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铁一中2016届语文第一次月考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大巧若拙美学观的若干思考 朱良志 大巧若拙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思考的中心问题是人工技巧和自然天全之间的关系,它是 中国哲学中较早对技术主义进行批判的代表性观点 在道家哲学看来,文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并不必然带来人的性灵解放。工具的发达, 技巧的凝聚,技术方式的变革,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技术主义的迷恋,却造成了对人自然真 性的压抑。庄子认为,人类文明就是追求巧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人常常会忘记,巧只 是工具上的便利,并不能解决人心灵中根本的问题,物质的巧并不能代替生命的体验。就像 在工具、理性发达的今天,人们有一种“文明空荒感”一样。道家提倡大巧若拙哲学,就是 让人从知识的跃跃欲试回到天全的懵懂,由欲望的追求返归性灵的恬淡,从外在感官的捕捉 回到深心的体悟 大巧若拙反对技术至上的思想,其核心是反对人为世界立法。在人为世界立法的关系中, 人是世界的中心,人握有世界的解释权,世界在人的知识谱系中存在,这是一种虚假的存在。 大巧若拙哲学,是要还世界以真实意义一一不是人所给予的意义 大巧若拙,作为中国美学的独特秩序观,不是依人的理性秩序去解释世界,而是以天地 的秩序为秩序,如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原则是“巧夺天工”,世界具有最美妙的秩序,人的 一切努力就是悉心体会这样的秩序,去除心灵的黏滞,去契合它。园林创造“虽叨人力” 但“全由天工”。园林是人的创造,是人工的,但园林的人工,强调无人工刻画痕迹,做得 就像自然固有的一样,做得就像没有做过一样,这就是天工。不是“人饰”,而是“天饰”, 这才是中国园林的立园之本 西方传统园林有一个内隐的原则,就是人是自然的主人,重人工,重理性;中国园林强 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密合成为造园的根本原则。西方传统的园林都强调外在整 饬的秩序,要求对称、整齐,符合其追求理性的趣味。中国园林则重视无秩序的美丽,力求 体现大自然的内在节奏,表面上的无秩序隐藏着深层的秩序。铲平山丘,排尽湖水,砍伐树 木,把道路修成直线一条,把花卉种得成行成列,这是西方园林的创造方式。而中国园林强 调的是“天然图画”。中国园林是造“曲”的艺术,多用曲线而少用直线,一湾流水,小亭 翼然,小丘耸然,加之以灌木丛生,绿草满径,云墙,回廊,潺潺的小溪,体现的、强调的 是野趣—一自然本来的趣味。 排斥技术主义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是占主流的。在中国美学看来,艺术是心灵的 游戏,而不是技术,技术乃艺术创作之手段,但创作者不能成为技术的奴隶,动辄操规矩, 举绳墨,按形涂抹,倾心雕刻,计妍媸,较工拙,这样便会现笔墨之痕,难掩破碎之相,人 最终成为技巧的奴隶、法度的奴隶、传统的奴隶 中国美学中这悠长的反技巧传统,强化了美学中重体验的思想,但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 响。如在绘画中,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已成风气,高明者自臻高致,至其末流,则演变为
西安市铁一中 2016 届语文第一次月考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关于大巧若拙美学观的若干思考 朱良志 大巧若拙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思考的中心问题是人工技巧和自然天全之间的关系,它是 中国哲学中较早对技术主义进行批判的代表性观点。 在道家哲学看来,文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并不必然带来人的性灵解放。工具的发达, 技巧的凝聚,技术方式的变革,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技术主义的迷恋,却造成了对人自然真 性的压抑。庄子认为,人类文明就是追求巧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人常常会忘记,巧只 是工具上的便利,并不能解决人心灵中根本的问题,物质的巧并不能代替生命的体验。就像 在工具、理性发达的今天,人们有一种“文明空荒感”一样。道家提倡大巧若拙哲学,就是 让人从知识的跃跃欲试回到天全的懵懂,由欲望的追求返归性灵的恬淡,从外在感官的捕捉 回到深心的体悟。 大巧若拙反对技术至上的思想,其核心是反对人为世界立法。在人为世界立法的关系中, 人是世界的中心,人握有世界的解释权,世界在人的知识谱系中存在,这是一种虚假的存在。 大巧若拙哲学,是要还世界以真实意义——不是人所给予的意义。 大巧若拙,作为中国美学的独特秩序观,不是依人的理性秩序去解释世界,而是以天地 的秩序为秩序,如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原则是“巧夺天工”,世界具有最美妙的秩序,人的 一切努力就是悉心体会这样的秩序,去除心灵的黏滞,去契合它。园林创造“虽叨人力”, 但“全由天工”。园林是人的创造,是人工的,但园林的人工,强调无人工刻画痕迹,做得 就像自然固有的一样,做得就像没有做过一样,这就是天工。不是“人饰”,而是“天饰”, 这才是中国园林的立园之本。 西方传统园林有一个内隐的原则,就是人是自然的主人,重人工,重理性;中国园林强 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密合成为造园的根本原则。西方传统的园林都强调外在整 饬的秩序,要求对称、整齐,符合其追求理性的趣味。中国园林则重视无秩序的美丽,力求 体现大自然的内在节奏,表面上的无秩序隐藏着深层的秩序。铲平山丘,排尽湖水,砍伐树 木,把道路修成直线一条,把花卉种得成行成列,这是西方园林的创造方式。而中国园林强 调的是“天然图画”。中国园林是造“曲”的艺术,多用曲线而少用直线,一湾流水,小亭 翼然,小丘耸然,加之以灌木丛生,绿草满径,云墙,回廊,潺潺的小溪,体现的、强调的 是野趣——自然本来的趣味。 排斥技术主义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是占主流的。在中国美学看来,艺术是心灵的 游戏,而不是技术,技术乃艺术创作之手段,但创作者不能成为技术的奴隶,动辄操规矩, 举绳墨,按形涂抹,倾心雕刻,计妍媸,较工拙,这样便会现笔墨之痕,难掩破碎之相,人 最终成为技巧的奴隶、法度的奴隶、传统的奴隶。 中国美学中这悠长的反技巧传统,强化了美学中重体验的思想,但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 响。如在绘画中,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已成风气,高明者自臻高致,至其末流,则演变为
胡乱涂鸦,以色貌色、以形写形之风全然抛弃,不从功夫中进入,而一味等待着妙悟,阻碍 了绘画艺术的正常发展 (有删改) 6.下列关于“大巧若拙”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巧若拙思想属于道家思想,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它主要思考人工技巧和自然天全之间 的关系,在中国哲学中它较早对技术主义进行了批判 B.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反对技术至上,反对人为世界立法,主张还世界以真实的意义 由欲望的追求返归性灵的恬淡 C.与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相呼应,大巧若拙作为一种美学观,反对依人的理性秩序去解释 世界,而主张以天地的秩序为秩序。 D.大巧若拙的美学思想,强化了美学中重心灵体验的思想,但也对诸如技术、功夫等过度 轻视,从而妨碍了艺术的正常发展。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传统园林有一个原则,就是人是自然的主人,重人工,重理性。西方传统园林都强 调外在的秩序,要求对称、整齐,符合其追求理性的趣味。 B.如果说西方传统园林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那么中国园林则强调人与自然的 密合,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C.西方园林的创造方式是铲平山丘,排尽湖水,砍伐树木,把道路修得笔直,把花卉种得 整齐,它们重视人工的作用而不太重视环境保护 D.中国园林虽然是人的创造,但却强调尽量隐藏人工的痕迹,体现自然本来的面貌和趣 味,体现大自然内在的节奏和秩序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哲学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并不能给人的性灵带来解放。