,从吃喝玩乐到生老病死,并试图以此 来获得在全球化和地方转型语境中体验“人之所为人”这一学科终极命题的感悟和洞见。 本通讯的创办宗旨在于彰显复旦文化人类学前瞻性、公共性和植根性特征,并着力描绘 医学人类学和商业人类学为导向的学科构建路线图。 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著名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就指出:人类学前沿研究 的视线应该从所谓的“蛮荒村寨”转向人类文明平淡却着实紧要的方面,如经济、教育、 法律、人口、卫生和营养体系等等。只有这样,人类学才能体现其科学的实用性,而不 至降格成为一种慵懒者的心智游戏。在半个多世纪之后,国际医学人类学领军人物凯博 文在《复旦-哈佛当代人类学丛书》总序中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 他认为国际人类学学 科关注的对象正在转向当代主要社会和地区,如 中国、日本和欧美各国等等。人类学 家不但注重都市社区范围内的研究,而且还表达出将其研究成果服务于政策辩论、项目 实施和普通传媒的强烈意愿。这两位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类学家,尽管理论旨趣相异, 然而对于学科的前瞻性、植根性和公共性特征的看法以及对于学科走向的判断,却显示 出高度的一致性。 凡是敢于超越经院藩篱和摆脱精英意识的中外人类学家,常常具有前瞻性的视 野,不但能够使学科与时代的变化同步,在保持植根性这一田野方法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灵活积极地调整研究思路和目标。在国际人类学的黄金时代,人类学家对于引导公众意 见,尤其是纠正种族、性别、以及国际关系问题的种种偏见和谬误,起到了令今人难以 想象的作用。而人类学研究成果一旦受到公众关注,成为公共话题,也将促使人类学者 将目光投向象牙塔之外真实世界中的芸芸众生,而不是拘泥于对某个范式、概念、或习 俗的反复分析和讨论。 国际人类学的发展经验,对于正处在历史变革之中的当代中国人类学和相关社会 科学领域内的学者如何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具有“他山之石”的功用。有鉴于此,《人 类学之友》希望传递出复旦文化人类学教研团队在实践中凝聚的共识:在现有的国内学 科格局之下,拓展融学理思索与应用实践为一炉的医学人类学和商业技术人类学等分支 学科,丰富新形势下想象和塑造当代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学科的思路和手段,以期实现 费孝通三十多年前立下的“迈向人民的人类学”的宏愿。 潘天舒 于花园城 2012 年 10 月 18 日

·目录 本期话题:体育人类学 纳日碧力戈:都市里的象征舞台 -在京蒙古族那达慕及其符号解释 潘天舒:体育人类学研究散议 基于文化观和田野视角的洞见与思考 28 陈相超:后奥运时代群众体育发展的困境 有关海岛Y县群众体育实践的田野札记 研究生田野掠影 41 沈艳:田野随笔 42 冯然:第一次田野体验 冯锦锦:崩溃的边缘 47 本科生风采 49 叶崴:从他们的“热气”到我们的“热气” 王庆仪:舌尖上的人类学 56 袁博:山东沂蒙山区狐仙故事讲述情境中的权力构建 61 高原:“穿越剧”中的文化人类学视野和启示 以“清穿剧”《步步惊心》为例 书目推介 74 阿瑟·克莱曼:疾痛的故事 76 西奥多·C·贝斯特:邻里东 78 罗伯特·埃默森;雷切尔·弗雷兹;琳达·肖:如何做田野笔记 复旦人类学相关介绍 81 本专业概况 本机构概况 讲座动态 84 活动动态

