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彭劼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感染内科/肝病中心/疑难感染病诊疗中心
发热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彭 劼 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感染内科/肝病中心/疑难感染病诊疗中心
内容提要 发热的定义、机制、类型 二、发热查因的概念、病因、特点 三、发热查因的诊断思路 四、临床实例 五、疑难感染病(发热)诊疗中心
内容提要 一、发热的定义、机制、类型 二、发热查因的概念、病因、特点 三、发热查因的诊断思路 四、临床实例 五、疑难感染病(发热)诊疗中心
一、 发热的定义 。人体正常体温范围 平均体温37.0℃,波动范围36.2≈37.5℃ 早晨6点最低,午后4~6点最高。 发热的定义 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或一日体温变动 超过1.2℃
一、发热的定义 ● 人体正常体温范围 平均体温37.0 ℃,波动范围36.2~37.5℃ 早晨6点最低,午后4~6点最高。 ● 发热的定义 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或一日体温变动 超过1.2 ℃
正常人体温及生理变异 腋窝温度 口腔温度 直肠内温度 比口腔温度 36.337.2℃ 比口腔温度 略低0.2~ 稍高0.3~ 0.4℃ 0.5℃ 直肠体温最准确, 腋测法最为安金、方便, 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
腋窝温度 口腔温度 直肠内温度 比口腔温度 略低0.2~ 0.4℃ 36.3 ~37.2℃ 比口腔温度 稍高0.3~ 0.5℃ 1
正常人体温及生理变异 腋测法:36-37℃ 24小时内下午体温 正常生理变异: 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 略高于正常 波动范围<1℃ 女性月经前及妊娠期 处于高温环境中
24小时内下午体温 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 女性月经前及妊娠期 正常生理变异: 略高于正常 波动范围<1℃ 腋测法:36-37℃ 处于高温环境中
发热的机理 •发热可作为临床许多类疾病的共同表现 发热的目的: 机体增加炎性反应、抑制细菌生长、创造一个不利 于感染或其他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环境一一一机体克 服病理生理状态,恢复健康的一个手段,是机体的一 种自我保护机制
•发热的目的: 机体增加炎性反应、抑制细菌生长、创造一个不利 于感染或其他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环境-----机体克 服病理生理状态,恢复健康的一个手段,是机体的一 种自我保护机制。 •发热可作为临床许多类疾病的共同表现 发热的机理
发生机制 1、致热源性(多数患者) 外源性致热源 ·微生物病原体 •炎症渗出物 通过激活 白细胞 ·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内源性致热源 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 坏死因子、干扰素 通过血脑 屏障 产热>散热 体温调节中枢 发热
1、致热源性 (多数患者) 外源性致热源 内源性致热源 体温调节中枢 l微生物病原体 l炎症渗出物 l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 坏死因子、干扰素 通过血脑 屏障 发 热 通过激活 白细胞 (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产热>散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 血、炎症;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 亢等; ■ 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 衰竭等。 0
n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 血、炎症; n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 亢等; n 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 衰竭等
发热分度 低热 <38℃ 中等度热 超高热 38.1~39℃ 41℃以上 高热 39.1~41℃ 0
热程及热型 体温 高温 体温 上升期 持续期 下降期 0
体温 上升期 高温 持续期 体温 下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