在工具发 达、技巧凝聚、技术方式变革基础上产生的对技术主义的迷恋,对人的自然真性造成了压抑 B.庄子认为,人类在追求巧的过程中,常常忘记巧并不能解决人心灵中根本的问题,物质 的巧并不能代替生命的体验,因此在工具、理性发达的社会里,人们会有一种“文明空荒感 C.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原则是“巧夺天工”,它以契合世界固有的秩序为最高技巧,而不 是夸耀人工之美胜过天然之美。 D.中国传统美学排斥技术主义,强调艺术是心灵的游戏,技术乃艺术创作之手段,创作者 不能成为技术的奴隶。这种反技巧的传统既具有积极意义,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1.【答案】D 【解析】对原文最后一段内容理解有误,原文中是说“至其未流,则演变为· 阻碍了绘画艺术的正常发展”,不能说大巧若拙的美学思想……对诸如技术、功 夫等过度轻视,从而妨碍了艺术的正常发展。” 2.【答案】C 【解析】西方园林不太重视环境保护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3.【答案】C 【解析】A错在:“并不能给人的灵性带来解放”,原文是:“并不必然带来人的 灵性带来解放”。B在工具理性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人们会有一种文明恐慌感”并不是庄 子的观点。D“中国传统美学排斥技术主义”错,原文是“排斥技术主义思想,在中国传统 美学中是占据主流的”,该项以偏概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胡乱涂鸦,以色貌色、以形写形之风全然抛弃,不从功夫中进入,而一味等待着妙悟,阻碍 了绘画艺术的正常发展。 (有删改) 6.下列关于“大巧若拙”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巧若拙思想属于道家思想,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它主要思考人工技巧和自然天全之间 的关系,在中国哲学中它较早对技术主义进行了批判。 B.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反对技术至上,反对人为世界立法,主张还世界以真实的意义, 由欲望的追求返归性灵的恬淡。 C.与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相呼应,大巧若拙作为一种美学观,反对依人的理性秩序去解释 世界,而主张以天地的秩序为秩序。 D.大巧若拙的美学思想,强化了美学中重心灵体验的思想,但也对诸如技术、功夫等过度 轻视,从而妨碍了艺术的正常发展。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传统园林有一个原则,就是人是自然的主人,重人工,重理性。西方传统园林都强 调外在的秩序,要求对称、整齐,符合其追求理性的趣味。 B.如果说西方传统园林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那么中国园林则强调人与自然的 密合,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C.西方园林的创造方式是铲平山丘,排尽湖水,砍伐树木,把道路修得笔直,把花卉种得 整齐,它们重视人工的作用而不太重视环境保护。 D.中国园林虽然是人的创造,但却强调尽量隐藏人工的痕迹,体现自然本来的面貌和趣 味,体现大自然内在的节奏和秩序。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哲学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并不能给人的性灵带来解放。在工具发 达、技巧凝聚、技术方式变革基础上产生的对技术主义的迷恋,对人的自然真性造成了压抑。 B.庄子认为,人类在追求巧的过程中,常常忘记巧并不能解决人心灵中根本的问题,物质 的巧并不能代替生命的体验,因此在工具、理性发达的社会里,人们会有一种“文明空荒感”。 C.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原则是“巧夺天工”,它以契合世界固有的秩序为最高技巧,而不 是夸耀人工之美胜过天然之美。 D.中国传统美学排斥技术主义,强调艺术是心灵的游戏,技术乃艺术创作之手段,创作者 不能成为技术的奴隶。这种反技巧的传统既具有积极意义,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1. 【答案】D 【解析】对原文最后一段内容理解有误,原文中是说“至其未流,则演变为…… 阻碍了绘画艺术的正常发展”,不能说大巧若拙的美学思想……对诸如技术、功 夫等过度轻视,从而妨碍了艺术的正常发展。” 2.【答案】C 【解析】西方园林不太重视环境保护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3. 【答案】C 【解析】A 错在:“并不能给人的灵性带来解放”,原文是:“并不必然带来人的 灵性带来解放”。B 在工具理性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人们会有一种文明恐慌感”并不是庄 子的观点。D“中国传统美学排斥技术主义”错,原文是“排斥技术主义思想,在中国传统 美学中是占据主流的”,该项以偏概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徐文长传袁宏道° 徐谓,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藉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 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督数边兵,威震东南,介胄之十,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 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③喜。公以是益奇之 切疏记,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妖奇计谈兵多史视一世大无可数意煮然竟不遇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麴槳,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 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 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 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 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 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 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妇女 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 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 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 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 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 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 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有删节) [注]①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②数奇(j):指命运不好。 ③永陵:指明世宗嘉靖皇帝。宋、元、明三代皆以陵名称谓已故皇帝。 ④麴葉( qunie):酿酒用的发酵剂,这里指酒。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屡试辄蹶 蹶:挫折,失败 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 属:通“嘱”,嘱托,吩咐。 C.虽其体格时有卑者 体格:身体健康状况 D.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 牢骚:抑郁不平。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B.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C.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D.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薛蕙认为徐文长有奇才,胡宗宪延请他为幕府宾客:;所作表文受到皇帝青睐;喜好谋划 奇计,谈论兵法深得要领。 B.徐文长广博的阅历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而胸中又有怀才不遇的悲愤,所作诗歌匠心独 出,文章见解独到,文气深沉去度严整:所画花鸟苍劲中透出姿媚,超逸有致 C.徐文长傲视官场和权贵,官场中不拘礼节,葛衣乌巾,高谈阔论:权贵登门,有的拒不 接纳:佯狂自虐,抱愤而死 D.作者对徐文长的才华和人格大为赞赏,认为“无之而不奇”;对其不幸命运深表同情, 说“斯无之而不奇也