·目录· 本期话题:体育人类学 1 纳日碧力戈:都市里的象征舞台 ——在京蒙古族那达慕及其符号解释 2 潘天舒:体育人类学研究散议 ——基于文化观和田野视角的洞见与思考 28 陈相超:后奥运时代群众体育发展的困境 ——有关海岛 Y 县群众体育实践的田野札记 35 研究生田野掠影 41 沈艳:田野随笔 42 冯然:第一次田野体验 44 冯锦锦:崩溃的边缘 47 本科生风采 49 叶崴:从他们的“热气”到我们的“热气” 50 王庆仪:舌尖上的人类学 56 袁博:山东沂蒙山区狐仙故事讲述情境中的权力构建 61 高原:“穿越剧”中的文化人类学视野和启示 ——以“清穿剧”《步步惊心》为例 67 书目推介 74 阿瑟·克莱曼:疾痛的故事 76 西奥多·C·贝斯特:邻里东京 78 罗伯特•埃默森;雷切尔•弗雷兹;琳达•肖:如何做田野笔记 80 复旦人类学相关介绍 81 本专业概况 82 本机构概况 83 讲座动态 84 活动动态 87

本期话题:体育人类学 [本期话题:体育人类学] 体育人类学为观察和分析体育实践的文化意义、社 会功能和表达模式提供了新颖别致的视角。这里刊出的 微型民族志、田野札记和散议以不同的方式,充分展现 出以体育为棱镜来研究仪式结构、社会变迁、族群认同、 文化构建等焦点议题时的趣味性和独特性

本期话题:体育人类学 [本期话题:体育人类学] 体育人类学为观察和分析体育实践的文化意义、社 会功能和表达模式提供了新颖别致的视角。这里刊出的 微型民族志、田野札记和散议以不同的方式,充分展现 出以体育为棱镜来研究仪式结构、社会变迁、族群认同、 文化构建等焦点议题时的趣味性和独特性。 1

都市里的象征舞台———在京蒙古族那达慕及其符号解释 都市里的象征舞台 在京蒙古族那达慕及其符号解释 复旦大学社会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纳日碧力戈 l981年5月17日早晨,北京市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 克族聚集到中央民族学院操场,参加北京市首届蒙古族那达慕大会。9点多, 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乌 兰夫和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杨静仁等为首从中央到地 方的党政领导人以及社会知名人士和学者,等上主席台,大会正式开始。 1997年5月17日早晨,北京市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 克族、裕固族、锡伯族聚集到中央民族大学的操场,参加1997年度庆祝内 蒙古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在京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同样有国家和省区领导人 参加 北京现在大约有1万蒙古族,他们大多来自内蒙古的城镇和农牧区,从 蒙古文化的资源库来到国家文化的中心,在学习和实践当中建构了自己的边 缘身份。他们的“真身”虽然来到北京,出于现代化都市的怀抱之中,但他 们的心灵却为他们构筑了一道符号边界。他们在这样一个边界上商讨和交换 象征资源和物质资源,并在这个恒久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边缘身份:他们 有许多人会说汉语和蒙古语;他们不再放牧牛羊,但却有着放牧牛羊时的心 态;他们不穿蒙古袍,但却喝蒙古奶茶;他们在北京举行从原来农牧区老家 引进的“那达慕”;他们在市场经济和亲朋好友的场景中不断转换着身份, 在理性和情感之间“流动”。本文的写作建立在对于北京“那达慕”的“田 野调查”上,结合个人生活史的片断,透视北京蒙古人在的行为、知识的运 用方式以及他们的自我观察,用日常语言表达一些人类学观点,从“人”的 角度描述他们的边缘身份和符号边界。 历史的构建:从游牧到定居