徐文长传 袁宏道① 徐谓,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藉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②, 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 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③喜。公以是益奇之,一 切疏记,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遇。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麴櫱④,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 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 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 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 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 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 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妇女 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 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 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 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 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 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 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有删节) [注]①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②数奇(jī):指命运不好。 ③永陵:指明世宗嘉靖皇帝。宋、元、明三代皆以陵名称谓已故皇帝。 ④麴櫱(qūniè):酿酒用的发酵剂,这里指酒。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屡试辄蹶 蹶:挫折,失败。 B.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 属:通“嘱”,嘱托,吩咐。 C.虽其体格时有卑者 体格:身体健康状况 D.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 牢骚:抑郁不平。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B.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C.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D.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薛蕙认为徐文长有奇才,胡宗宪延请他为幕府宾客;所作表文受到皇帝青睐;喜好谋划 奇计,谈论兵法深得要领。 B.徐文长广博的阅历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而胸中又有怀才不遇的悲愤,所作诗歌匠心独 出,文章见解独到,文气深沉去度严整;所画花鸟苍劲中透出姿媚,超逸有致。 C.徐文长傲视官场和权贵,官场中不拘礼节,葛衣乌巾,高谈阔论;权贵登门,有的拒不 接纳;佯狂自虐,抱愤而死。 D.作者对徐文长的才华和人格大为赞赏,认为“无之而不奇”;对其不幸命运深表同情, 说“斯无之而不奇也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 生傲之。 (2)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 4.【答案】C 【解析】“体格”指体裁、格式。 5.【答案】C.【解析】略 6.【答案】B 【解析】该项中,苍劲中透出姿媚指的是书法而不是绘画 7.(1)这时,胡宗宪统领多方军队,威震东南,(在他面前)军队将土,跪着说话匍匐前 行,不敢抬头,而徐文长凭着部下一个诸生的身份傲视他。 (2)先生命运一直不好,于是装疯,装疯不止,于是身陷监狱 参考译文 徐渭,字文长,是山阴诸生(明清已入学的生员),名声很大。薛蕙主持越中考试,认 为他是奇才,把他看作国士(旧称一国中的杰出人才)。可是命运不好,屡次应试都失败 中丞胡宗宪听说了,延请他为幕府宾客。徐文长拜见时,常常穿粗布衣服,戴黑色头巾,纵 谈天下大事,胡宗宪非常高兴。这时,胡宗宪统领多方军队,威震东南,(在他面前)军队 将士,跪着说话匍匐前行,不敢抬头,而徐文长凭着一个诸生的身份傲视他,议论的人把他 比作刘真长和杜甫。适逢(胡宗宪)得到白鹿,吩咐他作表文。表文送上,嘉靖皇帝很高兴。 胡宗宪更加欣赏他的才能,(此后)一切奏疏表记,都出自他手。徐文长以才略自负,喜好 谋划奇计,谈论兵法深得要领,认为是当世国士,无与伦比。可是没有机遇。 徐文长已经不被考官赏识,就放浪饮酒,纵情山水,奔走于齐、鲁、燕、赵之地,尽览 北方沙漠。他所看到的山崩海啸,沙起云飞,风鸣树倒,深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 愕的行状,都一一用诗抒写出来。他的胸中又有不可磨灭的豪气,英雄无路、寄身无门的悲 伤,所以他作诗,如怒,如笑,如水鸣峡谷,如种子出土,如寡妇夜哭,旅人寒起。虽然他 的诗作体式时常有低下的,可是匠心独出,有王者气度,不是那些像女人一样伺候人的人所 能企及的。文章有卓识,文气沉郁而法度严整,不因为模拟而损失才华,不因为议论而伤格 调,是韩愈、曾巩一类的人物。徐文长既然高雅不与流行风气相合,当世所谓文坛主盟的人, 徐文长都大声呵斥,视为奴婢,所以他的名气没有超出越地。可悲啊!(他)喜欢写书法 笔意奔放,风格和他的诗作一样,苍劲中跳跃出姿媚,正是欧阳修所说的“妖韶女老自有余 态”。(书法作品)留有空白,旁边点缀花鸟,都超脱放纵有致 最终因为疑忌,杀了自己的继室,关押到监狱被判死刑。太史张元汴极力解救,才得以 出狱。晚年悲愤更深,装疯更甚。显贵登门,有的拒不接纳:时常带钱到酒店,招呼差役和 (他)同饮:;有时自己拿斧子打破头,血流覆面,头骨都折断,揉骨折处有声音:有时用锋 利的锥子扎自己两耳,深入一寸多,竟然不能死去。可是徐文长最终因为在当时社会不得志 抱愤而死 石公说:“先生命运一直不好,于是装疯,装疯不止,于是身陷监狱。古今文人,忧愁 困苦没有像先生那样的。虽然如此胡宗宪,是一世豪杰;嘉靖皇帝,是英明君主。幕府中(给 他)与身份不相称的礼节,这表明胡宗宪赏识先生:《献白鹿表》呈上,皇帝高兴,这表明 皇帝赏识先生。唯独自身未能显贵罢了。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的风气,百年之后, 自有定论。为什么怀才不遇啊!梅客生曾经寄信给我说:‘徐文长是我老友,怨恨比人奇特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 生傲之。 (2)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 4.【答案】C. 【解析】“体格”指体裁、格式。 5.【答案】C.【解析】略 6.【答案】B 【解析】该项中,苍劲中透出姿媚指的是书法而不是绘画。 7.(1)这时,胡宗宪统领多方军队,威震东南,(在他面前)军队将士,跪着说话匍匐前 行,不敢抬头,而徐文长凭着部下一个诸生的身份傲视他。 (2)先生命运一直不好,于是装疯,装疯不止,于是身陷监狱。 参考译文: 徐渭,字文长,是山阴诸生(明清已入学的生员),名声很大。薛蕙主持越中考试,认 为他是奇才,把他看作国士(旧称一国中的杰出人才)。可是命运不好,屡次应试都失败。 中丞胡宗宪听说了,延请他为幕府宾客。徐文长拜见时,常常穿粗布衣服,戴黑色头巾,纵 谈天下大事,胡宗宪非常高兴。这时,胡宗宪统领多方军队,威震东南,(在他面前)军队 将士,跪着说话匍匐前行,不敢抬头,而徐文长凭着一个诸生的身份傲视他,议论的人把他 比作刘真长和杜甫。适逢(胡宗宪)得到白鹿,吩咐他作表文。表文送上,嘉靖皇帝很高兴。 胡宗宪更加欣赏他的才能,(此后)一切奏疏表记,都出自他手。徐文长以才略自负,喜好 谋划奇计,谈论兵法深得要领,认为是当世国士,无与伦比。可是没有机遇。 徐文长已经不被考官赏识,就放浪饮酒,纵情山水,奔走于齐、鲁、燕、赵之地,尽览 北方沙漠。他所看到的山崩海啸,沙起云飞,风鸣树倒,深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 愕的行状,都一一用诗抒写出来。他的胸中又有不可磨灭的豪气,英雄无路、寄身无门的悲 伤,所以他作诗,如怒,如笑,如水鸣峡谷,如种子出土,如寡妇夜哭,旅人寒起。虽然他 的诗作体式时常有低下的,可是匠心独出,有王者气度,不是那些像女人一样伺候人的人所 能企及的。文章有卓识,文气沉郁而法度严整,不因为模拟而损失才华,不因为议论而伤格 调,是韩愈、曾巩一类的人物。徐文长既然高雅不与流行风气相合,当世所谓文坛主盟的人, 徐文长都大声呵斥,视为奴婢,所以他的名气没有超出越地。可悲啊!(他)喜欢写书法, 笔意奔放,风格和他的诗作一样,苍劲中跳跃出姿媚,正是欧阳修所说的“妖韶女老自有余 态”。(书法作品)留有空白,旁边点缀花鸟,都超脱放纵有致。 最终因为疑忌,杀了自己的继室,关押到监狱被判死刑。太史张元汴极力解救,才得以 出狱。晚年悲愤更深,装疯更甚。显贵登门,有的拒不接纳;时常带钱到酒店,招呼差役和 (他)同饮;有时自己拿斧子打破头,血流覆面,头骨都折断,揉骨折处有声音;有时用锋 利的锥子扎自己两耳,深入一寸多,竟然不能死去。可是徐文长最终因为在当时社会不得志, 抱愤而死。 石公说:“先生命运一直不好,于是装疯,装疯不止,于是身陷监狱。古今文人,忧愁 困苦没有像先生那样的。虽然如此胡宗宪,是一世豪杰;嘉靖皇帝,是英明君主。幕府中(给 他)与身份不相称的礼节,这表明胡宗宪赏识先生;《献白鹿表》呈上,皇帝高兴,这表明 皇帝赏识先生。唯独自身未能显贵罢了。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的风气,百年之后, 自有定论。为什么怀才不遇啊!梅客生曾经寄信给我说:‘徐文长是我老友,怨恨比人奇特
人比诗奇特。’我认为徐文长无处不奇特。无处不奇特,这就无处不命运坎坷,可悲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诗中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请加以分析?(5分) 【答案】诗中描绘了一个内心充满思乡之情的孤独寂寞的游子形象。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 境,梦回故乡。可路远,醒来时天已大亮。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尾联用沧江美景、 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2)颈联意思曲折,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 【答案】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路远,醒来时 天已大亮。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 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技巧。首先找出颈联(第三联),分清虚实:哪是实景,哪是虚景 并用简洁而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其次指出作者意图,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说:“ 。”刘禹锡诗云:“芳林 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些至理名言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 前人的思想 【答案】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泂箫声的凄切婉转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 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的两句是“ 【答案】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小石潭记》中写水流声的比喻隔着一片竹林,听到流水的声音, 于是心而乐往 【答案】如鸣佩环 (4)《雁门太守行》中,极力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的诗句是 【答案】黑云压城城欲摧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陈泥鳅 曾祺 邻近几个县的人都说我们县的人是黑屁股。气得我的一个姓孙的同学,有一次当着很多 人褪下裤子让人看:“你们看!黑吗?”我们当然都不是黑屁股。黑屁股指的是一种救生船 这种船专在大风大浪的湖水中救人、救船,因为船尾涂成黑色,所以叫做黑屁股。说的是船, 不是人 陈泥鳅就是这种救生船上的一个水手
人比诗奇特。’我认为徐文长无处不奇特。无处不奇特,这就无处不命运坎坷,可悲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诗中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请加以分析?(5 分) 【答案】诗中描绘了一个内心充满思乡之情的孤独寂寞的游子形象。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 境,梦回故乡。可路远,醒来时天已大亮。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尾联用沧江美景、 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2)颈联意思曲折,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请结合内容分析。(6 分) 【答案】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路远,醒来时 天已大亮。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 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技巧。首先找出颈联(第三联),分清虚实:哪是实景,哪是虚景。 并用简洁而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其次指出作者意图,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诗云:“芳林 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些至理名言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 前人的思想。 【答案】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 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小石潭记》中写水流声的比喻隔着一片竹林,听到流水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 于是心而乐往。 【答案】如鸣佩环 (4)《雁门太守行》中,极力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答案】黑云压城城欲摧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陈泥鳅 汪曾祺 邻近几个县的人都说我们县的人是黑屁股。气得我的一个姓孙的同学,有一次当着很多 人褪下裤子让人看:“你们看!黑吗?”我们当然都不是黑屁股。黑屁股指的是一种救生船。 这种船专在大风大浪的湖水中救人、救船,因为船尾涂成黑色,所以叫做黑屁股。说的是船, 不是人。 陈泥鳅就是这种救生船上的一个水手