都市里的象征舞台-----在京蒙古族那达慕及其符号解释 都市里的象征舞台 ──在京蒙古族那达慕及其符号解释 复旦大学社会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纳日碧力戈 1981 年 5 月 17 日早晨,北京市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 克族聚集到中央民族学院操场,参加北京市首届蒙古族那达慕大会。9 点多, 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乌 兰夫和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杨静仁等为首从中央到地 方的党政领导人以及社会知名人士和学者,等上主席台,大会正式开始。 1997 年 5 月 17 日早晨,北京市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 克族、裕固族、锡伯族聚集到中央民族大学的操场,参加 1997 年度庆祝内 蒙古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在京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同样有国家和省区领导人 参加。 北京现在大约有 1 万蒙古族,他们大多来自内蒙古的城镇和农牧区,从 蒙古文化的资源库来到国家文化的中心,在学习和实践当中建构了自己的边 缘身份。他们的“真身”虽然来到北京,出于现代化都市的怀抱之中,但他 们的心灵却为他们构筑了一道符号边界。他们在这样一个边界上商讨和交换 象征资源和物质资源,并在这个恒久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边缘身份:他们 有许多人会说汉语和蒙古语;他们不再放牧牛羊,但却有着放牧牛羊时的心 态;他们不穿蒙古袍,但却喝蒙古奶茶;他们在北京举行从原来农牧区老家 引进的“那达慕”;他们在市场经济和亲朋好友的场景中不断转换着身份, 在理性和情感之间“流动”。本文的写作建立在对于北京“那达慕”的“田 野调查”上,结合个人生活史的片断,透视北京蒙古人在的行为、知识的运 用方式以及他们的自我观察,用日常语言表达一些人类学观点,从“人”的 角度描述他们的边缘身份和符号边界。 一、 历史的构建:从游牧到定居 2

都市里的象征舞台———在京蒙古族那达慕及其符号解释 七百次草枯荣,七百次雁去来,蒙古族先祖创造了独特的嬉乐方式那达 经过战争的锻造,经过血和泪的淬火,那达慕“好汉三艺”日臻精深。 蹄落骤雨,箭生疾风,力量与智慧的角逐显出男儿的骁勇。 五色江嘎(摔跤手颈项佩带的五色彩带)抖我们的落了历史尘埃。那达 慕迎来了“北开南联,内因外联”的使命。嬉乐和如果获得时代的支点,同 样可以把经济与政治撬动。(《内蒙古文化》,1991,4) 那达慕”( Nadam)的蒙语意思是“娱乐”、“游戏”。据说这种娱乐活动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氏族时代。(阿都沁,1991)既然是“娱乐”和“游戏”, 氏族社会乃至以前的人自然都会了:“那达慕”的本义一半是“说文解字” 半是“命名”和操作。人类对食物起源的偏爱似乎有二:越古越好;越新 越好。对“那达慕”起源的追溯者,取了“越古越好”的倾向。 如果把“那达慕”追溯到氏族时代,那就找不到“蒙古人”了。 对蒙古草原历史的系统记载,可以追溯到匈奴时代;对蒙古族缘起的想 象,可以追溯到无穷。蒙古草原位于欧亚大陆腹地,相当于今天的兴安岭、 阿尔泰山、贝加尔湖、叶尼塞河、额尔齐斯河上游和阴山之间。这里几乎不 受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流以及北冰洋海风的影响。干旱缺雨,这里不适于 大面积农耕。多少年来,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逐牧水草,居毡房,饮乳酪, 食兽肉。他们必须经常和周边的农业民族和商业民族交换,因而开放一直是 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和文化特征。我们现在所说的“民族” 多与“国家”联系在一起,蒙古草原上的国家形式体现为家产制国家,国家 主权和人身领有权的观念混杂在一起,领属民没有完全丧失人身自由,家产 制国家观念扩大到主权领域。(纳日碧力戈,1997)政治、经济、军事的流 动性,造成族群的大交流、语言的大交流,许多族群或先后或同时出现在这 里,以致于要判断某个族群的“族源”,就成了大难题,至今学术界至今对 蒙古族的族源有多种说法。(亦邻真,1962) 13世纪初,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实行千户制度,将军事体制和地方 行政体制合二为一。在此之前,匈奴、鲜卑等游牧族群,都实行过千户制