他水性极好,不愧是条泥鳅。运河有一段叫淸水潭。据说这里的水深,三篙子都打不到 底。行船到这里,不能撑篙,只能荡桨。水流也很急,水面上拧着一个一个漩涡。从来没有 人敢在这里游水。陈泥鳅有一次和人打赌,一气游了个来回。当中有一截,他半天不露脑袋, 半天半天,岸上的人以为他沉了底,想不到一会,他笑嘻嘻地爬上岸来了! 他在通湖桥下住。非遇风浪险恶时,救生船一般是不出动的。他看看天色,知道湖里不 会出什么事,就呆在家里。他也好义,也好利。湖里大船出事,下水救人,这时是不能计较 报酬的。有一次一只装豆子的船琵琶闸炸了,炸得粉碎。船碎了,人掉在水里。这时跳下水 救人,能要钱么?民国二十年,运河决口,陈泥鳅在激浪里救起了很多人。被救起的都已经 是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了,陈泥鳅连人家的姓名都没有问,更谈不上要什么酬谢了。在活人 身上,他不能讨价:在死人身上,他却是不少要钱的。人淹死了,尸首找不着。事主家里求 到时,得事先讲明,捞上来给多少酒钱,他才下去。有时讨价还价,得磨半天。陈泥鳅不着 急,人反正已经死了,让他在水底多呆一会没事。 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是他不置产业,一个积蓄也没有。他花钱很散漫,有钱就喝 酒尿了,赌钱输了。有的时候,也偷偷地赒济一些孤寡老人,但嘱咐千万不要说出去。他也 不娶老婆。有人劝他成个家,他说:“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淹死会水的。我 见天跟水闹着玩,不定哪天龙王爷就把我请了去。留下孤儿寡妇,我死在阴间也不踏实。这 样多好,吃饱了一家子不饥,无牵无挂! 通湖桥桥洞里发现了一具女尸。怎么知道是女尸?她的长头发在洞口外飘动着。这座桥 的桥洞很高,洞身也很长,但是很狭窄,只有人的肩膀那样宽。桥以西,桥以东,水面落差 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围观的人都不知这女尸 怎么会卡在桥洞里,但也都知道不能就让她这么在桥洞里堵着。可是谁也想不出办法,谁也 不敢下去。公益会的人去找陈泥鳅 陈泥鳅来了,看了看 “十块现大洋,我把她弄出来 “十块?”公益会的人吃了一惊,“你要得太多了!” “是多了点。我有急用。这是玩命的事!我得从桥洞西口顺水窜进桥洞,一下子把她拨 拉动了,就算成了。就这一下。一下子拨拉不动,我就会塞在桥洞里,再也出不来了!你们 也都知道,桥洞只有肩膀宽,没法转身。水流这样急,退不出来。那我就只好陪着她了。 大家都说:“十块就十块吧!这是砂锅捣蒜,一锤子!” 陈泥鳅把浑身衣服脱得光光的,道了一声“对不起了!”纵身入水,顺着水流,笔直地 窜进了桥洞。大家都捏着一把汗。只听见嗖地一声,女尸冲出来了。接着陈泥鳅从东面洞口 凌空窜进了水面。大家伙发了一声喊:“好水性!” 陈泥鳅跳上岸来,穿了衣服,拿了十块钱,说了声“得罪得罪!”转身就走。 大家以为他又是进赌场、进酒店了。没有,他径直地走进陈五奶奶家里。 陈五奶奶守寡多年。她有个儿子,去年死了,儿媳妇改了嫁,留下一个孩子。陈五奶奶 就守着小孙子过,日子很紧巴。这孩子得了急惊风,浑身滚烫,鼻翅扇动,四肢抽搐,陈五 奶奶正急得两眼发直。陈泥鳅把十块钱交在她手里,说:“赶紧先到万全堂,磨一点羚羊角, 给孩子喝了,再抱到王淡人那里看看!” 说着抱了孩子,拉了陈五奶奶就走 陈五奶奶也不知哪里来的劲,跟着他一同走得飞快。(选自《故里三陈》,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对陈泥鳅的描写,没有浓重的刻绘,而是寥寥数语,轮廓井然,栩栩如生,收到了 平中见奇的艺术效果 B.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他不置产业,花钱散漫,喝酒赌钱,未曾留下积蓄,也不考
他水性极好,不愧是条泥鳅。运河有一段叫清水潭。据说这里的水深,三篙子都打不到 底。行船到这里,不能撑篙,只能荡桨。水流也很急,水面上拧着一个一个漩涡。从来没有 人敢在这里游水。陈泥鳅有一次和人打赌,一气游了个来回。当中有一截,他半天不露脑袋, 半天半天,岸上的人以为他沉了底,想不到一会,他笑嘻嘻地爬上岸来了! 他在通湖桥下住。非遇风浪险恶时,救生船一般是不出动的。他看看天色,知道湖里不 会出什么事,就呆在家里。他也好义,也好利。湖里大船出事,下水救人,这时是不能计较 报酬的。有一次一只装豆子的船琵琶闸炸了,炸得粉碎。船碎了,人掉在水里。这时跳下水 救人,能要钱么?民国二十年,运河决口,陈泥鳅在激浪里救起了很多人。被救起的都已经 是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了,陈泥鳅连人家的姓名都没有问,更谈不上要什么酬谢了。在活人 身上,他不能讨价;在死人身上,他却是不少要钱的。人淹死了,尸首找不着。事主家里求 到时,得事先讲明,捞上来给多少酒钱,他才下去。有时讨价还价,得磨半天。陈泥鳅不着 急,人反正已经死了,让他在水底多呆一会没事。 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是他不置产业,一个积蓄也没有。他花钱很散漫,有钱就喝 酒尿了,赌钱输了。有的时候,也偷偷地赒济一些孤寡老人,但嘱咐千万不要说出去。他也 不娶老婆。有人劝他成个家,他说:“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淹死会水的。我 见天跟水闹着玩,不定哪天龙王爷就把我请了去。留下孤儿寡妇,我死在阴间也不踏实。这 样多好,吃饱了一家子不饥,无牵无挂!” 通湖桥桥洞里发现了一具女尸。怎么知道是女尸?她的长头发在洞口外飘动着。这座桥 的桥洞很高,洞身也很长,但是很狭窄,只有人的肩膀那样宽。桥以西,桥以东,水面落差 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围观的人都不知这女尸 怎么会卡在桥洞里,但也都知道不能就让她这么在桥洞里堵着。可是谁也想不出办法,谁也 不敢下去。公益会的人去找陈泥鳅。 陈泥鳅来了,看了看。 “十块现大洋,我把她弄出来。” “十块?”公益会的人吃了一惊,“你要得太多了!” “是多了点。我有急用。这是玩命的事!我得从桥洞西口顺水窜进桥洞,一下子把她拨 拉动了,就算成了。就这一下。一下子拨拉不动,我就会塞在桥洞里,再也出不来了!你们 也都知道,桥洞只有肩膀宽,没法转身。水流这样急,退不出来。那我就只好陪着她了。 大家都说:“十块就十块吧!这是砂锅捣蒜,一锤子!” 陈泥鳅把浑身衣服脱得光光的,道了一声“对不起了!”纵身入水,顺着水流,笔直地 窜进了桥洞。大家都捏着一把汗。只听见嗖地一声,女尸冲出来了。接着陈泥鳅从东面洞口 凌空窜进了水面。大家伙发了一声喊:“好水性!” 陈泥鳅跳上岸来,穿了衣服,拿了十块钱,说了声“得罪得罪!”转身就走。 大家以为他又是进赌场、进酒店了。没有,他径直地走进陈五奶奶家里。 陈五奶奶守寡多年。她有个儿子,去年死了,儿媳妇改了嫁,留下一个孩子。陈五奶奶 就守着小孙子过,日子很紧巴。这孩子得了急惊风,浑身滚烫,鼻翅扇动,四肢抽搐,陈五 奶奶正急得两眼发直。陈泥鳅把十块钱交在她手里,说:“赶紧先到万全堂,磨一点羚羊角, 给孩子喝了,再抱到王淡人那里看看!” 说着抱了孩子,拉了陈五奶奶就走。 陈五奶奶也不知哪里来的劲,跟着他一同走得飞快。(选自《故里三陈》,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对陈泥鳅的描写,没有浓重的刻绘,而是寥寥数语,轮廓井然,栩栩如生,收到了 平中见奇的艺术效果。 B.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他不置产业,花钱散漫,喝酒赌钱,未曾留下积蓄,也不考
虑娶妻生子,这都说明他是一个缺乏责任感和承担意识的人 C.作者笔下的陈泥鳅不过是市井小民,所叙之事亦是日常琐事,但从中能令人感到他对底 层人物的深切悯怀,对凡俗人生的悠长感喟 D.作者选择生活中的某些原生态的碎片加以连缀,使这篇小说具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强烈 的矛盾冲突,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灵与情感。 E.这篇小说的语言既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活、鲜,令人感到清新自然,又讲究文 学语言的绝、妙、精、洁、雅,令人读来韵味悠长 (2)小说的首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主人公陈泥鳅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 (4)有评论者认为,汪曾祺这篇小说中隐藏着“生活的哀戚”,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结 合小说内容谈谈自己的观点 【答案】 (1)B、D (2)不可以。首先,删去首段就无法明确人物的生活环境,不能传递出作者对故乡风情的 偏爱和作品对地域文化的凸显,不能在幽默风趣的笔调中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通过 “黑屁股”的说法引出了对救生船的介绍,为后文主人公陈泥鳅的出场做了铺垫。 (3)他水性极好,经常在风浪中救助溺水之人,不取酬劳,是个善良仁义的水手,但也好 利:他不置产业,喝酒赌钱,没有积蓄,具有一般乡民的嗜好和自由散漫的个性;他对自身 的生存境遇具有较为清醒的意识,对人生拥有一份责任感;他常常在暗中接济一些孤寡老人, 却不事声张,具有敬老爱幼,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以上4点原因写出3点即可) (4)认同。汪曾祺虽然在小说中表现了故乡的人们互相救济,相濡以沫的善良本性,但隐 在其中的却是生活的更大哀戚。陈泥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虽有绝技,思想里总离不开“瓦 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的威胁,他对生命同样有着担忧与焦虑:;女人尸体惊现水 上,也暗示了故乡依然存在着社会惨剧:陈五奶奶的遭遇也揭示出穷苦人家无钱买药治病的 困窘,而这一切并非个体一两次的扶助便能得以解决。淡淡的生存的悲剧氛围笼罩着整个小 说 不认同。陈泥鳅虽然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小人物,但他在自己的营生中以出色的劳动创造 出美的境界、成功的欢愉。无论是救助溺水之人,抑或捞取尸首,无论喝酒,抑或赌博,他 的人生都给读者揭示出一种独特的民间原生态及深刻的生命意识。作家把淳朴的民风民俗, 特定的地域文化中孕育成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孕育在诗化的艺术境界,充满了人与自然、社 会的和谐。小说显得超然、空灵,具有田园牧歌式的神秘和梦幻情调。(言之有理即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郑成功复台 ①凡人不幸陷于末世,注定了要上演悲剧;一个大有作为的人不幸陷于末世,同时也是 他那个时代的悲剧。郑成功,无疑是晚明的一位军事天才兼政治天才:取名“成功”,就径 直道出了他经邦济国,扶助乾坤的赫赫大志,又字“大木”,寄寓的同样是独木长天的煌煌 抱负。倘若他与刘邦并世,当不失为登台拜将的韩信:倘若他替李唐定鼎,将不亚于凌烟阁 上的秦琼:且看他的云水角襟:“只有天在上,而无山占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但他不幸生活在朱明王朝的薄暮,自打踏上政治舞台,浓重的悲剧雾霭就把他重重包裹。 ②郑成功真是生不逢时。早在17年前,在他还只有20岁的时候。朱明王朝就在李自成 农民大军的炮火中降下了帷幕;随着吴三桂投降爱新觉罗氏,满人入关,入主中原,仓促的 南明弘光政权,以及随后并起的鲁王、唐王政权,也都旋起旋灭:如今,抗守西南一隅的桂
虑娶妻生子,这都说明他是一个缺乏责任感和承担意识的人。 C.作者笔下的陈泥鳅不过是市井小民,所叙之事亦是日常琐事,但从中能令人感到他对底 层人物的深切悯怀,对凡俗人生的悠长感喟。 D.作者选择生活中的某些原生态的碎片加以连缀,使这篇小说具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强烈 的矛盾冲突,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灵与情感。 E.这篇小说的语言既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活、鲜,令人感到清新自然,又讲究文 学语言的绝、妙、精、洁、雅,令人读来韵味悠长。 (2)小说的首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主人公陈泥鳅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 (4)有评论者认为,汪曾祺这篇小说中隐藏着“生活的哀戚”,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结 合小说内容谈谈自己的观点。 【答案】 (1)B、D (2)不可以。首先,删去首段就无法明确人物的生活环境,不能传递出作者对故乡风情的 偏爱和作品对地域文化的凸显,不能在幽默风趣的笔调中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通过 “黑屁股”的说法引出了对救生船的介绍,为后文主人公陈泥鳅的出场做了铺垫。 (3)他水性极好,经常在风浪中救助溺水之人,不取酬劳,是个善良仁义的水手,但也好 利;他不置产业,喝酒赌钱,没有积蓄,具有一般乡民的嗜好和自由散漫的个性;他对自身 的生存境遇具有较为清醒的意识,对人生拥有一份责任感;他常常在暗中接济一些孤寡老人, 却不事声张,具有敬老爱幼,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以上 4 点原因写出 3 点即可) (4)认同。汪曾祺虽然在小说中表现了故乡的人们互相救济,相濡以沫的善良本性,但隐 在其中的却是生活的更大哀戚。陈泥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虽有绝技,思想里总离不开“瓦 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的威胁,他对生命同样有着担忧与焦虑;女人尸体惊现水 上,也暗示了故乡依然存在着社会惨剧;陈五奶奶的遭遇也揭示出穷苦人家无钱买药治病的 困窘,而这一切并非个体一两次的扶助便能得以解决。淡淡的生存的悲剧氛围笼罩着整个小 说。 不认同。陈泥鳅虽然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小人物,但他在自己的营生中以出色的劳动创造 出美的境界、成功的欢愉。无论是救助溺水之人,抑或捞取尸首,无论喝酒,抑或赌博,他 的人生都给读者揭示出一种独特的民间原生态及深刻的生命意识。作家把淳朴的民风民俗, 特定的地域文化中孕育成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孕育在诗化的艺术境界,充满了人与自然、社 会的和谐。小说显得超然、空灵,具有田园牧歌式的神秘和梦幻情调。(言之有理即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郑成功复台 ①凡人不幸陷于末世,注定了要上演悲剧;一个大有作为的人不幸陷于末世,同时也是 他那个时代的悲剧。郑成功,无疑是晚明的一位军事天才兼政治天才:取名“成功”,就径 直道出了他经邦济国,扶助乾坤的赫赫大志,又字“大木”,寄寓的同样是独木长天的煌煌 抱负。倘若他与刘邦并世,当不失为登台拜将的韩信;倘若他替李唐定鼎,将不亚于凌烟阁 上的秦琼:且看他的云水角襟:“只有天在上,而无山占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但他不幸生活在朱明王朝的薄暮,自打踏上政治舞台,浓重的悲剧雾霭就把他重重包裹。 ②郑成功真是生不逢时。早在 17 年前,在他还只有 20 岁的时候。朱明王朝就在李自成 农民大军的炮火中降下了帷幕;随着吴三桂投降爱新觉罗氏,满人入关,入主中原,仓促的 南明弘光政权,以及随后并起的鲁王、唐王政权,也都旋起旋灭;如今,抗守西南一隅的桂
王朝廷亦是幕燕鼎鱼,倾覆在即。而他,既然生为大明遗民,有幸为唐王朱聿键亲赐国姓, 自是矢志廓清山河,不惜和清军血战到底的了。这是一段艰辛曲折、可歌可泣的历程。想当 初,他焚去儒服,披上战袍,高擎反清复明大旗,统帅有志之士,连袂云,挥汗雨,雄视江 东,是何等壮怀激烈!比方说最近四年多来,他就以厦门、金门两岛为根据地,三次誓师北 伐:其中,以第三次声势最为浩大,大兵一路进入长江,连克瓜洲、镇江,直捣金凌。“缟 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教天堑授鞭渡,不信中原不信朱。”至今想起,犹令人 仰天长啸,血沸神飞。可借呀,可惜!由于他被空前的大捷冲昏了头脑,误中了金凌城守军 的缓兵计,未了,反落得损兵折将,惨败而归 ③天未厌乱,国步多艰,方今之时,伪满朝廷的气焰正炽,山河纷纷沦于敌手,形势对 义军极为不利。如何才能扭转时局呢?谈判一一在这之前不是没有尝试过,说到底,那只是 敌人诱降的翻版,他又岂甘自毁节操;开仗一一这是早晚免不了的,不过,将不再是他们主 动北伐,而是清军大兵压境,四面围剿。以区区两岛目前的实力,要和清军抗衡,显然凶多 吉少,只怕扬州,江阴的惨烈局面又是在眼前重演。史可法公的《复多尔衮书》固然写得辞 采飞扬,“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语也不失昂愤激烈,结果,不过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 淋漓,至多是增加几缕悲壮的尾音而已:“恨血千年土中碧”。老天啊,老天!以四海之广, 八荒之大,难道就没有我义军更好的出路吗? ④突然,海上狂风大作,洪波如上涌起,俄而,就像神话中仙人骑辟水兽从龙宫越出, 远近的海水涮地分开一条大路一该是冥冥中有神的力量启示,郑成功在刹那间完成了生命的 突围:他决计战略转移,先行跨海东征,收复眼下荷兰人强占的台湾· ⑤以后的故事,就是大家熟知的了。他本人没有来得及吟唱的,山河已经替他镌刻了; 时人没有来得及升华的,历史已经替他弘扬了。山不转水转,他以悲壮的战略转移超越了悲 壮。这是大义之上的大义,战场之外的战场。它超越了单一民族的狭隘视野,是个体生命在 错综复杂的国家、民族矛盾面前所爆发出的最强度的璀璨。伟业不一定在顺境。伟业不一定 在全过程。尽管,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的第二年,便不幸日落中天,遽然病逝。但他奇迹般 地从绝境中把握了未来。他是以大智大勇、大忠大义去撞击时代,从而在华夏民族大一统的 版图上,留下了倚天仗剑的永久性造型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用饱含激情的笔调回顾了郑成功充满着浓郁悲剧色彩的命 运,给读者以现实感、苍凉感、真实感。 B、郑成功诗词的点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一段中的“只有天在上”诗,再现了 郑成功被浓重的悲剧雾霭重重包围的现实。 C、第四段中的景色描写既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跨海东征”,收复台湾,又恰到好处 地衬托出人物当时的心情 D、作者在解毒郑成功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观史、读史。“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 誓语固然不失昂愤激烈,但事实只能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淋漓 E、文章的语言典雅而不矫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作品更增添了审美情趣,由此激发 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王朝廷亦是幕燕鼎鱼,倾覆在即。