都市里的象征舞台-----在京蒙古族那达慕及其符号解释 七百次草枯荣,七百次雁去来,蒙古族先祖创造了独特的嬉乐方式那达 慕。 经过战争的锻造,经过血和泪的淬火,那达慕“好汉三艺”日臻精深。 蹄落骤雨,箭生疾风,力量与智慧的角逐显出男儿的骁勇。 五色江嘎(摔跤手颈项佩带的五色彩带)抖我们的落了历史尘埃。那达 慕迎来了“北开南联,内因外联”的使命。嬉乐和如果获得时代的支点,同 样可以把经济与政治撬动。(《内蒙古文化》,1991,4) “那达慕”(Nadam)的蒙语意思是“娱乐”、“游戏”。据说这种娱乐活动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氏族时代。(阿都沁,1991)既然是“娱乐”和“游戏”, 氏族社会乃至以前的人自然都会了:“那达慕”的本义一半是“说文解字”, 一半是“命名”和操作。人类对食物起源的偏爱似乎有二:越古越好;越新 越好。对“那达慕”起源的追溯者,取了“越古越好”的倾向。 如果把“那达慕”追溯到氏族时代,那就找不到“蒙古人”了。 对蒙古草原历史的系统记载,可以追溯到匈奴时代;对蒙古族缘起的想 象,可以追溯到无穷。蒙古草原位于欧亚大陆腹地,相当于今天的兴安岭、 阿尔泰山、贝加尔湖、叶尼塞河、额尔齐斯河上游和阴山之间。这里几乎不 受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流以及北冰洋海风的影响。干旱缺雨,这里不适于 大面积农耕。多少年来,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逐牧水草,居毡房,饮乳酪, 食兽肉。他们必须经常和周边的农业民族和商业民族交换,因而开放一直是 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和文化特征。我们现在所说的“民族” 多与“国家”联系在一起,蒙古草原上的国家形式体现为家产制国家,国家 主权和人身领有权的观念混杂在一起,领属民没有完全丧失人身自由,家产 制国家观念扩大到主权领域。(纳日碧力戈,1997)政治、经济、军事的流 动性,造成族群的大交流、语言的大交流,许多族群或先后或同时出现在这 里,以致于要判断某个族群的“族源”,就成了大难题,至今学术界至今对 蒙古族的族源有多种说法。(亦邻真,1962) 13 世纪初,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实行千户制度,将军事体制和地方 行政体制合二为一。在此之前,匈奴、鲜卑等游牧族群,都实行过千户制。 3

都市里的象征舞台———在京蒙古族那达慕及其符号解释 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小朝廷,将蒙古草原与中原连为一体,建立了 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元朝的建立使蒙古地区的政治中心南移,建立上 都(在今内蒙古正兰旗东20公里处)和大都(今北京)。但与中原文化的接 触,并没有使蒙古人完全放弃自己的游牧文化特征,有些甚至得到制度化的 确定。虽然,蒙古草原相继岀现了一批城镇聚落,但它们往往是蒙古诸王贵 族的藩邸所在;按照传统惯例,这些大贵族坐镇草原,享受从汉地封邑中搜 刮来的财物,在自己的驻牧地建造王府庭阁,设立庙宇,兴办学校,由属民 种植果蔬。在元代,与大都并立有上都,属于陪都,每年四月,元帝由大都 去上都避暑,沿途举行狩猎。上都是决断草原地区重大政事的地方,内有汉 式宫殿,也有草原毡帐,车辆辐凑,牛马嘶鸣,中原风习与草原民俗交融 处,为蒙古文化的多元性又添一层风韵。 15世纪中叶,蒙古达延汗统一漠南之后,其孙阿拉坦汗,率土默特部驻 牧丰州滩,与中原互市,接纳内地汉人,加大了农业的比例,为后来的土默 特蒙古族的出现奠定了经济基础和文化环境。清代,满族统治者为了控制桀 傲不驯的蒙古人,除了封爵、赏赐、联姻和大兴喇嘛教以外,还推行了一整 套盟旗制度,使蒙古王公贵族互不统属,分而治之。这种封固政策极大地限 制了蒙古人的游牧开放传统,使他们逐渐丧失了北部屏藩的地位 土默特蒙古族在实行盟旗制度后的300多年间,便丧失了自己的许多文 化特征,他们从牧业转向农业,从说蒙古语转向说汉语,变成了今天居住在 呼和浩特和包头之间的土默特蒙古族农民;他们是蒙古人中变化较大的 支,他们的文化变迁也表现了整个蒙古族文化变迁的力度。当然,更多的蒙 古族保持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当然这种文化不可能是“纯粹”的,因为蒙古 族的文化和其他许多文化一样,从来就不是“纯粹”的。 序曲:那达慕的筹备 如果说蒙古族不一定是作为欧式民族国家的那种“想象的共同体”, ( Anderson,1983),但他们却有丰富的“共同体的想象”。“那达慕”就是这 种“共同体的想象”的形式之一,它沟通了蒙古人历史的想象和现实的存在