而他,既然生为大明遗民,有幸为唐王朱聿键亲赐国姓, 自是矢志廓清山河,不惜和清军血战到底的了。这是一段艰辛曲折、可歌可泣的历程。想当 初,他焚去儒服,披上战袍,高擎反清复明大旗,统帅有志之士,连袂云,挥汗雨,雄视江 东,是何等壮怀激烈!比方说最近四年多来,他就以厦门、金门两岛为根据地,三次誓师北 伐;其中,以第三次声势最为浩大,大兵一路进入长江,连克瓜洲、镇江,直捣金凌。“缟 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教天堑授鞭渡,不信中原不信朱。”至今想起,犹令人 仰天长啸,血沸神飞。可惜呀,可惜!由于他被空前的大捷冲昏了头脑,误中了金凌城守军 的缓兵计,未了,反落得损兵折将,惨败而归。 ③天未厌乱,国步多艰,方今之时,伪满朝廷的气焰正炽,山河纷纷沦于敌手,形势对 义军极为不利。如何才能扭转时局呢?谈判——在这之前不是没有尝试过,说到底,那只是 敌人诱降的翻版,他又岂甘自毁节操;开仗——这是早晚免不了的,不过,将不再是他们主 动北伐,而是清军大兵压境,四面围剿。以区区两岛目前的实力,要和清军抗衡,显然凶多 吉少,只怕扬州,江阴的惨烈局面又是在眼前重演。史可法公的《复多尔衮书》固然写得辞 采飞扬,“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语也不失昂愤激烈,结果,不过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 淋漓,至多是增加几缕悲壮的尾音而已;“恨血千年土中碧”。老天啊,老天!以四海之广, 八荒之大,难道就没有我义军更好的出路吗? ④突然,海上狂风大作,洪波如上涌起,俄而,就像神话中仙人骑辟水兽从龙宫越出, 远近的海水涮地分开一条大路一该是冥冥中有神的力量启示,郑成功在刹那间完成了生命的 突围:他决计战略转移,先行跨海东征,收复眼下荷兰人强占的台湾…… ⑤以后的故事,就是大家熟知的了。他本人没有来得及吟唱的,山河已经替他镌刻了; 时人没有来得及升华的,历史已经替他弘扬了。山不转水转,他以悲壮的战略转移超越了悲 壮。这是大义之上的大义,战场之外的战场。它超越了单一民族的狭隘视野,是个体生命在 错综复杂的国家、民族矛盾面前所爆发出的最强度的璀璨。伟业不一定在顺境。伟业不一定 在全过程。尽管,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的第二年,便不幸日落中天,遽然病逝。但他奇迹般 地从绝境中把握了未来。他是以大智大勇、大忠大义去撞击时代,从而在华夏民族大一统的 版图上,留下了倚天仗剑的永久性造型。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用饱含激情的笔调回顾了郑成功充满着浓郁悲剧色彩的命 运,给读者以现实感、苍凉感、真实感。 B、郑成功诗词的点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一段中的“只有天在上”诗,再现了 郑成功被浓重的悲剧雾霭重重包围的现实。 C、第四段中的景色描写既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跨海东征”,收复台湾,又恰到好处 地衬托出人物当时的心情。 D、作者在解毒郑成功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观史、读史。“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 誓语固然不失昂愤激烈,但事实只能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淋漓”。 E、文章的语言典雅而不矫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作品更增添了审美情趣,由此激发 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答案】AB(A项“浓郁悲剧色彩”和“苍凉感”表达过当,本文的感情色彩 是悲壮而不悲凉;B项“只有天在上”句表现的是郑成功的才能和“大志”)(5 分,答对一项得3分) 2.第①段中作者说“自打踏上政治舞台,浓重的悲剧雾霭就把他重重包裹”。“浓重的 悲剧雾霭”具体指哪些内容?请结合原文分点简要回答 【答案】朱明王朝在农民大军的炮火中降下了帷幕;吴三桂降清,满人入主中原,南明弘光 政权及随后并起的鲁王、唐王政权旋起旋灭;抗守西南一隅的桂王朝廷倾覆在即;三次誓师 北伐,最后却惨败而归。 3.第⑤段中说:“他本人没有来得及吟唱的,山河已经替他镌刻了;时人没有来得及升 华的,历史已经替他弘扬了。”试简析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1)内容上:展现郑成功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突出他的智勇忠义; (2)结构上:为下文写郑成功的“超越”(收复台湾)作铺垫。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题“悲壮的超越”的理解。 【答案】(1)具体含义:郑成功在山河沦于敌手、形势对义军极其不利的情形下,战略转移, 跨海东征,收复了被荷兰人强占的台湾, (2)象征意义:郑成功以悲壮的战略超越了单一民族狭隘的视野,在华夏民族大 统的版图上,留下了永久性造型。 第II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如果我们今天的决定与当初坚持的宗旨 公司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②成功需要脚踏实地地努力,只靠烧香拜佛,这是 其结果可想而知 ③有些企业一面想要以诚信示人,另一面却在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如此,企业的信誉 怎么能树立起来。 A.南辕北辙 背道而驰 缘木求鱼 B.南辕北辙 缘木求鱼 背道而驰 C.背道而驰 南辕北辙 缘木求鱼 D.背道而驰 缘木求鱼 南辕北辙 【答案】D 【解析】背道而驰: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 不可能达到目的。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一段时间以来,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读书达人秀等文化活动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 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 B.此次《环境保护法》修订,历时两年,前后经过了多次审议,如今终于定稿,对环境 先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并写入法律 C.五味子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果实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 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 D.莫言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首个诺贝尔文 学奖的获得者,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 【答案】A
【答案】A B(A 项“浓郁悲剧色彩”和“苍凉感”表达过当,本文的感情色彩 是悲壮而不悲凉;B 项“只有天在上”句表现的是郑成功的才能和“大志”)(5 分,答对一项得 3 分) 2.第①段中作者说“自打踏上政治舞台,浓重的悲剧雾霭就把他重重包裹”。“浓重的 悲剧雾霭”具体指哪些内容?请结合原文分点简要回答。 【答案】朱明王朝在农民大军的炮火中降下了帷幕;吴三桂降清,满人入主中原,南明弘光 政权及随后并起的鲁王、唐王政权旋起旋灭;抗守西南一隅的桂王朝廷倾覆在即;三次誓师 北伐,最后却惨败而归。 3.第⑤段中说:“他本人没有来得及吟唱的,山河已经替他镌刻了;时人没有来得及升 华的,历史已经替他弘扬了。”试简析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1)内容上:展现郑成功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突出他的智勇忠义; (2)结构上:为下文写郑成功的“超越”(收复台湾)作铺垫。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题“悲壮的超越”的理解。 【答案】(1)具体含义:郑成功在山河沦于敌手、形势对义军极其不利的情形下,战略转移, 跨海东征,收复了被荷兰人强占的台湾。 (2)象征意义:郑成功以悲壮的战略超越了单一民族狭隘的视野,在华夏民族大一 统的版图上,留下了永久性造型。 第 II 卷(表达题,共 80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如果我们今天的决定与当初坚持的宗旨 ,公司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②成功需要脚踏实地地努力,只靠烧香拜佛,这是 ,其结果可想而知。 ③有些企业一面想要以诚信示人,另一面却在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如此 ,企业的信誉 怎么能树立起来。 A.南辕北辙 背道而驰 缘木求鱼 B.南辕北辙 缘木求鱼 背道而驰 C.背道而驰 南辕北辙 缘木求鱼 D.背道而驰 缘木求鱼 南辕北辙 【答案】D 【解析】背道而驰: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 不可能达到目的。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一段时间以来,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读书达人秀等文化活动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 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 B.此次《环境保护法》修订,历时两年,前后经过了多次审议,如今终于定稿,对环境 先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并写入法律。 C.五味子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果实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 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 D.莫言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首个诺贝尔文 学奖的获得者,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 【答案】A
B语序不当(不合逻辑)。正确语序应是:“多次审议”一—“达成一致” “终于定 稿 “写入法律”。介词误用“对…上C项搭配不当,主谓搭配不当,主语是“五味 子”,“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的发出者是人,因此需要改为被动句,改为“常常被 采集起来,被加工成药材”;D.递进关系语序不当,应为“他不仅是记者……,还是魔幻现实 主义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当年国语课本定位极为明确 ①吸收现代文明 ②从而博纳多种价值和宽容各种思想 ③继承传统价值 ④不以强横的标准答案采桎梏学生 ⑤以母语教育为本 A.⑤③①④ B.⑤③④②①C.④②⑤①③D.④②①⑤③ 【答案】A 【解析】根据提供的句子,③①句之间存在先后逻辑关系,④②句之间存在递进逻辑关系, 均不能割裂,故可排除B、C、D选项。 点评:句子排列能力的考査,目的是通过语段结构关系的客观规定性考査考生语言理解能力、 语言组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同时考查考生的思维判断能力。语段内部的句子排列次 序是句子根据语意的需要进行的正确组合,这种组合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所以句序 安排也有一定的规律:或以空间先后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时间先后 为序:或以事物发展前后、正反为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主次轻重为序。 16.仿照下面的示例,从你熟悉的诗歌题材类型中任选两种,以诗为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 运用下滚筒的修辞手法,句式和示例相同。(6分) 山水诗是一位隐者,明月、清泉、宁静、淡远,让人喜爱又留恋。 【答案】思乡诗是一位游子,归雁、落叶,天涯、家书,让人无奈又感伤。 17.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给校园拍客下一个定义,不超过50字。(5分) 互联网时代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富有社会责任心和爱心,眼界开阔,留意生活中的 点点滴滴,从中择取社会“热点”,用手机、数码相机或数码摄像机等数码设备拍下图像或 视频,用来表达对百姓生活和人文历史的理解与思考,然后以发彩信或电子邮件的方式,上 传到网络分享、传播。他们被称作“拍客”,不需要高超的摄影技术,妇孺皆可,老少皆宜。 【答案】拍客是互联网时代利用数码设备拍摄图像或视频,上传到网络分享传播的人。(定 义格式1分,“互联网时代”“拍摄”“上传”各1分) 【解析】所谓下定义,就是用简短明确的语句提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 特点或本质的一种逻辑方法。用公式表示就是: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种差” 是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所独有的属性(既和其它属概念的本质的差别),“邻近属概念” 是指包含被定义者的最小的属概念。)下定义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提取“邻近属概念” 第二步:寻找种差。第三步:整合成单句。本题拍客是被定义概念,人是属概念。基本格式 为拍客是什么人。然后从上文中找出能概括拍客的内容做人的定语
B 语序不当(不合逻辑)。正确语序应是:“多次审议”——“达成一致”——“终于定 稿”——“写入法律”。介词误用“对…上 C 项搭配不当,主谓搭配不当,主语是“五味 子”,“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的发出者是人,因此需要改为被动句,改为“常常被 采集起来,被加工成药材”;D.递进关系语序不当,应为“他不仅是记者……,还是魔幻现实 主义……。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当年国语课本定位极为明确: ①吸收现代文明 ②从而博纳多种价值和宽容各种思想 ③继承传统价值 ④不以强横的标准答案采桎梏学生 ⑤以母语教育为本 A.⑤③①④② B.⑤③④②① C.④②⑤①③ D.④②①⑤③ 【答案】A 【解析】根据提供的句子,③①句之间存在先后逻辑关系,④②句之间存在递进逻辑关系, 均不能割裂,故可排除 B、C、D 选项。 点评:句子排列能力的考查,目的是通过语段结构关系的客观规定性考查考生语言理解能力、 语言组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同时考查考生的思维判断能力。 语段内部的句子排列次 序是句子根据语意的需要进行的正确组合,这种组合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所以句序 安排也有一定的规律:或以空间先后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时间先后 为序;或以事物发展前后、正反为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主次轻重为序。 16.仿照下面的示例,从你熟悉的诗歌题材类型中任选两种,以诗为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 运用下滚筒的修辞手法,句式和示例相同。(6 分) 山水诗是一位隐者,明月、清泉、宁静、淡远,让人喜爱又留恋。 【答案】思乡诗是一位游子,归雁、落叶,天涯、家书,让人无奈又感伤。 17.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给校园拍客下一个定义,不超过 50 字。(5 分) 互联网时代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富有社会责任心和爱心,眼界开阔,留意生活中的 点点滴滴,从中择取社会“热点”,用手机、数码相机或数码摄像机等数码设备拍下图像或 视频,用来表达对百姓生活和人文历史的理解与思考,然后以发彩信或电子邮件的方式,上 传到网络分享、传播。他们被称作“拍客”,不需要高超的摄影技术,妇孺皆可,老少皆宜。 【答案】拍客是互联网时代利用数码设备拍摄图像或视频,上传到网络分享传播的人。(定 义格式 1 分,“互联网时代”“拍摄”“上传”各 1 分) 【解析】所谓下定义,就是用简短明确的语句提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 特点或本质的一种逻辑方法。用公式表示就是: 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种差” 是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所独有的属性(既和其它属概念的本质的差别),“邻近属概念” 是指包含被定义者的最小的属概念。) 下定义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提取“邻近属概念”。 第二步:寻找种差。第三步:整合成单句。本题拍客是被定义概念,人是属概念。基本格式 为拍客是什么人。然后从上文中找出能概括拍客的内容做人的定语