都市里的象征舞台-----在京蒙古族那达慕及其符号解释 1279 年,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小朝廷,将蒙古草原与中原连为一体,建立了 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元朝的建立使蒙古地区的政治中心南移,建立上 都(在今内蒙古正兰旗东 20 公里处〕和大都(今北京)。但与中原文化的接 触,并没有使蒙古人完全放弃自己的游牧文化特征,有些甚至得到制度化的 确定。虽然,蒙古草原相继出现了一批城镇聚落,但它们往往是蒙古诸王贵 族的藩邸所在;按照传统惯例,这些大贵族坐镇草原,享受从汉地封邑中搜 刮来的财物,在自己的驻牧地建造王府庭阁,设立庙宇,兴办学校,由属民 种植果蔬。在元代,与大都并立有上都,属于陪都,每年四月,元帝由大都 去上都避暑,沿途举行狩猎。上都是决断草原地区重大政事的地方,内有汉 式宫殿,也有草原毡帐,车辆辐凑,牛马嘶鸣,中原风习与草原民俗交融一 处,为蒙古文化的多元性又添一层风韵。 15 世纪中叶,蒙古达延汗统一漠南之后,其孙阿拉坦汗,率土默特部驻 牧丰州滩,与中原互市,接纳内地汉人,加大了农业的比例,为后来的土默 特蒙古族的出现奠定了经济基础和文化环境。清代,满族统治者为了控制桀 傲不驯的蒙古人,除了封爵、赏赐、联姻和大兴喇嘛教以外,还推行了一整 套盟旗制度,使蒙古王公贵族互不统属,分而治之。这种封固政策极大地限 制了蒙古人的游牧开放传统,使他们逐渐丧失了北部屏藩的地位。 土默特蒙古族在实行盟旗制度后的 300 多年间,便丧失了自己的许多文 化特征,他们从牧业转向农业,从说蒙古语转向说汉语,变成了今天居住在 呼和浩特和包头之间的土默特蒙古族农民;他们是蒙古人中变化较大的一 支,他们的文化变迁也表现了整个蒙古族文化变迁的力度。当然,更多的蒙 古族保持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当然这种文化不可能是“纯粹”的,因为蒙古 族的文化和其他许多文化一样,从来就不是“纯粹”的。 二、 序曲:那达慕的筹备 如果说蒙古族不一定是作为欧式民族国家的那种“想象的共同体”, (Anderson,1983),但他们却有丰富的“共同体的想象”。“那达慕”就是这 种“共同体的想象”的形式之一,它沟通了蒙古人历史的想象和现实的存在。 4

都市里的象征舞台———在京蒙古族那达慕及其符号解释 记得,1980年9月中旬,在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工作和学习的朝鲜族师生 员工,以及在其它单位工作和学习的部分朝鲜族同胞聚集在中央民族学院, 举行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这次运动会对我们中央民族学院的学生触动很 大 9月22日内蒙古文艺演出队来到中央民族学院。在比较广泛地征求广大 干部和师生员工意见的基础上,经我们几个人初步研究之后,就在致欢迎词 的同时发出了1981年夏委(季)将在北京举办首届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倡 议。我们的倡议立即受到了观看演出的近1500余名同胞们的热烈拥护。消 息传出后,在社会上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界蒙古族群众热情支持这一倡 议,并纷纷来人来电话询问此事,鼓励我们一定要下决心办好那达慕大会 (巴·孟和,1991) 在北京举行那达慕首先要具备几个条件:人、领导批准、同意资金、场 地、宣传。此外,还有京内外蒙古族的想象、对这种想象的动员以及确立 这种想象的方向。整个“游说”活动,上上下下要花去不少时间和精力, 目的之一就是要创造和保持(再生产)一种有关在京蒙古族的想象空间,使 之成为一面镜子。京外的蒙古人用这面镜子照自己,把自己和北京联系起 来;中央的领导用这面镜子照自己,从中看到民族政策的作用;其他民族 用这面镜子照自己,观察自己的模拟形象。筹备组申请,上级领导批准 前提在于有大致相同的想象,想象“那达慕”从开幕到结束的过程,想象 它会带来的图景、观众、解释和意义。申请要转化成文字形式,要印刷出 来交给上级,要有上级的批示。上下级的想象和推理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吻 合,但不吻合的那部分要处于整个设计思想(想象)的边缘,而且越少越 好。按照惯例,首届“在京蒙古族那达慕”一旦成功举行,它获得了历史 的合法性,就可以按既定方针办了 对于上级领导来说,那达慕是对民族政策的历史回顾,是对全国少数民 族的一次象征性检阅。举行那达慕的场地虽然不大,但那时一个占据了人们 想象力的空间,就象一座露天剧场,一幕电影,从有限演化出无限。在我们 的一生中有多少宏大场面是亲身经历的,有多少壮观景色是亲眼目睹的?恐

都市里的象征舞台-----在京蒙古族那达慕及其符号解释 记得,1980 年 9 月中旬,在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工作和学习的朝鲜族师生 员工,以及在其它单位工作和学习的部分朝鲜族同胞聚集在中央民族学院, 举行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这次运动会对我们中央民族学院的学生触动很 大。…… 9 月 22 日内蒙古文艺演出队来到中央民族学院。在比较广泛地征求广大 干部和师生员工意见的基础上,经我们几个人初步研究之后,就在致欢迎词 的同时发出了 1981 年夏委(季)将在北京举办首届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倡 议。我们的倡议立即受到了观看演出的近 1500 余名同胞们的热烈拥护。消 息传出后,在社会上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界蒙古族群众热情支持这一倡 议,并纷纷来人来电话询问此事,鼓励我们一定要下决心办好那达慕大会。 (巴·孟和,1991) 在北京举行那达慕首先要具备几个条件:人、领导批准、同意资金、场 地、宣传。此外,还有京内外蒙古族的想象、对这种想象的动员以及确立 这种想象的方向。整个“游说”活动,上上下下要花去不少时间和精力, 目的之一就是要创造和保持(再生产)一种有关在京蒙古族的想象空间,使 之成为一面镜子。京外的蒙古人用这面镜子照自己,把自己和北京联系起 来;中央的领导用这面镜子照自己,从中看到民族政策的作用;其他民族 用这面镜子照自己,观察自己的模拟形象。筹备组申请,上级领导批准, 前提在于有大致相同的想象,想象“那达慕”从开幕到结束的过程,想象 它会带来的图景、观众、解释和意义。申请要转化成文字形式,要印刷出 来交给上级,要有上级的批示。上下级的想象和推理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吻 合,但不吻合的那部分要处于整个设计思想(想象)的边缘,而且越少越 好。按照惯例,首届“在京蒙古族那达慕”一旦成功举行,它获得了历史 的合法性,就可以按既定方针办了。 对于上级领导来说,那达慕是对民族政策的历史回顾,是对全国少数民 族的一次象征性检阅。举行那达慕的场地虽然不大,但那时一个占据了人们 想象力的空间,就象一座露天剧场,一幕电影,从有限演化出无限。在我们 的一生中有多少宏大场面是亲身经历的,有多少壮观景色是亲眼目睹的?恐 5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95页,可试读20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